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支配收入

什么是可支配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国民可支配收入有哪些联系

可支配收入,全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居民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1]扣除它们后拿到手上的钱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最终生产成果的总量指标,而“国民可支配收入”NDI是衡量一个国家最终所得收入的总量指标,GDP代表的是生产总量;NDI代表的是收入总量。因为,一国的GDP要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才能形成一国的NDI,生产总量并不等于收入总量,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NDI往往大于GDP,而发展中国家NDI往往小于GDP,这反映了生产和收入之间的分配关系,因此,它是观察和分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和人群之间收入如何分配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学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什么之和?

宏观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从微观统计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纯收入。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支配收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为什么错

因为个人收入不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后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