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

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区别

审计是根据会计准则、审计规范等财务记账的规定对企业已经形成的报表和审计期间的账务处理进行复核、调整,经审计的报表更规范更合理,一些企业会计自己对日常账务的处理不一定符合财务规范,所以在面临经济行为(即企业预备发生的股权买卖、重组、上市等)的时候不具有可靠性,需要专业的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报表审计,以审计后的报表作为决策依据。审计可以是年报、月报审计,也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行为做规定基准日的专项审计,还有一些针对工程项目的工程决算审计。资产评估是对企业现在有的资产及负债做基准日公允价值的重新估算,一般企业的大多数科目都是成本计量,我买的资产入账时候是多钱,然后开始提折旧,反映在报表上是个净值,但这个资产真正现在拿出来买卖值多少钱?这就需要做资产评估。当然每个科目的资产和负债有他自己的估值方式,你看了书就知道。这是普通意义上的成本法,还有通过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对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的收益法和与其他企业做对比得出企业价值的市场法等。总之通俗地说,评估是对报表发表公允价值,就是基准日当天的价值。

什么是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简而言之,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性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技术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如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层人士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审计风险评估也就越高。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审计人员的主观影响和控制。  举例说明:  审计风险的评估:  1、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的要求,结合对其他相同性质单位的审计经验,根据审计目标要求,本次审计项目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定为5%。  2、固有风险评估,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按照稳健性原则,将固有风险水平确定为中,即50%。  3、控制风险评估,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由于缺少一些控制环节,将控制风险定为中,即50%。  4、审计检查风险,按照风险模型计算公式计算检查风险,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5%/(50%×50%)=20%,即要求的检查保证程度为80%,说明今后的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样本和较多证据,应以余额测试为主。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与内容

审计项目后评估是通过检查总结审计项目活动实践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成果、审计成本、审计程序和审计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以确定审计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和审计项目的立项是否合理以及审计项目的绩效是否实现。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找出审计项目成败的原因从而为以后的审计项目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检验审计项目实施中的审计方法是否合理和正确,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今后同类审计任务的审计方法;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向审计决策部门提出改进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审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审计项目后评估在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改进审计工作决策和方法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项目后评估是一个经验教训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审计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分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使审计项目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决策和实施水平。审计项目后评估也是增强审计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由于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透明性和公开性,通过对审计项目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具体审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审计项目后评估主要是为审计决策服务的,虽然审计项目后评估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指导意义不大,但对指导未来同类审计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有利于提高审计项目决策水平。因为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可以完善和调整相关的方针、政策和管理程序,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和改善审计项目效益的目的。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   科学而正确的审计项目后评估对于加强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科学决策和提高项目效益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在项目后评估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意味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估。坚持科学的态度就是需要评估工作人员深入实际,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本身及其各种条件作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全面系统的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与资料,并进行认真而深入的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与规范的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实事求是原则。   2.客观公正原则   在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客观公正原则中,客观是指评估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主观随意和自以为是,不能想当然;公正是指评估者的立场必须公正,在分析和评价中不能受到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既不屈从权威的压力,也不受到任何私利的诱惑。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才能为审计项目决策者提供客观、科学的支持信息。   为了实现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客观公正,审计项目后评估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审计项目后评估人员不受审计项目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和其他人员的干扰。这就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全面系统地评估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最终给出一个审计项目的整体评价。任何一个审计项目自身都是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子低郴蛘咭ue02a毓钩傻恼ue379濉Mue0e5保ue0e3魏我祸审计项目都有自己的审计环境和外部条件,都与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因此要评估一个审计项目的好坏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必须全面评估一个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及其相关的各种环境条件。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坚持系统性原则还意味着评估工作者在考虑评估问题时必须要有系统的观念,要做到系统的考虑问题,系统的收集信息,系统的确定评估指标和系统的综合评估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   4.成本效益原则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表现为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社会活动 的一个基本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只有从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中,才能区分项目的优劣。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成本效益原则。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既不能不顾成本弄得十分复杂,也不能不顾效果搞得过分简单。   5.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度越高越好。审计项目后评估不同于一般的评先选优,他的主要目的是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反馈到项目决策和实施部门,为未来审计计划制订、审计立项和实施提供参考。项目后评估的公开透明,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的后评估活动中,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以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未来的决策中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地监督评估活动,提高评估结果的公正性。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因此,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目标是指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预期的审计成果。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是否合理,以及评价它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由于审计项目环境的改变和对被审计单位复杂性的认识不足,使得计划预定的项目目标发生变化。如紧急审计项目的启动对项目人员的重新配置、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对项目组织方式的调整等都会影响原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完成。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2.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审计项目实施决策、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的选择; (2) 审计项目实施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组织分工的情况; (3) 审计项目中出现的风险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防范; (4) 审计项目实际操作程序遵照审计机关相关规定的情况,特别是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通过对审计执行过程的评估来发现审计前期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找到审计项目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经验教训,并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修正审计项目实施机构的审计决策程序、方针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合理应用并改进相关的技术,在今后进行同类审计项目前预测应当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全面提高项目实施机构组织实施审计项目的水平和能力。   3.对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后评估主要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目标确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或成本一定条件下的绩效。因此,对审计项目的成本和绩效进行评估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核心内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和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评估、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的评估的根本目的也是降低成本或提高绩效。   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一般来说,人员经费越大,人的综合素质就越高。通过对人员经费进行评估,可以发现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使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和短缺;通过对日常公用经费的评估,可以发现审计项目内部组织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外勤审计经费的评估,可以发现外勤协调方面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性的调查及取证。虽然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益,但案件的移交及查处仍然是审计项目绩效的重要内容,因为无论是规范管理还是提高效益都要从发现问题开始。特别在目前条件下,经济转轨出现的制度真空使腐败呈现蔓延的趋势,反腐败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对直接经济损失挽回的评估包括绝对量、审计单位成本的相对量和占审计对象资金总额的数量。微观制度的规范指审计项目对象自身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对象所在系统的制度完善和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宏观管理的完善指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   对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通过对同类审计项目不同绩效的比较分析,完善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单个审计项目的效益;通过对不同审计项目的绩效分析,完善审计项目决策和计划方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机关的综合绩效。   4.对审计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评估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分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四个大类,财政审计又可以分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一项重要评估内容是通过项目成果、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相关职能部门(财政、计划、国资委等)重复监督的程度及效率的评价,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同类审计项目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评估,并通过这种评估去找出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不单单是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做出的一种检验和评价,同时还必须对该类审计项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预测,并提出能够保障该类审计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决策方案,以便帮助审计决策者能够依据这种评价为该类审计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5.对审计项目的创新进行评估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道德建设都处在创新过程中,市场行为主体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进行着制度和技术创新。审计项目涉及的单位和业务十分广泛,国家审计必须跟上被审计单位的创新步伐,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大胆创新。对审计项目的创新进行评估就是对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方式进行评估,评估这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效果及创新产品的普遍实用性。审计项目创新包括:①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②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制度的完善等。③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6.对审计项目满意度进行评估   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以及被审计单位,都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他们的满意度反映了审计项目的综合质量。通过对审计项目满意度进行评估,使对审计项目的评估结论更加客观;同时也可以弥补评估小组的评估不能跟踪审计项目全过程和评估人员自身知识及视角的弊端,使对项目的评估更加全面。审计对象对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带来的影响和审计成果的针对性具有切身的感受;党和政府对审计项目的满意度反映了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人大对审计项目的满意度反映了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社会公众对审计项目的满意度则反映审计项目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满意度评估,可以揭露只有审计过程中才能出现的问题。如有些审计项目的实施不是依靠先进的审计手段(计算机审计)和方法,而是采用手工手段的大海捞针式审计,审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使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对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再如有些审计项目组织不够严谨,同一份材料向被审计单位重复索要,简单否定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会影响审计项目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满意度评估,可以使审计项目的重点更加突出,揭露的问题和披露的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审计工作自身依法审计和公开透明中推进整个社会的法治和透明度建设。

什么是审计风险评估

问题一:什么是风险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包括哪些内容? 风险评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风险评估相当于风险管理,包括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应对等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评估直接细化为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狭义的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断、排序的过程,包括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是风险应对、风险控制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更狭义的风险评估的定义,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即风险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广义风险评估即为风险管理,也是内部控制中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风险评估可作为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的一个流程,并要与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离开具体业务的风险评估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可作为管理控制的内容,风险评估可作为内部控制的流程,且应当以风险管理来统领所有风险评估的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 简单来说,风险评估的内容就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可能性表示一个给定事项将会发生的概率,影响则代表它的后果。笔者认为,对于风险发生概率的估计要考虑以下因素:风险相关资产的变现能力、经营管理中人工参与的程度以及经营管理中是否涉及大量繁杂的人工计算等。影响程度分析主要是指对目标实现的负面影响程度分析。风险影响程度大小是针对既定目标而言的,因此对于不同的目标,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衡量标准。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既考虑固有风险,也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对剩余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企业风险控制或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采取应对措施之后的风险进行的评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明确针对风险应对之后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就要树立一个风险评估持续性和重复性的互动过程,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管理活动。无论是对固有风险的评估还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始终不变的是要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 当然,风险评估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险上,而是既要考虑因危险而退缩的风险,也要考虑未抓住机会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同时,还要评估机会失去的可能性和影响。 一般来说,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后,就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问题二:审计中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什么?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对现有审计方法中了解公司状况这一观念的发挥和发展,其审计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2)了解公司的经营活动;(3)理解公司关键经营环节;(4)与公司管理层的观点相协调;(5)如审计风险法一样评估重要性水平及风险。该方法要求合伙人和项目经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审计活动当中,从事先规划阶段就要参与到项目中,而不只是事后监控,要自始至终负起责任。 问题三:对审计风险评估的总体要求是啥意思?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专门规范风险评估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问题四:关于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区别是什么?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部分。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如果注册会计师意图将审计风险降为低水平,通过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后,将重大错报风险定位高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应使用较多的审计程序、追加审计力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以使审计风险为低水平。 问题五:我想知道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内部财务业绩衡量可能显示未预期到的结果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通常会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与内部财务业绩衡量相关的信息可能显示财务报表存在错报风险,例如,内部财务业绩衡量可能显示被审计单位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相比具有异常快的增长率或盈利水平,此类信息如果与业绩奖金或激励性报酬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可能显示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存在某种倾向的错报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业绩衡量所显示的未预期到的结果或趋势、管理层的调查结果和纠正措施,以及相关信息是否显示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六:如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一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评估的最后一个步骤,获取的关于风险因素和抵消控制风险的信息将全部用于对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将作为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的基础,以应对识别的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该考虑一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错报发生的规模及发生的可能性。 1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第一,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对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考虑,识别风险。例如被审单位因相关环境法规的实施需要更新设备,可能面临原有设备闲置或贬值的风险;竞争者开发的新产品上市,可能导致被审单位的主要产品在短期内过时,预示将出现存货跌价和长期资产的减值。第二,结合对拟测试的相关控制的考虑,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发生的可能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如销售困难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年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而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显示出存货的计价认定可能发生错报。第三,评估识别出的风险,并评价其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第四,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错报的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 2 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如被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是与报表整体相关的。 3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相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如企业并购、债务重组等。判断事项通常包括做出的会计估计,如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估计、需要运用复杂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等。 二 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采取的应对措施》规范了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即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总体应对措施 审计过程中应对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以下总体应对措施:第一,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第二,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工作。由于各行业在经营业务、经营风险、财务报告等方面的特殊性,审计人员的专业分工细化成为一种趋势。第三,提供更多的督导,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组的高级别成员要对其他成员提供更详细、更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并加强项目质量复合。第四,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被审单位人员如果熟悉审计人员的套路,就可能采取种种规避手段掩盖舞弊行为,因此在设计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应当考虑使某些程序不被预见或了解。第五,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点,意味着此类风险可能对......>> 问题七:风险审计的什么是风险审计 风险审计的定义: 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 对机构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风险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 风险审计的意义: 风险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风险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风险审计将使内部审计全面发展和深化 风险审计的要求: 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发生给企业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企业目标实现事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或有损失,而不是必然损失。除少数固有风险难于预测和控制外,一般具有可测性、可变性和可控性。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普遍存在。任何企业、任何经济活动,从始至终都伴随着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风险,又有来自外部风险;既有显性风险,又有隐性风险。例如筹款集资存在到期难于归还的偿付风险,投资经营存在得不到预期回报甚至血本无归的亏损风险,预购赊销存在客户拖延履约或出现坏账损失的信用风险,对外贸易存在汇率风险,互相担保存在承担连带代付责任的风险等,风险之多不甚枚举,经济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问题八:审计和审计风险的最新定义是什么 国内外审计职业团体和学者都下过各自的定义,可谓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其中权威性的有: (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提供了无保留意见。”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材《审计》提到:“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仍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 上述定义尽管表述有异,但内涵相同,即都认为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但这些定义存在定义外延太窄、都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没有揭示审计风险的实质等问题。 问题九: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审计署令第2号]第十三条的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一、审计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了解和评估一般控制活动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否都有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2)管理层在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业绩方面是否都有清晰的目标,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是否对这些目标加以清晰的记录和沟通,并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监控;(3)是否存在计划和报告系统,以识别与目标业绩的差异,并向适当层次的管理层报告该差异;(4)是否由适当层次的管理层对差异进行调查,并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5)不同人员的职责应在何种程度上相分离。以降低舞弊和不当行为发生的风险;(6)会计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与实物资产定期核对;(7)是否建立了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接触文件、记录和资产;(8)是否存在信息安全职能部门负责监控信息安全政策和程序。二、审计风险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不同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是有大小之分的,审计人员可针对审计过程中的诸多主客观情况,对某些审计事项的审计风险大小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分析、估计和测试,以确定合理水平的审计风险,尽量避免和控制审计损失的发生。具体项目审计风险的估测,包括收集信息、收集证据和实证观察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客观的估计是根据足够的历史资料,利用统计的方法或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未来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种估计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主观的估计也是审计风险估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它利用有限的信息,由审计人员根据个人的判断进行估计。这种估计建立在信息和个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这种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能有合理的结论,使之接近客观估计。通过审计风险识别,充分揭示了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风险因素,通过审计风险的估测,从量上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的严重程度。审计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标准是通过大量的致损资料的分析(包括法院判决和庭外解决),承认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前提下,从经济、心理等因素出发,确定一个整个社会都能接受的界限,作为衡量总体审计风险严重程度的标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审计职业界要确定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标准很困难。由于资料的限制,无法得出这方面的结论,但审计风险社会可接受水平可定为5%,社会可接受的损失程度以保险公司的保率为准。运用社会标准对审计项目风险进行衡量是审计风险评价的关键,根据衡量的结果以确定是否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到什么程度。当估测出的损失发生概率和损失严重程度大于社会标准时,则说明拟接受的审计项目较危险,这时如果这个差距太大,以致审计人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它进行控制,则可考虑不接受这项业务,这也称为风险回避;如果差距不大,可以采取一定办法对它进行控制,并可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但同时应提高审计费用,或通过其他方式转嫁一部分风险,这也称为风险转移;当估测的结果小于社会标准时,虽然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但人们能够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认为审计是安全的,但仍需在审计过程中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以保持总体审计风险不超出社会可接受水平,这也称为风险自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第十七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审计风险评估包括哪些方面

审计风险评估是评估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它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弱点等。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潜在错误或欺诈行为的风险,以及这些错误或欺诈可能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的影响。相关方风险:评估与被审计实体有关的各方(如高级管理人员、股东、重要客户等)可能对审计工作和报告结果产生的影响和干扰的风险。法律合规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是否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包括税务、劳动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规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业务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所处行业和经营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竞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这些风险对财务报表和业务运营的影响。人员风险:评估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经验和专业能力,以及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熟悉程度和专业判断力的风险。技术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和工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技术故障和数据完整性问题的风险。技术风险时间和成本风险:评估完成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包括资源分配、工作进度安排和预算等方面的风险。时间和成本风险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审计团队可以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异同点是什么?

