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古鉴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古人铸鉴》全文翻译 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扩展资料: 《古人铸鉴》原文 宋代:沈括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2. 吕蒙正拒收古鉴 译文 原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①尤所眷遇②。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③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④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⑤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语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幺大,怎幺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幺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着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3. 求《学奕》原文和译文 原文】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 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学弈(下围棋)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秋,任命,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也。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弓缴(箭)而射之(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 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弈: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 援:引,拉。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zhuó)之:天鹅。之:前者。 俱:一起。弗若:不如。 矣:了。为:因为。 与:吗。曰:说。 非:不是。其:后者。 然:这样。思:想。 【来源】《学弈》选自《孟子u2022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多查阅孟子和孔子资料)【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要领悟真谛!【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 4. 【急求此古文翻译(一)(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译文: 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我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了解兴盛、衰败;如今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与失。 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了一份手稿,才写半面,稿子中能认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 任用善人国家就平安,任用坏人国家就衰败。公卿之中,在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 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又只看到他的长处。在喜爱和憎恶之间,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 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ei二声 shi四声 qi二声 zhi四声 fu二声 ruo 四声yu二声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有拼音

1. 《学弈》整篇古文的读音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2.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xué yì 《mèng zǐ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4. 文言文学弈(全文)的读音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5.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xué yì 《mèng zǐ 》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6.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7. 《学弈》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通:全。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曰:说。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弗:不如。 【原文】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来源】《学弈》选自《孟子u2022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好来。 8.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 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 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9. 《学弈》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应该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u2022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 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好来

求文言文读音 里的“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读音相同吗? 顺便说说是什么更好.

1.wéi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可以直译过来,但是一定要说的话,“为”就是“作为”的意思. 2.wèi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为”是“因为”的意思.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xué yì 《mèng zǐ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1文言文两则全拼音

1.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读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出现了六个“为”。这六个“为”字该怎样读呢? 1.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 句中的“为”读wéi,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应读。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这个“为”的例句就是它。 2.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中的“为”读wéi,因为它用在“以为”一词中。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为”读wèi,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中的“为”wèi,理由同3,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5. 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为”字读wéi,是“以为”的意思。 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éi)……⑦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é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wè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èi或wé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é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 2. 文言文学弈(全文)的读音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3. 世说新语二则的拼音 一、《咏雪》《yǒng xuě》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xiè tài fù hán xuě rì nèi jí ,yǔ ér nǚ jiǎng lùn wén yì 。 é ér xuě zhòu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gōng xīn rányuē :“bái xuě fēn fēn hé suǒ sì ?”xiōng zǐ hú ér yuē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sā yán kōng zhōng chà kě nǐ 。” xiōng nǚ yuē :“wèi ruò liǔ xù yīn fēng qǐ 。”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gōng dà xiào lè 。 jí gōng dà xiōng wú yì nǚ ,zuǒ jiāng jun1 wáng níng zhī qī yě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chén tài qiū yǔ yǒu qī háng》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chén tài qiū yǔ yǒu qī háng ,qī rì zhōng ,guò zhōng bú zhì ,tài qiū shě qù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qù hòu nǎi zhì 。 yuán fāng shí nián qī suì ,mén wài xì 。kè wèn yuán fāng:“zūn jūn zài fǒu ?”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á yuē :“dài jūn jiǔ bú zhì ,yǐ qù 。” yǒu rén biàn nù :“fēi rén zāi !yǔ rén qī háng ,xiàng wěi ér qù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yuán fāng yuē :“jūn yǔ jiā jūn qī rì zhōng ,rì zhōng bú zhì ,zé shì wú xìn ;duì zǐ mà fù ,zé shì wú lǐ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yǒu rén cán ,xià chē yǐn zhī ,yuán fāng rù mén bú gù 。三、译文1、《咏雪》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真不是君子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三、出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二、赏析 《咏雪》: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奕秋学弈文言文注音

1.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2.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 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3. 学奕 文言文 弈:下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悔:教导 惟奕秋之为听:只听奕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于: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为:因为 1.的 2.无义 3.代词,代弈秋的教导 4.代词,代鸿鹄 5.代词,代认真听课的另外一个学生 6.代词,代认真听课的另外一个学生 4. 文言文学奕中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 “惟奕秋之为听”,之,指奕秋对棋艺的讲解。 这个句子比较复杂,需要对它做一下剖析。经过分析后,不用对其中某个字词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惟奕秋之为听”,为什么解释为“只听弈秋的讲解”呢?其中起作用的是“为”这个结构助词,它将宾语前置了。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何以女为见?”即“何以见汝”。 意思是:为什么要见你?“见汝(你)”,是述宾结构,为了突出宾语“汝”,把“汝”放在“见”的前面,变成“汝见”,就必须在中间加上结构助词“为”,——“女为见”。再分析本句,它应该是:惟(只)听|奕秋之(讲解)。 作者为了突出宾语“奕秋之(讲解)”,把它放在了“听”的前面,也就必须在中间加上结构助词“为”。这样一来,“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之”,意思是:只听弈秋的(讲解)。 总之,这个句子与“惟……是……”结构相同。如“惟利是图”,其中的“是”也是起宾语前置作用的。 惟奕秋的讲解是听。搞明白整个句子的结构后,其中所有的字、词都容易明白了。 5. 文言文学弈的全文翻译 一、《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二、《学弈》原文:选自战国 孟子《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两小儿辩日》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四、《两小儿辩日》原文: 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扩展资料 一、《学弈》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二、《两小儿辩日》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6. 文言文学弈的全文翻译 一、《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二、《学弈》原文:选自战国 孟子《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两小儿辩日》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四、《两小儿辩日》原文: 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扩展资料 一、《学弈》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二、《两小儿辩日》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学弈文言文注音

1. 学奕拼音版 yì qiū 弈秋, tōnɡ ɡ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 通国之善弈者也。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使弈秋诲二人弈,, qí yì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其一人专心致志,,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ɡ 惟弈秋之为听; yì rén suī tīnɡ zhī ;一人虽听之, yì xīn yǐ wéi yǒu hónɡ hú jiānɡ zh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sī yuán ɡōnɡ zhu ó ér shè zhī 思援弓缴而射之。 suī yǔ zhī jù xué ,虽与之俱学, fú ruò zhī yǐ 。 弗若之矣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 ú ?, 为是其智弗若与? yuē : “ fēi rán yě 。 ” 曰:非然也。 好了吧?。 2.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3.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xué yì 《mèng zǐ 》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4. 文言文学奕的意思节奏注释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 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17.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22.然:这样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6.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7. 10分 文言文两则 (学奕、两小儿辩日) 学奕 选自《孟子.告子上》 奕秋①,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②一专心致志③,惟奕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⑥,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⑦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奕:yi 缴:zhuo 鸿鹄:honghu 矣:yi 注释: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 ②其:其中。 ③致志:用尽心思。致,极、尽。 ④只听奕秋的话。 ⑤鸿鹄:天鹅。 ⑥援:引。缴(zhuó):带有丝绳的箭。 ⑦为:同“谓”,“说”的意思。 要想学好一样本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a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u)为汝(ru)多知乎?” 及:到。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沧沧凉凉:清清凉凉,天气凉爽的样子。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 孰:谁。 汝:你。 8. 小学课文《学弈》的停顿节奏是什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扩展资料: 相关启示: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之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的拼音

1.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读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出现了六个“为”。这六个“为”字该怎样读呢? 1.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 句中的“为”读wéi,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应读。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这个“为”的例句就是它。 2.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中的“为”读wéi,因为它用在“以为”一词中。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为”读wèi,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中的“为”wèi,理由同3,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5. 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为”字读wéi,是“以为”的意思。 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éi)……⑦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é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wè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èi或wé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é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 2.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多音字+(多音字要组词+拼音)~~~ 第一、二单元 zhā (扎针) diào(调查) bó (刻薄) zhé (百折不回) 扎 zā (一扎) 调 薄 báo(薄饼) 折 zhá (挣扎) tiáo (空调) bò (薄荷) shé (花折叶落) qǔ(曲折) hǎ (哈达) yūn (头晕) juàn(试卷) 曲 哈 晕 卷 qū(弯曲) hā (哈哈大笑) yùn (晕船) juǎn(卷起) hé(和平) qiāo(悄悄话) hánɡ(银行) gēnɡ(更改) 和 悄 行 更 hè(唱和) qiǎo(悄然) xínɡ(行动) gènɡ(更加) chōnɡ(冲凉) jī(茶几) pínɡ(屏风) sàn (散步) 冲 几 屏 散 chònɡ(冲着) jǐ(几个) bǐnɡ(屏气) sǎn (松散) 第三、四单元 jué(倔强) qiánɡ (强壮) jǐn(尽管) yāo(要求) 倔 强 qiǎnɡ (勉强) 尽 要 juè(倔脾气) jiànɡ (倔强) jìn(尽量) yào(必要) jiào(睡觉) biǎn(扁豆) iānɡ(将军) xuē(剥削) 觉 扁 将 削 jué(感觉) piān (一叶扁舟) jiànɡ (大将) xiāo(削皮) ɡōnɡ (提供) mó (模仿) tà(纷至沓来) fénɡ(缝补) 供 模 沓 缝 ɡònɡ (供品) mú (模样) dá (一沓) fènɡ(缝隙) cān(参观) ě (恶心) jìn(干劲) chā (差异) 参 cēn(参差不齐) 恶 è(恶毒) 劲 差 chà (成绩差) shēn(人参) wù(可恶) jìnɡ(劲敌) chāi (出差) jìn (禁止) cáng(收藏) biǎn (扁担) 禁 藏 扁 jīn (情不自禁) zàng(西藏) piān(扁舟) 第五单元 xínɡ (行走) dǎo (摔倒) zhēnɡ (正月) 行 倒 正 hánɡ (银行) dào (倒立) zhènɡ (正义) ɡuàn (冠军) hào (号码) ɡōnɡ (提供) 冠 号 供 ɡuān (鸡冠) háo (北风怒号) ɡònɡ (供品) ɡēnɡ (更改) dí (的确) mēn (闷热) 更 的 闷 ɡènɡ (更好) de (好的) mèn (沉闷) 第六、七、八单元 zhāo(朝霞) shě(难舍) shān(扇动) 朝 舍 扇 cháo(朝代) shè(草舍) shàn(扇子) xuán(旋涡) tán(弹琴) mēnɡ(蒙骗) 旋 弹 蒙 měnɡ(蒙古包) xuàn(旋风) dàn(子弹) ménɡ(启蒙) hē(喝水) běnɡ(绷着脸) zhuàn(转动) 喝 绷 转 hè(喝彩) bēnɡ(绷带) zhuǎn(转身) 选我吧啊啊~ 我可是最先回答的~ 3.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两则》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两则怎样朗读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

奕秋文言文注音

1.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2. 奕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选自《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奕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3. 奕秋文言文翻译 1)使奕秋诲二人奕 使:(让 ) 诲:( 教) (2)有鸿鹄将至 至:(来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引 )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智:( 智慧) 解释句中“之”字用法、意义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的) (2)吾欲之南海 (去) (3)一人虽听之 (代词) (4)思援弓缴而射之 (代词) 道理: 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则什么也学不会 4.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 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5.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6. 纪昌学射文言文注音版 fēi wèi shì yī míng shè jiàn néng shǒu 。 yǒu gè jiào jì chāng de rén ,xiǎng xué xí 飞 卫 是 一 名 射 箭 能 手 。有 个 叫 纪 昌 的 人 , 想 学 习 shè jiàn ,jiù qù xiàng fēi wèi qǐng jiào 。 射 箭 ,就 去 向 飞 卫 请 教 。 kāi shǐ liàn xí de shí hòu ,fēi wèi duì jì chāng shuō :“nǐ yào xiǎng xué 开 始 练 习 的 时 候 ,飞 卫 对 纪 昌 说 :“你 要 想 学 huì shè jiàn ,shǒu xiān yīng gāi xià gōng fū liàn yǎn lì 。 yǎn jīng yào láo láo de 会 射 箭 , 首 先 应 该 下 功 夫 练 眼 力 。眼 睛 要 牢 牢 地 dīng zhù yí gè mù biāo ,bù néng zhǎ yī zhǎ !”jì chāng huí jiā zhī hòu ,jiù kāi shǐ u2022盯 住 一 个 目 标 ,不 能 眨 一 眨 !”纪 昌 回 家 之 后 ,就 开 始 liàn xí qǐ lái 。 qī zi zhī bù de shí hòu ,tā tǎng zài zhī bù jī xià miàn ,zhēng dà u2022练 习 起 来 。妻 子 织 布 的 时 候 ,他 躺 在 织 布 机 下 面 , 睁 大 yǎn jīng ,zhù shì zhe suō zi lái huí chuān suō 。 liǎng nián yǐ hòu ,jì chāng de běn 眼 睛 ,注 视 着 梭 子 来 回 穿 梭 。 两 年 以 后 ,纪 昌 的 本 lǐng liàn de xiāng dāng dào jiā le —— jiù shì yǒu rén yòng zhēn cì tā de yǎn pí , u2022领 练 得 相 当 到 家 了 —— 就 是 有 人 用 针 刺 他 的 眼 皮 , tā de yǎn jīng yě bú huì zhǎ yī xià 。 他 的 眼 睛 也 不 会 眨 一 下 。 jì chāng duì zì jǐ de chéng jì gǎn dào hěn mǎn yì ,yǐ wéi xué de chà bù duō 纪 昌 对 自 己 的 成 绩 感 到 很 满 意 ,以 为 学 得 差 不 多 le ,jiù zài cì qù bài jiàn fēi wèi 。 fēi wèi duì tā shuō :“suī rán nǐ yǐ jīng qǔ 了 ,就 再 次 去 拜 见 飞 卫 。飞 卫 对 他 说 :“虽 然 你 已 经 取 dé le bù xiǎo de chéng jì ,dàn nǐ de yǎn lì hái bù gòu 。 děng dào liàn de néng gòu 得 了 不 小 的 成 绩 ,但 你 的 眼 力 还 不 够 。 等 到 练 得 能 够 bǎ jí xiǎo de dōng xī ,kàn chéng yī jiàn hěn dà dōng xī de shí hòu ,nǐ zài lái jiàn 把 极 小 的 东 西 ,看 成 一 件 很 大 东 西 的 时 候 ,你 再 来 见 wǒ bɑ !”jì chāng jì zhù le fēi wèi de huà 。 huí dào jiā lǐ ,yòu kāi shǐ liàn xí 我 吧 !”纪 昌 记 住 了 飞 卫 的 话 。回 到 家 里 ,又 开 始 练 习 qǐ lái 。 tā yòng yī gēn cháng tóu fà ,bǎng zhù yī zhī shī zi ,bǎ tā diào zài chuāng 起 来 。他 用 一 根 长 头 发 , 绑 住 一 只 虱 子 ,把 它 吊 在 窗 kǒu 。 rán hòu měi tiān zhàn zài shī zi páng biān ,jù jīng huì shén de dīng zhe tā 。 口 。 然 后 每 天 站 在 虱 子 旁 边 ,聚 精 会 神 地 盯 着 它 。 nà zhī xiǎo shī zi ,zài jì chāng de yǎn lǐ yì tiān tiān dà qǐ lái ,liàn dào hòu 那 只 小 虱 子 ,在 纪 昌 的 眼 里 一 天 天 大 起 来 , 练 到 后 lái ,dà de jìng rán xiàng chē lún yí yàng 。 来 ,大 得 竟 然 像 车 轮 一 样 。 qǔ dé le zhè yàng dà de jìn bù ,jì chāng gǎn jǐn pǎo dào fēi wèi nà lǐ ,bào 取 得 了 这 样 大 的 进 步 ,纪 昌 赶 紧 跑 到 飞 卫 那 里 ,报 gào le zhè gè hǎo xiāo xī 。 fēi wèi gāo xìng de pāi pāi tā de jiān tou ,shuō : nǐ 告 了 这 个 好 消 息 。飞 卫 高 兴 地 拍 拍 他 的 肩 头 , 说 : 你 jiù yào chéng gōng le !”yú shì ,fēi wèi kāi shǐ jiào tā zěn yàng kāi gōng ,zěn yàng 就 要 成 功 了 !”于 是 ,飞 卫 开 始 教 他 怎 样 开 弓 ,怎 样 fàng jiàn 。 u2022放 箭 。 hòu lái ,jì chāng chéng le bǎi fā bǎi zhòng de shè jiàn néng shǒu 。 后 来 ,纪 昌 成 了 百 发 百 中 的 射 箭 能 手 。 7.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 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 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8. 纪昌学射文言文拼音版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gān yíng ,gǔ zhī shàn shè zhě ,gòu gōng ér shòu fú niǎo xià 。 dì zǐ míng fēi wèi ,xué shè yú gān yíng ,ér qiǎo guò qí shī 。jì chāng zhě ,yòu xué shè yú fēi wèi 。 fēi wèi yuē :“ěr xiān xué bú shùn ,ér hòu kě yán shè yǐ 。”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jì chāng guī ,yǎn wò qí qī zhī jī xià ,yǐ mù chéng qiān tǐng 。 èr nián hòu ,suī zhuī mò dǎo zì ,ér bú shùn yě 。yǐ gào fēi wèi 。 fēi wèi yuē 。“wèi yě ,bì xué shì ér hòu kě 。 shì xiǎo rú dà ,shì wēi rú zhe ,ér hòu gào wǒ 。”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chāng yǐ máo xuán shī yú yǒu ,nán miàn ér wàng zhī 。xún rì zhī jiān ,jìn dà yě ;sān nián zhī hòu ,rú chē lún yān 。 yǐ dǔ yú wù ,jiē qiū shān yě 。nǎi yǐ yàn jiǎo zhī hú ,shuò péng zhī gān shè zhī ,guàn shī zhī xīn ,ér xuán bú jué 。 yǐ gào fēi wèi 。fēi wèi gāo dǎo fǔ yīng yuē :“rǔ dé zhī yǐ !” 一、出处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纪昌学射》二、原文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 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 用这种方法 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扩展资料 一、成书背景 列子死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汉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今本《列子》虽系魏晋人的作品,但他们在重新编辑《列子》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关于列子的记载,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对于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赏析 《纪昌学射》选自《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

文言文两则及注音

1.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读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出现了六个“为”。这六个“为”字该怎样读呢? 1.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 句中的“为”读wéi,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应读。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这个“为”的例句就是它。 2.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中的“为”读wéi,因为它用在“以为”一词中。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为”读wèi,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中的“为”wèi,理由同3,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5. 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为”字读wéi,是“以为”的意思。 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éi)……⑦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é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wè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èi或wé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é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 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为读音和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中“为”在不同的读音中有哪些意思 wéiㄨㄟ(多用作动词)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ㄨㄟ(多用作介词)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2. 古文中为的意思 文言字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动词 1读音:wéi。做,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不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啊。 2读音:wéi。治,治理。 为国以礼。(《论语侍坐》) ——用礼治理国家。 3读音:wéi。制造,制作。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我从北方听说您正在制造云梯,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4读音:wéi。整理,准备 乃为装谴荆轲(《荆轲刺秦王》)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5读音:wéi。当作,作为,变成,成为 然后以六合为家(贾谊《过秦论》) ——然后又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 6读音:wéi。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我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合里理的。 7读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称做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于是陈涉就被立为国王,国号称做张楚。 第二类介词 1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对,向。 太子怒,如为王泣。(《韩非子》 ——太子发怒,进去对着君王哭泣。 2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 3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有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灭亡。 4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 5读音:wéi。表被动,被 吾属皆为之虏矣!(《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1 第三类;连词。 1读音:wéi。表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 2读音:wéi。表假设关系,如果。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 ——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 第四类,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飞上高空九万里以后才向南飞呢? 3. “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根据读音的不同分别解释),归纳要全面, (5)表示动作;有时跟“所”结合。“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因为”。可译为“向”;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为了”。 (4)表示动作,构成“为所”或“为……所”。 (3)表示动作,可译为“替”。可译为“当”为。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等到”等、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呢”、行为的替代,放在疑问句之末、行为的时伺、“对”等。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2)表示动作。可译为“为着”、“给”等,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行为的原因、“由于”。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6i。 2.助词: 1.介词,一般读去声。 (1)除表被动外 4. 古文中的“为”怎么读 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 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 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 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 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一种说法“为”读“wéi”, “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5. 古文中的“为”怎么读 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 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 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 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 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 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 一种说法“为”读“wéi”, “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6. 文言文中“为”的发音问题 1.动词: (1)做。 谁为大五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 (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 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作动词时,一般是四声,当然不一定。

学弈这首文言文的拼音

1.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2. 文言文学弈(全文)的读音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3.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xué yì 《mèng zǐ 》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4.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 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 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言文的为读音和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的为读音和意思是什么1.文言文中“为”在不同的读音中有哪些意思wéiㄨㄟ(多用作动词)◎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变成:成~。◎是:十两~一斤。◎治理,处理:~政。◎被:~天下笑。◎表示强调:大~恼火。◎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姓。wèiㄨㄟ(多用作介词)◎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表目的:~了。~何。◎对,向:不足~外人道。◎帮助,卫护。◎做,制造2.古文中为的意思文言字词“为”的用法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第一类,动词1读音:wéi。做,干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不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啊。2读音:wéi。治,治理。为国以礼。(《论语侍坐》)——用礼治理国家。3读音:wéi。制造,制作。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我从北方听说您正在制造云梯,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4读音:wéi。整理,准备乃为装谴荆轲(《荆轲刺秦王》)——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5读音:wéi。当作,作为,变成,成为然后以六合为家(贾谊《过秦论》)——然后又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6读音:wéi。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我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合里理的。7读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称做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于是陈涉就被立为国王,国号称做张楚。第二类介词1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对,向。太子怒,如为王泣。(《韩非子》——太子发怒,进去对着君王哭泣。2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3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有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灭亡。4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庖丁替文惠君解牛。5读音:wéi。表被动,被吾属皆为之虏矣!(《鸿门宴》——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1第三类;连词。1读音:wéi。表因果关系,因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2读音:wéi。表假设关系,如果。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第四类,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为什么飞上高空九万里以后才向南飞呢?3.“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根据读音的不同分别解释),归纳要全面,(5)表示动作;有时跟“所”结合。“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因为”。可译为“向”;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为了”。(4)表示动作,构成“为所”或“为……所”。(3)表示动作,可译为“替”。可译为“当”为。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等到”等、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呢”、行为的替代,放在疑问句之末、行为的时伺、“对”等。读阳平声可译为“被”。(2)表示动作。可译为“为着”、“给”等,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行为的原因、“由于”。(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6i。2.助词:1.介词,一般读去声。(1)除表被动外4.古文中的“为”怎么读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一种说法“为”读“wéi”,“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5.古文中的“为”怎么读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一种说法“为”读“wéi”,“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6.文言文中“为”的发音问题1.动词:(1)做。谁为大五为此计者。(《鸿门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3)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4)是,算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5)通"谓"。可译为"说"。"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1)表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2)给,替。"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3)向,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4)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辞为?"(《鸿门宴》)作动词时,一般是四声,当然不一定。

学奕文言文注音

1.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2. 学奕拼音版 yì qiū 弈秋, tōnɡ ɡ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 通国之善弈者也。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使弈秋诲二人弈,, qí yì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其一人专心致志,,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ɡ 惟弈秋之为听; yì rén suī tīnɡ zhī ;一人虽听之, yì xīn yǐ wéi yǒu hónɡ hú jiānɡ zh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sī yuán ɡōnɡ zhu ó ér shè zhī 思援弓缴而射之。 suī yǔ zhī jù xué ,虽与之俱学, fú ruò zhī yǐ 。 弗若之矣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 ú ?, 为是其智弗若与? yuē : “ fēi rán yě 。 ” 曰:非然也。 好了吧?。 3.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xué yì 《mèng zǐ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4. 学奕 为是其智弗若与 在文言文的拼音是什么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ú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详细原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之中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第二个人的棋艺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编辑本段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为文言文读什么

1. 为字古文中读音 为 wéi ①(动)做;行:事在人~|所作所~。 ②(动)(动)作为;作事的能力:青年有~。 ③(动)(动)做;当:他被选~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拜贫下中农~师。 ④(动)(动)成为;变成:一分~二|高岸~谷|深谷~陵。 ⑤(动)(动)是:十二个~一打。 ⑥(动)被:~人所笑。 ⑦(动)助词;常跟“何”相应;表疑问:何以家~? ⑧(动)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大~增色;广~传播。 ⑨(动)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重要。 为 wèi ①(动)帮助;卫护:~吕氏者右袒。 ②(介)表示行为的对象;给;替:~人民服务。 ③(介)表示目的或动机;为了:~此。 ④(介)对、向:不足~外人道。 ⑤(连)因为:~何。 2. 古文中的“为”怎么读 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 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 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 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 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一种说法“为”读“wéi”, “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3. 古文中为的读音 wéiㄨㄟ(多用作动词)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ㄨㄟ(多用作介词)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4. 文言文中“为”在不同的读音中有哪些意思 在文言文中,“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读wéi。主要意思有: 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为读wèi时,主要意思有: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对,向:不足~外人道。

