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减量化规定
法律分析: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和产品,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八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和产品,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第十九条 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并实施节水计划,加强节水管理,对生产用水进行全过程控制。工业企业应当加强用水计量管理,配备和使用合格的用水计量器具,建立水耗统计和用水状况分析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国家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进行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节约淡水资源。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独立章节提出,并对循环经济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国家标准委适时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亦称“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牛,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通过制造轻型汽车来替代重型汽车,既可节约余属资源,又可节省能源,仍可满足消费者乘车的安全标准和出行要求。在消费中,人们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例如使用标准尺寸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电视和其他电了装置作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酒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川和废物的综合利川。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弁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废玻璃生产玻璃,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一循环使用一最终处置。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以固体废弃物为例,循环经济要求的分层次目标是:通过预防减少废弃的产生;尽可能多次使用各种物品;尽可能使废弃物资源化;对于无法减少、再使用、再循环的废弃物则焚烧或处理。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哪些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强调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与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各省区市和重点企业签订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书,实施了重点节能和环保工程,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有关省市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先后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起草了循环经济法,于2007年8月26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经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审议,在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共七章五十八条,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轨道,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2021修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第三条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市、区人民政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应当报告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第五条 市、区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管部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措施,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六条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报道,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第七条 国家机关及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遵守执行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规定。 鼓励单位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第八条 公民应当增强循环经济的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公民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有知情权、建议权和批评权,有权劝阻、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第九条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与交流合作。政府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第二章 管理制度第十一条 市、区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保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听取公众意见。 市、区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评估结果。第十二条 市、区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在循环经济工作中应当建立下列制度: (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二)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设立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的制度; (四)建立举报、投诉、咨询服务制度,及时处理举报和投诉,提供咨询服务。第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用水、建设用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资源分布、城市规划、环境容量、生态和经济功能区划等条件,统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编制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报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产业园区的入园企业应当符合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各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第三章 减量化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省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分别对各区人民政府和年综合能源消耗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以下简称重点用能单位),下达年节能量目标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市环保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对重点污染物排放企业下达年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各区人民政府、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物排放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鼓励对核定的节能量、二氧化碳减排量和污染物减排量实行有偿交易。具体办法分别由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市环保主管部门制定。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的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资源化的原则: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循环经济的含义及特征:1、循环经济的含义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2、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要格外注重循环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修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本法所称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本法所称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第三条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第四条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第五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第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第十条 公民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 国家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第十二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第十四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生态环境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前款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第十五条 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 对前款规定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生产者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 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 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规定。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意义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股份经济合作社是什么性质
当前要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合作社体制的企业,也就是合作社制企业,它是依照《合作社法》建立的企业。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的异同。(1)合作社,或者合作社制企业与股份制公司制企业都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集体与集体,依据不同的规则联合所形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更高一层”的经济实体组织,其有成员与联合体的经济关系各不相同,就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二者的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联合体就是合作社或者股份制公司,联合体从事资本市场经济,获取市场利益,也为成员获取市场利益,二者都是企业性经济实体组织,都普遍采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2)从原始产权上看,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都是资本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都是成员出资若干资金(为一股),自由认购股金实现资金筹集起来组建的经济实体组织。持有股权者是企业的老板,但合作社以认购1股就可取得社员资格,通常要对最高持股数额加以限制,股份制公司对最高持股数额不加限制。按照我国《合作社法》,成员的入股资金没有限制,但资金的民主权力与分配权利要受到限制。(3)从联合的实质上看,虽然都以股金的形式筹集经营资金,但合作社的股金仅是经营的手段,不完全是获得利润的手段,股金的地位已经被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了,其作用也就不再是如同股份制企业那样完全起产权的作用了;合作社以劳动的联合为基础,劳动是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交易额表示)代表了劳动者(社员)对劳动产品的绝大部分所有权(60%)。股份制公司以资金的联合为基础,股金既是经营的手段又是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所有权,是股东获得利润的唯一依据。(4)从股权持有形式上看,股份制公司的股权(股票)不能退回,但可以在企业内部转让。股权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合作社的股权可以退回(同时也退社),不能转让(没有必要),不能上市流通。(5)从成员成分上看,因为股份制公司是资金的联合,凡出资认购股份者都可以成为股东,成分非常复杂,有个人,有团体,有机构,有国家,成员只负责出资和对产权管理;而合作社主要是劳动的联合,主要是劳动者、消费者、服务者为成员,其次有少数资本成员和法人成员。从事某一专业生产、服务的成员组织的生产合作社,或为他人提供生产资料与销售产品的供销合作社,或经济生活中消费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成员组织的消费合作社,或在生产中需求资金的人员组织的信贷合作社等等,其成员多是小生产者、手工业者、个体农民和一般消费者及他们的经济组织。(6)因为合作社主要是劳动的联合而成立的经济实体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必然有劳动者独立、自主的劳动和经营管理,另外还有联合起来的,更高一层次的劳动和经营管理,于是就存在着双层劳动、双层经营管理。前者是劳动者成员的劳动,对合作社产生所有权的劳动,后者是雇佣的劳动,对合作社不产生所有权的劳动,这种双层的经营结构是合作社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劳动联系”使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成为紧密的“劳动一体化”关系,这层“有机”关系使成员与合作社结成一体的“葡萄窜”样的整体关系。股份公司制企业的劳动都是雇佣的,对企业不产生所有权,股份公司的劳动和经营管理表现为单层结构,所有有经济关系的股份制公司之间都以经济合同、协议联系起来的“无机”的、机械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7)从决策方式上看,因为股份制是资金的联合,对筹集资金认购股份的额度不加限制,出资者多的权利(力)就大,所以在决策中实行股额决定制或一股一票制。任何一项决策,支持者和反对者谁的股额之和大,就采纳谁的决策意见,有一定民主决策的因素,但控股者在决策中有绝对的权威。随着股额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决策权则向少数人集中,甚至向个人独断专行发展;反之,随着股额向多数人手里扩散,决策权则向民主制方向发展。合作社是劳动的联合,对出资购买股本金额度多者,对分配与决策没有优势,实行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制。(8)从管理和经营形式上看,股份制公司的原始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了。由股东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企业实行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由董事会聘请包括总经理在内的经理班子去实现董事会决议,对公司、企业实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合作社的原始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也是分离的,经营管理班子多是聘用的。较小的合作社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般是合一的,但权力是分离的。合作社由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委员会及常务委员(理事)会和监事会对合作社实现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由委员(理事)会聘请包括总经理在内的经理班子执行委员(理事)会决议,对合作社实行具体的经营管理。(9)从经营规模上看,股份制公司筹资范围广,特别是上市公司,往往起步高,设备和管理的水平高,规模大;合作社的筹资范围小,往往起步较低,设备和管理水平也较低,规模较小。当然,在长期发展中,世界上也有不少合作社办成了高水平大规模的现代化公司、企业了,但它的所有方式、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分配形式仍然是合作社制的。(10)从分配方式上看,股份制公司经营所获得的净盈利按股份额度分配,也就是“按资分配”;合作社经营所获得的净盈利主要按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额分配,交易额实际上就是社员独立、自主从事的生产劳动的产品或被加工品、消费品的价值量,就是社员劳动量的表征量,是劳动量的尺度,所以主要是一种“按劳分配”的形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五)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第十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成员;(二)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章程;(三)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组织机构;(四)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五)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经济"是指在国家经济成分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态。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实行的就是"混合经济";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微观主体上实行多种所有制构成的股份制,即:在企业股权构成上既不都是由公有制企业参股形成的股份制,譬如过去建立的某些股份制公司,也不是都由私人参股形成的股份制,而是将不同的所有制经济融为一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借用了"混合经济"的说法,赋予它在企业股权改革方面的新的涵义,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制度创新。
产业经济学中的“波特五力模型” 包含什么内容?
简介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来自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的大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意义实际上,关于五力分析模型的实践运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论。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因此,要将波特的竞争力模型有效地用于实践操作,以上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三项假设就会使操作者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头绪万千。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可以简单说一下什么是规模经济吗?和规模经济的作用。边际成本为什么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D.收益递减解析: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也就是产量超过生产能力后,继续生产的边际报酬(回报)递减。
什么是经常项目?规模经济是指什么?
