物理

请问介电常数,真空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及其关系?及其和电容率的关系?

介电常数:使用平行电容公式[C=εS/4πkd]计算电容时的经验系数ε,代表介质的电性能(物质保持电荷的能力)。真空介电常数:使用平行电容公式计算电容时,如果两极板间是真空,此时得到的经验系数ε就是真空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某介质介电常数与真空介电常数的比值。 介电常数越大,制成的电容越大,同时越容易被击穿。

化学电源正极得电子负极失电子,但在物理上为什么会存在非静电力重新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向正极。求解析

负极失电子,如果失去电子的是负极金属,那么失去电子后的阳离子进入溶液,造成负极附近溶液中正电荷浓度增大,大于负电荷浓度,如果失电子的是溶液中阴离子,那么同样造成正电荷浓度增大,大于负电荷浓度;同时正极得电子,同样根据以上分析类比得到,正极附近负电荷浓度增大,大于正电荷浓度。如此溶液内部电场形成,由负极指向正极,并且两极间阴阳离子浓度差也造成阴离子向负极扩散,阳离子向正极扩散,二者的合效应可以认为是非静电力。但是这个内部的非静电力之所以能够存在,归结于原电池反应能够存在或者说发生,在原电池反应的限制下归结于反应能够释放能量,归结于反应物粒子能够形成的电势之间的差异(百度第一电离能等词条),这个角度上来说,根本上还是电力(当然四大相互作用中引力跟电荷正负无关不可能是形成定向的非静电力的原因,强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太小,这样一说也只能是电磁相互作用的效应了笑)

物理中质量乘密度得什么?

你说的是密度质量公式吧,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即m=ρv

物理中的体积怎样计算?是密度乘质量还是除啊?

如果记不住这些公式,则你可以通过计量单位推导出公式。体积V ,单位m3;密度ρ,单位kg/m3;质量Q,单位kg。则:计算体积V,如果使用ρ×Q,则其单位成了kg/m3×kg=kg^2/m3,单位是每立方米千克的平方,这个根本不是体积的单位;计算体积V,如果使用ρ/Q,则其单位成了kg/m3/kg=1/m3,单位是每立方米,这个也不是体积的单位;计算体积V,如果使用Q/ρ,则其单位成了kg/(kg/m3)=m3,单位是立方米,这个正是体积的单位,这个公式就是正确的。任何物理公式,都可以用上述方式,通过计量单位推导出计算公式,除非你连这个物理量该用什么单位都不知道,那就无法了。

物理密度公式

物理密度公式介绍如下: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 / V。质量密度体积公式:m=ρv。质量:m(千克),密度:ρ(千克/立方分米),体积:v (立方分米)。密度乘以体积等于质量。公式就是密度乘以体积等于质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对于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条件(温度,压强等等)下密度是不变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只有在这一种情况下,才能是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物质的质量等于物质的密度乘以物质的体积。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含有量的多少,物质的体积是指物质占有空间的大小,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某种物质,含有该物质的物质量的多少。质量m=ρ V;密度基本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 / V。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单位体积的质量为密度;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密度不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铁的质量。体积不论大小,密度不变;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大。相同体积的铁和水比较,铁的质量更大,说明其密度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小的,密度大。相同体积的铜和铝比较,铜的质量更大,说明其密度大。解析: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密度、质量、体积三者正比反比关系。对于密度一定,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对于质量一定,密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对于体积一定,质量和密度成正比例。质量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密度是物质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体积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占据一特定容积的物质的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条件一样时同种物质的密度的相同的。密度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物理重力的公式

  重力的公式为G=mg。其中g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取g=9.8m/s2,但在粗略计算时也可以取g=10m/s2。   重力是在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且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公式,定义,单位,物理意义