为文言文读音

1. 文言文中“为”在不同的读音中有哪些意思 wéiㄨㄟ(多用作动词)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ㄨㄟ(多用作介词)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2. 【文言文中“为”在不同的读音中有哪些意思】 在文言文中,“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读wéi。 主要意思有: 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以为;认为。 《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叫做;称做。 《陈涉世家》:“号~张楚。” 对待。 《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算作;算是。 《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为读wèi时,主要意思有: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 ~国捐躯。 对,向:不足~外人道。 3. 古文中的“为”怎么读 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几句时,“为”这个字有的同学读二声,有的同学读四声,都坚持自己的读音对。而书中没有明确标注它的读音,只有一个相关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④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⑥为汝多知乎?”一、读“wéi”的读音是:①、②① 为:附于单音形容词后, 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为:认为、以为;二、读“wèi”的读音是:③、④、⑤、⑥ ③、④、⑤为:因为。(表示反问语气) ⑥为: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一种说法“为”读“wéi”, “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4. 文言文中‘为"的两个读音 为 wèi 基本字义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为 wéi 基本字义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文言文两则学弈课文拼音

1. 文言文学弈的注拼音版 注音及注释资料供参考,如下: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2.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xué yì 《mèng zǐ 》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3. 我要文言文学弈中字的所有拼音 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xué yì 《mèng zǐ 》yì qiū ,tōng guó zhī shàn yì zhě yě 。 shǐ yì qiū huì èr rén yì ,qí yī rén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éi yì qiū zhī wéi tīng ;yī rén suī tīng zhī ,yī xīn yǐ wéi yǒu hóng hú jiāng zhì ,sī yuán gōng jiǎo ér shè zhī 。suī yǔ zhī jù xué ,fú ruò zhī yǐ 。 wéi shì qí zhì fú ruò yǔ ?wú yuē :fēi rán yě 。 4. 文言文学弈(全文)的读音 弈(yì)(1)秋(qiū)(2),通(tōnɡ)国(ɡuó)(3)之(zhī)(4)善(shàn)(5)弈(yì)者(zhě)也(yě)。 使(shǐ)(6)弈秋诲(huì)(7)二(èr)人(rén)弈(yì),其(qí)(8)一(yì)人(rén)专(zhuān)心(xīn)致(zhì)志(zhì),惟(wéi)弈(yì)秋(qiū)之(zhī)为(wéi)(9)听(tīnɡ)(10);一(yì)人(rén)虽(suī)听(tīnɡ)之(zhī)(11),一(yì)心(xīn)以(yǐ)为(wéi)(12)有(yǒu)鸿(hónɡ)鹄(ɡǔ)(13)将(jiānɡ)至(zhì)(15),思(16)援(14)弓缴(zhuó)(17)而(ér)射(shè)之(zhī)(18)。虽(suī)与(yǔ)之(zhī)俱(jù)学(xué)(19),弗(fú)若(ruò)之(zhī)矣(yǐ)(20)。 为(wéi)是(shì)其(qí)智(zhì)弗(fú)(24)若(ruò)与(yǔ)?曰(yuē)(21):非(fēi)然(rán)也(yě)(22)。 5.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读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出现了六个“为”。这六个“为”字该怎样读呢? 1.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 句中的“为”读wéi,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应读。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这个“为”的例句就是它。 2.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中的“为”读wéi,因为它用在“以为”一词中。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为”读wèi,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中的“为”wèi,理由同3,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5. 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为”字读wéi,是“以为”的意思。 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辞海·语词分册》:“为(wéi)……⑦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éi。《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wèi。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èi或wé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é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 6. 文言文两则学弈中的为发什么音 1. 为 [wéi]2. 为 [wèi] 为 [wéi]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变成:成~。 是: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政。 被:~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姓。 为 [wèi]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表目的:~了。~何。 对,向: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 7. 学弈孟子文言文注音 今夫弈之为数shù,小数shù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dé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jiāng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为是其智弗fú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数的文言文一词多义

1. 古文的一词多义将次书应道数令之以在古文中的意思意思越多越好 将:1.将要 念一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2.率领 四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请 念qiang一声 “将进酒”(李白诗)次:1.第二 四声 “次日,……”2.到 四声 “次北固山下”书:1.书本 一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2.写 一声 “”3.信 一声 “家书抵万金”应:1.应该 一声 “”2.答应 四声 “”3.响应 四声 “杀之以应陈涉”道:1.路 四声 2.说 四声 “不足为外人道也3.道教 四声4.方法 四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数:1.数量 四声2.计算 三声3.表示多 四声令:1.让2.命令之:1.代词 一声 “学而时习之”2.到,去3.和“于”连用,之于.对于4.……的 一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5.副词,本身没有意义以:1.作为2.所以3.当做4.认为 三声 5.因为 三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把 三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能把它拿给别人看)。 2.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有善术者(擅长 ) 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善的一词多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间,期限) 陈太丘与有期行(约好,约定) 期的一词多义 公欣然曰(副词,的) 然数年恒不见(关联词, 但是) 然的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副词, 的) 人皆吊之(代词, 他) 之的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关联词,所以)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故的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因为) 开始悟为山市(是) 为的一词多义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当成) 为的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表并列 无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 而的一词多义 3. 文言文常见的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 4.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5.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6. 苏武传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苏武传 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一)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二)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三)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 引:拔.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4)须发尽白 发:头发⑥乃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⑦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 凭借(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 表承接(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4)以状语武 以:把(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以:凭借(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 表顺承(四)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④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3)使牧羝(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文言文翻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意思是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品原文】:《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词句注释】: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徐:缓缓地。兴:起。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少焉:一会儿。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遗世:离开尘世。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作品赏析】: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么?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四段。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数有杖死者文言文

1. “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有关的文言文 “杖”字错了,这句话的原文应该是:“用刑惨急,数有仗死者”,出自《宋史.陈尧咨传》。 “仗”是通假字,同“杖”。“数”读音是“shuo”,四声,意为“多次,多个”。 整句可以翻译为“(他)为官严苛,(对审问之人)用刑极为惨重,有很多次都以杖刑把人打死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一文中,提到“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其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就是陈尧咨(字嘉谟,北宋书法家,擅长箭术。阆中人,宋真宗年间中状元,历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翰林学士、武信节度使等职,谥号“康肃”,世称“陈康肃公”)。 2. 钱若水辩冤的译文 译文: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到若水的办公处骂他说:"你接受了富民的钱财,想出脱他的死罪吗?"钱若水笑着道歉说:"现在几个人都判了死罪,怎可不稍微留下案件几天,仔细看看他们的供词呢?"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吃惊地说:"在哪里?"钱若水于是秘密派人将女奴送到知州官府。知州便垂下窗帘,领女奴的父母来问道:"你们今天如看到你们的女儿还认得吗?"回答说:"怎么会不认得呢?"知州于是就从窗帘后推出女奴给他们看。女奴的父母哭着说:"这是我的女儿啊!"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原文: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己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己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3. 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 王徽之字子猷.生性卓越出众不拘礼法,平素性情放纵,喜爱声色。 当时的人钦佩他的才能而认为他的行为有污点。王献之字子敬,年少有很大的名气,高傲豪迈不羁,虽然终日在家,仍然有很多人来拜访,成为当时最风流的人。 专攻草隶,擅长绘画。当时二人都生病了,有术士说:“人命完结的时候,如果有活人乐意替代。 那么死者就可以活。”徽之对他说:“我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 请用我的余年替代他。”术士说:“替代将死的人,是因为自已的寿命有余,能够补足将死的人。 现在你和你的弟弟寿数都到了尽头,怎么替代呢?”不久,献之去世。徽之奔丧却不哭,直接走上灵床坐下,拿过献之的琴弹起来,弹了很久,琴声走了调,徽之叹息说:“唉呀!献之,人和琴都长逝啦!说完就昏倒了。 他原先就患背疮,于是疮部溃裂,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 4. 急求一些对死者的怀念的古文诗句 苏东坡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间容宛在 倚门人去三更月 泣杖儿悲五夜寒 德及梓里 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哀生诸子,斑襕忽变尽成麻 教诲永记 严亲早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找了好久,祭奠父母用的,你自己酌情该该吧.我尽力了.) 5. 取而杖之客次文言文翻译 【原句】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译文】 考中进士,调任临濮县尉,主管须城县。 须城县是郓城府治所,郓城的官吏犯了法须城县不能抓捕,马默小步快走到郓城府,到官府接待来客的地方拿来人犯然后杖责了他,整个郓城府的官民都很吃惊。【注释】客次:(1)接待宾客的处所。 (2)客中的住处;客邸。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马默传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孙觉、李常、孔文仲、李周、鲜于侁、顾临、李之纯、王觌、马默传) 【原文】 马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 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 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 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忽开目熟视久之,尽行其言,自是诿以事。 治平中,方平还翰林,荐为监察御史裹行,遇事辄言无顾。方平间遣所亲儆之曰:“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默谢曰:“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 时议尊崇濮安懿王,台谏吕诲等力争以为不可,悉出补外。默请还之,不报。 遂上言:“濮王生育圣躬,人谁不知。若称之为亲,义无可据,名之不正,失莫大焉。 愿蔽自宸心,明诏寝罢,以感召和气,安七庙之神灵,是一举而众善随之也。”又言:“致治之要,求贤为本。 仁宗以官人之权,尽委辅相,数十年间,贤而公者无几。官之进也,不由实绩,不自实声,但趋权门,必得显仕。 今待制以上,数倍祖宗之时,至谋一帅臣,则协于公议者十无三四。庶僚之众,不知几人,一有难事,则曰无人可使。 岂非不才者在上,而贤不肖混淆乎?愿陛下明目达聪,务既其实,历试而超升之,以幸天下。” 刑部郎中张师颜提举诸司库务,绳治不法,众吏惧摇,飞语谗去之。 默力陈其故,以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今将去积年之弊,以兴太平,必先官举其职。 宜崇奖师颜,厉以忠勤,则尸素括囊之徒,知所劝矣。” 西京会圣宫将创仁宗神御殿,默言:“事不师古,前典所戒。 汉以诸帝所幸郡国立庙,知礼者非之。况先帝未尝幸洛,而创建庙祀,实乖典则。 愿以礼为之节,义为之制,亟止此役,以章清静奉先之意。”会地震河东、陕西郡,默以为阴盛,虑为边患,宜备之。 后数月,西夏果来侵。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通判怀州。 上疏陈十事:一曰揽威权,二曰察奸佞,三曰近正人,四曰明功罪,五曰息大费,六曰备凶年,七曰崇俭素,八曰久任使,九曰择守宰,十曰御边患。揽威权,则天子势重,而大臣安矣;察奸佞,则忠臣用,而小人不能幸进矣;近正人,则谏诤日闻,而圣性开明矣;明功罪,则朝廷无私,而天下服矣;息大费,则公私富,而军旅有积矣;备凶年,则大恩常施,而祸乱不起矣;崇俭素,则自上化下,而民朴素矣;久任使,则官不虚授,而职事举矣;择守宰,则庶绩有成,而民受赐矣;御边患,则四远畏服,而中国强矣。 除知登州。沙门岛囚众,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每益数,则投诸海。 砦主李庆以二年杀七百人,默责之曰:“人命至重,恩既贷其生,又从而杀之,不若即时死乡里也。汝胡不以乏粮告,而颛杀之如此?”欲按其罪,庆惧,自缢死。 默为奏请,更定《配岛法》凡二十条,溢数而年深无过者移登州,自是多全活者。其后苏轼知登州,父老迎于路曰:“公为政爱民,得如马使君乎?” 徙知曹州,召为三司盐铁判官。 以默与富弼善,且论新法不便,出知济、衮二州。还,提举三司帐司。 为神宗言用兵形势,及指画河北山川道里,应对如流。神宗喜,将用之,大臣滋不悦,以提点京东刑狱。 默性刚严疾恶,部吏有望风投檄去者。金乡令以贿著,其父方执政,诒书曰:“马公素刚,汝有过,将不免。” 令惧,悉取不义之物焚撤之。改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 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杞之方略,此足验矣。” 以疾求归,知徐州。 属城利国监苦吴居厚之虐,默皆革之。召为司农少卿。 司马光为相,欲尽修祖宗法,问默以复乡差衙前法如何?默曰:“不可。如常平,自汉为良法,岂宜尽废?去其害民者可也。” 其后役人立为一州一县法,常平提举官省归提刑司,颇自默发之。除河东转运使。 时议弃葭芦、吴堡二砦,默奏控扼险阻,敌不可攻,弃之不便。由是二砦得不弃。 移衮州,请褒录石介后,诏官其孙。东州荐饥,流民大集,所振活数万计。 入拜卫尉卿,权工部侍郎,转户部。告老,以宝文阁待制复知徐州,改河北都转运使。 初,元丰间,河决小吴,因不复塞,纵之北流。元祐议臣以为东流便,水官遂与之合。 默与同时监司上议,以北流为便。御史郭知章复请从东流,于是作东西马头,约水复故道,为长堤壅河之北流者,劳费甚大。 明年,复决而北,竟不能使之东。 久之,告老,。 6. 文言文阅读,温体仁,字长卿,乌程人,,, 出处:《明史 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温体仁,字长卿,乌程人。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礼部侍郎。 崇祯初迁尚书,协理詹事府事。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崇祯元年冬,诏会推阁臣,体仁望轻,不与也。侍郎周延儒方以召对称旨,亦弗及。 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先是,天启二年,谦益主试浙江,所取士钱千秋者,首场文用俚俗诗一句,分置七义结尾,盖奸人绐为之。 为给事中顾其仁所摘,谦益亦自发其事。法司戍千秋及奸人,夺谦益俸,案久定矣。 至是体仁复理其事,帝心动。次日,召对阁部科道诸臣于文华殿,命体仁、谦益皆至。 谦益不虞体仁之劾己也,辞颇屈,而体仁盛气诋谦益,言如涌泉,因进曰:“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仁言,辄称善。而执政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且言:“体仁热中觖望,如谦益当纠,何俟今日。” 体仁曰:“前此,谦益皆闲曹,今者纠之,正为朝廷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党也。” 帝怒,命礼部进千秋卷,阅意,责谦益,谦益引罪。叹曰:“微体仁,朕几误!”遂叱允儒下诏狱,并切责诸大臣。 时大臣无助体仁者,独延儒奏曰:“会推名虽公,主持者止一二人,余皆不敢言,即言,徒取祸耳。且千秋事有成案,不必复问诸臣。” 帝乃即日罢谦益官,命议罪。允儒及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皆坐谦益党,降谪有差。 亡何,御史毛九华劾体仁居家时,以抑买商人木,为商人所诉,赂崔呈秀以免。又困杭州建逆祠,作诗颂魏忠贤。 帝下浙江巡抚核实。明年春,御史任赞化亦劾体仁娶娼、受金,夺人产诸不法事。 帝怒其语亵,贬一秩调外。体仁乞罢,因言:“比为谦益故,排击臣者百出。 而无一人左袒臣,臣孤立可见。”帝再召内阁九卿质之,体仁与九华、赞化诘辩良久,言二人皆谦益死党。 帝心以为然,独召大学士韩爌等于内殿,谕诸臣不忧国,惟挟私相攻,当重绳以法。体仁复力求去以要帝,帝优诏慰答焉。 已,给事中祖重晔、南京给事中钱允鲸、南京御史沈希诏相继论体仁热中会推,劫言者以党,帝皆不听。法司上千秋狱,言谦益自发在前,不宜坐。 诏令再勘。体仁复疏言狱词皆出谦益手。 于是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大理寺卿康新民,太仆寺卿蒋允仪,府丞魏光绪,给事中陶崇道,御史吴甡、樊尚璟、刘廷佐,各疏言:“臣等杂治千秋,观听者数千人,非一手一口所能掩。体仁顾欺冈求胜。” 体仁见于汴等词直,乃不复深论千秋事,惟诋于汴等党护而已。谦益坐杖论赎,而九华所论体仁媚珰诗,亦卒无左验。 当是时,体仁以私憾撑拒诸大臣,展转不肯诎。帝谓体仁孤立,益响之。 未几,延儒入阁。其明年六月,遂命体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体仁既藉延儒力得辅政,势益张。逾年,吏部尚书王永光去,用其乡人闵洪学代之,凡异己者,率以部议论罢,而体仁阴护其事。 又用御史史褷、高捷及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为腹心,忌延儒居己上,并思倾之。初,帝杀袁崇焕,事牵钱龙锡,论死。 体仁与延儒、永光主之,将兴大狱,梁廷栋不敢任而止,事详龙锡传。比龙锡减死出狱,延儒言帝盛怒解救殊难,体仁则佯曰:“帝固不甚怒也。” 善龙锡者,因薄延儒。其后太监王坤、给事中陈赞化先后劾延儒,体仁默为助,延儒遂免归。 始与延儒同入阁者何如宠,钱象坤逾岁致政去,无何,如宠亦去。延儒既罢,廷臣恶体仁当国,劝帝复召如宠。 如宠屡辞,给事中黄绍杰言:“君子小人不并立,如宠瞻顾不前,则体仁宜思自处。”帝为谪绍杰于外,如宠卒辞不入,体仁遂为首辅。 体仁荷帝殊宠,益忮横,而中阻深。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 欲排陷,故为宽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为之移,初未尝有迹。 姚希孟为讲官,以才望迁詹事。体仁恶其逼,乃以冒籍武生事,夺希孟一官,使掌南院去。 礼部侍郎罗喻义,故尝与基命、谦益同推阁臣,有物望。会进讲章中有“左右未得人”语,体仁欲去之,喻义执不可。 体仁因自劾:“日讲进规例从简,喻义驳改不从,由臣不能表率。”帝命吏部议,洪学等因谓:“圣聪天亶,何俟喻义多言。” 喻义遂罢归。时魏忠贤遗党日望体仁翻逆案,攻东林。 会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缺,体仁阴使侍郎张捷举逆案吕纯如以尝帝。言者大哗,帝亦甚恶之。 捷气沮,体仁不敢言,乃荐谢升、唐世济为之。世济寻以荐逆案霍维华得罪去。 维华之荐,亦体仁主之也,体仁自是不敢讼言用逆党,而愈侧目诸不附己者。 文震孟以讲《春秋》称旨,命入阁。 体仁不能沮,荐其党张至发以间之,而日伺震孟短,遂用给事中许誉卿事,逐之去。先是,秦、楚盗起,议设五省总督,兵部侍郎彭汝楠、汪庆百当行,惮不敢往,体仁庇二人,罢其议。 贼犯凤阳,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等议,令淮抚、操江移镇,体仁又却不用。既而贼大至,焚皇陵。 誉卿言:“体仁纳贿庇私,贻忧要地,以皇陵为孤注,使原庙震惊,误国。 7.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出自那篇古文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 1、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我亦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白话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在出知毫州时作该文,记载了关于陈尧咨的一个故事。欧阳修想通过这件小事,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卖油翁 8. 节丧文言文 节丧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 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 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此之谓重闭①。 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②之,深则及于水泉。 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③也。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丰弋之大者也。 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 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 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夫葬所爱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盩④肝以求之。 野人之无闻者,忍亲戚、兄弟、知交以求利,今无此之危,无此之丑,其为利甚厚,乘车食肉,泽及子孙,虽圣人犹能禁,而况于乱?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合珠鳞施,夫玩好货宝,仲鼎壶金监,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 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④,羽旄旌旗,如云偻翣⑥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饬之,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后可。 以此观世,则美矣侈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于死,则虽贫困劳民,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重闭:大闭,指墓中无殉葬品,掘墓人无利可图,不会招致发掘。②抇(h):发掘。 ③杙(y):一头尖的小木桩。④盩,通“抽”。 ⑤輴(chn),载棺柩的车。⑥偻翣,用羽毛制成的伞形之物,有柄,持之随枢车而行。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事物,它们必然要死亡,死亡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祥的父母疼爱他们的儿子,这种感情深入肌骨,是人的天性啊。 自己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亡之后把他们抛在沟壑之中,人之常情是不忍心这样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风尚。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祥的父母和孝顺的儿子应当慎重的问题,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 从活人的心里为死者考虑,没有什么比让死者入土后不动,让死者的坟墓不被发掘再重要的了。既要不移动死者又不使人发掘死者的坟墓,最好是让发掘者无利可图。 这就叫做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深山旷野之中而得到平安的,这不是说有珠宝国宝在起作用。 而是藏的作用,所以说葬不可不深藏。葬浅了狐狸就会发掘尸体,葬深了就会碰到地下泉水。 因此凡是葬地一定选在高丘之上,以避免狐狸的发掘之害和水泉的潮湿。这样虽好,但却忘记了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难道不是糊涂吗?这如同盲乐师怕碰到柱子,躲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木撅子上。 狐狸、水泉、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就如同撞上了又尖又大的木橛子啊!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子能够避开这些祸害,这算懂得葬的本义了。 修棺苴椁,是用来避免蝼蚁蛇虫之害的。 如今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君主治葬越来越奢侈,他们心中不是为死者考虑,而是活着的人以奢侈互相夸耀。他们以奢侈浪费为荣,把俭省节约的人视为鄙薄,不把方便死者当成一回事,而只是把活着的人的毁誉看作要要务。 这就不是慈亲孝子的心了。父亲虽然死了,孝子对父亲的尊重不会衰减;儿子虽然死了,慈亲对儿子的疼爱不会消失。 埋葬所尊重所疼爱的人,却用活着的人很想得到的东西陪葬,他们想用这些东西使死者安宁,像这种做法将会怎样呢? 百姓对于利,哪怕冒着飞箭、踩着利刃、拼命流血也要追求它,不知礼义的野人,宁可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情分而去追求利。如今偷坟劫墓不用冒拼命流血的危险,也没有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耻辱,他们得到的实利很丰厚,可以乘车吃肉。 其利可传给子孙,即使有圣人也不能禁止,更何况如今又是乱世呢? 国超大,家越富,葬物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表,珍玩宝货,钟鼎壶金监,车马衣被、金戈宝剑等,不可胜数。 各种养生的物件,没有不随葬的,用厚木累积而成的墓室,放着几层的棺椁,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坏人闻知此事。 互相传告。土司虽然用严刑重罪来禁止他们盗墓,仍然禁止不住。 而且死者死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子孙对他就越加疏远,子孙时他越疏远,守墓人就越懈怠;守墓人越来越懈怠了,而陪葬物品却依然那么多。这种形势自然就不安全。 世俗之人举行葬礼,用大车载着棺椁,打着各种旗帜,灵车上盖着如云的饰物。手持众多的羽毛制成的伞随柩车严整而行,棺柩之上点缀着珠玉,棺椁上涂。

形容一个人聪明文言文

1. 有没有什么文言文句子用来形容人很聪明 形容人很聪明的文言文句子: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意思:内在已经有了很好的血统与品质,但还需要更加不断的去培养提高这些优秀崇高的品质 【离骚】就是自荐的,借写美人实际是写了自己的品德和抱负。 2、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才华横溢,诗文歌赋都被推为当世的精妙之作。而谢灵运本人也很自负,他曾经说:“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dàn),曹植才高无双,独自占有八斗,我占有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另外一斗。”然而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而惨遭杀害的。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3、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孺子可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ú zǐ kě jiào。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2. 赞美人聪明的文言文 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下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 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鳐曰:"令卿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曰:卿何以不出汗?"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又值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其父时觉,且假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问之,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3. 赞美人聪明的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希望能帮到你,祝更上一层楼O(∩_∩)O 有不会的欢迎再继续问我(*^__^*) 4. 形容一个人聪明的好段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解释〗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颖悟绝人 〖解释〗颖悟:聪颖。绝人:超过同辈。 聪明过人。同“颖悟绝伦”。 万物之灵 〖解释〗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 指人而言。时势造英雄 〖解释〗时势:一段时期内的客观形势。 特定的历史条件,如社会动荡,使人的聪明才智显露出来,并相互作用,使之成为英雄人物。明昭昏蒙 〖解释〗昭:明白;蒙:愚昧无知。 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下笔成文【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解释】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示例】他文思敏捷,~【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 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抓乖弄俏耍聪明,卖弄乖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 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予智予雄自以为聪明和英雄。 形容妄自尊大。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 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颖悟绝伦颖悟:聪颖。 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 亦作“颖悟绝人”。小黠大痴好弄小聪明而实际上很愚笨。 剔透玲珑①形容灵巧可爱。②比喻人的聪明伶俐。 人穷智短指人穷了,言行也就显得笨拙不聪明。七窍玲珑形容聪明灵巧。 相传心有七窍,故称。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敏而好学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绝顶聪明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精明能干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锦心绣肠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谨谢不敏犹言敬谢不敏。用作自谦或推托之辞。 不敏,不聪明,无能力。慧心巧思聪明的心地,精巧的构思。 多用以形容女子某种技艺精巧,别出心裁。慧心妙舌聪明的心灵,巧妙的口才。 好行小慧爱耍小聪明。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 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聪明睿智聪明:天资高,智力发达。 睿智:智能,英明而有远见。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 亦作“聪明睿哲”、“聪明睿达”。聪明绝世聪明到了极点,无人能与之相比。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 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秀外慧中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小时了了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 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 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上智下愚智:聪明;愚:笨。 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千虑一失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冥顽不灵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 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 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兰质蕙心形容美丽而聪明。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精明强干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福慧双修指既有福,又聪明。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聪明一世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百伶百俐形容非常聪明乖巧。卖乖弄俏形容卖弄聪明,故作媚态伶牙俐齿伶、俐:聪明、乖巧。 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别具慧眼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1. 老子写的文言文和译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2. 老子《五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发布者:af1e00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3. 急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4. 求老子 这一章的古文翻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5. 庄子 文言文 翻译 庄子 全文译注 "老庄"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成为古代主流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老子传世一部《道德经》,庄子传世之作即名《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6. 老子 的古文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7. 求《庄子》或《老子》中的超短文言文 含译文道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就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饭菜就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大河,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正如人们所说是连小兔小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粗劣饭菜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了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那么我不攻打宋国了。” 8. 请帮忙翻译文言文《 一则》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辶 夫代大匠辶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 * 辶(砍,音:浊)。 解释: 如果人民都不怕死,那就无法以杀戮来使人民恐惧。 假使人民都怕死,那麽凡是作坏事的人,我们就抓来杀掉他, 那麽就没有人敢作恶了。 自然界中本来就有法则,它掌握了万物的生杀大权; 如果有人扮演天地的职司去杀人的话, 就好比普通人代替技术高明的伐木者砍树。 外行的伐木者去做大匠的事,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事情发生。 9. 文言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引语]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评析]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祸兮福兮高二文言文