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 对外贸易收支是指通过本国海关进出口货物而发生的外汇收支。 非贸易往来,又称劳务收支或无形贸易收支,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和其他非贸易往来收支。 无偿转让,包括本国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之间相互的无偿援助和捐赠,以及私人的侨汇和居民的其他收入。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规模经济体现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每天一堂金融课: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举例:年初,厂商A想增加工厂的经济效益,便开始去扩大生产规模,准备新购进100台机器加入生产,同时,生产产品的技术也在尝试着改进。过了一段时间,机器到位,技术改进了,工厂的产量因此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厂商A通过改进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在降低成本的时候使得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做法,这便是规模经济。然而,当厂商A继续增加设备的数量发现结果相反了,收益反而下降,这是由于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也就是规模不经济。
什么叫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含义。x0dx0a 一、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x0dx0a 二、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它是外来词,英文是:economies of scale.x0dx0a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什么是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素
规模不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成为负值。那么你对规模不经济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规模不经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规模不经济的定义 规模不经济是来自于规模经济的一个概念。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与规模经济所表现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情况相反,规模经济递减则是指规模越大,成本越高的情况,导致公司利润率的缩小。 经济学中,有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这两条曲线都是凹向上的。这两条曲线的交点意味着最佳规模的存在。在达到这个最佳规模之前,规模越大越好,称之为“规模经济”;在达到最佳规模之后,规模越大越不经济,就是“规模不经济”。 规模不经济的分类 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达不到企业所属行业要求的最低规模,或规模扩大超过了一定限度,产品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产品产量绝对减少,这两种现象都称之为规模不经济。 规模内在不经济 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内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其最低点开始逐渐上升。(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即最佳规模经济,若规模继续增大,则平均成本开始上升,则此时为规模不经济。) 规模外在不经济 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现象,它根源于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等等。外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垂直移动,表示在每一单位产量水平上,现在花费的长期平均成本都比过去增加了。 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素 技术因素 企业规模是与一定的技术条件相适应的。 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的扩大,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企业规模既有伴随技术进步而逐步扩大的趋势,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企业规模只能是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组合。 市场供求 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必须明确地把握时机,既要对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又要对产品的相关行业及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管理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与管理的难度成正比,与管理的效率成反比。大企业必须分设复杂的管理层次,设计众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这就必然增加企业非生产人员和设备的数量,从而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费用增加。 产品相关性因素 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越小,需要的技术设备和劳动投入就越多,产品成本也就越高。另外,产品的相关性越小,各类产品之间的管理体制就越不同,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就越复杂,从而使管理和生产效率下降。 规模不经济的解决 方法 首先,需要企业的决策者从观念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上规模的同时,着重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设,弄清企业处于什么阶段,然后有真对性地进行 企业管理 变革。 其次,企业要做大规模,就必须把企业的运作建立在可重复或可复制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上,建立一套适合本公司行业和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着重培养一批职业经理。 第三、建立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第四、采用新型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以培养整个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五、从社会上聘请专家,从分利用公司外部人员为公司出谋划策,并通过“借脑工程”提高个矩阵小组的工作效率。 第六、把改革创新的业绩列入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调动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通过实施以上计划,完善各个职能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经营速度加快,周期缩短,让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统统暴露出来。因为,企业内部竞争机制解决了滥用资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谅失误倾向;“借脑工程”发挥出来的旁观效应遏制了相互包庇和企业关系网的形成;将改革创新的业绩列入考评内容,迫使管理人员放弃为满足晋升的政治标准在内部周旋上花费更多精力的行为,减少了对刺激动力的损害,特别是集中在大公司总部过分集权和对风险经营缺乏认识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从事某项风险性产品的开发研制,要由总部拍板并相应给予开发事业部以资金以上的支持,导致总公司费用增多,如果将人、才、物权尽量下放,总部只起“会诊医生”或“战略咨询家”的作用,就可以更及时地对客户新的需求作出反应,更快地采取具体行动,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建立一体化组织时所谓“意料之外”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变成“意料之中”,致病因素被逐相揭露并引起充分注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防范和治疗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中国对策 导致中国企业集团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确定规模经济的方法不科学、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集团结构不够优化等多方面。 采用科学方法确定规模经济 从规模经济的分析来看,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能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果,但如何使企业集团的规模与此 相适应,对于从事不同的行业和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集团来说,确存在很大差异。一般受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或产品生产特点,以及社会化配置资源的方式等方面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企业组织生产的基础,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运输方式,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企业集团实现大规模生产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应用,为企业集团提高生产效率,延伸管理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确定和衡量规模经济一般可以采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法、适度生存法和统计分析法。 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企业基本上采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存在着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多、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如果现在仍按过去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追求速度效益,那么就会产生成本上涨,价格上涨,质量低下,市场积压等一系列问题,企业集团的困难就会日益严重。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集约型增长路已成为企业集团的当务之急。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企业集团应当增加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因为企业离市场比科研院所更近,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能更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它们搞的开发项目带有市场应用性、有效性。 通过资产重组优化集团结构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定义不同规模经济是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范围经济是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内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范围经济不同内部规模经济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3、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不同外部规模经济是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外部范围经济是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扩展资料:总之,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①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可能不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却可能获得范围经济;②一个工厂用较大规模只生产某一种产品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但是却不可能获得范围经济;③范围经济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获得的经济性,规模经济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说明.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定义不同规模经济是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范围经济是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2、内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范围经济不同内部规模经济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3、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不同:外部规模经济是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外部范围经济是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首先,水平并购会带来工厂规模经济效益,它一般来源于资源的不可分性。第二,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用更大型和更有效率的机器设备,设备的规模成本指数降低。第三,从整个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水平并购会带来大规模采购的收益。采购量的增加增强了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地位,这种地位表现为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增强等,从而带来采购上的规模经济。另外,水平并购还会使企业能够进行更专业化的分工,这样会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拓展资料:宏观上,规模经济指一个经济体(通常为一个国家)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来综合衡量的经济发展程度。微观上,规模经济指用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综合效益等来衡量的发展指数。规模经济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微观的规模经济离不开宏观的规模经济,宏观的规模经济制约提升引导微观的规模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经济规模都不等于规模经济,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经济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目标和路径。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scale effect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当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流水线是规模经济的体现之一。与规模经济相对应,是企业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各要素相互制约,平均成本上升的效应。
规模经济 和 规模报酬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啊 它们是一回事吗?
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规模经济一般指规模效应 。规模经济是与体现GDP增长方式的经济规模指数相对而言的、反映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效益指数。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区别如下:1、供应商确定方式不同规模经济是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以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来参与投标,能够激励供应商自觉将高科技应用到采购产品中,同时又能转移采购风险。规模报酬除了发布公告外,还可由采购人、评审专家分别作书面推荐,或者是从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的供应商库中随机抽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2、文件发放日期不同规模经济的要求是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规模报酬的要求是从谈判文件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3、影响因素不同规模经济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规模报酬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规模报酬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什么是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
1、供应商确定方式不同规模经济是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以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来参与投标,能够激励供应商自觉将高科技应用到采购产品中,同时又能转移采购风险。规模报酬除了发布公告外,还可由采购人、评审专家分别作书面推荐,或者是从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的供应商库中随机抽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2、文件发放日期不同规模经济的要求是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规模报酬的要求是从谈判文件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3、影响因素不同规模经济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规模报酬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规模报酬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扩展资料:规模报酬理论是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实用的理论,很多企业、单位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就要尽可能在规模报酬理论的框架内行事,规模报酬理论是连接经济学抽象理论与现实应用的桥梁,每个企业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理论的现实价值。规模经济是与体现GDP增长方式的经济规模指数相对而言的、反映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效益指数。宏观上,规模经济指一个经济体(通常为一个国家)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来综合衡量的经济发展程度。微观上,规模经济指用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综合效益等来衡量的发展指数。规模经济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微观的规模经济离不开宏观的规模经济,宏观的规模经济制约提升引导微观的规模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经济规模都不等于规模经济,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经济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目标和路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规模报酬百度百科-规模效应
规模经济有什么分类类型?
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规模经济。其中,聚集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规模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效益。关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1、内部规模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2、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3、结构规模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规模经济效应是什么意思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水平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管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规模效应在企业生产的体现1、企业间的横向并购能够带来工厂的规模经济,这来源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单位成本就会越来越少。当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实际上,工厂流水线就是规模经济的集中体现。2、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用更大、更高效的机械设备,降低设备的规模成本指标。因为机器设备本身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3、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工人的分工越来越细,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也便于企业进行管理。每个人可以只负责一到两项工序,分工越细,工人对该工序的熟练程度就越高,因而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能节约资源成本。
什么是国家规模经济?国家规模的大小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什么作用?
规模经济是与体现GDP增长方式的经济规模指数相对而言的、反映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效益指数。宏观上,规模经济指一个经济体(通常为一个国家)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来综合衡量的经济发展程度。微观上,规模经济指用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综合效益等来衡量的发展指数。规模经济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微观的规模经济离不开宏观的规模经济,宏观的规模经济制约提升引导微观的规模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经济规模都不等于规模经济,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经济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目标和路径。
西方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是指什么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什么是不规模经济呢?不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一样么?
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能力扩大,导致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发展过程。规模经济是生产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生产规模和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产品、数量增减和产品单位成本高低之间的关系。规模不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在下降,甚至会跌破零变成负值的现象。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什么?
狭义的企业规模经济是指处于某一特定区位的经济主体,如生产型企业或经营型企业,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广义的企业规模经济包括单个企业在某一特定区位通过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以及由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呈一定规模的聚集而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 关于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目前广为流行的理论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概念,另一种是交易费用理论所讲的企业规模边界概念。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欠缺之处:前者太过狭窄了,因为它仅局限于技术经济意义上认识规模经济;后者却又太笼统了,因为以交易费用这样一个外延如此宽广的概念去界定所谓的企业规模边界,无论如何都是太过宽泛了。理论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规模经济的概念,提出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
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有什么不同?