一、定义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在地球两极处重力才完全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他地方重力仅仅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二、公式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重力的大小为G=mg.其中g叫重力加速度,通常取g=9.8m/s2,粗略计算时也可以取g=10m/s2.t。三、单位重力单位(gravity unit)是一个常用于度量重力加速度的单位,符号g 或G。重力在SI单位制中的计量单位是米/秒^2(过去常用的厘米克秒制中的计量单位是厘米/秒^2,为了纪念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又把厘米/秒^2称为伽)。四、物理意义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扩展资料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1、竖直向下并不一定是指向地球的球心,只有在赤道和地球的两极处,重力的方向指向地球的球心。2、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但竖直向下可以理解为垂直水平面向下,生活中常见的用一根细线悬吊于天花板上的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细线的方向便为竖直方向,重垂线也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为竖直方向这一特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力

初中物理公式集(包括变形公式)

自己整理就是,悬赏又不高,谁会无聊帮你找

物理重力公式

物理重力公式为:G=mg。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简介施力物与受力物:可以近似认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或地表附近的物体。大小和方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一定是指向地心的(只有在赤道和两极指向地心)。地面上同一点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同样,当m一定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重力加速度g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作用点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是,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例如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他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地球对物体的重力,好像就是从重心向下拉物体。定义重力是力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是,国内外各种课本及参考书对重力概念的定义不尽一致,基本上是以下5类: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2.“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称重力。”3.“质点以线悬挂并相对于地球静止时,质点所受重力的方向沿悬线且竖直向下,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点对悬线的拉力。"“实际上,重力就是悬线对质点拉力的平衡力。”“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下落时,有一竖直方向的加速度g,产生此加速度的力称为重力。”4.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不能产生加速度的那个分力,能产生加速度的作用效果全部分给另一个分力,即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5.“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计算公式中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物体重力计算公式是: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g取9.8牛每千克2、g的意义。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在地球的不同地方,g值会不同,所以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3、重力的意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物理重力的公式是什么?还有体积的公式?拉力所作的功的公式?

重力G=mg,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10m/s^2体积公式太多了,翻数学书吧。物理上质量m=Vρ,ρ为密度,V为体积拉力做功W=Fscosθ,F为拉力,s为物体位移,θ为拉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求物理重力的公式

g=mgm是质量(kg)g是9.8n/kgg是物体所受到的重力(n)方向竖直向下希望采纳

求重力公式,摩擦力公式 物理

1.G=mg2.滑动摩擦力公式f=uN 其中N是压力,在水平地面的时候N=mg u是滑动摩擦因数,与材料有关。 3、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由两个相互静止的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力的方向相同,也可以与力的方向相反。 4、滚动摩擦力 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无滑动的滚动或有滚动的趋势时,由于两物体在接触部分受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

物理。质量,重量,压力,重力4者的关系,最好带公式。

质量:物体的一种性质,通常指该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是物体的性质,所以同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m=n*M。重量: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所具有的向下的、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也就是世界各地或不同星球同一个物体的重量是不同的,G=mg。压力:压力在物理学方面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受力物是物体的支持面,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在受力物体是水平面的情况下,压力(N)=重力(G)。受力物体不是在水平面上的,则是重力平行于物体面上的分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mg

高一物理逐差法 当s1到s8的时候公式是怎么样的?

在高中物理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个实验中,由纸带上的数据来求加速度时可用到逐差法。为方便叙述,以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取每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按时间先后顺序,第1段位移是S1,第2段位移是S2,第3段位移是S3,......,第8段位移是S8。则加速度是 a=ΔS / T^2其中,ΔS=S2-S1=S3-S2=S4-S3=......=S8-S7由于实际操作得到的数据中,总是存在误差的,所以通常是用逐差法来求ΔS。逐差法中要用到偶数个上述那些位移段。当用8个连续的位移段时,有ΔS=[(S5-S1)+(S6-S2)+(S7-S3)+(S8-S4)] / 16所以 a=[(S5-S1)+(S6-S2)+(S7-S3)+(S8-S4)] / (16*T^2 )

大学物理牛顿环实验,在使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时候带△的两个量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

是这个量的误差值。按你书中所给的、上方带有平均号的是误差的平均值。计算方法是:1. 先求出每次测量的Dm-Dn的值;2. 再求出8次测量的平均值;3. 然后用单次测量的值减平均值(就是一个“△(Dm-Dn)”),测量了8次,就有8个“△(Dm-Dn)”值;4. 最后,求这8个“△(Dm-Dn)”的平均值就OK了。

