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如: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 3、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都有哪些?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是指通过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以保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下面将介绍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第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通货稳定,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对不同产业的支持和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第四,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国家通过调节汇率、外汇储备等手段,来影响外贸和外资的流动,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外汇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外汇储备的充足,促进外贸和外资的发展。总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外汇政策。这些政策手段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调控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分别有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基本内容(一)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扩大。顾名思义,要想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进而推动供给量的扩大,因此需求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主要包括内需即投资和消费,以及外需即出口。于我国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同时刺激内需和外需,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际市场,最后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二)充分就业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但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所以要改善最大的民生就要尽可能解决失业问题,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划分为四种失业类型,分别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不可避免的失业类型,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也被称为自然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社会的就业状况就出现了充分就业。(三)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就是要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进而维持币值的稳定。当社会上出现通货膨胀时,实质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最后会导致社会上出现物价水平持续性、普遍性的上涨,而通货紧缩恰恰相反,最后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不管是物价上涨还是下降,都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的秩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以稳定物价。(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长期的顺差或逆差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和资源的配置。逆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1.消耗外汇储备,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本币贬值,国际地位下降,短期资本外逃,影响本国的国际信誉。2.国内货币紧缩,利率
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迅速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类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国家集中财力物力搞三峡工程,核电站。再如国家利用调整税收政策、土地出让政策以及信贷政
宏观调控是什么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意义: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又叫国家干预,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1、定义: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2、释义: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3、主要表现: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扩展资料:1、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国家宏观调控原因:一是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国家宏观调控的意义: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法律分析:1、财政调节,是指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具体地说,就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来调控。但是我国去年使用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政策转型实属必然”。2、信贷调节,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机关,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关系。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紧缩投资,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时,政府应采取放宽贷款的措施;而当企业投资过热,增长速度可能超过国力,当供给过多时,政府则应压缩投资信贷额来抑制投资。3、价格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的调节,而且是以健全合理的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为前提,注重价值规律的调节。4、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汇率来影响本币与外币的兑换关系,进一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内经济关系。我国多年来一直通过汇率政策保证人民币的稳定与坚挺。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依然顶住压力,做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条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五条 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第六条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第七条 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包括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和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的上解收入。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支出、对下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什么是宏观调控
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最开始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提出了经济手段、计划指导、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等五大宏观调控手段,这些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又叫国家干预,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条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目的做给外国人看,防止资金外流。2.做给全国人民看,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防止失控。3.做给当地人看,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杀鸡给猴看,井水不犯河水。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之法,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1、对象特征(1)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产业调控关系、储备调控关系、涉外调控关系等七大类宏观调控关系,它们也可以合并为计划、财税、金融三大类调控关系。(2)特征:都属于经济关系范畴、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在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中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之间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有时也存在着调整、合作的2、体系计划法、财税法包括、金融法三大部分。3、必要性(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财政政策主要工具