内部规模经剂是指内部节省资源,有以下6种类型技术经济;财务经济;管理经济;商业经济;风险承担经济;研发经济;当一种产业集中在一特定地区,坐落于该区域能够获得某些优势。可以将其称作外部规模经剂或聚焦经剂。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简述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解答】规模经济产生原因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有什么区别?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投入与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规模经济规律大体上是什么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企业规模经济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
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1、什么是规模经济? 简单回答,可以认为“经济”讲的是如何节省,规模讲的是生产产品的数量。所以规模经济就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能够实现单位成本的降低的一种状态,这时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正向减低。但是生产与成本的关系理论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产品是在一定数量规模之内符合上述成本和数量的关系的,但是同时绝大多数的产品也都符合边际递减的生产成本关系,即当产品生产数量超过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产量约大,生产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却在增加,这就是“规模不经济”。 2、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企业的适度规模,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品规模,人员规模,资金规模、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和市场适度竞争的限度(从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某一行业保持几家适当的竞争关系时,该行业是良性竞争市场环境)等等。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和资金是所有“规模”限度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所以确定企业是否在适当的规模范围内,主要是看企业的现金流是否能够支持企业的一个生产周期,人才的能力是否可以在上级领导出长差或者更迭时不会出现生产混乱为判据。
什么是规模经济的优势
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1、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2、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3、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6、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对于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扩展资料:规模经济的原因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4、运输、采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什么是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柏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有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产品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益的提高。3:内部强调的是单个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产上的进步。 外部强调的是但各厂商由于i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成产上的进步。
什么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1.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2.规模不经济:(1)定义: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时,长期平均成本递增。(2)规模不经济的分类: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A、规模内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内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其最低点开始逐渐上升。 B、规模外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现象,它根源于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等等。外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垂直移动,表示在每一单位产量水平上,现在化费的长期平均成本都比过去增加了。
内在经济和规模经济究竟有什么区别?
1.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规模不经济:(1)定义: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时,长期平均成本递增。(2)规模不经济的分类: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A、规模内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内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其最低点开始逐渐上升。 B、规模外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现象,它根源于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等等。外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垂直移动,表示在每一单位产量水平上,现在化费的长期平均成本都比过去增加了。
什么叫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意思吗?
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一个含义。x0dx0a 一、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x0dx0a 二、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它是外来词,英文是:economies of scale.x0dx0a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1、案例一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u2002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u2002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2、案例二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学起源于美国,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扩展资料: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规模来表现的,经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应通过对企业规模的分析。确定的最佳经济规模,按照这个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生产能力。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时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就规模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模经济
内在经济和规模经济究竟有什么区别?
1.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2.规模不经济:(1)定义: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时,长期平均成本递增。(2)规模不经济的分类: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A、规模内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内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其最低点开始逐渐上升。B、规模外在不经济的含义、原因及其表现。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现象,它根源于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等等。外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垂直移动,表示在每一单位产量水平上,现在化费的长期平均成本都比过去增加了。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1、案例一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u2002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u2002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2、案例二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学起源于美国,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扩展资料: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规模来表现的,经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应通过对企业规模的分析。确定的最佳经济规模,按照这个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生产能力。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时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就规模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模经济
企业战略管理 简答题 什么是规模经济它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什么是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引起产品平均成本降低,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因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则成为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扩展资料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1),张伯伦(EHChamberin),罗宾逊(JoanRobinson)和贝恩(JS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什么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投入与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规模经济 和 规模报酬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啊 它们是一回事吗?
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规模经济和物流的关系如下:规模经济是规模报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管理层次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资本有机构成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规模经济以规模报酬为中心,规模经济对企业管理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和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所进行的全面管理。规模经济的控制性决定了必须以规模报酬为中心。规模经济的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其中,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处于关键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取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劳资关系的良好与否,关系生产秩序、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区别如下:1、供应商确定方式不同规模经济是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以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来参与投标,能够激励供应商自觉将高科技应用到采购产品中,同时又能转移采购风险。规模报酬除了发布公告外,还可由采购人、评审专家分别作书面推荐,或者是从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的供应商库中随机抽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2、文件发放日期不同规模经济的要求是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规模报酬的要求是从谈判文件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3、影响因素不同规模经济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规模报酬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规模报酬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模报酬百度百科-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什么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规模经济类型:1、内部规模经济(值单个个体)。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成本降低。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系统影响)。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3、结构规模经济(各个模块互利,如万达商业地产和住宅楼,包括建经济开发区)。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经济规模是什么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投入与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规模经济有什么不同的概念?
1: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柏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有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产品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益的提高。3:内部强调的是单个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产上的进步。 外部强调的是但各厂商由于i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成产上的进步。
什么是规模化经营?它与规模经济有什么区别?
1、规模化经营:简单来说,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时达到了一定数量的产量,这个产量的标准来自于不同部门或者产业的界定。一般规模化经营都是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区别:(1)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而规模经济分为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2)规模化经营是指同一企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功能而产生的经营功能的扩大,其效果健全和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发挥企业经营的综合优势。(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扩展资料:规模化经营原因:1、管理优势:一般在小企业会发现这种现象,它的管理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如此做法的结果就是管理权限不明确,以及管理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企业规模较大,就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较合理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此外,大规模企业也较有能力使用自动化办公设备,从而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这就是规模经济的管理优势。2、营销优势:以广告和售后服务为例,大规模的企业较有能力在广告和售后服务上做较大的投入,获得明显的宣传效果和建立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产品的地域市场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它的广告投入和为客户提供的售后服务,可能就会占用一大笔成本。而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它不可能做好售后服务。3、采购优势: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的效果:节约交易费用和高效、低成本的运输。4、融资优势:在贷款或集资时,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是以其信用为支撑的。相对而言,大规模的企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产品比较稳定,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因而资信程度也较高,它们更容易获得借贷方或投资方的信任。实际上,多数国家的金融系统都对中小企业规定了特殊利率。以我国为例,这个利率就比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高三个百分点。因而中小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也会比较高。5、科研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规模企业的能够投入雄厚的资金,支持科研,并且大规模生产也能使单件产品分摊的科研成本更少。相反,中小企业很难负担对科研的投入,其单位科研成本也会比较高。二、规模经济特点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营规模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模经济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主要有3种类型:1、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2、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3、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通常,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一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称为工厂规模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①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设备投资;②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通常称产品的“三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促进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二是企业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不仅可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在实际生产中,两种规模经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工业地理学更偏重于研究后者。