高中物理逐差法原理

事实上,所谓“逐差法”不过是放大了的“邻差法”(△x=aT^2),对x1,x2,...x6;不过是将前三段看作一个X1=x1+x2+x3,后三段看作一个X2=x4+x5+x6,这两段的时间为3T,根据邻差法,a=(X2-X1)/(3T)^2=(x6+x5+x4-x3-x2-x1)/9T^2=[(x6-x3)+(x5-x2)+(x4-x1)]/9T^2==>这与3a1*T^2=(x4-x1);3a2*T^2=(x5-x2);3a3*T^2=(x6-x3)==>a=(a1+a2+a3)/3=(1/3)*{[(x4-x1)/3T^2]+[(x5-x2)/3T^2]+[(x6-x3)/3T^2]}=[(x6-x3)+(x5-x2)+(x4-x1)]/9T^2推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而按照你的上述理解,推出的结果就不对了。

奇数段怎么用逐差法。举例高一物理

逐差法要偶数组数据,而第一组或最后一组数据(匀减速的时候)一般都比较短,越短误差就越大,所以最好去掉数据最短那组。例如: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奇数段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公式:三段去掉中间的 x2;a=(x3-x1)/2T^2。五段去掉中间的 x3;a=(x4+x5-x1-x2)/6T^2。扩展资料:逐差法的认识:所谓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逐差法应用实例:在高中物理“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中分析纸带。运用公式△X=at^2;X3-X1=X4-X2=Xm-Xm-2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a=【(X4-X2)+(X3-X1)】/2×2T2。逐差法不确定度:例如牛顿环实验;其中k=1,2,3,4,5.共测10个环的直径,d1<d2<……<d10[1]x的a类不确定度为=,其中s为样本方差x的b类不确定度为(这里取d5d10,因为这样计算得到的不确定度最大,比较保守)。牛顿环实验的b类不确定度要用配对的数据计算,本例中不能用d10d9计算b类不确定度,因为逐差法中d10和d5才是配对的。a类不确定度算法类似。b类不确定度为,和牛顿环实验完全不同。线性回归:要想更精确地求出拟合方程,可以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逐差法适合手工计算,线性回归一般借助excel或统计软件。

物理 逐差法 是怎么算的 为什么不是除6个

是因为你的数据误差不大,相邻两个点的瞬时速度就是相邻两段分别的中间时刻速度。^1到2之间的距离是S12到3之间的距离是S2,以此类推7到8之间的距离是S7a=(S7-S2)/(7-2)T^2公式是:ΔS=S2-S1=aT^2 a=(S2-S1)/T^2  同理,也有ΔS=Sm-Sn=(m-n)aT^2 a=(Sm-Sn)/(m-n)T^2扩展资料:逐差法: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高中物理“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中分析纸带。运用公式△X=at^2;X3-X1=X4-X2=Xm-Xm-2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 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a=【(X4-X2)+(X3-X1)】/2×2T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逐差法

大学物理试验中分组求差法的公式是什么?

大学物理试验中分组求差法,也就是逐差法处理数据,需要将数据对称的分成两组,用第二组数据减去第一组相同位置的数据,将几组差值相加,再除以每组数据数目的平方即可。逐差法是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利用率,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另外也可减小了实验中仪器误差分量,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1、分组逐差法的优点:分组逐差法的优点分组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特别是当被测量之间为线性关系时更具有其简便直观的独特优点。2、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3、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它也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逐差法公式

物理 逐差法 是怎么算的 为什么不是除6个

是因为你的数据误差不大,相邻两个点的瞬时速度就是相邻两段分别的中间时刻速度。^1到2之间的距离是S12到3之间的距离是S2,以此类推7到8之间的距离是S7a=(S7-S2)/(7-2)T^2公式是:ΔS=S2-S1=aT^2 a=(S2-S1)/T^2  同理,也有ΔS=Sm-Sn=(m-n)aT^2 a=(Sm-Sn)/(m-n)T^2扩展资料:逐差法: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高中物理“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中分析纸带。运用公式△X=at^2;X3-X1=X4-X2=Xm-Xm-2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 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a=【(X4-X2)+(X3-X1)】/2×2T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逐差法

