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这个化学方程式是C6H12O6+2Ag(NH3)2OH→C6H12O7+2Ag+4NH3+H2O一、葡萄糖银镜反应1、反应物反应物是葡萄糖和氨合银离子溶液。葡萄糖是一种单糖,也是一种还原糖,因为它有一个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氨合银离子溶液是一种氧化剂,由硝酸银和氨水混合制成。2、产物(1)产物是有机酸和金属银。有机酸是指含有羧基-COOH-COOH的有机化合物,例如乙酸、柠檬酸等。(2)在这个反应中,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其中一个醛基被氧化为羧基。金属银是指纯净的银元素,它的化学式是AgAg,呈现黑色或灰色的固体颗粒。在这个反应中,氨合银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银,它沉淀在试管壁上,形成一层银镜。3、反应类型(1)这个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也叫做赤道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导致它们的氧化数发生变化。(2)在这个反应中,葡萄糖失去了两个电子,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它的氧化数从0增加到+1;氨合银离子得到了两个电子,被还原为金属银,它的氧化数从+1降低到0。其他还原糖和非还原糖1、还原糖是指能够还原其他物质(如氨合银离子、富里酸等)的单糖或部分双糖。例如果糖、半乳糖、甘露糖、麦芽糖、乳糖等。它们都有一个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可以与氧化剂发生反应,生成有机酸和金属银或其他物质。2、非还原糖是指不能还原其他物质的双糖或多糖。例如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它们没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不能与氧化剂发生反应,不会生成有机酸和金属银或其他物质。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HO+4Ag(NH3)2OH--加热→4Ag↓+2H2O+(NH4)2CO3+6NH3↑ (水浴加热)。银镜反应是银氨溶液(又称土伦试剂)被含有醛基化合物还原,而生成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清洁的玻璃容器内壁上时,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简介:在化学实验中,常用这个实验来鉴定含有醛基的化合物,也用来证明银离子有一定的氧化性。因而该实验一直保留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在大学无机实验中也常占有一席之地。加之,在工业上该反应可用于在玻璃上制镜、及保温瓶内胆的涂银。所以这个反应过程经常要被重复,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常按要求被书写出来。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反应方程式是:CHu2083CHO+2[Ag(NHu2083)u2082]OH=CHu2083COONHu2084+2Ag↓+3NHu2083+Hu2082O。银镜反应(Silver Mirror Reaction)是银(Ag)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氨银配合物,又称托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银镜反应相关反应及原理原理:银氨溶液具有弱氧化性。现象: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硝酸银溶液,然后加入10%氢氧化钠水溶液2滴,振荡试管,可以看到白色沉淀。再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叫银氨溶液)。葡萄糖的银镜反应:C6H12O6+2[Ag(NH3)2]OH=C5H11O5COONH4+3NH3+2Ag↓+H2O,先制备银氨溶液,再滴入一滴管的葡萄糖溶液,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温热。不久可以看到,试管被加热区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银镜反应方程式是:CH₃CHO+2[Ag(NH₃)₂]OH=CH₃COONH₄+2Ag↓+3NH₃+H₂O。银镜反应的原理:是银(Ag)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其他物质参与银镜反应的方程式:1、甲醛银镜反应甲醛(可看作有两个醛基)的话被氧化成碳酸铵(NH₄)₂CO₃:HCHO+4[Ag(NH₃)₂]OH=(NH₄)2CO₃+4Ag↓+6NH₃+2H₂O2、葡萄糖银镜反应CH₂OH-CHOH-CHOH-CHOH-CHOH-CHO+2[Ag(NH₃)₂]OH→(水浴加热)CH₂OH-CHOH-CHOH-CHOH-CHOH-COONH₄+2Ag↓+3NH₃↑+H₂O。(体现出葡萄糖内部的结构以及断键情况)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aq) + NaCl(aq) → AgCl(s) + NaNO3(aq)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醛: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2、甲醛:HCHO + 4[Ag(NH3)2]OH ---> 4Ag↓ + 6NH3↑ + (NH4)2CO3 + 2H2O   3、葡萄糖:CH2OH-CHOH-CHOH-CHOH-CHOH-CHO+2Ag(NH3)2OH→ CH2OH-CHOH-CHOH-CHOH-CHOH-COONH4+2Ag↓+3NH3+H2O   4、银镜反应(Silver Mirror Reaction)是银(Ag)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   5、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氨银配合物,又称托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不过除此之外,某些银化合物(如硝酸银)亦可被还原剂(如肼)还原,产生银镜。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1、乙醛的反应方程式:CH3CHO+2[Ag(NH3)2]OH--加热CH3COONH4+2Ag↓+3NH3+H2O2、甲醛的反应方程式:甲醛(可看作有两个醛基)被氧化成碳酸铵HCHO +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6NH3 +2H2O3、葡萄糖的反应方程式:C6H12O6+2[Ag(NH3)2]OH=C5H11O5COONH4+3NH3+2Ag↓+H2O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2[Ag(NH3)2]OH=CH2OH-CHOH-CHOH-CHOH-CHOH-COONH4+2Ag↓+3NH3+H2O(体现出葡萄糖内部的结构以及断键情况)。扩展资料:银镜反应的反应后处理:实验后可以用稀硝酸(等物质的量的浓硝酸会产生更多污染)来清洗试管内的银镜,硝酸可以氧化银,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过氧化氢和硝酸一样,也能清洗试管上的银镜,并且清洗效果和硝酸不相上下,但素有 “绿色氧化剂”之称的过氧化氢在清洗时不会放出污染环境的二氧化氮气体,价格也相对较低。所以,用过氧化氢清洗银镜,不但环保,而且经济。但是洗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可能从试管喷出,伴随放热反应(试管壁滚烫),故洗涤时在必须在通风处、带手套进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是不是乙醛银镜反应呀。在乙醛银镜反应里,硝酸银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乙酸又与氨反应生成乙酸氨,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这个反应叫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h2o原理是银氨溶液的弱氧化性。方程式是乙醛的,不过解释得很详细。乙醛银镜反应中产生乙酸。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9687179.html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镜:2cu(no3)2═2cuo+4no2↑+o2↑ch3cho+cuo═cu+ch3cooh银镜:hcho+4[ag(nh3)2]oh--加热->4ag↓+6nh3+(nh4)2co3+2h2o