  资产评估与审计虽同为专业服务性质的活动,但双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为:x0dx0a  1、审计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做出事实判断,具有明显的公证性特征。资产评估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适应资产交易,产权变动的需要,旨在为委托人与有关当事人的被评估资产做出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咨询特征。x0dx0a  2、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贯彻公证、防护和建设三大专业原则,而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则必须遵循供求、替代、贡献、预期等基本经济原则。x0dx0a  3、审计工作是以会计学、税法及其他经济法规等知识为专业知识基础,而资产评估的专业知识基础,除了由经济学、法律、会计学等知识组成外,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x0dx0a  4、审计主要是对会计报告的审计,审计对业务的处理标准与会计是同一的,而与资产评估却是大相径庭,例如市场价值与历史成本等。x0dx0ax0dx0a  完全来划分评估和审计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这只是2种有大量重叠交叉而又有各自不同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组织的目标。 首先从定义上看,评估,就是评价估量,首先你需要评价对象,其次,还要将这种评价量化,比如安全评估就将风险对资产的影响结果作为量化的表现手段。而审计,则主要聚焦在评价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等。x0dx0ax0dx0a  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这样,就使评估与审计结下不解之缘。

审计和评估的区别

法律分析: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的核查、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核验、审查和评价;相对于审计来说涉及的行业就多了,主要有:产权转移、资产抵押、资产处置、投资预估、自有自估、公允价值估算等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七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八条规定:法人应当依法成立。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资产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是有不同的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企业财务报表或者财务状况等相关财务方面所作出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是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关于企业资产现实价值所作出的报告。x0dx0a资产评估 随着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在我国的发展,对资产评估的 各种规范相继完善,资产评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作为两个重要的中介服务行业:审计与资产评估,理清他们在 企业评估中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实务工作。 进行资产评估时,通常情况下,如企业全部产权变动, 部分产权变动等,应该先审计后评估。特殊情况下,例如单项 资产的评估等,则可以不先进行审计而后评估。理由如下: x0dx0a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首先,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方法具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资 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 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 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 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并且 资产评估和审计都是一种针对事实的判断。这种相似性建立了 他们可以借鉴结果的关系。但是,审计是基于历史信息,对会 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核;资产评估是对资产未来能 产生的价值的公允性进行评估。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不可等同 性。 从企业整体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为例,其“收益现值 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外部条 件,预测出企业未来每年的平均收益额,然后将收益额通过收 益还原或称资本化处理,从而确定企业资产的总体价格。这种 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是“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而最能反 映企业这个“情况”的恰恰只有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 计报告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表。x0dx0a 二、资产评估的目的及依据 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取得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 值。具体目的则是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特定目的的资产评 估。只有在保证使用资料真实性、完备性的前提下,资产评估 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 资产评估的依据包括行为依据、法规依据、产权依据、 取价依据(内部资料、外部资料);其中内部资料就会存在真 实性,完整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作为前提条件。还有就是 产权依据中的各种证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审计证实。 也就是说,只有审计在先,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 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21 条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 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评估工作在先,财务会计 报告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势必受到影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 面:评估机构按某一时点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后,企业资 产、股东权益必然发生增减变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果, 我们认为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应当只反映一定期间和某一时点 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结果及所体现的“会计要素”,如果把因物价 变动而使资产发生变化的评估结果混杂在其中,必然使财务会 计报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能清晰地了解到他所希望或应该 知道的内容。 资产评估方法的实施需要以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会计 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前提,而这个会计资料也只能是经注册会计 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书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告。 x0dx0a三、资产评估的前提 资产评估主要是解决计量问题,这个计量工作是建立在 企业提供的账面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账面数据是企业资产评 估的前提。而审计主要是解决账面问数额的真实性问题。所以 大部分学者认为,有些资产评估,如考虑企业整体价值时,评 估数据应依赖于审计,妥当的办法就是先审计后评估资产首先 要利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基础,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则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 告说明。具体来说,在债权债务的评估中,应先通过审计查明 有无帐外的或是虚假的债权债务,以免评估时产生漏评或错 评。 四、财税体制的要求 根据现行财税体制的有关规定,一般应先由审计机构对 企业的会计资料及所反应的经济活动先进行审验,并出具无保 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评估机构以与审计报告审验完一致的企业 帐、表为基础,进行资产评估。这是国家财政、税务和国有资 产管理部门等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出发,正常经营的企业的 企业与产权拟变动的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所反映的 基本内容,计算口径、会计处理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可能 存在详细和粗略反映的差别,但是绝对不会存在本质的差异。 即不应该在企业产权拟变动,且在未进行审计之前就先进行资 产评估,并将资产评估的结果反映到企业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 上后,再报给财政和税务机关。 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需要审计和资产评估相互配 合工作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弱化谁先谁后的问题。如,相关 规定中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 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估的,重估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 间的差额,应该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 算缴纳所得税;这种业务的处理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事务 所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审计、重估。

公司并购时审计和评估的先后顺序

你好,你是想问公司并购时审计和评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吗?公司并购时审计和评估的先后顺序是先审计后评估。财务报表的审计是并购中进行评估和确定交易价格的重要依据,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对于整个并购交易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公司并购时审计和评估的先后顺序是先审计后评估。审计是对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评估是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以决定是否采纳。

审计和资产评估有啥区别?

资产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专业人员根据委托对不动产、动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资产损失或者其他经济权益进行评定、估算,并出具评估报告的专业服务行为。一般来说,在公司不需要了时,因为注销公司手续繁杂、耗时较长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转让公司,转让公司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所有者的损失。不过公司转让的费用却是交易双方很难达成一致的问题,那么在转让公司时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估价值呢?据悉,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台任何税务法规以明确如何评估各类企业重组中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实际中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几个大的方式。然而成本法和市场法的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成本法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市场法要求有活跃市场及充足的市场交易价格数据,而这一条件往往很难具备。相比之下,收益法是国际公认的且在实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无形资产和企业价值的方法。

审计评估是什么

法律分析: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的核查、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核验、审查和评价;评估相对于审计来说涉及的行业就多了,主要有:产权转移、资产抵押、资产处置、投资预估、自有自估、公允价值估算等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 待摊投资包含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审查费,指的就是该费用如何列支。国家没有出台法律规定,一般合同里面会有约束,约定甲乙双方的结算价是以最终审计后的数额,作为双方最后的结算数额。

审计评估是什么

审计评价是对审计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性鉴定,从而判断其是非好坏及其预后措施等一系列活动。审计部门对被审单位的财 政、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按照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经过分析、取证与综合,最后提出审计结论和决定、意见或建议的一个总结性的论证过程。审计评价是审计实施中最根本、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不仅是反映审计主体(被审者)是否符合审计标准,即有无错弊和效益及其程度;同时也是检验审计主体(审计者)是否按照审计原则和标准的质量强度和素质高低。所以,它被认为是一切审计价值的最终体现。

审计评估怎么做?

首先先要确定评估的需求点是什么第二、准备材料:营业执照,公司章程,法人身份证复印件财务报表、科目余额表根据审计评估的项目不同,准备不同的材料。第三、会计评估师进场进行评估,第四、确认电子审计评估报告第五、出具正式的纸质评估报告第六、评估完成。以上是皇嘉事务所的大概一些流程。当然这个需要根据每个的需求点来实时变更。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策略和计划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和计划是否能够为组织实现目标,并确认审计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2.业务风险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能正确定义和评估组织的关键风险,并将其反映在审计计划中。3.审计执行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是否符合审计标准,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并确定审计结论是否准确、全面和可靠。4.沟通和报告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沟通和报告审计结果的方式和有效性,并确认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5.资源管理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所需资金、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实现绩效目标。6.持续改进评估: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持续改进的过程和方法,并确定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的行动是否能够改进内部审计质量。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识别并改进审计工作的质量,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与组织实现目标的需要相一致。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保证组织在管理层面上有效运作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识别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审核程序的效率和效益。评估审计工作可以清楚地了解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遵守审计标准,是否在各个阶段中广泛使用行业最佳实践。如果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外部审计人员的参与。此外,评估还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明确专业发展路径、职业价值和技能培训计划,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目标和整个组织的战略计划。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不仅是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机会,更是检验自身工作成果、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许多企业都将其纳入到内部稽核制度中进行定期评估。

