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

什么叫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含义。x0dx0a  一、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x0dx0a  二、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它是外来词,英文是:economies of scale.x0dx0a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什么叫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意思吗?

  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含义。x0dx0a  一、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x0dx0a  二、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它是外来词,英文是:economies of scale.x0dx0a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什么是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引起产品平均成本降低,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因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则成为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扩展资料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1),张伯伦(EHChamberin),罗宾逊(JoanRobinson)和贝恩(JS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如何发挥财务人员在企业扩张中的管理效益

近年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已逐步成为人们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形成,为抓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财务管理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在此,笔者就财务部门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谈点看法。   一、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资金管理体制,活化财务管理的主“动脉”,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的过程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目前,企业资金匮乏,财务人员除了算帐、记帐外,常常要为借款、还贷而东奔西跑,而好不容易筹措来的有限资金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之下,又难以盘出“增量”,导致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一一资金运动步履维艰,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处于有钱难管,甚至是无钱可管的尴尬局面。因此,开创财务管理新局面关键要从资金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营销各个领域的调控力度,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建立资金投人效益的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   决策失误是资金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技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避免“胡子工程”,或“包袱工程”;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财务监督,跟踪考核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   2、建立优化资金结构的约束机制,抓好资金的结构管理。   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是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财务部门必须运用财务测算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结构,扭转多数企业在资金配置上畸轻畸重的现状;改变财务部门坐等货款回笼的被动局面,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按风险类别划分客户,正确估计和把握客户的信用品质,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财务分析制度,监督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的实施,杜绝为销售而销售甚至为了某种目的不惜“劳命伤财”,搞假销售的不正常现象,依靠财务力量监督两项资金的非常占用;财务部门要经常“会诊”资金运转偏差,适时实施战略性的资金结构调整。   3、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   为了保证资金“满负荷”高速运转,财务部门要对企业的资金统一管理,集中调度,有偿使用。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资金统管形式,内部使用资金模拟银行结算,改变现行的“只计单利,不计复利;只计现值,不计终值”的做法,拓展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   二是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以蛋还鸡”的良性循环,避免企业的效益过多地分流于资金利息,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逐步把企业从高负债——低效益——高占用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三是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财务部门要克服重商品信用轻资金信用的现象,务求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还——借的良性态势。不仅要重视银行信用,而且还要重视和讲究商业信用。   4、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1)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   (2)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   (3)财务部门要认真实施资本金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二、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科学”最明显的表现物就是成本消耗水平。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重要管理内容,但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的职能被生产、计划等部门分解,财务部门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弱小。因此,要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水平尤为关键。   当前,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除了运用财务手段抓好定额管理等一些基础性工作外,重要的是要发挥财务部门的优势,立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自身地位和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实施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发挥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优势。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比较注重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绝对成本控制措施,如压缩差旅费、水电费、材料消耗等,而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重视不够。因此,财务部门要发挥自身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开展价值工程活动,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具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偏面行为,从产品的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产品功能无效,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2、拓展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1)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不仅要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还要考核产品售后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产品的有形成本,还要单独考核产品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无形成本;   (2) 要改目前的定额成本核算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3)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财务部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实行成本否决制,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三、瞄准财会“四化”,目标,在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申心作用   1、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财会电算化。   要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人的因素很关键。企业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谙熟企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槟弃呆板陈旧的管理方式,跳出就财务管理财务的框框,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以较高的人员素质来保证实现较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同时为加快财会工作节奏,提高财会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财会电算化,把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建立健全内部财会制度,实现财会制度规范化。   财会制度是财务部门发挥作用的“法宝”,欲加大财务部门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控制力度,就必须有规范、完善的财务制度。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两则”、“两制”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财会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蕾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能延伸到哪里。财务部门要敢于抓制度的执行,唯有如此,财务部门才会在企业管理中行而有据,管而有力。   3、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管理提出了“灵活、快捷、准确”的要求,“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并执行财务预算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好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财务预算,以此为主线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财务部门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财务责任,兑现财务政策,促进企业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部门要在保证财会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发挥财务信息在企业各类信息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   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从会计数据中生成财务信息的做法,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统一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方式,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完整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形成与企业生产营销等市场信息相融相伴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并建立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把握并反映企业经济动态变化趋势,事前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建议,变目前算帐型财务管理为管理决策型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效益工资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效益工资的概念区别 与绩效工资的联系和区别绩效工资和效益工资是最常见的浮动薪资的表现方式,都属于非固定的经济性报酬,都具有一定的激励与约束的功能。但两者还是有显著的区别,具有不同的管理作用。首先,管理意义不同。绩效工资重约束,效益工资重激励。绩效工资的实质是“岗位价值押金”,即企业在人岗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将员工对应的岗位薪资水平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固定发放,一部分则根据绩效调整发放。通常,在人岗匹配度较低的国企中,绩效工资占有较大份额;在人员任用规范、人岗匹配度较高的外资企业,绩效工资的比例就相对偏低。而效益工资的实质是“企业业绩分红”,即从企业年度业绩目标的超出部分中,拿出一定数额的业绩奖金,有差别地分配给企业员工。这种分享式的浮动薪资形式,重在激励员工努力实现企业整体业绩目标。其次,要项构成不同。绩效工资是常规项目,效益工资是非常规项目。绩效工资根据员工表现发放,有一定的范围区间,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效益工资是企业的一种额外付酬方式,视企业效益而定,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不发。再次,比较基准不同。绩效工资与外部市场比较,效益工资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比较。绩效工资是岗位价值回报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参照外部市场。比如技术岗位,外部市场的通常做法是固定工资加项目奖金。若把技术人员固定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浮动,每月或季度考核后发放,势必会减弱对外部市场中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效益工资是企业业绩分红的一种方式,更多地与企业业绩目标达成情况及利润状况进行比较。最后,挂钩侧重不同。绩效工资侧重个人绩效表现,效益工资侧重企业业绩表现。绩效工资更多与个人绩效表现关联,直接受个人绩效表现波动的影响;而效益工资意在牵引员工关注企业的整体业绩表现,主要受企业整体业绩表现的影响。 问题二:什么是效益工资 一般来讲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基本工资也就是你说的保底工资;而效益工资因为要是考核你或者企业本身的效益情况的,所以存在变数。 效益工资指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企业获得利润。从中划出一块作为效益工资。一般分为股票和奖金两种。效益工资根据职工的贡献多少给予分配,与绩效工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问题三:年薪是什么意思 3万除以12个月,每月按时发你工资,年薪指的是总数。 问题四:效益工资和基本工资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效益工资通俗点就是奖金.. 奖金数额一般是不定的....公司收益好,奖金就多..假如你给公司搞定了个100W的项目,公司会按一定比例分给该部门..比如说按5%,那总额就有5W,该部门有5个人,那每个人就能分到1W.有一些奖金是定的...看员工工作态度,出勤率,扣除部分奖金或者没有. 问题五:绩效工资和效益工资有什么区别? 技能工资制确定员工工资水平的标准是员工的技能类型和水平,而不是其所任职位的特征。技能工资制与职位工资制相比有以下特点:技能工资评定的依据是技能特征而不是职位特征;员工技能掌握程度也要被评定;在技能工资制中,员工职位改变但工资可能不变;在决定员工工资水平时很少考虑资历因素;员工升职加薪的机会相对会更多。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年龄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绩效工资制度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 问题六:公司效益是什么意思 企业效益实际上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指一定企业资本所获得利润的多少,即单位资本与单位利润之间的比较关系。利润是生产总值减去生产成本的差额,差额为正值为有效益,负值为亏损。 评价企业效益的好坏,既可以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判断,也可以单位资本所获得的单位利润来判断。如: 1、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大于1为有效益,而且数值越大效益越好;当这个比例等于1或小于1时,为无效益或亏损。 2、单位资本所产生的利润是正值为有效益,且数值越大效益越好;若产生的利润为零或负值,则为无效益或亏损。 问题七:绩效工资和效益工资有什么区别? 楼上回答的太笼统了 简单的说绩效工资就是针对考核情况在一定标准浮动的工资,另外绩效工资不包括基本工资。 效益工资是企业按照经营情况对员工的一种反馈。这个工资根据岗位、级别等不同的不同。 楼主仿佛是事业单位或者国企型的单位,您工资条上的绩效工资可能是阳光工资折合过来的,效益工资是单位发的奖金或者福利。 求采纳 问题八:事业单位的效益工资是怎么个说法? 就是指绩效工资,就是给你加一点工资,但不是由财政直接打给你的工资册,而是由你单位根据你的工作绩效来分配。

什么是经济效益?

什么是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耗费和产出结果的比较。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经济效益是有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关系,或简称所得与所费的关系,即: 经济效益=f(所得,所费) 也就是说,将所得与所费进行比较和关联研究的任何表示式都属于经济效益的范畴,但其中只有两三种表示法是经济效益的基本表示式。即: 纯(或净)经济效益=所得-所费 经济效率=所得/所费 纯(或净)经济效率=(所得-所费),所费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经济学上讲的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投入等于产出,即劳动耗费等于劳动成果,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大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低下;(3)投入小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小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高升。上述观点,是目前国内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理论专著普遍持有的观点。 经济效益的意义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 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量或产值)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生产成果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资金占用多、消费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差。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教学目的要求1.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概念,了解微观经济效益和巨集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关键,认识到注重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情意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关注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经济,周边环境,确立效益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2. 难点:微观经济效益和巨集观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教法和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课前阅读、社会调查,课内在老师引导下思考、讨论、回答、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四.教学过程 (一)汇入 新课播放环球乐园照片系列,通过学生解说,教师小结反映社会生产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给人民带来实惠,使国家富强,否则只会造成浪费。学习这一课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确立效益观念。(二)讲授新课显示课题:什么是经济效益1. 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问:社会生产需要投入哪些生产性资源,离不开哪些自然资源?资源情况如何?学生回答。然后显示我国土地资源资料图表,我国森林覆盖率,水资源分布图,指出生产性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要求社会生产必须注意资源的合理使用、优化配置、减少浪费。播放北京沙尘暴肆虐给北京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照片系列。问:北京沙尘暴日益严重与我们哪些经济活动有关?学生回答。指出社会生产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结果,还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减少投入才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比较环球乐园和古猗园谁更有经济效益?打出提纲:(1)经济效益的含义通过学生朗读,教师结合上述内容点明,让学生明白经济效益的真正含义。(2)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方式显示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表格 经济增长方式具体内容结果粗放型依靠资源投入,铺新摊子、上新专案、追求数量来使经济增长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集约型主要依靠采用工艺,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方式使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比较分析两者区别,并举例如老灯泡厂,先锋音响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属于粗放性。问: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会对环境生态带来哪些危害?学生回答。多媒体播放土地沙化和生态物种灭绝录影,揭示环境、生态资源的严峻性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问: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注重长远的经济效益,我们当前要坚持什么战略?(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小结,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 提高经济效益的含义和关键通过5位学生代表课前的社会调查报告汇报来分析提高经济效益的含义和要求并强调前提和关键。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重点展示、介绍通讯电缆厂的情况,产品、车间、荣誉证、销售地图等图片及照片。问: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的产品有何共同之处。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关键是产品符合社会需要。 3.微观经济效益和巨集观经济效益问:南翔的特色经济是什么?古猗园的小笼馒头为哪些行业带来经济效益?南翔化工厂为何倒闭?(1)微观经济效益和巨集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显示微观经济效益和巨集观经济效益的关系表格。(2)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微观经济效益好,巨集观经济效益不好时:国家应限制、引导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巨集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不好,巨集观经济效益好时:国家应扶持微观经济效益,促进巨集观经济效益。播放环球乐园录影,显示其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景象。学生讨论:通过学习如何用现有知识来为环球乐园出谋划策,如何使之减少浪费,产生并提高经济效益?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 *** 审计的一种形式。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物件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 *** 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 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审计的物件是被审单位或专案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专案经济效益的优劣。 (5)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须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 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 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藉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 什么是经济效益的含义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经济效益的意义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什么是社会效益,什么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一、定义: 1、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含义: (1)从国家的角度 1、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文化强国,不能不能只顾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抓住社会效益这个主要矛盾放在首位; 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则是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统筹兼顾主次矛盾。 (2)从企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角度 1、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从事生产和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是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国家可以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规范它们的生产经营行为,使它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2、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矛盾,社会效益是次要矛盾,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既要确定经济效益的不断发展,又要保证社会效益的有力补充。 正确理解什么是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2)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3)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 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量或产值)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生产成果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资金占用多、消费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差。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经济效益又可分为微观经济效益与巨集观经济效益。 (5)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区别 [编辑本段] 经济效果是从生产建设的技术活动角度来考虑,把经济渗透到生产建设活动的技术中去。 经济效益不仅从生产建设角度来考察,把经济分析渗入经济管理体制中去。因此研究经济效益的意义更加广泛。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专案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经济效益审计是绩效审计吗?