乙醛的银镜反应和菲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怎么写?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银镜)+3NH3+H2O 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砖红色)+2H2O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个化学方程式是C6H12O6+2Ag(NH3)2OH→C6H12O7+2Ag+4NH3+H2O。一、葡萄糖银镜反应1、反应物反应物是葡萄糖和氨合银离子溶液。葡萄糖是一种单糖,也是一种还原糖,因为它有一个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氨合银离子溶液是一种氧化剂,由硝酸银和氨水混合制成。2、产物(1)产物是有机酸和金属银。有机酸是指含有羧基-COOH-COOH的有机化合物,例如乙酸、柠檬酸等。(2)在这个反应中,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其中一个醛基被氧化为羧基。金属银是指纯净的银元素,它的化学式是AgAg,呈现黑色或灰色的固体颗粒。在这个反应中,氨合银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银,它沉淀在试管壁上,形成一层银镜。3、反应类型(1)这个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也叫做赤道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导致它们的氧化数发生变化。(2)在这个反应中,葡萄糖失去了两个电子,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它的氧化数从0增加到+1;氨贺高局合银离子得到了两个电子,被还原为金属银,它的氧化数从+1降低到0。其他还原糖和非还原糖1、还原糖是指能够还原其他物质(如氨合银离子、富念慧里酸等)的单糖或部分双糖。例如果禅让糖、半乳糖、甘露糖、麦芽糖、乳糖等。它们都有一个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可以与氧化剂发生反应,生成有机酸和金属银或其他物质。2、非还原糖是指不能还原其他物质的双糖或多糖。例如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它们没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不能与氧化剂发生反应,不会生成有机酸和金属银或其他物质。

