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方程两边元素守恒,即质量守恒定律。
例: 一。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混-W剩=W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为4.85g 二。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理论上每56g铁参加反应后应能置换出64g铜、铁片净增加质量为64-56=8g。现在铁片增重10.6-10=0.6g并非是析出铜的质量,而是析出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按此差量即可简便进行计算。 〔解答〕有质量为4.8g铜析出,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 三。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 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 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答案为(C) 四。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共重116g,充满CO2时共重122g,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8 B、60 C、32 D、14 [解析] 由“同温同压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比”可知此题中,气体质量之差与式量之差成正比。因此可不计算本瓶的质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气体)) 解之得,M(气体)=28。 故答案为(A) 五。向10g氧化铜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 。判断剩余固体的成分和各自的质量。 [解析]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 则失去氧的质量 10 - 8.4 = 1.6g 则还原生成铜的质量 1.6×64/16 = 6.4g 剩余固体的成分 氧化铜 8.4 - 6.4 = 2g 铜 6.4g 六。10g铁样品放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固体质量为10.8g,求铁样品中铁的纯度(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和硫酸铜反应,也不溶于水) 。 [解析]增重0.8g 则消耗的铁物质的量为 0.8/(64-56) = 0.1mol 铁的质量 56×0.1 = 5.6g 铁的纯度 5.6/10 = 56% 七。将一定质量的铁放入100g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质量为105.4g,求加的铁的质量 [解析]增重 105.4 - 100 = 5.4g 则铁物质的量 5.4/(56-2) = 0.1mol 铁的质量 0.1×56 = 5.6g
不理解的话,可以在探讨探讨,加油
- 永节芜贱买断之之耻
-
质量差计算到底是什么原理,请举例说说
质量有很多种,反前物质量
和反应后 物质质量间的差值
最关关键的时这个差值 是什么的质量
如果有气体产生,则差值可能是气体的质量,
质量守恒,来的, 反应前后质量的差值,就气体的质量
这种是用得比较多的
还有几种,不是产生气体的,
如把ag铁放入CuSO4溶液里,一会儿取出,质量变为bg
质量之差a-b====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减去生成铜的质量
- 敬岭
-
将硝酸铜和铜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为止,冷却后称其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问Cu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
2Cu+O2=2CuO
2Cu(NO3)2=2CuO+4NO2+O2
由于质量相同可以知道:
Cu得到的氧气质量=Cu(NO3)2失去的NO2+O2的质量
所以
Cu得到16g
Cu(NO3)2失去108g
所以Cu和Cu(NO3)2的物质的量之比就是27:4
所以Cu%=27×64/(27×64+4×188)=69.67%
- kikcik
-
22、(6分)实验室有A、B、C、D、E、F六瓶溶液,另有六张写有Na2CO3、BaCl2、Ca(NO3)2、KCl、稀H2SO4、AgNO3的标签。现将部分瓶内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结果见右图(说明:“↓”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一”表示无明显变化或生成微溶物,空格表示该实验未做。)
由实验结果,判断各瓶上应贴的标签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分析:本题的考点主要是复分解反应。
对于这类推断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将题目中已给的六种物质两两相遇,判断出各自的现象。
Na2CO3 BaCl2 Ca(NO3)2 KCl 稀H2SO4 AgNO3
Na2CO3 ↓ ↓ 一 ↑ ↓
BaCl2 ↓ 一 一 ↓ ↓
Ca(NO3)2 ↓ 一 一 一 一
KCl 一 一 一 一 ↓
稀H2SO4 ↑ ↓ 一 一 一
AgNO3 ↓ ↓ 一 ↓ 一
由于已知的表格中没有给出所有物质的两两反应,所以无法直接确定。但是通过上表可以知道,只有Na2CO3和稀H2SO4反应生成气体,题目中是E和D之间生成气体。Na2CO3和其他物质反应的现象是只有一个没有现象,而题目中E和三种物质反应没有现象,所以可以确定D是Na2CO3,E是稀H2SO4。
A、B、C与E反应均没有现象,可以得出F是BaCl2。A、B与F反应没有现象,可以得出C是AgNO3,而A和D之间有沉淀,B和D之间没有现象,可以得出A是Ca(NO3)2,B是KCl。
然后将所得答案代入题目中的表格中检验。
24、(5分)常温下由两种常见的气体A和B组成的混合物,经分析混合气体中只含碳和氢
两种元素,并且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B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论A和B以何种比例混合,
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总小于3:1,由此可确定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B的化学式是
_______;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气体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
比为6:5,则混合气体中A与B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碳和碳的化合物。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气体和碳氢化合物。
不论A和B以何种比例混合,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总小于3:1,说明A和B