为了使应付账款的截止测试审计程序更为有效,注册会计师最好做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事实上CPA只是中级会计人员必备的专业证书。在就业方面来看,国有大型企业,外资公司和少数民营公司都会有比较好的就业机会。作为打工者,CPA即使在财务领域也不是最强的职业,因为还有ACCA,AIA,CGA,CFA,其中ACCA和CFA的年薪通常都不低于25万,上财的全球ACCA考试单科第一名的本科生出校门就是15万的年薪,加上LAWRANCE和BONUS,一年要超过20万,这就是比较硬的专业证书了。  单纯来说CPA,各个城市的就业状况是不同的,它主要还是依附于你的工作职位,FS,FM,FD,FC,不同层级工资当然不同。通常来说,在一线城市,CPA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而在二三线城市,就相当具有竞争能力了。  比如 沈阳可口可乐的财务主任(相当于FM),月薪大概在5K-8K左右,一年的PACKAGE大概在12万人民币。而上海百事可乐的FM,月薪大概在25K-30K左右,年薪大概在45万左右。  楼下的朋友,呵呵,每个人起点是不同的哦,如果你认为CPA已经是你的终点了,也挺好啊,知足长乐嘛。PS,中级职称对于外资公司基本是失效证书。呵呵。  对了,我不是CPA,但非常了解他们,每天接触的都至少是这个层级。我不是熊猫,但了解熊猫哦。呵呵,凡事未必一定要是这个身份才了解的,否则,那知识不是长的太慢了吗。  综合来说,作为CPA,如果你有更高志向,上升空间还有很大,如果你已经知足,OK,足够吃饭了。  再补充一下,当然也有很多高级财务人员也只有CPA没有其他证书。这是因为他们的年纪问题,很多从立信出来的专科生现在一样做到了中国区甚至大中华区FC等等很高的位置,他们具备CICPA。但这和他们的年纪有关,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90年代初已经毕业的。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据了解,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约有14万会员,如果要使中国会计师满足未来的需求,则需要至少30万注册会计师人才。  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委员会会长廖仲敏先生表示,在国内,注册会计师紧缺的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近几年,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注册商户的不断增加、企业的商业活动频繁,都使得他们对会计及审计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市场需求量一再增加;第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接轨,使得企业对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公司管治(corporategovernance)等要求提升,这也成为对注册会计师需求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需求量增加的第三个原因。  我国在今年1月执行的新会计制度,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接轨。此举不但增加了中国公司的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而且也有助中国公司向海外市场扩展。而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大量的国际会计人才无疑会协助这一过渡的顺利完成。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  北京注册会计师全国最多  在对会计师培训部采访中记者获悉,北京地区注册会计师呈现出4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会计师人数居全国之首。截至2006年9月底,北京注协所属会计师事务所404家,其中47家事务所在外地设立分所共计188家;注册会计师1065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2.4%,40岁以下的占63.6%。其次是行业收入连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为38.5亿元,较上年增长23.28%。第三是大中型事务所较为集中。在中注协公布的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百家信息中,北京地区占据了41家,其中7家进入前10名。全国72家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事务所中,北京占据26家。最后是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市场经济地位日益显著。注册会计师行业参与经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从验资、会计报表审计、资产评估扩展到税务代理、上市公司审计、司法审计、离任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清产核资、企业破产清算鉴证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诸多经济活动领域,已经成为促进首都经济繁荣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国际注册会计师要四种能力  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委员会会长廖仲敏表示,一名国际注册会计师除了必须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备英语的沟通能力、对事务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  娴熟的专业知识是一名国际注册会计师所必须具备的。而有国际眼光的雇主更需要聘请除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外,同时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本土、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前沿的国际会计师加入他们的财会团队。  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外语作为一种商务工具也日益重要。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早已成为对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  思维清晰、逻辑能力强、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是一名优秀的国际会计师不可或缺的。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专业财会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强的学习能力,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这是保证其不落后于时代,始终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向,站在行业发展前端的重要本领。  三条途径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会计行业人才的局面是,高端的注册会计师等财务人才奇缺。  “澳洲会计师公会为培养专业会计人才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和资源。”廖仲敏表示,澳洲会计师公会提供的CPA Program专业考试和MentorProgram工作经验计划,不但可以协助会计人员取得澳洲注册会计师资格,而且还增强他们的技术知识、商业技能、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令他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行业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可一展所长。  此外,澳洲会计师公会此前还推出了“2006亚洲学生实习计划”。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举行的“2006亚洲学生实习计划”,澳公会一方面希望雇主通过实习计划,接触到一些具有潜质的会计学生,从而发掘公司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更希望这些会计学生通过此次实习积累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以锻炼和提高,为他们将来走上职业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注册会计师的薪水情况  会计师的薪酬(2008年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情况)是个敏感的话题,不仅因为企业性质不同,给予会计师的薪酬必将有所不同,而且企业认为薪酬既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也属于个人隐私,常常不愿意透露。  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介绍来说,一般情况下,新人可在进入企业2-3年后升任为高级审计员;再经过2年左右升任为经理;之后3年左右升任为高级经理;再经过3-4年可升为合伙人。  刚刚毕业的进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学生月薪大约是5000元人民币;经理级每个月的薪酬大约是2万至4万元人民币;越往上升月薪会越高。薪酬的组成普遍为每年13至14个月的月薪,外加分红、福利和奖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高顿网校是网络财经教育领导品牌,更多财会问题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提问。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ipo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一、IPO审计风险原因分析1.内部控制风险。近几年,在申请IPO的遭否企业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成为除持续盈利能力、利润操纵、关联方交易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个致命因素。如成都国腾电子,其监事会与公司高管利益高度一致,监事会如同摆设,致使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杭州巨星科技,其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存在密切关系,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上海的丰科生物科技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缺陷,其报告期内的收入竟然有以自然人的银行账号代收的销售货款,且比例较高。对于IPO审计师来说,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及时发现并予以报告,不能保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那么其对之后的审计工作即使再认真细致也是劳民伤财,必定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风险,甚至法律责任。2.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利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粉饰财务报表,是IPO过程中申请单位最普遍采用的手段。常用的方法有:变更资产减值准备;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时间;变更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年限;变更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变更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项目初始计量方法;变更无形资产、收入、费用的确认方法等。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一致及其变动原因、会计估计的适当与否都会对最终的审计报告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关系到注册会计师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性质,所以,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不容忽视。3.利润操纵风险。由于证监会对申请IPO的企业有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对其配股等要求,故当IPO企业业绩不够发行上市条件时,大量的利润操纵行为就会层出不穷,少计提甚至不计提资产折旧或摊销、虚增收入、虚减成本费用等等,这无疑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例如,金荔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未对部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部分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导致当年少计费用2227万元,即虚增利润2227万元;2012年7月16日,被称为“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股”的新大地本已闯过发审委大关,却因媒体曝光少计成本、虚增收入进而粉饰财务报表,被证监会审查,列入终止审查IPO申报企业名单。4.关联方交易风险。关联方交易,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或控制方与被控制方之间进行的交易。一些拟上市公司可能使用大规模的关联方交易,把自身业绩的增长建立在关联方的亏损之上,从而隐藏可能出现的业绩下降或投资损失,以达到符合上市要求的目的。常用的手段有债务担保、转嫁费用负担、托管经营等。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识别、理清被审单位及其关联方的复杂关系,就会带来重大审计风险。例如,2009年苏州通润驱动IPO被否,关联方交易成为最大诟病,在报告期内与关联方铸造厂存在持续的关联采购,尽管2010年5月起苏州通润终止了该铸造厂的合格供应商资格,但新的供应商永辉铸造仍有约426万元的产品系通过原铸造厂采购获得。由于公司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尚短,最终被挡在A股门外。证监会发审委最终认定公司在关联方交易问题上无法撇清关系。5.审计结果公布后的法律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2003年2月,因锦州港虚假陈述案,北京毕马威华振和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被列为被告;2010年,毕马威高级经理梁思哲因行贿下属助洪良国际上市遭举报被停职承担法律责任;2013年初,证监会对江苏公证天业、天健正信、中瑞岳华3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警示函,原因是东吴证券、康达新材、隆基股份3家公司通过发审会后业绩大幅下滑,而提供IPO审计服务的这三家会计师事务所未如实说明相关情况,同时证监会对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处以行政监管措施。不难看出,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不仅起诉造假企业,也会把参与企业IPO过程的会计师事务所告上法庭,而证监会也会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在IPO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

审计报告收费标准?

u200d文 林夏淅编辑 邢昀一两百元就能出一份审计报告?在众多与财税、代理记账和工商注册相关的QQ群、微信群里,一大批以“100元起”“200元起”“300元起”开头的审计报告小广告。过去看到这些小广告,“老注会”刘羽并未在意。没有想到,两三年后,这种令人无法理解的低价报告,张牙舞爪地占领了一大片市场,她和同事们几乎失业。作为一位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从事审计行业15年的老人,她十分无奈。过去的客户们不仅结束了合作关系,还反过来指责他们收费太高。这一切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01审计市场乱象审计员王一在深圳去往香港必经口岸的灯箱上,看到“审计报告680元”的广告语,想到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顿时受到“重创”。市界在网上搜索“审计报告”字样,向几家排名靠前的客服咨询,报出2000万元资产规模后,对方报价在700元至1500元不等,出报告时间则为3-5天。其中一位客服人员还解释说,资产规模500万元以内的,价格统一为600元,标价100元是为了方便客人拍数量。说到要开票,客服们则表示需要多收15%-25%的费用。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我们做一个对比。目前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可以选择计件收费、计时收费或者相结合的方式。在选择计件收费时,可以实收资本、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等作为计费依据,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算的办法收取服务费。如果按照北京市物价局、财政局公布的计件收费标准(1996年公布,2001年修订),一家资产总额为2000万元的企业,对应的年度审计收费大概为2.65万元,而按照十年前山东省的收费标准,金额大概在3.6万元。和目前市场上流传的几百元报价相比, 18-51倍的差距,令人乍舌。审计员吴生对此焦虑,他对市界表示“很烂、很乱、没人管”。为什么能做到这么低的价格?原因也很简单。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对市界表示,市面上200元一份的审计报告,北京一大批所在做,有些赚得盆满钵满,但并不符合正常审计流程,直接用企业给的报表出报告,然后盖章、收款,完全没有底稿,更没有什么核查过程。更有甚者,直接快递一副章,让企业自己装订。但他同时也表示,具体操作的并不是专业人士,在报告上签字盖章的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只是挂靠在相应事务所,对相关事宜并不了解。一名前二十强内资所合伙人则表示“(他们)怎么可能真的查?”如此“低价、高效”的审计服务机构,究竟是谁?在一些与财务相关的交流群里,有人认为这都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小所”所为,但刘羽告诉市界,她无法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她就是来自一家小所,但她和同事都无法做这样的事情,况且如此大规模的市场,绝不是几个“小所”能吃得下的。市界咨询的几位线上客服都告诉市界,他们盖的都是正规事务所的章,包括北京蓝雨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北京浩清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和北京永恩力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大多附有防伪码或者二维码。不少客服还表示,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合作,市界从客服那里获得了两家的“审计样本”,报告页确实有报告号和防伪标志,事务所公章、注册会计师个人章、签名也都一应俱全。市界以客户身份致电了几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方给出的说法有所不同。永恩力合会计师事务所前台表示,无法答复该报告是否出自本所,需要提供报告号才能查询,但前台同时也表示,样本后附有签名的两位注册会计师,确实是他们所里的。北京浩清会计师事务所和北京蓝雨会计师事务所前台则直接向市界表示,不用担心网上是假的,确实是他们的业务。被问及为何收费较低时,对方表示可能以前找的是中介,不对同行作评价,被问及是否有审计底稿时,对方则反问“您得给我底稿呀”,被问及是否会对账目做出相关调整时,对方表示直接跟客服聊就行。市界查询,这家北京永恩力合会计师事务所,曾经在2017年中注协公布的国内前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排行榜中,以5338.36万元的收入总额,位列第62名。细看其他项目统计,发现这家会计师事务所是当年前百强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倒数第二少、从业人数最少的一家,仅有从业人员62名。这样算下来,其人均创收金额高达86.1万元,比排名第一的外资所普华永道的61.9万元还要彪悍。另一项异常之处在于,前百强会计师事务所中,只有四家的非鉴证业务收入大于鉴证业务收入,而北京永恩力合会计师事务所,是其中鉴证业务收入比例最低的一家。02低价报告害了谁区别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需要由具备证券资格的40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对低价报告有需求的,基本上都是非上市公司。这些中小型公司获取审计报告的目的,有的是用于内部股东会议以确认资产,有的是用于政府招投标,有的是申请银行贷款,还有的则是申请政府补贴等等。有正规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相当于给自己的资产负债做了一个公正和背书,在这基础上企业才能够以一个合格者的身份进行多项活动。但目前市场上充斥的低价报告,真的能够证明企业具有“合格者的身份”吗?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如果不符合要求,祸乱的可能涉及公众的建设项目;参与银行贷款的企业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增加银行的坏账,间接浪费社会资源;申请政府补贴的企业如果不符合要求,很可能就抢占了补贴额度。即便只是用于内部股东会议,也可能蒙蔽不知情的股东,损害其利益。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的晟源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下称“晟源”)就曾在未经过实际审计的情况下,以800元的价格,承接一家贸易公司的审计业务。这家贸易公司利用这份审计报告向银行申请了大额贷款,并给银行造成了454.06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虽然晟源的实际经营者陈某峰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4000元,但在巨大的利益和侥幸心理下,后继者们似乎全然无视这样的警钟。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让失去客户几乎失业的“刘羽们”对行业发展产生了疑惑。刘羽告诉市界,她所在的事务所,规模不大,只有五六十人,2018年全年找他们做审计项目的客户数量大概在200-300家之间,而2019年,这一数字变为了0。仅有的工作变成几个事务所之间的相互审计,因为这是监管机构对事务所的一项规定。问及为什么愿意从事审计行业15年,而没有跳槽到企业,刘羽表示她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家里,而在当地的小所工作,在淡季就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时间。此外,做审计给人一种比较专业的形象,更体面,像医生、律师一样。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曾经的客户指责自己乱收费,转而选择低价报告,而身边的许多圈内朋友,也同样对自己有诸多误解。在陕西一家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小安,也感受到了业务量的减少,以及低价竞争带来的压力。03该收多少钱为了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每个项目根据情况不同有各自需要的最低工时,而这些工时需要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来完成。假设一个项目需要30个工时,即使按照实习生的薪资标准80-100元/天,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那么需要至少2400元-3000元的人工成本。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不可能只有实习生,那么人工成本将会更高。在现有的收费标准下,从小所到大所,审计人员的薪资水平其实并不高。小所的刘羽表示,从最初入所每月1200元收入开始,到后来每月基本工资3000元左右,有注册会计师证的,年底补齐后,一般全年有6万元收入,平均月薪5千元。在排名前八名的某内资所从事审计3年的李子,因为近两年经历了市场不好,平均月薪也只在6000元左右。有7年工作经验的某大所项目经理则表示,由于自己在事务所度过了生娃期,目前的年薪在16-18万元,但身边同事也有达到20万元的,平均到月薪大概在1.3万到1.7万之间。这样的工资水平,对于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注册会计师来说,似乎并不算高。北京市物价局2001年发布的(京价(收)字 [2001]335号)通知中曾经规定,会计报表审计的最低收费为3000元,但这只是政府指导价。2014年10月,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部王伟的一篇署名文章,曾探讨了审计服务到底该收多少钱?文章认为,北京地区现行的收费标准仍然是2001年的修订版本,经过十几年时间,经济物价上涨的同时,人工薪酬等固定成本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对原收费标准进行修改也势在必行。关于审计收费标准问题,行业内的讨论一直存在,虽然并不是越高的收费就一定更好。但过低的审计收费,背后一定会导致审计资源投入不足,程序缩水,无法确保审计质量,造成专业审计人才的流失。既然这种低价报告的需求明显不合理,又为什么会存在?市场需求,是这种低价审计报告产生的根本原因。类似于招投标、银行贷款等用途的审计报告,对于企业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负担”,仅仅是为了通过监管层面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条件,他们自然愿意花更少的钱,达到同样的目的。对于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使用者来说,审计报告又是进行各项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自然也就需要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付出更高成本,聘请更优质的审计机构。这种天然的矛盾,虽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但仍未能在制度上得到解决,当前只能依托相关监管给出的“最低收费3000元”作为一个界限。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都问题频出,有限的监管如何覆盖到范围更大的、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些游离在资本市场之外的中小企业,虽然不属于“公众公司”,受到的关注度较低,但却真实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并且构成一个庞大的审计市场。目前事务所之间比拼激烈,审计费用存在价格竞争,而这些“100元起”、“200元起”和“300元起”的收费背后,审计报告多流于形式,其提供的数字和文字更是让审计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项目都有哪些?