不是一回事;绩效审计特指政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一般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属于广义的经济效益审计;我国和世界多对该类审计的名称没有统一,但目标是一致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也称3E审计,加上环保性、适当性(公平性)称为5E审计;

什么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答案:C)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A.财政审计 B.内部审计 C.财务审计 D.财经法纪审计解析: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只有在保证企业的财务数据及其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才能探讨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经济效益审计独立性与财务审计独立性有何不同?

经济效益审计独立性与财务审计独立性有何不同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所进行的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是由被授托或被委托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审查、评价与报告,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两种形式的审计存在着联系和区别,本文就此进行比较。     一、财务审计同经济效益审计的联系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组成部分,它是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主要标志。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活动,仍具有审计的基本性质。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主要联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财务审计的范围扩大,才产生了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如在财务审计中,渗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为;而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又以财务审计的结果为依据,或者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核实财务资料正确无误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绝对不是财务审计的延伸,也不是每一项经济效益审计均要从财务审计做起。     二、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1.审计的目的不同。虽然任何审计的总目的都在于评价经济责任,但财务审计的具体目的是评价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公允性,以发挥其查错防弊的功能;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目的则是为了改善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它要对被审查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客观评价,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审计对象不同。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虽然都以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其审计对象,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对象、范围有很大差别。财务审计主要以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载体会计资料作为审计对象,其内容小,范围小;而经济效益审计要以被审单位整个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载体作为审计对象,其内容复杂,范围涉及被审单位的整个活动。还可以根据日常所了解的情况和所掌握的资料,寻找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3.审计标准不同。财务审计的标准主要是国家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法令、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与财务计划。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必须以定性评价为前提,以定量评价为主体,定性标准主要是用来衡量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否正当合理,有无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和侵害社会公众利益及人民利益的行为,定性标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不易掌握,难于对照评价。一般来说,可以作为定性标准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国家通行或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惯例,以及政府各部门对经营管理工作所作的有关规定;②企业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只要这些制度规定符合国家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又切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均可以作为定性评价的标准。定量标准,主要有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指标,以及反映经营成果的指标。各种消耗指标和成果指标综合在一起,可以全面考察单位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果。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一般要以价值增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作为评价效益高低的主要标准。 4.审计的方法不同。财务审计一般以事后审计为主,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有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已有发展事前、事中审计的趋势。在具体方法应用上,财务审计主要使用会计资料检查法和实物检查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等;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财务审计的所有方法外,还要运用大量的价值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运用经济活动分析和数理统计、数学等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经济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 5.审计的作用不同。 虽然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均是经济监督,但发生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财务审计直接通过监督即能发挥作用,其审计结论和决定要强制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通过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要被审计单位采纳后才能发挥作用,其审计结论和决定不带任何强制性。财务审计属于防护性或公证性审计,具有查错防弊及证明作用;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建议性的,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纳了审计人员的意见、建议,就有利于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审计的主体不同。 财务审计可由财务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因为财务审计人员只要具备财务会计知识、审计知识,掌握相关的财经法规,并能熟练运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就可以胜任工作。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广泛,所担负的责任超出了财务审计的会计责任和财务责任,而涉及了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技术责任以及社会责任,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彻底调查和评估,而且要提出一些积极建议。因而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有关的专业技术,这对于审计人员个体来说很难做到,因此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还要有懂工程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有关人员参加,否则就难以解决专业技术性强的问题。

为什么说经济效益审计计划具有多层次性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 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效益的优劣。 (5)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须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 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 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吗

是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它与财务审计相比,是一种较高的层次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对被审对象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审计监督。通过理顺审计理念,大力加强推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建设。通过公示与比较等交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建立专家信息库,建立引智工程的制度化运行机制结合。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适当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对各项审计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去深化,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综合性实施中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的关系的是什么??

传统审计传统审计一般是指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是二者审计监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财政财务审计派生出来的,它与财政财务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别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经济效益的相关信息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主要特征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高低,首先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②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也要符合解决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③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恰里进行考察,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可以采用统计的、数学的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应该依分析目的、企业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下面介绍几种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1,因素分析法。把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各个原始的因素,以便确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种方法称为因素分析法,其要点如下:(1)确定某项指标是由哪几项因素构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顺序。(2)确定各因素与某项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乘方关系,函数关系等。(3)根据分析的目的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测定某一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因素分析法的每一层次分析计算也称为连锁替代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影响一项指标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依次的把其中每一个因素作为变数,暂时把其他因素作为不变数,逐个进行替换,以测定此因素对该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根据测定的结果,可以初步分清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从而抓住关键性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因素的排列顺序要根据因素的内在联系加以确定。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计算某项经济指标各项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析其内容构成的变化,从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结构分析中,能够掌握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按构成流动资金的各个专案占流动资金的总额的比重确定流动资金的结构,然後将不同时期的资金结构相比较,观察构成变化与产品积压的情况,以及产销平衡定额情况,为进一步挖掘资金潜力之明了方向。3,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动态相对数藉以分析指标发展的方向和增减速度。例如以某年作为基准年,该年的某一指标定为100,将以後几年的指标与该基准年的指标相比较,换成百分数,或者采用环比的方法以次来分析某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上面介绍的是分析经济效益的方法,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从分析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安全性及生产性来分析,这又叫做经济效益的五性分析。1,收益性分析。企业收益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一定时期的收益及获利能力,主要指标见下表:企业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比率计算公式1,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总额2,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3,毛利率销售毛利/净销售收入4,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净销售收入5,净利润率净利润/净销售收入6,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成本费用总额7,每股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8,每股股利支付普通股的现金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9,股利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利润10,股利报酬率(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权益11,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利润2,流动性分析。企业流动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於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周转状况,是对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分析,为此要计算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和周转期,分别讨论其运用效率。主要指标见下表:企业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计算公式1,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2,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额3,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额4,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5,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3,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是指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可以说是资金调动的安全性。企业安全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状况。一般来说,企业收益性好,安全性也高。但在有的情况下,收益性高,资金调度却不顺利。其主要指标如下:企业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比率计算公式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3,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4,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5,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6,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成长性分析。企业成长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一个企业即使收益性很高,但如果成长性不好,也不能给以很高的评价,成长性就是从量和质的角度评价企业发展情况即将来的发展趋势。其指标是将前期目标做分母,本期指标做分子,求得增长率。具体指标如下:企业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比率计算公式1,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前期销售收入2,税前利润增长率本期税前利润/前期税前利润3,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固定资产/前期固定资产4,人员增长率本期职工人数/前期职工人数5,产品成本降低率本期产品成本/前期产品成本5,生产性分析。企业的生产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要查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成果的分配问题。其主要指标如下:企业生产性指标生产性比率计算公式1,人均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职工数2,人均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职工数3,人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平均职工人数4,人均工资工资总额/平均职工人数上述企业经营的五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用经济效益的雷达图表示出来。雷达图的绘制方法是:先画出三个同心圆,同心圆的最小圆代表行业平均水平的1/2值(或最坏情况),中间的圆表示行业平均水平,最大的圆代表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或同行业中的最好状态)。把这个圆的360度分成五个区域,分别代表收益性、生产性、成长性、安全性及流动性。在五个区内从圆心开始以放射线的形式分别画出相应的经营比率线,比例线的比例尺及同心圆的大小由该经营比率的量纲及同行业的水平来确定。在经营雷达图上把一个财务决算期的该企业的经营比率都标出来,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多边形。若企业某些指标位于中间圆以内,就说明该指标低於同行业平均水平,这就是需要加以改进的点,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若多边形接近或低於最小圆,那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很恶劣,企业处境十分危险。若多边形接近最大甚至超过最大圆,这就说明企业在这方面有长处、应该加以发扬。 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甚至不少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之间有不同的侧重点。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经营审计一般是由内部审计发展来的,它是业务审计的扩大化形式;管理审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60年代至70年代,它是从财务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而来的,其范围和技术更趋于综合性、绩效性与管理性。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联系

主要是审计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财经法纪审计主要是审查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各项经济业务中有无违法财经法纪的现象,例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或者财经法纪的执行上有无差错等等。而财产审计主要是审计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有无人为流失,损坏,或不当经营造成财产贬值。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财政财务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要求

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一)立场正确,全面分析。要以国家的利益作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出发点。不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民间审计,审计人员都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维护闽家利益。不黼只顾被审单位的经济效箍,而且要考虑阐家的经济效益,不能只看服前的经济效益,而且要看长远的经济效益;不能只看有形的经济效益,而且要看社会效益。(二)实事求是,态度明朗。审计人员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大枣化小,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问题。审计人员不能只看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不看他们取得的成绩,或者只看到成绩,不看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的态度应该是明朗的,不能在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不表明商己的态度。含糊其词,或者遮遮盖盖,似说非说,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审计人员没有必要罗歹fj所有的因素,也不必对所有的问题面面俱到地加以表述。审计人员对于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只要抓住关超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找出主要原因,对于次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略去。这样,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就可以突出重点,使阅读报告的人易于明确问颢所在.(四)意见具体,建议可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效箍状况提出审计意见时或该具体,切忌笼统和抽象。因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意见笼统和抽象不利于被审单位改进工作,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目的。对于提高经挤效益的建议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不应该提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建议。必要时候,审计人员可以提出几个方案,供被审单位采纳。(五)文字简单,措词适当。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需要追求华丽的辞藻.只要能够恰当地表达审计人员的意见,避免给人以华丽不实的感觉。文字应该简明,能够用较短文字税清楚,则不应该把文字拉长,以避免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冗氏。所用的措词要适当,避免使用意义含糊或不确切的词句。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