1. 高二文言文《祸兮福兮》语文版的 《老子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试译:政策宽松一点,百姓就淳朴一点;政策苛刻一点,百姓就躲避一点。祸嘛,里头有福睡着;福嘛,里头有祸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个问题没有正解。正的会翻转为奇的,好人会折腾出大错。人的脑瓜糊涂,日子久了去了!所以圣人方方正正却不孤傲,廉洁清白却不清高,直来直去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试注:其:语助词。闷闷:静默,闷声不响。淳:淳朴。察察:苛察。缺缺:该到而没到,缺位。极:极顶,最终结果。方:方正。割:割伤。廉:廉洁。刿:划伤,刺伤。 2. 高二古文 福兮祸兮的翻译 拜求 祸兮福兮二章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二十二章 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昭著。 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了,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 古人说得委曲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四十一章 上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能努力实行;中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觉得似有似无;下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哈哈大笑。 如果他不嘲笑,那么,“道”就不值得称为“道”了。所以古代立言者有这样的话: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不平。 最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垢黑,宽广的“德”好像不充实。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好像容易改变,最方整反而没有边角,最大的器物须在较晚的时候制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状。 “道”隐而不可见,又无名称。只有“道”常对万物施与而使它们生成。 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 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六十四章 事物在安静容易保持,在它还没有出现变化的征兆时容易图谋;在它脆弱时容易将它分开,在它微小时容易将它打散。 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时去做,要在没有形成混乱时去治理。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萌芽成长;九层的高台,从一(竹+贵)土逐渐筑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不遵循这一法则而有意作为的,就会失败;握持不放的,就会有损害。七十七章 自然的规律(“天之道”),大概如同拉弓罢!高了就仰(弓+付)使它向下,低了就举(弓+肖)使它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增补。 社会的准则(“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削减不足的以供养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给予天下的人呢?这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做到七十八章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更换它。 所以柔能胜刚,弱的能胜过强的,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能够承受天下的侮辱,这叫做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国家的妖孽,这叫做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3. 高中课文《祸兮福兮》翻译 祸兮福兮 二章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二十二章 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昭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了,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古人说得委曲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 四十一章 上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能努力实行;中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觉得似有似无;下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么,“道”就不值得称为“道”了。所以古代立言者有这样的话: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不平。最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垢黑,宽广的“德”好像不充实。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好像容易改变,最方整反而没有边角,最大的器物须在较晚的时候制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状。“道”隐而不可见,又无名称。只有“道”常对万物施与而使它们生成。 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六十四章 事物在安静容易保持,在它还没有出现变化的征兆时容易图谋;在它脆弱时容易将它分开,在它微小时容易将它打散。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时去做,要在没有形成混乱时去治理。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萌芽成长;九层的高台,从一(竹+贵)土逐渐筑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不遵循这一法则而有意作为的,就会失败;握持不放的,就会有损害。 七十七章 自然的规律(“天之道”),大概如同拉弓罢!高了就仰(弓+付)使它向下,低了就举(弓+肖)使它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增补。社会的准则(“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削减不足的以供养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给予天下的人呢?这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做到 七十八章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更换它。所以柔能胜刚,弱的能胜过强的,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能够承受天下的侮辱,这叫做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国家的妖孽,这叫做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4. 几句古文解释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窃钩者诛,窃国者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中一句话.意思是说:偷钩子的小贼,要被处死;而偷去整个国家的大盗反倒成为诸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必是一定,必然,不是我们认为有不必要)出自屈原的《九章·涉江》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为:据说鸟飞千里,最终会返回自己的老窝,狐狸将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要扼守正道毫不动摇,宁可终身处于黑暗之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5. 高二语文:福兮,祸兮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6. 《祸兮福兮》原文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 *** 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 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扩展资料: 解释 指祸福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即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也作【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简作【祸福倚伏】,【祸福相随】,【祸福相依】。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灾难、坏事的意思,福是好事,依是依存,伏是潜伏。 大家常用的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无为是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不过也不是光顺应自然自己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 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另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具体例子实在是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 7. 求文言文《神游物外和祸兮福兮》翻译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 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 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 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 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 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 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 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 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 乐了《神游物外》 《祸兮福兮》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斯:则,就。 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 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 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 一:指自身。 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

诀的文言文翻译

1. 决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最好用初中教材中的例子举例 “决”字在古文中的含义:①疏通水道;开口子导引水流.《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②决口;洪水冲开堤岸.《汉书·武帝纪》:“河水决濮阳,泛六郡.”③决定;确定.《赤壁之战》:“受制于人,吾计决矣.”④判决;裁决.《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⑤处决;执行死刑.《狱中杂记》:“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引】自杀.《后序》:“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⑥决战;较量出胜负高低.《赤壁之战》:“孤当与孟德决之.”⑦必定;肯定;一定.《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自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⑧通“诀”,辞诀;告辞;告别.《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2. 决字在古文中的含义 最好用初中教材中的例子举例 “决”字在古文中的含义: ①疏通水道;开口子导引水流。《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②决口;洪水冲开堤岸。《汉书·武帝纪》:“河水决濮阳,泛六郡。” ③决定;确定。《赤壁之战》:“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④判决;裁决。《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⑤处决;执行死刑。《狱中杂记》:“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引】自杀。《后序》:“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⑥决战;较量出胜负高低。《赤壁之战》:“孤当与孟德决之。” ⑦必定;肯定;一定。《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自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⑧通“诀”,辞诀;告辞;告别。《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3. 文言文翻译 启葬父太仆刘公祭文 清·刘淑 呜呼!“忠臣无肢体之患,女子鲜缓急之宜。”儿每诵斯语,恧焉感涕,以为大有似于吾父,似于儿之事吾父也。父以刚烈受珰祸,维时儿从母京师,虽仅七龄,父之惨,儿实亲觏也。呜呼痛哉!儿虽女子,亦尝侧闻古今事,陈蕃窦武,亦罹阉狱,范滂李膺,骈死黄门。即昭代诸贤或碎首瑾庭,或溅血魏手者有矣,然未有锻炼甚厉,拷讯越法,生备囊头糊口之酷,死为冷壑荒沟之骨比,如父之惨也!忆斯之际,母女咫尺,悬若万里,狴户凄凄,冥城非僭,狱吏狺狺,狞魉犹慈。天路高邈,谁为昭雪?生平知交,摇手闭户而已,儿之母沥血请代,而奸臣欺罔天听,不能仰达。遂致吾父烈烈孤忠,竟从龙逢比干于地下矣!呜呼痛哉! 先帝霆除元慝,首怜父忠诏谕祭葬,吾母艰苦,万里奉梓南还,乃得停柩卧侧,听夕哭临。不谓逗延岁月,屡失窆期,遂至二十余年之久耳。呜呼!父有子,儿之兄也,尝欲哭冤辇下。请君恩以慰父于一杯,不幸兄早世而事寝。父有婿,儿之夫也,亦尝欲继兄之志,慰我父于一杯,不幸夫亦早世而事又寝。十载之间,儿以寂寂嫠闺,奉老母,抚幼孤,栖迟婿宅,百难丛攻。每当火磷清明,钱飞秋霜之际,独念吾父遗骸,冷落宿舍,栖蔽荒藤,松楸奚望,木主未安。此心此臆,寸寸欲断,儿于斯时,盖欲葬父而不能也。前者宗社弗戒,九服染腥,穷谷深峃之内,兵燹日寻,或言急葬父柩,以避不虞,然大江以南,几无一片净地,藉使舆榇负梩之徒皆辫发胡服以从事于堬域,父其能不痛愤乎?儿于斯时,又欲葬父而不忍也。儿尝伤心丧乱,寒闺独泣,思吾父生平,耿耿为国,其吞胡剪羯之志,必不灰于九原,是乃挥珥鬻,曰:吾父之志云尔。岂料奸臣不察,蝎威忽逞,儿自誓一死。但以吾父未窆之骨,眷眷嘱老母耳,既又藉父之灵,得全身远害,流离琐尾,以至今日。幸际新天子中兴,日月重炎,儿之葬父,此其时也。诹吉筮兆,执绋引棺,以父于先人之垅,父其许我乎?呜呼!无棺鱼葬,有骨犬衔。父宁有身后虑者?独儿不孝,上不能效缇萦一疏,次不能表齑臼片石,下又不能哀毁成礼,以终父大事,缓急无宜,然矣然矣,尚何言哉!儿半生哀愤,无所自容,今幸得妥父灵,更无复人世之想,惟忠魂赫赫启迪后人,使兄之子与儿之子,皆得早自成立,则兄婿未鬯之志,或终有可待也! 呜呼!血泪可枯,沉痛靡竭,二十余载,有如一日,幽显异路,于兹重诀。 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 4.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u2022吕不韦《吕氏春秋u2022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u2022张鷟《朝野佥载u2022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u2022郑u2022列御寇《列子u2022汤问》 原文: 缉哗光狙叱缴癸斜含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u2022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u2022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u2022刘义庆《世说新语u2022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 5. 文言文中“逐,及,盂,去,决”的意思 我特地帮你查的古汉语词典 逐:1.追赶,追逐 (也可引申为跟随) 2.追求 3.竞争 4.驱赶,赶走 及:1.赶上,追上 2.到,至(也可引申为涉及,牵扯) 3.趁着 4.如,比得上 5.和,与 盂:盛酒和水的器具 去:1.离开(引申为过去的) 2.除掉,去掉 3.距,距离 4.前往,到……去 5.jǔ(举)收藏 决:1.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2.断,绝 3.决定 4.判决 5.辞别,告别 6.通抉,挖出 6. 古文《购秘法者》的翻译 原文: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译文: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 7. 【古文翻译方法】 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8. 《羲之装睡》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 (2)减:不足,少。;减十岁:不满十岁。 (3)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4)甚;很;非常。 (5)恒:常常,经常。 (6)尝:曾经。 (7)须臾:一会。 (8)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杀。 (9)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退避。 (10)觉:醒来。 (11)既:但是。 (12)阳:阳通“佯”,假装 (13)诈:假装。 (14)孰:通“熟”。 (15)相与:共同,一起。 (16)及:等到。 (17)从:通“纵”。 (18)其:第三人物代词,代他的。 (19)实:的确。 【翻译】 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反逆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急!!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周敦颐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周敦颐传》的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周敦颐凭借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举荐,担任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还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审讯了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对此感到惊讶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宋史·周敦颐传》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敦颐断案文言文翻译

1. 敦颐断案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 敦颐断案文言文阅读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3. 古文翻译郭颐断案 是敦颐吧!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4. 茂叔断案文言文翻译 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翻译: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 文言文翻译 【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6. 文言文翻译 【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 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 (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 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 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7.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8. 翻译文言文 《周敦颐小传》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 放下 4.手版:即笏板 5.狱:案件 6.得:得以 7.元:本来 8.谮口:诬赖的话 9.去:离开 10.悟:明白

欧阳苦读文言文及译文

1. 文言文《欧阳修苦读》的译文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修苦读 :原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先公:指欧阳修4.孤:失去父亲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8.使:让9.为:做10.及:等到11.稍:稍微12.闾里:乡里、邻里13.士人:读书人14.或:有的时候15.因:靠16.书:写。 3. 《欧阳修苦读》古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4.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5. 小古文 欧阳苦读的词解 欧阳修苦读1 欧阳公2四岁而孤3,家贫无资。太夫人以4荻(dí)5画地,教以书字。多诵6古人篇章。及7其稍8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9士人10家借而读之,或11因12而抄录13。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14.务:致力,从事。 15.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白话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翻译

1.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2. 欧阳公治狱的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3.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4.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5. 问一段文言文翻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敝,虽以唐贞观致治,几于隆 自东汉以来,道德日下,文风渐衰,虽然经过唐贞观年间的全面治理,几乎达到隆盛之地,但文章仍然不能革除五代的衰败之气.韩昌黎领导天下贫寒学子力推新尚,这才使得天下的文风逐渐归于正道.韩愈之后二百多年,出了欧阳修,他学道上推崇韩愈,而志求达到孟子的境界.天下贤士不谋而合,共赞道:欧阳先生,就是宋代的韩愈呀!当时我的乡人曾文定先生,带着自己数十万字的文章来到京城,但京城的人却没有知道的.唯独欧阳先生对其另眼相看,起初是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进而对其所表达的志向深表赞叹,因此子固之名才誉满天下.呀!这位韩文公,难道仅仅是以文章立身吗?当时宪宗皇帝在凤翔法门寺恭迎佛祖真身指骨的时候,王公大臣、士人百姓都奔走相告,顶礼膜拜,而独有文公冒着生命危险极力劝谏,以致触犯众怒却终而不悔.可见文公捍卫道德之严正,弘扬正气之博大,早已鉴天地高下,关国运盛衰,浩然而独存.他那“手扶云汉、章分裳锦”的才德,难道是偶然得来吗?欧阳先生在朝堂之上正直不曲,他在谈论文章时,这样说:对于道德崇高的人,作文章并不困难.如果道德圆满,无论行走于天地间,还是深入到渊泉下,没有到达不了的.若非如此,以欧阳先生的才能,还不能写出如扬子云、范仲淹一样的华丽文章吗?这只是他捍卫道德之心谨严的缘故.。

文言文破案

1. 要两个古文,关于破案的,谢谢 第一个:《欧阳晔破案》:【原文】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第二个:《智犬破案》原文: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 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途径一酒肆,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跃如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译文或注释:距离杭州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盗贼翻墙进入(寺庙)。 狗大叫不止,僧人发现了。盗贼砍下和尚的头,和尚倒地而死。 盗贼带着财物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和尚进入房间,看见了尸首,非常惊讶。 于是到官府报案,他的狗也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 狗停止不再前进,僧人觉得很奇怪。突然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 和尚怀疑他是盗贼,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就是他。 原来狗也很聪明。 2. 要两个古文,关于破案的,谢谢 第一个:《欧阳晔破案》: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第二个:《智犬破案》原文: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径一酒肆,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如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译文或注释: 距离杭州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盗贼翻墙进入(寺庙)。狗大叫不止,僧人发现了。盗贼砍下和尚的头,和尚倒地而死。盗贼带着财物逃走了。 第二天,有两个小和尚进入房间,看见了尸首,非常惊讶。于是到官府报案,他的狗也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狗停止不再前进,僧人觉得很奇怪。突然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和尚怀疑他是盗贼,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就是他。原来狗也很聪明。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15. (1) 距离;左右(2) 倒地(3 ) 第二天(4) 到(5 ) 觉得奇怪16. (1) —天晚上,有个小偷翻墙进人(寺庙) 。 (2) (盗 贼) 就抢劫财物后逃走了。(3) —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一个酒徒不放。 17. (1) 警觉。能够及时发现盗贼,提醒僧人注意。 (2) 记忆。第二天能够从五六个人中准确地判断出盗贼。 [译文]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 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墙进人(寺庙) 。 狗大叫,僧 人发现了。盗贼砍下和尚的头,和尚立刻倒地(而死) 。 (盗 贼) 就抢劫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两个小和尚进人房间 (看见了尸首) ,非常惊讶。 于是到官府报案,他的狗也跟去 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狂饮酒。 狗停 止不再前进,僧人觉得很奇怪。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小一个酒徒不放。 和尚怀疑(他) 是小偷,绑起来送到官府。 官吏屯问他后,果然(就是他) 。 原来狗也很聪明啊。 4. 【智犬破案翻译】 原文: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讼,其犬亦从 .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亦有智也.翻译: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僧人的狗察觉后便大叫起来,僧人醒了,(发现了那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于是便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对此)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原来狗也是有智慧的啊。 5.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急 翻译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无言以对。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出处 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察智》。 扩展资料 一、启示 本文介绍了一个破案故事,主角欧阳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智慧的头脑成功破案。它告诉我们:断案既要用科学,也要用智慧。 二、人物简介 欧阳晔,字日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沙溪镇)人,生于南唐改元中兴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卒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丁丑四月九日,享年七十有九,最后终于家,系欧阳偃三子,欧阳修叔父,修幼亡父,往依之。 欧阳晔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与其兄欧阳观(欧阳修父亲)同举进士甲科,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知桂阳兰黄永三州事,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后其侄欧阳修参知政事,欧阳晔奉恩加赠兵部郎中。

明史卷290文言文翻译

1. 求 天启初,廷议起用熊廷弼,罪言官魏应嘉等。光斗独抗疏争之,言廷弼才优 而量不宏,昔以守辽则有余,今以复辽则不足。已而廷弼竟败。三年秋,疏请召 还文震孟、满朝荐、毛士龙、徐大相等,并乞召继春及范济世。济世亦论“移宫” 事与光斗异者,疏上不纳。其年擢大理丞,进少卿。 明年二月拜左佥都御史。是时,韩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郑三俊、 李邦华、魏大中诸人咸居要地,光斗与相得,务为危言核论,甄别流品,正人咸 赖之,而忌者浸不能容。光斗与给事中阮大铖同里,招之入京,会吏科都给事中 缺,当迁者,首周士朴,次大铖,次大中。大铖邀中旨,勒士朴不迁,以为己地。 赵南星恶之,欲例转大铖,大铖疑光斗发其谋,恨甚。熊明遇、徐良彦皆欲得佥 都御史,而南星引光斗为之,两人亦恨光斗。江西人又以他故衔大中,遂共嗾给 事中傅櫆劾光斗、大中与汪文言比而为奸。光斗疏辨,且诋櫆结东厂理刑傅 继教为昆弟。櫆恚,再疏讦光斗。光斗乞罢,事得解。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 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 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 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 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 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 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 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2. 明史·第二百三卷·列传第八十二翻译(在线等 梁材,字大用,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德清知县,勤敏有异 政。正德初,迁刑部主事,改御史。出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 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镇守中官毕真与宸濠通,将举 城应之。材与巡按张缙劫持真,夺其兵卫。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 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 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左、 右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 材与姚镆也。六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刑部左侍郎。 寻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 尽职。上言:“臣考去年所入止百三十万两,而所出至二百四十万。加催征不前, 边费无节,凶荒又多奏免,国计安所办?详求弊端:一宗藩,二武职,三冗食, 四冗费,五逋负。乞集廷臣计画条请。”于是宗藩、武职各议上三事,其他皆严 为节。帝悉报可。惟武职闲住者议停半俸,帝不纳。经费大省,国用亦充。中官 麦福请尽征牧马草场租,材不可。侍郎王軏清勋戚庄田,言宜量等级为限。材奏: “成周班禄有土田,禄由田出,非常禄外复有土田。今勋戚禄已逾分,而陈乞动 千万,请申禁之。自特赐外,量存三之一,以供祀事。”帝命并清已赐者,额外 侵据悉还之民,势豪家乃不敢妄请乞。畿辅屯田,御史督理,正统间易以佥事, 权轻,屯政日弛。材请仍用御史。御史郭弘化言天下土田视国初减半,宜通行清 丈。材恐纷扰,请但敕所司清厘,籍难稽者始履亩而丈。帝悉可之。母丧去。服 除,起故官。大同巡抚樊继祖请益军饷,材言:“大同岁饷七十七万有奇,例外 解发又累万,较昔已数倍。日益月增,太仓银不足供一镇,无论九边也。”继祖 数请不得,议开事例,下户、兵二部行之。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 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如所请,当岁费银四十五万;且冬衣例取内库, 非部事。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 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 改南。为给事中周珫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 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初, 徽王守庄者与佃人讼,材请革守庄者,令有司纳租于王,报可。王奏不便,帝又 从之。材已去,侍郎唐胄等执初诏。帝大怒,并责材。令以右侍郎闲住,而夺胄 俸,下郎官诏狱。 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加太 子少保。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 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 矣。”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得,责输银雇役,廪食 视班军。廷相尝量给之,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 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隆庆初,赠太子太保,谥端 肃。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 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 3. 古诗文翻译 何景明传—— 明史 卷二八六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年纪刚刚满十五岁,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贵的人家便争相资助他前去参加考试。到他家门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弘治十五年,何景明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他和李梦阳等一干人等倡导写作古代风格的诗文,李梦阳写的最为雄峻,景明稍落后一点,两人基本不相上下。正德元年,宦官刘瑾窃取了皇帝的权柄。何景明便上书吏部尚书许进,规劝刘瑾不要干预朝政,言辞十分激烈。之后,便称病回家了。第二年,刘瑾把所有状告他的官员都免职了,何景明也因此躲过一劫。等待刘瑾被诛杀,皇帝听从了李东阳的举荐,恢复了以前的官员秩序,何景明也当值内阁制敕房。后来,李梦阳因罪下狱,大家都不敢为他求情。何景明上书给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了他。崇祯九年,乾清宫遭到了灾祸。何景明上书说皇帝不应该收养义子,不应该留着边防军队,不应该宠幸和尚,不应该任用宦官。很久以后,进官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之言上书。钱宁想和他结交关系,拿来古话给他,请求他题字。何景明说:“这画是名家的手笔,不要污染了人家的手。”最后,把画扔在地上还给了他。不久,何景明被提拔为陕西提学副使(教育厅副厅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为人十分骄横,遇见了三司使的官员了不下马迎接。何景明便拿着鞭子鞭打他。何景明教育学生,专门以经学世务。把其中优秀学生的挑选到正学书院,亲自给他们说经,不选用诸位大家的训诂学,知识分子们才知道有经学。嘉靖初年,何景明因为疾病辞官回家,没过多久便死去了,活了三十九岁。 何景明的志向和节操都十分耿直,为人崇尚气节和义气,鄙视荣华富贵和争名逐利,和李梦阳都有国士的风范。两个人写的诗歌和散文,一开始的时候互相都十分喜欢,名成之后,互相批评、批驳。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各自坚持观点不相上下,两人出去走路也分别走左右两边。有的人说何景明的才能本来不如李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而天下间的诗文又以何、李并称,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撰《列朝诗》,力诋之。 4. 《明史》卷二百七 列传一百五 于慎行 译文答案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5.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的翻译 明史 列传·卷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 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后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而归。途经北固山,赋怀古。 其同辈宗泐问道“: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去世后,太祖要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 宗泐当时为左善世,于是举荐道衍。燕王与他交谈,十分投合,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 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 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于是密劝成祖举兵。成祖说“:民心向着他,怎么办?”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呢?”然后向成祖推荐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主意更加坚定,暗地里挑选将校,聚集军队,收纳才勇异能之士。燕王宫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宫,宫内十分深邃。 道衍在后苑中练兵。穴地建造层叠的房屋,又以厚墙环绕,暗中用砖将瓶子瓦器砌在其中,日夜在屋内铸造兵器,并畜养鹅、鸭来掩盖所发出的声响。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奏告变。皇上诏令逮捕府中官属。 都指挥张信向成祖献纳诚心,成祖于是决意起兵。适逢大风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坠落下地,成祖见此色变。 道衍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 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黄色了。”成祖这才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其军队号称“靖难之师”。 道衍辅佐世子留守。这年十月,成祖率军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 道衍防守十分严密,击退来攻者。又在夜间派壮士,缒城而出击伤南兵。 援军赶到,内外合击,斩首无数。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逃。 成祖围攻济南达三个月,未能攻克,道衍马上去信说“:我军已经疲惫了,请班师回来吧。”成祖因而撤军返回。 又攻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又返回。成祖意欲稍微休整一下,道衍却极力催促他,更抓紧招募勇士,击败盛庸,攻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对成祖说:“不要去攻城邑,而要迅速直趋京城。京城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 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连败诸将于氵肥水、灵璧,渡江进入京城。 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皇上在藩邸时,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唯独道衍定策起兵。 当皇上转战山东、黄河之北时,在军中三年,或去或归,战守机宜都由道衍决定。道衍虽未曾临阵作战,但是皇上用兵得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时名列第一。 永乐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皇上与他交谈时,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 命他蓄发,他不肯。又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 姚广孝常住僧寺,去朝见皇上时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带,退朝之后则仍换回僧服。他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 朝廷重新编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 书成之后,皇上褒奖了他。皇上往来于两都,出塞北征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 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入朝觐见,这时他已八十四岁,病得很重,此后再也不能去朝见了,仍住在庆寿寺。 皇上两次乘车前去探视,两人谈得十分高兴。皇上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氵荧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直到这时,皇上因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便去世了。皇上为之震动悲悼,辍朝二日,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 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 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劳,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年少好学,擅长作诗。 他与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宋濂、苏伯衡也都推举他。 晚年著有《道余录》,诋毁以往的儒者,知道这本书的人都开始轻视他。他到长洲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 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又再去见他姐姐,其姐骂他。 姚广孝十分惘然。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 元朝时任枢密知院。元朝灭亡后,他跟随逃往漠北。 洪武十八年(1385),前来归附太祖。他随大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 又随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骚扰边境的元朝人,。 6. 求大神翻译,急 ○ 明史 卷三百二十 列传 第二百八外国一 朝鲜 朝鲜,箕 朝鲜,是古代箕子所封得的国家。汉代以前叫朝鲜。开始时,朝鲜为燕人卫满所占据,汉武帝平定该地后,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和立菟四个郡。汉朝末年,有个扶余人高氏占据了该地,把国号改为高丽,又称高句丽。高氏居住在平壤,就是乐浪郡的所在地。后来,唐朝派兵攻破了高句丽,他们便往东迁徙。后唐时代,王建代替了高氏,兼并了新罗、百济等地,迁居到松岳,称为东京,而把平壤称为西京。该国北部与契丹为邻,西部靠近女真,其南部是日本。元朝至元中年,西京归附元朝,朝廷在该地设置东宁路总管府,以慈岭的尽头与朝鲜为界。 皇帝因为高丽远在东方,并非中国所管辖,另礼部发诏书,如果能顺应天道,人心,不要在边境挑衅,通过使者交往,那是你国家的幸福,我又怎么会来为难你。冬季成桂听闻皇太子死,派使者表示了安慰,请更换国号,皇帝仍然按古代名为朝鲜。 臣查询了朝鲜历代的事情,隋唐都曾在高句丽失败,而蒙古也曾失败过。我看三国史记,朝鲜人与汉人战斗,七成都获胜了,与日本人则只有3成赢了。与蒙古等外族则胜负半开。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是哪篇文言文?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 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文言文讼狱的意思