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2017年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模拟题(一)

   2017年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模拟题(一)   单选题   第 1 题   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有审批权的是( )。   A 县级以上税务局局长   B 省级以上税务局局长   C 省级以上税务局   D 县级以上税务局   正确答案:A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税款征收的强制执行措施”的掌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没有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①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②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务机关采取上述强制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 2 题   《票据法》规定,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 )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正确答案:A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汇票提示承兑的时间”的掌握。《票据法》规定,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 3 题   企业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 规范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C 效率性原则   D 平衡性原则   正确答案:D   [大纲要求] 熟悉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利润分配的原则”的熟悉。利润分配的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和比例性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第 4 题   ( )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双方有过错的,则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A 奖励举报人   B 返还财产   C 赔偿损失   D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正确答案:C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律后果”的掌握。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律后果包括:①返还财产。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民事法律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对方。如果一方取得,取得方应退还给对方;如果双方取得,则双方返还;②赔偿损失。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双方有过错的,则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③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如果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 5 题   下列人员中不得兼任公司监事的是( )。   A 发起人   B 股东   C 职工代表   D 董事   正确答案:D   [大纲要求] 熟悉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公司监事的任职资格”的熟悉。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第 6 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是( )。   A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B 客户资信调查费用   C 坏账损失   D 收账费用   正确答案:A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的掌握。应收账款体现为一种资金占用,企业如果不把资金占用在应收账款上,便可用于其他投资并获得收益,如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便可获得利息或股息收入。这种因应收账款占用而放弃的其他收入,就是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一般按应收账款资金占用额乘以一定利率计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 7 题   目前审计署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共设有( )个派出审计局。   A 10   B 15   C 25   D 35   正确答案:C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中央审计机关的设置”的掌握。目前审计署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共设有25个派出审计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 8 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 )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A 实际利率   B 票面利率   C 市场利率   D 合同利率   正确答案:A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收益”的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 9 题   国家对进出口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的国际贸易政策是( )。   A 自由贸易政策   B 宽松贸易政策   C 保护贸易政策   D 壁垒贸易政策   正确答案:A   [大纲要求] 熟悉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的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特权和优惠,允许外国商品和劳务自由进出。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和劳务的竞争,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 10 题   某有限责任公司申请首次发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公司债券上市的法定条件的是( )。   A 该债券的期限为1年   B 该债券的实际发行额为人民币1.5亿元   C 该公司的净资产额为人民币1.5亿元   D 该公司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0个月的利息   正确答案:D   [大纲要求] 掌握   [真题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的掌握。公司申请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①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②公司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③公司申请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包括:①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②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③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④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由上述可知,选项D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③的规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下列选项中,效益审计中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审计的重点   B.确定审计的目标   C.确定审计的范围   D.确定审计的评价标准   12.采用文献研究法的效益审计方法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文献研究,都应评价资料内容的:   A.适用性   B.权威性   C.可靠性   D.时效性   13.下列选项中,对效益审计的界定是,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资源管理和使用的:   A.效率性   B.经济性   C.合规性   D.有效性   14.访谈法的优点是:   B.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技巧   C.能实地察看项目的各种情况   D.能最直接地收集到审计证据   15.观察法是效益审计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适用的审计事项是:   A.正在准备的审计事项   B.处于立项阶段的审计事项   C.后续追踪的审计事项   D.正在进行的审计事项   16.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这种思想指的是:   A.效率性   B.合规性   C.经济性   D.效果性   17.在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时,对利用外部专家工作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的应该是:   A.外部专家   B.被审计单位   C.审计人员   D.社会公众   18.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指的是:   A.经济性   B.效果性   C.效率性   D.合规性   19.在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要是:   A.时效性   B.针对性   C.可靠性   D.代表性   20.对有因果关系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因果模型的方法是:   A.成本效果法   B.目标分析法   C.回归分析法   D.杠杆法   参考答案:   1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确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效益审计的关键问题,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参考教材P169.   1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文献研究的途径包括:历史文献资料、统计资料和网络文献,这些方式各有其优点,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对资料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这样研究才有意义.参考教材P172.   1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对效益审计做了明确的界定,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其中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和合规性都是有效性所包含的方面.参考教材P166.   14.   【正确答案】:A   1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观察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得审计项目如何运行的信息,适用于正在进行的审计事项.参考教材P171.   1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6中有效性的其中一方面经济性的涵义.   1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是效益审计中一种常用的收集恰当审计证据的方法,在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时,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外部专家工作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参考教材P169.   1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6关于效率性的涵义.   19.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案例分析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在这点上,它与抽样的原则是相同的.参考教材P176.   2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74中对回归分析法的介绍.   21.下列情况中,适用于审计抽样的是:   A.以检查总体完整性为目的   B.单笔业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   C.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   D.审计事项总体数量较大   22.审计人员在审查样本项目后,如果必须以样本差错率代替预计总体差错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则往往是由于:   A.样本差错率与预计总体差错率大致相同   B.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总体差错率   C.样本差错率大于预计总体差错率   D.样本审查中有个别重要问题   23.属性抽样主要运用于:   A.内部控制测试   B.实质性测试   C.非统计抽样   D.判断抽样   24.抽样风险指的是:   A.审计程序可能不适应审计目标的要求   B.审计人员不能发现样本中的错误   C.审计人员无法得到被选为样本的凭证进行审查   D.随机选取的样本在某特征方面不能代表总体   25.在属性抽样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审计人员要求的精确限度增大,则所需的样本量: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26.下列因素中,构成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区别的因素是:   A.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   B.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C.将抽样风险加以量化和控制   D.存在抽样风险   27.在实质性测试中,抽样结果表明总体金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是指:   A.信赖不足风险   B.误拒风险   C.信赖过度风险   D.误受风险   28.误受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可能影响:   A.审计效率   B.审计效果   C.样本的选择   D.审计质量控制   29.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程序设计和使用不当,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审计人员工作疏忽等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属于:   A.误拒风险   B.误受风险   C.非抽样风险   D.信赖不足风险   30.下列样本选择方法中,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是:   A.简单随机选样法   B.系统选样法   C.等距选样法   D.随意选样法   参考答案:   2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审计事项总体数量较大,适用于审计抽样.   2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样本差错率大于预计总体差错率,则必须以样本差错率代替预计总体差错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   2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属性抽样主要运用于内部控制测试,变量抽样适用于实质性测试.   24.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BC属于非抽样风险.   2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精确限度是指统计抽样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精确限度越低,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反之越小.   2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2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C是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选项D误受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总体金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影响的是审计效果.   2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误受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可能影响审计效果,误拒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影响审计效率.   29.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ABD均属于抽样风险.   3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BC均符合随机原则.

审计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审计范围包括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范围是指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将综合性评价所认定的失去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包括健全性评价认为审计检查监管成果不全或项目结论不明确的,以及符合性评价认为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系统和环节,列入审计范围。2、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环节,列入审计范围。3、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内部审计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一、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一般的范围比较局限,仅对公司机关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的审计.同是还重点检查资金的流向和支出状况。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则是为了提搞公司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水平,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检查经济责任人在履职期间是否有违规的行业发生,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同是它也是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审计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依据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审计依据?如何对审计依据进行分类?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 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 *** 、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 (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 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 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 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 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 (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 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 *** 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 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问题二:审计依据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审计证据,就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真相的一切凭证。审计证据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与审计目的的关系,有证明是否存在的证据、证明所有权的证据、证明价值的证据等;根据提供逻辑证明的类型,有正面证据、反面证据;根据与其他证据的关系,有基础证据、佐证证据、重迭证据等;根据与被证明事项的关系,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根据证据的来源,有外部证据、内部证据。一般而言,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可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问题三:解释一下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注册会计师衡量审计对象公允性、合法性、一贯性的尺度,是注册会计师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问题四: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区别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审计依储与审计准则的关系: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五:审计依据是什么意思呢? 审计依据:是注册会计师衡量审计对象公允性、合法性、一贯性的尺度,是注册会计师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问题六:审计依据按性质分为哪些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审计依据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审计依据有。着不同的用途。对审计依据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审计依据。 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 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工、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 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 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 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问题七:国家审计依据与目标是什么? 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是国家对地区、部门和单位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基本要求。真实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发生,有关资料是否如实反映。合法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循国家有关规定。效益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真实、合法 。问题八:审计证据的目的和依据 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的联系和区别 1、审计证据是审计依据的支柱。2、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准则的基础。 3、审计证据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4、审计证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5、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6、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7、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收集、使用审计证据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审计准则。8、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活动就是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审计证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作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没有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就无法了解和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无法作出审计结论。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问题九: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有何区别? 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伐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我国古代有审计是“听其会计”之说,西方国家的“audit”一词也有“听审”的涵义。从审计的产生可以看出,审计和会计不是一回事,审计也不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产生的基础不同。 (二)性质不同 (三)对象不同方法和程序不同 (四)职能不同问题十: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三者之间有何区别 查找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审计依据的特点是层次性、相关性、地域性、时效性。选用审 计依据时,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 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 (二)把握实质问题 (三)准确可靠 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的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民间审计)指出,“审计准则说明了在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希望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惯例。”美国内部审计协会1979年指出,“审计准则是指用以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和用来阐明内部审计实务的准绳。”以上几种审计准则的定义,分别来源于有关 *** 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不同的组织机构,在表述上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程度虽各不相同,但其实质是基本一致的。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是: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一)审计的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是千百万个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经营的保证。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就能保证正确的经营方向,否则,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审计通过检查监,就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贯彻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情况,就能揭露和制止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地发展 2.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但不少单位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3.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不论是财政财务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揭露出社会上不正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理,提出改正意见,刹住不正之风,促进廉政建设。 4.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各种审计特别是财政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和查明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骗税、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行政纪律监察工作,法院、检察机关的司法侦查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检查工作,进行查证与鉴定,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有作用。 (二)审计的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微观经济管理,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 1.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 3.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资产的监督部门,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务,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这就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 4.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以助于微观经济中的有关矛盾的解决和宏观调控工作的加强。西方的审计学家认为,审计是建立一个廉洁政府的有力工具,由此可见,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自:中国审计出版社:审计学原理)

运营专项审计包括哪些?

审计运营部的职责 审计部职责 主要职责是负责推动公司审计机制的建立并主持开展审计日常工作。 1、 负责审计日常工作。负责各项目公司的财务收支、财务预决算审计、管理效益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审计、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审计等系列审计相关的工作,进行有关审计原始资料的调查取证、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编写内部审计报告。 2、 组织制定、实施公司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拟定集团公司各项内部审计制度,并对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3、 组织实施公司经济合同、章程、协议等的审核,对公司对外投资计划、融资计划及预决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4、 组织对公司投资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及预警工作,指导各项目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组织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审计工作。 5、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或抽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6、 组织实施对工程承包(包括总包和分包)和有关事项进行审计,负责组织或参与公司投资项目的审计,负责对项目公司经营管理、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财务内部审计全面点都包括哪些? 书本上的定义一般为:对集团的经济活动及内部管理制度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的活动。 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块: 1、审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财产的保护情况(相当于财务审计) 2、审查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相当于经济效益审计) 3、审查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守情况(相当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4、检查、评价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检查、评价完成指派职责的质量(相当于管理审计)。 软件企业专项审计内容是什么? 【软件企业专项审计内容、用途】 软件企业专项审计,是指指依据软件企业认定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拟认定企业上一年度和当年度(实际年限不足一年的按实际月份)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软件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企业软件产品自主开发销售(营业)收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进行审计。出具软件企业专项审计报告。 该报告主要用于企业申办软件企业或软件企业年审使用。提供给科委、财政、税务、工商单位及管理层和董事会等相关部门。 【软件企业专项审计流程】 软件企业专项审计工作从业务承接到完成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 1、会计师事务所和软件企业专项审计单位进行初步沟通了解,确定软件企业专项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收费等;并签订业务约定书; 2、会计师事务所安排项目组,下发委托方软件企业专项审计准备的资料清单; 3、被审软件企业单位按照资料清单准备相关审计资料,并确定现场审计时间。 4、现场审计阶段; 5、审计情况汇总和形成审计报告初稿; 6、与被审软件企业单位交换意见; 7 、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财务内部审计全面点都包括哪些 书本上的定义一般为:对集团的经济活动及内部管理制度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的活动。 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块: 1、审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财产的保护情况(相当于财务审计) 2、审查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相当于经济效益审计) 3、审查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守情况(相当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4、检查、评价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检查、评价完成指派职责的质量(相当于管理审计)。 公司内部审计有什么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蒐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 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 (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公司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 哪些审计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实务中,上市公司经常采用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评价其获利能力.  1、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在实务中,也经常使用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水平.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4、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了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越高.  6、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资本性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反映企业实际获得投资额的回报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  其中:平均资本=(实收资本年初数+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年末数+资本公积年末数)/2  上述资本公积仅指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7、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是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的业绩评价指标.每股收益的计算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一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份简化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进行调整后再计......>> 管理费用包括哪些费用 管理费用 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较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具体包括:公司经费,即企业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即企业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和其他经费;工会经费,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拨交给工会的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职工培训学习以提高文化技术水平的费用;劳动保险费,即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或按规定交纳的离退休统筹金、价格补贴、医药费或医疗保险费、退职金、6个月以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及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离休人员的其他经费;待业保险费,即企业董事会或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等;咨询费,即企业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审计费,即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查账、验资、资产评估等发生的费用;诉讼费,即企业因起诉或应诉而支付的各项费用;税金,即企业按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土地使用费,即企业使用土地或海域而支付的费用;土地损失补偿费,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破坏土地而支付的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即企业购买或使用专有技术而支付的技术转让费用;技术开发费,即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获得专项经费的中间试验费及其他有关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即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和其他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即开办费和其他资产的摊销;坏账损失,即企业按年末应收账款损失;业务招待费,即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在年销售净额一定比例之内支付的费用;其他费用,即不包括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管理费用,其他费用,即不包括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管理费用,如绿化费、排污费等。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什么内容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是否做到资产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会计记录和报表分析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公允性证明;2、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机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以确定其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这里包括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其中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应为重中之重。4、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5、开展明晰产权的审计。审计明晰其产权归属,避免造成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或其他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6、其他审计。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开展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以增强医院后备能量。 内部控制是企业有效组织经营,进行管理及各项经济业务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可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能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内部审计在当前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应抓住时机,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探讨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宽视野,尽快消除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跳出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局限,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进一步延伸。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系列行动和过程,主要目的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经营和计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完成情况。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组织控制,它既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进行评价,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运行的经济达到组织的目标。其本身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实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否,与该实体是否存在具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有着相当程度的因果关系。内部控制的存在与否,对内部审计方式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由于内部审计是在有限的时间与合理的成本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审计主体对审计结论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审计工作必须讲究效率与结果,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适当的组织目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等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开放式的模型。审计人员当开始一项审计项目时,必须首先评估组织面临的经营、管理、财务,风险,考虑组织目标是否适当和是否有相应的控制,这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及与部门的相互沟通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以组织目标为起点和核心,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完成由监督控制到风险基础,为组织做好服务。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包括哪些具体项目? 一、营业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二、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 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 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 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减盘盈)损失,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具体内容包括: (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珐的净额。 (2)汇兑损失,指企业因向银行结售或购入外汇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记账所采用的汇率之间的差额,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终了,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期末余额按照期末规定汇率折合的记账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等。 (3)相关的手续费,指发行债券等所需支付的手续费(需资本化的手续费除外),开出汇票、电汇、购买银行票据等银行手续费、调剂外汇手续费等,但不包括发行股票所支付的手续费等。 (4)其他财务费用,如现金折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非资本化融资租赁费用等。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有什么?详细的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 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 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

