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是宏观环境分析还是微观环境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是宏观环境分析还是微观环境分析
swot分析是宏观内部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中观行业环境分析。【拓展资料】一、什么是swot分析法?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二、什么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三、swot分析法有几种类型的组合?1.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用该战略。2.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弱点。3.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4.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四、什么是宏观外部环境?企业宏观外部环境,也称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企业所面对的客观存在于社会中的环境。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指什么呢。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段,即APL>MPL>0的阶段,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短期生产函数中,除一种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在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概念来说明产量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TPL)指短期内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利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产量。其表达式为:TPL=f(L)。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其表达式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的特点: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递减趋势。在第I阶段中,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2个单位时,在这阶段各种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但其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递增阶段。这说明在本阶段内,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企业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生产力旺盛,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短期生产的经济阶段。扩展资料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具体哪一点来安排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1、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2、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只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做出的经验性的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也就是说,投入要素不是完全替代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第一单位的劳动与一些农业机械及一块耕地结合时,开始有可能明显增加总产量,但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过了某一点之后,下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将小于前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那个,微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长期指的是生产要素(包括量和种类)可以变化 而短期中,生产要素的种类是不能变化的 比如说开一个制造厂,在短期中工人数量、机器的投入、厂房的数量都是不能变的;而在长期中,工人可以裁员或扩招,机器可以添置,厂房可以扩建 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是否能调节生产要素。通常短期内能调节一个生产要素,而长期能调节所有生产要素。短期长期没有定数,依据生产的产品而定。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认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标准是? 因为厂商需要考虑投入是否可变,以及变化所需的时长,所以在分析生产时,区分短期和长期就非常重要。短期是指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可变的时间段;长期是指使得所有投入均可变所需的时间段。 在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标准是? 这应该是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也不可能划分得清。在说经济学中也不会考怎么分短期和长期,所以这个问题没必要考虑。 短期1年内 中期1-5年 长期5年以上 巨集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怎样划分短期和长期的 微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是在于某些生产要素是否可变 生产问题中 要求利润最大化时 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 那么一般就认为劳动是可变要素 厂商可以随时(以固定的工资)雇佣和解雇工人 而对于资本 则认为是在短期固定不变的 但是在中长期则可变 那么短期的最优化只取决于劳动的选择而中长期则考虑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 有些问题会说短期供给刚性 长期是弹性的 说明短期要素都不可变 则产出固定 涨价或跌价并不影响产量 但是中长期时厂商可以考虑最优化的产出 巨集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 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物件不同 巨集观着眼于总产出 社会平均价格 失业率(也就关系著社会平均工资) 货币流量(也就关系著利率) 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数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 而长期这些变数将调整到新的均衡 另一种说法就建立在预期理论下 认为短期这些变数还没有调整到预期 而在中长期将于预期一致 微观经济学 划分市场型别的标准是什么 一. 1.按购买者的购买目的和身份来划分——(1)消费者市场;(2)生产商市场;(3).转卖者市场;(4). *** 市场。 2.按照企业的角色分——(1)购买市场;(2)销售市场。 3.按产品或服务供给方的状况分——(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 4.按交易物件的最终用途来分——(1)生产资料市场;(2)生活资料市场。 5.按地理标准(空间标准)分——(1)国际市场;(2)国内市场。 6.按市场的时间标准不同来分——(1)现货市场:(2)期货市场。 如果你是大一的本科或者大专新生,我觉得答出1、3、5、6就够了。 二.这题不是简答吧,反正我自己答下来字很多。 因为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某商品的交易量与其互补品的交易量是正相关的,我们都知道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交易量下降,比如一种牛肉的价格上升了+25%,于是这种牛肉的需求降低了同时也导致这种用来炒牛肉的芹菜的需求的降低,假设牛肉需求降低-10%,芹菜需求降低-8%,芹菜作为牛肉的互补品它在这时的需求交叉弹性就是(-8%/+25%),所以Ec <0。替代品与互补品相反,当牛肉价格上升+25%(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很多人就不买牛肉改买猪肉了,于是猪肉的需求量上升+20%(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猪肉作为牛肉的替代品在这时的需求交叉弹性就是(+20%/+25%),所以Ec >0。 三.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或者企业控制了一个产品的全部市场供给。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可以归于下列6点: (1)生产发展的趋势; (2)规模经济的要求; (3)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 (4)保护专利的需要; (5)对进入的自然限制; (6)对进入的法律限制。 你要嫌多就简单的回答为——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合法的或经济的壁垒,从而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造成和巩固了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 四.机会成本: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另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复习功课,如果你决心抽出2个小时来复习经济学就等于在这两个小时里放弃了去复习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机会。 本人亲自手打,也当自己复习一遍。最后祝LZ考试顺利哈! 