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6.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情况下,会计的根本目标是

一、问题的性质 对因公司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所产生的利弊的争议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u2022斯密。亚当u2022斯密认为股份公司的董事由于主要是在管理他人的财富而缺乏经济利益激励。他并预言股份公司将不可能在竞争中胜过其他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结合相对紧密的商业组织。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发现股份公司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现代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1932年,伯尔和弥恩对现代公司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又提出了质疑。他们怀疑管理者控制的公司是否有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 我们认为这些质疑现代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悲观论者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忽视了研究解决此类问题的机制。显然,悲观论者对比较公司管理制度研究无多大兴趣。不难发现,这些悲观论者受到了非议。斯蒂格勒等认为伯尔和弥恩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假定必须作出修正以考虑管理者阶层会寻求自身利益的现实性。他们通过对管理阶层控制权的讨论及对管理者阶层控制权和他们的报酬关系及公司利润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伯尔和弥恩观点的挑战。他们认为忽视对经济制度运作的研究是伯尔和弥恩论点的重大缺陷。尽管斯蒂格勒意识到某些机制限制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他们并没有详细讨论这些限制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机制及他们的意义。由于斯蒂格勒等假定了这些监督机制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比较公司管理制度的研究就无特别重大的意义。德姆塞茨和莱恩对伯尔和弥恩的观点提出了类似的批评。他们的推论是简单的,假定管理者和剩余财产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那么股票的不同分布会影响公司的利润。然而这一关系并没有被经验调查所证实。于是,他们推断伯尔和弥恩的论点有可疑之处。他们的一个论点是,股份的分散程度和公司的大小成正比。对这一关系似乎不难理解。因为当寻求财富最大化的公司增大时,取得控制公司 权的代价同时升高。这显然会阻止人们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另外,当因取得公司控制权的收益小于通过分散风险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时,人们会选择后者。德姆塞茨和莱恩似乎对比较公司管理制度的研究兴趣不大。否则的话,他们会发现自己这一结论只适用于美国而不适用于德国和日本。罗尔提出,德国和日本最大的生产企业都是由金融机构(股东)控制的。 我们认为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成本的。然而公司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表明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其收益的一面。在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因公司产生和发展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减少交易成本、风险分散性、协同作业、管理者专门知识和规模经济。我们在本文中只假定这些收益而不加以证明。原因是因公司产生和发展的收益通常是大于或等于其成本的,否则公司的形式将消失。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看怎样运用不同的监督机制以达到降低因公司剩余财产权和管理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以及因贷款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在第二节,我们将讨论代理成本的定义及它的衡量性问题。然后,我们将讨论各种不同的监督机制对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在第三节,我们将阐述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的政策意义。中国的经济改革迫切需要我国的政治家、经济学者和法学者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洞察力。跨学科的研究和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将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有用的素材。 二、代理成本和监督机制 传统的经济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学只把公司当成是市场的参与者。因此,传统的经济学没有具体的公司理论。这样对与公司相关成员(如股东、债权人和经理阶层)在受限制条件下追求功利最大化问题没有重视。科思在1937年写下了《企业的性质》一文。该文在冷角里渡过了二十几年后,终于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被重视了。产权学派就是在那时产生的。这些学者主要包括科思、阿尔及恩和德姆塞茨等。产权理论的中心是组织中参与者的收益和成本决定于个人权利的具体规定。掌握该理论的关键是,在既定产权下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左右了组织中参与者的行为。早期的产权理论都因比较空洞而缺乏实用性。致力于把产权理论具体化的是威廉姆森。 另一种与产权理论相关而又独立发展起来的是代理关系理论。把该理论用于解释公司成员行为的主要贡献者是基圣和默克林。该理论的关键是吸收了产权学派中的合同关系。这样该理论透过了公司的空架而侧重于把握与公司相关成员间的合同关系。在该理论中,个人被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公司中各成员间因不同利益而产生的损失和支出的费用称为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主要包括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协商、制订、执行和实施合同的费用和由于利益不一致而无法消除的剩余损失。实施合同的费用主要包括监督合同执行的代价和双方为执行合同而自愿付出的有利于双方的代价。剩余损失主要指未完美地执行和实施合同而仍然存在的机会损失。显而易见,代理成本包括了交易成本、因缺乏激励而未能达到最优化的成本(moral hazard costs)和为获得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最后一点是由于制定合同需要大量的信息,因为将来状况是不确定的,对将来事件的推测需要成本。有人以为代理成本只包括因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损失。我们以为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要切底消除这种因利益不一致而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的。当某一类成员如股东的人数非常大时,为执行和实施合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所降低的损失。由于众多的人数而产生的集体行为可能导致重复的监督行为。 理解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合同成员承担了因自己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这就表明对某行为而言,任何追求功利最大化的人会努力去减少因合同关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我们以证券融资和贷款融资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在证券融资时,如某公司管理阶层未对投资者提供有关公司的信息,或该公司无好的报酬制度,或该公司无比较完善的监督管理者的机制,那么发行股票的价格将会很低。这是因为投资者所愿意付的股票价格已经基本地反映了这些情况。再如在借贷融资时,假如某类借贷人经常从事一些转嫁风险的行为如事后改变红利政策及改变债务清偿次序等,贷款人将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包括提高利率或要求债务担保等。只要市场有足够的信息,对某类借款人的行为事前是可以作出粗略预测的。显然,当为降低剩余损失而支出的实施合同的边际成本小于或等于因降低了剩余损失而带来的边际收益时,人们会在合同中作出这些规定并将这些规定付诸实施的。无庸置疑,集体行为问题会影响这一均衡而使资源优化不可能。 代理成本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在这里主要阐述因证券融资而产生的代理 成本和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让我们先来看在证券融资时产生的代理成本。在现代公司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会在受限制条件下无限地追求个人功利最大化。他们可以从公司攫取财富和不作出应有的努力去经营公司。法律对上述两种行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比如,英国公司法严禁任何董事利用公司职务而取得的不应有的现金性益处。显而易见,英国对公司管理者信托义务的规定非常严格。然而英国公司法对谨慎从事和应有管理水准的义务却要求比较低。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很少可能因不作出应有的努力去经营公司而对公司作出法律上的赔偿。