1.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2.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1. “阙” 古代用作“缺”字。削减;毁坏空缺;缺少。也作“缺”;欠,应给抄而不给;通“掘”。挖。 2. “狱” 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1. [ quē ]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 2.过错:缺失。 3.姓。 2. [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缺。 “狱”【读音】yù 1. 〈动〉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2. 〈名〉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zd。——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 如:狱具(罪案已定) 3. 文言文张延赏问狱的翻译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供参考) 4. 狱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讼事,讼案,诉讼者。 出自 东汉 班固《汉书·儿宽传》。 原文节选: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 译文: 儿宽善于管理人民。他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减轻罪人的刑罚,公平审理人们的官司,体恤手下的官员,这些是他深得民心。 扩展资料: 倪宽,西汉官员,字仲文,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因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狱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儿宽 5.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 阙 jué 去除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挖掘 若阙地及泉.——《左传》 毁伤 如:阙翦(削弱,毁坏). 阙 quē 缺点;错误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豁口,空缺 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狱 ①官司;案件。《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监狱。《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③罪状。《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满意请采纳哦 6. 朝觐讼狱求解释 出自《孟子·万章上 》第六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 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 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帝位)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种情况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北面。来朝见的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讴歌的人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继承不了帝位。)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做法。益辅佐禹的年数少,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不长。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没有人能做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仲尼(虽然圣贤,没有天子推荐)不能够得到天下。继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却要废弃的,必然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但他们所辅佐的不是这样的君主,)就不能够得到天下。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死后,大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继位后)破坏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后,大甲悔过,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离仁,行合乎义,三年后,已能听从伊尹的训导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殷朝(没有可能得天下)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注释] ①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因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②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③启:禹的儿子。禹死后,他即继位,从此确立了传子制度。④丹朱: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名为丹朱。传说他傲慢荒淫,尧因禅位给舜。⑤大(tài)丁:即太丁,汤的长子。⑥外丙:太丁的弟弟。下句仲壬,外丙的弟弟。⑦大(tài)甲:即太甲,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⑧桐: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一说在山西荣河县。⑨亳(bó):地名,商汤的国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⑩唐虞:相传尧建立的朝代叫“唐”,舜建立的朝代叫“虞”。 7.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阙”古代用作“缺”字。 削减;毁坏空缺;缺少。也作“缺”;欠,应给抄而不给;通“掘”。 挖。“狱”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quē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 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2.过错:缺失。 3.姓。[ què ]1.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缺。 “狱”【读音】yù 〈动〉狱,确也。——《说文》而有狱讼者。 ——《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名〉讼案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刑狱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zd。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刑罚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监狱,牢房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 《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如:狱具(罪案已定)。

狱中杂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狱中杂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①康熙五十年(1711),作者因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受株连,入刑部狱近两年。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②刑部狱:清 *** 刑部所设的监狱。 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③窦(dòu豆):洞。 ④洪洞(tóng同)令:洪洞县令。洪洞,今山西洪洞县。 ⑤作:起立。 ⑥疫作:瘟疫流行。 ⑦天时顺正:气候正常。 ⑧叩所以:询问原因。 ⑨遘(gòu购):遭遇,指染病。⑩牖(yǒu友)其前:在前方开一个窗户。 (11)屋极:屋顶。 (12)薄暮:傍晚。 管键:锁。 (13)矢溺:大小便。 矢,同“屎”。溺,同“尿”。 (14)相薄(bó帛):相混杂。 (15)质明:天亮时。 启钥:开锁。 (16)并踵顶而卧:并排睡一起。 踵,脚后跟。顶,头顶。 (17)旋避:回避。 (18)积贼:惯偷。 (19)气杰旺:精力特别旺盛。 (20)或随有瘳(chōu抽):有的人染上病也随即就痊愈了。 瘳,病愈。 (21)骈死:接连死去。 (22)轻系:轻罪被囚的犯人。佐证:证人。 (23)京兆狱:京城监狱,即当时顺天府监狱。 (24)五城御史司坊:京城分东、南、西、北、中五区,称五城,设五城兵马司,并设巡城御史,负责治安方面的事情。 司坊,管理街坊间的刑事案件。坊,当时京城分为十坊,每司负责二坊。 司、坊协司,访缉各地来京官员钻营贿赂等事。(25)迩年:近年。 (26)九门提督:掌管京城九门的步兵统领。九门,指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城诸门。 所访缉纠诘:所访查缉捕来受审讯的人。 (27)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好事者:多事的人。书吏:掌管文牍的小吏。 (28)钩致:钩扯抓获。 (29)械手足:手脚戴上刑具。 (30)俾:使。 (31)导以取保:诱导犯人花钱保释。 (32)“量其家”句:衡量他们家中财产多少作为敲诈的依据。剂,调剂。 (33)中家:中产之家。 (34)“为标准”句:作样子警告其他人。 (35)罹(lí离)其毒:遭受其毒害。 (36)寝食违节:睡觉吃饭都不正常。 (37)伏见:即看到。伏,表示谦卑。 圣上:臣民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康熙。 (38)质:询问,评判。 (39)上:皇帝。 昌言:献言。(40)结正:结案、正式判决。 (41)羁:关押。 (42)旧典:过去的制度。 (43)推恩:施恩。 (44)细诘:深究。 (45)拔本塞源:拔除弊端的根本,堵塞弊端的源头。 (46)朱翁:不详。 余生:名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47)同官:县名,今陕西铜川市。 (48)泛讯:广泛地询问。 (49)死刑狱上:判处死刑的案件上报呈批。 (50)斯罗:也作“撕罗”、“撕掳”,排解、打理的意思。 (51)极刑:凌迟处死的刑罚。 行刑时先断其肢体,最后断其气。(52)绞缢:绞刑。 (53)加别械:加别的刑具。 (54)大辟:斩首。 要:要挟。(55)质其首:用人头作抵押来勒索。 (56)罄:用尽。 (57)治之如所言: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处理犯人。 (58)主缚者:执行捆缚犯人的役吏。 (59)大决:即秋决。 封建时代规定秋天处决犯人。 (60)勾者:每年八月,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死刑犯人,呈交皇帝御决。 皇帝用朱笔勾上的,立即处死;未勾上的为留者,暂缓执行。 (61)西市:清代京城行刑的地方,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 (62)痼(gù固)疾:积久不易治的疾病。 (63)老胥:多年的老役吏。 胥,掌管文案的小吏。 (64)幸心:侥幸心理。 (65)主梏扑者:专管上刑具、打板子的人。 (66)木讯:用木制刑具如板子、夹棍等拷打审讯。 (67)间月:一个多月。间,隔。 (68)兼旬:两旬,二十天。 (69)有无不均:即贫富不一。 (70)术不可不慎:语出《孟子·公孙丑章》,意谓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 (71)直省:直属朝廷管辖的省分。 (72)上闻:报告皇上的文书。移关诸部:移送文书,通告朝廷各部。 移关,平行机关来往的文书。 (73)功令:朝廷所定法令。 (74)狱词上:审判书已上报。 (75)不羁晷(guǐ鬼)刻:不留片刻。 晷刻,指很短的时间。 (76)别具本章:另外写奏章上呈。 (77)俟封奏时潜易之:等加封向皇帝奏请时偷偷地换过。 (78)主谳(yàn验)者:负责审判的官员。 谳,审判定罪。 (79)倘复请之:如果重新上奏请示。 (80)口呿(qū驱)舌挢(jiāo交):张口结舌。呿,张口不能说话。 舌挢,翘起舌头。形容惊讶的样子。 (81)冥谪:受到阴曹地府的惩罚。 (82)无谋、故者:不是预谋或故意杀人的。 (83)矜疑:指其情可悯,其事可疑的案件。矜,怜悯、惋惜。 刑部秋审时,把各种死刑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后两类可减等处理或宽免。 (84)巧法:取巧枉法,玩弄法令。 (85)矜诩(xǔ许):炫耀。 (86)渫(xiè泄):污浊。 鬻狱:出卖狱讼。 (87)道之不明:世道是非不明。 (88)情:指真实情况。 (89)枉民:使百姓蒙受冤屈。 (90)奇(jī击)羡:赢馀。 (91)代承:代为承担。 (92)援赦减等:根据大赦条例减刑。谪戍:发配充军。 (93)故例:旧例。 (94)具状求在狱:呈文请求留在狱中。 2. 狱中杂记文言知识 方苞《狱中杂记》文言知识梳理 1、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 ①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 ②或随有瘳chōu。 ③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④贫亦罄衣装。 【讲解】①遘gòu,相遇、构成,本文指患瘟疫。 ②瘳chōu,病愈。③罹lí ,遭受。 ④ 罄qing,尽,用尽。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②以杜君言泛讯之 ③然犹质其首 ④矢溺皆闭其中 ⑤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⑥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讲解】①剂:勒索的标准。 ②泛:广泛、多方。③质:抵押、抵押品。 ④矢:通“屎”。⑤少:通“稍”,稍微。 ⑥止:通“只”。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有一组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将其找出并说明理由: A.①有洪洞令社君者,作而言曰 ②此疫作也 B.①每薄暮下管键 ②与饮食之气相薄 C.①多潜易之,增减要语 ②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 D.①凡死刑狱上 ②奸民久于狱 E.①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 ②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修候 【讲解】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C,两个“易”都是替换、更换。 A①作,站起来;②作,暴发、流行。B①薄,接近、临近,薄暮即傍晚;②薄,混杂。 D①狱,案件;②狱,监狱。E①故,故意;②故,旧的,过去的。 4、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①牗其前以通明 ②鲜不疫矣 ③必械手足 ④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⑤予我千金,吾生若 ⑥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讲解】①②③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①牗(窗户),开窗户;②疫(疫情、疾病),生病;③械(刑具),戴上刑具。④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差别、区分对待的标准。 ⑤生:使动用法,使……生还(活下来)。⑥枉:使动用法,使……受冤枉。 5、说明下列句子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 ①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 ②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③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 ④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⑤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 【讲解】①被动句,余(被关押)在刑部狱。 ②判断句,那些接连死去的囚犯,都是……的人。 ③宾语省略句,使(他们)困苦不可忍。④介宾短语后置句,“在捆绑时受伤”。 ⑤介词省略句,(与)我同时被捕……的三个人。 6、重要句子翻译: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②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④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 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 【译文】①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正当夜里,活人跟死人脚并脚头靠头地躺卧,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很多人染病的原因。 ②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作为关押的标准来警告其余的犯人。 ③贪官污吏忍心干贪赃枉法的事,不值得谴责;可是治狱之道黑暗,好官也多把让死刑犯免去一死当做功德,却不追究那些案件的真相,他们使好人蒙受冤枉,也厉害得很哪! ④有些奸诈的人长期关在监狱里,同狱卒内外勾结,着实捞了些钱财。 山阴县有个姓李的,因杀人入狱,每年都捞到几百两银子。 3. 跪求狱中杂记的知识归纳,急需 (1)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2),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3)。 有洪洞令杜君者(4),作而言曰(5):“此疫作也(6)。今天时顺正(7),死者尚希,往岁多至日数十人。” 余叩所以(8),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9),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10),屋极有窗以达气(11)。 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每薄暮下管键(12),矢溺皆闭其中(13),与饮食之气相薄(14)。 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15),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16),无可旋避(17),此所以染者众也。 又可怪者,大盗积贼(18),杀人重囚,气杰旺(19),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20),其骈死(21),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22)。”余曰:“京师有京兆狱(23),有五城御史司坊(24),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25),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26),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27),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28)。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29),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30)。然后导以取保(31),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32),而官与吏剖分焉。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33),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34)。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35)。积忧愤,寝食违节(36),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37),同于往圣,每质狱辞(38),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倘仁人君子为上昌言(39):“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40),别置一所以羁之(41),手足毋械。” 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倘举旧典(42),可小补也。” 杜君曰:“上推恩(43),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44)!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45)。” 余同系朱翁、余生(46),及在狱同官僧某(47),遘役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48),众言同,于是乎书。凡死刑狱上(49),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50)。 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51),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绞缢(52),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53),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54),然犹质其首(55)。 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56);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57)。主缚者亦然(58),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 每岁大决(59),勾者十四三(60),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61)。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62)。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63):“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馀,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64)。”主梏扑者亦然(65)。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66):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67);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68);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69),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70)。” 信夫!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71),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72),犹未敢然。 功令(73):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馀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74),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75)。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76),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77)。” 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78),倘复请之(79),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主者口呿舌挢(80),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81)。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82),经秋审入矜疑(83),即免死。 吏因以巧法(84)。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 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85)。噫!渫恶吏忍于鬻狱(86),无责也;而道之不明(87),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88),其枉民也(89),亦甚矣哉!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90)。 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 其乡人有杀人。 4. 高中文言文石苞《狱中杂记》的文章概括 《狱中杂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 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 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 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 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 5. 《狱中杂记》主要内容 《狱中杂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散文。 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6. 《狱中杂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该文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 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复的材料 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 分。 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 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第四 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 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 7. 【需要语文选修课本里《狱中杂记的翻译》】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被关在刑部监狱里,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每天有三、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君,站起来对我说:“这是发生了瘟疫。 现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天要死十几个。”我向他询问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非常容易传染,得了瘟疫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陪伴他同起同卧。 而狱中设立了四个老监,每监分五个牢房。看管犯人的狱卒住在正中那间。 他在前面墙上开一个窗户照明,屋顶开一个天窗通气。两旁四间则没有窗户,但是关押的犯人常常多达二百多个。 每到傍晚就锁门,犯人的大小便都拉在牢里,臭气与食品的气味相混杂。到了寒冬,贫穷的犯人就睡在地上,春天一到,很少不生病的。 狱中的老规矩,天快亮时才开锁。到了半夜,活人和死人脚挨脚、头并头而睡,没有办法回避,这样得传染病的人就多了。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大盗、惯贼、杀人要犯,却体质强壮,精力旺盛,被传染上疾病的十个中不到一、二个,即使有的得了病,随即又痊愈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轻罪被关押的人,以及被牵连作证而依法不该判罪的。” 我说:“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为什么刑部监狱关押的犯人如此之多?”杜君说:“近年打官司,案情较重的,京兆狱和五城御史衙门都不敢擅自判决;加上九门提督所搜捕查究的犯人,都归刑部拘禁。而十四司正副郎官中乘机营私者以及掌理文书的小吏、狱官、小卒,都把多关押人视作有利可图,所以,稍有牵连的人,一定千方百计拘捕到。 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然后劝诱他们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才放他迁出狱外,狱官估计他家财产来定敲诈的数额,得钱后官吏就坐地分赃。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尽家财去找人取保,次一等的人家,只求脱掉镣铐,住在监狱外的板屋,也得化费数十两银子;只有极其贫困而又无依靠的囚犯,则被铐得很紧,以作为样子来警告其余的犯人。 有时同是一个案子,案情罪行严重的,反而能居住在监狱外,而罪轻或无罪的人却遭受其害。这些人忧愤积结,饮食起居又不正常,一旦染病,又缺医少药,所以往往死去。” 我见皇上有爱惜生灵的品德,和以往那些好皇帝一样,每次审察判决书,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寻求出一些可以放生的人,而如今无辜者竟然到了这个样子。假使仁人君子向皇上直言:除死刑犯以及发配到边远地充军的重刑犯外,那些罪行较轻以及受牵连还没有结案定罪的犯人,可以另外关在一座监狱里,不给他们上手铐和脚镣,这样,所保全而活下来的人能数得清吗!或者说:“监狱原有的五个牢房,定名为临时拘留所,让那些正在打官司而没有结案定罪的人住。 这样即使实行过去的规章制度,也可以稍有补益。”杜君说:“皇上开恩,凡犯罪官员住板屋;如今贫困犯人转到老监关押,而大盗中却有住板屋的人,这里面是可以仔细查究的啊!不如安置在另一所监狱里,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我一起被捕的朱老先生、姓余的青年,和狱中的同官县僧某,先后得了传染病死去,都是不应该判重罪的。又有某人因儿子不孝控告他儿子,左右邻居也被牵连关押在老监,呼天喊地一直到天亮。 我十分感慨,并以杜君所说的话广泛核实,大家所说的都相同,于是我就写了下来。 凡判死刑的案件已经上奏的,刽子手就先等候在门外,叫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叫做“斯罗”。 有钱的人就对他的亲属勒索,穷苦的就当面对本人说。 8. 狱中杂记全文翻译 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尿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 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 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 我说:“京城里有顺天府的监狱,有五城兵马御史衙门的监狱,为什么刑部衙门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竟多到这种程度呢?”杜君说:“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点,顺天府、五城兵马御史衙门就不敢专擅判决;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统统归刑部监狱关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史、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 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勒索的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来找保人,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 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做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 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 又有个姓什么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后),刽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这叫做“斯罗”。家中富有的犯人,同伙就找他的亲属(谈),对贫穷的犯人就当面告诉他。 (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会死。”(对)其中受绞刑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开始一绞就能断气;不然绞三次(还要)加用别的刑具,然后才能死去。” 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钱的贿赂往往要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没有钱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卖光;一点财物没有的,就按照说过的那样来惩处他。 负责捆绑犯人的也是这样,(犯人)不能顺从他的心愿,捆绑时就先折断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处决犯人时,勾着姓名立即执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之三四,留着暂不执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绑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 那些在捆绑时受了伤的,即使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几个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成为残废。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1.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梁尝有疑狱 【原文】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 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u2022 四》) 【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 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 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转摘望采纳。 2.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 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 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 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 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 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 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3. 文言文张延赏问狱的翻译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供参考) 4. 文言文《梁尝有疑狱》的翻译 梁尝有疑狱 【原文】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u2022四》) 【译文】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转摘 望采纳 5. 求《朱公说璧》——《新序》的译文和寓意~ 朱公说璧①?(梁王)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②,卒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 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③?”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④.虽然,臣之家有 二白璧,其色相如也⑤,其径相如也⑥,其泽相如也⑦,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⑧,尝疑则从与⑨.梁国大 悦.【注释】?①选自《新序》&S226;杂事第四》.②狱:讼事.③吾子:对人亲爱的称呼.是:此.④当狱:断,即处以相当的刑罚.⑤如:一样.下同.⑥径:指璧的直径,即大小.⑦泽:光泽.⑧ 去:弃,免.⑨尝:同“赏”.与:给.【译文】?梁王召见朱公,问他说:“梁国有件难以判断的案子,狱吏们众说纷纭,一半人认为应当治 罪,另一半人认为应当赦免,连我自己也迟疑不决.请您判决一下,究竟应当怎样办呢?” 朱公说:“我是一个鄙陋无知的人,不懂断案.不过,我可以讲另外一件事情.我家里有两 块 白璧,颜色完全相同,尺寸不差分毫,光泽一样晶莹.但一块价值千金,一块价值五百金.”梁王感到奇怪,问:“尺寸与色泽毫无差别,一块值千金,一块值五百金,是什么道理?”朱公说:“从侧面看,一块比另一块厚一倍,所以价值千金.梁王恍然大悟,频频点头道:“说得好!”于是,对可判可不判的案件就不判,对可赏可不 赏的人员则给予赏赐.从此,梁国上下,皆大欢喜.【题旨】宽大为怀,厚以待人,赏罚得当,深得人心.。 6. 张释之断狱翻译 1.原文太长,列出断狱部分: 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 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2.译文: 张释之,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 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 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 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 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 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张释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称病辞职,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杀;想见景帝主动谢罪,又怕景帝不原谅他。最终还是去见了景帝并谢罪,景帝没有怪罪他。 7. 疑罪从无,疑赏从有 译文 梁国曾经有不能确定的案子,大臣一半认为应当定罪。但是梁王还有疑惑:‘ 陶朱公凭借布衣的身份能使侔国兴旺,一定是有奇特的智慧。“于是召见朱公 来问:“梁国有不能确定的案子,狱吏有一半认为该定罪,但我还有疑问。我的孩子认为该定罪,该怎末办???“陶朱公说:“我是地位低下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定罪。但是我家有两块白色玉石,它们颜色相近,大小也差不多,但是一个的价值千金,另一个值五百金。”梁王说:“大小和颜色相同,一个的价值千金,一个值五百金,是为什末??”陶朱公说:“从侧面看,一个比另一个厚一倍,所以值千金。梁王说:“是(对)!!所以有疑点的案子就放了疑犯(赏疑则从与,不会~~)。梁国人非常高兴。从这可以看出,墙薄就容易坏,布薄了容易损毁,酒糟少了酒就容易酸。少却可以旷日持久的事物,还从没有过。所以国家(蓄民,施政教者,宜厚之可耳!没时间了下回补上) 8. 翻译 ①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梁尝有疑狱 【原文】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 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u2022 四》) 【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 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 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9. 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说明什么 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原文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决狱文言文翻译

1.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2.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3. 《祈梦决狱》的译文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 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 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杀人犯,(但)最后也没有找到杀人犯。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 8 、B( 然是认为对的意思 ) 9 、B( ①说的是郭弘⑤陈述朝廷赦免囚犯的意义⑥说明朝廷赦免囚犯的措施 ) 10 、D( 没有丝毫怨情是说郭躬的父亲断案 ) 11 、( 1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教育好弟弟,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 (3 分,“训”“故”各 1 分,句意 1 分 ) ( 2 )审案判刑,大多依从于同情宽恕。 (2 分 ) ( 3 )都不应加鞭笞而发配到金城(守边),这样既保全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5 分,“笞”“诣”“全”各 1 分,句意 2 分 ) 参考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 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 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 95 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 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 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 “ 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 ” 皇帝说: “ 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 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 ” 郭躬回答说: “ 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 ” 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 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 “ 孙章应处罚款 ” 。皇帝说: “ 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 ” 郭躬说: “ 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 ” 皇帝说: “ 好。 ” 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上奏皇帝,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 郭躬上奏皇帝说: “ 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 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 肃宗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d董汉儒文言文

