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有什么区别?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生产单位、生产部门、地区或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农民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平均价值。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生产总规模的指标。它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全部价值,即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物质资料消耗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而农民纯收入指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和。会计学中,销售总额等于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初始销售收入或流入资产的价值。一般是主营业务收入。2、包括的范围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指农民个人生产的全部数量金额,包括未销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库存价值平均;而农民纯收入为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总和,有的流通农民企业总收入核算的是差价收入、即毛利。3、计算方法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而农民纯收入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作用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百度百科-农民纯收入

农民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哪些区别?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生产单位、生产部门、地区或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农民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平均价值。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生产总规模的指标。它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全部价值,即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物质资料消耗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而农民纯收入指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和。会计学中,销售总额等于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初始销售收入或流入资产的价值。一般是主营业务收入。2、包括的范围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指农民个人生产的全部数量金额,包括未销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库存价值平均;而农民纯收入为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总和,有的流通农民企业总收入核算的是差价收入、即毛利。3、计算方法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而农民纯收入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作用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百度百科-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有什么区别?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生产单位、生产部门、地区或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农民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平均价值。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生产总规模的指标。它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全部价值,即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物质资料消耗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而农民纯收入指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和。会计学中,销售总额等于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初始销售收入或流入资产的价值。一般是主营业务收入。2、包括的范围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指农民个人生产的全部数量金额,包括未销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库存价值平均;而农民纯收入为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总和,有的流通农民企业总收入核算的是差价收入、即毛利。3、计算方法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而农民纯收入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作用不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百度百科-农民纯收入

交通事故赔偿中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可以获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标准

折叠城镇标准 城镇居民标准,是指受害人是城镇居民的, 残疾赔偿金 和 死亡赔偿金 计算标准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计算。 1.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计算受害的城镇居民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年度核算指标。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家庭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是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部分,即 个人所得税 、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由于这些属于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用公式表示: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计算城镇居民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标准。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指城镇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3.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镇居民,泛指在城镇居住、生活的人。既包括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也包括没有城镇户口但是其已经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达到一定期限,而且其经济收入、生活来源于城镇的人员。因此,是否属于"城镇居民"并不以或并不仅仅以户口为标志。狭义的"城镇居民",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即在城镇居住,在城镇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及生活来源并且具有户口或户籍的人员。狭义的"城镇居民"具有城镇户口。城镇户口包括"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等 非农业户口 的人员。因此,"城镇居民"所包含的主体比"非农业人口"要广的多。 折叠农村标准 农村居民标准,是指受害人是农村居民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计算。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计算受害的农村居民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标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年度核算指标,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具体是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的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交纳的各种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农村内部亲友间赠送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2.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是计算农村居民被扶养费的标准。 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是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3.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且在农村居住、生活并以农业生产为自己生活来源的人员,即农村常住人口。农村居民仅是"农业户口"人员中的一部分人员。

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4%,转移性收入增长12.1%,经营净收入增长29.0%,财产性收入增长2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3.7%,财产性收入增长13.0%,转移性收入增长24.4%。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上年该比值为3.23:1)。全年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的是个人从资产和投资中获取的收益,利息、房租等,所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包括财产性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用于消费和储蓄的净收入,包括劳动所得、经营所得以及转移性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了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之后,剩下可由居民自由支配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从一个地区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反应了当地居民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国家统计局与加拿大统计局合作,对城乡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抽选出1650个县(市、区)约16万住户参加城乡一体化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覆盖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分布在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根据统一方案和工作流程,直接组织调查户进行记账,记录调查户工资、补贴、家庭经营收支、红利、租金、利息、养老金以及交纳个税和社保费用等现金和实物收支。

居民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解释

1、“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了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之后,剩下可由居民自由支配的收入。 2、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从一个地区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反应了当地居民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 3、国家统计局与加拿大统计局合作,对城乡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抽选出1650个县(市、区)约16万住户参加城乡一体化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覆盖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分布在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根据统一方案和工作流程,直接组织调查户进行记账,记录调查户工资、补贴、家庭经营收支、红利、租金、利息、养老金以及交纳个税和社保费用等现金和实物收支。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1、“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了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之后,剩下可由居民自由支配的收入。2、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从一个地区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反应了当地居民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3、国家统计局与加拿大统计局合作,对城乡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抽选出1650个县(市、区)约16万住户参加城乡一体化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覆盖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分布在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根据统一方案和工作流程,直接组织调查户进行记账,记录调查户工资、补贴、家庭经营收支、红利、租金、利息、养老金以及交纳个税和社保费用等现金和实物收支。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1、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1)工资性收入;(2)经营净收入;(3)财产净收入;(4)转移净收入。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是什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有以下两点:1、调查的范围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2、反映的内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吗?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请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类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去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怎么计算?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样计算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2)经营性收入, 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扩展资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是统计工作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口径不同:(1)调查的范围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2)反映的内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包括超额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如洗理费等)、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区别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区别在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城乡居民的收入要高。这是因为城镇居民相对于城乡居民,更容易接触到高收入的工作和机会,比如大城市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等。此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城镇居民的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另外,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同时城市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集中,因此城市的收入水平会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相对较为贫困,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就相应低一些。总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各种因素比城乡居民要高,且城乡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存在。

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截止2302323年56月15日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870元。根据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同比实际增长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8元,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增长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5,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可用于支付生活费用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法律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第一条居民收入情况: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47元,增长0.5%,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17元,增长0.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682元,增长1.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2.8%。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10元,增长2.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5%;人均经营净收入2341元,下降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4.9%;人均财产净收入1376元,增长4.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人均转移净收入2938元,增长8.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8%。第二条居民消费支出情况: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85元,下降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09元,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0%。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097元,增长5.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9%;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11元,下降16.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3%;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464元,增长3.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82元,下降6.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0%;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238元,下降10.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64元,下降35.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48元,下降9.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15元,下降22.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啥意思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季度收支数据中未包括居民自产自用部分的收入和消费,年度收支数据包括。扩展资料: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调查方法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按季度发布。国家统计局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800个县(市、区)随机抽选16万个居民家庭作为调查户。国家统计局派驻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按照统一的制度方法,组织调查户记账采集居民收入、支出、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状况等数据;同时按照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与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居民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享有情况等其他调查内容。数据采集完成后,市县级调查队使用统一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调查资料进行编码、审核、录入,然后将分户基础数据直接传输至国家统计局进行统一汇总计算。参考资料来源:央广网-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 比2010年翻一番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1、工资性收入;2、经营净收入;3、财产净收入;4、转移净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是什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有以下两点:1、调查的范围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2、反映的内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什么

法律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法律依据: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