高一物理中的逐差法公式是什么,如果可以,讲解一下步骤【不用很详细】

第二个T,第一个T内位移的差值。 也等于第三个T,第二个T内位移的差值。 也等于第四个T,第三个T内位移的差值。 也等于第五个T,第四个T内位移的差值。所以可得,Δs=aT^2,s6-s5=s5-s4=s4-s3=s3-s2=s2-s1=Δs;所以可得:s6-s3=3Δs=3a1*T^2;s5-s2=3Δs=3a2*T^2;s4-s1=3Δs=3a3*T^2。所以可得:a1=(s6-s3)/(3T^2);a2=(s5-s2)/(3T^2);a3=(s4-s1)/(3T^2)最后求其平均值:a=(a1+a2+a3)/3。扩展资料:逐差法: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它也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

求高一物理用逐差法算加速度的公式(带解释)

这个其实就是涉及打破Y方向上是匀加直运动,匀加直运动符合匀加直运动的一般规律,就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位移之差为定值X=gT2.那么就有S2-S1=X,S3-S2=X,S4-S3=X,S5-S4=X......这些等式可以写为S4-S1=(S4-S3)+(S3-S2)+(S2-S1)=3*X=3gtT2=(4-1)gT2,那么你上面的都可以写成:S4-S1=(4-1)gT2S5-S2=(5-2)gT2S6-S3=(6-3)gT2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算出T,之所以这样取是为了减小误差。因为轨迹越靠近原点用于绘图造成的相对误差就越大(靠近原点单位时间竖直位移比较小)。你直接选取S2-S1=gT2的话,算出的T误差很大。但是选取后面的点同样的会造成误差。实验所要反映的是整个过程的平均运动。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逐差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使用逐差法?

所谓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它也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逐差法的应用逐差法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有许多应用 ,如检查实验数据、验证幂多项式、发现系统误差或实验数据的某些变化规律、求某些物理量的值等。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时 ,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及数据特点的不同 ,采用逐项逐差或隔项逐差 ;若函数关系为n次幂多项式 ,则可进行n次逐差。现行物理实验教材引入逐差法存在的问题在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 ,很多教材都是以“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实验为例来介绍逐差法的 ,一般论述是相邻两项相减再平均会使中间测量值相消 ,只用到了前后两个数据 ,达不到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效果 ,因而采用将实验数据对半分成两组 ,对应项相减的办法 ,即逐差法处理数据。该引入方法将“逐项逐差”排除在逐差法之外 ,显然是片面的 ;还有的教材说相邻两项相减再平均便会失去多次测量减小随机误差的优越性。

物理逐差法的公式推导

逐差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除误差,尽量利用到足够多的实验测量点,来消除偶然误差。在连续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设第一个T内位移为S1,第二个T内的位移为S2,第三个T内位移为S3....第n个T内位移为Sn.若n为偶数,则有:Sn-S(n/2)=a(nT/2)^2S(n-1)-S(n/2-1)=a(nT/2)^2...S(n/2+1)-S1=a(nT/2)^2将上面n/2个式子相加有:[Sn-S(n/2)]+[S(n-1)-S(n/2-1)]+...+[S(n/2+1)-S1]=[a(nT/2)^2]*(n/2)=(naT^2)/2也就是Sm-Sn=(m-n)aT^2 的实际推导过程。若为奇数,则应舍弃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点,具体看情况,一般舍弃第一个。如只有6个点的,只有5个时间间隔,若采用舍弃第一个点的话,从第二点算起,二三点间为S1,三四为S2,四五为S3,五六为S4,则S4-S2+S3-S1=2aT^2若已知T的话,就可以求到a了。引用

物理中求加速度所用的逐差法公式什么意思?