优势1.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2.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3.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有什么概念简介?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规模经济的原因: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但是根据杨小凯所述,亚当斯密强调的是分工而非规模,规模经济来自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相互矛盾的论述。同时,并没有说规模越大,分工越详细的道理。阿林·杨格(AllynYoung)争辩道,”如果只观察一个个别企业或一个特定行业规模变化的效果,则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就不能被充分了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是递增报酬实现过程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4、运输、等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什么是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投入与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什么是规模经济理论 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产生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1),张伯伦(EHChamberin),罗宾逊(JoanRobinson)和贝恩(JS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发展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做出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DChandler)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也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大小公司.”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条件下,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管理成本越低,从而企业规模扩张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不仅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经验总结1.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规模经济理论实质上是规模经济的工厂模型,反应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厂的技术经济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而企业在购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产出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即使是实现了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企业理想中的规模经济,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无论如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之一。2.理论界认为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工厂模型和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还有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范围经济。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LAC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LAC曲线向下平移,成本节约。外在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何谓聚集经济,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我们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的外在经济(亦称为外在不经济)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3.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企业生产所面I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极易出现过剩。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新的花色品种、新的使用功能、新的制造工艺。企业的这种追求竞争优势的行为是通过开展R D(研究与开发)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结果则是形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因此而导致的规模扩张必须注意购并企业与被购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产生范围经济,而且许多表面上无关的产品实际上具有关联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不仅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中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无线移动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以上三个理论都以购并后的生产能力为核心展开探讨,忽视了有效规模是在工厂规模经济条件下,由经营和管理等能力所决定的一个区间规模,并且受到市场的制约,利润率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控制好财务结构和财务费用,还要发挥对市场的影响力,争取价格自由等等。规模经济最终必须以资本利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检验企业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最后标准是资本利润率。以下两个理论则涉及这方面的因素。4.在正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的交易都实际上被假设是瞬间完成的,这意味着交易活动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这样的假设作了典范性的突破。在这篇论文里,科斯回答了他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企业的起源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首要含意是:交易活动是稀缺性的.可计量的.也是可比较的,因而可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轨道。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而必须进行合作生产。由于合作生产的总产品要大于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所得出的产品之和,这样,每个参与合作生产的人的报酬也比分散生产时更高。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则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哪个更低。5.由“木桶理论”可引出这样的推论: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将各项因素看成是支撑整个企业管理运作的平台,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强弱失调,必将使得整个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快速做长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外部展开,比较而言,内部整合更为平稳。但长时间的以内部生产要素为改造重点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单个企业所能挖掘的资源也将逐渐枯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对“短板子”而没有做长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转变思路,通过外向整合对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经营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环境上台阶,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实现途径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可以找到企业实现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购并活动使其资产、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得到不断下降的LAC曲线。但是LAC曲线下降到最低点以后开始上升,这说明作为特定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适宜的生产规模受到购并后企业资产存量、管理能力、人员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产规模一旦超出了最优状态,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在大多数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得到规模内在经济的全部好处之后,规模内在不经济的情况往往要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才会出现,所以大型企业之间的购并要考虑购并后是否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生产中的规模经济,通过购并扩大生产能力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购并需要成本。中小企业往往存在资金瓶颈,然而在存在聚集经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这时大可不必从事购并活动。然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购并行为也不例外。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未必能带来利润的最大化,它受到市场容量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的制约。即使实现了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如果市场容量有限,产品难以卖出,则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变换产品的品种、花色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可以加强研发而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或者购并其产品与本企业产品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到底是自主研发还是购并则取决于交易费用,如果企业内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就购并;如果企业内交易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则自主研发。同样,前面所谈到的聚集经济问题,聚集经济是由外部经济所引起的,外部经济的本质就是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如果企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从而提高了市场交易费用,这时进行购并又有了必要,企业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购并实现产业一体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并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内部规模经济影响因素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普遍因素:又称技术经济因素,决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是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应该达到的规模。关键设备:每个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都包括许多环节,其中总有一些环节的机器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机器设备称为关键设备。生产中各环节设备和人力的配套规模。如汽车厂:冲压设备100万套/年,发动机生产线50万台/年,汽车组装线6~10万辆/年。组合:1×2×10~17。1地理因素;2、地区劳动力与资本供应状况;3、地区市场规模;4、原料与燃料生产分布状况;5、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分布状况;6、地区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最优经济规模最优经济规模的确定1、根据普遍因素确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2、公倍数原则;3、一项关键设备的出力原则;4、确定企业规模经济曲线,得出随着工厂规模的每一变化,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幅度;5、根据地理因素确定具体地区的工厂的最优规模。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类型指向性集聚: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同指向同产业部门集聚: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相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产业,形成产业群落。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基于地区的多种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多产业群落。经济联系集聚:为了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而形成的集聚,因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第二层次的产业部门还可能向外扩展形成第三层次的产业群体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构成一个象太阳系似的多圈层的横向联系系统。发展模式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地区集聚群体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从建立在地区优势基础上的部门开始的,以后逐步围绕该主导部门形成纵向与横向经济联系的部门。可以概括为:Exp Agl Exp"Agl" Exp""… (Exp——主导部门(出口部门);Agl——集聚经济效益;Exp"——增大的主导部门;Agl"——增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影响集聚规模的因素1、资源条件;2、地区的经济基础;3、地区及地区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4、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5、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6、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扩大聚焦规模发展模式扩大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是指因集聚不合理或集聚超过一定限度导致的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集聚不经济产生的原因:1、因不合理的集聚而造成的不经济: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密切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指向性不同的企业集聚在一起。2、因集聚过度而造成的不经济:过度集聚造成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过度集聚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带来一系列问题。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规模经济的分类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规模经济。其中,聚集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规模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效益。关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什么是规模经济?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什么是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2、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
什么是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柏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有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产品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益的提高。3:内部强调的是单个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产上的进步。 外部强调的是但各厂商由于i相关产业内生产相同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成产上的进步。
规模经济是什么意思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规模经济类型:1、内部规模经济(值单个个体)。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成本降低。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系统影响)。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3、结构规模经济(各个模块互利,如万达商业地产和住宅楼,包括建经济开发区)。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管理经济学课程介绍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管理经济学课程介绍经营者不是经济学家,也不必成为经济学家,但是经营者不能不了解管理经济学的精髓。管理经济学提供了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决策的思维框架,阐明了怎样用最有效的决策方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经济学对市场与企业、机会成本与经济利润、需求、生产、成本等关系企业命运诸方面的分析,为企业实现失败风险最小化、成功机会最大化提供了工具;管理经济学也将市场分析部分作为重要的内容,探讨了市场结构及一定市场结构下的行为选择。博弈论和策略行为部分解答了经营者在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的方略。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国际收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是什么?