社会审计有哪些项目

问题一:审计的分类有哪些? 审计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被审计对象的范围、内容或审计的目的来分类,或者按照审计不同的方式来分类,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 一、按审计内容进行分类 1、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反映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的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 3、财经法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部门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所进行的专项审计。 二、按审计主体进行分类 1、国家审计。也称 *** 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 2、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 3、内部审计。也称部门和单位审计。是指由部门内部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三、按照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 1、事前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前所进行的审计。即对计划、预算的编制,以及对基本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等所进行的审计。 2、事中审计。是指在计划、预算或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 3、事后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进行的审计。 四、以上是审计常见和基本的分类,还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审计按其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2、审计按其是否有确定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3、审计按其执行地点分类,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4、审计按其是否受法律的约束分类,可分为法定审计和非法定审计。 5、按照审计工作开始时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可分为通知审计和不通知审计。 6、按照会计报告期进行审计分类,可分为期中审计和期未审计。 问题二: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及项目有哪些?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它是由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检查,收集和整理证据,以判明有关资料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和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并出具审计报告的胆督、评价和鉴证活动。 按主体分类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按内容分为: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效益审计。 工作内容不完全相同,注会的工作内容要多于一般的审计工作, *** 审计除外。注会的工作内容包括验资、审计、会计咨询等业务。 问题三:审计包括哪些方面 (一)按审计主体分类 1、国家审计 2、部门、单位内部审计 3、民间审计 (二)按审计内容分类 1、财务审计 2、财经法纪审计 3、经济效益审计 (三)按审计范围分类 1、全部审计 2、局部审计 3、特种审计 (四)皖审计时间分类 1、事前审计 2、事后审计 3、初次审计 4、再度审计 5、期中审计 6、期末审计 7、分期继续审计 (五)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 1、通知审计 2、突击审计 (六)按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分类 1、外部审计 2、内部审计 3、监督审计 问题四:审计内容包括些什么?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 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 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 问题五:审计项目有几个特点?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审计项目的确定具备五大特点,首先是立足法定职责。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金融机构审计、 *** 投资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主要职责。 其次,体现整体性。比如2008年至2012年,审计署以财政审计为龙头,构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同时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审计署直接审计与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相结合,实现全国审计机关一盘棋。 第三,着眼宏观全局。近年来,审计项目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关注的层次不断提高:从经济 领域向社会、政治和生态等领域拓展,如逐步加大对民生社保、资源环境和权力运行的关注力度;从查错纠弊向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提升。 第四,关注风险隐患。为深入揭示经济社会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会组织一些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如 *** 性债务审计、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审计调查等。 第五,坚持连续跟踪。制订审计项目计划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进行连续跟踪,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如对保障性住房就安排了5年期的跟踪审计,对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一些 *** 重大投资项目也连续多年持续跟踪。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六: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问题七:特殊项目的审计包括什么 特殊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期初余额 会计政策 债务重组 非货币交易 关联交易 或有事项 期后事项 持续经营 其他特殊项目的审计: 一、针对会计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一)针对会计估计的风险评估程序 1.了解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估计的要求。 2.了解管理层如何识别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和情况。 3.了解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包括作出会计估计依赖的假设、管理层是否及如何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 4.复核前期财务报表中作出的会计估计的结果,或对其进行重新估计。 (二)针对会计估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三大程序) 在审计会计估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审计程序: 1.复核和测试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 2.运用独立估计与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 3.复核能够证实会计估计合理性的期后事项。 二、复核和测试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 1.评价会计估计依据的数据,考虑会计估计依据的假设; 2.测试会计估计的计算过程; 3.将以前期间作出的会计估计与其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4.考虑管理层对会计估计的批准程序。 重要的会计估计通常需要取得管理层的复核和批准,这也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这种复核和批准是否由适当层次的管理层执行,并在支持作出会计估计的书面文件中留下证据。 三、运用独立估计 独立估计不仅能够印证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作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同时也可提高审计效率。 当运用独立估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独立估计依据的数据、假设和使用的公式,并针对计算过程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将被审计单位以前期间作出的会计估计与其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四、复核期后事项 复核期后事项是从实际发生结果的角度来证实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复核期后事项可能为会计估计提供结论性的审计证据。 期后事项可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估计提供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交易或事项的复核可能减少甚至取代对管理层形成会计估计过程的复核和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或取代在评估会计估计合理性时运用的独立估计。 五、评价审计程序的结果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会计估计是否与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相一致作出最终评价。 1.对影响作出会计估计时使用的假设和数据的重大期后交易或事项的考虑; 2.对会计估计差异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如果认为该项差异是合理的可能不需要调整;如果认为该项差异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层予以调整。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该项差异视为一项错报,并连同所有其他错报一并考虑,以评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否重大。 特殊情况下,如果认为被接受的各项差异合理但均偏向一个方向,以致各项差异的累积数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整体上评价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问题八:审计的对象包括什么? 给你个标准答案哈: 国家审计的对象或客体,即哪些部门和单位必须接受审计。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必须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 *** 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审计的内容是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接受审计监督的财政收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接受审计监督的财务收支,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各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财政、财务收支的划分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重合或交叉的。 问题九:社会审计组织的工作内容指的是啥,可以具体点吗?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社会审计组织的工作内容,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法定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两大部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十:审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章 审计活动产生、动因和对象理论 一、审计活动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一)西周审计已经达到相当高度 (二)外国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 (三)我国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 (四)上计与审计 (五)审计依据与审计方式 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理论 (一)对受托责任观和两权分离观的分析 (二)从历史发展看审计的产生 (三)两权分离观、受托责任观与维护产权观的统一 (四)维护产权,促进审计的发展 三、审计对象理论 (一)什么是审计对象 (二)审计对象的不同观点 (三)审计对象的受托责任说新论 (四)审计学对象 第二章 审计职能、本质和目标理论 一、审计职能理论 (一)主要观点简介 (二)审计基本职能新论 (三)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四)审计职能、作用和任务的关系 二、审计本质理论 (一)从审计基本职能研究审计本质 (二)“经济控制论”和“经济监督论”评析 三、审计目标理论 (一)直接制约审计目标的是审计职能 (二)审计的基本目标 (三)目标和目的辨析 (四)前后一贯的系统观 第三章 审计公设、理论结构和起点理论 一、审计公设理论 (一)审计公设与假设 (二)对审计公设体系内容的主要观点简介 (三)审计基本公设 二、审计理论结构概述 (一)审计理论结构 (二)审计理论结构三分法 三、审计理论的起点理论 (一)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起点辨异 (二)研究起点――基本职能论 (三)逻辑起点――基本动因论

审计项目有哪些内容

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当前审计研究领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就当前审计工作来讲,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很多,结合近年来审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点研究:   效益审计的问题   效益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已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审计署2003至2007年发展规划和近期下发的2006至2010年发展规划中也都提出要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认为,在广大审计人员不断实践探索的同时,效益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上,诸如如何合理的选择审计目标、规范的制定实施方案、科学的确定评价标准、有效的进行审计取证等问题都需要研究。二是在效益审计的项目实施中,如何使审计人员尽快转变审计思维,正确处理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真实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关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金融、企业等审计领域开展效益审计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指导性研究还需要加强。四是对效益审计报告需要在研究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拿出规范性的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审计管理问题   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方法,是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审计管理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宏观层次,如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成本控制等,而对于审计现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安排,现场保密管理等问题则较少涉及。我们认为,审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审计从项目计划制定到提交审计报告最终到对审计影响和效果的关注,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关注,管理都有待加强。建议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拓宽审计研究管理的视角,多从微观入手,细化审计管理的研究,用更多、更新的理论来指导审计管理实践。   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是多年来审计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倡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2006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要求,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落实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可见审计质量控制始终还是我们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仅限于某一方面来进行研究,如审计人员管理、审计现场管理、审计报告、审计复核等,我们建议需要从影响审计质量的各因素和各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更多的关注各环节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的发端,是国家审计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之一。修订后的《审计法》也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从目前看,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尚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框架;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还不规范;三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难以划清经济责任主体任期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针对上述问题,在下一步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取得的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区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等不同审计对象,分类提出审计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指导性框架;另一方面要对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处理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研究,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同时,如何结合效益审计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也有待研究。   先进审计技术方法问题   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和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也是审计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虽然内控制度测评、重要水平测试、审计抽样等方法在审计实践中都有应用,但规范性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比如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问题,通常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经验判断,存在随意性,而重要性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审计样本量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控制。我们建议在下一步理论研究工作中,除了及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外,还要重视这些方法的实践性要求,不断总结好的、事实证明有成效的一些审计案例,可能的情况下推出一些专家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和规范这些方法的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财务审计首先由明确的会计准则以及审计准则对于财务处理和需要实施的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其次,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为财务报表。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企业会有很大差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盈利情况。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大胆创新审计审计工作思路,下面我整理了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1    审计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重塑现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    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这集中表现为:审计方法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技术从过去以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审计。    人才观念创新   据烽/火猎头公司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审计机关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刚性的培训和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    审计战略创新   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这些总体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审计创新。李审计长在海南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审计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因此要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唯有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不断推进审计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善于结合实际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着重查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二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采用现代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联网,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在积极开展效益审计的同时,继续打造精品项目。效益审计和大要案两手都要抓,都要抓出新成效。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精品项目,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    同时,抓好审计工作还要体现以下“五个创新”:   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抛弃那些不适宜、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   二是创新工作思路。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三是创新审计内容。要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促进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新路子。   四是创新审计方法。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   五是创新审计队伍建设。要把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加强审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2    一、审计工作思路的创新   20多年的审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审计的地位不断提高,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审计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针对新的形势要求,不断调整审计工作思路,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实现审计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必须与时俱进,要做到四个克服,四个增强。一是克服就事论事的习惯做法,增强认识规律,为宏观服务的意识。二是要克服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增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三是要克服狭隘封闭的部门局限,增强胸有全局的大局意识。四是要克服畏惧困难的思想障碍,增强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   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在审计工作中就要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服务改革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在开展审计工作中,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环节,坚持紧贴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紧贴国家方针政策,紧贴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来开展审计工作;要把实事求是作为审计工作的立足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把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审计工作;要把关口前移作为切入点,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坚持 “审、帮、促、”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帮助其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审计对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把依法审计作为基本点,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使所有的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审计内容的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将会不断涌现,特别是公共财政理论和效益财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使政府的理财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财政改革的重点已逐步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转向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同时公众对政府行为也提出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且只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创新和拓展审计内容,在继续搞好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在揭露重大经济犯罪的基础上,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的路子。尤其是对于政府投资的各种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等具有非常明确绩效目标的项目,审计的重点目标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搞好绩效审计,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抓紧制定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以保证绩效审计的顺利推广和实施。    三、审计组织形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上下级审计机关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但是这个有机整体在审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的却是各自为战,封闭运行的形式。在审计业务工作上还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审计资源大多还在审计系统内部循环,没有形成整体社会效应。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自为战,封闭运行,尽管也能发挥作用,但是却不能充分整合审计资源,获取全面充分系统的审计信息,更不能发现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也就无法提出有宏观性价值的审计建议,严重阻碍着审计成果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形成大审计格局,树立全国审计“一盘棋”的思想,强化整体意识,实现审计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首先,重大审计事项要整体联动。如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目标等,全国必须保持一致,对重大的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国土项目、农业、社保、教育、卫生等重点专项资金和重点行业,应必须形成全国“一盘棋”,否则就无法实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二是重大审计事项要统一。对重大审计事项必须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处理、统一考核”的原则。对重要行业性的专门审计事项要“上下联动”,“一条龙”审计,即以审计署为龙头,将审计龙头和各级审计机关以及延伸审计紧密结合起来。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审计目标,就要适应审计的新形式和新任务,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才能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首先,创新审计方法要注意搞好四个结合,达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将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二是要将经常性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三是要将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四是要将揭露查处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相结合。同时,要坚持统筹兼顾,从单一、局部、分散型审计向行业、系统、整合型审计转变,扩大审计影响;坚持点与面的统一,从单纯运用审计手段向综合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手段转变;坚持纵向延伸,将审计的重点从一级预算单位转向审计基层预算单位和资金最终使用单位;坚持科学筹划,从侧重审计实施向兼顾审前调查、内控测评、方案论证等方向转变;坚持跟踪问效,从侧重处理处罚向促进改革、完善政策方向转变。   其次,努力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实行标本兼治的办法,从抓被审计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做起,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审计时效性意识,即能够充发挥审计的预警性功能,又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优化审计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我们开展对预算单位和乡镇政府依法建账审计审核制度,经过多年审计实践检验,效果非常显著。   三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审计。第一,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综合监督作用,与财政部门联合起来,积极推动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把住被审计单位选择财务软件的关口,尽量使各部门各单位使用统一合法的财务软件,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审计修好桥铺好路。第二,逐步以计算机审计取代手工审计。第三,借助政府信息平台,实现远程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随时访问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经常性监督,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五、审计环境的创新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环境能够促进其发展,否则也会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审计环境。首先要创新领导环境,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领导意见,避免顾此失彼。二要注意协调周围环境,对审计出问题的处理,要坚持 “三个有利于”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审计发现的问题,对与现行法规不一致,但符合发展和改革方向的,要理解并帮助完善;对确系工作失误,但不涉及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要慎重妥善地进行处理,帮助整改;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违纪及舞弊和腐败的问题,要从严查处。三要始终保持机关内部领导班子和群众集体环境的和谐。    六、审计人力资源与开发创新   新形势下,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审计人员的潜能发挥,对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地位、树立良好审计形象至关重要。因此审计机关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一方面开发现有审计人力资源,发掘其潜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一系列的激励、竞争管理、福利制度,调动审计人员发挥出最大潜能;加强行业培训,构建审计系统干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更新审计人员,优化审计队伍结构。真正建立起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职业化审计队伍,为把审计事业建设得更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审计创新审计新思路3   随着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芮城县审计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各级干部认真履行好经济责任。   一是深入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不仅注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属的单位进行审计,同时还延伸对下属部门、乡镇站所进行审计,消除审计死角。二是融合审计,深化审计内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将工程投资审计、政策执行审计、机构编制情况审计等融合起来,全方位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有效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职,宏观决策。三是大数据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各部门数据资源进行筛查比对,生成疑点,有效解决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力量薄弱等困难,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利用数据比对发现有车、有房、在职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享受城乡低保及重复享受城乡低保的问题。四是捆绑审计,实现一果多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捆绑审计,实现一果多用,节约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能。五是注重成果运用。加强与组织等部门沟通,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在干部评价管理使用中,更多的使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审计的作用有哪些