宏观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以下是我整理的宏观财政政策主要工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宏观财政政策主要工具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 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的手段。 财政贷款(周转金)是财政按照信用原则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形式上看,财政贷款属于信用范畴,内容上看,财政贷款不同于一般的银行贷款。 ③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其特征是对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作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它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减轻需求水平的波动,进而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有明确条件规定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④相机抉择的稳定器。 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是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采取的财政措施。其特征是不能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相机决定所要采取的相应财政措施。相机抉择的稳定器主要包括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调整转移支付条件;调整加速折旧政策规定等。 财政政策工具特性分析 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1.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的,具有如下特点:(1)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决策时滞较长。一国政府的税收增减都是通过调整税法来实现的,而税法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才能通过、付诸实施的。(2)对于政府来说减税容易增税难,增税易遭到纳税人的反对。(3)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无偿的永久性的影响。当政府以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实质是将资金从个人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如果政府所扩大的支出效率不高或无效益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是双重的。(4)政府的减税政策是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的,而这又依赖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确定因素。 2.公共工程支出政策。 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积累性强。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的结果往往是形成若干公共投资项目,可供居民长时期消费,具有积累性质,容易受到注重财政生产性的国家的青睐。(2)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大。由于投资于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刺激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决策往往比较仓促,公共工程本身是否必要就成了问题。(3)时滞长。一个工程的建设期间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往往是用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上的开支还没有花出去之前,经济的形势就有可能变化了,使财政政策由逆调节变成顺调节,加大了经济波动的不稳定。(4)公共工程政策是中央政府动用地方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区间新的不平衡。 公共工程是一种地方性公共品,本应由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刺激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建设某些公共工程,实质是用全国的资金为某些地方供给公共品,负担了本该由该地方政府支出的建设项目,结果是各地方争项目、争投资,增大了投资的风险,并会出现新的苦乐不均现象。因此,公共工程政策工具一定要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协调配合。 3.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 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等。这一政策手段具有如下特点:(1)与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相比,其时滞短。(2)与转移支出政策相比,其公平性差。如增加政府雇员工资与增加失业人员的救济金相比,前者会扩大就业者与无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同时同比例提高二者的收入,对需求的影响就取决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就单个消费者来说,其边际消费倾向与他的个人偏好相关;就消费者群体来说,我们则要从其年龄、职业、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与一国的其他同等素质的劳动者比较,如果政府雇员的实际收入(业余收入、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均应包括在内)并不低,则这种支出对需求的刺激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3)这一政策的效率取决于政府工作的效率。如政府是否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机构,雇用那么多的人员,政府雇员的工资是否已经足够的高,办公设施是否已经足够的好,等等。正如艾莎所言,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本身有膨胀的倾向,这是由于私人大公司并不像工业化国家那样重要,低工资的政府雇员身份本已让人羡慕不已,普遍地不分功绩贡献地提高工资对机构膨胀倾向有刺激作用。(4)政府雇员工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因为"熟练技术人员(医生、工程师等)较之高级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更有可能移民,因为前者享有广泛得多的海外市场。"二是任何部门劳动者工资的提高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特别是政府雇员工资的提高对社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也相当于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线,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理性的企业宁可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对扩大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5)消耗性支出特别是政府雇员提高工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税收,避免用政府举债收入,这是由政府活动本身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性决定的。 4.转移支付政策 转移支付政策是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功能较强。转移支出本身具有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政府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支出,可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2)转移支付政策对需求的扩张作用更大。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总需要的刺激作用更大。(3)积累性差。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可能性要比上述两项支出政策要小,其用于消费的部分将更大。(4)对需求的影响与受益者的层次关系重大。如从年龄结构看,通常年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年人其次,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 财政支出政策还以倍数扩张的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组合的支出政策。同时也需要与税收政策等密切配合,发挥出较好的政策效果。 5.公债政策。 公债发行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事项,但发行公债要对金融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冲击。在公债的如何发行、何时发行、发行条件等问题上,需要注意如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特别是社会闲置资金对公债的需求;其次是金融状况,如信贷规模、利率、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再次是政府的应债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对国债需求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更要避免出现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局面。公债本身是一种直接信用,可以避免间接信用过度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它也会变成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如商业银行选择公债为资金的主要"贷放"对象时,间接融资所固有的问题便有可能在此产生。
宏观财政政策的原理是什么?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我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特点?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9.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财政部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08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12.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2.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09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7.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政府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财政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类,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两者往往是配合使用的。2、财政政策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发行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衰退。比如中国在1998年开始、持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再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加上地方投资约12万亿。在经济上升周期,则一般以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投资,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还包括扶持某些产业发展、见面税收等。3、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三: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回收或卖出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比例,因此缩小或扩大资金供应量,这一工具威力很大,较少使用;调整再贴现率,即调整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利息率,以此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配合使用,在经济下行期往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双松组合;在经济上行期往往是双紧组合。
宏观经济学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什么之和?