1、提高产量和劳务量、增加品种同样一个企业和一台机器设备,如果产量和劳务量提高,经济效益就可以成比例地提高。企业开工率不足,设备利用率不高,产量和劳务量少,经济效益就相应的降低。2、提高质量、优质优价质量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成品率、优质品率和新产品率,可以直接改善经济效益。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约资金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4、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在工业产品中能源和原材料费用占很大的比重(50%~90%)。所以,节约使用物资,尤其是紧缺的原材料和能源,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5、提高劳务的利用效率交通运输是主要劳务部门。由于经济布局和运输调度不合理以及各种物资消耗定额偏高等种种原因,所以运输劳务量有很大的浪费。改进布局,合理利用调度,节约物资,减轻重量,就可以节约大量劳务量。6、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7、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好,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发挥自然资源的最大作用。8、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经济效益。缩短建设工期,缩短达产期,缩短生产周期,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9、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是经济评价和利益分配的工具,如果价格不合理,既不能客观反映经济效益的大小,也不能合理的分配利益,使各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最后都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价格合理化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意义

为什么在经济效益审计结束后必须写一个书面的审计报告?这是因为:首先,提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审计规范的要求。审计工作结束时,必须根据审计准则或审计条例的规定提出审计报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主要的种类。它也必将受到审计规范的制约。是否提出审计报告,这也是审计工作区别于其它的有关检查、评价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实现的经济效益情况发表意见、评价和建议的书面文件。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报告来发表经济效益审计的意见。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协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情况,管理的素质和管理职能的情况,被审单位的工作效率情况,以及内郑控制制度的情况等等,作出必要的评分和建议。审计人员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来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向有关方而沟通信息、报告审计结果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向审计机关、国家有关的职能部门、被审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被审单位的领导机构和审计委托人报告审计的结果,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成果、经营状况、管理效率等方丽的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审计人员也通过审计报告向被审单位转达自己对经济效益的看法。离开了经济效益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的意义就会受到削弱。第四,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被审单位的管理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文件。审计报告较为详细地肯定了有利于提高经济的各种情况,也指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对于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供被审单位研究、采纳,被审单位能够借助于审计报告来改进未来的工作。最后,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时一项重要的审计文件,需要归档保管,并便于今后开展后续审计和复审。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联系

主要是审计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财经法纪审计主要是审查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各项经济业务中有无违法财经法纪的现象,例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或者财经法纪的执行上有无差错等等。而财产审计主要是审计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有无人为流失,损坏,或不当经营造成财产贬值。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财政财务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 财务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1,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是对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所进行的专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形式之一。对严重违反国家现金管理、结算制度、信贷制度、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税利上交规定等所进行的审计,均属于财经法纪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的重点则审查和揭露各种舞弊、侵占国家资财的事项,审查和揭露使国家和集体时产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各种失职渎职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国家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执行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揭露违法乱纪现象。其任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及存在问题,彻底查明各种违法乱纪案件,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处理建议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的意见。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的审计目标。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其目的是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 2,财经法纪审计 财务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异同。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特点

和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的审计报告相比,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具有以下儿方面的特点:(一)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内容有时是综合性的。审计人员律往会涉及一些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方面的问题。因为对经济效益的评价离不开对于财务活动的评价。因此,在必要的时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也应该把财务审计的一些内容反映出来。(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审计结论强制性的程度较低,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不作出审计决定。审计人员通常提出审计建议,或者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供有关的被审单位和主管部门采纳。由于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效率、效果和节约等方面,评价标准也较为灵活,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审计人员有时也会考虑刁:周。因此,审计人员往往以讨论的、说服的语言来发表意见,供主管部门和被审单位参考采纳。(三)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更侧重建设性。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通常包括成绩和问题,评价和建议。审计人员在对经济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必要的建议。以帮助被审单位改善工作,使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更具有建设性。(四)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一般采用详式报告的形式。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垌比较详细的文字来表达审计人员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建议更是详细阐述。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文体较长,写作上较费时问。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反映的问题往往比较多,情况也较复杂。因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表达。另外,与财务审计报告相比,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写法,包括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因此对如何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还要总结研究。

经济效益审计程序的阶段有哪些

经济效益审计程序的阶段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准备阶段:即收集资料信息、拟定审计调查提纲、选择标准、制定计划以及发出通知;2、实施阶段:即听取被审计单位介绍,对重要问题询问清楚,采取各种审计方法找出经济效益优劣的主要原因、测算数据、提出建议以及做好审计数据;3、终结阶段:即对被审情况作出客观公正、有建议性的总结报告;4、后续阶段:即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审计建议、检验审计结论、总结经验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水平。经济效益审计程序是效益审计工作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过程。

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经济效益审计三种主体和分工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联系

主要是审计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财经法纪审计主要是审查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各项经济业务中有无违法财经法纪的现象,例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或者财经法纪的执行上有无差错等等。而财产审计主要是审计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有无人为流失,损坏,或不当经营造成财产贬值。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财政财务审计

如何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

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研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首先要从经济效益问题谈起。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被审单位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包括效益额和效益率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效益额审计是以自益性效益决策作为主要目标,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效益额是否稳步增长进行审查。只要效益额在显著增加,则表明扣除消耗以后的社会财富净增长加快,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应该说经济效益是提高的。所谓效率审计是指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如对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总产出效益率〔其公式为:工业总产值(现价)于(固定资产净值+定额流动资金)〕的审计,均属于效益率审计。为r准确界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目前下列较流行的效益观念加以《江淮论坛》1993年第5期澄清。一是重产出,不计投入,忽视高投入,低产出的倾向,过于注重效益额的作用;二是重微观,轻宏观,忽视改革时期效益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是重上缴,不重实绩,忽视了“三角债”急剧增长,形成缠绕企业沉重债务链和“拖欠经营”;四是重眼前,不重长远,忽略固定资产补偿、更新、增殖,等等。这些长期已定型的错误的效益观念,说到底是困扰效益审计的症结。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经济审计的标准,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指导思想就是从生产关系诸多因素适应性上去寻找解释经济效益问题产生的条件及其成因。从微观上,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管理机制和内部经营管理。目的是要运用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的原理,说明经济效益在生产发展诸因素上的合理方面与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搞活企业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目标化标准。就是要求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既具有企业目标与提高经济效益两者发生矛盾时,使速度服从效益的“主次感”,又具有当企业目标创新时警惕重速度和轻效益再现的“清醒感”,还具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赫然前提下保持企业目标适当增长的“速度感”。其具体表现是全部要素生产率、劳动要素生产率、资金要素生产率三方面共同持续、稳定地提高。2.资源有效利用标准.就是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充分利用物力资源;不断提高资金流向的经济效果,提高资金利税率和降低资金占用率以充分利用财力资源;还特别要求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以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其主要表现在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缺口不断缩小,并控制在正常界限之内,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正常上限为97%,下限为92%。这也就是要求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正常缺口界限应在5%左右。3.技术进步标准。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从而能够在一定的生产要素组合下,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效率,得到更多的产出。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应该是劳动素质水平和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并且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占据较大比重。流动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应体现在原材料的质量水平提高和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库存占用水平不断降低,以及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上;固定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具体表现在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工效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新产品产值率、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长率和净值率、技术改造投入产出效果、职工文化和技能水平、技术改造还贷额、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等等。4.要素代替标准。鉴于劳动要素和资金要素是企业发展的二个基本内因,因此,这一标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资金要素不断代替劳动强度是技术进步由点向面、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素代替标准是指无论在那个方面或环节上,或资金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金,都应带动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5.规模合理变动标准。就是要求企业克服“规模障碍”,向着经济效益好的合理规模方向发展,各产品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要做到服务方向正确、适销对路、物美价廉、适应性强、经济合理和具有特色等,特别是要使技术先进的产品和加工深度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企业既不存在局部闲置的生产能力,也没有局部性生产能力的超负荷运转,即规模经济有利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生产率与资金要素生产率得到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在:a.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即以不同时期统计数据比较,各种规模的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b.有利于劳动与资金的结合,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规模的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的缺口趋向变小或合理。对企业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从劳动要素开始,按系统联系逐一对要素作出评价,评价中除要处理好宏观效益—微观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关系,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关系外,还应采用适宜的各种数量分析方法,将取得的审计证据予以对照、检查、衡量,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评价中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即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作为静态比较的评价方法,可以作同类各因素效率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类因果关系之何的比较,比如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价。动态比较是不同时间上相同因素的比较,比如将资金利税率本期实际指标与上年同期指标比较,可以看出,本年资金利税指标的升降变动,分析变化原因,找出效益下滑的症结;也可以作横向比较,比如同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直观地看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综合管理。但是不管那种比较,都应说明两方面的结论,一是现实中合适或合理的数量关系;一是现实存在问题中的非正常数量特征等。

经济效益审计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经济效益审计,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开始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占用成倍增加,人们对政府管理和使用的公共资源强化经济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经济效益审计应运而生。 但最初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由内部审计的扩展,它只是业务审计的扩大化形式。直到1977年,国际审计组织第九届审计大会通过了《利马宣言》,《利马宣言》指出“除了财务审计之外,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工作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的审计”,首次正式确定了效益审计的地位。从此,各国开始广泛进行的效益审计实践。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财务审计首先由明确的会计准则以及审计准则对于财务处理和需要实施的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其次,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为财务报表。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企业会有很大差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盈利情况。

什么是资金使用效益,其审计内容有哪些?