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如何区分 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区分方法有两种,前面weeing2给您回答的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区分,也就是存在固定成本的长度算短期,而长期则是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而巨集观经济学中,长期指的是所有资料都是充分刚性的长度,也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讨论范围,而短期就是市场完全调节过来之前的长度,存在粘性,就是从凯恩斯经济学以后才开始讨论的范围 微观和巨集观经济学如何划分长期和短期? 微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是在于某些生产要素是否可变 生产问题考虑劳动和资本、技术,那么一般就认为劳动是可变要素,厂商可以随时(以固定的工资)雇佣和解雇工人,而资本是在短期固定不变的,中长期则可变,技术也是。 有些问题会说短期供给刚性 长期是弹性的 ,比如汽油价格下降,短期内厂商无法减少供给,但是长期厂商能调整规模从而降低产量。 巨集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 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物件不同 长期基本都是在均衡状态,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 平均工资 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 这些变数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现一些扭曲,就是短期。 另一种说法就建立在预期理论下 认为短期这些变数还没有调整到预期 而在中长期将于预期一致,比如工资,价格上升但是由于合同有固定期限,工人无法随物价调整,但长期来看,工人会随着物价上涨(价格预期)调整工资,带动价格螺旋上升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指什么呢。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段,即APL>MPL>0的阶段,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短期生产函数中,除一种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在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概念来说明产量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TPL)指短期内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利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产量。其表达式为:TPL=f(L)。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其表达式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的特点: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递减趋势。在第I阶段中,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2个单位时,在这阶段各种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但其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递增阶段。这说明在本阶段内,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企业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生产力旺盛,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短期生产的经济阶段。扩展资料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具体哪一点来安排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1、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2、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只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做出的经验性的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也就是说,投入要素不是完全替代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第一单位的劳动与一些农业机械及一块耕地结合时,开始有可能明显增加总产量,但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过了某一点之后,下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将小于前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1)短期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段。这种投入要素称为固定投入要素。2)长期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即所有投入要素均可变。扩展资料微观中长期与短期的界定并不是固定的。如果某个时长内这个企业的生产要素全部可以更换,那这个时期就可以作为长期处理,譬如一年内,这个企业既能招聘新人,又能重建厂房,那就是长期。而在宏观经济中,价格能否变动是界定长期与短期的依据。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此图上A,B,C三块区域,分别代表什么?为何消费者剩余变动是(A-B)?
价格为p最高时,消费者剩余=A+E;价格为p0时,消费者剩余=E+B。故消费者剩余变化是A-B。方块A、B是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方块A、C是生产者剩余的一部分;没什么特殊含义。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的计算题假设需求函数为q=10-2p,求:(1)当价格为2元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2)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多少?当价格为2元时,q=6,消费者剩余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6*(5-2)*0.5=9当价格为3元时,q=4,消费者剩余同样可以求得为4*(5-3)*0.5=4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5费者对匹萨和钓鱼之间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x,y)=x+6y,y≤8表示,其中x表示在匹萨上的消费,y表示钓鱼的时间不能大于8小时,否则效用下降,该消费者的收入为45元每天,若渔业局最近作出决定,无钓鱼证每天只允许钓鱼3小时,有钓鱼证的话可以任意钓鱼。则该消费者愿意为钓鱼证支付多少钱如果你有一辆需要4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上有了三个轮子,那么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会超过第三个轮子,这是不是违背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某垄断厂商的产品在二个市场销售,其成本曲线和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TC=(Q1+Q2)2+10(Q1+Q2),Q1=32-0.4P1 ,Q2=18-0.1P2求(1)若实行价格歧视,计算π最大化时的二个市场的P、Q、π(2)若禁止价格歧视,计算二个市场的P、Q、π。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A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假设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商品X和Y,已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Y,当商品X的价格Px=4,商品Y的价格Py=1时,商品Y的需求收入弹性如何?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的计算题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的计算题假设需求函数为q=10-2p,求:(1)当价格为2元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2)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多少?当价格为2元时,q=6,消费者剩余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6*(5-2)*0.5=9当价格为3元时,q=4,消费者剩余同样可以求得为4*(5-3)*0.5=4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5费者对匹萨和钓鱼之间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x,y)=x+6y,y≤8表示,其中x表示在匹萨上的消费,y表示钓鱼的时间不能大于8小时,否则效用下降,该消费者的收入为45元每天,若渔业局最近作出决定,无钓鱼证每天只允许钓鱼3小时,有钓鱼证的话可以任意钓鱼。则该消费者愿意为钓鱼证支付多少钱如果你有一辆需要4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上有了三个轮子,那么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会超过第三个轮子,这是不是违背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某垄断厂商的产品在二个市场销售,其成本曲线和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TC=(Q1+Q2)2+10(Q1+Q2),Q1=32-0.4P1 ,Q2=18-0.1P2求(1)若实行价格歧视,计算π最大化时的二个市场的P、Q、π(2)若禁止价格歧视,计算二个市场的P、Q、π。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A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假设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商品X和Y,已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Y,当商品X的价格Px=4,商品Y的价格Py=1时,商品Y的需求收入弹性如何?