宏观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从微观统计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纯收入。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支配收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当前国内如果想拉动宏观经济,会出台,哪些政策个人应当注意些什么?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顺应政策导向,做好个人投资或经商的部署,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步骤和侧重点去进行投资和经营。
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外贸减速加大经济下行风险(二)物价较快上涨势头虽得到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四)房地产销量价格双双下降,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五)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4.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二)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12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11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2.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3.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4.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根据上述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们将3种不同世界经济增长背景和3种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为假设条件,经模型测算,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中低3种不同情景。 1。GDP增长8.5%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GDP增速同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货膨胀水平不超过2011年。同时,我国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3个宏观调控主要着力点的关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小幅双降、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的背景下,总量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认真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强调实质性稳健,M2增长15%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4万亿元左右,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5%左右;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控制在4%。虽然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成本上升压力减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状况不会明显转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为放缓,全年增长20%左右,同比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因物价涨幅回落,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比上年略有提高。出口增速由2011的21%下降到2012年的15%,进口增速由2011年25%下降到2012年的17%,贸易顺差由2011年的1600亿美元减少到1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 2。GDP增长9%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信心得到较快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不再推出放松货币的新举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不再推出进一步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国际贸易环境较上年有所改善。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较多;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对部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全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处于稳中偏宽的状况。加快“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紧缩需求措施,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大体保持2011年水平。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4.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左右。由于快速增长中落后产能难以淘汰,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乐观。 3。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向核心国家蔓延,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胀压力上升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个别季度负增长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控通胀”为首要任务,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力度较上年有所收缩,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发债受到债券市场冷遇;货币政策在严控表内业务的同时加大对表外融资的监控力度,继续加息缩小负利率,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1%大幅下降到10%,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9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GDP增长将明显减速至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落后产能较快得到淘汰,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总需求收缩使通货膨胀压力相对缓和,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2.8%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三、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呈双双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经济运行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国内外多重两难甚至三难因素的挑战使我国宏观调控总量政策无论进一步收紧或放松的空间都很小,巩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和“稳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政策平衡点。同时,国际经济再平衡进入制度变革的新阶段,发达国家需要修正过度负债、过度消费的制度性缺陷,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平衡和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能否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关系到2012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2012年,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价格水平高位回落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将低于前两年。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税基的国内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进出口减速,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也将回落;企业经营环境偏紧影响到企业效益,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困难;汽车销售增长维持低水平,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长也难有起色,综合考虑到资源税等增税因素和结构性减税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2012年,政府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三农”、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支持,需要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建议2012年继续支持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省级政府直接到债券市场融资试点,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政府投资要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确保“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外,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用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重点应由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转向结构性减税。