根据英国公司法,一个董事在行使管理职务时不需要达到高于和他类似的人所应有的水准。一个董事也不必持续不断地关注公司的事务。他只需要参加间隔性的董事会议和其他一些他也是会员的委员会会议。即使这样的会议,他也不必全部参加,当然他必须参加那些在当时情况下他能合理地出席的会议。最后,他可以按公司章程和细则在无可疑的情况下授权其他的管理人员去履行他的职务。类似英国公司法的这些规定在不同程度上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适用。 经济学者也许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公司法对这两类义务规定的严格程度相差那么大呢?攫取公司财富和不努力经营公司的后果是相同的—即都会令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我们的回答是法律的局限区域正是市场和合同的有效作用区间。相对而言,法官对不谨慎从事和不符合应有管理水平的判断容易产生错误。相反,市场和合同安排则会更有效地惩罚不负责或无能的管理者。对于信托义务而言,市场的作用则显得太迟钝。有关限制管理者因股票融资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市场和合同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争夺控制公司管理权的敌意性兼并市场,推选董事机制、产品市场、经理市场、报酬分配安排、股东对管理者的控制权和公司因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监督。对其中的某些监督机制其他地方已有论述。我们在此仅作简略的讨论。 公司剩余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会产生剩余损失,对这一点人们似乎容易接受。不难理解,代理成本跟资产拥有量是成反比关系的。当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一时,代理成本将会减少到最小值。这是因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成本将完全要由从事该行为的人负担。那么是否股东所控制的公司里的代理成本一定很小呢?答案不是肯定的。但是问题的性质已转化为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分散的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当这些公司是家庭型的公司而且公司的创始人年事已高或公司由第二代成员控制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公司的控制权会给他们带来非现金性的收益。这一推论的依据是高收入者的公司控制者对有形财富不如低收入者看得那么重要。而他们对非现金性的利益却看得重要些。另外一个理由是公司效益损失的一部分还是由分散的小股东所承担的。这类公司常常会从事财富不合理分配的行为。换句话说这样的公司存在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剥削分散的小股东的可能。对这类因家庭控制而造成的代理成本在加拿大有初步的证据。值得重视的是经理市场和敌意性兼并市场的监督机制对这类公司无什么大作用。我们稍后将讨论这个要点。 我们再来讨论因借贷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简单起见,我们用特例来说明。如果股票融资会产生因剩余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造成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冲突,那么有人便会问,为何我们不常见管理者买下所有的股票以便降低因股票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然后再以借贷融资经营公司呢?这减少的代理成本就是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收益。答案是借贷融资有独特的代理成本。基圣和默克林认为因借贷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包括:(1)负债率高的借款人会作损害贷款人而有利自己的打赌或财产转移行为;(2)为减少前种行为而支出的监督费用;(3)破产费用。破产费用较为简单,所以不需要详细讨论。为减少借贷双方利益不一致而承担过大的风险或转移财富行为的费用主要包括在合同中订明限制借款人某些行为的条款、监督合同执行情况的代价及实施合同的代价。对贷款人保护越好,这类条款就必须越详细。由于有关借款人某些将来的行为和情况是不确定的,制订这类合同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再说,合同的执行和实施也是需要代价的。事后违约是司空见惯的。 对因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借款人事后转移资金用途或采用其他手段来转嫁风险的行为需略加讨论。斯密和瓦纳总结了四种可能造成借贷双方利益冲突的做法。这些做法将增加借款人的财富而降低贷款人应有的收入。第一,事后改变红利政策问题。在既定红利政策条件下举债,债券的价格和贷款的利息对红利政策作出了反映。然而,如果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事后改变红利政策如提高分红率,那么这样的决定是不利于债权人和债券拥有人的。第二,债权侵蚀问题。假如债券的发行或贷款的提供是在假定借款人事后不会发行或借贷具同一次序或更优先次序的债券或贷款的,那么事后的违约将不利于先前的债权人或债券拥有人。第三,资产替代问题。如果借款人事后用高风险而低成功率的项目替代低风险而较有成功希望的项目,那么借款人的财富会增加而贷款人的财富会对应下降。第四,低投资问题,如果借款公司的价值主要是将来一系列的投资机会,借款公司可能会不从事该类投资。原因是投资的收益在债股比例很高或破产时将主要由债权人取得。 除了上面提出过的限制因股票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的监督机制外,限制因举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的监督机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债务市场是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在一个多期反复借款的模型中,举债公司从事财富转移行为的坏信誉会增加将来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成本。不论债权人是否有效地保护自己,如果举债公司从事财富转移行为的成本大于收益,该公司则不会从事该种活动。当然这种因低信誉而产生的代价随公司将来需求融债的程度和债务市场信息的有效程度而变化。所以,当举债公司处于破产边缘时,市场信誉的制约也降到了最低点。 市场机制的低效区域正是合同机制的有效空间。人们常常会发觉当债务公司破产时,债权人有权干预破产公司。合同的其他安排也会降低因利益不一致而造成的损失。有权转换成股票的债券有起到减轻资产替代问题和事后改变红利政策问题。这种因可选择转成股票的债券拥有人可以获得部分因举债公司事后从事高风险项目而可能带给债券发行公司的收益。因为债券发行人如事后从事资产替代行为,则债券拥有者可以把债券换成股票。 另一种降低因借贷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是债权人在合同中要求债务人提供债务的担保。有优先求偿权的债也可以部分消除资产替代问题。因为债权人在这类合同中可以用较低的执行和实施合同的代价而优先实现债权,所以有优先请求权的债可以减少资产替代问题。在这类债务合同中都存在限制债务人处分担保物的权力。而这种担保物常具有公司特有的价值, 也就是说该担保物对公司的价值远大于其市场价格。这就是用质物来支持交换的基本点。有担保物的债也可以避免债权侵蚀问题。只要债权人办理了担保物的登记手续,他对该物就有优先求偿权。显然债务人想通过事后举债来改变债权人对该担保物享有的优先求偿权是非常困难的。另外,有担保物的举债方法又可以部分消除投资不足问题。这是因为新项目的收益主要是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分配。如果在股东和原债权人都无法或不愿出资的情况下,非担保之债不太可能吸引新的债权人。原因是新的债权人将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而现存的债权人只会从中得益。除非担保物不足抵偿本息,担保之债至少可以保证新的债权人的贷款是安全的。 另外,债权人对债务公司持股也是一种有效的因举债融资而产生的监督机制。众所周知,在一般的债务合同下,债权人只有在债务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才能对债务人进行干预。但是,如果债权人同时是债务人的股东,他们就可以要求召开股东大会。如果债权人的股份相当大,那么他(们)就可以撤换债务人的管理者。债权人对债务公司持股,也可以部分消除事后改变红利政策问题和资产替代问题。事前债权人因持股可限制债务人转移财富的行为。事后由于债权人是债务人的股东而获得部分债务人因转移财富而取得的收益。如果债权人是债务公司的惟一或主要债权人,那么这又可以消除投资不足问题。又由于债权人是债务公司的(大)股东而行使了监督任务和控制权,债权侵蚀问题将不会太严重。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双重身份明显增加了对债务公司行为信息的质量。显然,这种双重身份有利于降低因举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再有,交叉性的贸易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也有利于减少因贸易信贷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这些贸易活动进而有助于促进集团成员的特殊资产投资。我们把特殊资产解释为对公司本身的价值大于其市场价格的资产。这种资产的利用有赖于稳定的合同关系。在这样的公司集团中,因股票融资和因举债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种相互监督和贸易合同关系决定了公司集团成员有互利而无竞争关系。然而,要使这种公司集团保持有效,强有力的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必要的。 三、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的政策意义 在该节,我们将简略讨论德国、日本、美国和香港某些旨在降低因股票融资和因举债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的监督机制的特点。然后我们将讨论一下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对中国的政策意义。 