  资金使用效率评价资金使用效果的一个参数,主要的两个指标是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在财务方面衡量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就是资产周转率。  提高认识  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1] 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最后,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三角债”。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因为它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严格把关,提高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  分配资金  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求;其次,保证资金高效率的使用,企业通过增加流动现金和控制现金流出来获取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扩张所需的资金;再次是要降低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的收回期限,生产原料、物资的采购时间等,降低任何可能导致企业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否则,易导致收支失衡,资金拮据等问题。最后就是要合理规划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合理分配。  账目管理  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盘活资金、解决资金占用困扰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产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制度,堵住漏洞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定期检查盘点,尽可能压缩积压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针对不同行业,了解行业所处经济周期、销售旺季、淡季等,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存货的最佳结构。同时,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另外,在不影响信用的基础上,推迟付款时间等。 企业要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其作为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同时,企业要制定好经营管理战略与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资产也能保值和增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的进行生产经营,不断发展壮大。

效益审计应采用哪些审计评价标准

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做好效益审计的“三化”建设,力争高起点开展效益审计。我们应避免走“先自由发展,然后再去慢慢规范”的老路,从一开始就必须重视效益审计的“法制化、规肠单斑竿职放办虱暴僵范化和科学化”建设。要改变审计观念,在效益审计中应重揭露问题,轻处理处罚。在传统审计中,对审计发现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必须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和处罚。

国内外经济效益审计研究的现状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研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首先要从经济效益问题谈起。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被审单位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包括效益额和效益率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效益额审计是以自益性效益决策作为主要目标,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效益额是否稳步增长进行审查。只要效益额在显著增加,则表明扣除消耗以后的社会财富净增长加快,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应该说经济效益是提高的。所谓效率审计是指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如对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总产出效益率〔其公式为:工业总产值(现价)于(固定资产净值+定额流动资金)〕的审计,均属于效益率审计。为r准确界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目前下列较流行的效益观念加以《江淮论坛》1993年第5期澄清。一是重产出,不计投入,忽视高投入,低产出的倾向,过于注重效益额的作用;二是重微观,轻宏观,忽视改革时期效益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是重上缴,不重实绩,忽视了“三角债”急剧增长,形成缠绕企业沉重债务链和“拖欠经营”;四是重眼前,不重长远,忽略固定资产补偿、更新、增殖,等等。这些长期已定型的错误的效益观念,说到底是困扰效益审计的症结。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经济审计的标准,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指导思想就是从生产关系诸多因素适应性上去寻找解释经济效益问题产生的条件及其成因。从微观上,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管理机制和内部经营管理。目的是要运用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的原理,说明经济效益在生产发展诸因素上的合理方面与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搞活企业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目标化标准。就是要求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既具有企业目标与提高经济效益两者发生矛盾时,使速度服从效益的“主次感”,又具有当企业目标创新时警惕重速度和轻效益再现的“清醒感”,还具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赫然前提下保持企业目标适当增长的“速度感”。其具体表现是全部要素生产率、劳动要素生产率、资金要素生产率三方面共同持续、稳定地提高。2.资源有效利用标准.就是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充分利用物力资源;不断提高资金流向的经济效果,提高资金利税率和降低资金占用率以充分利用财力资源;还特别要求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以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其主要表现在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缺口不断缩小,并控制在正常界限之内,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正常上限为97%,下限为92%。这也就是要求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正常缺口界限应在5%左右。3.技术进步标准。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从而能够在一定的生产要素组合下,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效率,得到更多的产出。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应该是劳动素质水平和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并且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占据较大比重。流动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应体现在原材料的质量水平提高和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库存占用水平不断降低,以及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上;固定资金技术水平提高,具体表现在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工效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新产品产值率、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长率和净值率、技术改造投入产出效果、职工文化和技能水平、技术改造还贷额、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等等。4.要素代替标准。鉴于劳动要素和资金要素是企业发展的二个基本内因,因此,这一标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资金要素不断代替劳动强度是技术进步由点向面、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素代替标准是指无论在那个方面或环节上,或资金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金,都应带动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5.规模合理变动标准。就是要求企业克服“规模障碍”,向着经济效益好的合理规模方向发展,各产品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要做到服务方向正确、适销对路、物美价廉、适应性强、经济合理和具有特色等,特别是要使技术先进的产品和加工深度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企业既不存在局部闲置的生产能力,也没有局部性生产能力的超负荷运转,即规模经济有利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生产率与资金要素生产率得到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在:a.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即以不同时期统计数据比较,各种规模的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b.有利于劳动与资金的结合,劳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规模的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的缺口趋向变小或合理。对企业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从劳动要素开始,按系统联系逐一对要素作出评价,评价中除要处理好宏观效益—微观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关系,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关系外,还应采用适宜的各种数量分析方法,将取得的审计证据予以对照、检查、衡量,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评价中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即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作为静态比较的评价方法,可以作同类各因素效率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类因果关系之何的比较,比如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价。动态比较是不同时间上相同因素的比较,比如将资金利税率本期实际指标与上年同期指标比较,可以看出,本年资金利税指标的升降变动,分析变化原因,找出效益下滑的症结;也可以作横向比较,比如同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直观地看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综合管理。但是不管那种比较,都应说明两方面的结论,一是现实中合适或合理的数量关系;一是现实存在问题中的非正常数量特征等。

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状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如何提高程序效益

-27 作者:彭国翔 湖北省审计厅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简言之,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摘自《中国审计》2004年第13期)

经济效益审计三种主体及分工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具体化。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和资产、负债、损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有什么不同

就我国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80年代末的提法,到90年代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运用起来。实际上既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我国由以企业效益审计为主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领域。 绩效型审计的术语使用问题,1986年4月在悉尼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绩效审计”列入了正式议题。会议建议以“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统一各种有关绩效型审计的名称,并在最后会议文件《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了“绩效审计”这个叫法。因此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开展的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叫法。如果研究中西方绩效审计区别,有以下五点:(一)审计范围比较。  西方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我国是法律直接赋予审机机构这种权力。所以,我国更侧重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也一样,对行政单位的绩效审计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强调一事一审,满足议会需要,我国则侧重宏观绩效审计,强调要满足政府对宏观调控的需要。(二)审计标准比较。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亦较为完善,大都制定有详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美国会计总署的出版物《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1981年修订本中,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而我国除《审计法》中提到效益审计概念外,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系统规定还在研制中。(三)审计方法与手段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而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金审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电子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审计软件包很少。中外的绩效审计仍是一个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审计自动化都是当务之急。 (四)审计人员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师外还有约1 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人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和会计人才,而其他的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这类人才。(五)我国绩效审计是先由政府审计推动,并且与政府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西方,绩效审计则首先由内部审计中产生,其后被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借鉴,并在政府审计中得到广泛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可以阅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研究》一文

简述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2004-10-27  作者:彭国翔 湖北省审计厅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简言之,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摘自《中国审计》2004年第13期)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内容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 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 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甚至不少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了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经营审计一般是由内部审计发展来的,它是业务审计的扩大化形式;管理审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60年代至70年代,它是从财务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而来的,其范围和技术更趋于综合性、绩效性与管理性。

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经济效益审计和传统审计毕竟是不同类型的审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则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二)审计目的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的方法不同   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四)审计的时间不同  传统审计一般安排在期末,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而且更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  (五)审计结论的效力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结以及决定有法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经济效益审计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律效力,被审计单位对有关建议可以不执行。

效益审计的必要性是什么?

  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效益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的最好体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展效益审计,正是在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从完善体制和创新制度的高度剖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有利于制度环境建设和建立长效约束机制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为完善体制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参考,促进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环境。  效益审计是评价和考核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其内容包括考察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等。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效益审计考核的标准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对影响经济活动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开展效益审计,有助于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效益审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里所说的节约应当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二是按照物品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和消费,用尽量少的资源和能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约型社会首先是生产节约型社会,即节省原材料、能耗与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就是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极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促进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审计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  节约型社会是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的社会。效益问题往往和管理水平有关,低下的管理水平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经济活动中大量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经济犯罪、贪污腐败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开展效益审计要从内部控制和管理入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效能进行审计,发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损失浪费等不良结果。  3.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优势所在  内部审计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内部审计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这一科学定位从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目标、审计手段等诸方面赋予内部审计以全新的内涵,符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管理加效益的定位,要求在审计理念上,要把内部审计从监督检查转变到控制机制上来,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推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管理加效益的定位,要求内部审计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促进部门和单位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上。通过审计,找出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和流失的漏洞,从加强管理入手,发现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内部审计在促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其他管理部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效益审计将逐步占据内部审计的主导地位,成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内部审计由于植根于组织内部,对所在单位的状况比较熟悉,在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管理审计,努力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要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和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分析,揭示损失浪费和低效益的现象,针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和对策,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在促进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科学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内部审计在促进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效益审计该怎么审?从哪些方面入手?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如何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有没有人知道?

(一)访谈。访谈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运用于 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事先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直接面谈或电话进行交流,面谈可以是单独面谈或多人讨论式的访谈。(二)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就是根据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模式化问题的表格,通过发放给被调查的目标群体,来收集信息和证据。(四)文件的审阅和研究。效益审计不仅要研究财务资料,而且还要查阅和研究相关的统计报告、官方报告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相关文件材料。(五)观察。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场所或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以了解有关活动的运转状况,了解现场员工的想法,并将其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六)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

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如下:对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广告宣传责任。产品安全责任。债务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能源责任。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重点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效益审计是一种经济审计,它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同时,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责任审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效益审计就无从谈起。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按审计的时间可分为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事中经济效益审计和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按经济活动的层次性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和微观经济效益审计。我国目前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大多是微观经济效益审计。微观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管理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 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营与管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既取决于有效的经营,又取决于科学的管理。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决策,就会失去方向。同时,如果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和管理必须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将经济效益审计分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部分,即管理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 管理审计是指以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检查、改善企业单位的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具体包括:1、管理职能及其发挥情况的审查;2、管理内容及其管理的效益性审查;3、管理素质及其适应能力审查。 业务经营审计是指审核、分析、评价被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生产各要素利用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具体包括:1、生产业务效益审计;2、销售业务效益审计;3、成本方面效益审计;4、资金利用效益审计。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完善我国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速经济发展进程都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把握效益审计项目选择的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 二是要实现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要求,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工作的重点,从审计财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1294 日期:2009-4-27 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转到效益审计上来,事在必行。 三是要注重研究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目前,效益审计的内容没有明显界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审计的内容不尽相同。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表明了效益审计的内涵和内容,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应以财政资金管理、财政资金制度、财政资金监管为重点,分析财政资金调控和管理的有效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允性,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有无资金损失和浪费。 四是要探讨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评价的技术标准上,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渗透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创新效益审计评价的程序、方法,从而界定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使依此为衡量标准所形成的审计结论,除可准确揭露问题外,还可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达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高的目的。 五是要广泛开展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业务学习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效益审计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广开思路,大胆探索、大胆实践。首先要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和人才的共享。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有(  )。

【答案】:A、C、D、E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单位经营状况和取得效益情况的真实性进行评价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点检查收入实现情况和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以确定审计对象经营效益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效益。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  农业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审计机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笔资金都进行审计。因此,要抓住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关注、资金数额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资金开展监督,以促进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加强对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要紧紧围绕着这些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以及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促进管好用好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在资金分配环节,要检查各级财政是否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分配资金。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专项资金。来源:考试大 在分析、评价、考核农业专项资金效益情况时,抓好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审计。一是在资金的投入决策上,检查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导致项目无法实施、失败或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决策的依据是否符合国家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在资金投入程序上,检查项目是否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环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是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亡,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事故隐患、半截子工程、竣工项目闲置等问题。四是在工程决算上,检查有无高估冒算、擅自调整项目实施地点和规模问题,有无偷工减料或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是否存在多列或漏列单项工程等问题。 要加强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审计机关要在维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依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对扶贫救灾、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生活补助、征地补偿等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到农民身上,从而把党和国家的—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主要在基层,针对这个特点,审计工作必须改进现有的审计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是搞好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为确保农业专项资金能得到合理使用,审计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搞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各项专项资金的基本情况,熟悉有关政策和规定。二是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向有关部门下达审前自查通知,了解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四是进行审前培训,提高认识,统一审计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和被审计单位自查及进行审前培训,是突出重点、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种好做法。 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农业专项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实施主管部门,就账、表、证进行账面审计,以摸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掌握支出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沿着资金流向,深入乡镇、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才能最终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与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相结合,以核实项目支出的正确性。农业专项资金多数是以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形式实施的,多数项目都可通过审计工程决算的办法,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和资金、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运行和资金运用的轨迹来进行监督,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审计除了对资金拨付环节进行审计外,还应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另一方面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改进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转变。一是要帮助做好农业专项资金事前审计,帮助提高立项水平,促进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减少资金损失浪费;二是要做好事中审计,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使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做好事后审计,对审计后投入的资金及效益,应在后续审计中进行跟踪,防止管理混乱及造成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层层把关,把违纪违规资金控制在最小限度,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请教一个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范文