1. 谁能告诉我文言文《蠹众木折》 原文+翻译 发 音 dù zhòng mù zhé 释 义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出 处 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示 例 请记住~的教训。 出自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从而产生两个成语,即蠹众木折和隙大墙坏。” 蠹众木折,解释为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隙大墙坏,解释为墙缝大了,墙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国家的裂缝和人民的蛀虫,一方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和消灭,法律惩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范和惩戒以权谋私和鱼肉百姓之举。另一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现之后去弥补,是不足以从根源处解决问题的,应当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起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注重当权者精神道德修养。 2. 黄伯思传,古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3. 文言文《牛弘传》的翻译 牛弘笃学 (选自《北史·牛弘传》) 【原文】 (牛弘)性宽厚,笃(dǔ,专一)志于学,虽(即使)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xù,没有节制地喝酒),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只)答曰:“作脯(fǔ,肉干)。”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chuò,中止,停止)。 【练习】 一、文中哪里表现了牛弘“性宽厚”? 二、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牛弘“笃志于学”? 三、翻译句子“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参考答案】 一、其弟射死了他家的牛,他毫无不满之意。 二、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三、即使公务繁多,也手不离书。 4. 有关崔瞻的文言文题目 崔瞻,字彦通,聪悟勤学,有文才,容貌英俊举止优雅,神采端庄,不随便发言。 十五岁时,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岳徵用崔瞻为开府西合祭酒。崔暹为中尉,启奏朝廷任崔瞻为御史,这是因崔瞻有才气与名望的缘故,并非出於对他的喜爱。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晋阳,与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从,都是诸公子的宾友。随后作相府中兵参军,改任主簿。 世宗驾崩,秘未发丧,显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马出使邺。魏耋静帝於人日登云龙门,崔瞻的父亲崔u4d19陪同宴饮,又命崔瞻坐在孝静帝近边,也让崔瞻作应诏诗,孝静帝问邢邵等人道:“此诗与他父亲作的诗相比怎麽样?”众人都说:“崔u4d19的诗博雅弘丽,崔瞻的诗格调清新,都可被称为诗人之冠。” 宴会结束后,众人共同感叹赞赏他们,都说:“今天的宴会是同时为崔瞻父子举办的。”。 5. 《勤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6. 朱泰孝感猛虎文言文 朱泰家穷得叮当响, 对自己的娘却十分孝顺。 平日他上山砍柴, 挑到集市上卖, 得了钱总想着要给母亲买点好吃的带回去, 自己却吃糠咽菜。妻子当然有些厌言。 朱泰常劝妻子说:“我的父亲很早病故了, 母亲很艰难地把我养大, 不容易啊!我们应该孝敬他老人家。” 有一天, 朱泰在山里砍柴, 突然一只猛虎向他扑来。 朱泰没逃几步就被老虎扑倒了, 一只前脚踏在朱泰胸口上, 张开了血盆大口—下子咬住了他的一条胳膊。朱泰吃着痛苦清醒了, 想起了母亲, 就忍着剧痛大声喝斥道:“老虎, 你是猛兽, 随便吃什么都可以, 吃了我也没关系。 可是我的娘亲没有人养活了。” 老虎听了他的话, 就把朱泰放开了, 转身飞奔而去, 连头也不回。 朱泰脱险了, 艰难地爬回家, 把老虎吃他的事讲给大家听, 母亲听了抱着儿子痛哭不止。 邻里们听了朱泰的孝顺心感动了老虎的故事后, 争着把金银布帛送给朱泰,而朱泰把东西一一退了回去。 朱泰说:“我还有一条好胳膊, 还可以靠打柴来养活我娘。”大家赞叹不己。 从此邻里们叫朱泰为朱虎残, 意思说朱泰是老虎嘴里剩下来的孩子。他们回去后, 告诫自已的子女:“孝当竭力, 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哺之恩。连老虎也敬重有孝顺心的人, 它宁肯挨饿也不吃朱虎残。” 7. 江翰 字吉安文言文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16分) 江翰,字吉安,会稽人。父桓,邠州知州。 翰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翰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翰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翰诏狱。 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 狱。 时翰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 薄都城。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翰得罪,自是无敢言者。翰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后同邑江练劾嵩,嵩疑与翰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 迨嵩去位,翰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翰无子,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师,翰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③ ,则夫之饘粥无资。 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翰前,翰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 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翰还其家。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 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 翰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 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③舅:古义指丈夫的父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中的“擅政”是“擅长政事”的意思。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翰得罪”中的“得罪”应理解为“获罪”。 C.“除徽州推官”和“丧除,召为都给事中”两句中的“除”意思相同。D.“衰病侵寻”中的“侵寻”应解释为“侵扰、折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江练是江翰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他的手脚铐起来。 B.江翰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 直言敢谏。 C.江翰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 有同意赦免江翰。D.江翰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实,输赎还职。 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5分)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5分) 【参考答案】4.B。【解析】A“擅政”:专权;C第一个“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第二个“除”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的意思;D“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5.C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桓”“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6.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1)不久,刑部判处江翰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之罪,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江翰,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 (“坐(犯u201eu201e罪)”“输(交纳)”“杖于廷”(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疾(痛恨)”“遏(遏止)”“系(拘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江翰,字吉安,会稽人。 父亲江桓,做邠州知州。江翰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 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江翰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江翰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 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 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 闻渊、屠侨等人说江翰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 8. 沈贞甫墓志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子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现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①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②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①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②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追记了沈贞甫的的哪些事迹?请列举?7.归有光散文具有质朴简洁、真挚感人的特点,请以本文为例加以阐述。 1.B(A项,“穷”,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轻视,看不起;D项,“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2.C(“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因为”)3.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4.B(“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错,文中重在介绍沈贞甫为人和为学的态度,对其“身世”基本没有介绍)5.(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虽”1分,“过”1分,“卒”、“然”共1分,错一个即不得分) (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遇”1分;“一言之善”1分;“何以”,译对宾语前置,1分;“于贞甫”,翻译时应前移,1分;“得此”,应译出“此”指代的内容,1分)6.(1)贞甫在我仕途不济时仍然向我请教学问;(2)贞甫不管我仕途逆与顺,都不改变对我的看法;(3)贞甫上进好学,抱病著书立说。 (每句1分,大意对即可。共3分)7.归有光通过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表达了对他的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自己狼狈不堪时受到沈贞甫的敬重,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激之情,现在失去了知音,是人生的一大痛;敬畏沈贞甫的治学精神,担心他的健康,而沈贞甫最后因劳累而死,是令人悲伤的;昔日交往密切,同游同乐,一起切磋学问,现在只剩下自己。 9. 文言文 昔赵文王喜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C3.D4.B5.(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文言文 “理白狱之不决者数十事的“”意思

《元史》卷一九二《清官贪官传·杨景行传》理白狱之不决者数十事理:清理,审理。白:空白,无内容。狱:案件。白狱:即没有审理清楚,未作出判决的陈案。不决:没有判决。这里无法判决既有前官员贪腐枉法,又有断案能力低下造成的结果。整句意思是,杨景行到任后,清理并判决了长期被搁置的案件几十起。本句表达了杨景行雷厉风行嫉恶如仇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其断案能力的出众。

袁州狱文言文翻译

1. 袁州狱洪迈文言文翻译 【译文】向待制子长中元符中.为袁州司理.考试南安军.与新昌令黄某,并别州郑判官,三人一同.完毕并且返回,郑国国君有妹妹,嫁给宜春郡官妻.想要和向同像袁.而黄令者、前三年是袁理官,因此二人邀他一起去.黄不可.郑强的.而且笑着说、你竟能忘情于烟花中人吧.黄不得已也同涂.但是心里很不快乐.到了.又想阻止城外,向用力拉入官邸.坐下.向将进入省双亲.请他就室.黄如不知道.就在他旁边喊的,瞪着眼睛不回答,一会儿指着刚才所用铜盘.回答说、他身价多少,可以停止买吗?.向得到他们说话很高兴.看着小史命令拿过去所馆问他说、这常物.你.为什么是.说、将置我棺材里.向开始怀疑恐惧.拉他的手让稍作休息.也不动.紧急招郑国国君同看的.在用到床上,一会儿放声大喊,如果疼痛难忍,于是洞泄血利.污秽满一间屋子,上床又下.号叫通宵不稍停,向与郑同拒绝告诉他说、你病得很不好.你有去见黄颌首属.说、愿见母亲和妻子,向当天为书.走直步如新昌告诉她的家里.又对他说、你根本不打算来.只是因为我二人所以.现在患这种病.尊夫人如果不能来,而你也许不起.这是我二人杀你呢.怎么说清楚.愿你奋力告诉我之所以不想要来和病危这样的情况.黄睁开眼睛倾听.忍痛说、我在这里做官时.宜春都尉派遣弓手三人.买鸡和猪在村墅.看四十天不回家,三人的妻子向郡,郡太守和尉有交情,让尉为自己着想,尉欺骗白府说、部内有盗贼兴起,已经得到它的根株巢穴所在.派三人去侦察.恐怕他的徒泄露这个主意.姑且用来买东西为名.很久没有回家,这几乎是死在敌人手中,愿与各城市求盗,吏卒共逮捕他.但是他说.守尉亲自率兵前去.留山上两个月.不能再命令.到村民四批种田.表面愚蠢很.使从官吏拿着钱二万,招的交谈.说、三个弓箭手被盗贼所杀.尉来追捕.很久没有获得.不能回来.请你四人伪造盗窃用来应付.将来案成,名为处斩,实际上不超过接受十杖数.就是释放你.你们贫穷这样.现在各有五千钱.因为和妻子儿女.而且没有性命之忧,有什么不可以的.你如果到有关部门,如问你杀了人,应该只说有他.那么吃饱坐监狱.计算逃回了.四人同意了.于是绑到县,在县县令空缺.司户代理其事,弹劾囚犯服确实像上尉说,送我到主治理府的.没有不同的说法.于是结案上宪台.得到回报都杀了.既然选择每天到市场了.我看四个人.都没有凶样子.估计是或否,让狱吏把情况问的.都说不冤枉.我又摘下对他说.你们真是这样.第二天就要斩首,脑袋一分.不能再继续了.把相对流下眼泪,说,起初以为死而复活回来.家得到钱用.不知道果然死了,开始都说原因.我大吃一惊.都挺他的捆绑,尉已经等待知道的.密白守说、狱掾接受囚犯贿赂.引导的上变化.第二天我进府禀告事情,守大怒,呵斥下属.说、你治狱已经完成.上的外台查实了,才接受贿赂.我想改变呢.我说、已得到他们的冤屈,怎么敢不做辩护.在无可奈何,把案件在审查部门.又转移到县,不能决断,法律应当重申宪台,那就在监狱.坚持说、这样就一郡失人的罪过太多了,哪有已判决然后又变的.把移狱辞烧掉的.只是因为交理院.使像当初款.我引义坚持.连续十多天没有得到报酬.于是请假.郡守令司马曾经摄食邑的代我事.将要杀死囚犯.防守又后悔说、如果黄司理不信案件,异时一定要告我在朝廷命令了.同官相刻说、囚禁一定要死.你虽然坚持.也没有好处.现在强为签名在文件尾.人人都知道事出郡将,你有什么罪呢.我醒着书押.四人就死了.过了两天,黄衣人手持棍棒押二县官吏来追院中两个官吏.说、急取案.官方等等.黄衣服用棍棒打他.四吏都进屋不出来.我自己去看看.舍门元还没打开.希望其中案卷横陈.徘徊四个官吏都突然去世,又过了几天代理让死.尉用别的赏改秩.已离职也是死,而郡守中风病,相距不过四十天.我一天回家吃饭.见四囚拜在下.回答说、我们冤枉死,向上帝请求已得到了.想要逮捕你.我恳求说,之所以知道这冤枉而获吐的、黄司理力的.现在七人已经死了,足以补偿微命令.请不要追到底.上帝说,让这人不信.那你不能死四人押.你四人死亡.本在一押字,原情定罪.这人他的头啊。 我们哭拜天廷.共四十九日,开始同意延长三年,即楦裤露出膝盖,流血穿孔.说、拜不已.到这.又说、大范围如果满.当来这里不断,又拜而去.我刚进大门.四囚犯已在云等.等待已久,恐怕会过期.并且让快取母亲、妻子和诀别.我不想出来的.因为这个原因你.现在还说什么.向说、鬼在哪里.黄指着他说、都拱手站在这里,向与郑设席焚香,把衣服拜祷.说、你们四人神灵如果这样,黄君将死亡.形势没有逃脱理.已经允许他与妻子诀别.何必加以重疾病,让痛苦如此呢.祈祷完毕.黄喜欢说、鬼听您了.疼痛立即停止.利不复发.然而厌恶厌恶没有生机,又十道、告向说、我母亲已经来.请为我准备轿子出来迎接,向说、所派士兵还没有回来.怎么会突然来到,说、四个人已来报告.于是出来.果然相遇在院门口.揭起帘幕一揖而断绝.向乐平人.他的儿子元伯侍郎说.。 2.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3.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4.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绔。民之献衣,褚绔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 【翻译】 子产治理郑国,邓析就想尽办法难为他。他与有诉讼官司的老百姓约定,打小官司要送他短衣裤一套,打大官司要案送长衫一套。因为有老百姓要送衣服这一点利益驱动,就有很多学习如何打官司的人,以至多得数不过来。(结果),把有罪的搞成无罪的,把无罪的搞成有罪的,有罪无罪的界限无法区分,而且有罪无罪每天都有可能变化。 5. 翻译文言文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东里人。他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父亲叫路温舒去放羊,路温舒看到湖边有蒲草,就采了很多,回来后,把蒲草裁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编起来,用来抄书。渐渐地温舒表现突出,成为了监狱里的小官,于是学习法律条令,后来又升为狱史,县里的人有事都去请教他。太守到县里巡查,发现温舒有奇才,于是又升他为曹史。温舒又学习《春秋》,通晓仁义。于是被举荐为孝廉,当了山邑丞相,因触犯法律而被免官,于是又成了郡中的小官员。 以上仅为本人的一些个人翻译,不当之处尽请原谅! 6. 《周郭颐传》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附周敦颐简介,帮助理解、、、、、、、、、、、、 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周敦颐,字茂淑。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 这里有翻译好的宋史,你可以看看滴、、、、、、、、、、、、 希望有所帮助/lishi2005/songshi/

祈棼决狱文言文翻译

1. 《祈梦决狱》的译文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 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 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杀人犯,(但)最后也没有找到杀人犯。 2.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3.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4. 哀溺文言文翻译 哀溺 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5. 求文言文翻译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 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 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 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 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 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 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 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6.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7.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 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 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 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 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 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 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祈梦决狱文言文翻译

祈梦决狱翻译:从前有个县令,遇到一件杀人案不能够判决,被牵连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于是他在城隍庙求神赐梦指点。梦中见神领来一鬼,那鬼头顶瓷盆,盆中栽了十几竿竹子,青翠可爱。 祈梦决狱翻译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而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 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的名字与“祝”有关。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是)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于的名字与“竹”有关。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 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杀人犯,(但是)最后也没有找到杀人犯。 祈梦决狱原文 曩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

张廷赏判狱文言文翻译

1. 张廷赏判狱的文言文译文 宰相张廷赏,将要 *** 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到了度支使任上,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旬(十天为一旬,一月分上中下三旬)日必须了结.”第二天去批案子,(看见)桌子上有一张小纸函,写着:“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送你三万贯钱,希望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 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纸函,写着:“(送你)钱五万贯。” 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纸函,写着:“(送你)十万贯。” 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他的弟子请示去侦破此案,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形容一个人很厉害)。 没有他办不到的事,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这十万贯钱)啊。”。 2. 张廷赏判狱的文言文译文 宰相张廷赏,将要 *** 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到了度支使任上,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旬(十天为一旬,一月分上中下三旬)日必须了结.”第二天去批案子,(看见)桌子上有一张小纸函,写着:“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送你三万贯钱,希望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 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纸函,写着:“(送你)钱五万贯。” 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纸函,写着:“(送你)十万贯。” 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他的弟子请示去侦破此案,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形容一个人很厉害)。 没有他办不到的事,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这十万贯钱)啊。”。 3.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只有这么多了 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 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 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 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 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 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 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 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 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啊!” 4.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5.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搜出五千钱。 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 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鞘。” 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 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 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6. 求张延赏判狱的翻译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 知有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 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 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 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 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 (出《幽闲鼓吹》)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 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 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 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 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 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供参考)。 7. 范正辞执法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范正辞,太平兴国(查下来好象是宋朝的一个年号,例如:太平兴国二年)中期的人,因为饶州有很多没有处理的诉讼,他被派往那里做知州(知州:官职)。 他到达后连夜全部判定、解决案件,当地的官吏因淹狱(长期搁置的案件而使囚犯长期困于狱中)被停职的有63个人。范正辞命令料州的官兵把这些人送到京城去(看意思好像是充军),有一个叫王兴的人,因为留恋故乡,害怕去京城,范正辞就故意弄伤他的脚,用严正的命令杀了他(也就是杀一儆百啦)。 王兴的妻子上诉,宋太宗召见范正辞,让他在大堂上解释这件事,范正辞义正严词的说:“东南的几个郡富饶殷实、繁荣昌盛,人心比较容易浮动,王兴竟敢闹事,煽动民心。如果这样的情况失去控制,那么我将没有处理犯罪的空间了。” 皇帝赞赏他的果敢决断,特意给他调职,让他去江南做转运副使(转运副使:官职)。饶州有个州民叫甘绍的,被盗贼群抓去,州里抓住他们14个人,屈打成招被判死刑要被杀死了。 范正辞按部就班,循循善诱的询问他们,14个人都哭了。范正辞查下来此案件并非真实情况,命令把他们几个迁移到其他地方问讯。 后来有人举报告诉他盗贼的所在地,范正辞悄悄召集军队想乘其不备逮捕他们(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盗贼发觉了他的动向逃走了,范正辞立即一个人骑马追出城郊20里追到他们。 盗贼操控弓剑、拿着槊(武器名)逼向范正辞,范正辞大叫一声,用鞭子抽打他,打中盗贼的2只眼睛,他仆倒在地,其余的盗贼渡江分散逃走了。被他用鞭子打伤的人还有气息,在他的身旁发现他遗弃的赃物,按照他的罪状让他伏法,被冤枉的14人都得到释放。 这是我乡里的事,郡里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件事。 8. 文言文张延赏问狱的翻译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供参考)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狱中上梁王书【西汉】邹阳【原文】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呔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拘挛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释】 1、常:通“尝”,曾经。2、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后入燕国,好读书击剑,嗜酒善歌。燕丹:燕太子丹,燕国最后一个君王燕王喜之子。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厚交荆轲,使刺秦王,未成,荆轲身亡。3、白虹贯日:古人常以天人感应的说法解释罕见的天文、气象现象。此指荆轲的精诚感动了上天。贯,穿过。4、畏:引申为担心。荆轲为等候一个友人而拖延了赴秦的行期,太子丹担心他变卦。5、卫先生:秦将白起手下的谋士。长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欲乘势灭赵,派卫先生回秦向昭王要增兵增粮。秦相范雎从中阻挠,害死卫先生。6、太白:金星。古时认为是战争的征兆。昴(mǎo):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据说它的星象和冀州(包括赵国在内)的人事有关。太白食昴,是说太白星侵入了昴星座,象征赵国将遭到军事失利。7、从:听凭。8、玉人:指楚人卞和。《韩非子·和氏》记卞和得璞(蕴玉之石)于楚山,献楚厉王,厉王令玉匠察看,回说不是玉,就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左脚;厉王死,武王立。卞和又献,武王也命玉匠察看,玉匠回说不是玉,又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右脚。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玉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泪尽泣血,文王听说,召卞和令玉匠凿璞,果得宝玉,加工成璧,称为和氏之璧。按据《史记·楚世家》,楚国自武王始称王,武王以前并无厉王。当是《韩非子》误记。9、诛:这里作惩罚解。10、李斯:秦国宰相。11、胡亥:秦二世名,秦始皇次子。纵情声色,不理政事,信任奸臣赵高。赵高诬李斯父子谋反,陷李斯于冤狱,二世不察,腰斩李斯于咸阳市,夷三族。12、箕子:商纣王的叔父。阳狂:即佯狂。13、接舆: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人称楚狂。14、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荒淫,极力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15、子胥: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被楚平王迫害逃到吴国,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之计,大破楚军,占领楚都,称霸一时。阖闾死,夫差立,打败越国后不灭越,又以重兵北伐齐国。子胥力陈吴之患在越,夫差不听,反信伯嚭谗言,迫使子胥自杀。鸱夷:马皮制的袋。伍子胥临死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城门上,观看越寇进灭吴国。”夫差大怒,用鸱夷盛子胥尸投入钱塘江中。16、白头如新: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而不相知。倾盖如故:路遇贤士,停车而谈,初交却一见如故。盖,车上的帐顶,车停下时车盖就倾斜。17、樊於期: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国,受到太子丹礼遇。秦王以千金、万户邑悬赏捉拿樊於期。荆轲入秦行刺,建议献樊於期的头以取得秦王信任,樊於期知情后,慷慨自刎而死。18、王奢:战国时齐大臣,因得罪齐王,逃到魏国。后来齐伐魏,王奢跑到城墙上对齐将说:“讲义气的人不苟且偷生,我决不为了自己使魏国受牵累。”自刎而死。19、苏秦:战国时洛阳人,游说六国联合抵制秦国,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后秦国利用六国间的矛盾,破坏合纵之约。苏秦失信于诸国,只有燕国仍信用他。20、尾生:《汉书·古今人表》说他名高,鲁国人。尾生与女子约于桥下,女未至,潮涨,尾生抱桥柱被淹死。古人以他为守信的典范。苏秦与燕王相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去,设法从内部削弱齐国以增强燕国,后来苏秦为此在齐国死于车裂。这里用尾生来比喻他以生命守信于燕。21、白圭:战国初中山国之将,连失六城,中山国君要治他死罪,他逃到魏国,魏文侯厚待他,于是他助魏攻灭了中山国。22、中山:春秋时建,战国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前429年(魏文侯十七年)灭。23、駃騠(jué tí):良马名。24、司马喜:《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他三次任中山国相,但未提及他在宋国受膑刑的事。膑:古代肉刑之一,剔除膝盖骨。25、范雎:曾任秦国宰相。拉胁折齿:腋下的肋骨和牙齿都被打折。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公听说范雎口才好,派人送礼金给他,须贾回国后报告魏相,中伤范雎泄密,使范雎遭到笞刑。26、卒为应侯:范雎入秦为相,封应侯。27、申徒狄:古代投水自尽的贤人。关于他的时代,《庄子·外物》、《汉书》注引服虔和《淮南子》高诱注、《太平御览》引《墨子》佚文、《韩诗外传》等说法不一。雍:同灉,古代黄河的支流,久已堙。故道大约在今山东菏泽附近。之:到。28、徐衍:史书无传,据服虔说是周之末世人。29、比周:结党营私。30、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虞国为晋国所灭,成了俘虏,落魄到身价只值五张黑羊皮。秦穆公听说他的贤能,为他赎身,用为相。31、缪公:即秦穆公(?——前621),善用谋臣,称霸一时。32、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到齐国经商,夜里边喂牛边敲着牛角唱“生不遭尧与舜禅”,桓公听了,知是贤者,举用为田官之长。33、桓公(?——前643):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34、季孙:鲁大夫季桓子,名斯。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齐国选送能歌善舞的美女八十人送给鲁定公,季桓子收下了女乐,致使鲁君怠于政事,三日不听政,孔子为此弃官离开鲁国。35、子冉:史书无传。墨翟(约前468——前376):即墨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可能与“宋任子冉之计”而囚禁过他有关。36、由余:祖先本是晋国人,早年逃亡到西戎。戎王派他到秦国去观察,秦穆公发现他有才干,用计把他拉拢过来。后来依靠他伐西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从而称霸一时。37、越人子臧:史书无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越人蒙”。威、宣:指齐威王、齐宣王。齐威王(?——前320),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国力渐强;齐宣王(?——前301),齐威王之子。38、朱:丹朱,尧的儿子,相传他顽凶不肖,因而尧禅位给舜。象:舜的同父异母弟,傲慢,常想杀舜而不可得。管、蔡:管叔,蔡叔,皆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一起叛乱,周公东征,诛武庚、管叔,放逐蔡叔。39、五伯:即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4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41、子之:战国时燕王哙之相。燕王哙学尧让国,让子之代行王事,三年而国大乱。齐国乘机伐燕,燕王哙死,子之被剁成肉酱。42、田常:即陈恒,齐简公时为左相,杀简公宠臣监止和子我,又杀简公,立简公弟平公,政权皆归田常。43、修孕妇之墓:纣王残暴,曾剖孕妇子腹,观看胎儿。武王克殷后,为被残杀的孕妇修墓。44、亲其雠:指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其父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宦者履鞮(《左传》作寺人披、勃鞮)杀重耳,重耳跳墙逃脱,履鞮斩下他的衣袖。重耳即位后,吕省、郤芮策划谋杀他,履鞮告密,晋文公不念旧恶,接见了他,挫败了吕、郤的阴谋。45、齐桓用其仇:指桓公未立时,其异母兄公子纠由管仲为傅,管仲准备射死桓公(公子小白),结果射中带钩而未死。桓公立后,听从鲍叔牙荐贤,重用管仲为大夫。46、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入秦辅佐孝公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47、车裂:古代酷刑,俗称五马分尸。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48、大夫种: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文种、范蠡等向夫差求和成功,免于灭国。后越攻灭吴国,称霸中原。49、诛其身:勾践平吴后,疑忌文种功高望重,赐剑令其自尽。50、孙叔敖:春秋楚庄王时人。三去相:《庄子·田子方》说孙叔敖“三为(楚)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去:离职。51、於陵子仲:即陈仲子,战国齐人,因见兄长食禄万锺以为不义,避兄离母,隐居在於陵(今山东邹平县境)。楚王派使者持黄金百镒聘他为官,他和妻子一起逃走为人灌园。事散见《孟子·滕文公下》、《列女传》、《战国策·齐策四》、《荀子·非十二子》等。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泛指国王的辅佐。52、素:通“愫”,真诚。53、堕(huī):通“隳”,毁坏,引申为剖开。54、跖:春秋末鲁国人,相传他领导奴隶暴动,“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庄子·盗跖》),被诬称为盗跖。由:许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不受,洗耳于颍水之滨,遁耕于箕山之上。55、万乘:周制天子可拥有兵车万乘,后以喻称帝王。56、湛(chén):通“沉”。湛七族:灭七族。荆轲刺秦王不遂,五年后秦亡燕。灭荆轲七族事史书不传。57、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他用苦肉计,要公子光斩断自己的右手,烧死自己妻子儿女,然后逃到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那里,伺机行刺,为公子光效死。58、眄(miǎn):斜视。59、轮囷:屈曲的样子。60、随珠:即明月之珠。春秋时随国之侯救活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的恩惠。后世称为随珠。61、伊:伊尹,商汤用为贤相,是灭夏建商的功臣。管:管仲。助齐桓公富国强兵,成为霸主。62、龙逢:关龙逢,夏末贤臣,因忠谏夏桀,被囚杀。63、陶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就、创建。64、中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庶子之教育管理。蒙嘉:秦王的宠臣。荆轲至秦,先以千金之礼厚赂蒙嘉,由蒙嘉说秦王同意接见荆轲。65、周文王猎泾渭:周文王出猎泾水渭水之前占卜,得卦说是“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后在渭水北边遇到了吕尚。66、吕尚:姜姓,字子牙,号太公望。67、用:因为。乌集:乌指赤乌,相传周之兴有赤乌之瑞。见《史记·封禅书》、《墨子·非攻下》。相传姜姓是炎帝之后,而炎帝以火德王,“乌集”在此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68、拘挛之语:拘挛,粘滞,固执;卷舌聱牙的话,喻姜尚说的羌族口音的话。69、帷:床帐,喻指妃妾。廧:同“墙”,指宫墙,喻指近臣。70、皁:同“皂”,牲口槽。71、鲍焦:春秋时齐国人,厌恶时世污浊,他自己采蔬而食。子贡讥讽他:你不受君王傣禄,为什么住在君王的土地上,吃它长出来的蔬菜呢?鲍焦就丢掉蔬菜而饿死。72、底厉:同“砥厉”。73、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纯孝著名。《淮南子·说山》:“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74、朝歌:殷代后期都城,在今河南淇县。75、墨子回车:墨子主张“非乐”,不愿进入以“朝歌”为名的城邑。见《淮南子·说山训》。76、谄谀之人:指羊胜、公孙诡一流人。77、堀:同窟。薮:草泽。78、阙下:宫阙之下,喻指君王。 【译文】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黄河,徐衍背负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与世俗不相容,坚持操守而不肯苟且结伙在朝廷里改变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甯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委任他治国。这两个人,难道是向来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亲信说好话,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心相感应,行动相符合,牢如胶漆,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难道众人的嘴就能迷惑他们吗?所以偏听会产生奸邪,独断独行会造成祸患混乱。从前鲁国听信了季孙的坏话赶走了孔子,宋国采用了子冉的诡计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翟的口才,还免不了受到谗言谀语的中伤,而鲁、宋两国则陷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是以使骨骸销蚀啊。秦国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于中原,齐国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受俗见的束缚,被世人所牵制,为奇邪偏颇的不实之辞所左右吗?听各种意见,看各个方面,为当时留下一个明智的榜样。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视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现在人主要是真能采取齐国、秦国的明智立场,置宋国、鲁国的偏听偏信于脑后,那么五霸将难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够省悟,抛弃子之那种“忠心”,不喜欢田常那种“贤能”,像周武王那样封赏比干的后人,为遭纣王残害的孕妇修墓,所以功业才覆盖天下。为什么?行善的愿望从不以为够了。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终于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对者,从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为什么?慈善仁爱情意恳切,确确实实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虚假的言辞来替代的。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东边削弱韩、魏,顿时强盛于天下,结果却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越王采用大夫种的策略,征服了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于中原,最后却逼迫大夫种自杀了。因此孙叔敖三次从楚国离开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聘任去为人浇灌菜园。当今的君主真要能够去掉骄傲之心,怀着令人愿意报效的诚意,坦露心胸,现出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何况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地位呢!这样,那么荆轲灭七族,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值得对大王细说吗?臣子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当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贫穷的士人,即使胸中藏着尧、舜的方略,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关龙逢、比干的忠诚,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虽然尽心竭力,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的覆辙了。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因此圣明的君主统治世俗,要有主见像独自在转盘上制造陶器一样,而不被讨好奉承的话牵着鼻子走,不因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因而相信了荆轲,而暗藏的匕首终于出现了;周文王出猎于泾水渭水之间,得到吕尚同车而回,从而取得了天下。秦轻信左右而灭亡,周任用素不相识的人而成王。为什么?因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使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发表,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当今君主陷在阿谀奉承的包围之中,受到妃妾近侍的牵制,使思想不受陈规拘束的人才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所以愤世嫉俗的原因。臣子听说穿戴着华美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节操,修身立名的人不为私利去败坏行止。所以里闾以胜母为名,曾子就不肯进入;都邑以朝歌为名,墨子就回车而行。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受到尊位显贵的胁迫,转过脸去自坏操行,来侍奉进谗阿谀的小人,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哪会有竭尽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