△S=aT^2这个公式你应该知道吧?T是时间间隔,a是加速度,△S是相同连续时间间隔的位移差打点计时器上,一般去0.1s为一个计数点,这里的T就是0.1s了然后再量位移,再计算位移差比如第一个0.1s内的位移为1m,第二个0.1s为2m,那么△S=2-1=1m代入有1m=a*0.01s^2a=100m/s^2这是最简单的了。。麻烦的就是逐差法,因为上面的数据波动可能会比较大给你个公式算把。。a=〔(S6+S5+S4)-(S3+S2+S1)〕/9T^2一般用这个公式就够了,即简单又科学T还是时间间隔,S1~S6是从第一个计数点开始没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不是位移差,也不是位移,而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高一物理逐差法怎么算?

逐差法的基本原理是:Δx=aT^2有六段相邻位移的,把前三段看成3T时间内的位移,后三段看成相邻3T时间的位移所以:公式为:(s4+s5+s6)-(s1+s2+s3)=a(3T)^2解得a=(s4+s5+s6)-(s1+s2+s3)/9T^2是奇数段位移时,从理论上讲要舍去最短位移,再用逐差法算。

求高一物理用逐差法算加速度的公式(带解释)?

公式是:a=(s6+s5+s4-s3-s2-s1)/9T^2原理是:s2-s1=aT^2,即: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都相等,且等于aT^2.

物理逐差法公式

公式:△X=at^2。第二个T,第一个T内位移的差值。也等于第三个T,第二个T内位移的差值。也等于第四个T,第三个T内位移的差值。即x6-x5=x5-x4=x4-x3=x3-x2=x2-x1=Δx。所以可得:x6-x3=3Δx=3a1*T^2;x5-x2=3Δx=3a2*T^2;x4-x1=3Δx=3a3*T^2。所以可得:a1=(x6-x3)/(3T^2);a2=(x5-x2)/(3T^2);a3=(x4-x1)/(3T^2)。逐差法是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利用率,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另外也可减小了实验中仪器误差分量,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它也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

高中物理逐差法公式

逐差法是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利用率,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另外也可减小了实验中仪器误差分量,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谓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它也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逐差法(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正整数,以其中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并以差值取代原较大数,重复步骤直至所剩两数值相等,即为所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259,111 ==>259-111=148148,111 ==>148-111=37111,37 ==>111- 37=7474 ,37 ==> 74- 37=3737 ,37 ==> 259与111的最大公约数为37还可以用来求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方面的题,运用公式△X=at^2;X1-x2=X4-X3参考资料360百科.360百科[引用时间2018-1-4]

问一个高中物理问题,角速度ω与线速度ν和转速r/min r/s的换算??

v=wr转速(r/s) 2πn=w若是换成分钟 则 120πn=w其余的你可以自己转换 比如v与n 的关系等等~~~ 如果满意,请采纳吧,谢谢O(∩_∩)O~

高中物理转速的符号及求法,和相关圆周运动的知识.

转速用n表示,单位是r/s、r/min、、 可由线速度v、角速度w、周期T、半径r求出 n=1/T n=v/2 π r n=w/2 π 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要用到上述的四个物理量即:线速度v、角速度w、周期T、转速n. 如果是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叫向心加速度;合力也指向圆心,叫向心力.

物理中转速是什么?????

转速就是角速度,角速度W等于2派除以周期T。利用这个关系就能求得周期了!周期和频率成倒数关系。

物理中转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n与w转速的计算公式是:n=ω/2π。由于n(转速)=1/T,且周期的公式为T=2πr/v,所以n=1/T=v/2πr=ω/2π。转速 n的定义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每秒转过的圈数。其单位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为r/s(转每秒);常用单位为r/min(转每分)。1 r/s=60 r/min。它实际中定量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转速高说明运动得快,转速低说明运动的快慢。角速度 ω定义为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动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其单位是rad/s(弧度每秒)。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角速度ω恒定不变。同一物体上任意两点,除旋转中心外,角速度相同。计算公式1、v(线速度)=ΔS/Δt=2πr/T=ωr=2πrn (S代表弧长,t代表时间,r代表半径,n代表转速)。2、ω(角速度)=Δθ/Δt=2π/T=2πn (θ表示角度或者弧度)。3、T(周期)=2πr/v=2π/ω=1/n。4、n(转速)=1/T=v/2πr=ω/2π。5、Fn(向心力)=mrω^2=mv^2/r=mr4π^2/T^2=mr4π^2n^2。6、an(向心加速度)=rω^2=v^2/r=r4π^2/T^2=r4π^2n^2。7、vmin=√gr (过最高点时的条件)。8、fmin (过最高点时的对杆的压力)=mg-√gr (有杆支撑)。9、fmax (过最低点时的对杆的拉力)=mg+√gr (有杆)