我国效益审计报告的框架包括如下内容:(一)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效益审计报告的第一道门。一般来说,效益审计报告都不会很短,考虑到审计报告读者的需求不同,有必要在审计报告的前面专门编写一份报告的内容摘要,便于读者通过阅读摘要,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继续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因此内容摘要是非常重要的。(二)被审计事项的背景 包括被审计事项或单位的基本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目前的状况等等,目的是使读者对被审计事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三)审计项目实施情况这部分主要是用于向读者说明审计的范围和性质,便于读者利用报告内容,并进行判断。这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该项审计的依据,比如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大或政府交办的事项,或者其他选项的理由;2.该项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式、方法,以及审计起讫时间等;3.审计准则的遵循情况,如果没有遵循准则,应该说明理由,目的是让读者相信审计报告的质量;4.明确说明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的责任,以便读者了解审计的性质和局限性,同时避免审计风险。(四)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 这部分是针对审计目标,以审计发现的情况为基础,总括地发表审计意见或得出审计结论。(五)审计发现的情况 这部分是“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的证明,即说明审计是怎样得出上述结论的。这部分是所取得证据的汇总结果。通常针对每项具体目标,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和作出的分析。一般来说,这种说明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要素:1.审计发现的事实;2.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3.产生的影响。应该说明的是,这部分不说明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事实,只是针对具体审计目标,说明得出“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的根据。 (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 这部分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的逐项列示。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等。(七)建议 由于效益审计的价值就在于其建设性。因此,效益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效益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此部分内容应该是审计结论和审计发现的情况及分析的逻辑体现,一般应该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来,在内容上与报告中的其他内容相呼应。应该注意,建议不应该太多,但应该有针对性,可操作,便于检查和衡量。(八)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这部分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看法;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报告的修改情况;审计组织不同意被审计单位意见的理由。 在被审计单位只是提供了一些口头意见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将口头意见进行整理,并经过被审计单位确认表达是否准确。许多被审计单位在他们的反馈意见中还包括了针对审计发现的情况,拟采取和已经采取的改正措施,这些都应该一并纳入到审计报告中。 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到审计报告中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纠正问题、改进管理的情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积极整改,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果。 除上述8个方面的内容以外,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好的管理方法或实践,审计报告中还应单独对其进行评论和肯定,通过公开的审计报告,将好的做法或经验进行推广。因为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强化管理,提高绩效。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nn经营业绩,也可称经营成果,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n 评价公司的绩效有两个体系:一个是财务评价体系;另一个是运作评价体系。财务评价体系的三个常用指标是:净利润、投资收益率和现金流量。财务评价适宜于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评价,但不适宜用在运作层次上。评价运作的指标是:产销率(售出产品)、库存(企业以销售为目的采购各种物资所占用的资金)和运作费用(企业将库存转化为产销率的一切费用)。 n 财务评价指标n 净收益:公司的净利 n 每股收益(EPS) :净收益/平均外部股份 n 投资报酬率(ROI) :收益与投入资本之比n 剩余收益:净收益与投资成本之差 n 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所需现金流量(现金自由流量、运转资本等) n 市盈率(PER):每股市价/每股收益nnn财务比率汇总 nn1、综合经营业绩评价 n (1)市盈率:每股市场价格/每股利润 n (2)资产报酬率:[净收益+利息(1-所得税税率)]/资产总额 n (3)投资资本报酬率: [净收益+利息(1-所得税税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n (4)股东权益报酬率:净收益/股东权益 n 2、获得能力评价 n (1)毛利率:毛利润/销售净收益 n (2)销售利润率:净收益/销售净收入 n (3)每股收益:净收益/发行在外股数 n 3、投资利用能力评价 n (1)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n (2)投资资本周转率:销售收入/(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n (3)股东权益周转率:销售收入/股东权益 n (4)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 n (6)现金周转率:现金/(付现费用/365) nnn4、综合经营业绩评价 n (1)应收帐款收款天数:应收帐款/(销售收入/365) n (2)存货周转天数:存货/(销售收入/365) n (3)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 n (4)运营资金周转率:销售收入/营运资金 n 5、财务状况评价 n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n (2)速动比率:货币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n (3)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或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n (4)资产负债比率: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n (5)已获利息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n (6)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负债总额 n (7)股利收益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场价格 n (8)股利发放率:股利总额/净收益 n 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或收取一定数额的要求权(如应收帐款或应收票据)等; n严格地说,股利收益率和股利发放率不能作为财务状况的指标,它们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另一个方面(股利政策)所要讨论的比率。 n最常用的财务比率分析指标 nn 1、流动性比率 n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n 2、资产管理活动比率 n 存货周转率(销售货物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率天数(365/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净赊销额/平均应收帐款)应收帐款周转率天数( 365/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净固定资产)、资产周转率(销售额/总资产) n 3、赢利性比率 n 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权益利润率 n 4、资本结构比率 n 负债比率(债务总额/资产总额)、债务权益比率(债务总额/ 普通股股东权益)、权益比率(所有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已获利益倍数 n 5、其他比率 n 每股收益、每股帐面价值[(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股份数] n 成长性的计量指标有销售额增长百分比、净收益增长百分比和每股收益增长百分比等 n45、本公告总结了企业业绩计量的现行惯例并建议: n (1)许多计量惯例是不完善的或不完全的,即他们主要关注一种或几种指标而非一整套更全面的指标。 n (2)某些计量指标过于依赖历史成本基础的计算,面没有进行适当调整以补偿真正的经济变化。 n (3)仅利用财务计量指标的业绩评价可能趋于过窄地集中在短期。概括地说,非财务计量指标提供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企业业绩的图景。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1、效益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 是一种经济审计,它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同时,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责任审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效益审计就无从谈起。效益审计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审计人员面对效益审计的难点,应不断研究,摸索出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达到客观、公正评价公共资源使用效益。2、效益审计项目选择的三个原则:即(1)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2)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3)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3、效益审计瑞典方法:(1)访谈;(2)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3)问卷调查;(4)文件的审阅和研究;(5)观察;(6)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经济效益审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如何进行内部效益审计评价