什么是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概念1、狭义国际收支:是指该国的对外外汇资金收支。2、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也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既包括国际间的交换行为,也包括那些单方面转移及其他诸如黄金货币化、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取消、债权债务再分类等行为,它们被统称为对外交易。目前各国通用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广义国际收支概念编制的,反映一国对外经济状况的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为不平衡。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称国际收支赤字。逆差表示对外负债,一般要用外汇或黄金偿付。 全球统一的国际收支制度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后着手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8年首次颁布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一版,以后又先后于1950年、1961年、1977年和1993年修改了手册,不断地补充了新的内容。目前,基金组织各成员国大都采用基金组织1977年第四版的国际收支概念和分类,并着手按新制定的第5版的分类和要求修改和充实本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编制和提供国际收支平衡表已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一项义务,并成为参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对一定时期(如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内,该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些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记录的一种统计表,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一些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为贷方,一些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为借方。每笔经济交易同时分记有关的借贷两方,金额相等。因此,原则上国际收支平衡表全部项目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等,其净差额为零。但是在现实中,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某一具体项目的借方与贷方都经常是不平衡的,收支相抵后,总会出现差额。具体项目上出现的差额称为局部差额。收入大于支出,称为顺差,支出大于收入,称为逆差。各项局部差额的总和便是国际收支总差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亦称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方法和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和遗漏三大项。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两个主要项目之一,用于统计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等国际收支活动的项目。该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商品的进出口是经常项目交易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包括绝大多数可移动货物在跨国界交易中所有权的转移。有时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但商品尚未出入国境,也应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中。 其中包括:船舶、飞机、天然气和石油钻机几钻井平台等;本国船只打捞的货物及捕获的鱼类等水产品并直接在国外出售者;本国政府在国外购进商品、供应本国在另一国的使用者;进口上已取得商品所有权、但在入境前已湿或损坏者。有的商品虽已出入国境,但所有权并未改变的,不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例如经过加工转制、包装、修理、改装后再运往国外销售的商品等,但经加工增加的价值,应作为向外国人提供的劳务。此外,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的还有:作为一般商品的黄金等贵金属和宝石,政府的进出口商品,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移民的随身携带财物,走私货物等。(2)劳务费用是经常项目的第二大内容。 主要包括:商品的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附属费用,如港口费用、客运的车、船票及车、船上的其他劳务费用等;旅游,即旅游者在该国停留期间为本人或他人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投资收入,包括经营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收入和参股投资者所得的股息收入;以及其他商品和劳务收支,即上述各项以外的官方交易、私人交易和私人财产收入等。此外,使领馆人员工资等开支,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收入,商品进出口以外的商业销售、专业服务和技术服务,如通信和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如贷款的利息,版权及许可证费,乘客保险等非商品保险等,也包括在劳务费用项目中。(3)单方面转移款项。 主要包括移民转移款项、侨民汇款,政府无偿援助、赠款,政府向国际组织缴纳的行政费用等。 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与经常项目并列的两个主要项目之一,用于统计资本国际收支的项目,主要包括资本和储备两项内容。(1)资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前者是指一国的公司、企业或个人在另一国设立企业,直接进行生产或商业活动。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在单一的外国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手中。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中的直接投资既包括包括外国在本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本国在外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是在长期债券和公司股票上的投资,如一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对另一个国家的长期国债、公司债券、票据、股票和期权等货币市场工具和金融创新工具的购买。许多国家常把外国一个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在有投票权的股份中所占比例达10-25%以上的,作为直接投资。此外,资本项目还包括一些未列入上述两种投资内的其他资本交易活动,如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及存款等。其中信贷的本金部分记入资本项目,而利息则记入经常项目。(2)储备项目,实际是一国用以平衡国际收支或对本国货币对外汇率进行干预的手段。储备项目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即一国官方持有的作为货币资金使用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如货币、存款、可转让、贴现的证券及其他债权等。
从4个方面说一下2009年我国应付金融危机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008年春天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象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泰国。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爆发于泰国,然后迅速在亚洲各国蔓延。中国在2008年之前的几年中经济增长率过高,导致2007年出现了显著的通货膨胀,同时外国资金以直接投资甚至债务形式大量涌入,房地产价格连年暴涨,2006年和2007年股票价格的暴涨更达到惊人的程度。而到2008年春天,某些城市的住宅价格已经开始下降,股票价格暴跌,政府为扼制通货膨胀而不得不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冷却,这确实有点象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的情况。不过,2008年初中国的经济形势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泰国有两点根本的不同:首先是泰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有高得惊人的经常项目逆差,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高达8%,而中国却一直有可观的经常项目顺差;其次是泰国在危机爆发前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泰国货币对美元固定汇率,而中国在2008年之前早已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行了灵活的浮动。这两方面的差别使中国有可能避免陷入泰国当年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即使出现了某些危机现象,中国发生的经济问题也完全有可能不象泰国陷入危机时那样急剧、那样具有戏剧性。1997年泰国急剧陷入金融危机以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为标志,那就是泰国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而无法维持泰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而不得不让泰铢对美元在1997年7月2日大幅度贬值。在中国出现的宏观经济问题可能不会这样戏剧性地急剧爆发,但是慢性地逐渐出现类似的问题则完全可能。中国的经济现实与上述历史教训的比较说明,当前以及今后的中国确实存在着再现东亚金融危机的危险,不过我们完全有可能以足够的事先防范化解这场危机,至少使它缩小为一个不很显著的宏观经济冲击。当前中国在宏观经济上面临着两方面的威胁,我们应当同时防范这两方面的危险,同时作好两方面的应对准备:一方面,应当冷却过热的经济,遏止通货膨胀,防堵过多流入的外资,这仍然是目前的经济政策的重点;另一方面,东亚金融危机和各国经济波动的教训都告诫我们,必须防范宏观经济中发生的“骤变”,防止冷却过热的经济的过程中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防止由此引发的资金外流造成金融灾难。在前一方面,目前中国的经济仍然过热,这种经济过热的必然后果之一是高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已经持续5年以超过10%的增长率增长,最近两年的增长率更高达11%以上。这样连续地超过9%的经济增长在当前的中国是不可持续的,它不仅使中国出现了高通货膨胀,而且进一步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会使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造成各种混乱并最终必定引发“骤变”,使经济增长率下降,而那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就只能通过突然的危机和经济衰退来实现。与最近几年经济过热相伴,中国的城市住宅售价连续多年急剧上升,股票市场价格急剧暴涨,出现了不容置疑的泡沫经济。这样的经济泡沫迟早会破灭。最近几个月的股票市场价格暴跌,充分暴露了此前一年中股市泡沫生长的危害,说明了“搞牛股市”的政策是非常错误的。某些决策者曾经以“发展房地产业”为借口默许城市住宅价格上涨,曾经纵容股市泡沫,实行“让股市牛起来”(虽然是“慢牛”)的政策。目前城市住宅售价的急剧波动和股市的价格暴跌表明,这样的政策给中国经济制造了巨大的灾难。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货币与准货币的余额相对于名义的总收入过高。而这样多的货币与准货币首先是由过多的基础货币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并且还在急剧增加,逼迫中央银行不得不过度发行基础货币,这早已成了造成中国基础货币过多的根源,而且它还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强制发行所谓的“中央银行票据”以在外汇储备过多的情况下降低基础货币的发行额。2008年春天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万5千亿美元,过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了对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威胁。而这样过多的外汇储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经常项目赢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资。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总计为747亿美元,仅此两项就会增加3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国自1994年以来每年都有显著的对外贸易顺差,是资金的净流出国,本来不需要引进国外资金。但是由于一直实行实际上歧视本国企业的畸形吸引外资的政策,造成了过多的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形成了资金在国内外之间大规模双向对流的畸形现象。例如200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约2470亿美元,当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几乎与此相等,我国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性资金流出近1600亿美元。在那一年的经常项目顺差下,这样的资金流出本来可以使外汇储备只增加不到900亿美元,但是由于那一年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各种资金流入仍然高达1600多亿美元,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在那一年又增加了近2500亿美元。那一年的另一个怪现象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下货物“进口”所造成的资金外流比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口”小了约400亿美元,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货物贸易顺差比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大了约40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负债、主要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吸引的外资流入至少达8千亿美元以上。这些流入的外资实际上没有在中国得到使用,而是变成了外汇储备又流出到国外。如果没有这些过多流入的外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将维持在7千亿美元这样一个一点都不算低的合理水平。外资的流入是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已经成了造成中国经济过热和泡沫经济、威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方面,中国目前要扼制经济过热,通过减少货币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遏止通货膨胀,就应当同时辅之以防止过多的外资流入,通过减少累计的外资来降低外汇储备。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但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对过热的经济降温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在成功地反通货膨胀冷却过热的经济之后,一国的经济通常都会发生“骤变”,不仅过热的经济会变成过冷从而增长率过低、失业率过高,而且企业的高盈利会变成低盈利、高亏损,表面上回报状况良好的金融系统会变成坏账和违约极多甚至各种金融交易瘫痪。这样的“骤变”如果任其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会停顿,整个经济会陷入危机和衰退。而在目前的全球化经济中,这样的“骤变”还会导致资金从内流变为外流,使一国货币在汇率上贬值,甚至导致一国陷入对外支付上的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这样的骤变往往发生于过热的经济降温、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崩溃性暴跌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中的资金转向外流直接造成在泰国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而这种资金转向外流及其造成的本国货币贬值又在东亚国家引发了进一步的金融灾难。目前中国的首要问题还是外汇储备过多造成了过多发行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资金从内流转为外流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过热的经济降温的变化开始时,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外国资金撤出中国在当时确实并不是坏事,因为它可以减少过多的外汇储备并由此缓解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资金转向外流起源于对一国投资信心的崩溃,这种投资信心的崩溃通常会造成过度的资金外流,而且资金外流本身也可能进一步加深一国的金融灾难,从而反过来造成进一步的资金外流。资金转向外流会通过某些传导机制造成进一步的金融灾难:在资金转向外流时,企业和金融界的资金—债务链断裂使金融体系解体;资金转向外流造成的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金融财富减少,并因此而减少本国的总支出。这些都会在资金转向外流的国家造成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和失业剧增。这样,即使在今日的中国,外资的大批撤资及与其相联系的资金转向外流也可能变成金融上的崩溃,我们必须严密地关注这样的动态演化,严防资金转向外流演变为冲垮中国金融体系的金融崩溃。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目前我们一方面应当坚决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冷却过热的经济,遏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则要防范宏观经济形势的“骤变”造成金融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萧条,防范宏观经济形势“骤变”为资金急剧流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和失业剧增。在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取得初步的成效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防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我们当前在这两方面陷入的两难境地,来源于巨额资金在我国的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猛烈跨国界流动:当这些资金大量涌入时,我国的外汇储备激增,造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当大量资金急于流出中国时,我国就会面临东亚国家经历过的那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我国之所以同时面临这两方面的威胁,其原因都在于放任外资流入和流出,放任外资企业在中国自由发展。中国货币对美元浮动的幅度极为有限,中国又一直有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这使资金的跨国界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显得相当特殊。但是,资金跨国流动的这种不良后果对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由于当今的交通运输和资金流动极为便利,资金的大规模跨国界自由流动,成了任何国家的政府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同时防止经济过热与过冷时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在美国这种国家,虽然货币汇率的波动很大,长期有巨额的对外贸易逆差,但是资金的跨国界流动也同样放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当宏观经济过热时盈利率显得很高,外资的大量流入使本国货币汇率升得过高,通过使进口品廉价而压低了消费品的价格并抑制名义工资的上涨,使企业的盈利显得更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过热;当宏观经济萧条时盈利率显得很低,资金的大量流出使本国货币的汇率降得过低,通过使进口品昂贵而提高消费品价格,增加名义工资上涨的压力,使企业的盈利显得更低,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萧条;资金的外流还会使本国金融体系陷入混乱,造成资金融通困难,由此而加剧经济萧条。这样,抑制资金的跨国流动实际上为每个国家稳定本国经济、抑制本国经济在过热与萧条之间过度波动所必要,尤其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境内外资金的跨国界对流已经大到了完全不必要的程度:我国是资金净流出国,但是一年至少有6百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这样大的资金流入,这意味着我国一年的境内外资金跨国界对流至少为6百亿美元;而前边列举的2006年的情况则是境内外资金跨国界对流达到了1600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体现的主要就是这样的资金跨国界对流。为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缓解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必须尽量减少这样的资金跨国界对流性流动。