关于有机化学的银镜反应

因为制出来得银能照出人影 有醛基的有机物和Ag(NH3)2OH反应 如乙醛:2Ag(NH3)2OH+CH3CHO―(箭头上加热)CH3COONH4+2Ag(沉淀符号)+NH3+H2O 制镜子会用到

请问下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3COONH4+2Ag↓+3NH3+H2O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简介

1. 乙醛:CH3CHO + 2ag (NH3) 2OHu2192CH3COONH4 + H2O + 2agu2193+ 3nh3。 2. 甲醛:HCHO + 4 [Ag (NH3) 2] Oh—& gt;4Agu2193+ 6NH3u2191+ (NH4)2CO3 + 2H2O。 3.葡萄糖:ch2oh-choh-choh-choh-choh-choh -choh-choh-choh-choh-choh -choh-choh-coonh4 + 2agu2193+ 3nh3 + H2O。 4. 银镜反应是将银(Ag)化合物溶液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产生的金属银会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像镜子一样明亮,所以被称为银镜反应。 5. 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配合物(氨银配合物,又称托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盐离子的反应。然而,此外,一些银化合物(如硝酸银)也可以通过还原剂(如肼)还原来生产银镜。

高中化学中甲醛的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

类似楼上的方程式!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这时主要看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如果物质的量之比是1:2则生成甲酸胺(HCOONH4),如果物质的量之比是1:4则生成H4NO(CO)ONH4(你注意到没有,它其实就是碳酸铵(NH4)2CO3啊!)。

甲酸的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酸:氧化为:碳酸所以甲酸的银镜方程式为:HCOOH+2Ag(NH3)2OH→2H2O+2Ag↓+4NH3+CO2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气为什么不标气

一是因为所用的氨水一般是2%,浓度很低,二是氨气在溶液中溶解度很大。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也没有氨气逸出。所以不能用气体符号。如果满意,希望采纳下哦,谢谢~祝您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心,吉祥如意~

葡萄糖反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H-CHOH-CHOH-CHOH-CHOH-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2OH-CHOH-CHOH-CHOH-CHOH-COONH4+2Ag↓+3NH3↑+H2O。葡萄糖的反应方程式 若要体现出葡萄糖内部的结构以及断键情况: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2Ag(NH3)2OH→(水浴加热) CH2OH-CHOH-CHOH-CHOH-CHOH-COONH4+2Ag↓+3NH3+H2O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3COONH4+2Ag↓+3NH3+H2O记住银氨溶液的写法生成物的系数是1231很容易记住的

有机化学。银镜反应方程式。

RCHO+2Ag(NH3)2+ 2OH-→RCOONH4+2Ag↓+3NH3+H2O先配氧化还原反应,RCHO失去两电子,Ag+得到1电子,所以银前配2。书写完后,发现前面缺了一个氧,多了一个氢,氢直接变氢离子就可以处理,但是有NH3,就写成NH4+,缺氧就用OH-变水补起,NH3直接写到后面来就行了

甘油酸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首先必须有醛基,而甘油酸没有醛基分子中只有羟基和羧基,是不会发生银镜反应的。而甘油醛才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H2OHCHOHCHO+2Ag(NH3)2OH→(水浴△)CH2OHCHOHCOONH4+2Ag↓+3NH3+H2O