在德国,法律对银行持有非金融企业无什么限制。相应地,德国银行不仅是大型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提供者,而且也是这些公司的主要股东。一般认为德国的股票市场在融资中的作用远不如大的银行。略举几例便可看出银行对生产企业的控制程度。1986年,德意志、德累斯顿和考曼芝三家银行共同控制了西门子32.5%、奔驰61.66%、大众7.9%、拜耳54.5%、BASF51.68%、Hoechst 63.48%和VEBA 48.92%的股票。尽管这三家银行对大众的持股不高,但德国法规定,除非投资者反对,银行作为经纪人及以自己参与的投资公司可以用这些股票在股东大会上投票。所以在大众公司中这三家大银行可以用大众50.13%发行在外的股票来表决。在德国生产性企业中,股东推举50%的监事会成员,其他50%的监事会成员是由职工选举的。职工尽管在监事会上有50%的席位,但股东可以用超多数的投票来越过职工监事的限制而拥有控制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监事会有决定管理会的成员并且审批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管理会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在德国最大的100家生产企业中,银行在96家企业中行使了推选监事员的权利。通常四五家银行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性公司的决策权。大股东数目的稀少避免了集体行为问题,这样股东对管理者的控制就比较容易。不难看出,德国少量的银行控制了大量的生产性企业。少数银行对企业管理者控制的重复性行为又大大减少了某银行在监督行为上占其他几个银行便宜的可能性。作为企业有影响力的股东,银行的控制显然大大降低了因股票融资和贷款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股票的拥有限制了生产性公司中管理者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以主义行为。大量的贷款又需要提高对债务人的了解和控制。德国的公司立法正适应了这种需求。我们以举例来结束对德国监督机制的讨论。德意志银行对众多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它对这些公司的股票持有量也是世上少有的。该银行控制了西门子17.64%,奔驰41.8%,拜耳30.83%,BASF28.07%,Hoechest14.79%,VEBA19.99%,Linda AG 10%,Klockner-Humbldt AG41.41%,Philpp Holzmann AG 35.4%,Bergmann-Elcktrigitats AG35.5%的股份。 日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又有其特殊性。日本许多大公司都附属于不同的公司集团。主要的公司集团有三菱企业集团、三井企业集团、住友企业集团、富士企业集团和三和企业集团等。即使不附属这些集团的公司也或多或少地跟这些集团有商业合同关系。在这些集团中,核心银行一般控制了各成员公司5%的股份。这些成员也同时拥有核心银行的某些股票。公司集团的其余成员一般持有某一成员接近30%的股份。核心银行和其他四五家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一般控制了集团内某成员20%的股权。日本公司的董事会在通常情况下是由公司内的经理成员组成的。我们略举几例。在1992年,五家金融机构持有丰田21.5%、东京电子15.7%、日立13.6%、三菱电子18%、东芝15.8%和尼桑21.9%的股份。 那么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有什么优越性呢?我国经济学者吴家骏认为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具有一种“架空机制”。第一,他认为法人相互持股形成了稳定的股东。稳定的股东可以形成协作关系,而且也可以避免企业被兼并。我们认为如果企业交叉持股只是为了稳定股东,那么我国的国有企业不改革就有稳定的股东—国家。自然吴家骏不赞成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我们对相互持股能形成协作关系这一点表示赞同。如前所述,债权人和债务人交叉持股有利于促进合同关系。而这些长期的合同关系会促使企业增加特殊资产的投资。我们对相互持股而达到反兼并的优越性表示怀疑。曼纳最早提出了敌意性兼并的经济意义。敌意性的兼并可越过被兼并企业的管理者而达到控制被兼并企业的目的。如果被兼并企业经营不佳,那么通过购买股票而取得对方公司的控制权并撤换该企业的管理者是财富增值的行为。日本并无足够数目的敌意性兼并,自然也得不出反兼并是有利于经济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敌意性兼并市场比较活跃时期,经验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敌意性兼并是财富增值的行为。第二,吴家骏认为法人相互持股可以降低红利而使股价上涨。我们对这一点持有不同的看法。降低红利并不一定能使股价上升。相反,降低红利可能对股价不利。降低红利能否有利于股价决定于公司的投资机会。如果降低红利能使公司更经济地取得资金以实现优良的投资项目,那么股价自然上升。如公司并无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而又降低红利时,则股价会明显下降。基圣剩余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的理论已证明了这一点。剩余现金流量是指除了用于收益现值大于成本外的流量。显然,这样的现金如不用于分红,则会被管理者滥用, 这肯定会不利于股价。第三,吴家骏认为法人相互持股架空了所有者。我们对这一点不能苟同。如果所有者指的是大量分散的个人小股东,那么我们认为他的论点意义不大。如前所述,由于集体行为问题,这些现代公司中的小股东对公司管理和监督本来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如果所有者包括公司,那么日本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被架空。日本企业对自己控股公司的监督作用并不弱。这点我们稍后还将讨论。如果他认为公司剩余财产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在无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有利于公司的经营,那么我们认为他的论点是不正确的。 那么日本特有的公司管理结构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公司成员的相互持股有利于成员间贸易合同关系的稳定发展。这样的关系有利于这些成员增加特殊资产的投资。第二,这种公司集团成员间的相互持股有利于相互监督。在这种集团里,当某个公司成员经营不良时,该公司的董事会将有其他公司成员的人员加入。而当某公司成员出现经营亏损时,银行会派董事进入该公司的董事会。经验调查表明,当外派董事出现时,日本公司集团内某个成员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便增加。职务终身制、管理者内部晋升制度和细小的经理市场有力地限制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这样的相互持股关系有利于处于困境中的成员的整顿和恢复。较少的金融和贸易债权人有利于避免集体行为问题而降低整顿的交易费用。稳定的贸易合同关系又使整顿便于进行。经验调查表明当某个成员出现金融危机时,该企业的生产扩大了。原因是银行继续提供贷款而且其他成员中的供应者和购买者扩大了对该公司的供应和需求。不容否认,这些做法可能会维持低效的企业。但是高度竞争的产品市场表明这样的效益损失不会太大。否则的话该企业集团就会在与其他企业集团或公司的竞争中被淘汰。第四,金融债权人(银行)持股提高了对债务人信息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对债务人的控制和干预。这显然会有利于降低因举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金融债权人的持股会降低因举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那么日本银行为什么比不上德国银行对债务企业的持股量呢?答案是简单的,这是由于二次大战后美国左右了日本的立法活动。那时,日本法律只容许银行拥有非金融企业10%左右的股份。1977年,法律修改后又规定在10年内,银行对生产性企业的持股量必须降低到5%以下。表面上看,日本银行只能拥有5%的非金融企业的股份,但由于银行同时拥有企业集团内其他成员5%的股份和这些公司成员间的相互持股而形成的贸易和监督关系,银行的作用远大于其持有的股份所应有的。 为什么日本的银行像德国的银行那样在公司融资和公司管理中起那么大的作用呢?答案似乎比较简单。因为像德国那样,日本战后的政策和法律或多或少地限制了股票市场的作用。有人也许要问是否强的银行控制力一定会产生高效的经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相对微弱的银行作用也会有高效的经济,美国就是例证。1984年,美国1500个左右的银行大约拥有3900个分支机构。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银行只有2.6个分支机构。另外尽管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日本和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但是,在1991年美国最大的10个银行的资产总和仅是日本最大的10个银行资产总和的28.5%和德国最大的10个银行资产总和的66.57%。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相对小的银行和它们参与其他公司治理的微小作用呢?罗尔公司管理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和法律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史上,美国法律限制了银行在全国范围的经营。分支机构必须得到其他州的同意才可以在那里经营。这种审批只是近期才变得容易些。银行是既不能持有生产性公司的股票也不能和保险公司有关联的。银行的控股公司不得持有任何非银行5%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尽管银行中的信托部门是允许持有其他生产性企业不足10%的股份,但是这样的持股会有许多不利之处。第一,在对方企业破产时,银行可能要对破门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银行也可能在破产清债次序中失去应有的优先次序。第二,证券法对控股金融机构作出许多限制有关证券买卖,股东派别之争中的表决权斗争。投资和控股意向还需要披露。