高中物理转速的符号及求法,和相关圆周运动的知识。

转速用n表示,单位是r/s、r/min、、可由线速度v、角速度w、周期T、半径r求出n=1/Tn=v/2πrn=w/2π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要用到上述的四个物理量即:线速度v、角速度w、周期T、转速n。如果是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叫向心加速度;合力也指向圆心,叫向心力。

物理中的转速与角速度,f(频率)之间的关系

转速n--1min转过的转数频率f--1s转过的转数f=n/60角速度w--1s转过角度的弧度(rad)数w=2丌f=2丌n/60

高二物理,给出转数n,怎么求角速度w

转速和频率大小相同,频率的倒数就是周期,2派除以周期就等于角速度。

物理中n、 w、ω的关系如何?

n与w转速的计算公式是:n=ω/2π。由于n(转速)=1/T,且周期的公式为T=2πr/v,所以n=1/T=v/2πr=ω/2π。转速 n的定义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每秒转过的圈数。其单位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为r/s(转每秒);常用单位为r/min(转每分)。1 r/s=60 r/min。它实际中定量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转速高说明运动得快,转速低说明运动的快慢。角速度 ω定义为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动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其单位是rad/s(弧度每秒)。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角速度ω恒定不变。同一物体上任意两点,除旋转中心外,角速度相同。计算公式1、v(线速度)=ΔS/Δt=2πr/T=ωr=2πrn (S代表弧长,t代表时间,r代表半径,n代表转速)。2、ω(角速度)=Δθ/Δt=2π/T=2πn (θ表示角度或者弧度)。3、T(周期)=2πr/v=2π/ω=1/n。4、n(转速)=1/T=v/2πr=ω/2π。5、Fn(向心力)=mrω^2=mv^2/r=mr4π^2/T^2=mr4π^2n^2。6、an(向心加速度)=rω^2=v^2/r=r4π^2/T^2=r4π^2n^2。7、vmin=√gr (过最高点时的条件)。8、fmin (过最高点时的对杆的压力)=mg-√gr (有杆支撑)。9、fmax (过最低点时的对杆的拉力)=mg+√gr (有杆)

物理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我为大家整理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自变量概念 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自变量有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之分。如果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连续变量,则实验是函数型实验。如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类别变量,则实验是因素型的。 因变量概念 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叫做因变量。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中,由于光照强度不同,使得实验对象的光合速率有所变化,这个光合速率的变化就叫做因变量。 因变量种类 1、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时):指刺激开始到反应开始间的时间,反应心理过程的速度,可以探测被试记忆保持的状况,也可以分析和测量被试的内部过程。 2、反应的持续时间:指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之间的时间。如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 3、反应量:指反应本身的变化量。如条件反射建立的巩固程度,要通过测量狗分泌的唾液量来计算,就是反应量。 4、反应频率:指在一定时限内被试做出反应的次数。 5、反应的难度水平:通过一个难度表测量被试所能达到的水平。 以上是我整理的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学中,怎样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说的通俗一点,自变量就是本身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应变量就是由于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化。比如在匀速直线运动s=VT中,V不变,t时刻发生变化,也即自身发生变化,t的变化引起路程s的变化,因此t是自变量,s是应变量。ps.在物理学中很多过程是不可逆的,就是说自变量和应变量是相互对应的。在数学中因为数学眼睛的数与数及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自变量和应变量是相互可逆的,如y=f(x)一样 x自变量 y因变量,x=f "(y)中,y是自变量,x是应变量。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