关于有机化学的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是银(ⅰ)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又称吐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不过除此之外,某些银(ⅰ)化合物(如硝酸银)亦可被还原剂(如肼)还原,产生银镜。银镜反应通常是中学化学实验之一。实验室中用这个反应来鉴定含有醛基的化合物,工业上则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一)实验步骤在洁净试管中加入少许稀硝酸银(2%)溶液,再加入一滴至两滴氢氧化钠溶液,这时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银沉淀,但氢氧化银不稳定,很快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沉淀。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氨水(2%),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的溶液称为银氨溶液,其中的银主要以[ag(nh3)2]+配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弱氧化性。

高中化学教裁中不是说:油脂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却又是混合物为什么?请回答全面一点

首先,油脂不是高分子,蛋白质和纤维素是高分子,油脂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而油脂的碳原子最多也不超过20个,所以不是高分子第二,的确混合物是对于油脂来说的,不是对于一种油脂分子来讲的

化学,油脂是不是天然高分子?为什么?

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是:“以由重复单元连接成的线型长链为基本结构的高分子量化合物。”按照这个定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分为:①多肽、蛋白质、酶等;②多聚磷酸酯、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等;③多糖如淀粉、肝糖、菊粉、纤维素、甲壳素等;④橡胶类如巴西橡胶、杜仲胶等;⑤树脂类如阿拉伯树脂、琼脂、褐藻胶油脂是低分子,并且不是重复单元所组成的。所以不是天然高分子。希望能帮到你。

给好评!高中化学。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那他是大分子化合物还是什么?

它只是一种生物分子罢了。不是高分子,也不是大分子化合物。其实高分子和大分子说的是一回事,只是大分子多用在生物化学里,而高分子则多是人工合成的其它有机大分子。它之所以不是,是因为分子量太小了。虽然油脂的分子量大的也有几千,但是对于动辄上万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分子量的多聚糖、核酸、蛋白质来说,它的分子量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高中化学 油脂算大分子吗?不懂别乱说

化学上所说的大分子指的是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很多相同的链节结合而成。油脂不是大分子。

高中化学教裁中不是说:油脂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却又是混合物为什么?请回答全面一点

首先,油脂不是高分子,蛋白质和纤维素是高分子,油脂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而油脂的碳原子最多也不超过20个,所以不是高分子第二,的确混合物是对于油脂来说的,不是对于一种油脂分子来讲的

如何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质量分数以及质量比

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则原子个数比为(7/56):(3/16)=2:3所以化学式为fe2o3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7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0%=30%即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0%:30%=7:3原子个数比为(7/56):(3/16)=2:3所以化学式为fe2o3

初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计算?比如说硫酸?

硫酸的分子式是H2SO4,比如求其中氢的质量分数,就用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除以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即2/98,硫的质量分数就是32/98,氧的质量分数就是16×4/98

化学 常用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相对原子质量一般要告诉的

如何计算化学元素中的质量分数与质量比?

根据化学式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比如水的化学式为H2O,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和16,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1×2/18=11.1%,氧的质量分数为16/18=88.9%,氢氧的质量比为(1×2)/16=1:8。

化学元素质量分数

设该元素的符号为X。化合价为+2,所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64+16)*100%=20%,选C。

初中化学质量分数怎么算?

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叫相对分子质量。例如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质量分数:是指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可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和某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原子个数去计算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形成化合物的各元素质量总和之比。例如:H2O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1*2/(1*2+16)*100%=7.1%。

化学质量分数的公式?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100%(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某元素质量分数=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100%(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质量/混合物质量) ╳ 100%(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某元素质量分数= ( 元素质量/ 混合物质量) ╳ 100%

初中化学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如图,其中Ar表示什么? 不胜感激!!!

初中化学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如图,其中Ar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分数分子表示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r表示相对分子质量,该分数的分母表示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到了高中,就是这样表示的。

化学元素质量分数可以用分数表示吗?