建议适当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消费税制改革在坚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外,其他诸多商品的消费税率应适度下调,部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已不再适合课征消费税,部分传统上视为奢侈品商品的消费税率也应大幅下调。第一,有利于降低商品国内售价,促进居民消费。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价内税率的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商品售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另一方面,商品降价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从而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第二,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税负环境。我国增值税名义税率偏高,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不同名目的优惠税率,真正承受高税负的是国内中小企业。降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优惠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明显减轻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经营压力。第三,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必然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内外需平衡。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部分国产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不正常现象,除流通费用等其他原因,内销与外销的税负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磨擦,有必要适当降低增值税内销税率,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的同时逐步取消增值税优惠税率对实际税收影响较小,但对公平税负、调整结构影响较大。 (三)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在2011年的物价调控中,较多借助于约谈生产企业等行政性手段,物价调控中屡屡出现“摁倒葫芦起了瓢”这样顾此失彼的现象。行政干预在强行压制短期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导致远期通胀压力进一步积聚。2012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一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运用。2012年我国迎来难得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应不失时机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取消信贷规模行政管制措施,让国内资金要素价格找到真正的市场定价,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市场基础的均衡汇率水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供求关系,为利用国际资源稳定币值创造条件。二要改进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考察CPI外,还应将核心CPI、“低收入群体CPI”等纳入考查范围。需要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当前,我国CPI持续上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食品,而国际油价上涨成为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仅通过CPI走势来判断全面通胀形势,就会造成对通胀压力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担心。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需要改进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了继续将CPI走势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外,还需要将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核心CPI纳入考察范围。此外,由于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高,还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CPI”,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核心CPI趋势和资产价格走势,财政补贴政策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CPI”,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三要注重促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到农业企业,对商业银行、流通企业、科技企业的涉农金融、流通、科技等经营活动给予营业税减半等政策优惠,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金融、现代流通和现代科技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投入,加快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从生产、金融、科技、流通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着手稳定食品价格。 (四)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国际经济调整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压力,这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为提高劳动者报酬形成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应果断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让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有助于扩大消费总量。要建立食品等消费品安全的严查重罚制度,让居民放心消费。我国已进入物品供应极为丰富的阶段,必须多部门配合,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诚信安全的生产流通和法律监管机制,为消费者创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执笔:杨**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重要关口,短期看面临着经济快速下滑的风险,长期看面临着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巨大压力。为了防范经济景气持续恶化,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近一段时期政府各部门高强度、高密集地出台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去繁就简,从十个方面对宏观政策进行了粗线条梳理,给出了一些简明扼要的概括,以飨读者。
了解一些宏观指标(一)
心虚地回来了,断更有点久... 这次想聊聊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比如M2、CPI、PMI、PPI、GDP等,它们有什么含义,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那些学者或者投资人是怎么看待这些数据的,有什么用。 大家可能觉得宏观经济离我们挺远的,没必要去了解它们。其实生活很多现象跟这些指标相关,比如你要出国,就会赶紧看看汇率高低,在汇率低的时候多换些外币;比如买房时候,你会关注存贷款利率,也会思考短期内房价的涨跌。你往往需要理解当下宏观金融时事,才能更好地做决策。而要了解这些,可以先从一些指标开始。 GDP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一个季度公布一次,是一个比较滞后的指标。国内往年GDP都是同比增长6%以上,今年一季度同比-6.8%,可见疫情影响之大。每1%的经济下滑,意味着无数人的就业困难。 CPI和P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关注的主要是消费端,而PPI关注的主要是生产端。PPI中包含煤炭、钢铁、石油、水泥等;CPI中包含鸡蛋、猪肉、蔬菜、米面、衣服、烟酒等;一般来说PPI上升,CPI最终也会跟着涨上去。 这2个指标都跟通货膨胀有关系,一般用CPI衡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同比增长5%以上,说明有通货膨胀的迹象了,而我们国家一般CPI超过3的话,货币政策可能会收紧;核心CPI到2以下的话,经济过冷,货币会宽松一些。 而PPI高了,说明出厂价格高了,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同时生产原料价格也涨了,企业成本也高了,很难一概而论。所以要具体看PPI的细类。一般来看PPI持续上涨的时候,经济比较景气;PPI持续下跌,经济不太景气。大致同比增长4%-7%左右,经济比较向好,再往上,就过热了。在3%以下,市场理解就是需求较冷。 货币供应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 M0(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大家经常会看M2的同比增速,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常说的放水,也是把货币比作水,货币供应多,放水多,可能会导致资产的价格上升。有些专家更关注M1,M1是指现金+银行活期存款的钱,即随时可以用的钱。如果经济要扩张、企业要投资,可能现钱就会多,如果M1同比增速连续几个月都上涨,说明经济在往上走。 