如何确定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也就是阶段性目标,意思就是把最终目标分成几步走,就像毛泽东说过革命分成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长期目标具体化成短期目标更容易实现,那如何确立短期目标呢?NO1.根据长期目标分化制定短期目标时,先确立你的大方向,也就是你的最终目标。比如你决定考四级,你的最终目标就是过四级,四级试卷包括四部分,听力阅读翻译作文,所以你就能确立短期目标,可以先训练阅读部分,再训练其他部分,那阅读就成了你的短期目标。总之,就是把目标分化,分成各个部分,逐步的去实现,踏实完成,那最终目标也就会实现。NO2.制定每日计划在睡前制定好第二天的任务,不去限定时间,而是限定任务。比如第二天你计划要完成五个任务,并且这个任务是你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的。那第二天无论在什么时候完成,只要完成了,你就让自己做喜欢的事。在这样的机制,你就能督促自己更高效率更快地完成这个短期计划,因为你潜意识知道完成了就能自由安排。NO3.先易后难原则当你制定短期目标时,你可能刚开始有些抗拒,不太习惯这个目标,无法坚持。因此你应当把最开始的目标设置的简单一些,这样起步容易,便于你坚持。到后面,你实现短期目标这件事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再定期奖励自己,就有利于你坚持。NO4.实事求是原则短期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你是个学生,那你就必须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老师突然安排什么事项,那你就要把这个事项列入你的短期计划。如果你把这个短期计划安排得太满,那你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你的短期目标,从而适应时间的变化。总之就是要随机应变,以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其他短期目标。总之,短期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让我们脚踏实地的按步骤完成任务,为了最终的胜利。在此期间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时修订计划。要实现大目标,就要不辞劳苦先实现一个个的小目标。人们往往并不缺乏志向,却缺乏实现志向所要付出的吃苦精神。