问题一:审计有哪些作用 他的社会作用是: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社会工程。审计工作应当按照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审计的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一、切实做好财政审计,以促进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把“三农”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促进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三、做好环保审计,促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四、突出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五、做好社保审计,充分发挥好社会 “稳定器”作用;六、把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七、推进诚信建设[关键字]审计 监督 保障 和谐社会 内部作用: 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它与会计有本质的区别。会计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企业和单位的资金运动,而审计是监督企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其内容不仅包括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工作,而且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是由本单位、部门内部专职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直接对本单位负责人负责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其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三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管理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也越来越重要,它是目前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内部审计具有三大作用。 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 企业发展和壮大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度的不完善,可能会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漏洞。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健康进行和促进资金良性循环,内部审计便是一剂良方。具体来说通过对内部法规控制制度评审可以确认企业收入来源与支出是否合法;对内部工作流程、授权批准、业务记录的检查、评审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适用、有效。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各项财产物资实地盘点清查可以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债权债务及权益进行查证核实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内部审计能促使被审计公司和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策略、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监督、检查、审核可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所以企业的营运应做到投入经济性、运转效率性、产出效果性。通过对企业各项计划目标和投资方案的审查和评价就可以判断其投入是否经济、合理和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取证、分析、评价,可以确认其运转的速度率和最终获得的效果。从而查清被审计公司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现状;证实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成果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决策资料。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是监督管理而不直接行使经济管理权(特殊授权情况除外),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达、管理越重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越突出、效果越明显。 二 ) 审计的促进作用 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 , 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 , 促进微观经济管理 , 以助于国......>> 问题二:审计有哪些作用? 审计的作用 1、制约作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及财经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促使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2、防护作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鉴证作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法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证,特别是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4、参谋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各部门、各单位具有一定的经营自 *** ,领导进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部门、单位的经营成败。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随时进行监督,以判断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使部门、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5、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部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6、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 虽然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逊色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本部门、本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一定范围内,它的客观、公正性是可信的。所以,一方面它受国家审计的委托,或是根据各级 *** 的法令,可以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鉴证;另一方面,它可以接受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其他部门或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 问题三:审计是什么?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审计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主要目的能够明晰资金的流向,作用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预防腐败和徇私舞弊行为。 问题四:审计的重要性是什么?从哪些方面理解? 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绩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合理判断审计的重要性应从七个方面理解: 1、以往的审计经验。 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 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问题五:审计工作底稿有哪些主要作用 (一)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二)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并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三)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四)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 问题六:什么是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在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发生错误的容忍程度。在重要性以下的,可以省略(但并不表示这肯定不重要)。举个例子,比如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根据规模确认的重要性是10万,那么,在审计时,重点关注10万以上的事项就可以了(当然要包括同一项目累计达到10万的),而像低于10万的业务就可以省略(比如企业一项费5万元的费用计入预付账款),当然如果这项费用从资产调入费用导致企业从盈利变成亏损,将不再适用重要性原则。 问题七:什么是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 *** 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重要性: 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鸡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问题八:公司内部审计有什么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 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 (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公司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 问题九:审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是什么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问题十:简述审计重要性包括哪些适用范围求解答 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 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x0dx0a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x0dx0a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x0dx0a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x0dx0a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x0dx0a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x0dx0a二、经济效益审计x0dx0a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x0dx0a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x0dx0a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x0dx0a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x0dx0a三、经济责任审计x0dx0a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审计依据的审计依据的种类

审计依据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审计依据有。着不同的用途。对审计依据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审计依据。(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

审计的定义是什么?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 2019年审计资格(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时间为10月13日。基本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详细定义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公认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就是审计的内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代表着被审单位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如会计资料)的真实公允性的一种看法。本书第四章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收集和评估证据证据是审计人员用来确定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真实公允性的各种形式的凭据。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审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鉴定、综合和利用审计证据的过程。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不偏不倚,实事求是,这是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只有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作出审计结论、报告审计结果,才能达到审计目标,也才能使审计工作令审计意见的利害关系人信服。所制定的标准所制定的标准是审计的依据,即判断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与否、经济效益如何、经济现象真实公允与否的尺度,如国家颁布的法律、规章和标准,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企业制定的各种消耗定额、计划、预算等。传递结果向依赖和利用审计意见的组织和人员传递结果是通过编制审计报告进行的。编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步骤。审计报告的格式有些是标准化的,如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报告;有些则是非标准化的,如职员舞弊专项审计报告。在有些情况下,审计人员甚至还可以采取口头的非正式形式报告审计结果。系统过程审计须按照公认的规范(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颁布的十条公认审计准则及审计准则公告,统称为“GAAP (General 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提高审计的效率。

什么是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1、经济性是指在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成本最低。2、效率性是指一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是否得到最大的产出。3、效果性则是指被审计单位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扩展资料:绩效审计的分类: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主要形式有:(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得比较早的领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绩效审计

什么是资金使用效益,其审计内容有哪些?

  资金使用效率评价资金使用效果的一个参数,主要的两个指标是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在财务方面衡量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就是资产周转率。  提高认识  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1] 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最后,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三角债”。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因为它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严格把关,提高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  分配资金  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求;其次,保证资金高效率的使用,企业通过增加流动现金和控制现金流出来获取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扩张所需的资金;再次是要降低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的收回期限,生产原料、物资的采购时间等,降低任何可能导致企业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否则,易导致收支失衡,资金拮据等问题。最后就是要合理规划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合理分配。  账目管理  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盘活资金、解决资金占用困扰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产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制度,堵住漏洞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定期检查盘点,尽可能压缩积压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针对不同行业,了解行业所处经济周期、销售旺季、淡季等,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存货的最佳结构。同时,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另外,在不影响信用的基础上,推迟付款时间等。 企业要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其作为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同时,企业要制定好经营管理战略与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资产也能保值和增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的进行生产经营,不断发展壮大。

效益审计应采用哪些审计评价标准

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做好效益审计的“三化”建设,力争高起点开展效益审计。我们应避免走“先自由发展,然后再去慢慢规范”的老路,从一开始就必须重视效益审计的“法制化、规肠单斑竿职放办虱暴僵范化和科学化”建设。要改变审计观念,在效益审计中应重揭露问题,轻处理处罚。在传统审计中,对审计发现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必须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和处罚。

国内外经济效益审计研究的现状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研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首先要从经济效益问题谈起。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被审单位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包括效益额和效益率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效益额审计是以自益性效益决策作为主要目标,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效益额是否稳步增长进行审查。只要效益额在显著增加,则表明扣除消耗以后的社会财富净增长加快,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应该说经济效益是提高的。所谓效率审计是指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如对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总产出效益率〔其公式为:工业总产值(现价)于(固定资产净值+定额流动资金)〕的审计,均属于效益率审计。为r准确界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目前下列较流行的效益观念加以《江淮论坛》1993年第5期澄清。一是重产出,不计投入,忽视高投入,低产出的倾向,过于注重效益额的作用;二是重微观,轻宏观,忽视改革时期效益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是重上缴,不重实绩,忽视了“三角债”急剧增长,形成缠绕企业沉重债务链和“拖欠经营”;四是重眼前,不重长远,忽略固定资产补偿、更新、增殖,等等。这些长期已定型的错误的效益观念,说到底是困扰效益审计的症结。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经济审计的标准,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指导思想就是从生产关系诸多因素适应性上去寻找解释经济效益问题产生的条件及其成因。从微观上,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管理机制和内部经营管理。目的是要运用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的原理,说明经济效益在生产发展诸因素上的合理方面与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搞活企业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目标化标准。就是要求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既具有企业目标与提高经济效益两者发生矛盾时,使速度服从效益的“主次感”,又具有当企业目标创新时警惕重速度和轻效益再现的“清醒感”,还具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赫然前提下保持企业目标适当增长的“速度感”。其具体表现是全部要素生产率、劳动要素生产率、资金要素生产率三方面共同持续、稳定地提高。2.资源有效利用标准.就是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充分利用物力资源;不断提高资金流向的经济效果,提高资金利税率和降低资金占用率以充分利用财力资源;还特别要求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以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其主要表现在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缺口不断缩小,并控制在正常界限之内,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正常上限为97%,下限为92%。这也就是要求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正常缺口界限应在5%左右。3.技术进步标准。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从而能够在一定的生产要素组合下,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效率,得到更多的产出。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应该是劳动素质水平和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并且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占据较大比重。流动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应体现在原材料的质量水平提高和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库存占用水平不断降低,以及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上;固定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具体表现在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工效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新产品产值率、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长率和净值率、技术改造投入产出效果、职工文化和技能水平、技术改造还贷额、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等等。4.要素代替标准。鉴于劳动要素和资金要素是企业发展的二个基本内因,因此,这一标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资金要素不断代替劳动强度是技术进步由点向面、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素代替标准是指无论在那个方面或环节上,或资金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金,都应带动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5.规模合理变动标准。就是要求企业克服“规模障碍”,向着经济效益好的合理规模方向发展,各产品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要做到服务方向正确、适销对路、物美价廉、适应性强、经济合理和具有特色等,特别是要使技术先进的产品和加工深度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企业既不存在局部闲置的生产能力,也没有局部性生产能力的超负荷运转,即规模经济有利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生产率与资金要素生产率得到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在:a.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即以不同时期统计数据比较,各种规模的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b.有利于劳动与资金的结合,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规模的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的缺口趋向变小或合理。对企业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从劳动要素开始,按系统联系逐一对要素作出评价,评价中除要处理好宏观效益—微观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关系,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关系外,还应采用适宜的各种数量分析方法,将取得的审计证据予以对照、检查、衡量,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评价中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即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作为静态比较的评价方法,可以作同类各因素效率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类因果关系之何的比较,比如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价。动态比较是不同时间上相同因素的比较,比如将资金利税率本期实际指标与上年同期指标比较,可以看出,本年资金利税指标的升降变动,分析变化原因,找出效益下滑的症结;也可以作横向比较,比如同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直观地看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综合管理。但是不管那种比较,都应说明两方面的结论,一是现实中合适或合理的数量关系;一是现实存在问题中的非正常数量特征等。

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状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内部审计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 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 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

国家审计作用是什么?

( 一 ) 审计的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1. 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 政策及法规制度 , 是千百万个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经营的保证。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 , 就能保证正确的经营方向 , 否则 , 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审计 通过检查监督 , 就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贯彻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的 情况 , 就能揭露和制止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 , 以利于社会主义经 济健康地发展。2. 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 经济资料 , 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 但不少单位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 , 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 , 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 , 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 , 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 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 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3. 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不论是财政财务审计、 还是经济效益审计 , 都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 , 揭露出社会上不正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 , 进 行必要的处理 , 提出改正意见 , 刹住不正之风 , 促进廉政建设。4.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各种审计特别是财政财务审计 ,可以发现和查明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骗税、走 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 , 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 , 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行政纪 律监察工作 , 法院、检察机关的司法侦查工作 , 以及各种临时检查工作 , 进行查证与鉴定 , 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有作用。( 二 ) 审计的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 , 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 , 促进微观经济管理 , 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 的提高。1. 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 和经济效益审计 , 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 的各种因素 , 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 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 , 进一步 挖掘潜力 , 提高经济效益。2. 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 , 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 ,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 , 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3. 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 资产的监督部门 , 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社会主 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 , 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 务 , 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 , 这就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 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4. 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 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 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 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 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 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 , 以助于微观经济中的有关矛盾的解决和宏观调控工作的 加强。

经济效益审计三种主体及分工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具体化。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和资产、负债、损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

名词解释审计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按财务审计分类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信息科技审计:评估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一)财政财务审计(financialaudit)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旨在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具体来说,财政审计又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政府的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的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财政决算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财务审计则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以会计报表为媒介集中反映的,因而财务审计时常又表现为会计报表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二)经济效益审计(economic effectivity audit)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状况进行审查、评价,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实现经营目标。在西方国家,经济效益审计也称为“3E”(efficiency,effectivity,economy)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则将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统一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西方国家又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从事的经济效益审计活动概括为“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哪些?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一般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的重要意义有哪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公司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二、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如何对审计依据进行分类?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

经济社会学 我国审计控制的重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x0dx0a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x0dx0a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x0dx0a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x0dx0a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x0dx0a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x0dx0a二、经济效益审计x0dx0a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x0dx0a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x0dx0a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x0dx0a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x0dx0a三、经济责任审计x0dx0a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审计有哪些作用?