PMI: 采购经理人指数,对企业经理人发送问卷来调查生产、销售情况,最终合成PMI指数,超过50,说明认为这个月情况好的人多,经济可能变好。反过来,经济可能变差。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具有其高度的时效性。 相对于GDP这种滞后指标,具有预测性。看的规则大致是: 1、看它在50以上还是以下。 2、看它变化的趋势,是变大还是变小。 3、是月度指标,要连续地去看,是否连续几个月保持类似的趋势。 社会融资总额: 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大约是某段时间全社会借钱的总量,代表经济冷热的晴雨表,借钱的方式包括贷款,股票,债券等。同比增长的量体现了这段时间大家投资和消费的欲望,所以社融和国家的经济增速有很高的相关性,且有很强的预测性。 存贷款基准利率: 是央行发布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导性利率,是央行用于调节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转的货币政策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即银行在央行存钱的比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调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方法。 调节上述2个率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都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常说的降准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降息指的提高或者下降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控制了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价格。降准、降息一般可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资金量),刺激经济,也会使资产(房产、股票等)的价格上升;加息、升准则反之。 同业拆借利率: 指金融机构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有拆进利率,表示金融机构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愿意贷款的利率。 顺便提一句,余额宝收益率跟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息息相关,能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一般来说,央行-金融机构间的借钱利率看作是政策利率,而金融机构间相互借钱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货币政策就影响政策利率和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而余额宝投资大多是银行间的货币市场,分享的是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因此它的收益率与市场息息相关。 20年的货币政策松紧也能从余额宝收益率看出点端倪,3、4月时,货币政策很松,余额宝收益率很低,百分之一点几,后面几个月,部分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都破2%了,说明货币政策紧了不少。 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 跟我们相关的是房贷利率可以转换成LPR 5年期的利率加点的方式,以前是采用央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如果你看好长期利率下降的话,可以转换,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截止日了。对市场来说,采用LPR每月20日公布一次,标志着利率的市场化,打破了以前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双轨”问题。 10年期国债收益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上资产定价的锚,通常被称为“无风险收益率”。国债一般有5种收益率,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认购者收益率(国债发行利率)、持有期收益率,我们财经新闻中常说的债券收益率一般指的是到期收益率,考虑当前债券价格和到期后返还本息价差和距离到期的剩余年份。 国债收益率升高,意味着国债本身价格的下降。可以用债券面值/当前债券价格来简单估算收益率,收益率变高,说明当前的债券价格越低。顺便提句,如果央行降息、降准,通常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上涨,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买债券,来抬升债券价格,从而降低债券的收益率(市场利率)。对应如果你在降息前持有债券基金的话,在降息过程中债券价格上涨,你的债基的净值也会上涨。 说回到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般来说,它是其他资产定价的锚,所以无论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价格都会受到它收益率的影响。不考虑通胀情况下: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移,资产价格上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原理跟前面债券价格下跌类似。 顺便提句,一般来讲短期债券的收益率会低于长期的收益率,反应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看好。但如果短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比如3个月的美债收益率高于10年期,反应的是投资者认为长期经济的衰退,出现这种倒挂的话,是一个不太好的预警信号,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宗商品下跌,债市的上涨。 上述讲了不少指标,可以将这些指标大致分类: 反映经济现状的指标:GDP、PMI、社融,其中GDP比较滞后,PMI、社融更及时、有前瞻性。 反映通胀压力的:CPI、PPI 反映货币政策走向:货币供应量、上述各类利率变化、存款准备金等 反映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政府总负债率等指标。 一些指标对各类资产的影响大致如下,大家可以作为一个维度的参考。(《一张图读懂经济指标》华尔街见闻)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对财经新闻经常出现的宏观指标有所了解,知道大概含义和背后可能的意义即可,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达到了。当然,有些人希望通过一些指标来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帮助自己做投资决策,比如今年的资产配置、是否应该今年买房等。 我觉得太难了,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想靠几个指标抽象概括是不可能的,这些指标也只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而已。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更倾向综合参考各类专家、学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判断,这样更靠谱些。当然,这些专家、学者是指经过时间考验,预测率高的那些人。 下篇我们看看高手们是如何判断宏观形势,并进行投资决策的,试着了解他们的投资思维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东方财富网经济数据中心 参考材料: 《香帅北大金融学课》《何帆 宏观经济学30讲》 《一张图读懂经济指标》
什么是宏观经济先行指标?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为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进行经济周期监测所确定的先行指标主要有: 1.制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 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 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 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 5.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 6.敏感材料价格的变动。 7.股票价格指数。 8.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 9.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 (摘自:北京统计2002年第1期 马立平)
为什么你认为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一;宏观经济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二;宏观经济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三;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四‘;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五;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介绍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有哪些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实际是统计指标波动先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其意义是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先行指标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如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转让登记数目、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新股上市和企业兼并重组活跃度以及银行新增产业贷款数据、前沿科技人才流动动态数据、高品质品牌消费数据等的波动,都先行预示着宏观经济的走向。
宏观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中各包括什么?