这又意味着尽一切可能缩小外资流入的总规模,因为在我国有长期持续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时,以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任何外资都是资金的一种跨国界对流。中国最近十几年来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表明,中国的资金所有者们对预期的价格波动造成的收益变动极为敏感,有极强的资金流动倾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允许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等于让资金毫无限制地在境内与境外间自由流动。一旦境内的资金所有者对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银行的安全性发生怀疑,要将几十万亿的银行存款兑换成外币输往国外,甚至要将手持的中国股票、房产等变卖再兑换成外币,中国的外汇储备绝不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那就会造成剧烈的资金外流并引发金融危机。那时,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以自由兑换,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就失去了任何防止金融崩溃、稳定金融体系的手段。现在我们需要尽量制止资金的跨国界对流,以此来防止中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并适当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达到这些目标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严格抑制新外债的借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尽快清偿已有的外债,回购境内的外资企业所有权,总的目的是减少中国所欠的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金。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甚至减少外汇储备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允许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让对外投资的公众购买储备的外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商业化经营的“主权财富基金”(如外汇投资基金)用外汇储备购买国外资产,将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变为由商业化基金持有的外国资产;第三种方法是以储备的外汇偿还外债、回购境内的外资企业,减少中国所欠的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金。前两种方法不可能减少资金的跨国界对流,只有第三种方法才可能减少资金的跨国界对流。不仅如此,也只有第三种方法才是真正同时扼制经济过热和过冷的骤变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国的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因而本国公众不能自由地购买外汇到国外投资,中国人清偿外国债务和外国人撤回在中国的投资时在法律上也无权自由地购买外汇。但是实际上,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和一般人的情理,相对于不准本国公众自由购买外汇到国外投资,不准清偿的外国债务和外国撤回的投资兑换成外汇要困难得多,引起国际纠纷和招致外国在经济上报复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因此,即使在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也应当承认,通常我们有义务为清偿的外国债务和外国撤回的投资兑换外汇。这就意味着,即使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也应当将中国所欠的全部外债和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都视为中国在外汇方面的“隐性偿付义务”。从这个角度看,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当经济衰退的骤变导致大批资金想流出到境外时,国内的外债和外资直接投资的资金越少,对外的“隐性偿付义务”就越少,能够流出到境外的资金就越少,本国经济由于资金流出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小。仅就此一点,动用外汇储备以减少国内的外债和外资资本金就是同时扼制经济过热和过冷的骤变的最佳方法。由于很难监管跨国界经营的外资企业内部的这种跨国界的资金流动,还由于这种跨国界经营的外资企业还有上述种种不利于中国的弊端,我们应当对跨国界经营的外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加以足够的限制。应当要求所有跨国界经营的外资企业将其在华的分支机构、工厂尽可能分立为独立的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形成在中国注册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至少也要分立为有独立的资产负债表和盈亏核算的独立经营单位,以便于中国政府的管理部门监管其跨境资金流动。中国目前正在实行宏观经济紧缩,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都在提高;而美国为了应付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正在不断降低利率。人民币利率可能高于美元利率这种差别使美国等国的资金有更强的动力涌入中国,空前地加大了造成中国宏观经济不稳定和未来发生骤变的危险。在目前的金融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强行制止新的外资流入中国,通过严格的监控和打击来防止外资以假进口方式流入,严厉地监管并控制外资企业、外国金融机构的跨国资金流动,清理与清偿外债和外资企业的资本金,以此尽可能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严格监控和严厉惩罚以伪装的出口或进口对境外流入资金或流出资金的任何行为。在目前外资还在大量涌入中国时以监控和打击伪装出口流入资金的行为为重点,今后若出现大量资金涌出到境外的苗头时,则以监控和打击伪装进口流出资金的行为为重点;——尽可能减少积存尚未清偿的外债,其中包括中国境内法人和自然人对外国所欠债务、贸易信贷和发行的债券等。原则上对所有这些外债都采取“只准还不准借”的做法,以强制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清理与清偿外债,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偿还国内目前所欠外国的债务,停止任何形势的外债流入。——严令禁止国内的一切企业、机构、个人借入新的外债(包括发行债券和接受贸易信贷);确实需要以债务形式增加经营资金者,必须由中国国内的银行以人民币贷款提供资金;经营需要增加外币资金者,必须以其所有的人民币资金通过在中国境内的银行购买中国的外汇储备,向其售出外汇者,只能是中资银行或在华的独立的外资银行,这些银行的外汇资金只能来自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外商在华金融机构必须与其境外总部分立,并且不准再从国外调入任何新的资金。——严令国内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尽早、尽多、尽快地偿还目前所欠外国的债务(包括履行任何形式的债券所规定的偿付义务);拖延不履行偿还外债义务者,应以法律手段强制其尽快履行偿付义务;对任何无力履行偿付外债义务者应立即启动破产程序,并尽快完成破产清算,以结清其所欠外债。——尽可能停止新的外商投资流入。首先是一律禁止任何金融投资性的外资流入,只允许外商和外资以对中国进行新的“绿地投资”即兴建工厂、安装设备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并对此类投资也加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国内现存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中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而又无法遵照前述规定获得贷款者,其出资人可以增加资本金的方式向其注入新的资金,但是新增资金只能用于在中国国内购买原材料等经营用物资和支付员工工资,严禁将资金移作它用;为达此目的,应尽可能制止外资对境内中国企业的任何收购和并购。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立即禁止将任何国有企业、国有的任何企业股权出售给任何外商、外资企业和其它外国单位包括政府;明令规定:在外商对中国国民的非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参股时,其所占股份总计不得超过49%,中方的出资人如果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使其对企业持有股份达到51%的,由国有的控股公司或投资基金投入相应的资金补足并形成相应的国有股权;尽可能停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的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中国企业在国外新发行的任何股票和债券都应被视为新的外资流入,必须经过相应的政府部门严格审批并受相关部门严格监控。目前原则上应不再批准中国企业在境外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尽量减少新在中国开设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批准开设新的没有实际投资于工厂和设备的“绿地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于批准允许的外商对中国进行的新的“绿地投资”,应尽可能将项目的所有者变为中国的国有控股公司或投资基金:对产品主要在中国国内销售或能够主要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企业,要求项目必须由中方占有51%以上的股权,且销售渠道和网络必须由中方控制;对产品主要在国外销售且投入主要由国外进口的投资项目实行严格限制。在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原则上如果外方不向中方交出供销渠道并同意中方控股者,至少暂时不再批准其在中国境内再建立此类新项目。——尽快有计划地由国有的控股公司和投资基金逐步回购在境外股票市场中上市的境内企业的股票、境内企业在国外发行的债券;——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制收购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或外资持有的企业股权,减少外资在中国境内持有的企业资本金,通过购回外资持有的企业股权而减少中国对外的“隐性偿付义务”。此种收购,应由专门的中国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基金进行。收购的先后次序应当为:首先是原为中国企业、只有部分股权为外资持有的企业的股权,特别是中国各大银行的股权;其次是产品主要在中国国内销售或能够主要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企业或其分支企业,收购时原则上应要求中方必须持有企业51%以上的股权,且销售渠道和网络必须由中方控制;最后再考虑产品主要在国外销售且投入主要由国外进口的企业或其分支的收购。——应当首先根据部门和行业的特征而确定以本国资金对外资企业或外资持有的中国企业股权的强行收购。有些部门应当进行全面的内部重组,强令外资全部退出,现有的外资企业或外资持有的企业股权则由国有的控股公司或投资基金收购。这样的杜绝外资进入的行业包括:与军工生产有关的所有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如公用事业包括水务事业。特别是对银行业,应当保持其民族特征,应当强行赎回前几年卖给外资的各银行的全部股权,并以立法禁止外资购买中国的银行的股权,并尽可能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经营。——应当考虑逐步恢复对外资在中国境内持有的企业所有权的限制,硬性规定外资持有的任何中国境内企业的股权不得超过该企业全部股权的49%。过去的类似政策没能坚持下来,是由于许多合资企业被外资控制了产品的销售和投入的采购,外资企业通过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投入的采购价格转移了合资企业的利润,造成合资企业的亏损;特别是依靠向外资企业所在国出口产品的合资企业,即使是由中方控股,但是由于被外方操控了出口销售渠道,合资的外资企业通过上述的价格操控而转移利润,造成合资企业亏损,最后逼迫合资的中方只好放弃控股权。这些失败的引进外资的经验说明,在外资企业实际掌控产品销售、特别是通过出口掌控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即使中方掌握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中方也无法使合资企业的经营有利于自己。这种情况是妨碍强制实行中方对合资企业控股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由外资控制的出口导向,必定会使我国在企业合资中处于上述的两难境地。要强制实行中方对合资企业的控股,就必须限制那些由境外总部控制采购和销售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特别是严格地限制跨国界经营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为扼制中国房地产业中的投机和投机性外资的流入,必须立即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购置中国的房地产,已购入者应限令其限期以公平价格售出;——为扼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应进一步加紧限制外国人、外国企业购买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并逐步走向最终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购买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为维护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防止发生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性恐慌,防止在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过低时形成要求外资购买救市的需要,中国政府应建立专业的国有财产经营机构,在股票或房地产价格过低时购进股票或房地产以稳定市场。对股票市场,政府应建立股票价格平准基金,在股票价格普遍过低、平均市盈率已经显著低于存款利息率的倒数时大量购入对股市有稳定作用的股票;对房地产市场,政府也应在房屋售价已经显著低于未来房租的贴现值时购入城市的一部分房产,以稳定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有可能发生恐慌性的崩溃,这种崩溃有可能导致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陷入危机并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政府应及早作好应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崩溃的预案和组织准备。组建股票价格平准基金和购买房地产的机构,就是应对危机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准备。——上述政策措施涉及到一系列使用政府资金的国有财产经营机构,如购买外商投资项目所有权的国有控股公司或投资基金、购买外资企业所有权或外资持有的企业股权的国有控股公司或投资基金、股票价格平准基金、购买房地产的政府机构等等。需要以法令形式确定这些国有财产经营机构的法律地位,这些机构的资金由财政部发行专门的建设债券筹集,其运营由财政部和国资委等部门联合监管。这些机构运营中需要的外币资金,由财政部发行专门的建设债券筹集,这些债券由国内银行以其持有的中央银行票据认购,而这些国有财产经营机构将所获中央银行票据兑换为外币使用。——上述所有各项措施,都应当有利于建立并稳固地维护由中国自己本国控制的完整的产业链、资金链。这种完整的产业链、资金链是中国在未来不会受经济波动和外来冲击的各种危机很重打击的根本保证。面对中国当前可能发生的两方面危机,千难万难,政府有效地控制资金并适当地实行再国有化就不难。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中级经济师金融基础辅导: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学习目标 需要在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种账户设置、基本内容及其基本余额涵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如外汇缓冲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掌握内外均衡的各种政策搭配学说,如米德冲突和丁伯根法则,蒙代尔政策搭配学说和MF模型分析下财政和货币政策效力,灵活运用各种学说在不同情况下的政策搭配。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经济交易,经济交易并不必然带来外汇收付 (2) 记录的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居民不同于法律上的公民,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自然人和法人等组织,判断标准是居住时间超过1年。例外的情况是留学生、驻外使馆领馆工作人员、海外驻军等,不论时间长短,均属于派出国居民;国际组织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特定帐户分类和复式记帐原理编制出来的一种报表。 复式记帐法要求同一笔交易要同时记入借方和贷方。 贷方余额表示顺差(+),借方余额表示逆差(-) 例题:单项选择题 国际收支系统记录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军民之间的( ) A.贸易收支 B.外汇收支 C.国际交易 D.经济交易 答案:D 解析: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说明国际收支记录的是经济交易、记录的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包括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等四大项。 (1)经常帐户记录的是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 l 货物是指通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计算。 l 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 l 经常转移包括侨汇、无偿捐款和赔偿等项目。 (2)资本与金融帐户包括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 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目。其他投资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资产负债四项。 (3)储备资产是指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的储备头寸。贷方余额说明储备资产减少,借方余额反映储备资产增加。 (4)净误差与遗漏是基于会计上的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设置的用以抵消统计偏差的项目。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则记入借方。 例题:单选 在下列项目中,应记人国际收支平衡表借方的是( )。 A.货物出口 B.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C.外汇储备减少D.对外提供无偿援助 答案:D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作用机理。 1.外汇缓冲政策 是指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或临时性向外借款抵消超额外汇供求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减少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顺差时增加外汇储备。 它不仅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而且还可以稳定汇率,但是也应该看到外汇储备和举借外债能力的有限性。 这种政策适用于: (1)调节临时性失衡,避免本币汇率因临时性失衡而遭受无畏的波动。 (2)调节长期性失衡时作为其他政策的辅助措施,避免过猛的调整对国内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影响。 2.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时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紧缩政策;顺差时采取扩张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和利率效应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 3.汇率政策 政府运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政府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本币贬值政策;顺差时采取本币升值政策 4.直接管制 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结构性逆差时,经常采用直接管制的办法。它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国际经济交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外贸管制和外汇管制。财政、货币政策是通过改变总需求水平而发挥作用,被称为支出变更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不改变支出水平,主要通过影响国内外商品相对价格和可得性,从而改变总需求结构而发挥作用,被称为支出转换政策。 