文言文狱中杂记翻译

1. 狱中杂记全文翻译 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尿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 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 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 我说:“京城里有顺天府的监狱,有五城兵马御史衙门的监狱,为什么刑部衙门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竟多到这种程度呢?”杜君说:“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点,顺天府、五城兵马御史衙门就不敢专擅判决;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统统归刑部监狱关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史、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 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勒索的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来找保人,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 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做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 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 又有个姓什么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后),刽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这叫做“斯罗”。家中富有的犯人,同伙就找他的亲属(谈),对贫穷的犯人就当面告诉他。 (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会死。”(对)其中受绞刑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开始一绞就能断气;不然绞三次(还要)加用别的刑具,然后才能死去。” 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钱的贿赂往往要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没有钱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卖光;一点财物没有的,就按照说过的那样来惩处他。 负责捆绑犯人的也是这样,(犯人)不能顺从他的心愿,捆绑时就先折断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处决犯人时,勾着姓名立即执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之三四,留着暂不执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绑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 那些在捆绑时受了伤的,即使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几个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成为残废。 2. 急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尿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 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 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 我曾经找一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询问过这件事:“他们跟那些被处决、被捆绑的人,不是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希望得到一点财物而已;果真没有,最后也就宽容宽容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善行吗?”回答说:“这是为了立下规矩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不这样,那就人人都会有侥幸的心理。” 专管给犯人戴手铐、打板子的人也是这样。跟我同案被捕用木制刑具拷打审问的有三个人: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结果)骨头受了点轻伤,病了一个多月;一个人给的(比他)多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了皮肤,二十天就伤愈了;一个人给(的是他)六倍的银子,当天晚上走起路来就跟平时一样。 有人问他们道:“犯罪的人贫富不一样,你们已经从各个犯人身上都得了钱财,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他们回答)说:“没有差别,哪个肯多出钱呢?”孟子说过:“选择职业不可以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偷地更换它,增加或删节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 那些上奏给皇帝和送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 *** 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要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边远地方去服役。 案文送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就预先等侯在牢房门外。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一点时间也不拖延。 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犯了把持公仓的大罪,依照法律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管文书的某人告诉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去。” 他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犯人,却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 管文书的某人笑着说:“(他)重新上奏请示,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是主审官也要一个个罢官离开,他们不能拿这两个人的性命来换掉他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这些人也就始终没有死的道理了。”他居然这样办了,同案名单中后面的两名从犯马上被处了死刑。 主审官惊吓得口张舌翘,但到底不敢追究。我在监狱里,还见过某姓兄弟俩,牢房中的犯人都指着说:“这两个人就是用某人、某人换来他们的脑袋的。” 凡是杀人(的罪犯),如果审判书中没有预谋、故意杀人罪名的,经过秋季的大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一类,就可以免除死刑,官吏就借这个规定来钻法律的空子。有个叫郭四的,总共杀过四次人,一次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的一类,接着碰到了大赦。 (他)即将出狱了,天天跟他的一伙人摆设酒席,尽情高歌到天亮。有人问他以往的事情,他就一桩桩一件件地详细叙说,神情面色是那样洋洋自得,好象是在自我夸耀。 唉!贪官污吏忍心于贪赃枉法,是不值得责备的;可是不明白治狱之道,好官也多把使犯人免去一死当做功德,却不去追究那些案件的真相,他们使好人蒙受冤枉,也厉害得很哪! 有些奸狡的人长期关在监狱里,同狱卒内外勾结,很捞了些钱。山阴县有个姓李的,因杀人被关在监狱里,每年能够弄到几百两银子。 康熙四十八年,因为大赦被释放出来。在外面过了几个月,(他感到)寂寞无聊没有什么事可干,他的同乡中有一个杀了人的,于是他就代替那个同乡承担杀人的罪名。 原来按法律规定不是故意杀人就一定长期关押,终久没有死罪。(康熙)五十一年,又遇大赦,又根据赦令减刑等待发配到边外去戍守。 (他)叹息说:“我没有机会再到这里来啦!”按照旧例,发配充军的犯人要转到顺天府监。 3. 狱中杂记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被关在刑部监狱里,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每天有三、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君,站起来对我说:“这是发生了瘟疫。 现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天要死十几个。”我向他询问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非常容易传染,得了瘟疫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陪伴他同起同卧。 而狱中设立了四个老监,每监分五个牢房。看管犯人的狱卒住在正中那间。 他在前面墙上开一个窗户照明,屋顶开一个天窗通气。两旁四间则没有窗户,但是关押的犯人常常多达二百多个。 每到傍晚就锁门,犯人的大小便都拉在牢里,臭气与食品的气味相混杂。到了寒冬,贫穷的犯人就睡在地上,春天一到,很少不生病的。 狱中的老规矩,天快亮时才开锁。到了半夜,活人和死人脚挨脚、头并头而睡,没有办法回避,这样得传染病的人就多了。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大盗、惯贼、杀人要犯,却体质强壮,精力旺盛,被传染上疾病的十个中不到一、二个,即使有的得了病,随即又痊愈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轻罪被关押的人,以及被牵连作证而依法不该判罪的。” 我说:“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为什么刑部监狱关押的犯人如此之多?”杜君说:“近年打官司,案情较重的,京兆狱和五城御史衙门都不敢擅自判决;加上九门提督所搜捕查究的犯人,都归刑部拘禁。而十四司正副郎官中乘机营私者以及掌理文书的小吏、狱官、小卒,都把多关押人视作有利可图,所以,稍有牵连的人,一定千方百计拘捕到。 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然后劝诱他们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才放他迁出狱外,狱官估计他家财产来定敲诈的数额,得钱后官吏就坐地分赃。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尽家财去找人取保,次一等的人家,只求脱掉镣铐,住在监狱外的板屋,也得化费数十两银子;只有极其贫困而又无依靠的囚犯,则被铐得很紧,以作为样子来警告其余的犯人。 有时同是一个案子,案情罪行严重的,反而能居住在监狱外,而罪轻或无罪的人却遭受其害。这些人忧愤积结,饮食起居又不正常,一旦染病,又缺医少药,所以往往死去。” 我见皇上有爱惜生灵的品德,和以往那些好皇帝一样,每次审察判决书,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寻求出一些可以放生的人,而如今无辜者竟然到了这个样子。假使仁人君子向皇上直言:除死刑犯以及发配到边远地充军的重刑犯外,那些罪行较轻以及受牵连还没有结案定罪的犯人,可以另外关在一座监狱里,不给他们上手铐和脚镣,这样,所保全而活下来的人能数得清吗!或者说:“监狱原有的五个牢房,定名为临时拘留所,让那些正在打官司而没有结案定罪的人住。 这样即使实行过去的规章制度,也可以稍有补益。”杜君说:“皇上开恩,凡犯罪官员住板屋;如今贫困犯人转到老监关押,而大盗中却有住板屋的人,这里面是可以仔细查究的啊!不如安置在另一所监狱里,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我一起被捕的朱老先生、姓余的青年,和狱中的同官县僧某,先后得了传染病死去,都是不应该判重罪的。又有某人因儿子不孝控告他儿子,左右邻居也被牵连关押在老监,呼天喊地一直到天亮。 我十分感慨,并以杜君所说的话广泛核实,大家所说的都相同,于是我就写了下来。 凡判死刑的案件已经上奏的,刽子手就先等候在门外,叫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叫做“斯罗”。 有钱的人就对他的亲属勒索,穷苦的就当面对本人说。如果犯人被处以凌迟,就说:“满足我的条件,就先刺心;否则,就先砍去你的四肢,心还不死。” 有对那些被处以绞刑的,就说:“满足我的条件,一绞就死;否则,三绞三放再加上别的刑具,然后才让你死。”只有斩首的无法要挟,但是还要把砍下的犯人头作抵押品。 因此,有钱的用数十两、上百两银子作贿赂,贫穷的也要卖光衣物;穷得一点钱都没有的,就按以上所说的处置。掌管捆绑犯人的差役也是如此,欲望得不到满足,绑时就先折断犯人的筋骨。 每年秋天大决时,皇帝用朱笔勾过的约占十分之三四;未勾暂留的约占十分之六七,但都须缚到西市刑场等待命令。那些因捆绑而受伤的,即使幸而不死,也得病上几个月才痊愈,有的竟成了终生残疾。 我曾经问过一个供职多年的小吏:“他们和被判刑者、被捆绑者,并非互相仇恨,只是想得到一些钱财罢了;如果犯人真的拿不出,最后对他稍微宽容一些,不是做了一件善事吗?”小吏说:“这是做出规矩来警告其他犯人,并且惩诫后来的犯人;不这样做,那些犯人就会有侥幸心理。”掌管上刑具、打板子的狱卒也是如此。 同我一起被捕遭到木制刑具审讯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给银子三十两,被打之后骨头微伤,病了一个多月才好;另一个加倍给钱,只伤了皮肤,二十天就好了;再一个给六倍的钱,当晚走路就象平常人一样了。有人问小吏说:“犯人贫富不等,既然从他们那里都有所得,何必一定要按贿赂的多少来区别对待?”小吏说:“不分别对待,谁愿意多给钱!”孟子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 真对呀! 刑部中的老吏,家里藏有假印章。公文下发。 4. 狱中杂记 狱中杂记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被关在刑部监狱里,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每天有三、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君,站起来对我说:“这是发生了瘟疫。 现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天要死十几个。”我向他询问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非常容易传染,得了瘟疫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陪伴他同起同卧。 而狱中设立了四个老监,每监分五个牢房。看管犯人的狱卒住在正中那间。 他在前面墙上开一个窗户照明,屋顶开一个天窗通气。两旁四间则没有窗户,但是关押的犯人常常多达二百多个。 每到傍晚就锁门,犯人的大小便都拉在牢里,臭气与食品的气味相混杂。到了寒冬,贫穷的犯人就睡在地上,春天一到,很少不生病的。 狱中的老规矩,天快亮时才开锁。到了半夜,活人和死人脚挨脚、头并头而睡,没有办法回避,这样得传染病的人就多了。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大盗、惯贼、杀人要犯,却体质强壮,精力旺盛,被传染上疾病的十个中不到一、二个,即使有的得了病,随即又痊愈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轻罪被关押的人,以及被牵连作证而依法不该判罪的。” 我说:“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为什么刑部监狱关押的犯人如此之多?”杜君说:“近年打官司,案情较重的,京兆狱和五城御史衙门都不敢擅自判决;加上九门提督所搜捕查究的犯人,都归刑部拘禁。而十四司正副郎官中乘机营私者以及掌理文书的小吏、狱官、小卒,都把多关押人视作有利可图,所以,稍有牵连的人,一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5303632定千方百计拘捕到。 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然后劝诱他们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才放他迁出狱外,狱官估计他家财产来定敲诈的数额,得钱后官吏就坐地分赃。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尽家财去找人取保,次一等的人家,只求脱掉镣铐,住在监狱外的板屋,也得化费数十两银子;只有极其贫困而又无依靠的囚犯,则被铐得很紧,以作为样子来警告其余的犯人。 有时同是一个案子,案情罪行严重的,反而能居住在监狱外,而罪轻或无罪的人却遭受其害。这些人忧愤积结,饮食起居又不正常,一旦染病,又缺医少药,所以往往死去。” 我见皇上有爱惜生灵的品德,和以往那些好皇帝一样,每次审察判决书,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寻求出一些可以放生的人,而如今无辜者竟然到了这个样子。假使仁人君子向皇上直言:除死刑犯以及发配到边远地充军的重刑犯外,那些罪行较轻以及受牵连还没有结案定罪的犯人,可以另外关在一座监狱里,不给他们上手铐和脚镣,这样,所保全而活下来的人能数得清吗!或者说:“监狱原有的五个牢房,定名为临时拘留所,让那些正在打官司而没有结案定罪的人住。 这样即使实行过去的规章制度,也可以稍有补益。”杜君说:“皇上开恩,凡犯罪官员住板屋;如今贫困犯人转到老监关押,而大盗中却有住板屋的人,这里面是可以仔细查究的啊!不如安置在另一所监狱里,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我一起被捕的朱老先生、姓余的青年,和狱中的同官县僧某,先后得了传染病死去,都是不应该判重罪的。又有某人因儿子不孝控告他儿子,左右邻居也被牵连关押在老监,呼天喊地一直到天亮。 我十分感慨,并以杜君所说的话广泛核实,大家所说的都相同,于是我就写了下来。 凡判死刑的案件已经上奏的,刽子手就先等候在门外,叫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叫做“斯罗”。 有钱的人就对他的亲属勒索,穷苦的就当面对本人说。如果犯人被处以凌迟,就说:“满足我的条件,就先刺心;否则,就先砍去你的四肢,心还不死。” 有对那些被处以绞刑的,就说:“满足我的条件,一绞就死;否则,三绞三放再加上别的刑具,然后才让你死。”只有斩首的无法要挟,但是还要把砍下的犯人头作抵押品。 因此,有钱的用数十两、上百两银子作贿赂,贫穷的也要卖光衣物;穷得一点钱都没有的,就按以上所说的处置。掌管捆绑犯人的差役也是如此,欲望得不到满足,绑时就先折断犯人的筋骨。 每年秋天大决时,皇帝用朱笔勾过的约占十分之三四;未勾暂留的约占十分之六七,但都须缚到西市刑场等待命令。那些因捆绑而受伤的,即使幸而不死,也得病上几个月才痊愈,有的竟成了终生残疾。 我曾经问过一个供职多年的小吏:“他们和被判刑者、被捆绑者,并非互相仇恨,只是想得到一些钱财罢了;如果犯人真的拿不出,最后对他稍微宽容一些,不是做了一件善事吗?”小吏说:“这是做出规矩来警告其他犯人,并且惩诫后来的犯人;不这样做,那些犯人就会有侥幸心理。”掌管上刑具、打板子的狱卒也是如此。 同我一起被捕遭到木制刑具审讯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给银子三十两,被打之后骨头微伤,病了一个多月才好;另一个加倍给钱,只伤了皮肤,二十天就好了;再一个给六倍的钱,当晚走路就象平常人一样了。有人问小吏说:“犯人贫富不等,既然从他们那里都有所得,何必一定要按贿赂的多少来区别对待?”小吏说:“不分别对待,谁愿意多给钱!”孟子。 5. 翻译 狱中杂记 译文或注释: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狱 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 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尿尿也都 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 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 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 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 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 受法律制裁的人。” 我说:“京城里有顺天府的监狱,有五城兵马御史衙门的监狱,为什么刑部衙门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竟多到这种程 度呢?”杜君说:“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点,顺天府、五城兵马御史衙门就不敢专擅判决;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 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统统归刑部监狱关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史、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 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 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 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勒索的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 来找保人,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 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 宽容,还把他们做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 他们心里积聚着忧 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 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 又有个姓什么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 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后),刽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这叫做“斯罗”。 家中富有的犯人,同伙就找他的亲属(谈),对贫穷的犯人就当面告诉他。 (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 会死。”(对)其中受绞刑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开始一绞就能断气;不然绞三次(还要)加用别的刑具,然后才能死去。” 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 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钱的贿赂往往要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没有钱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卖光;一点财物没有的,就按照说过的那样 来惩处他。 负责捆绑犯人的也是这样,(犯人)不能顺从他的心愿,捆绑时就先折断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处决犯人时,勾着姓名立即执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 之三四,留着暂不执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绑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 那些在捆绑时受了伤的,即使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几个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 成为残废。 我曾经找一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询问过这件事:“他们跟那些被处决、被捆绑的人,不是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希 望得到一点财物而已;果真没有,最后也就宽容宽容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善行吗?”回答说:“这是为了立下规矩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 不这样,那就人人都会有侥幸的心理。” 专管给犯人戴手铐、打板子的人也是这样。跟我同案被捕用木制刑具拷打审问的有三个人: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结 果)骨头受了点轻伤,病了一个多月;一个人给的(比他)多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了皮肤,二十天就伤愈了;一个人给(的是他)六倍的银子,当天晚上走起 路来就跟平时一样。 有人问他们道:“犯罪的人贫富不一样,你们已经从各个犯人身上都得了钱财,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他们回答)说:“没 有差别,哪个肯多出钱呢?”孟子说过:“选择职业不可以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