一、宏观先行指标包括:1、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数据;2、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3、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转让登记数目;4、新招聘就职和新解聘退休退养工程技术人员登记数目;5、季度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缴纳水平同比动态数据;6、规模国标品质劳动保护用品按月订购消耗数据;二、同步指标包括:1、个人收入;2、社会商品销售额。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滞后指标包括: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商业贷款、财政收支、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等共6项。滞后指标有助于验证领先指标所表示的经济趋向是否真实。扩展资料:三者之间的联系: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先行指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为何难以预测中国经济
近年来,人们对于反应经济发展情况的各种指数(经济指标)似乎并不陌生,人们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期望这些数据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参考。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指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包括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先行指标是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市场分析者常参考这些指标分析未来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对今后汇率发展方向的影响。由此可见,先行指标体现的是对经济未来走势的一种预测,国家会据此出台相关的调控措施,如降息、减税等。因此,对于未来我们更应关注先行指标的变动情况,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加强对经济发展及调控措施出台的预见性,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投资提供参考。英国《金融时报》拉胡尔61雅各布撰写的《预测中国经济:看水泥还是挖土机?》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但由于一个外国人难以真正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分析自然难以贴近真实水平。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水平不同,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应有区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进行经济周期监测所确定的先行指标主要有:1.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5.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6.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7.敏感材料价格的变动;8.股票价格指数;9.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10.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摘自:北京统计2002年第1期 马立平)正因为如此,要考察“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必须了解中国现行的经济运行程序,因为这是一个“半市场化”的经济体,实际有显性与隐性的两套程序在运行。所以,一般国外经济学人或食洋不化的中国经济学人,都很难捕捉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有时,甚至连政策也会被反读,就像全球融资额最多;也是跌幅最大的中国股市,无法体现“晴雨表”一样。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就成了“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经济”了。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中国人(企业家、投资人、官员等)都能及时捕捉到某些“先行”指标,并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也许大家会说这是微观层面的,事实是宏观层面同样存在关联的先行指标,只是不在教科书里。那究竟什么现象会稍靠谱呢?据多年来的观察,觉得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大概有这么几个可参考:1、领导层的强势与否,与经济运行负相关;2、大学生考研人数、公务员竞争烈度,与经济运行负相关。3、企业招工自主定薪幅度,与经济运行正相关;3、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数据,与经济运行正相关;4、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是直接反映区域经济活跃度情况;5、酒店、娱乐场所的兴衰,与经济运行正相关。5、股市与经济运行不相关,与社会安定正相关。
什么是宏观经济先行指标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实际是统计指标波动先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其意义是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先行指标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如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转让登记数目、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新股上市和企业兼并重组活跃度以及银行新增产业贷款数据、前沿科技人才流动动态数据、高品质品牌消费数据等的波动,都先行预示着宏观经济的走向。
宏观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中各包括什么?
一、宏观先行指标包括:1、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数据;2、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3、新发明专利和新技术转让登记数目;4、新招聘就职和新解聘退休退养工程技术人员登记数目;5、季度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缴纳水平同比动态数据;6、规模国标品质劳动保护用品按月订购消耗数据;二、同步指标包括:1、个人收入;2、社会商品销售额。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滞后指标包括: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商业贷款、财政收支、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等共6项。滞后指标有助于验证领先指标所表示的经济趋向是否真实。扩展资料:三者之间的联系: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先行指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后指标
结合我国实际,试述分析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运用
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急!!!高分求解!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原因、目的和影响。