 一、效益审计的含义根据我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目前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来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只能称之为“效益审计”。国外与之相类似的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3E”即经济、效率、效果性和“5E”在三者之加上、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笔者认为《审计法》中所称的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关进行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管理制度(法规)审计的统一体。  真实合法审计就是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等,主要是审计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会计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全貌的信息系统,审计通过审查会计资料,对生产要素、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评价鉴证,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最终达到确定或解除经济责任的目的,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审计”。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在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审计程序管理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只注重审计任务和程序,忽略了审计的目的和效率。使各级审计机关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计划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上,缺少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从而出现了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审计机关如果只检查政府机构及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关注预算安排的资金是否被“真实”、“合法”地花掉了,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那么,这样的审计活动就偏离了审计的根本目的,违背了审计的基本性质。  管理制度(法规)审计就是跳出可见的物质层面,对被审计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推动有关制度规定的出台,主要侧重于“管理层面的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政府的效益和责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比较低、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靠市场的机制来解决,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就必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从而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经营战略审计(或管理审计的一部分)就是认真分析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对审计对象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规划等进行审计,逐步解决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财务管理损失浪费的不正常现象。如:为了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决策,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造成严重投资浪费。这样的就应属于“经营战略审计”范畴。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合法审计、管理制度审计、经营战略审计三者的界限不十分严格,因此说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审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仅要评价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展战略,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国家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二)效益审计是法定的要求。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效益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效益问题。我们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就拿基本建设投资来讲,出问题的烂尾工程、腐败工程,看似基建程序形式基本合法,究其实质决策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只是履行个程序(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基本定好调子),导致决策不符合地方实际,使项目形式上合法,而实际效益经不起检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三)效益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效益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四)效益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效益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包括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地区或行业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环境效益标准等等,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标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适从。  (二)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由于效益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未能及时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不充分。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授权、效益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不涉及效益审计。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长5号令通过的《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效益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我们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  (三)效益审计专业人员不足。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既要从微观去计算分析又要从宏观去判断和评价,常常用到数学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以及现代管理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价值工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具备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知识但缺乏评价政府工作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一般说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县市长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可成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县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有政府资金参与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投资效益审计在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开展,对于更好的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并为以后相关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县市政府审计部门及相关单位,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对政府投资项目举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政府投资管理,根据不同类型政府负债的形成规律,积极探索规范政府行为的途径,并相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建设,加强对县市债务和财政风险的审计监督工作。把投资项目政府负债特别是显性的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对严重程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中,首先,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财政专项效益审计不同于以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上,要跳出长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和范围。其次,要选准切入点,明确审计内容和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这就要根据具体目标和审计范围来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重要方面,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再次,要选择恰当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为国家法律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果、环境影响等,审计不能局限于项目的完成或立项时的效益预测评估情况等,要全面分析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损失浪费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专项资金审计的核心问题。效益审计应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财务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来开展。通过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广义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经济责任时,主要是从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来划分。直接责任:即被审计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由于领导的原因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即在职权范围内,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反映其对资金使用效益应承担的责任。应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就账论账”的传统方法。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从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经济效益审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应根据我国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确定,应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的标准。在确立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要从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组成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考虑,既要考虑宏观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既要考虑长远经济效益,又要考虑近期经济效益;既要考虑产品价值高低,又要考虑使用价值好坏。总之,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二)先进合理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要建立在相对先进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对先进水平要合理、恰当,要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技术上先进是指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适用的先进技术。这样才具有动员群众,激励积极性,挖掘潜力的作用。(三)综合性原则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所渭综合性原则,就是要用定量的方法,运用以货币反映的价值指标来综合反映全部使用价值指标。也就是说,既要在质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又要在量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在评价投入产出多和少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定性考查外,还要进行定量考查。定量可以用使用价值指标反映,也可以用价值指标反映。运用货币反映的价值指标,不但能反映某一资源的利用效率、效果和节约程度,还能综合地反映各种资源利用最优配置的总体经济效益。(四)可比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指标设计,应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并要具备可比性。同时,还要注意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尽可能地与国内同行业,甚至与国外同行业的指标相一致,以便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五)相关性原则所选择的作为审计标准的方针、政策、指标、数字必须和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能够用来衡量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或多少。与被审计事项无关的方针、政策、指标、数字就不能选为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现订评价指标时,必须使该指标能反映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事项经济效益的高低。(六)统一性原则在制订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在一定范围内统一。有的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些评价指标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内最好统一。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各部门、各地区的审计机构有必要在总结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备各部门、各地区的审计人员选用。(七)多元化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有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标准,远期经济效益与近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标准等。定量标准则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从性质上看,有收益、消耗、成本和财务成果等指标;从形态上看,有价值指标和使用价值指标;从层次上看,有总指标、单项指标、综合指标;从内容上看,有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总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1.对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这是指企业以其所在社区或者所在社区的居民为相对方所应履行的责任。包括为社区规划、经济发展、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以及游乐设施等方面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与帮助;对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以及慈善事业的捐赠;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等。从社会效益的量化考核上来看可以通过企业捐赠次数、捐赠总额、捐赠总额占利润比、企业形象综合指数、声誉评分、居民满意度、环境扰民投诉次数等方面来衡量。2.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是指企业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应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应为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供必要的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益相关者应有机会和途径获得赔偿。在评价上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评价。3.对政府的责任。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不仅有着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的统一,而且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中,有着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包含对国家宏观政策方针、法律政策的遵守,缴纳各项税款及附加等社会义务的承担,企业经营与宏观管理的关系等。除此,在考核企业社会效益时,还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运作对增强国家和地区实力,提高国家和地区威望的影响等。定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产品配套国内采购总额、技术研发投入总额、社会贡献率、企业违法违规的罚款额、企业接受国家审计的违纪额等。定性方面应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符合与否作出认定。4.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应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这涉及到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或服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企业有责任诚实、完整地通知消费者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构成、目的和使用方法,也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真实信息;有责任不歪曲或隐瞒有关产品或服务的可能妨碍消费者自由选择的信息;有责任不采用恐吓或压迫或其他限制理性选择的方式来强迫消费者购买和选择产品,或是在消费者购买和选择产品时获取不正当的优势,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保障消费者求偿权的责任。在评价上可以采用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保修期、货物或服务交付时间、退货或调换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等指标。5.广告宣传责任。广告是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知识宣传和教育。对于消费者,从法律和伦理上讲,广告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在于广告宣传是否具有欺骗性,是否对消费者造成了心理或生理层面上的伤害。也就是说有社会责任的广告宣传必须说实话,不能误导消费者;广告宣传必须有证据支持,尤其是对有关健康、安全或功效方面的宣传,上述证据类型还必须依据产品、宣传内容和专家意见而定;销售人员还应对他们所做的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陈述负责;广告还必须视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标准而定。6.产品安全责任。这是指企业有责任采取适当关注的理念,防止产品在其设计、生产或合理使用中对消费者造成任何可以预见的伤害或不幸。也就是指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例如,产品的使用效能、产品的耐用年限、以及产品的安全性。7.债务责任。这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其一企业应向银行及其它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其二企业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一债权人都应合法、善意、无过失地为交易行为切实履行依法签订的合同。8.员工责任。员工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会由于人的素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间接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就业。企业应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等就业方面提供便利;员工工资、保险与福利。主要包括劳动报酬的获得、休息休假权、职工福利改进、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金及工伤保险费等;员工沟通。员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员工对公司经营、财务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主要包括卫生保障、劳动保护、企业环境美化等;员工的职业发展。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务轮换、组织和开发人才等。在对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评价中,可以考虑就业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投资额、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人均月工作时长、人均收入、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比、参加社会保险员工比重、人均保险缴纳额、年人均带薪休假天数、员工接受在岗培训时长等指标。9.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国家审计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企业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是否存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浪费资源,导致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企业减少稀有资源耗用方面的情况;企业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企业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和捐赠等。具体指标可以参考环保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企业的排污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入额、环保产品率、污染物消减率、温室气体排放物消减率等。10.能源责任。企业作为自然能源的主要消费者,其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节约资源,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企业不但要在生产经营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而且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时,也要体现高效用能和节约用能,使企业承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能源的社会责任。定量上可以对企业综合能耗、企业人均耗能量、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明光市审计局推进效益审计实现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审计机关,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安徽省明光市审计局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效益审计,走出了一条适合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揭开神秘面纱   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是审计工作一项重大的历史变革。作为职工只有13人、一线审计人员仅8人的县级审计机关──明光市审计局,面对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开展效益审计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明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光市审计局知难而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最终揭开了效益审计的神秘面纱。他们把投资审计作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并将2007年定为“效益审计年”,出台了《明光市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监督实施意见》,并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安排了农业、教育、经责、投资等4个效益审计类型,涉审单位17 个,其中投资效益审计单位 9 个,占全部效益审计单位的53 %,占全部审计项目的15.3%。   投资效益审计是项全新的工作,实施起来耗时耗力。为克服审计力量不足的困难,他们在年度的干部培训计划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大量的效益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案例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向能力要效益。目前,该局有高级审计师职称5名,高级会计师职称1名,审计师、会计师等中级职称5名,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具有注册类执业资格5名;倡导“爱岗、奉献、进取”精神,在投资效益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的审计,经常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向时间要效益;对投资效益审计项目全面采取计算机辅助审计,为审计人员配备了手提电脑、相机、工程造价技术软件、工程定额书籍等硬件,向技术要效益;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参与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并为规范这一行为配套出台了《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今年以来,共聘请了20人次作为投资效益审计项目组的审计成员。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开展效益审计光有想法和拼劲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制度和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创新。2007年初,明光市审计局在借鉴国外一些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效益审计操作指南》一书,统一了投资效益审计的规程和标准。他们还组织审计人员开展理论研讨,先后撰写了《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若干思考》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浅探》等数篇论文,分别在《投资与理财》、《华商》、《科技与企业》和《安徽审计》等杂志上发表。在2007年7月召开的安徽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明光市审计局作为县级审计机关代表,就如何开展投资效益审计作了典型发言。   明光市审计局对投资效益审计进行了精心谋划,在项目的选择上注意把握好四个原则:重要性原则,即针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进行立项;民生性原则,即针对密切关系民生的投资项目进行立项;热点性原则,即对政府、群众关注的热点投资项目进行立项;超前性原则,即对可能代表投资效益审计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立项。在项目的实施审计过程中,明光市审计局十分重视投资效益评价。他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开展最有难度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等的研究。为解决无法用具体数字来支持的效益评价问题,他们建立投资效益评审专家库。目前入库专家已经有10位,其中有财政、建设、交通、环保、农业、林业等多方面专家,根据审计项目需要,聘请专家对投资效益情况进行评审。在今年的农业投资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和有关专家相互配合,冒着酷暑走访了近30户农户,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南沙河工程投资效益审计中,审计组和有关专家多次赴实地查看居民饮用水源的质量,为效益评价提供准确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事后并开展了实实在在的评估。当地农民和明光市居民感慨地说:“审计人员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 效益审计结硕果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明光市审计局投资效益审计的“效益”也日益显现。2006年以来,明光市审计局共审计政府投资项目21个,其中投资效益审计项目3个,总投资5432万元,审减工程造价900万元,核减率为16.6%,提出审计建议90条。2007年中秋节前夕,明光市工业园区高压线路迁移工程施工单位报价143万,市政府要求明光市审计局立即对这一报价进行初核,并以此作为和施工单位谈判的依据,时间仅给半天。接到审计任务后,审计组立刻行动,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全体成员没有顾得上吃午饭,硬是在下午上班前完成了审计任务。项目共核减83万,核减率达到58%。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表扬明光市审计局,称明光市审计局为市财政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效服务,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明光市法院综合楼工程决算715万元,按照施工单位的决算价款,市法院的建设资金尚存在缺口100万元,在想不出办法的情况下,市法院主动邀请审计局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通过审计人员的艰苦努力,共核减了工程款112万元,不仅补上了缺口,而且还结余了资金12万元。面对这样的结果,市法院领导非常满意,由衷地感谢明光市审计局为他们解决了大问题。

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投资效益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所消耗或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所获得的有用效果的比较,也就是投资活动中所耗与所得的关系。投资效益审计是指对投资活动所耗与所得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的活动。基于这一概念,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包括: (一)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正确性。 以前审计发现,有些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充分,地质勘探不详,存在应付、走过场现象,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不负责任,决策草率,长官意志严重,直接导致项目布局不合理,或者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经济效益低下,损失浪费惊人。因此,投资效益审计必须首先对建设项目立项决策进行审计,内容包括审查勘探设计单位的资质、拟建规模是否科学合理、项目选址是否满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项目论证是否切实可行等。 (二)审查建设项目概算。 建设项目概算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投资估算框架内,编制项目从筹建至竣工所需费用的重要文件,是控制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审查概算包括审查概算的编制和执行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审查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2.审查设备费用。 3.审查工程包括土地、青苗补偿费、拆迁安置补助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设计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研究试验费、生产职工培训费、联合试运转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费用在内的其他费用。 4.审查概算的执行情况。 (三)审查建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建设资金的运用贯穿于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的全过程,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建设资金使用的审计应以资金流程为主线,从项目立项至竣工诸环节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入手,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审查建设资金是否符合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无挪用资金的问题。 2.审查各种债权是否真实合规,有无不合理的资金占用。 3.审查建设支出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后转移资金的问题。 4.审查工程结算是否合规,有无多计多付工程款的问题。 5.审查工程专家咨询费、业务活动费、广告费、赞助费等是否真实合规,有无商业贿赂问题。 6.审查内部收款收据存根是否列入了财务账,有无基建收入等各种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资金的问题。 (四)审查建设工期和达到设计能力的合理性。 建设项目的工期分为设计合理工期和实际工期,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年限也分为设计年限和实际年限。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期下,实际工期越短则投资效益越高,同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期下,实际达到生产能力的年限越短则投资效益越高。因此对已竣工的建设项目应审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设计工期与实际工期和设计达产年限与实际达产年限的对比分析,评价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2.通过设计概算与实际完成投资额、建设成本与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对比分析,评价工程造价的高低。 3.通过可研与实际的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获利能力大小。 4.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评价项目偿债还款能力。