将鬻其狱文言文翻译

将鬻其狱文言文翻译1.民佣石瑶臣文言文翻译民父母·民贼·民佣(乱翻古人笔记之二十四)父母官之称源自“召父杜母”的典故。《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为政勤勉有计谋,劝民农桑,“好为民兴利”,“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被当地人尊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任内造水排、铸农器、治陂池、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被当地人尊为“杜母”。“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州县地方长官被尊称为“父母官”便这样传了下来。古时州县长官,真也还有些是可视之为民父母的。《梦溪笔谈》载,鄂州崇阳县“多旷土,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张姓知县“令民伐去茶园,诱之使种桑麻”,“至嘉佑中改茶法,湖湘之民苦于茶租,独崇阳茶租最少,民监他邑,思公之惠,立庙以报之”;农人有“入市买菜者”,知县召来劝谕说,城里的居民无地种菜,买菜吃是没有办法,“当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而且毫不客气地“笞而遣之”,后来当地农家“皆置圃”,并且把一种菜取名“张知县菜”。这张知县,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有点严父的味道?康熙二十九年,皇帝下诏“察举廉吏”,一共表彰了4个县令,嘉定令“陆陇其”是其中之一。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清钱泳《履园丛话》、清龚炜《巢林笔谈》,都记载有陆的事迹。陆断案时,“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调停家事”,境内渐成无讼之风”。当地有强盗要入境抢劫,陆“戒吏民无动”,“骑马入盗中”,“谕之曰:‘尔等皆良民,迫于捕逐耳,今令来,欲与尔等共为善,能自新乎?各散还家,贳汝罪;否则,官军至,无遗类矣。"”强盗们“流涕蒲伏曰:‘公真父母,死生唯命。"”境内有一刁民拖欠税款,骗陆说把女儿卖了再来缴,陆“闻言流涕,戒勿鬻,取俸代完”,结果“众怒其(刁民)诈,兢殴之几毙”,“自是民间输纳恐后”。这陆县令,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有点慈母的样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第四卷载有“刘公绸”、“陈公绸”的故事。橡树饲蚕篇。“康熙间宁羌牧刘君从山东雇人至州,教民养山蚕,织茧绸,陕省蚕桑之利,由此肇兴也。”时陕西人便将所织茧绸称为“刘公绸”。“黔省土瘠民贫,惟遵义一府,农蚕并行,生计较裕。自乾隆中,山东历城人陈君来守是郡,见其地青棡树即山东之槲栎树,其叶可饲山蚕,乃捐俸遣丁至山东买取茧种,访觅蚕师,广为教导,期年有成,至今利赖。”所织是谓“陈公绸”。这刘陈二公,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一副埋头为儿女谋福的忠厚父母形象?可是,官民之间与真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却是有本质区别的。亲子之间有天然的、无法割裂的血缘联系,而官民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的:直接来看,官是皇帝老儿给民派来的,稍远一点说,中国古代的官都是统治阶层所种武力之树上的一粒果实。这样的关系自然是可以割裂的。正因如此,官们背上背着皇帝老儿,背后靠着武力那棵大树,其实想视民如子便视民如子,不想视民如子,便完全可视民为钱袋或者羔羊。《巢林笔谈》卷四《见利忘害》篇的内容,可作为官民与亲子关系之大异的极好佐证:“乾隆二十九年,诸暨令黄汝亮之重征,五十一年平阳令黄梅之苛敛,俱因其子素预公事,见利忘害,以致身干重辟,子亦罹刑。”看看,官与子一起“见利忘害”,所“重征”、“苛敛”之对象,当然是民了。民贼,从来就没有少过。仅《巢林笔谈》所记,顺手就可录如下两则。《县令好蝶》篇载,明朝时如皋县王姓县令“性好蝶”,断案后需要以“笞罪”处罚的被告,只“输蝶”给他,就可以免除处罚。原告岂不气结?《官僚疾赈》篇载,雍正十年秋,大概是台风侵袭,“沿海居民漂没无算”,灾民跑到城市,“或聚于书院门外,枕藉而死者十八九”,“好义之士稍稍赈施”,不料却“拂长官意”。官们认为,灾民死了“与官无累”,“赈施”却让灾民“久羁”城里,使官受累。这种官,哪里还有人性?清张集馨在不少地方担任过各种地方官,所著《道咸宦海见录》,记下的民贼“事迹”更为详尽,有的真是闻所未闻。民向官交粮纳税,正额之外,例有浮收;甘肃等省有所谓“仓粮出陈易新”的名目,仓中陈粮“本不干洁”,地方官却“刑驱势迫,勒令具领”,领的时候已在计量上克扣,还要在陈粮中“搀杂秕稗丑粮”,等到收获后,民们就得“加息还仓”,“往往二石新粮,不足交一石旧谷”;四川则有所谓“放炮”的敛财办法,即“官将去任,减价勒税,名曰放炮”,新官到任也“放炮”,“名曰倒炮”,甚至任内故意放出谣言说将去任,也要放炮,美其名曰“太平炮”,放“炮”所得税款则绝大部分都被私吞。横征暴敛到了什么程度啊!而当民们缴不起税捐租谷,还不清债务时,往往被诬为抗粮、抗捐、抗税、赖债的刁民,逮捕拷打。稍有反抗,则横加匪盗等罪名,滥施酷刑。四川官府设有一种所谓“卡房”,“大县卡房恒羁禁数百人,小邑亦不下数十人”,证人“亦拘禁其中”,“每日给稀糜一瓯,终年不见天日,苦楚百倍于囹圄”,“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成绵。2.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3.明史汤显祖传文言文翻译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不需要全文翻译吧,列出些陌生的字,去查古汉语字典,基本就没大问题了.)比如:少善属(zhǔ,连缀,接连)文太长了,默默爬走。4.文言文翻译启葬父太仆刘公祭文清·刘淑呜呼!“忠臣无肢体之患,女子鲜缓急之宜。”儿每诵斯语,恧焉感涕,以为大有似于吾父,似于儿之事吾父也。父以刚烈受珰祸,维时儿从母京师,虽仅七龄,父之惨,儿实亲觏也。呜呼痛哉!儿虽女子,亦尝侧闻古今事,陈蕃窦武,亦罹阉狱,范滂李膺,骈死黄门。即昭代诸贤或碎首瑾庭,或溅血魏手者有矣,然未有锻炼甚厉,拷讯越法,生备囊头糊口之酷,死为冷壑荒沟之骨比,如父之惨也!忆斯之际,母女咫尺,悬若万里,狴户凄凄,冥城非僭,狱吏狺狺,狞魉犹慈。天路高邈,谁为昭雪?生平知交,摇手闭户而已,儿之母沥血请代,而奸臣欺罔天听,不能仰达。遂致吾父烈烈孤忠,竟从龙逢比干于地下矣!呜呼痛哉!先帝霆除元慝,首怜父忠诏谕祭葬,吾母艰苦,万里奉梓南还,乃得停柩卧侧,听夕哭临。不谓逗延岁月,屡失窆期,遂至二十余年之久耳。呜呼!父有子,儿之兄也,尝欲哭冤辇下。请君恩以慰父于一杯,不幸兄早世而事寝。父有婿,儿之夫也,亦尝欲继兄之志,慰我父于一杯,不幸夫亦早世而事又寝。十载之间,儿以寂寂嫠闺,奉老母,抚幼孤,栖迟婿宅,百难丛攻。每当火磷清明,钱飞秋霜之际,独念吾父遗骸,冷落宿舍,栖蔽荒藤,松楸奚望,木主未安。此心此臆,寸寸欲断,儿于斯时,盖欲葬父而不能也。前者宗社弗戒,九服染腥,穷谷深峃之内,兵燹日寻,或言急葬父柩,以避不虞,然大江以南,几无一片净地,藉使舆榇负梩之徒皆辫发胡服以从事于堬域,父其能不痛愤乎?儿于斯时,又欲葬父而不忍也。儿尝伤心丧乱,寒闺独泣,思吾父生平,耿耿为国,其吞胡剪羯之志,必不灰于九原,是乃挥珥鬻,曰:吾父之志云尔。岂料奸臣不察,蝎威忽逞,儿自誓一死。但以吾父未窆之骨,眷眷嘱老母耳,既又藉父之灵,得全身远害,流离琐尾,以至今日。幸际新天子中兴,日月重炎,儿之葬父,此其时也。诹吉筮兆,执绋引棺,以父于先人之垅,父其许我乎?呜呼!无棺鱼葬,有骨犬衔。父宁有身后虑者?独儿不孝,上不能效缇萦一疏,次不能表齑臼片石,下又不能哀毁成礼,以终父大事,缓急无宜,然矣然矣,尚何言哉!儿半生哀愤,无所自容,今幸得妥父灵,更无复人世之想,惟忠魂赫赫启迪后人,使兄之子与儿之子,皆得早自成立,则兄婿未鬯之志,或终有可待也!呜呼!血泪可枯,沉痛靡竭,二十余载,有如一日,幽显异路,于兹重诀。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5.《戴胄执法》文言文翻译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当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传召,没有解除佩刀进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守门校尉没有察觉,其罪应当处死;长孙无忌误将佩刀带进去,责罚二十斤铜。皇上同意了。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察觉和无忌带刀进入,都是失误啊。臣子对于君王,不能够以失误为借口,法律上说:‘供奉君王汤药、饮食、舟船,有所失误没有按照法令的人,都处死刑。"陛下如果考虑到长孙无忌过去的功劳,(不加治罪,)那就不是司法部门该管的事了;如果按照法律处理,罚铜并不恰当。”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啊,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屈法顺情从轻处理他呢”责令重新定议。德彝仍然执行原来的判决,太宗将要同意这个判决。戴胄又说:“校尉是因为无忌的失误才获罪的,按照法律,他的罪过应当比无忌要轻。若论失误,他们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一生一死,轻重悬殊。我冒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请求。”太宗赞许他,终于免除校尉死刑。6.文言文楚人鬻矛与盾的翻译自相矛盾①?人有鬻矛与盾者②,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注释】?①选自《韩非子·难势》。②鬻:读yù育。卖。③陷:作动词,刺透,穿透。④应:应声。下文的“应”指回答。?【译文】?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他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也能刺穿。”?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好笑,便接口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题旨】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绝对化。7.文言文翻译《宋史·范应铃传》原文:范应铃,字旗叟,丰城人。方娠,大父梦双日照庭,应铃生。稍长,厉志于学,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开禧元年,举进士,调永新尉。县当龙泉、茶陵溪峒之冲,寇甫平,喜乱者诈为惊扰,应铃廉得主名,捽而治之。县十三乡,寇扰者不时,安抚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乡民租二年,诏下如章。既而复催以检核之数,应铃力争,不从。即诣郡自言,反覆数四,帅声色俱厉,庆铃从容曰:「某非徒为八乡贫民,乃深为州家耳!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帅色动,令免下户。既出令,复征之,应铃叹曰:「是使我重失信于民也。」又力争之,讫得请,民大感悦。有大姓与转运使有连,家僮恣横厉民,应铃笞而系之狱。郡吏庭辱令,应铃执吏囚之,以状闻。调衡州录事,总领闻应铃名,辟为属。改知崇仁县,始至,明约束,信期会,正纪纲,晓谕吏民,使知所趋避。然后罢乡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数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税则例上之总领所,自此赋役均矣。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故事无不依期结正,虽负者亦无不心服。真德秀扁其堂曰「对越」。将代,整治如始至。岁杪,与百姓休息,阁债负,蠲租税,释囚系,恤生瘗死,崇孝劝睦,仁民厚俗之事,悉举以行,形之榜揭,见者嗟叹。调提辖文思院,干办诸军审计,添差通判抚州,以言者罢,与祠。丁内艰,服除,通判蕲州。时江右峒寇为乱,吉州八邑,七被残毁,差知吉州,应铃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时耶?」即奉亲以行。下车,首以练兵、足食为先务,然后去冗吏,核军籍,汰老弱,以次罢行。应铃洞究财计本末,每鄙榷酤兴利,蕲五邑悉改为户。吉,舟车之会,且屯大军,六万户,人劝之榷,应铃曰:「理财正辞,吾纵不能禁百姓群饮,其可诱之利其赢耶?」永新禾山群盗啸聚,数日间应者以千数。应铃察过客赵希邵有才略,檄之摄邑,调郡兵,结隅保,分道捣其巢穴,禽之,诛其为首者七人,一乡以定。赣叛卒朱先贼杀主帅,应铃曰:「此非小变也。」密遣谍以厚赏捕之。部使者劾其轻发,镌一官。闲居六年,养亲读书,泊如也。起广西提点刑狱,力辞,逾年乃拜命。既至,多所平反,丁钱蠹民,力奏免之。召为金部郎官,入见,首言:「今以朝行暮改之规模,欲变累年上玩下慢之积习;以悠悠内治之敝政,欲图一旦赫赫外攘之大功。」又曰:「公论不出于君子,而参以逢君之小人;纪纲不正于朝廷,而牵于弄权之阉寺。」言皆谠直,识者韪之。迁尚左郎官,寻为浙东提点刑狱,力丐便养,改直秘阁、江西提举常平,并诡挟三万户,风采凛然。丁外艰,服除,迁军器监兼尚左郎官,召见,奏曰:「国事大且急者,储贰为先。陛下不断自宸衷,徒眩惑于左右近习之言,转移于宫庭嫔御之见,失今不图,奸臣乘夜半,片纸或从中出,忠义之士束手无策矣。」帝为之动容。属盐法屡变,商贾之赢,上夺于朝廷之自鬻,下夺于都郡之拘留;九江、豫章扼其襟喉,江右贫民终岁食淡,商与民俱困矣。应铃力陈四害,愿用祖宗入粟易盐之法。授直宝谟阁,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峒獠蒋、何三族聚千余人,执县令,杀王官,帅宪招捕,逾年不至,应铃曰:「招之适以长寇,亟捕之可也。」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AT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授直焕章阁,上疏谢事,不允;擢大理少卿,再请又不允。一旦籍府库,核簿书,处决官事已,遂及家务,纤悉不遗。僚属劝以清心省事,曰:「生死,数也,平生学力,正在今日。」帅别之杰问疾,应铃整冠肃入,言论如平常,之杰退,悠然而逝。应铃开明磊落,守正不阿,别白是非,见义必为,不以得失利害动其心。书馈不交上官,荐举不徇权门,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所至无留讼,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曰:「彼之货以悖入,官又从而悖入之,可乎?」进修洁,案奸赃,振树风声,闻者兴起。家居时,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应铃之门;为不善者,辄相戒曰:「无使范公闻之。」读书明大义,尤喜《左氏春秋》,所着有《西堂杂着》十卷,断讼语曰《对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应铃经术似儿宽,决狱似隽不疑,治民似龚遂,风采似范滂,理财似刘晏,而正大过之。」人以为名言。翻译:范应铃字旃叟,丰城人。其母怀孕时,伯父梦见两个太阳照耀门庭,这时应铃诞生。稍稍长大,专心于读书,丞相周必大看了他的文章,赞赏不已。开禧元年,考中进士,调任永新县尉。县地处龙泉、茶陵溪峒少数民族聚居地要冲,强盗刚平定,作乱的人突然袭击,范应铃查访到主谋的姓名,揪出并惩罚他。县有十三乡,强盗侵扰常常发生,安抚使移司兼州,起初上奏缓征八乡百姓田赋二年,下诏书同意。以后又催缴检査税租的数量,范应铃力争,不答应。就赴州自己陈述,反复地说,帅守声色很严厉,范应铃镇定地说:我并不仅是为八乡贫穷百姓,而是也替大人考虑!百姓穷困,用小人之心对付,田租不能收取而祸事却不容易平息。帅守动容,下令免除下等民户田租。命令发布以后,又征收,范应铃叹息道:这。

欧阳晔决狱文言文翻译

1.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2. 《祈梦决狱》的译文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 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 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 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杀人犯,(但)最后也没有找到杀人犯。 3.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4. 文言文翻译《宋史·范应铃传》 原文:范应铃,字旗叟,丰城人。 方娠,大父梦双日照庭,应铃生。稍长,厉志于学,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 开禧元年,举进士,调永新尉。县当龙泉、茶陵溪峒之冲,寇甫平,喜乱者诈为惊扰,应铃廉得主名,捽而治之。 县十三乡,寇扰者不时,安抚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乡民租二年,诏下如章。既而复催以检核之数,应铃力争,不从。 即诣郡自言,反覆数四,帅声色俱厉,庆铃从容曰:「某非徒为八乡贫民,乃深为州家耳!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帅色动,令免下户。 既出令,复征之,应铃叹曰:「是使我重失信于民也。」又力争之,讫得请,民大感悦。 有大姓与转运使有连,家僮恣横厉民,应铃笞而系之狱。郡吏庭辱令,应铃执吏囚之,以状闻。 调衡州录事,总领闻应铃名,辟为属。改知崇仁县,始至,明约束,信期会,正纪纲,晓谕吏民,使知所趋避。 然后罢乡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数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税则例上之总领所,自此赋役均矣。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故事无不依期结正,虽负者亦无不心服。 真德秀扁其堂曰「对越」。将代,整治如始至。 岁杪,与百姓休息,阁债负,蠲租税,释囚系,恤生瘗死,崇孝劝睦,仁民厚俗之事,悉举以行,形之榜揭,见者嗟叹。调提辖文思院,干办诸军审计,添差通判抚州,以言者罢,与祠。 丁内艰,服除,通判蕲州。时江右峒寇为乱,吉州八邑,七被残毁,差知吉州,应铃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时耶?」即奉亲以行。 下车,首以练兵、足食为先务,然后去冗吏,核军籍,汰老弱,以次罢行。应铃洞究财计本末,每鄙榷酤兴利,蕲五邑悉改为户。 吉,舟车之会,且屯大军,六万户,人劝之榷,应铃曰:「理财正辞,吾纵不能禁百姓群饮,其可诱之利其赢耶?」永新禾山群盗啸聚,数日间应者以千数。应铃察过客赵希邵有才略,檄之摄邑,调郡兵,结隅保,分道捣其巢穴,禽之,诛其为首者七人,一乡以定。 赣叛卒朱先贼杀主帅,应铃曰:「此非小变也。」密遣谍以厚赏捕之。 部使者劾其轻发,镌一官。闲居六年,养亲读书,泊如也。 起广西提点刑狱,力辞,逾年乃拜命。既至,多所平反,丁钱蠹民,力奏免之。 召为金部郎官,入见,首言:「今以朝行暮改之规模,欲变累年上玩下慢之积习;以悠悠内治之敝政,欲图一旦赫赫外攘之大功。」又曰:「公论不出于君子,而参以逢君之小人;纪纲不正于朝廷,而牵于弄权之阉寺。 」言皆谠直,识者韪之。迁尚左郎官,寻为浙东提点刑狱,力丐便养,改直秘阁、江西提举常平,并诡挟三万户,风采凛然。 丁外艰,服除,迁军器监兼尚左郎官,召见,奏曰:「国事大且急者,储贰为先。陛下不断自宸衷,徒眩惑于左右近习之言,转移于宫庭嫔御之见,失今不图,奸臣乘夜半,片纸或从中出,忠义之士束手无策矣。 」帝为之动容。属盐法屡变,商贾之赢,上夺于朝廷之自鬻,下夺于都郡之拘留;九江、豫章扼其襟喉,江右贫民终岁食淡,商与民俱困矣。 应铃力陈四害,愿用祖宗入粟易盐之法。授直宝谟阁,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 峒獠蒋、何三族聚千余人,执县令,杀王官,帅宪招捕,逾年不至,应铃曰:「招之适以长寇,亟捕之可也。」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AT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授直焕章阁,上疏谢事,不允;擢大理少卿,再请又不允。一旦籍府库,核簿书,处决官事已,遂及家务,纤悉不遗。 僚属劝以清心省事,曰:「生死,数也,平生学力,正在今日。」帅别之杰问疾,应铃整冠肃入,言论如平常,之杰退,悠然而逝。 应铃开明磊落,守正不阿,别白是非,见义必为,不以得失利害动其心。书馈不交上官,荐举不徇权门,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 所至无留讼,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曰:「彼之货以悖入,官又从而悖入之,可乎?」进修洁,案奸赃,振树风声,闻者兴起。家居时,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应铃之门;为不善者,辄相戒曰:「无使范公闻之。 」读书明大义,尤喜《左氏春秋》,所着有《西堂杂着》十卷,断讼语曰《对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应铃经术似儿宽,决狱似隽不疑,治民似龚遂,风采似范滂,理财似刘晏,而正大过之。 」人以为名言。翻译:范应铃字旃叟,丰城人。 其母怀孕时,伯父梦见两个太阳照耀门庭,这时应铃诞生。稍稍长大,专心于读书,丞相周必大看了他的文章,赞赏不已。 开禧元年,考中进士,调任永新县尉。县地处龙泉、茶陵溪峒少数民族聚居地要冲,强盗刚平定,作乱的人突然袭击,范应铃查访到主谋的姓名,揪出并惩罚他。 县有十三乡,强盗侵扰常常发生,安抚使移司兼州,起初上奏缓征八乡百姓田赋二年,下诏书同意。以后又催缴检査税租的数量,范应铃力争,不答应。 就赴州自己陈述,反复地说,帅守声色很严厉,范应铃镇定地说:我并不仅是为八乡贫穷百姓,而是也替大人考虑!百姓穷困,用小人之心对付,田租不能收取而祸事却不容易平息。帅守动容,下令免除下等民户田租。 命令发布以后,又征收,范应铃叹息道:这。 5.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 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 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 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 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 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 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6. 张廷赏判狱的文言文译文 宰相张廷赏,将要 *** 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到了度支使任上,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旬(十天为一旬,一月分上中下三旬)日必须了结.”第二天去批案子,(看见)桌子上有一张小纸函,写着:“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送你三万贯钱,希望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 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纸函,写着:“(送你)钱五万贯。” 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纸函,写着:“(送你)十万贯。” 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他的弟子请示去侦破此案,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形容一个人很厉害)。 没有他办不到的事,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这十万贯钱)啊。”。

文言文竞赛速决一狱

1.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2.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3. 文言文张延赏问狱的翻译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供参考) 4.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5. 《周郭颐传》文言文中“狱”、“去”的解释是什么 你看可以用不?有两个译文,你参考一下。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忌英宗天子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娘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 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良久不能裁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刻搞明确了。县里的人受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臣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从军。有个监犯凭据执法不理当判正法罪,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狠毒凶猛的权要,各人没人敢以及他争,敦颐一小我私家以及他争论,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计划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么,用杀人的做法来媚谄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确过来了,这个监犯才免于一逝世。 啊?我只找到这些,要不你等等看其他人的回答吧~~ 6.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 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第四天:钱十万贯:出钱五万贯。吾恐及祸,严诫之,旬日须了,公曰,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出到十万贯,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公益怒。子弟承间侦之。”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明日,知一大狱颇有冤屈。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不得不接受了:出钱三万贯,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及判使,乞不问此狱。”(出《幽闲鼓吹》) 翻译。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上写,令两日须毕:“钱至十万贯。”明旦视事,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看后大怒:唐朝时,无不可回之事。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公遂止不问,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钱三万贯,结案,上面写着,召见掌管讼案。)之,每甚扼腕。我恐怕遭到祸患,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第三天,并且责令他们说,更促(“促”原作“惧”:“钱十万贯?张延赏回答说,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且曰。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此狱已久。召狱吏:“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通神矣,不得不受也。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能通神啊。”公大怒,据明抄本改,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案上复见帖子曰。明旦,更加督促这宗案子,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是这个吗 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展开