小结:财政、货币政策是通过改变总需求水平而发挥作用的,称为支出变更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不改变支出水平,主要通过影响国内外商品相对价格和可得性,从而改变总需求结构发挥作用,称为支出转换政策。 例题:多选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国政府可以采取的调节政策有( )。 A.增加外汇储备 B.提高利率 C.减少政府支出 D.货币贬值 E.货币升值 答案:BCD (三)内外均衡冲突与协调 政府追求的是经济的内外同时均衡,内部均衡是指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实现充分就业,外部均衡是指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 1.内外均衡与米德冲突 (1)米德冲突的涵义:在有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变更政策调节内外均衡,将导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对政策要求的冲突。斯旺图示说明了米德冲突理论。 (2)丁伯根法则 为了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度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 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必须具备n个独立的政策工具。 在米德看来,如果希望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则必须同时使用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实践中大多数国家以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调节外部均衡,并根据内外均衡状况采取相应政策。 支出转换与变更政策的搭配 经济状况 汇率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 逆差、通胀 贬值 紧缩 顺差、通胀 升值 紧缩 顺差、失业 升值 扩张 逆差、失业 贬值 扩张2.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政策搭配学说,认为只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进行合理的搭配,也能够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双重目标。他认为正确的政策搭配是:用货币政策应付外部均衡,用财政政策应付内部均衡。 例题:多选 根据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学说,如果经济运行中同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和通货膨胀问题为使经济恢复均衡而采取的政策组合是( )。 A.扩张的货币政策 B.紧缩的货币政策 C.扩张的财政政策 D.紧缩的财政政策 E.汇率升值 。 答案:AD 例题:单选 如果一国经济同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和失业,根据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说,应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是()。 A.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B.扩张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C.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 D.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 答案:D (四)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得出结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自由流动使得财政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更有效,因为避免了利率上升对收入增长的副作用,货币政策不能影响收入水平,只能影响外汇储备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自由流动使得财政政策不能影响收入,而货币政策对收入影响更有效。 蒙代尔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 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逆差、通胀 紧缩 紧缩 顺差、通胀 扩张 紧缩 顺差、失业 扩张 扩张 逆差、失业 紧缩 扩张例题:单选 在IS-LM-BP模型中,LM曲线代表()。 A.商品市场均衡 B.货币市场均衡 C.国际收支均衡 D.资本市场均衡 答案:B (五)我国国际收支及其管理 要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情况。
工程经济学中可比性原则指什么 工程经济学中可比性原则指啥
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经济基础;工程经济学研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项目。 2、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分析是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投资者立场上的,国民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国家或全社会角度上的。结论:政策扶持,优化方案。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 4、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 5、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 6、可比性原则。
工程经济学中可比性原则指啥
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经济基础;工程经济学研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项目。2、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分析是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投资者立场上的,国民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国家或全社会角度上的。结论:政策扶持,优化方案。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4、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5、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6、可比性原则。
工程经济学中可比性原则指啥
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经济基础;工程经济学研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项目。2、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分析是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投资者立场上的,国民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国家或全社会角度上的。结论:政策扶持,优化方案。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4、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5、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6、可比性原则。
工程经济学中可比性原则指什么?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现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根据工程经济的主要任务,可有以下主要可比条件:1、满足需要上的可比。要求相互比较的技术方案具有同一的满足需要,如煤和天然气都可以用作燃料供暖。2、消耗费用上的可比。消耗费用的计算应与经济效益的计算原则和方法一致,也就是说,进行比较的方案,其消耗费用所包括的内容、计算原则、方法应保持一致。3、价格指标的可比。对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计算时必须采用合理一致的价格,一般采用现行价格。4、时间因素的可比。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经济基础;工程经济学研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项目。2、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分析是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投资者立场上的,国民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国家或全社会角度上的。结论:政策扶持,优化方案。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4、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5、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6、可比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指什么呢。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段,即APL>MPL>0的阶段,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短期生产函数中,除一种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在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概念来说明产量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TPL)指短期内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利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产量。其表达式为:TPL=f(L)。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其表达式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的特点: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递减趋势。在第I阶段中,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2个单位时,在这阶段各种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但其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递增阶段。这说明在本阶段内,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企业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生产力旺盛,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短期生产的经济阶段。扩展资料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具体哪一点来安排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1、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2、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只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做出的经验性的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也就是说,投入要素不是完全替代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第一单位的劳动与一些农业机械及一块耕地结合时,开始有可能明显增加总产量,但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过了某一点之后,下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将小于前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经济学)简述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的特征
1、第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开始上升,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燃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值量始终是增加的。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阶段,在第二阶段会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不断扩大。这一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3、第三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推而广之,短期成本理论是以短期生产理论为基础的,长期成本理论是以长期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短期与长期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上的短期、长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可变,就是长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可变,就是短期。为了简化研究,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介绍有两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即资本和劳动。如果两种要素的数量都可变,就是长期生产过程,所对应的就是长期成本曲线;如果资本数量不可变,只有劳动的数量可变(之所以不是反过来,是因为在现实中,劳动的数量比资本的数量更容易变化),就是短期生产,所对应的就是短期成本曲线。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对于不同的行业,长期和短期的具体时间届区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食品加工、服装制造企业来说,一两年就算长期了;但对于飞机制造企业来说,可能五年还是短期呢。
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长期是指厂商可以协调所有的生产要素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调节的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时间长短来区分
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什么?
1、 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2、 在短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3、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4、短期的相反概念长期,西方经济学中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所有的投入都是可变投入。扩展资料:(一) 经济学分析中的长期是什么全部生产要素均可随产量进行调整的时期经济学分析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不是依据时间的长短,而是根据企业能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在长期,企业能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长期是指厂商可以协调所有的生产要素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调节的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时间长短来区分。(二)微观经济学上的短期、长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可变,就是长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可变,就是短期。为了简化研究,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介绍有两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即资本和劳动。如果两种要素的数量都可变,就是长期生产过程,所对应的就是长期成本曲线;如果资本数量不可变,只有劳动的数量可变,就是短期生产,所对应的就是短期成本曲线。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对于不同的行业,长期和短期的具体时间届区是不一样的。(三)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是指为了认识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经济学中的短期是指?
问题一:经济学中短期指甚么!? c 问题二: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 长期是指厂商可以协调所有的生产要素 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调节的 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时间长短来区分 问题三:经济学中的短期是指 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和短期不是以自然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的,而是以是否能调整生产能力而定。 问题四:微观经济学中什么是短期?什么是长期?二者有什么不同? 在短期中,有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部分之分,不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不管企业的产量是多少都不会改变投入量,不变成本可以认为是个常数。如存在不变成本则是短期的 在长期内,厂商埂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以不存在不变成本。因此,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区别就是能否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 。 问题五:西方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是指什么,不要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投资。这种理论正是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正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乘数一加速原理所说明的是: 第一,在经济中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 *** 支出为既定的(即 *** 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第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即大规模的机器设备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第三, *** 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甚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胀率成正相关 问题六: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企业无法改变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这个时期就称为短期。 问题七: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如何区分 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区分方法有两种,前面weeing2给您回答的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区分,也就是存在固定成本的长度算短期,而长期则是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而宏观经济学中,长期指的是所有数据都是充分刚性的长度,也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讨论范围,而短期就是市场完全调节过来之前的长度,存在粘性,就是从凯恩斯经济学以后才开始讨论的范围 问题八:逻辑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是指( )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企业无法改变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这个时期就称为短期。
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指的是什么?