他的社会作用是:x0dx0a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社会工程。审计工作应当按照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审计的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一、切实做好财政审计,以促进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把“三农”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促进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三、做好环保审计,促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四、突出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五、做好社保审计,充分发挥好社会 “稳定器”作用;六、把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七、推进诚信建设[关键字]审计 监督 保障 和谐社会x0dx0a内部作用:x0dx0a 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它与会计有本质的区别。会计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企业和单位的资金运动,而审计是监督企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其内容不仅包括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工作,而且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是由本单位、部门内部专职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直接对本单位负责人负责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其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三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管理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也越来越重要,它是目前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内部审计具有三大作用。x0dx0a 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x0dx0a 企业发展和壮大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度的不完善,可能会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漏洞。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健康进行和促进资金良性循环,内部审计便是一剂良方。具体来说通过对内部法规控制制度评审可以确认企业收入来源与支出是否合法;对内部工作流程、授权批准、业务记录的检查、评审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适用、有效。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各项财产物资实地盘点清查可以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债权债务及权益进行查证核实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x0dx0a 二、内部审计能促使被审计公司和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策略、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监督、检查、审核可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x0dx0a 三、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x0dx0a 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所以企业的营运应做到投入经济性、运转效率性、产出效果性。通过对企业各项计划目标和投资方案的审查和评价就可以判断其投入是否经济、合理和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取证、分析、评价,可以确认其运转的速度率和最终获得的效果。从而查清被审计公司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x0dx0a 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现状;证实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成果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决策资料。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是监督管理而不直接行使经济管理权(特殊授权情况除外),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达、管理越重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越突出、效果越明显。 x0dx0a x0dx0a二 ) 审计的促进作用 x0dx0ax0dx0a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 , 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 , 促进微观经济管理 , 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 的提高。 x0dx0ax0dx0a1. 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 和经济效益审计 , 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 的各种因素 , 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 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 , 进一步 挖掘潜力 , 提高经济效益。 x0dx0a2. 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 , 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 ,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 , 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 x0dx0ax0dx0a3. 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 资产的监督部门 , 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社会主 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 , 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 务 , 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 , 这就有利于维护正 常的经济秩序 , u2022保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 x0dx0ax0dx0a4. 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 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 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 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 见 , 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 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 , 以助于微观经济中的有关矛盾的解决和宏观调控工作的 加强。x0dx0ax0dx0a西方的审计学家认为 , 审计是建立一个廉洁政府的有力工具 , 由此可见 , 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 , 对于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审计的依据

(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法律依据:审计署《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 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 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有什么不同

就我国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80年代末的提法,到90年代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运用起来。实际上既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我国由以企业效益审计为主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领域。 绩效型审计的术语使用问题,1986年4月在悉尼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绩效审计”列入了正式议题。会议建议以“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统一各种有关绩效型审计的名称,并在最后会议文件《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了“绩效审计”这个叫法。因此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开展的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叫法。如果研究中西方绩效审计区别,有以下五点:(一)审计范围比较。  西方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我国是法律直接赋予审机机构这种权力。所以,我国更侧重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也一样,对行政单位的绩效审计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强调一事一审,满足议会需要,我国则侧重宏观绩效审计,强调要满足政府对宏观调控的需要。(二)审计标准比较。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亦较为完善,大都制定有详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美国会计总署的出版物《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1981年修订本中,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而我国除《审计法》中提到效益审计概念外,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系统规定还在研制中。(三)审计方法与手段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而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金审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电子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审计软件包很少。中外的绩效审计仍是一个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审计自动化都是当务之急。 (四)审计人员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师外还有约1 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人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和会计人才,而其他的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这类人才。(五)我国绩效审计是先由政府审计推动,并且与政府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西方,绩效审计则首先由内部审计中产生,其后被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借鉴,并在政府审计中得到广泛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可以阅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研究》一文

简述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审计是指什么?

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审计的主要分类 ?

一、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二、按财务审计分类运作审计、履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信息科技审计三、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四、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五、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扩展资料会计、财务、审计的区别:1、会计是信息的创造者,财务是信息的利用者,审计是信息的监察者。2、工作任务不同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所以会计总是给人一种账房先生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记账、做分录。财务的工作则是根据会计所记录的数据,分析出其中的关系,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应用起来,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从而创造价值。审计的工作是对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3、负责内容不同会计负责结账核算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并描述资金账目。财务则负责分析资金运转,并对未来资金做预算。审计负责对会计的核算进行检查,又包括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

内部审计到底有什么意义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公司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二、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2004-10-27  作者:彭国翔 湖北省审计厅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简言之,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摘自《中国审计》2004年第13期)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及项目有哪些?

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三、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内部审计有什么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为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拓展资料: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有什么?详细的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 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 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

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内容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 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 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甚至不少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了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经营审计一般是由内部审计发展来的,它是业务审计的扩大化形式;管理审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60年代至70年代,它是从财务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而来的,其范围和技术更趋于综合性、绩效性与管理性。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效益审计的必要性是什么?

  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效益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的最好体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展效益审计,正是在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从完善体制和创新制度的高度剖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有利于制度环境建设和建立长效约束机制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为完善体制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参考,促进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环境。  效益审计是评价和考核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其内容包括考察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等。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效益审计考核的标准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对影响经济活动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开展效益审计,有助于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效益审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里所说的节约应当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二是按照物品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和消费,用尽量少的资源和能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约型社会首先是生产节约型社会,即节省原材料、能耗与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就是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极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促进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审计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  节约型社会是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的社会。效益问题往往和管理水平有关,低下的管理水平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经济活动中大量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经济犯罪、贪污腐败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开展效益审计要从内部控制和管理入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效能进行审计,发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损失浪费等不良结果。  3.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优势所在  内部审计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内部审计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这一科学定位从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目标、审计手段等诸方面赋予内部审计以全新的内涵,符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管理加效益的定位,要求在审计理念上,要把内部审计从监督检查转变到控制机制上来,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推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管理加效益的定位,要求内部审计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促进部门和单位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上。通过审计,找出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和流失的漏洞,从加强管理入手,发现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内部审计在促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其他管理部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效益审计将逐步占据内部审计的主导地位,成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内部审计由于植根于组织内部,对所在单位的状况比较熟悉,在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管理审计,努力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要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和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分析,揭示损失浪费和低效益的现象,针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和对策,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在促进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科学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内部审计在促进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效益审计该怎么审?从哪些方面入手?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如何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有没有人知道?

(一)访谈。访谈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运用于 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事先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直接面谈或电话进行交流,面谈可以是单独面谈或多人讨论式的访谈。(二)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就是根据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模式化问题的表格,通过发放给被调查的目标群体,来收集信息和证据。(四)文件的审阅和研究。效益审计不仅要研究财务资料,而且还要查阅和研究相关的统计报告、官方报告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相关文件材料。(五)观察。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场所或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以了解有关活动的运转状况,了解现场员工的想法,并将其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六)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

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如下:对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广告宣传责任。产品安全责任。债务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能源责任。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重点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效益审计是一种经济审计,它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同时,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责任审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效益审计就无从谈起。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按审计的时间可分为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事中经济效益审计和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按经济活动的层次性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和微观经济效益审计。我国目前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大多是微观经济效益审计。微观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管理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 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营与管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既取决于有效的经营,又取决于科学的管理。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决策,就会失去方向。同时,如果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和管理必须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将经济效益审计分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部分,即管理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 管理审计是指以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检查、改善企业单位的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具体包括:1、管理职能及其发挥情况的审查;2、管理内容及其管理的效益性审查;3、管理素质及其适应能力审查。 业务经营审计是指审核、分析、评价被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生产各要素利用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具体包括:1、生产业务效益审计;2、销售业务效益审计;3、成本方面效益审计;4、资金利用效益审计。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完善我国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速经济发展进程都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把握效益审计项目选择的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 二是要实现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要求,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工作的重点,从审计财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1294 日期:2009-4-27 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转到效益审计上来,事在必行。 三是要注重研究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目前,效益审计的内容没有明显界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审计的内容不尽相同。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表明了效益审计的内涵和内容,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应以财政资金管理、财政资金制度、财政资金监管为重点,分析财政资金调控和管理的有效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允性,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有无资金损失和浪费。 四是要探讨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评价的技术标准上,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渗透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创新效益审计评价的程序、方法,从而界定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使依此为衡量标准所形成的审计结论,除可准确揭露问题外,还可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达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高的目的。 五是要广泛开展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业务学习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效益审计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广开思路,大胆探索、大胆实践。首先要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和人才的共享。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有(  )。

【答案】:A、C、D、E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单位经营状况和取得效益情况的真实性进行评价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点检查收入实现情况和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以确定审计对象经营效益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效益。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  农业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审计机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笔资金都进行审计。因此,要抓住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关注、资金数额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资金开展监督,以促进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加强对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要紧紧围绕着这些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以及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促进管好用好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在资金分配环节,要检查各级财政是否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分配资金。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专项资金。来源:考试大 在分析、评价、考核农业专项资金效益情况时,抓好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审计。一是在资金的投入决策上,检查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导致项目无法实施、失败或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决策的依据是否符合国家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在资金投入程序上,检查项目是否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环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是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亡,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事故隐患、半截子工程、竣工项目闲置等问题。四是在工程决算上,检查有无高估冒算、擅自调整项目实施地点和规模问题,有无偷工减料或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是否存在多列或漏列单项工程等问题。 要加强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审计机关要在维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依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对扶贫救灾、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生活补助、征地补偿等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到农民身上,从而把党和国家的—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主要在基层,针对这个特点,审计工作必须改进现有的审计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是搞好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为确保农业专项资金能得到合理使用,审计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搞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各项专项资金的基本情况,熟悉有关政策和规定。二是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向有关部门下达审前自查通知,了解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四是进行审前培训,提高认识,统一审计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和被审计单位自查及进行审前培训,是突出重点、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种好做法。 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农业专项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实施主管部门,就账、表、证进行账面审计,以摸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掌握支出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沿着资金流向,深入乡镇、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才能最终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与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相结合,以核实项目支出的正确性。农业专项资金多数是以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形式实施的,多数项目都可通过审计工程决算的办法,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和资金、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运行和资金运用的轨迹来进行监督,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审计除了对资金拨付环节进行审计外,还应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另一方面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改进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转变。一是要帮助做好农业专项资金事前审计,帮助提高立项水平,促进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减少资金损失浪费;二是要做好事中审计,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使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做好事后审计,对审计后投入的资金及效益,应在后续审计中进行跟踪,防止管理混乱及造成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层层把关,把违纪违规资金控制在最小限度,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请教一个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范文

我国效益审计报告的框架包括如下内容:(一)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效益审计报告的第一道门。一般来说,效益审计报告都不会很短,考虑到审计报告读者的需求不同,有必要在审计报告的前面专门编写一份报告的内容摘要,便于读者通过阅读摘要,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继续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因此内容摘要是非常重要的。(二)被审计事项的背景 包括被审计事项或单位的基本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目前的状况等等,目的是使读者对被审计事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三)审计项目实施情况这部分主要是用于向读者说明审计的范围和性质,便于读者利用报告内容,并进行判断。这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该项审计的依据,比如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大或政府交办的事项,或者其他选项的理由;2.该项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式、方法,以及审计起讫时间等;3.审计准则的遵循情况,如果没有遵循准则,应该说明理由,目的是让读者相信审计报告的质量;4.明确说明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的责任,以便读者了解审计的性质和局限性,同时避免审计风险。(四)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 这部分是针对审计目标,以审计发现的情况为基础,总括地发表审计意见或得出审计结论。(五)审计发现的情况 这部分是“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的证明,即说明审计是怎样得出上述结论的。这部分是所取得证据的汇总结果。通常针对每项具体目标,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和作出的分析。一般来说,这种说明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要素:1.审计发现的事实;2.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3.产生的影响。应该说明的是,这部分不说明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事实,只是针对具体审计目标,说明得出“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的根据。 (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 这部分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的逐项列示。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等。(七)建议 由于效益审计的价值就在于其建设性。因此,效益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效益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此部分内容应该是审计结论和审计发现的情况及分析的逻辑体现,一般应该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来,在内容上与报告中的其他内容相呼应。应该注意,建议不应该太多,但应该有针对性,可操作,便于检查和衡量。(八)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这部分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看法;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报告的修改情况;审计组织不同意被审计单位意见的理由。 在被审计单位只是提供了一些口头意见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将口头意见进行整理,并经过被审计单位确认表达是否准确。许多被审计单位在他们的反馈意见中还包括了针对审计发现的情况,拟采取和已经采取的改正措施,这些都应该一并纳入到审计报告中。 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到审计报告中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纠正问题、改进管理的情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积极整改,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果。 除上述8个方面的内容以外,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好的管理方法或实践,审计报告中还应单独对其进行评论和肯定,通过公开的审计报告,将好的做法或经验进行推广。因为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强化管理,提高绩效。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nn经营业绩,也可称经营成果,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n 评价公司的绩效有两个体系:一个是财务评价体系;另一个是运作评价体系。财务评价体系的三个常用指标是:净利润、投资收益率和现金流量。财务评价适宜于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评价,但不适宜用在运作层次上。评价运作的指标是:产销率(售出产品)、库存(企业以销售为目的采购各种物资所占用的资金)和运作费用(企业将库存转化为产销率的一切费用)。 n 财务评价指标n 净收益:公司的净利 n 每股收益(EPS) :净收益/平均外部股份 n 投资报酬率(ROI) :收益与投入资本之比n 剩余收益:净收益与投资成本之差 n 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所需现金流量(现金自由流量、运转资本等) n 市盈率(PER):每股市价/每股收益nnn财务比率汇总 nn1、综合经营业绩评价 n (1)市盈率:每股市场价格/每股利润 n (2)资产报酬率:[净收益+利息(1-所得税税率)]/资产总额 n (3)投资资本报酬率: [净收益+利息(1-所得税税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n (4)股东权益报酬率:净收益/股东权益 n 2、获得能力评价 n (1)毛利率:毛利润/销售净收益 n (2)销售利润率:净收益/销售净收入 n (3)每股收益:净收益/发行在外股数 n 3、投资利用能力评价 n (1)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n (2)投资资本周转率:销售收入/(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n (3)股东权益周转率:销售收入/股东权益 n (4)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 n (6)现金周转率:现金/(付现费用/365) nnn4、综合经营业绩评价 n (1)应收帐款收款天数:应收帐款/(销售收入/365) n (2)存货周转天数:存货/(销售收入/365) n (3)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 n (4)运营资金周转率:销售收入/营运资金 n 5、财务状况评价 n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n (2)速动比率:货币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n (3)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或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n (4)资产负债比率: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n (5)已获利息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n (6)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负债总额 n (7)股利收益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场价格 n (8)股利发放率:股利总额/净收益 n 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或收取一定数额的要求权(如应收帐款或应收票据)等; n严格地说,股利收益率和股利发放率不能作为财务状况的指标,它们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另一个方面(股利政策)所要讨论的比率。 n最常用的财务比率分析指标 nn 1、流动性比率 n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n 2、资产管理活动比率 n 存货周转率(销售货物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率天数(365/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净赊销额/平均应收帐款)应收帐款周转率天数( 365/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净固定资产)、资产周转率(销售额/总资产) n 3、赢利性比率 n 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权益利润率 n 4、资本结构比率 n 负债比率(债务总额/资产总额)、债务权益比率(债务总额/ 普通股股东权益)、权益比率(所有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已获利益倍数 n 5、其他比率 n 每股收益、每股帐面价值[(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股份数] n 成长性的计量指标有销售额增长百分比、净收益增长百分比和每股收益增长百分比等 n45、本公告总结了企业业绩计量的现行惯例并建议: n (1)许多计量惯例是不完善的或不完全的,即他们主要关注一种或几种指标而非一整套更全面的指标。 n (2)某些计量指标过于依赖历史成本基础的计算,面没有进行适当调整以补偿真正的经济变化。 n (3)仅利用财务计量指标的业绩评价可能趋于过窄地集中在短期。概括地说,非财务计量指标提供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企业业绩的图景。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1、效益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 是一种经济审计,它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同时,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责任审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效益审计就无从谈起。效益审计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审计人员面对效益审计的难点,应不断研究,摸索出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达到客观、公正评价公共资源使用效益。2、效益审计项目选择的三个原则:即(1)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2)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3)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3、效益审计瑞典方法:(1)访谈;(2)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3)问卷调查;(4)文件的审阅和研究;(5)观察;(6)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经济效益审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如何进行内部效益审计评价

