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哪

  审计主体不同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及人员;社会审计是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  法律依据和审计准则不同:  内部审计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社会审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家审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  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是单向独立,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与被审部门相对独立;社会审计是双向独立,独立于委托方及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是双向独立,独立于授权单位及被审计单位  审计方式不同  内部审计是授权审计,授权单位为单位主要领导或其相应管理机构;社会审计是委托审计,接收委托后实施;国家审计是授权审计,授权单位为同级国家及其相关管理机构  审计目标不同  内部审计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以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减少管理风险为主要审计目标;社会审计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国家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  工作范围不同  内部审计是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社会审计是集中在单位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国家审计是同级国家及其相关管理机构  服务对象不同  内部审计是本单位主要领导或其相应管理层;社会审计是委托单位: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国家审计是集中在单位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审计取证权限不同  内部审计是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社会审计是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国家审计是有行政强制性,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  职责与作用不同  内部审计是内部自我监督,只对本单位负责,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且不向外界公开;社会审计是社会监督,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属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

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组长必须具备专业资格吗

需要具备审计资格。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终属部门、单位领导,其独立性不及外部审计;它所提出的审计报告只供部门、单位内部使用,在社会上不起公证作用。附录: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第一条为了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应具备的任职资格证明。  第三条资格证书的取得采取资格认证和考试两种办法。  (一)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审批,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备案后,可发给资格证书:  1.具有审计、会计、经济及相关专业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2.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的人员;  3.具有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执业证书的人员;  4.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工作满两年以上,以及大专学历工作满4年以上的人员。  对已取得省(行业)级内部审计(师)协(学)会颁发的内部审计资格证书,时间不超过两年的人员,在本办法实施后可进行一次性的确认,发给资格证书。  (二)不具备上述第(一)款条件者,须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资格证书。  第四条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一)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  (二)有关法律法规与内部审计准则;  (三)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五条资格考试一般每年统一举行一次,时间为每年9月第三周的星期六。开始施行阶段,也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授权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考试安排。  第六条资格证书审核发放程序。凡具备取得资格证书条件的人员,由本人填写《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申请表》(略),经所在单位审核签章后,连同资格证明文件(职称证、执业资格证、学历证、人事部门出具的工作年限证明、考试合格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免冠2寸彩色照片,报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审核后,发给资格证书。  第七条资格证书实行年检注册制度,每两年为一个年检注册周期。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通过年检,并进行注册:  (一)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准则》;  (三)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  (四)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后续教育。  第八条因借调、出国等原因不能参加后续教育或年检的人员,须持本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向所在省的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延缓年检注册的申请。  第九条对无故不参加年检和注册的人员,应收回并注销其资格证书。  第十条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或弄虚作假骗取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吊销其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对已调离内部审计工作岗位满两年和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须收回其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统一组织资格证书的考试、考试大纲的拟定和教材的编写、考试的命题和资格证书的印制,以及对违反本办法人员的处理。

国家审计体系内容?

  国家审计规范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法律、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审计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 审计准则是把审计实务中一般认为公正妥善的惯例加以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原则。  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行为标准。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是控制的前提。要提高和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有两方面的规定性,即审计管理质量和审计业务质量。因此,审计质量标准可分为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1.审计管理质量标准  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用审计人员和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为衡量审计管理质量的标准,必须反映这些内容的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遵循具体审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体现审计组织的现实,即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  2.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审计业务质量内容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规定性。审计业务质量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审计管理质量直接作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其的规定性,也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因为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属于形式标准,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属于实质标准,故更为丰富具体。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在标识一致、记录完整、编排有序、文字精当、用语规范、逻辑清楚、观点鲜明、调查周详、定性准确等方面做出具体的约定。另外,还应对揭示问题的深度、审计意见采纳率、取得效益的金额等方面规定必要的指标。  3.审计质量标准同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范的关系  审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要求,必须遵守通用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审计操作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业务规范如《宪法》、《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银行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及其相关的实施条例等应构成审计质量标准的基础。

国家审计作用是什么?

( 一 ) 审计的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1. 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 政策及法规制度 , 是千百万个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经营的保证。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 , 就能保证正确的经营方向 , 否则 , 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审计 通过检查监督 , 就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贯彻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的 情况 , 就能揭露和制止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 , 以利于社会主义经 济健康地发展。2. 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 经济资料 , 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 但不少单位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 , 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 , 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 , 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 , 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 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 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3. 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不论是财政财务审计、 还是经济效益审计 , 都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 , 揭露出社会上不正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 , 进 行必要的处理 , 提出改正意见 , 刹住不正之风 , 促进廉政建设。4.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各种审计特别是财政财务审计 ,可以发现和查明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骗税、走 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 , 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 , 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行政纪 律监察工作 , 法院、检察机关的司法侦查工作 , 以及各种临时检查工作 , 进行查证与鉴定 , 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有作用。( 二 ) 审计的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 , 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 , 促进微观经济管理 , 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 的提高。1. 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 和经济效益审计 , 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 的各种因素 , 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 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 , 进一步 挖掘潜力 , 提高经济效益。2. 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 , 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 ,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 , 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3. 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 资产的监督部门 , 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社会主 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 , 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 务 , 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 , 这就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 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4. 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 宏观调查 , 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 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 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 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 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 , 以助于微观经济中的有关矛盾的解决和宏观调控工作的 加强。

国家审计的依据

(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法律依据:审计署《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审计的依据

法律分析:(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法律依据:审计署《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