1、 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2、 在短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3、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4、短期的相反概念长期,西方经济学中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所有的投入都是可变投入。扩展资料:(一) 经济学分析中的长期是什么全部生产要素均可随产量进行调整的时期经济学分析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不是依据时间的长短,而是根据企业能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在长期,企业能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长期是指厂商可以协调所有的生产要素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调节的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时间长短来区分。(二)微观经济学上的短期、长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可变,就是长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可变,就是短期。为了简化研究,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介绍有两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即资本和劳动。如果两种要素的数量都可变,就是长期生产过程,所对应的就是长期成本曲线;如果资本数量不可变,只有劳动的数量可变,就是短期生产,所对应的就是短期成本曲线。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对于不同的行业,长期和短期的具体时间届区是不一样的。(三)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是指为了认识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经济分析中的短期和长期有什么区别?
1、 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2、 在短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3、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4、短期的相反概念长期,西方经济学中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所有的投入都是可变投入。扩展资料:(一) 经济学分析中的长期是什么全部生产要素均可随产量进行调整的时期经济学分析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不是依据时间的长短,而是根据企业能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在长期,企业能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长期是指厂商可以协调所有的生产要素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调节的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时间长短来区分。(二)微观经济学上的短期、长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可变,就是长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可变,就是短期。为了简化研究,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介绍有两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即资本和劳动。如果两种要素的数量都可变,就是长期生产过程,所对应的就是长期成本曲线;如果资本数量不可变,只有劳动的数量可变,就是短期生产,所对应的就是短期成本曲线。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对于不同的行业,长期和短期的具体时间届区是不一样的。(三)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是指为了认识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那个,微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长期指的是生产要素(包括量和种类)可以变化 而短期中,生产要素的种类是不能变化的 比如说开一个制造厂,在短期中工人数量、机器的投入、厂房的数量都是不能变的;而在长期中,工人可以裁员或扩招,机器可以添置,厂房可以扩建 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是否能调节生产要素。通常短期内能调节一个生产要素,而长期能调节所有生产要素。短期长期没有定数,依据生产的产品而定。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认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标准是? 因为厂商需要考虑投入是否可变,以及变化所需的时长,所以在分析生产时,区分短期和长期就非常重要。短期是指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可变的时间段;长期是指使得所有投入均可变所需的时间段。 在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标准是? 这应该是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也不可能划分得清。在说经济学中也不会考怎么分短期和长期,所以这个问题没必要考虑。 短期1年内 中期1-5年 长期5年以上 巨集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怎样划分短期和长期的 微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是在于某些生产要素是否可变 生产问题中 要求利润最大化时 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 那么一般就认为劳动是可变要素 厂商可以随时(以固定的工资)雇佣和解雇工人 而对于资本 则认为是在短期固定不变的 但是在中长期则可变 那么短期的最优化只取决于劳动的选择而中长期则考虑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 有些问题会说短期供给刚性 长期是弹性的 说明短期要素都不可变 则产出固定 涨价或跌价并不影响产量 但是中长期时厂商可以考虑最优化的产出 巨集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 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物件不同 巨集观着眼于总产出 社会平均价格 失业率(也就关系著社会平均工资) 货币流量(也就关系著利率) 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数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 而长期这些变数将调整到新的均衡 另一种说法就建立在预期理论下 认为短期这些变数还没有调整到预期 而在中长期将于预期一致 微观经济学 划分市场型别的标准是什么 一. 1.按购买者的购买目的和身份来划分——(1)消费者市场;(2)生产商市场;(3).转卖者市场;(4). *** 市场。 2.按照企业的角色分——(1)购买市场;(2)销售市场。 3.按产品或服务供给方的状况分——(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 4.按交易物件的最终用途来分——(1)生产资料市场;(2)生活资料市场。 5.按地理标准(空间标准)分——(1)国际市场;(2)国内市场。 6.按市场的时间标准不同来分——(1)现货市场:(2)期货市场。 如果你是大一的本科或者大专新生,我觉得答出1、3、5、6就够了。 二.这题不是简答吧,反正我自己答下来字很多。 因为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某商品的交易量与其互补品的交易量是正相关的,我们都知道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交易量下降,比如一种牛肉的价格上升了+25%,于是这种牛肉的需求降低了同时也导致这种用来炒牛肉的芹菜的需求的降低,假设牛肉需求降低-10%,芹菜需求降低-8%,芹菜作为牛肉的互补品它在这时的需求交叉弹性就是(-8%/+25%),所以Ec <0。替代品与互补品相反,当牛肉价格上升+25%(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很多人就不买牛肉改买猪肉了,于是猪肉的需求量上升+20%(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猪肉作为牛肉的替代品在这时的需求交叉弹性就是(+20%/+25%),所以Ec >0。 三.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或者企业控制了一个产品的全部市场供给。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可以归于下列6点: (1)生产发展的趋势; (2)规模经济的要求; (3)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 (4)保护专利的需要; (5)对进入的自然限制; (6)对进入的法律限制。 你要嫌多就简单的回答为——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合法的或经济的壁垒,从而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造成和巩固了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 四.机会成本: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另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复习功课,如果你决心抽出2个小时来复习经济学就等于在这两个小时里放弃了去复习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机会。 本人亲自手打,也当自己复习一遍。最后祝LZ考试顺利哈! 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如何区分 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区分方法有两种,前面weeing2给您回答的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区分,也就是存在固定成本的长度算短期,而长期则是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而巨集观经济学中,长期指的是所有资料都是充分刚性的长度,也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讨论范围,而短期就是市场完全调节过来之前的长度,存在粘性,就是从凯恩斯经济学以后才开始讨论的范围 微观和巨集观经济学如何划分长期和短期? 微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是在于某些生产要素是否可变 生产问题考虑劳动和资本、技术,那么一般就认为劳动是可变要素,厂商可以随时(以固定的工资)雇佣和解雇工人,而资本是在短期固定不变的,中长期则可变,技术也是。 有些问题会说短期供给刚性 长期是弹性的 ,比如汽油价格下降,短期内厂商无法减少供给,但是长期厂商能调整规模从而降低产量。 巨集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 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物件不同 长期基本都是在均衡状态,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数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就是短期。 另一种说法就建立在预期理论下 认为短期这些变数还没有调整到预期 而在中长期将于预期一致,比如工资,价格上升但是由于合同有固定期限,工人无法随物价调整,但长期来看,工人会随着物价上涨(价格预期)调整工资,带动价格螺旋上升
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多久
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1年以内。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 微观经济学 和 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 亚当·斯密 、 马克思 、 凯恩斯 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 行为经济学 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的英文为“micro”,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中单个家庭、厂商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理性人。理性人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说的“经济人”,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其经济行为都是完全合乎理性的,都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选择自己的行为的。(2)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自己所必需的信息都能够完全并且及时地掌握,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指价格能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整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1)价格理论。价格理论主要研究在市场机制下,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2)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3)生产理论。生产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生产理论包括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研究。(4)分配理论。分配理论主要研究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利益集团,即工资、利息、地租与利润是如何决定的。(5)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会出现市场失灵,这时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纠正。
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如何区分
微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是在于某些生产要素是否可变。生产问题中 要求利润最大化时 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 那么一般就认为劳动是可变要素 厂商可以随时雇佣和解雇工人 。对于资本 则认为是在短期固定不变的 但是在中长期则可变 那么短期的最优化只取决于劳动的选择而中长期则考虑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有些问题会说短期供给刚性 长期是弹性的 说明短期要素都不可变 则产出固定 涨价或跌价并不影响产量 但是中长期时厂商可以考虑最优化的产出。宏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 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对象不同。宏观着眼于总产出 社会平均价格 失业率(也就关系着社会平均工资) 货币流量(也就关系着利率) 。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量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 而长期这些变量将调整到新的均衡。扩展资料:一、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二、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三、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四、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五、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六、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七、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指什么呢。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段,即APL>MPL>0的阶段,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短期生产函数中,除一种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在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概念来说明产量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TPL)指短期内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利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产量。其表达式为:TPL=f(L)。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其表达式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的特点: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递减趋势。在第I阶段中,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2个单位时,在这阶段各种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但其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递增阶段。这说明在本阶段内,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企业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生产力旺盛,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短期生产的经济阶段。扩展资料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具体哪一点来安排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1、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2、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只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做出的经验性的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也就是说,投入要素不是完全替代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第一单位的劳动与一些农业机械及一块耕地结合时,开始有可能明显增加总产量,但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过了某一点之后,下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将小于前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是指一年
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是指一年。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就是一年的时间,超出一年的时间称为长期。
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一、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论中是根据能否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来划分的。1、在短期中,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只能调整其中一种(劳动或者资本);另一种固定不变,所以短期也叫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2、在长期,可以理解为时间充裕,厂商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所以长期也叫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二、在宏观经济学中,长期指的是所有数据都是充分刚性的长度,也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讨论范围。短期就是市场完全调节过来之前的长度,存在粘性,就是从凯恩斯经济学以后才开始讨论的范围。扩展资料:经济学中划分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的依据: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作为标准。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分为不变要素投入(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和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等)。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时间周期。在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是可变要素投入。 注意: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并非按照具体的时间长短。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短期和长期的具体时间的规定是不同的。例如,变动一个大型炼油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五年,则其短期和长期的划分以五年为界,而变动一个小食店的规模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则其短期和长期的划分仅为一个月。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宏观经济学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