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是一回事吗

  目前,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这一术语混同使用。我认为有如下原因:一般讲,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始于80年代末,正值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企业效益问题成为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审计自然要将帮助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目标纳入其审计职责范围。根据经济效益的定义: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效益审计主要是从挖掘企业潜力,分析企业投入产出的角度开展的,这样用经济效益审计术语来表示绩效型审计当然就成为了主流用法。  随后,特别是从90年代起,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地见诸于审计书刊上。因而,便出现了目前效益审计术语与绩效审计术语混用的阶段。随着绩效型审计工作在我国今后不断展开,我认为在使用或翻译绩效型审计这一术语时应加以规范。我认为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比较规范。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效益”与“绩效”这一术语在词意上有区别。  我们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时,这里的“绩效”应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而在使用“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术语时,这里的“经济效益”从词义上讲,应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绩效审计三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即“效率性”是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内容的。因而,从词意上讲“经济效益审计”术语只与“绩效审计”术语中的第二个要素,即效率性审计的概念有相似或重合之处。而无法将绩效审计中的第一个要素和第三个要素,即经济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涵盖进去。从词义上看“效益审计”只能反映绩效审计的一部分或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从用词规范看,使用绩效审计术语较为妥当。  第二,使用绩效审计术语符合国际惯例。  绩效型审计的术语使用问题,1986年4月在悉尼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绩效审计”列入了正式议题。会议建议以“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统一各种有关绩效型审计的名称,并在最后会议文件《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了“绩效审计”这个叫法。因此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开展的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叫法。  第三,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更能涵盖不同领域的绩效型审计工作。  效益审计的开展,最初主要是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开始的,效益审计术语更适用于企业。而对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绩效情况审计若简单使用效益审计术语显得有些牵强而使用绩效审计术语既可适用于企业,又可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绩效型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一种审计”。这是我国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长期认识,我们将其归类为“种类论”。   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审计内容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 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 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甚至不少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了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经营审计一般是由内部审计发展来的,它是业务审计的扩大化形式;管理审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60年代至70年代,它是从财务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而来的,其范围和技术更趋于综合性、绩效性与管理性。实施问题  我国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少,基本处于初步偿试阶段,导致其形成这一情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基本的认识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有具体程序中的问题。笔者将其整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经济效益审计单独地实施缺乏效率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认识不准确,也是缺乏效率的。缺乏效率的审计工作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于大范围推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的难点主要在这方面。    现实中进行的许多审计工作都可以归为财政财务审计这一大类中。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对账簿资料的查证其实已经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核实分析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对信息资料失真的追究也基本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明确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    专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也必然涉及到查实账簿资料这一工作环节。只有对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查实后,对节约、效率、效果所进行的分析认定才有意义。    除财经法纪审计以外的审计工作,其工作计划中没有必要不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合并一起综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不采用综合实施方式,既阻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阻碍经济效益审计经常性地开展,也不符合审计本身就是对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的基本原理。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审计监督应该是今后政府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2.经济效益审计实施中准确把握理念的问题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有基本定义的认识问题,还有审计理念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不理想也有这方面的认识原因。    经济效益审计在认识上的准确与否会影响到实施效果中来。审计中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的认定过程中,许多分析是与经济效益的判断交织在一起,不可完全截然分开。例如政府审计中广为开展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如果仅就开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方面进行审查,不分析项目的经济性,不分析项目的开支与效果是否合理,这样的分开就会有意无意地形成审计监督的缺口。如果谁执意要将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与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割裂开,其实就是不重视或否定真实性。    对经济信息真实性的任何回避,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问题温床。美国回避“真实和公允”,强调“公认”形成的安达信袒护安然的现象决非偶然,这与其长期的随意性处理风潮和理论上的会计艺术论有紧密联系。可见规范上的正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的旗帜鲜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对经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理顺审计运行机制的关键。    3.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公共部门等的资金使用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东西可供使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有难度,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建造一项工程,既有它的开支是否真实、正确、合理、有效,也有它建成后产生的效益是否合理或者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效益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我们在这方面尚无切实可行的东西,其交流也比较欠缺。在没有形成适用的指标体系之前,对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多少都会有所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健全的。否则就有可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给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冲击。    4.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    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调查中也发现没有现存操作模式的困难阻碍着效益审计的开展。笔者发现基层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方面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正在尝试争取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取得突破。可见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应该深入研究的专门问题。    通过对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当的对策是推动经济效益审计有效开展的关键。 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对被审对象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审计监督。通过理顺审计理念,大力加强推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建设。通过公示与比较等交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建立专家信息库,建立引智工程的制度化运行机制结合。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适当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对各项审计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去深化,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综合性实施中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需要掌握的什么?

(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效益的优劣。 (5)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须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 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 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 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 效益审计,又称绩效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在我国,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概念 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在国际上更通行的概念是绩效审计。在英文的解释中,绩效的概念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行为、事项、过程、程序、能力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审计的着眼点多样化,既可以是结果导向,也可以是过程导向,还可以是混合导向。绩效审计概念中,没有限定审计的目标,可以是效率、效益(效果),也可以是经济、公平,还可以是控制或制度的有效性等。每个绩效审计的目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审计环境确定。 另外,绩效的概念在国内外均已为社会大众和从事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管理科学中,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用绩效审计概念可以更方便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效与社会沟通。 因此,将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概念作为通用概念使用,有利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效益审计可分为经济效益审计和社会效益审计等。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管理制度的科学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长远正确性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以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包括经济效率审计和经济效果审计两个方面。

农发行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尝试开展效益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几年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国家审计同国际接轨的体现。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尝试开展效益审计。在农发行开展效益审计,是对农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挑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揭示在农发行开展效益审计的困难和问题入手,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性银行的办行理念根深蒂固,对绩效审计的认识非常浅薄 首先,在我国理论界对绩效审计有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不存在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也就无需进行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农发行系统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其次,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有部分基层行高管人员则认为,依法审计就是审计责任人违反法律法规了没有,至于决策、体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并不违法,因而不是内部审计的事。这种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和不到位已经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工作在农发行的顺利开展。 (二)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指南。然而,较之于财务审计而言,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技术因素。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均可归结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和比较。对农发行而言,信贷资金投放的政策性导向使得对效益评价起来更加复杂,这是因为农发行的资金投入与政府活动密切相关,政府的成本与效益不仅要考虑直接的成本和效益、有形的成本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间接的成本和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对后者来讲,往往无法直接考量,且其估算的标准和方法会随着绩效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此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能否解决评价标准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规范化开展的关键。 (三)审计人才结构单一,人员素质尚难以胜任绩效审计要求 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工业、农业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导向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导向的工作意图,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的业绩,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目前在农发行内审队伍中,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严重缺乏。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开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四)受现行审计体制的制约,绩效审计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农发行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正处在改革阶段,总行在全国设6个审计特派办公室,省以下内审人员由省行统一使用,内审人员的日常管理、编制、薪水在各地市分行。由于农发行实行总行一级法人负责,因此,在审计项目中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实质上是自己审自己的“内部审计”关系。首先,一些分支行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在指导思想上,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内审人员依法揭露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对审计发现的其他问题也是要求审计人员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其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受当地市分行领导,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当地行,所以审计部门很难保持超然的第三方地位,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削弱了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对绩效审计应有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这正是制约农发行审计部门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性诱因。 (五)传统财务审计工作量比重过大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相对较少,合规性已经不是审计的主要关注目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还大量存在,审计机关每年都要揭露大量的违规行为,反腐败仍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状况的存在意味着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财务审计工作中去,使得审计部门常常处于频频应付的被动地位,绩效审计工作则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而不能正常顺利地开展,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也增加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 (六)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没有一套成熟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 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会计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对某一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定,作出客观评价。但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方面都不同。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上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都相当缺乏,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因此,在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职能、程序、方法、报告、质量与风险控制、评价标准的制定与选择、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积极探索出一个与农发行实际相结合的绩效审计模式,以促进绩效审计在农发行的顺利开展。 二、对策 1、加大对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绩效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低,或者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用单位产出的投入或单位投入的产出来表示,一个单位投入的产出越高,效率就越高;同样,一个单位产出的投入越低,效率也越高。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结果,它是实际实现的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的比较。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中,效果性是决定性的。从现在开始,利用多种媒体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通过宣传使绩效审计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开展绩效审计与上级行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用干部结合起来。组织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来制定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并把效益审计的结果以及效益审计建议采纳,作为科学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和重要的用人导向,确定干部的去留升迁荣辱。用利益标杆的约束力和导向力,驱使弄虚作假、疏于管理,谋求虚假政绩,或不惜劳民伤财,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行径得到收敛,促使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干部脱颖而出,成为人们竞相效仿推崇的对象。 3、开展绩效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的问责质询结合起来。对效益审计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要依据审计结论,界定性质,明确责任主次、大小,并根据有关党纪法规,进行问责。同时,审计部门也可依法向各级行党委汇报效益审计的情况,通过组织程序纠正和处理问题,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对确实承担重大责任的,也可予以罢免。通过以上措施,确立效益意识,限制干部的行为,以对人民、对事业的敬畏之心,把效益问题真正当作回事,认真对待,不想、不敢掉以轻心、轻率从事。 4、加快农发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多年的实践证明,内部审计人员(体制)必须独立,否则审计作用将很难有效发挥。目前可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改革模式,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上收一级管理,日常工作可相对集中,统一行动。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不断探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目标、标准、实施步骤与方式方法,坚持审计准则,严守职业道德,为开展好经济效益审计做好准备。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农发行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仅需要社会审计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农发行内审人员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相信,经济效益审计一定会在农发行全面推行,因为这是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同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

关于我国效益审计难点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目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已成为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效益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审计署积极探索和开展效益审计。审计署在《2003至2007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效益审计与真实、合法审计并重的审计发展战略,《2006至2010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但在当前形势下,要客观、准确地进行效益评价难度很大,由此全面探索效益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审计界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效益审计应在借鉴国外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我国审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公共资源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的路子。   一、我国效益审计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   虽然,我国的效益审计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效益审计,但我国的效益审计与国外的效益审计在内涵上有所不同。我国效益审计还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效益审计应充分考虑政治效益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国家职能上与国外政府存在根本区别,因此效益审计就应该站在我国政府的立场上,不能仅仅评价经济效益,还应考虑政治效益。中国人多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吃饭”财政在这几年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此类问题,所以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财政资金所创造的劳动岗位、税收、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例如农网改造、村村通电、山区道路修整等等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资金项目,在效益审计中应充分关注到政治问题。   (二)纠错查弊仍是效益审计的重点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建立不久,各方面还不完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仍然存在,官员家长作风状况仍然存在,企业还存在“内部人控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为了个人利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仍然存在,造成许多公共资源损失浪费、管理不善、资产闲置,违法乱纪的现象很普遍,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比较差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效益审计还肩负着纠错查弊的任务。   (三)可持续发展是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特别提倡的,国家还肩负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对长远发展目标的安排,既要防止经济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意生态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效益审计应关注可持续发展,在评价中应当作为一个比较重的权数加以考虑。   二、我国效益审计的五个难点   (一)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   效益审计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在于评价,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外界来说是很敏感的,而保持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灵魂,效益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领导责任追究,怎样的评价才算客观、公正,没有一个评价体系也很难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益作出评判。而很多评价指标很难量化,如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也造成指标体系难以建立。   (二)效益审计难以处理效益滞后性问题   一般来说,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一般都有个滞后性的问题,正、负效益的体现都是个过程,如果仅凭当时的状态来分析和评价效益,就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评价偏差,产生对公共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影响公共资源使用管理层的积极性。  (三)效益审计暂时难以解决专业胜任能力问题   由于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审计需要具有各种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参与,如工程技术人员、数学、生物、医疗等专业人才,而现今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经济、管理和法律人才,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审计还有些力不从心。   (四)效益审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风险较大   由于当今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和违法乱纪的现象屡屡发生,我国效益审计应当在全面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再进行效益审计,时间需要花费很多,但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合法性却很难把握,许多交易都在帐外,由于审计手段有限,很难完整地把公共资源使用的违法事项全面查出,审计风险比较大。   (五)效益审计规范化制度还没出台   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依据还不充实,明确的法规还没有,同时对审计调查、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等具体的指导意见还不明确,因此急需解决效益审计的规范性问题。   三、 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在审计中,为了应对以上难点,笔者认为,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应坚持六条原则、打好四个基础,在审计方法上注重三个结合。   (一) 坚持六条原则   1. 全面评价的原则。效益审计应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适当性、会计信息真实性、社会稳定性、合法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力图全面地对公共资源使用状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 谨慎性原则。效益审计应对公共资源的使用状况评价采取谨慎性原则,尽量不夸大审计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结果,对审计选定的评价指标应切实符合审计项目实际,同时在报告中应尽量少用感情色彩较浓的字句。   3. 历史性原则。效益审计应对效益评价运用历史的眼光,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法律、法规条件下来考虑问题,客观分析当时所做的决策,从而对效益审计作出客观的评价。   4. 前瞻性原则。效益审计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评价应采取前瞻性原则,对效益滞后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公共资源的使用的评价可以适当采取模拟未来的方法开展评价。   5. 促发展原则。效益审计在紧紧围绕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展开工作,在现阶段主要是揭露公共资源损失浪费等问题,但效益审计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使公共资源在审计过后能够用的更好,真正发挥效益。促发展原则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6. 定量兼顾定性原则。在效益审计中,能定量评价的尽量定量,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会计信息真实性等应采取定量的原则,与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而社会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等可以采取定性的原则,从而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作出准确评价。   (二) 效益审计应打好“四个基础”   1. 打好财务收支审计基础。效益审计应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和合法的交易事项的基础上,所以在效益审计中首先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然后进行效益审计。   2. 打好专业胜任能力基础。 面对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府审计部门应加紧引进工程技术人才、建筑规划人才、数学、环保、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应加大效益审计培训和研究力度,切实将效益审计体系规范化。   3. 打好审计质量控制基础。审前调查应重点摸清公共资源使用的基本情况,掌握项目审计的难点和重点,审计实施方案应对审计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安排,审计过程应对审计质量全面控制,强调风险意识,严格审计日记制度,对审计报告应采取谨慎原则。   4. 打好计算机审计基础。在效益审计中,应将计算机审计贯穿于效益审计始终,准确高效地发现问题,同时对效益审计采取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建立各种模型,成功地将计算机审计运用到效益审计中。   (三)在方法上讲究“三个结合”   1. 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应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应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可行性报告、审批、效益评估情况进行审计,这样才能“防患于未来”;事中审计应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项目质量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全面跟踪;事后审计应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全面效益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促进公共资源使用效益。   2. 效益审计与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由于领导决策失误导致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效益审计应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各级领导的责任挂钩,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法规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制度。效益审计应该依照有关责任追究制的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3. 效益审计与内查外调相结合。面对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在审计中应采取内查外调的方法,到工商局验证公司的合法性,到银行验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到发改委验证审批的合法性,同时,在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限,对某些问题应向有关部门请教,以客观、公正评价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审计人员面对效益审计的难点,应不断研究,摸索出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达到客观、公正评价公共资源使用效益。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和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管理;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巩固财经法纪审计的成果。 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效益的优劣。 (5)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须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 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 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由于该种审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计算比较,所以也称为价值审计。