什么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是战略目标

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二、经济建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

小题1:D小题2:A 试题分析:小题1:Ⅲ区域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多环境问题,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分布范围较小,位于河流和平原区,经济较发达,应为城市化地区;Ⅱ分布空间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应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小题2:Ⅱ区为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Ⅰ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A选项正确;铁路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形地势影响成本较高,B错;商业网点城市化地区密度较大,C错;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只有在当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化区较好,D错。选项A正确。

什么叫目标的评估价值啊

对目标评估所产生的价值。比方,目标定为6个月内收款5000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谁来实现,需要评估分析。在评估分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为如何实现目标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其评估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目标管理和例外管理原则是什么意思

1、目标管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 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2、例外管理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泰罗指出,在例外原则之下,“经理只接受有关超过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 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的……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有时间考虑重大政策问题并研究在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等问题。”

有的人说,合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你对此的观点的理解?

本质上不违背,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前者效率优先。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③事物排列 次序、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改变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假定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1)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净利润,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      (3)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的获得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      (4)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在上市公司中,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时 ,股票价格达到最高,股东财富也就达到最大。      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主要优点是:      (1)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通常股价会对风险作出较敏感的反应。      (2)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同样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上市公司而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是:      (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为无法像上市公司一样随时准确获得公司股价。      (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因素,有些还可能是非正常因素。股价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如有的上市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但由于可能存在某些机会,其股票价格可能还在走高。      (3)它强调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      (2)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3)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4)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其主要缺点则是企业价值的确定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非上市公司。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2)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这一目标本身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较好地兼顾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4)体现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

财务管理的目标有: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以往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该目标在以下方面有所欠缺:(1)没考虑利润实现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2)没考虑风险问题;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同等利润值在不同行业中的意义也不相同。(3)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财务决策倾向,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由于利润指标通常按年计算,因此,企业决策也往往会服务于年度指标的完成或实现。2、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当股票数量一定时,股东财富是由其股票价格决定的。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该指标有些改进,主要是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通常股价会对风险作出较敏感反映;另外该指标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行为,因为预计未来的利润同样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这一目标也存在一些缺点:(1)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其股价无法向上市公司股价一样随时准确获得。(2)股价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有些企业外的因素、有些还可能是非正常因素,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3)它强调的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3、企业价值最大化传统上,人们都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全部剩余风险,也应享受全部的经营收益。而职工或债权人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中往往被忽视。事实上,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职工以及企业上下游关系人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在这一思路上提出来的。这一目标认为企业各个集团或关系人的目标都可以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中得以体现。该目标存在的一个最大难点是如何计量的问题,就目前实践来看,其计量很难做到准确和规范。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也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内容、目标是什么?

财务管理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相关的-财务管理各种目标的基本观点以及优缺点评价   1.利润最大化   基本观点: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缺点:第一是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如今年的100万和明年的100万显然不在一个时间点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 断,第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用5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与用6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相比,如果单单看利润的话这两个对企业的贡献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考虑了投入就显然不太一样了,第三是没有考虑所获取的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比如,同样投入100万元,本年获利10万元,一个企业是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收不回的情况,这两个的风险显然不相同   2.每股盈余最大化   基本观点: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盈余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其中一个缺陷   缺点:本目标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另外,仍然没有考虑风险   优点:解决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中所获取利润和资本投入的缺陷   3.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   基本观点:增加股东财富是财务管理的目标   优点:本目标解决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中的所有三个缺陷   缺点:难以计量   4.相关利益最大化   基本观点:不仅考虑债权人、股东等相关方的利益,也考虑企业员工、顾客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 原则一: 风险收益的权衡——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   原则二: 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   原则三: 价值的衡量要考虑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   原则四: 增量现金流——只有增量是相关的   原则五: 在竞争市场上没有利润特别高的项目 财务管理模块[1] 原则六: 有效的资本市场——市场是灵敏的,价格是合理的   原则七: 代理问题——管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   原则八: 纳税影响业务决策   原则九: 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些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有些则否   原则十: 道德行为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而在金融业中处处存在着道德困惑

何为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和功能有哪些?

  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提供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其实质是将会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理论、方法、实践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对账务处理子系统处理流程、数据文件、总体结构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被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购销存及资金管理过程中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应用分析和设计工具正确地描述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流程;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并为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

内部审计目标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目标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内部审计类型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1、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一般的范围比较局限,仅对公司机关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的审计。同时还重点检查资金的流向和支出状况。2、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则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水平,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3、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检查经济责任人在履职期间是否有违规的行业发生,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同是它也是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的特点:1、内部审计以内向服务为其工作目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审计,其目的是对内提供服务,促进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目标。2、内部审计根据服务内容确定审查范围,服务内容越广泛则审查范围越广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的要求,内部审计的审查范围主要包括: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3、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本身不参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审计人员能否正常行使权限、能否不受限制地开展工作,与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其独立性是相对有限的。4、由于内部审计不具有对外鉴证功能,所以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一般只在单位内部使用,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开和使用。

目标是推动中国排球永续发展的是哪一个基金会?