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均小于或者等于3:1,即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均小于或者等
于(3/12):(1/1)=1:4。在初中化学中,满足条件的只有甲烷和氢气。A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于B的相对分子质量,则A为CH4,B为H2。设A的质量为x g,B的质量为1 g。则(3x/4):
(x/4+1)=6:5。则x=8/3。故A与B的质量之比为8:3。
总结:本题只要考生熟悉常见的碳氢化合物即可。题目难度不大,对于元素类的推断题,首
先判断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其次,根据已经条件找出原子数之比即可。
2008年第十八届天原杯化学竞赛复赛推断题
20.(5分)下列有关的物质及相互转化,都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中A、B、M、E均为常见单质,F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①一定量的A在B中点燃可生成C和D的混合物,且C、D均为无色气体,C是常见的还原剂,可与B进一步反应生成D。
②M+B→G(此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佳反应)
③D+L→F+G
④C+K→D+E
(1)写出D和F的化学式:D ______ ,F______ 。
(2)转化④在金属冶炼中常用来炼。
(3)A在B中燃烧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两个):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燃烧反应和金属的冶炼。
A在B中点燃生成C和D,并且C还可以进一步与B反应生成D,可以联想到燃烧的不完全。C、D均为无色气体,在初中化学中,燃烧后生成气体并且会不完全燃烧的,只能是碳,则B为氧气,C是CO,D是CO2。
人类获取能量的最佳反应是氢气的燃烧生成水,因为反应生成的产物完全无污染。CO2与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水,最熟悉的反应就是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和水。当然,如果考生能够想到CO2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BaCO3和水,也符合题意。在工业中常用CO还原铁矿石来冶炼铁。在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中注意反应条件和配平即可。
总结: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是要求考生能够对知识点很熟悉。题目中没有明确说明任何物质的名称,需要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大胆推断,细心检验。同时对于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最清洁的能源、常见的金属冶炼反应等等。
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化学竞赛复赛推断题
23.(6分)X和白色沉淀I、II都是含有镁元素的化合物,Z是一种能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A是一种碱。它们的有关变化如下图所示(微溶物以沉淀形式出现)。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白色沉淀I是_____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______。
(2)X跟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复分解反应。
首先,A是一种碱,且I为含有镁的白色沉淀,很容易知道I为Mg (O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MgCl2,A为NaOH。能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CO2和CH4等。在初中化学中,并没有接触以CH4为产物的反应,故可以判断Z为CO2。I(Mg (OH)2)
和B反应生成X(MgCl2),说明B为HCl,白色沉淀II和B反应能生成CO2,说明II中有碳酸根,II中含镁元素,则II为MgCO3。故C为Na2 CO3。
此外,本题中I和B反应应该生成X和Y,应该是题目上的不严谨。
总结:本题难点在于题目中绝大部分物质都没有明确的告诉名称,需要考生根据线索逐步确定。对于这类题目,要注意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通过线索排除所有的可能性。并注意检验。
2005年第十五届天原杯化学竞赛复赛推断题
21(8分)若从H2SO4、Na2CO3、Na2SO4、NaCl、NaNO3、Cu(NO3)2、HNO3七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进行混合及有关的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表。试根据各步实验及其现象先进行分步推断,再推断所取两种溶液的可能组合。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推断(或结论)
(1) 将取出的两种溶液混合 混合溶液无色、澄清 混合溶液中肯定不含Cu(NO3)2
无明显现象 混合溶液肯定不是下列组合:
(2) 用pH试纸测定混合溶液的pH 测定结果pH=2
(3) 向混合溶液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4) 向上述过滤所得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 无明显现象
混合溶液的可能组合(写出溶质的化学式、有几组写几组)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溶液的颜色、酸的通性以及复分解反应。
将两种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反应没有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混合溶液肯定不是以下组合:H2SO4、Na2CO3;HNO3、Na2CO3。测定溶液pH=2,说明溶液呈酸性,至少含有H2SO4 或者HNO3中的一种。滴入足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而溶液显酸性,说明沉淀是BaSO4,至少含有H2SO4 或者Na2SO4中的一种。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NaCl。
则可能的组合可以按照有没有H2SO4讨论,包括H2SO4、Na2SO4;H2SO4、NaNO3;H2SO4、HNO3;Na2SO4、HNO3。
总结: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对以上的知识点很熟悉即可。难点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做到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