企业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就我国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80年代末的提法,到90年代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运用起来。实际上既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我国由以企业效益审计为主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领域。 绩效型审计的术语使用问题,1986年4月在悉尼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绩效审计”列入了正式议题。会议建议以“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统一各种有关绩效型审计的名称,并在最后会议文件《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了“绩效审计”这个叫法。因此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开展的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叫法。如果研究中西方绩效审计区别,有以下五点:(一)审计范围比较。  西方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我国是法律直接赋予审机机构这种权力。所以,我国更侧重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也一样,对行政单位的绩效审计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强调一事一审,满足议会需要,我国则侧重宏观绩效审计,强调要满足政府对宏观调控的需要。(二)审计标准比较。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亦较为完善,大都制定有详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美国会计总署的出版物《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1981年修订本中,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而我国除《审计法》中提到效益审计概念外,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系统规定还在研制中。(三)审计方法与手段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而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金审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电子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审计软件包很少。中外的绩效审计仍是一个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审计自动化都是当务之急。 (四)审计人员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师外还有约1 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人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和会计人才,而其他的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这类人才。(五)我国绩效审计是先由政府审计推动,并且与政府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西方,绩效审计则首先由内部审计中产生,其后被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借鉴,并在政府审计中得到广泛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可以阅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研究》一文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有何特点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及国家有关部门都会十分关注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因此通常会按要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又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及国家有关部门都会十分关注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因此通常会按要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又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事实上,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和评价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活动,它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所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等方面的审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经营情况好坏,以进一步发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一般来说,有关于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的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1、审计范围广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这即是说,经济效益审计既要审查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审查企业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既要审查企业的决策,也要审查企业的决策效果。同时,经济效益审计还要审查企业内部相关因素以及相互关联的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内容。2、审计对象灵活。由于企业在经营发展期间影响到经济效益的因素有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其审计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就应在选择审计对象时抓住重点,仔细审查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关键对象,进而以做到提高审计效率,实现以较少的审计时间来完成期望的目标。3、审计依据规范。在审计依据方面,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制度等。此外,还会涉及到各类标准、技术经济指标以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等。4、审计方法多样。因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复杂多样,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审计查证及延伸方法外,还能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后续审计跟踪法等多种方法。(来源网络)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1、线性规划法;2、网络计划技术法;3、回归分析法;4、投入产出法;5、因素分析法;6、量本利分析法;7、价值分析法;8、投资分析法;9、方案比较法。经济效益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然后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判断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简述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传统审计一般是指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财政财务审计派生出来的,它与财政财务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的对象: 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财经法纪审计的对象是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2.审计目的: 财政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审计的方法: 传统审计的方法主要是检查、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学分析法等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方法。 4.审计的时间: 传统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且更强调事前审计。

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有审计范围广泛、审计对象灵活、审计方法综合多样。1、审计范围广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既审查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审查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既审查企业的决策,也审查企业的决策效果等;既审查企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又审查企业相互关联的外部因素。2、审计对象灵活因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造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因此,在选择审计对象时应该抓住重点。要抓住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关键对象,讲究经济效益审计的效率,以较少的审计时间来完成期望的目标。3、审计方法综合多样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复杂多样,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审计查证及其延伸方法外,还能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后续审计跟踪法等多种方法。经济效益审计的简介:1、概念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审计内容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三E”审计,是指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3、加强对策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审计工作也应该针对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布置和本级政府工作安排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是这样的工作安排不应当排除审计工作的综合性实施。

效益审计是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效益审计是一种经济审计,它是对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同时,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责任审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效益审计就无从谈起。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效益 审计难点 对策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与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检查企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经营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将惨遭淘汰。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部门,凭借着对企业经营情况较为了解的优势,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   内部审计所承担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效益审计、部门和单位的内部控制检查、部门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审计等。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在安排的审计项目范围以内,针对一定的审计目标来进行审计的   他不同于一般业务范围广泛的检查或分析工作,这类检查或分析工作一般无特定目标而注重普遍查找问题。   (二)经济效益审计要应用专门的审计程序   它依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要点,采用审计方法,取得审计证据,然后对照评价标准,才能产生审计结论,再用以证实审计目标。   它经历的"这些步骤是一个系统的审计过程。   取得足够的、可靠的、相关的审计证据才能形成审计意见,产生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审计项目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体现经济效益优劣所做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以审计证据为基础而进行的证实活动。   它针对审计目标,通过证实效益优劣所存在的差距及其具有的潜力,促进被审计单位或事项消除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结论   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所作的证实,对其是否履行经济责任中有关经济效益部分进行的评价结论。   三、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难点   1、理论创新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审计,综合性的效益审计项目难以取得较大成效。   2、效益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目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距离。   对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疑问。   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局限性,还有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知识水平的限制。   3、审计队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进行   目前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对石油化工行业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流程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生产技术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材料价格、生产消耗指标等可以横向对比的资料很难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造成经济效益审计难以深入。   4、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   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目前我们审计人员往往只熟悉办公软件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不了解,难以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的现象。   随着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单一的从财务数据入手的审计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5、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尽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从实际整改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效果利用程度不高。   (二)几点对策   1、以人为本   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应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观念上来。   一方面,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负责人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是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大在审计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尽量达到务实、高效。   要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2、调整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人力资源   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会计、审计、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到生产一线实地实习等方式充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适当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审计过程。   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她们的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   4、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程度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   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加强宏观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服务。   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堵塞企业经营管理的漏洞,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尹维劼主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李三喜.李春胜.徐荣才编著.经济效益审计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探讨.审计文摘.2008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  (一)访谈。访谈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运用于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事先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直接面谈或电话进行交流,面谈可以是单独面谈或多人讨论式的访谈。如斯德哥尔摩省审计局在对医院服务进行效益审计时,就采用了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内容包括病人的满意度、排队候诊时间的长短和医疗的发展等问题,访谈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家属及服务人员,通过访谈初步得出了医疗服务较差的结论。  (二)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瑞典的国家审计机构一般人员不多,而效益审计涉及面较广,审计人员不可能具备全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瑞典审计部门采取的方式就是聘请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或短期雇佣一些人员,有时甚至将一些项目交与社会审计或咨询公司承担。每年斯德哥尔摩省、市的国家审计部门,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审计工作的支出大约占整个预算的10%以上。  (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就是根据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模式化问题的表格,通过发放给被调查的目标群体,来收集信息和证据。例如斯德哥尔摩市审计局,在对私立学校满意程度的审计中,就设计了包括如下问题的调查表:如对学校满意程度,在学校有无感到压力,是否推荐朋友的孩子来这个学校读书,学校的安全程度如何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需要家长回答的,又有需要学生回答的,还有需要教师回答的。由于这些问题只需回答“是”或“否”,因此调查表问题的设计是问卷调查成功的关键。  (四)文件的审阅和研究。效益审计不仅要研究财务资料,而且还要查阅和研究相关的统计报告、官方报告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相关文件材料。瑞典审计部门在审阅文件材料方面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困难,但是在对医院的效益审计中,也存在有些医生因涉及病人隐私权不愿意提供病历的问题。  (五)观察。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场所或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以了解有关活动的运转状况,了解现场员工的想法,并将其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斯德哥尔摩市审计局在确定什么人有资格享用社会保障金的问题审计中,就到保障金的基层发放单位去衡量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检查保障金的确定步骤,观察内控制度是否发挥了作用,并通过网络交叉监控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限。当管理部门的书面文件成为惟一的信息来源时,观察是效益审计一种非常有效的审计方法。  (六)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在效益审计中,瑞典的审计部门通常采用一些技术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预测,有些预测方法是通用的,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还有些采用的是专用工具。而且在数据分析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定量综合评分表,如瑞典审计部门在医院效益审计中,就采用了综合评分表来评价各个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但是在审计中,他们也发现综合评分表有其局限性,就是评分标准并不是每个医院都适用。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单独列出,另一种是以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管理、体制、机制等效益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合规性审计的违规违纪问题容易判断和处理。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仅仅从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很难判断其对错优劣,必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思考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企业效益审计方面的问题不象合规性审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状态依存性,条件不同,结论也不同。因此,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公认的条件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利益相关方才会信服和应用,企业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条件不充分、论证欠妥当、结论不准确或者武断地给出结论,既不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更不会积极进行整改,企业效益审计的成果就付诸东流。因此,企业效益审计报告应当采取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而且这种专题报告要具有研究的性质。   根据企业效益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专题效益审计报告可分为针对特定项目(单位)的微观专题审计报告、针对同类项目(单位)的中观专题审计报告和针对普遍性问题的宏观专题审计报告。特定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组完成,同类项目的审计报告由组织实施该同类项目的单位完成,宏观管理方面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完成。如果问题容易分析和解决,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的三段论方式;对比较重要且别人尚未意识到的复杂问题,仅仅提出问题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