朱婷领衔的天津女排以2:1战胜了张常宁、龚翔宇领衔的江苏女排,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但是现场却没有享受到来自观众的欢呼声。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本赛季联赛以赛会制形式空场举行,赛程也被压缩至短短40余天,赛事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在竞技成绩上,排球无疑是三大球之中最好的。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中国女排曾三度夺得奥运金牌,去年更加冕了“十冠王”。何况,中国女排还有“女排精神”加持,今年上映的电影《夺冠》正是以中国女排故事为原型,斩获了8亿多票房。然而,相比于足篮球,排球的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又相对较低。不仅如此,排球的专业、业余运动员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全强曾提到一个严峻的数字:目前国内排球俱乐部注册运动员只有2000余人。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号召更多的力量参与排球运动发展。就在今年女排联赛决赛进行之前,12月15日,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和中国排球协会共同发起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排球运动发展基金在江门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支排球基金将从培养后备人才、保障从业人员、传播排球文化等多方面促进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并将和财政、市场、赞助等一同构建多元化发展排球的资源体系。只有精神属性还不够谈起过去几年排球联赛的发展,李全强在今年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坦言,“对于过去几个赛季的联赛运营,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联赛运营的实际情况和设想是不一样的。”这背后的矛盾点就在于,出色的国家队成绩并不意味着庞大的排球市场和排球人口。换句话说,大众关心的更多是国家荣誉,而不是这个项目真正的发展状况。这个话题已经被探讨了多年。2016年中国女排3:1胜塞尔维亚夺得里约奥运冠军之后,体育评论员徐济成在一档节目中谈及排球产业发展时提到,无论什么职业体育领域都是有规律。首先要青少年普及,有群众基础之后才能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出来。要推动排球产业的发展,有精神属性还远远不够,而这正是此次成立中国排球运动发展基金的一个主要原因,来为排球事业带来更多支持与希望。在15日的启动仪式上,李全强表示,希望通过这支排球基金,带动社会公众和爱心企业助力排球运动发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活动当天,正在江门参加女排联赛的运动员朱婷、张常宁、龚翔宇也出席了互动问答环节。张常宁表示,“这次基金会的助力对象包括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实现自己的排球梦,更可以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再教育、伤病康复提供支撑,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在该基金落地项目的规划中,将从体育圆梦包/捐球场、校园排球发展、排球体验课程、康复会诊计划、退役运动员就业计划和年终慈善盛典等六个方面开展公益项目和活动,聚焦排球运动普及、排球精神文化传播、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以及排球从业人员关爱。企业参与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力体育企业参与体育公益活动,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一个企业越壮大,它所需要肩负的企业社会责任就越大。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成立的中国排球运动发展基金,多了一个运营合作伙伴——腾讯赢德体育也积极参与其中。事实上,最近三年中国女排商业价值持续走高的背后,离不开腾讯赢德体育的运作。自2017年成为“中国女排战略合作伙伴”及“中国女排独家商务开发伙伴”以来,腾讯赢德体育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深入挖掘女排队员及排球运动的魅力,对中国女排展开了全面的IP运营与商业价值开发,助力中国女排逐步实现了商业化与流量的全面丰收。例如,去年9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11战全胜的傲人战绩夺冠。#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郎平哭了#、#郎平让16名队员都上场感受#、#女排十一连胜庆十一#等多个话题几乎承包了微博热搜榜,微博话题#2019年女排世界杯#单一话题阅读量则超过10亿。除宣发工作之外,腾讯赢德体育已经促成了中国女排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一汽新红旗、联想等优质品牌合作,其品牌合作伙伴涵盖了金融、汽车、科技等多个领域,同时还推动郎平、朱婷、张常宁等运动员签约代言合作,为体育IP市场化进程做出了贡献。“当我们得知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即将成立中国排球运动发展基金的第一时间,腾讯赢德体育就立即决定要加入进来,”腾讯体育总经理赵国臣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说。腾讯的平台优势将给中国体育公益基金的运营带来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往腾讯体育在公益领域一直有所投入。腾讯体育曾通过“在线马拉松”的形式鼓励更多都市人参与体育运动,并将参与用户的步数转化捐赠为乡村体育室,用于改善乡村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最近在腾讯体育和腾讯公益的联合推动下,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冠军张虹等众多体育明星出现在《一堂体育课》直播中,带领乡村儿童感受体育魅力,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支持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作为中国排球运动发展基金的运营合作伙伴,腾讯赢德体育将联动腾讯体育、腾讯基金会参与到这个意义深远的公益事业当中来,从资金、技术、平台、资源、内容多维度来助推排球运动全方面蓬勃发展。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一、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2、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3、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二、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三、调控领域:宏观调控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一、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分别是:x0dx0a1、经济增;x0dx0a2、物价稳定;x0dx0a3、增加就业;x0dx0a4、国际收支平衡。x0dx0a二、之间的关系:x0dx0a1、经济增长与就业:国民经济的增长会使企业发展较快,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会使得就业率增加这是我们都认可的真理。x0dx0a2、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由此可以看出当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顺差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反之则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但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又会使该国经济变热,货币坚挺,从而使出口减少,平衡国际收支,进一步使国民经济减缓增速。x0dx0a3、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x0dx0a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x0dx0a综上所述,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宏观调控只有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才会健康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科学的宏观调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扩展资料宏观调控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科学的宏观调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扩展资料宏观调控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总的来说宏观调控就是市场调控出了问题 国家运用经济 行政 法律等手段进行干预 以维持国家经济稳定 各国间的目标差不多 我国的基本目标如下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2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  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3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4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目的和它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内容: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都属于经济手段,还有经济计划、产品购销、产业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等多种手段,把握经济手段的内容有那些。 (说明:经济手段如第五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中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 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注意:法律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③行政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特点:直接、快速 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注意: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几个认识误区 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是指导性的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⒉市场调节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需要的原因,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⒊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⒋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扩展资料:调控手段1、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2、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3、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法律分析: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分别有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基本内容(一)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扩大。顾名思义,要想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进而推动供给量的扩大,因此需求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主要包括内需即投资和消费,以及外需即出口。于我国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同时刺激内需和外需,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际市场,最后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二)充分就业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但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所以要改善最大的民生就要尽可能解决失业问题,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划分为四种失业类型,分别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不可避免的失业类型,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也被称为自然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社会的就业状况就出现了充分就业。(三)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就是要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进而维持币值的稳定。当社会上出现通货膨胀时,实质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最后会导致社会上出现物价水平持续性、普遍性的上涨,而通货紧缩恰恰相反,最后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不管是物价上涨还是下降,都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的秩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以稳定物价。(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长期的顺差或逆差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和资源的配置。逆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1.消耗外汇储备,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本币贬值,国际地位下降,短期资本外逃,影响本国的国际信誉。2.国内货币紧缩,利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国家宏观调控的意义: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审计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一:审计实务中,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根据具体化的不同程度,又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具体目标的内容 1.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 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 问题二:审计总目标是什么 审计目标一般是指审计的总目标,它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的是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受托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那么,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包括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不同的审计组织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民间审计组织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法性和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即进行会计报表审计(也称一般目的审计),同时还进行验资、工程预决算审计、离任审计等(也称特殊目的审计)。