微观经济学关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计算
就是说,如果政府征税,那么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有什么影响。途中,由于征税,使得成本上升,进而供给减少,形成新的均衡点。a部分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b部分是生产者剩余的减少,这两部分也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承担的税负;中间的三角形是社会福利净损失。社会福利净损失,在一般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中,是指税收带来的无畏损失,由于税收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都进行了次优选择),从而产生了税收的社会成本。这种无畏损失的大小取决于税率(T)的高低,当T给定,就取决于供求弹性,显然越缺乏弹性,无畏损失越小。在垄断市场,社会福利净损失是由于对竞争性市场的偏离而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损失之和,反映因垄断者限制产量而引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福利损失,同样,这部分福利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因此,它反映了未能有效运转的市场给社会所带来的成本,从而被称之为福利净损失。
消费者剩余是什么?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的计算题假设需求函数为q=10-2p,求:(1)当价格为2元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2)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多少?当价格为2元时,q=6,消费者剩余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6*(5-2)*0.5=9当价格为3元时,q=4,消费者剩余同样可以求得为4*(5-3)*0.5=4当价格由2元变化到3元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5费者对匹萨和钓鱼之间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x,y)=x+6y,y≤8表示,其中x表示在匹萨上的消费,y表示钓鱼的时间不能大于8小时,否则效用下降,该消费者的收入为45元每天,若渔业局最近作出决定,无钓鱼证每天只允许钓鱼3小时,有钓鱼证的话可以任意钓鱼。则该消费者愿意为钓鱼证支付多少钱如果你有一辆需要4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上有了三个轮子,那么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会超过第三个轮子,这是不是违背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某垄断厂商的产品在二个市场销售,其成本曲线和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TC=(Q1+Q2)2+10(Q1+Q2),Q1=32-0.4P1 ,Q2=18-0.1P2求(1)若实行价格歧视,计算π最大化时的二个市场的P、Q、π(2)若禁止价格歧视,计算二个市场的P、Q、π。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A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假设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商品X和Y,已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Y,当商品X的价格Px=4,商品Y的价格Py=1时,商品Y的需求收入弹性如何?
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的概念?
定义:在经济学中,弹性是对供求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原理:常见的价格弹性衡量的是: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的大小。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弹性很高时,我们称这种物品是“富有弹性”的,意味着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强烈;价格弹性很低时,我们称 “缺乏弹性”,意味着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微弱。价格弹性的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富有价格需求弹性;需求变动量不到一个百分点,则缺乏价格需求弹性;需求变动量等于一个百分点,则该物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举个例子,某个超市的花生油半价出售,引起很多群众前去抢购,短时间内销售量增加10倍,那么在超市的范围之内,这个需求弹性就是10除以0.5,等于20,是很有弹性的;同时,厂商的利润大幅降低,关闭四分之一的车间,花生油的供给弹性就是0.25除以0.5,等于0.5,相对来说弹性较小。另外,必需品一般都缺乏弹性,奢侈品大多富有弹性。拥有替代品的物品比没有替代品物品的弹性要大。人们对价格反应时间的长短也影响物品的需求弹性。消费模式调整余地较大,通常都意味着所消费物品的长期需求弹性要大于短期需求弹性。(例如石油)总之,奢侈品,有替代品的物品,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
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什么是微观调控?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微观经济学,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後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拓展】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中文名微观经济学外文名Microeconomics别名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历史渊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快速导航产生发展理论发展方法发展发展趋势区别宏观相关书籍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微观经济学定义是什么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2.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