要考试了???哈哈哈哈我简单说,你自己画啊。1.在坐标图上画水平的BP曲线,斜向右下的IS、右上的LM,三条曲线交叉于A点。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张的货币政策,所以LM曲线右移,与IS交于B点,B点在BP线下方,意味着贸易赤字,货币贬值。3.贬值意味着出口增长,使得IS右移,然后三条曲线(BP不动,新的LM曲线)交于C点,此时的国内产出大于A点的产出,市场均衡。原因: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总需求萎缩,失业率增加,因此需要提高总需求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就业。目的:通过贬值增加出口,提高总需求,进而降低失业和收入,恢复经济。影响:美元贬值了,出口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呗。我说的很简单啊,你得看看书来充实下内容啊。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哪些?以及近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举措有哪些?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1、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央行通过降息,降存准率等货币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大量的货币涌入股票债券市场,导致对投资需求的扩大,使股票债券价格上涨,如果货币量太大,甚至可以催生出一个资金推动型的牛市。2、如果是美国的量化宽松,如QE3,大量的闲置美元将会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很多会进入中国,推动我国资产价格的上涨,当然股市肯定是要涨的。3、还将会使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人们将倾向持有人民币资产,大批的美元流入,央行必须要通过降息,发行央票、逆回购等手段,对冲这些流入的美元,将造成国内流动性的更加宽松,当然通胀率怕是要不断高企了 最近央行不断的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释放了几千亿的流动性。 为保增长,发改委不断审批通过一批基建项目,近万亿元。
央行宏观调节工具中 SLF,SLO,MLF,PSL 各有什么特点
SLF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主动发起,金融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PSL抵押补充贷款(PSL,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缩写),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PSL这一工具和再贷款非常类似,再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不过市场往往将再贷款赋予某种金融稳定含义,即一家出了问题才会被投放再贷款。出于各种原因,央行可能是将再贷款工具升级为PSL,未来PSL有可能将很大程度上取代再贷款工具,但再贷款依然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篮子当中。在我国,有很多信用投放,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支出类的信贷投放,往往具有ZF一定程度担保但获利能力差的特点,如果商业银行基于市场利率水平自主定价、完全商业定价,对信贷较高的定价将不能满足这类信贷需求。央行PSL所谓引导中期政策利率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引导投入到这些领域。这也可以起到降低这部分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MLFM是Mid-term的意思。即虽然期限是3个月,临近到期可能会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各行可以通过质押利率债和信用债获取借贷便利工具的投放。MLF要求各行投放三农和小微贷款。目前来看,央行放水是希望推动贷款回升,并对三农和小微贷款有所倾斜。它跟我们的比较熟悉的SLF也就是常备借贷便利是很类似的,都是让商业银行提交一部分的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并且给这个商业银行的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是MLF借款的期限要比短期的要稍微长一些,这次三个月,而且临近到期的时候可能会重新约定的一个利率,就是说获得MLF这个商业银行可以从央行那里获得一笔借款,期限是3个月,利率是央行规定的利率,获得的这个借款之后,商业银行就有钱了,就可以拿这笔钱去发放贷款了,而且三个月到期之后,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新的利率来获得同样额度的贷款。MLF的目的就是,刺激商业银行向特定的行业和产业发放贷款。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它是通过借用短期的资金,来发放长期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借短放长,短期的资金到期之后,商业银行就得重新的借用资金,所以为了维持一笔期限比较长的贷款,商业银行需要频繁借用短期的资金,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短期利率风险和成本,由于MLF它的的期限是比较长的,所以商业银行如果它用MLF得到这个资金来发放贷款,就不需要那么频繁借短放长了,就可以比较放心发放长期的贷款。所以通过MLF的操作,央行它的目标其实是很明确的,就是鼓励商业银行继续发放贷款,并且对贷款发放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就是给三农、小微发放,以次来激活经济中的毛细血管,改善经过的状况。(粟坤全)市场人士认为,由SLF向MLF转变,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正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要理解清楚这个工具,咱先回顾下逆回购。 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最主要的是回购操作。回购操作又分成两种,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而逆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知道逆回购后SLO就很好解释了,简单说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购。这是央行今年1月引入的新工具。对于SLO,央行如此介绍: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
cpi是什么意思啊宏观经济学
cpi的意思是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CPI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变化。主要影响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cpi是什么意思(cpi是什么意思啊宏观经济学)
cpi的意思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一般来说cpi能反映居民家庭的购买消费品以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而这些都是和民众日益相关的。cpi具有反映购买力、反映职工实际工资的作用,同时cpi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cpi的意思cpi的意思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又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般是反映居民家庭的购买消费品以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宏观经济指标,简单来说就是查看cpi就能明白居民在每段时间内的经济变化。实际上cpi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因此这其实和民众的生活是密切关联的,同时其变化也能反映国民经济价格的重要地位。2020年4月份的时候,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3.3%,比以往还要多一些。cpi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以及调控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而且cpi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通货膨胀或者紧缩的程度。同时cpi具有反映购买力、反映职工实际工资的作用,而且还对股市有影响。
PI在宏观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PI在宏观经济学是个人收入的意思。个人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____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扩展资料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