内部审计组织由于了解本单位的内部情况,并且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所以,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即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而国家审计机构由于兼具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双重特性,因此,其审计的内容既包括会计报表审计,也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可见,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当然,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审计目标也是不同的。以民间审计组织所进行的会计报表审计为例,它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审计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在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而这些情况最终体现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所出具的会计报表上面。那么,只要对这些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就可以验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因此,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就是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此时,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已经具体化为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这一审计的总体目标。可见,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具体的审计目的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审计目的都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说,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别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目标。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1)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进行的审计,本来就应包括对其会计处理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所进行的审计,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可以违背一贯性原则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公允的反映其实际情况。如果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就应当选用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一贯性的例外事项是合理的,审计人员是认可的,可以发表肯定意见(或称无保留意见),只是应增加对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改变的原因和影响的充分说明。因此,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就不应包括对一贯性进行的审计,而只应表述为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 (2)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本来就包括对其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的审计,因此,不应再将合规性审计单独作为一个审计类别,而应根据近年审计目标的发展,将错弊审计单独作为一个审计类别。 (3)经济效益审计从内容上就包括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因此,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审计类别,比用经营审计或管理审计作为审计类别更恰当。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做出不同的分类。但是,不管怎样分类,不同类别的审计,总会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审计目标是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 审计环境发生了改变,审计目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以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的变化为例:在详细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审查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判断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查错防弊居于第二位;在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审查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以判断被审单位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不包括串通舞弊)。 另外,审计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审计技术等审计本身的局限性以......>> 问题三: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文字太多了,我先给你接了一个图片,从上图,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审计目标包括哪些,整体的逻辑架构是什么,你若是还是不是很明了可以给我回复,我给你发一下文档,都是为了CPA而战啊!亲加油哈! 问题四:注册会计师的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哪些 文字太多了,我先给你接了一个图片,从上图,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审计目标包括哪些,整体的逻辑架构是什么,你若是还是不是很明了可以给我回复,我给你发一下文档,都是为了CPA而战啊!亲加油哈! 问题五:审计目标是什么?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审计总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问题六:什么是审计总目标? 论现代审计总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达到的目标,项目审计目标则是按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在审计实务中,一般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合理性。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须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评价某账户余额的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2.真实性。即不夸张。由存在与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3.完整性。即不遗漏。由完整性的认定推论得出。4.所有权。即所列金额确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由权力和义务的认定推论得出。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6.截止,即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恰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由估价或分摊认定推论得出。7.机械准确性。该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由估价或分摊认定推论得出。8.披露。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由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9.分类,即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其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示。由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目标的思考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责任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不仅包括维护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当地社区利益,还包括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那么,企业社会责任范畴的扩大对审计目标是否有影响,审计目标和内容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一、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审计目标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审计目标的研究较多,实务中各国对审计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第一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将财务报告审计的总体目标表述如下: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实施一般检查的目标是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是否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表达意见。国际审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审计的目的在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编制中所确认的会计政策结构表示意见。石爱中和胡继荣教授在《审计研究》中指出:所谓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获得的最终结果。笔者认为,审计目标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它是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审计目标的确定,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 确立审计总目标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审计总目标的确立,主要受审计对象的制约,同时也和审计的本质属性与职能及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密切相关。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主体,通常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对象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审计总目标的确立。另外,独立审计所处的 谈我国国家审计总目标的定位 国家审计总目标是国家审计机关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开展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是国家审计目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化。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总目标的定位作粗浅探讨。根据《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真实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确实存在,有关资料记录是否客观、全面、准确;合法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有关资料编报是否符合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及有关制度规定;效益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经济......>> 问题七:具体审计目标是什么,是怎么回事? 根据2015年度注册会计师教材《审计》的记载,具体审计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检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所包含的每项认定是否真实。具体包括: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即检查这些交易是否真实发生。 2、完整性。即检查已经发生的交易是否被瞒报或漏报。 3、准确性。即检查真实发生的交易,是否按正确的金额反映。 4、截止。即检查本期的交易是否均在本期反映,本期所反映的交易是否包括了其他期间的。 5、分类。是否按正确的方式对各类交易分类反映,如固定资产出售收入是否被列为主营业务收入等。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即检查已经列报的资产、负债是否真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即检查所列报的资产是否所有权归被审计单位,负责是否为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即是否存在瞒报、漏报资产或负债的情况。 4、计价和分摊。即检查真实存在的资产或负债,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正确摊销。 三、与列报和批露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真实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检查应当批露的是否均已批露。 3、分类和可理解性。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正确分类,表述是否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检查批露的内容措辞是否准确、金额是否恰当。 问题八:简答题,资产类项目有哪些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合理性。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须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评价某账户余额的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 2、真实性。即不夸张。由“存在与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即不遗漏。由“完整性”的认定推论得出。 4、所有权。即所列金额确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由“权力和义务”的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 6、截止,即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恰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由“估价或分摊”认定推论得出。 7、机械准确性。该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由“估价或分摊”认定推论得出。 8、披露。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由“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 9、分类,即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其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示。由“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 问题九:审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问题十:具体审计目标是什么? 审计具体目标的定义: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根据具体化的不同程度,又分为 一般审计目标和 项目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具体目标的内容: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须达到的目标. 个别审计目标是在一般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个 审计项目分别确立的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了解了认定,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具体监管目标是(  )。