 一、效益审计的含义根据我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目前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来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只能称之为“效益审计”。国外与之相类似的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3E”即经济、效率、效果性和“5E”在三者之加上、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笔者认为《审计法》中所称的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关进行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管理制度(法规)审计的统一体。  真实合法审计就是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等,主要是审计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会计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全貌的信息系统,审计通过审查会计资料,对生产要素、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评价鉴证,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最终达到确定或解除经济责任的目的,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审计”。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在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审计程序管理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只注重审计任务和程序,忽略了审计的目的和效率。使各级审计机关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计划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上,缺少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从而出现了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审计机关如果只检查政府机构及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关注预算安排的资金是否被“真实”、“合法”地花掉了,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那么,这样的审计活动就偏离了审计的根本目的,违背了审计的基本性质。  管理制度(法规)审计就是跳出可见的物质层面,对被审计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推动有关制度规定的出台,主要侧重于“管理层面的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政府的效益和责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比较低、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靠市场的机制来解决,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就必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从而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经营战略审计(或管理审计的一部分)就是认真分析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对审计对象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规划等进行审计,逐步解决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财务管理损失浪费的不正常现象。如:为了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决策,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造成严重投资浪费。这样的就应属于“经营战略审计”范畴。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合法审计、管理制度审计、经营战略审计三者的界限不十分严格,因此说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审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仅要评价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展战略,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国家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二)效益审计是法定的要求。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效益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效益问题。我们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就拿基本建设投资来讲,出问题的烂尾工程、腐败工程,看似基建程序形式基本合法,究其实质决策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只是履行个程序(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基本定好调子),导致决策不符合地方实际,使项目形式上合法,而实际效益经不起检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三)效益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效益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四)效益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效益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包括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地区或行业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环境效益标准等等,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标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适从。  (二)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由于效益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未能及时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不充分。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授权、效益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不涉及效益审计。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长5号令通过的《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效益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我们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  (三)效益审计专业人员不足。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既要从微观去计算分析又要从宏观去判断和评价,常常用到数学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以及现代管理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价值工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具备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知识但缺乏评价政府工作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一般说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县市长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可成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县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有政府资金参与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投资效益审计在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开展,对于更好的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并为以后相关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县市政府审计部门及相关单位,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对政府投资项目举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政府投资管理,根据不同类型政府负债的形成规律,积极探索规范政府行为的途径,并相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建设,加强对县市债务和财政风险的审计监督工作。把投资项目政府负债特别是显性的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对严重程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中,首先,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财政专项效益审计不同于以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上,要跳出长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和范围。其次,要选准切入点,明确审计内容和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这就要根据具体目标和审计范围来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重要方面,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再次,要选择恰当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为国家法律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果、环境影响等,审计不能局限于项目的完成或立项时的效益预测评估情况等,要全面分析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损失浪费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专项资金审计的核心问题。效益审计应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财务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来开展。通过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广义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经济责任时,主要是从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来划分。直接责任:即被审计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由于领导的原因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即在职权范围内,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反映其对资金使用效益应承担的责任。应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就账论账”的传统方法。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从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经济效益审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应根据我国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确定,应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的标准。在确立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要从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组成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考虑,既要考虑宏观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既要考虑长远经济效益,又要考虑近期经济效益;既要考虑产品价值高低,又要考虑使用价值好坏。总之,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二)先进合理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要建立在相对先进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对先进水平要合理、恰当,要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技术上先进是指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适用的先进技术。这样才具有动员群众,激励积极性,挖掘潜力的作用。(三)综合性原则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所渭综合性原则,就是要用定量的方法,运用以货币反映的价值指标来综合反映全部使用价值指标。也就是说,既要在质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又要在量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在评价投入产出多和少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定性考查外,还要进行定量考查。定量可以用使用价值指标反映,也可以用价值指标反映。运用货币反映的价值指标,不但能反映某一资源的利用效率、效果和节约程度,还能综合地反映各种资源利用最优配置的总体经济效益。(四)可比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指标设计,应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并要具备可比性。同时,还要注意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尽可能地与国内同行业,甚至与国外同行业的指标相一致,以便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五)相关性原则所选择的作为审计标准的方针、政策、指标、数字必须和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能够用来衡量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或多少。与被审计事项无关的方针、政策、指标、数字就不能选为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现订评价指标时,必须使该指标能反映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事项经济效益的高低。(六)统一性原则在制订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在一定范围内统一。有的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些评价指标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内最好统一。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各部门、各地区的审计机构有必要在总结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备各部门、各地区的审计人员选用。(七)多元化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有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标准,远期经济效益与近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标准等。定量标准则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从性质上看,有收益、消耗、成本和财务成果等指标;从形态上看,有价值指标和使用价值指标;从层次上看,有总指标、单项指标、综合指标;从内容上看,有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总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

审计的主要分类 ?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主要分类:按审计执行主体分政府审计(governmental audit)独立审计(independent audit)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按审计内容分财政财务审计(financial audit)经济效益审计(economic effectivity audit)按审计实施时间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按审计技术模式分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按照执行地点分报送审计就地审计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审计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它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研究审计职能的目的 , 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审计这一客观事物 , 以便于确定 审计任务 , 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和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职能的观点 , 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 " 单一 职能论 ", 另一种是 " 多职能论 " 。持 " 单一职能论 " 者认为 , 无 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 , 还是内部审计, 它们只有一项职能 , 就 是经济监督。持 " 多职能论 " 者 , 一般认为审计除审计监督这一基本职能外, 还具有其他 , 如评价、鉴证等职能。我们认为审计具有多种职能。 ( 一 ) 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无论是传统审计 , 还是现代审计 , 其基本职能都是经济监督。不仅国家审计具有监督职能 ,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职能。但必须明确 , 监督不是惟一 的职能。还应该明确的是 , 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只是说明各项审计都有监督职能 , 而不意味着其他各项职能实质上都是监督职能。 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 主要是指通过审计 , 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 监察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忠实地履行经济责任 , 同时借以揭露违法 违纪、稽查损失浪费 , 查明错误弊端 , 判断管理缺陷和追究经济责任等。审计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审核检查 , 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 相 , 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 , 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从依法检查、到依法评价、直到依法做出处理 决定以及督促决定的执行 , 无不体现了审计的监督职能。 ( 二 ) 经济鉴证职能 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 , 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 , 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公允、合法、合规 , 并出具书面证明 , 以便 为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 , 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一种职能。 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 , 包括鉴定和证明两个方面。例如 , 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委托 , 对其投入资本进行验资 ,对其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 或对其合并、解散事项进行审 核 , 然后出具验资报告、查账报告和清算报告等 , 均属于审计执行经济鉴证职能。再如 , 国家审计机关对厂长 ( 经理 ) 的离任审 计 , 对承包、租赁经营的经济责任审计 , 对国际组织的援助项目 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审计等 , 也都属于经济鉴证的范围。 ( 三 ) 经济评价职能 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 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 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 肯定成绩 , 指出问题 , 总结经验 , 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 包括评定和建议两个方面。例如 , 审计人员通过审核检查 , 评定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科学先进、是否贯彻执行 , 评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 评 定被审计单位各项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可靠 , 评定被审计单位各项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 , 等等 ; 并根据评 定的结果 , 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评价的过程 , 也是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的过程 , 其建议往往是根据存在问题提出的 , 以利 于被审计单位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经济效益审计是最能体现审计评价职能的一种审计。 值得提出的是 , 我国社会主义的审计评价 , 一定不能局限于微观经济的评价 , 必须正确处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微观经济评价 , 以助于保证评价结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在审计职能的研究过程中 , 也有人提出审计还具有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的职能。在经济生活日趋复杂、社会日益进步、科技巨大发展的今天 , 审计职能也必然要发展 , 不可能停滞不前。我 们应该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 , 不应简单地否定一些新的看法 , 但监督仍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1.对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这是指企业以其所在社区或者所在社区的居民为相对方所应履行的责任。包括为社区规划、经济发展、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以及游乐设施等方面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与帮助;对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以及慈善事业的捐赠;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等。从社会效益的量化考核上来看可以通过企业捐赠次数、捐赠总额、捐赠总额占利润比、企业形象综合指数、声誉评分、居民满意度、环境扰民投诉次数等方面来衡量。2.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是指企业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应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应为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供必要的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益相关者应有机会和途径获得赔偿。在评价上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评价。3.对政府的责任。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不仅有着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的统一,而且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中,有着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包含对国家宏观政策方针、法律政策的遵守,缴纳各项税款及附加等社会义务的承担,企业经营与宏观管理的关系等。除此,在考核企业社会效益时,还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运作对增强国家和地区实力,提高国家和地区威望的影响等。定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产品配套国内采购总额、技术研发投入总额、社会贡献率、企业违法违规的罚款额、企业接受国家审计的违纪额等。定性方面应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符合与否作出认定。4.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应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这涉及到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或服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企业有责任诚实、完整地通知消费者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构成、目的和使用方法,也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真实信息;有责任不歪曲或隐瞒有关产品或服务的可能妨碍消费者自由选择的信息;有责任不采用恐吓或压迫或其他限制理性选择的方式来强迫消费者购买和选择产品,或是在消费者购买和选择产品时获取不正当的优势,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保障消费者求偿权的责任。在评价上可以采用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保修期、货物或服务交付时间、退货或调换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等指标。5.广告宣传责任。广告是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知识宣传和教育。对于消费者,从法律和伦理上讲,广告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在于广告宣传是否具有欺骗性,是否对消费者造成了心理或生理层面上的伤害。也就是说有社会责任的广告宣传必须说实话,不能误导消费者;广告宣传必须有证据支持,尤其是对有关健康、安全或功效方面的宣传,上述证据类型还必须依据产品、宣传内容和专家意见而定;销售人员还应对他们所做的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陈述负责;广告还必须视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标准而定。6.产品安全责任。这是指企业有责任采取适当关注的理念,防止产品在其设计、生产或合理使用中对消费者造成任何可以预见的伤害或不幸。也就是指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例如,产品的使用效能、产品的耐用年限、以及产品的安全性。7.债务责任。这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其一企业应向银行及其它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其二企业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一债权人都应合法、善意、无过失地为交易行为切实履行依法签订的合同。8.员工责任。员工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会由于人的素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间接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就业。企业应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等就业方面提供便利;员工工资、保险与福利。主要包括劳动报酬的获得、休息休假权、职工福利改进、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金及工伤保险费等;员工沟通。员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员工对公司经营、财务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主要包括卫生保障、劳动保护、企业环境美化等;员工的职业发展。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务轮换、组织和开发人才等。在对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评价中,可以考虑就业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投资额、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人均月工作时长、人均收入、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比、参加社会保险员工比重、人均保险缴纳额、年人均带薪休假天数、员工接受在岗培训时长等指标。9.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国家审计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企业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是否存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浪费资源,导致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企业减少稀有资源耗用方面的情况;企业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企业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和捐赠等。具体指标可以参考环保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企业的排污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入额、环保产品率、污染物消减率、温室气体排放物消减率等。10.能源责任。企业作为自然能源的主要消费者,其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节约资源,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企业不但要在生产经营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而且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时,也要体现高效用能和节约用能,使企业承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能源的社会责任。定量上可以对企业综合能耗、企业人均耗能量、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