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

我国的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是清朝的哪位高人倡议建立大学堂?????清政府为什么批准建立它呢???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于1898年7月3日,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有点儿熟悉。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乃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北京大学不仅是现在的领头羊之一,在当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其办学宗旨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内忧外患下变法求新维护统治的一项教育改革。事实上,虽然甫一诞生便顶着光环,但是Ta仍旧是经历了多重磨难,“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等这个时代赋予的苦难也落在它头上。它倒了,它又重新站起来了。1912年5月4日,换了个“马甲”,它便是北京大学,至此一直标志着顶尖学术的头衔。这一时期,它还有着前缀,全称为“国立北京大学”,成了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是其最早的校训,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时刻贯穿着这一准则。话似乎扯远了,那么既然有人疑问我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是不是北京大学,此事必有蹊跷!其前身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创办,而自个儿又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按理来说这个第一是没跑的,然而还是杀出来个“程咬金”——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比京师大学堂早诞生了3年…不好意思,这个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头衔,笑纳了哈哈哈。北洋大学也有曾用名还挺多,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其名字可以侧面反映时代特征,即西学东渐,是清朝势衰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天国上朝的威风,在晚清是越来越窘迫,“落后就要挨打”乃至理名言。北洋大学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天津大学应该有所了解吧,985、211了解一下,这便是其延续。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强强联手,于是有了天津大学。现在我们知道了,北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一”自然有着不一样的时代意义。其创办标志着近代教育进入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千余年封建教育(太学和国子监)的历史。此外,这也给了高等学校体系初创时期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推动了近代学制的诞生,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课程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其中专业课五门: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都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务实学风,此外还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北洋大学还与一个大家熟悉的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洋大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首任督办也是创办者——盛宣怀。盛宣怀因此不仅仅是“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还有着“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美誉。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是京师大学堂 还是北洋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是北洋大学,在此以前只有圣约翰这样的外国教会大学,因此也可以说北洋大学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大学,并且有光绪皇帝颁发的钦字第一号文凭为证。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大学,注意公立和国立有区别。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有什么区别哪个是北大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所办,以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保留的唯一成果,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课程设置: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对于西学,又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仅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而不为“西学之究竟”。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学生凡年在30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30岁以上者可免修。

为什么百日维新期间只有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了下来而其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此校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光绪皇帝实行的新政都被废除了,唯有新政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与孙光鼐有点关系。孙光鼐是一位可爱的老古董。说他是老古董,因为他是清末的三朝元老;说他可爱,是因为他并非是冥顽不灵的老顽固,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问题上,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并且发挥了好的作用。孙光鼐1827年生于安徽寿县,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年仅24岁时就中了一甲一名进士,力拔头筹。但当时强手很多,究竟谁当状元定不下来,只好由咸丰皇帝定夺,进行面试。孙光鼐被考核时,皇帝要他写副对联,为大清王朝歌功颂德。孙光鼐才思敏捷,轻松自如地写道: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这对联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都巧妙地写了进去,马屁拍到了家。不过,从这副对联中也可以看得出,孙光鼐驾驭中国方块字的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咸丰皇帝一高兴,孙光鼐便当了状元。从此孙光鼐官运亨通,从1878年起孙光鼐给光绪皇帝当老师20年之久。这位老先生思想并不僵化,他赞同康有为变法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参加了酝酿维新变法的“强学会”。1898年孙光鼐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务大臣,并负责创办京师大学堂。他认为洋人“学校遍于国中”,所以“威力行于海外”,这种重视教育的见解相当深刻。孙光鼐办京师大学堂的宗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未有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当时孙光鼐已72岁,能承认西学的重要地位,已经很不简单了。孙光鼐确定了上述办学宗旨后,还确定了“分科立学”“严聘教习”“精编教材”“慎选生源”“学用相符”等一系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办学方针。慈禧太后扼杀了维新变法,对参与维新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对孙光鼐却网开一面,这与他为官的圆通、做事的谨慎小心不无关系。孙光鼐还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欲能则学,欲知则问”,下联是“守身如玉,守口如瓶”。这下联八个字的为官之道,使孙光鼐在政治风浪中没有翻过船,京师大学堂能保留下来,与孙光鼐这位没有倒台的首任校长(当时叫“管学大臣”)恐怕有些关系。但是,在顽固势力的包围中,孙光鼐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他急流勇退,称病请长假,颐养天年去了。孙光鼐任京师大学堂校长,总计不过380天。他离职后不久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重大事件,京师大学堂近于瘫痪。到了1902年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实为京师大学堂第二任校长。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1874年中进士。此公与孙光鼐性格迥异,用现代语言来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适于干事,不适于当官。1894年慈禧太后过60大寿,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到处搭彩棚、种花、奏乐,大肆铺张浪费,马屁精们无不为之大献殷勤,而张百熙竟敢于上奏光绪皇帝,反对这种劳民伤财的祝寿活动,可见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敢说话的人。1900年张百熙被派到英国担任“专使大臣”,这一经历使他对中国的落后、西方国家的发达有了深刻的认识。要改变这种差距,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了聘请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张百熙经过多方考察后,认为此职非桐城派的领军人物吴汝纶莫属。吴汝纶生于1840年,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国藩的崇拜者,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之一”。面对张百熙的聘请,吴汝纶以“年迈学浅”为由拒聘。为此,张百熙竟不顾自己是高官大吏的身份,在吴汝纶面前长跪不起,并说:“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张百熙做得比刘备三顾茅庐还真诚,吴汝纶被感动,只得应聘。张百熙在改革官制、财政和废除科举制度、主办京师大学堂、创办医学和译学馆诸多方面都有贡献。但是官场难于容纳耿介之士,张百熙最终还是被排挤出局,以至京师大学堂内乱七八糟,一塌糊涂。1979年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一文中回忆当年北京大学的状况时说:“学生们则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学生一年要花5000银元;当然,这样的富豪子弟不多,大约不过两三人。至于一年花千把银子的人就多了,少说也有好几十。像我这样一年从家里只能拿二三百银元来上学的,就是穷学生了。在学校里简直没有地位。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所以妓院中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指京师大学堂)这种坏现象是从清末保留下来的。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这个官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买来的,那么钻营费由十人分摊。”在这些不学无术的教员中,不但有中国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洋人。到了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大)有什么不同?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还是燕京大学? 有具体的介绍吗

1、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2、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4、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5、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