【答案】:A,B,D,EABDE题中C项是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宗旨,其他四项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具体监管目标,这四个目标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机体系。故选ABDE。

按基本建设项目的经营目标分类基本建设可以分为什么?

建设项目按管理需要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按建设性质划分1、新建项目,是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新开始建设的项目。有的建设项目原有基础很小,经扩大建设规模后,其新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三倍以上的,也算新建项目。2、扩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扩大原有产品生产能力(或效益),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而新建主要车间或工程项目。3、改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或改变新产品方向,对原有设备或工程进行改造的项目。有的企业为了平衡生产能力,增建一些附属、辅助车间或非生产性工程,也算改建项目。4、迁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经上级批准搬迁到另地建设的项目。迁建项目中符合新建、扩建、改建条件的,应分别作为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迁建项目不包括留在原址的部分。5、恢复项目,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原有固定资产全部或部分报废,以后又投资按原有规模重新恢复起来的项目。在恢复的同时进行扩建的,应作为扩建项目。二、按建设规模大小划分基本建设项目可分为大型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更新改造项目分为限额以上项目、限额以下项目。基本建设大中小型项目是按项目的建设总规模或总投资来确定的。习惯上将大型和中型项目合称为大中型项目。新建项目按项目的全部设计规模(能力)或所需投资(总概算)计算;扩建项目按扩建新增的设计能力或扩建所需投资(扩建总概算)计算,不包括扩建以前原有的生产能力。但是,新建项目的规模是指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建设规模,而不是指远景规划所设想的长远发展规模。明确分期设计、分期建设的,应按分期规模计算。基本建设项目大中小型划分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按总投资划分的项目,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项目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中型项目,在此标准以下的为小型项目。三、按项目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划分1、生产性项目,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项目,主要包括工业项目(含矿业)、建筑业、地质资源勘探及农林水有关的生产项目、运输邮电项目、商业和物资供应项目等。2、非生产性项目,指直接用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社会福利、公用事业建设、行政机关和团体办公用房建设等项目。四、按建设过程划分1、筹建项目,指尚未开工,正在进行选址、规划、设计等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建设项目。2、施工项目,指报告期内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包括报告期内新开工的项目、上期跨入报告期续建的项目、以前停建而在本期复工的项目、报告期施工并在报告期建成投产或停建的项目。3、投产项目,指报告期内按设计规定的内容,形成设计规定的生产能力(或效益)并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包括部分投产项目和全部投产项目。4、收尾项目,指已经建成投产和已经组织验收,设计能力已全部建成,但还遗留少量尾工需继续进行扫尾的建设项目。5、停缓建项目,指根据现有人财物力和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在计划期内停止或暂缓建设的项目。五、按项目工作阶段划分1、前期工作项目,指已批准项目建议书,正在做可行性研究或者进行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的项目。2、预备项目,指已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正在进行施工准备待转入正式计划的项目。3、新开工项目,指施工准备已经就绪,经批准,报告期内计划新开工建设的项目。4、续建项目(包括报告期建成投产项目),指在报告期之前已开始建设,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项目。六、按项目隶属关系划分1、中央项目,亦称部直属项目。它是指中央各主管部门直接安排和管理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基本建设计划,由中央各主管部门编制、报批和下达。所需的统配物资和主要设备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由中央各主管部门直接供应和解决。2、地方项目,指由省、市、自治区和地(市)、县等各级地方直接安排和管理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基本建设计划由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编制、报批和下达,所需物资和设备由各地方地方主管部门直接供应。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什么中发挥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义务教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2、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方案的修订:1、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2、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改革艺术课程设置;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3、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什么提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将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立法程序由国家立法机关上升为法律。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变成国家政权、社会组织和公众行为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的贯彻执行使党的主张落地生根,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同的法律规范的立法程序作出了专门规定,设置法定程序。扩展资料宪法修正案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为整个国家和人民新的共同奋斗目标。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固化为宪法的规定,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载入宪法之中。通过这一转换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使其不仅成为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从而汇成国家发展的洪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资料来源:中央纪律委员会-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中国重工这只股票今后发展如何,目标价位是多少?

中国重工属于军工题材,在日本自卫队解禁这一事件后,有上涨的题材动力,至少还有20%上涨空间

绩效考核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目标: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不断督促员工实现、完成的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帮助企业达成目标。原则:1、公平原则公平是确立和推行人员考绩制度的前提。不公平,就不可能发挥考绩应有的作用。2、严格原则考绩不严格,就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考绩不严,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考绩的严格性包括: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有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科学而严格的程序及方法等。3、单头考评的原则对各级职工的考评,都必须由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进行。直接上级相对来说最了解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表现(成绩、能力、适应性),也最有可能反映真实情况。间接上级(即上级的上级)对直接上级作出的考评评语,不应当擅自修改。这并不排除间接上级对考评结果的调整修正作用。单头考评明确了考评责任所在,并且使考评系统与组织指挥系统取得一致,更有利于加强经营组织的指挥机能。4、结果公开原则考绩的结论应对本人公开,这是保证考绩民主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使考核成绩好的人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先进;也可以使考核成绩不好的人心悦诚服,奋起上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防止考绩中可能出现的偏见以及种种误差,以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合理。5、结合奖惩原则依据考绩的结果,应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不仅与精神激励相联系。而且还必须通过工资、奖金等方式同物质利益相联系,这样,才能达到考绩的真正目的。6、客观考评的原则人事考评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渗入主观性和感情色彩。7、反馈的原则考评的结果(评语)一定要反馈给被考评者本人,否则就起不到考评的教育作用。在反馈考评结果的同时,应当向被考评者就评语进行说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说明不足之处,提供今后努力的参考意见等等。8、差别的原则考核的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评评语在工资、晋升、使用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使考评带有刺激性,鼓励职工的上进心。9、信息对称的原则凡是信息对称,容易被监督的工作,适合用绩效考核。凡是信息不对称,不容易被监督的工作,适合用股权激励。这是经邦薛中行老师在多年的实战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方法:1、图尺度考核法(Graphic Rating Scale,GRS):是最简单和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考核技术之一,一般采用图尺度表填写打分的形式进行。2、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 Ranking Method,ARM):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排序考核法。其原理是:在群体中挑选出最好的或者最差的绩效表现者,较之于对其绩效进行绝对考核要简单易行得多。因此,交替排序的操作方法就是分别挑选、排列的“最好的”与“最差的”,然后挑选出“第二好的”与“第二差的”,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将所有的被考核人员排列完全为止,从而以优劣排序作为绩效考核的结果。交替排序在操作时也可以使用绩效排序表。3、配对比较法(Paired Comparison Method,PCM):是一种更为细致的通过排序来考核绩效水平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一个考核要素都要进行人员间的两两比较和排序,使得在每一个考核要素下,每一个人都和其他所有人进行了比较,所有被考核者在每一个要素下都获得了充分的排序。4、强制分布法(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FDM):是在考核进行之前就设定好绩效水平的分布比例,然后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安排到分布结构里去。5、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CIM):是一种通过员工的关键行为和行为结果来对其绩效水平进行绩效考核的方法,一般由主管人员将其下属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非常优秀的行为事件或者非常糟糕的行为事件记录下来,然后在考核时点上(每季度,或者每半年)与该员工进行一次面谈,根据记录共同讨论来对其绩效水平做出考核。6、行为锚定等级考核法(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是基于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行为进行观察、考核,从而评定绩效水平的方法。7、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目标管理法是现代更多采用的方法,管理者通常很强调利润、销售额和成本这些能带来成果的结果指标。在目标管理法下,每个员工都确定有若干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是其工作成功开展的关键目标,它们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评价员工的依据。8、叙述法:在进行考核时,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说明事实,包括以往工作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果,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是什么。9、360°考核法:又称交叉考核(PIV),亦即,将原本由上到下,由上司评定下属绩效的旧方法,转变为全方位360°交叉形式的绩效考核。在考核时,通过同事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客户评价以及个人评价来评定绩效水平的方法。交叉考核,不仅是绩效评定的依据,更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革提升。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并着手拟定改善工作计划。10、科莱斯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用BSC可以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在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以及衡量该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扩展资料:绩效考核(performance examine),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常见绩效考核方法包括BSC、KPI及360度考核等。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