将鬻其狱文言文翻译

1. 民佣石瑶臣文言文翻译 民父母·民贼·民佣(乱翻古人笔记之二十四) 父母官之称源自“召父杜母”的典故。 《汉书u2022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为政勤勉有计谋,劝民农桑,“好为民兴利”,“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被当地人尊为“召父”。《后汉书u2022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任内造水排、铸农器、治陂池、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被当地人尊为“杜母”。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州县地方长官被尊称为“父母官”便这样传了下来。 古时州县长官,真也还有些是可视之为民父母的。 《梦溪笔谈》载,鄂州崇阳县“多旷土,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张姓知县“令民伐去茶园,诱之使种桑麻”,“至嘉佑中改茶法,湖湘之民苦于茶租,独崇阳茶租最少,民监他邑,思公之惠,立庙以报之”;农人有“入市买菜者”,知县召来劝谕说,城里的居民无地种菜,买菜吃是没有办法,“当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而且毫不客气地“笞而遣之”,后来当地农家“皆置圃”,并且把一种菜取名“张知县菜”。这张知县,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有点严父的味道? 康熙二十九年,皇帝下诏“察举廉吏”,一共表彰了4个县令,嘉定令“陆陇其”是其中之一。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清钱泳《履园丛话》、清龚炜《巢林笔谈》,都记载有陆的事迹。陆断案时,“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调停家事”,境内渐成无讼之风”。 当地有强盗要入境抢劫,陆“戒吏民无动”,“骑马入盗中”,“谕之曰:‘尔等皆良民,迫于捕逐耳,今令来,欲与尔等共为善,能自新乎?各散还家,贳汝罪;否则,官军至,无遗类矣。"”强盗们“流涕蒲伏曰:‘公真父母,死生唯命。 "”境内有一刁民拖欠税款,骗陆说把女儿卖了再来缴,陆“闻言流涕,戒勿鬻,取俸代完”,结果“众怒其(刁民)诈,兢殴之几毙”,“自是民间输纳恐后”。这陆县令,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有点慈母的样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第四卷载有“刘公绸”、“陈公绸”的故事。 橡树饲蚕篇。“康熙间宁羌牧刘君从山东雇人至州,教民养山蚕,织茧绸,陕省蚕桑之利,由此肇兴也。” 时陕西人便将所织茧绸称为“刘公绸”。“黔省土瘠民贫,惟遵义一府,农蚕并行,生计较裕。 自乾隆中,山东历城人陈君来守是郡,见其地青棡树即山东之槲栎树,其叶可饲山蚕,乃捐俸遣丁至山东买取茧种,访觅蚕师,广为教导,期年有成,至今利赖。”所织是谓“陈公绸”。 这刘陈二公,对治下百姓来说,是不是一副埋头为儿女谋福的忠厚父母形象?可是,官民之间与真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却是有本质区别的。亲子之间有天然的、无法割裂的血缘联系,而官民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的:直接来看,官是皇帝老儿给民派来的,稍远一点说,中国古代的官都是统治阶层所种武力之树上的一粒果实。 这样的关系自然是可以割裂的。正因如此,官们背上背着皇帝老儿,背后靠着武力那棵大树,其实想视民如子便视民如子,不想视民如子,便完全可视民为钱袋或者羔羊。 《巢林笔谈》卷四《见利忘害》篇的内容,可作为官民与亲子关系之大异的极好佐证:“乾隆二十九年,诸暨令黄汝亮之重征,五十一年平阳令黄梅之苛敛,俱因其子素预公事,见利忘害,以致身干重辟,子亦罹刑。”看看,官与子一起“见利忘害”,所“重征”、“苛敛”之对象,当然是民了。 民贼,从来就没有少过。 仅《巢林笔谈》所记,顺手就可录如下两则。 《县令好蝶》篇载,明朝时如皋县王姓县令 “性好蝶”,断案后需要以“笞罪”处罚的被告,只“输蝶”给他,就可以免除处罚。原告岂不气结?《官僚疾赈》篇载,雍正十年秋,大概是台风侵袭,“沿海居民漂没无算”,灾民跑到城市,“或聚于书院门外,枕藉而死者十八九”,“好义之士稍稍赈施”,不料却“拂长官意”。 官们认为,灾民死了“与官无累”,“赈施”却让灾民“久羁”城里,使官受累。这种官,哪里还有人性?清张集馨在不少地方担任过各种地方官,所著《道咸宦海见录》,记下的民贼“事迹”更为详尽,有的真是闻所未闻。 民向官交粮纳税,正额之外,例有浮收;甘肃等省有所谓“仓粮出陈易新”的名目,仓中陈粮“本不干洁”,地方官却“刑驱势迫,勒令具领”,领的时候已在计量上克扣,还要在陈粮中“搀杂秕稗丑粮”,等到收获后,民们就得“加息还仓”,“往往二石新粮,不足交一石旧谷”;四川则有所谓“放炮”的敛财办法,即 “官将去任,减价勒税,名曰放炮”,新官到任也“放炮”,“名曰倒炮”,甚至任内故意放出谣言说将去任,也要放炮,美其名曰“太平炮”,放“炮”所得税款则绝大部分都被私吞。横征暴敛到了什么程度啊!而当民们缴不起税捐租谷,还不清债务时,往往被诬为抗粮、抗捐、抗税、赖债的刁民,逮捕拷打。 稍有反抗,则横加匪盗等罪名,滥施酷刑。四川官府设有一种所谓“卡房”,“大县卡房恒羁禁数百人,小邑亦不下数十人”,证人“亦拘禁其中”,“ 每日给稀糜一瓯,终年不见天日,苦楚百倍于囹圄”,“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成绵。 2.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3. 明史 汤显祖传 文言文翻译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 *** 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不需要全文翻译吧,列出些陌生的字,去查古汉语字典,基本就没大问题了.) 比如:少善属(zhǔ,连缀,接连)文 太长了,默默爬走。 4. 文言文翻译 启葬父太仆刘公祭文 清·刘淑 呜呼!“忠臣无肢体之患,女子鲜缓急之宜。”儿每诵斯语,恧焉感涕,以为大有似于吾父,似于儿之事吾父也。父以刚烈受珰祸,维时儿从母京师,虽仅七龄,父之惨,儿实亲觏也。呜呼痛哉!儿虽女子,亦尝侧闻古今事,陈蕃窦武,亦罹阉狱,范滂李膺,骈死黄门。即昭代诸贤或碎首瑾庭,或溅血魏手者有矣,然未有锻炼甚厉,拷讯越法,生备囊头糊口之酷,死为冷壑荒沟之骨比,如父之惨也!忆斯之际,母女咫尺,悬若万里,狴户凄凄,冥城非僭,狱吏狺狺,狞魉犹慈。天路高邈,谁为昭雪?生平知交,摇手闭户而已,儿之母沥血请代,而奸臣欺罔天听,不能仰达。遂致吾父烈烈孤忠,竟从龙逢比干于地下矣!呜呼痛哉! 先帝霆除元慝,首怜父忠诏谕祭葬,吾母艰苦,万里奉梓南还,乃得停柩卧侧,听夕哭临。不谓逗延岁月,屡失窆期,遂至二十余年之久耳。呜呼!父有子,儿之兄也,尝欲哭冤辇下。请君恩以慰父于一杯,不幸兄早世而事寝。父有婿,儿之夫也,亦尝欲继兄之志,慰我父于一杯,不幸夫亦早世而事又寝。十载之间,儿以寂寂嫠闺,奉老母,抚幼孤,栖迟婿宅,百难丛攻。每当火磷清明,钱飞秋霜之际,独念吾父遗骸,冷落宿舍,栖蔽荒藤,松楸奚望,木主未安。此心此臆,寸寸欲断,儿于斯时,盖欲葬父而不能也。前者宗社弗戒,九服染腥,穷谷深峃之内,兵燹日寻,或言急葬父柩,以避不虞,然大江以南,几无一片净地,藉使舆榇负梩之徒皆辫发胡服以从事于堬域,父其能不痛愤乎?儿于斯时,又欲葬父而不忍也。儿尝伤心丧乱,寒闺独泣,思吾父生平,耿耿为国,其吞胡剪羯之志,必不灰于九原,是乃挥珥鬻,曰:吾父之志云尔。岂料奸臣不察,蝎威忽逞,儿自誓一死。但以吾父未窆之骨,眷眷嘱老母耳,既又藉父之灵,得全身远害,流离琐尾,以至今日。幸际新天子中兴,日月重炎,儿之葬父,此其时也。诹吉筮兆,执绋引棺,以父于先人之垅,父其许我乎?呜呼!无棺鱼葬,有骨犬衔。父宁有身后虑者?独儿不孝,上不能效缇萦一疏,次不能表齑臼片石,下又不能哀毁成礼,以终父大事,缓急无宜,然矣然矣,尚何言哉!儿半生哀愤,无所自容,今幸得妥父灵,更无复人世之想,惟忠魂赫赫启迪后人,使兄之子与儿之子,皆得早自成立,则兄婿未鬯之志,或终有可待也! 呜呼!血泪可枯,沉痛靡竭,二十余载,有如一日,幽显异路,于兹重诀。 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 5. 《戴胄执法》文言文翻译 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 当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传召,没有解除佩刀进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守门校尉没有察觉,其罪应当处死;长孙无忌误将佩刀带进去,责罚二十斤铜。 皇上同意了。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察觉和无忌带刀进入,都是失误啊。 臣子对于君王,不能够以失误为借口,法律上说:‘供奉君王汤药、饮食、舟船,有所失误没有按照法令的人,都处死刑。"陛下如果考虑到长孙无忌过去的功劳,(不加治罪,)那就不是司法部门该管的事了;如果按照法律处理,罚铜并不恰当。” 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啊,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屈法顺情从轻处理他呢”责令重新定议。德彝仍然执行原来的判决,太宗将要同意这个判决。 戴胄又说:“校尉是因为无忌的失误才获罪的,按照法律,他的罪过应当比无忌要轻。若论失误,他们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一生一死,轻重悬殊。 我冒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请求。”太宗赞许他,终于免除校尉死刑。 6. 文言文楚人鬻矛与盾的翻译 自相矛盾①? 人有鬻矛与盾者②,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难势》。②鬻:读yù育。卖。③陷:作动词, 刺透,穿透。④应:应声。下文的“应”指回答。? 【译文】? 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他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 穿不透它。”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也能刺穿。 ”? 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好笑,便接口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 这个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题旨】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绝对化。 7. 文言文翻译《宋史·范应铃传》 原文:范应铃,字旗叟,丰城人。 方娠,大父梦双日照庭,应铃生。稍长,厉志于学,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 开禧元年,举进士,调永新尉。县当龙泉、茶陵溪峒之冲,寇甫平,喜乱者诈为惊扰,应铃廉得主名,捽而治之。 县十三乡,寇扰者不时,安抚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乡民租二年,诏下如章。既而复催以检核之数,应铃力争,不从。 即诣郡自言,反覆数四,帅声色俱厉,庆铃从容曰:「某非徒为八乡贫民,乃深为州家耳!民贫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应之,租不可得而祸未易弭也。」帅色动,令免下户。 既出令,复征之,应铃叹曰:「是使我重失信于民也。」又力争之,讫得请,民大感悦。 有大姓与转运使有连,家僮恣横厉民,应铃笞而系之狱。郡吏庭辱令,应铃执吏囚之,以状闻。 调衡州录事,总领闻应铃名,辟为属。改知崇仁县,始至,明约束,信期会,正纪纲,晓谕吏民,使知所趋避。 然后罢乡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数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税则例上之总领所,自此赋役均矣。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故事无不依期结正,虽负者亦无不心服。 真德秀扁其堂曰「对越」。将代,整治如始至。 岁杪,与百姓休息,阁债负,蠲租税,释囚系,恤生瘗死,崇孝劝睦,仁民厚俗之事,悉举以行,形之榜揭,见者嗟叹。调提辖文思院,干办诸军审计,添差通判抚州,以言者罢,与祠。 丁内艰,服除,通判蕲州。时江右峒寇为乱,吉州八邑,七被残毁,差知吉州,应铃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时耶?」即奉亲以行。 下车,首以练兵、足食为先务,然后去冗吏,核军籍,汰老弱,以次罢行。应铃洞究财计本末,每鄙榷酤兴利,蕲五邑悉改为户。 吉,舟车之会,且屯大军,六万户,人劝之榷,应铃曰:「理财正辞,吾纵不能禁百姓群饮,其可诱之利其赢耶?」永新禾山群盗啸聚,数日间应者以千数。应铃察过客赵希邵有才略,檄之摄邑,调郡兵,结隅保,分道捣其巢穴,禽之,诛其为首者七人,一乡以定。 赣叛卒朱先贼杀主帅,应铃曰:「此非小变也。」密遣谍以厚赏捕之。 部使者劾其轻发,镌一官。闲居六年,养亲读书,泊如也。 起广西提点刑狱,力辞,逾年乃拜命。既至,多所平反,丁钱蠹民,力奏免之。 召为金部郎官,入见,首言:「今以朝行暮改之规模,欲变累年上玩下慢之积习;以悠悠内治之敝政,欲图一旦赫赫外攘之大功。」又曰:「公论不出于君子,而参以逢君之小人;纪纲不正于朝廷,而牵于弄权之阉寺。 」言皆谠直,识者韪之。迁尚左郎官,寻为浙东提点刑狱,力丐便养,改直秘阁、江西提举常平,并诡挟三万户,风采凛然。 丁外艰,服除,迁军器监兼尚左郎官,召见,奏曰:「国事大且急者,储贰为先。陛下不断自宸衷,徒眩惑于左右近习之言,转移于宫庭嫔御之见,失今不图,奸臣乘夜半,片纸或从中出,忠义之士束手无策矣。 」帝为之动容。属盐法屡变,商贾之赢,上夺于朝廷之自鬻,下夺于都郡之拘留;九江、豫章扼其襟喉,江右贫民终岁食淡,商与民俱困矣。 应铃力陈四害,愿用祖宗入粟易盐之法。授直宝谟阁,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 峒獠蒋、何三族聚千余人,执县令,杀王官,帅宪招捕,逾年不至,应铃曰:「招之适以长寇,亟捕之可也。」即调飞虎等军会隅总讨之,应铃亲临誓师,号令明壮,士卒鼓勇以前,禽蒋时选父子及AT渠五人诛之,胁从者使之安业,未一月全师而归。 授直焕章阁,上疏谢事,不允;擢大理少卿,再请又不允。一旦籍府库,核簿书,处决官事已,遂及家务,纤悉不遗。 僚属劝以清心省事,曰:「生死,数也,平生学力,正在今日。」帅别之杰问疾,应铃整冠肃入,言论如平常,之杰退,悠然而逝。 应铃开明磊落,守正不阿,别白是非,见义必为,不以得失利害动其心。书馈不交上官,荐举不徇权门,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 所至无留讼,无滞狱,绳吏不少贷,亦未尝没其赀,曰:「彼之货以悖入,官又从而悖入之,可乎?」进修洁,案奸赃,振树风声,闻者兴起。家居时,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应铃之门;为不善者,辄相戒曰:「无使范公闻之。 」读书明大义,尤喜《左氏春秋》,所着有《西堂杂着》十卷,断讼语曰《对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应铃经术似儿宽,决狱似隽不疑,治民似龚遂,风采似范滂,理财似刘晏,而正大过之。 」人以为名言。翻译:范应铃字旃叟,丰城人。 其母怀孕时,伯父梦见两个太阳照耀门庭,这时应铃诞生。稍稍长大,专心于读书,丞相周必大看了他的文章,赞赏不已。 开禧元年,考中进士,调任永新县尉。县地处龙泉、茶陵溪峒少数民族聚居地要冲,强盗刚平定,作乱的人突然袭击,范应铃查访到主谋的姓名,揪出并惩罚他。 县有十三乡,强盗侵扰常常发生,安抚使移司兼州,起初上奏缓征八乡百姓田赋二年,下诏书同意。以后又催缴检査税租的数量,范应铃力争,不答应。 就赴州自己陈述,反复地说,帅守声色很严厉,范应铃镇定地说:我并不仅是为八乡贫穷百姓,而是也替大人考虑!百姓穷困,用小人之心对付,田租不能收取而祸事却不容易平息。帅守动容,下令免除下等民户田租。 命令发布以后,又征收,范应铃叹息道:这。

司马悦察狱文言文翻译

1.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2.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搜出五千钱。 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 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鞘。” 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 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 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3. 谁有司马悦断案的翻译 司马悦察狱 【原文】 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赍:jī携带钱五千,死在道路。郡县疑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狱:官司,案卷既至州,悦悦:司马悦,北魏时人,当时为豫州刺史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款引:说假话遮盖。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皂襦,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 【译文】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4.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5. 张廷赏判狱的文言文译文 宰相张廷赏,将要 *** 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到了度支使任上,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旬(十天为一旬,一月分上中下三旬)日必须了结.”第二天去批案子,(看见)桌子上有一张小纸函,写着:“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送你三万贯钱,希望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 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纸函,写着:“(送你)钱五万贯。” 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纸函,写着:“(送你)十万贯。” 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他的弟子请示去侦破此案,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形容一个人很厉害)。 没有他办不到的事,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这十万贯钱)啊。”。 6.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7. 古文翻译郭颐断案 是敦颐吧!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8.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欧阳晔决狱文言文翻译

欧阳晔,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修幼孤,往依之。晔卒,葬于安州应城市高风乡彭乐村,为铭其墓。下面我们来看看欧阳晔决狱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欧阳晔决狱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 【翻译】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 【文学常识】 欧阳晔,江西庐陵人,系欧阳修之叔父。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后经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增补,重刊时将原名《智囊》改名为《智囊补》,其他版本也称《智囊全集》、《智囊增补》、《增广智囊补》等。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依内容分为二十八卷,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欧阳晔断案文言文翻译

1.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及欧阳晔断案的两个步骤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无言以对。 2. 欧阳晔破案这首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版本二: 欧阳晔治鄂州。 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 版本1: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 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3.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急 翻译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无言以对。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出处 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察智》。 扩展资料 一、启示 本文介绍了一个破案故事,主角欧阳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智慧的头脑成功破案。它告诉我们:断案既要用科学,也要用智慧。 二、人物简介 欧阳晔,字日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沙溪镇)人,生于南唐改元中兴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卒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丁丑四月九日,享年七十有九,最后终于家,系欧阳偃三子,欧阳修叔父,修幼亡父,往依之。 欧阳晔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与其兄欧阳观(欧阳修父亲)同举进士甲科,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知桂阳兰黄永三州事,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后其侄欧阳修参知政事,欧阳晔奉恩加赠兵部郎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欧阳晔破案 4. 欧阳晔破案这首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版本二: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 版本1: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5. < >和< >的古文翻译 1、钱若赓断鹅 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作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许多奇怪的政策.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贪图他的鹅,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到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伐抚崔幌诏呵措童胆阔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 2、欧阳晔破案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6. < >和< >的古文翻译 1、钱若赓断鹅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作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许多奇怪的政策.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贪图他的鹅,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到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2、欧阳晔破案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7. 文言文(欧阳晔破案)翻译 原文欧阳晔(yè)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版本二:欧阳晔治鄂州。 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据《智囊补》改写)译文版本1: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无言以对。版本2: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脸色变了,而且害怕得东张西望。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8. 欧阳晔破案的译文 【原文】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

导语:本文介绍了一个破案故事,主角欧阳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智慧的头脑成功破案。下面我为你整理的欧阳晔破案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版本二: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 版本1: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字词解释 1,致:致使。 2,狱:案件。 3,临:到。 4,狱:监。. 5,讫:完。 6,色:脸色。 7,惶:惊慌。 8,顾:四下看。 9,佯:假装。 10治:管理。 11劳:安慰。 12箸zhu:筷子。 13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14鄂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15决:决断。 16独:只。 17治:管理。 单句解释 1、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百姓有因为争舟而互相打架的人。 2、坐囚于庭中:让嫌疑犯坐在院子中。 3、囚佯为不知所以:疑犯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 4、囚无以对:囚犯没什么好回答的。 5,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 疑问解答 (1)、“死者伤在右肋”与嫌疑犯“左手持箸”有什么关系? 答:左手打在右肋上 (2)、“狱” 在本文中的不同释义: “狱久不决”(诉讼案子) “晔自临其狱”(监狱)

欧阳决狱文言文翻译

1.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2.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字日华?今年是大荒年,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鄂州崇阳县,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在江陵,欧阳晔笑着说。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 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不合乎那道义的事。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是我杀了人。”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欧阳公说,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 他到了以后。”僧人欣喜地说。 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这就是你杀了人,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强迫官僚辅助签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呵斥官吏说,不让(他)留在州府。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很明白了啊,放出关押的犯人。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好,欧阳公说,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官吏拿着便条,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犯人们吃完饭后。” 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欧阳公的住处,而只有你用左手拿,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阳公名晔。 3.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4.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5. 欧阳公治狱的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6.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欧阳哗决狱文言文答案

1.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2.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 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 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 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 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 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 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 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 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 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 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3.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4. 《欧阳断案》这偏文言文的意思是 欧阳晔破案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或注释: 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欧阳晔破案注解 1,致:致使。 2,狱:案件。 3,临:到。 4,狱:监。. 5,讫:完。 6,色:脸色。 7,惶:惊慌。 8,顾:四下看。 9,佯:假装。 10治:管理。 11劳:安慰。 12箸zhu:筷子。 13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14鄂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15决:决断。 16独:只。 17治:管理。 5.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6.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 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 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细解:出自300实词的有“造”(高中)、“素”(初中)、“徙”(初中),学生应该掌握得很好。 “与”字也常见,高中第六册《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注释:与,交好。另有《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是“结交”的意思。 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易推断的。答案:(1) 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细解:A,连词,而;连词,因为。 B,副词,就;连词,却。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 答案:C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细解:解答翻译题目,应该遵循以下顺序:(1)观察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据此推断其大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省略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如“不使(之)居府中”;(2)观察有无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如“不使居(于)府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的定语后置,要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十分熟悉,如见到“者”字在第一分句后煞尾,就该想到定语后置;(3)观察有无固定名词,如人名(尧咨)、官名(转运使)、地名(桂阳、府),这些词语一般照录;(4)看看有无词类活用,如“出”(使……出);(5)唤醒记忆,结合语境,推敲重要的实词,如“讽”、“狱”等。 “狱”做案件解,《曹刿论战》中学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讽”,《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结合语境,可推断此处是“暗示、示意”的意思。答案:(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3分)细解:该题应该属于鉴赏题,咀嚼“笑”字,考查记人叙事类中神态描写的作用。 本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颇见功力。此类问题也是中学课堂的常见问题,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周瑜的“笑”(高一上第21课),《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笑”。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师中国古典记人叙事类文本的传统手法,它如《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项脊轩志》、《左忠毅公逸事》、《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肴之战》等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所以,虽是新题型,但学生不会太陌生。 推敲时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体情境。 欧阳晔作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员面对此事该如何对待?这一“笑”里有哪些丰富的内容?分析下来,主要有这些内容:一可见对对方行动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绝,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三表明陈竹在胸,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两拨千斤的轻松、从容;四缓解紧张气氛,给对方一个安抚。 答案: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细解:问的是“品质”,所以肯定是用形容词来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为来回答。 那么,怎么概括呢?从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选取了欧阳晔那几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分别显示了他怎样的品质。细读下来可知,这里主要记叙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绝贿赂、义不肯署、智断滞狱。 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答案: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7. 欧阳公治狱的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8.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小题1:C小题1:(1) 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小题1:(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小题1: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小题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小题1:A,连词,而;连词,因为。B,副词,就;连词,却。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分析: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体情境。 欧阳晔作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员面对此事该如何对待?这一“笑”里有哪些丰富的内容?分析下来,主要有这些内容:一可见对对方行动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绝,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三表明陈竹在胸,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两拨千斤的轻松、从容;四缓解紧张气氛,给对方一个安抚。小题1:问的是“品质”和“特点”,所以要是用形容词来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为来回答。 从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选取了欧阳晔那几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分别显示了他怎样的品质。本文记叙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绝贿赂、义不肯署、智断滞狱。 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

文言文里狱

1.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向左转|向右转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监狱。 3、【名】罪状。 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2.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3. 《周郭颐传》文言文中“狱”、“去”的解释是什么 你看可以用不?有两个译文,你参考一下。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忌英宗天子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娘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 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良久不能裁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刻搞明确了。县里的人受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臣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从军。有个监犯凭据执法不理当判正法罪,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狠毒凶猛的权要,各人没人敢以及他争,敦颐一小我私家以及他争论,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计划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么,用杀人的做法来媚谄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确过来了,这个监犯才免于一逝世。 啊?我只找到这些,要不你等等看其他人的回答吧~~ 4.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1. “阙” 古代用作“缺”字。削减;毁坏空缺;缺少。也作“缺”;欠,应给而不给;通“掘”。挖。 2. “狱” 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1. [ quē ]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 2.过错:缺失。 3.姓。 2. [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缺。 “狱”【读音】yù 1. 〈动〉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2. 〈名〉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 如:狱具(罪案已定) 5.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阙” 古代用作“缺”字。 削减;毁坏空缺;缺少。百也作“缺”;欠,应给而不给;通“掘”。 挖。“狱” 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 quē ]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 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 2.过错:缺失。 3.姓。[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度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知:墓缺。 “狱”【读音】yù 〈动〉道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 ——《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名〉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回》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 《韩诗》作‘犴"答。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 如:狱具(罪案已定)。

欧阳晔断案文言文翻译

  文言阅读虽然不要求逐字逐句的翻译,但对文章的总体掌握还是必须的,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欧阳晔断案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欧阳晔断案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   【注释】   1、决:决断。   2、狱:案件。   3、劳:安慰。   4、惶:恐惧,惊慌。   5、顾:回头看。   6、佯:假装。   7、惶:惊慌。   8、顾:四下看。   9、佯:假装。   10、治:管理。   11、劳:安慰。   12、箸zhu:筷子。   13、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14、鄂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15、决:决断。   16、独:只。   17、治:管理。   【参考译文】   宋代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   【文学常识】   欧阳晔,现江西庐陵人,是欧阳修之叔父。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后经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增补,重刊时将原名《智囊》改名为《智囊补》,其他版本也称《智囊全集》、《智囊增补》、《增广智囊补》等。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依内容分为二十八卷,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周郭颐文言文翻译

1. 周郭颐出仕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忌英宗天子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娘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 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良久不能裁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刻搞明确了。县里的人受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臣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从军。 有个监犯凭据执法不理当判正法罪,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狠毒凶猛的权要,各人没人敢以及他争,敦颐一小我私家以及他争论,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计划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么,用杀人的做法来媚谄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确过来了,这个监犯才免于一逝世。 2. 文言文周敦颐为官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 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 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元朝脱脱,阿鲁图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3. 周郭颐胸怀洒落的译文是什么 是周敦颐吧?不过,《胸怀洒落》这篇的文言文没学到过.你找的是不是爱莲说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 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 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 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 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 4. 是【周敦颐传】!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⑸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⑹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⑺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⑻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⑼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5. 周郭颐传阅读答案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文言文狱

1.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向左转|向右转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监狱。 3、【名】罪状。 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2.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1、【名】官司;案件。2、【名】监狱。3、【名】罪状。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狱文言文解释

1.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2.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向左转|向右转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监狱。 3、【名】罪状。 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3.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 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 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 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 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 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 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4.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梁尝有疑狱 【原文】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 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u2022 四》) 【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 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 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转摘望采纳。 5.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6.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7. 《周郭颐传》文言文中“狱”、“去”的解释是什么 你看可以用不?有两个译文,你参考一下。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忌英宗天子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娘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 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良久不能裁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刻搞明确了。县里的人受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臣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从军。有个监犯凭据执法不理当判正法罪,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狠毒凶猛的权要,各人没人敢以及他争,敦颐一小我私家以及他争论,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计划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么,用杀人的做法来媚谄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确过来了,这个监犯才免于一逝世。 啊?我只找到这些,要不你等等看其他人的回答吧~~

有狱久不决文言文翻译

1. 宋史周敦颐传 有狱久不决 决 众莫敢争 莫 翻译 急 决 判决 莫 不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 宋史周敦颐传 有狱久不决 决 众莫敢争 莫 翻译 急 决 判决 莫 不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名>官司;案件。2、<名>监狱。3、<名>罪状。4、<动>争讼。5、<名>指刑罚。 狱基本字义 1.监禁犯人的地方:监~。 2.官司;罪案:冤~。~讼。 相关组词 牢狱、监狱、入狱、地狱、劫狱、炼狱、下狱、断狱、越狱、冤狱、鼠狱、大狱、乱狱、狱司 狱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读音:yù 1、<名>官司;案件。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汉书·于定国传》: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 2、<名>监狱。 《狱中杂记》:“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 《狱中杂记》:“法应立决,狱具矣。” 4、<动>争讼。 《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 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5、<名>指刑罚。 昭连《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廷议大辟,大终怜其才,故缓其狱。

文言文狱的意思

1.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向左转|向右转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监狱。 3、【名】罪状。 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2.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3.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1. “阙” 古代用作“缺”字。削减;毁坏空缺;缺少。也作“缺”;欠,应给而不给;通“掘”。挖。 2. “狱” 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1. [ quē ]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 2.过错:缺失。 3.姓。 2. [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缺。 “狱”【读音】yù 1. 〈动〉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2. 〈名〉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 如:狱具(罪案已定) 4. 文言文中“阙”“狱”的意思是什么 “阙” 古代用作“缺”字。 削减;毁坏空缺;缺少。百也作“缺”;欠,应给而不给;通“掘”。 挖。“狱” 狱,确也;监狱,牢房;刑狱;刑罚。 “阙”【读音】quē ;què [ quē ] 1.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缺缺。 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缺疑。 2.过错:缺失。 3.姓。[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度供瞭望的楼:宫缺。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缺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缺”。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知:墓缺。 “狱”【读音】yù 〈动〉道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 ——《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名〉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回》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 《韩诗》作‘犴"答。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罪,罪案 。 如:狱具(罪案已定)。

狱文言文

1.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2. 文言文中的“狱”是什么意思 向左转|向右转 “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监狱。 3、【名】罪状。 1、【名】官司;案件。例:《曹刿论战》:“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监狱。例:《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状。例:《狱中杂记》:“法应立决,~具矣。” 3.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 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 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 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 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 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 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 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 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 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 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4.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5.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梁尝有疑狱 【原文】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 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u2022 四》) 【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 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 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转摘望采纳。 6.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监狱文言文

1.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 1、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2、监禁罪犯的地方。 狱,确也。——《说文》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秋官·大司寇》 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摘自《百度百科》 2. 【欧阳公治狱文言文】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翻译: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3. 欧阳晔决狱古文的翻译 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不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为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4.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5. 《司马悦查狱》文言文翻译 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 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 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 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 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 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 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 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 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 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 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 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狱什么意思文言文

狱狱 yù〈动〉狱,确也。——《说文》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利用狱。——《易·噬嗑》毋敢折狱。——《易·象上传》以两剂禁民狱。——《周礼·大司徒》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诗·召南》。毛传:“狱,讼也。”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词性变化◎ 狱狱 yù〈名〉(1) 讼案 [lawsuit]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易·贲》(2) 又如:狱辞(决狱之词);狱文(判决狱讼的文书);狱主(讼案的当事人)(3) 刑狱 [imprisonment]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4) 又如:文字狱;动辄兴狱;狱牒(刑狱的判决文书);狱牍(刑狱的案卷);狱事(有关刑狱之事);狱法(刑狱之法)(5) 刑罚 [penalty]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6) 又如:狱深(刑罚严酷);狱刑(刑罚)(7) 监狱,牢房 [prison]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8) 又如:狱家院子(狱卒);狱底(古代监禁重犯的地下室);狱级(狱吏);狱牢(监狱)(9) 罪,罪案 [crime]。如:狱具(罪案已定)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