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

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滥竽充数的经济利益

经济学原理解释滥竽充数的经济利益要从4个方面:1、经济学的“入门门槛”;2、经济学所需掌握的知识的庞杂和紧密程度;3、经济学里的“优劣”的相对明显性;4、经济学的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1、首先,以专业的“入门门槛”来看,经济学的入门门槛应该是比较低的。据说有人曾说过“你甚至于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家;它必须学习的全部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单词”(见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85页),这话虽然过于夸张,但似乎并没有人对其它专业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因此这可能也显示经济学的“入门门槛”较低。2、经济学所需掌握的知识的庞杂和紧密程度似乎也是相对比较轻的。虽然经济学里五花八门的概念和理论看上去也很多,但你即使不了解其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也并不妨碍你能在经济学里“混饭吃”。例如有的经济学教授对博弈论一窍不通,甚至对西方经济学也所知甚少,但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讲授政治经济学来“捧紧自己的饭碗”,也并不一定会被人视为是经济学里的“滥竽”。3、经济学里的“优劣”的相对明显性也是很弱的,至少在目前全人类包括整个国际经济学界可能还都没有公认的评判经济学家“优劣”的标准。当然在经济学界,虽然也能有一些名噪一时的学者出现,例如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但那样的学者往往都是靠提出一些只能取得短期经济效应的理论而闻名,他们的理论未必真能经得起推敲,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未必真能发挥好的作用(见“凯恩斯理论错在哪里”,《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9辑)。4、经济学里的新概念或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看上去似乎也比较快,例如“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供给侧结构改革”等等,都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经济学新名词;但究其含义,很可能是以前的一些经济学术语“穿了个马甲又出来了”,因此这些新名词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而且经济学也具有“新的来了,旧的不去”的特点,形形色色的经济理论虽然五花八门,但基本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有的甚至在曾被“批倒批臭”之后,过一段时间又能上演一出“我胡汉山又回来啦”。所以经济学对“活到老,学到老”的要求相对也不高。以上四点,决定了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这13个专业中,经济学即使不是“滥竽充数指数”最大的专业,也是“滥竽充数指数”最大的专业之一;或者说经济学即使不是“最好混”的专业,也至少是“最好混”的专业之一。当然,谈到“滥竽充数指数”,似乎最好还是能用具体的数值来显示经济学的“滥竽充数指数”。但至少在现在,用“基数”的方式来显示经济学的“滥竽充数指数”还很困难,所以本文借鉴经济学里的“序数效用论”,用“序数”来显示经济学的“滥竽充数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