一般规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不用分数。

如何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除以整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x100%;例如NH4NO3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2x14/(2x14+4x1+16x3)x100%=35% 希望对你有帮助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该元素占有的相对质量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质量分数(mass fraction)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也可以指化合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需乘系数)与总式量的比值,即某元素在某物质中所占比例。质量分数也可以指化合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需乘系数)与总式量的比值,即某元素在某物质中所占比例。例如物质Fe2O3(氧化铁),则Fe的质量分数为:56*2/160*100%=70%元素的质量分数用途广泛,其中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标示等都要用到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质量/组成该物质所有元素质量X100% , 二、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相对院子质量X原子个数/一个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这两种方法其中就是同一种的不同表述,即所求物质的质量分数=该物质质量/总质量

初中化学(NH4)2SO4(硫酸铵)中但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32+16×4=162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4×2)/162×100%=21.2%

怎样根据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和怎样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则 原子个数比为 (7/56):(3/16)=2:3所以化学式为 Fe2O3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7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70%=30%即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0%:30%=7:3 原子个数比为 (7/56):(3/16)=2:3所以化学式为 Fe2O3

初三简单化学题 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个N(NO2)3分子中一共有4个N原子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所以氮元素质量分数为:(56÷152)×100%≈36.8%

化学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是扩大还是缩小还是不变,为什么

应该是减小。(除了稀有气体那一族,因为原子半径的测量方法与其他不同)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质量增大,对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吸引力越大,电子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近,所以,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半径不断减小。希望采纳。

化学元素周期表竟有什么规律,比如原子半径,活动性强弱等等 来个高手解决一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1)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当电子层相同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从1递增到8,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重复出现最外层电子从1递增到8变化。(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稀有气体除外)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由小到大(3)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由+1→+7 最低负价由-4→-1(4)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5)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同一主族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6)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原子序数的递增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电负性逐渐减小。

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递变规律 半径 .酸碱变化..

一、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同一周期中,从左到...

高中化学,怎么比较原子晶体的原子半径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不包括稀有气体),如:Na>Mg>Al>Si>P>S>Cl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如:N<P<As<Sb<Bi3、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阴离子>原子>阳离子,如H->H>H+4、同一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正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2+>Fe3+;负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大。

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变化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卤素、碱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或贵族气体)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与零族、八族。 化学元素周期表单质的熔点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五、六周期间的副族除外) 化学元素周期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F和O除外)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位置推断: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在第一至第五周期时最后的差数小于等于10时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在第六、七周期时差数为1:IA族,差数为2:IIA族,差数为3~17:镧系或锕系,差数介于18和21之间:减14,差数为22~24:VIII族,差数大于25:减24,为对应的主族 根据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类推断,用原子序数减去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数,当结果为“0”时,为零族;当为正数时,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纵行,如为“2”则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第二纵行,即第IIA族;当为负数时其主族序数为8+结果。所以应熟记各周期元素的种数,即2、8、8、18、18、32、32。如:①11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14-2-8-8-18-18-32-32=-4,8+(-4)=4,即为第七周期,第IVA族。②7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75-2-8-8-18-18=21,21-14=7,即为第六周期,第VIIB族。 化学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记忆口诀: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其中0族元素除外。2、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也会随之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则递减。    元素周期表规律   1、原子半径的规律   (1)除了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的半径也会随之增大。    2、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规律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规律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8、热稳定性规律   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

高一化学 N、P、S的原子半径怎么比较

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一.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二.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三.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四.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镁离子<钠离子<氟离子<氧离子。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号~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对它

(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第11号元素名称是钠元素,它属于金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Na + ;(2)从上表中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3)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利用知识迁移,则可分析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答为:(1)钠;金属;失;Na +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此两空不分顺序);(3)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关于高中化学的原子半径

根据不同的标度和测量方法,原子半径的定义不同,常见的有轨道半径,范德华半径(也称范式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等。同一原子依不同定义得到的原子半径差别可能很大,所以比较不同原子的相对大小时,取用的数据来源必须一致。[2]原子半径主要受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两个因素影响。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核电荷数越小,原子半径越大。这也使得原子半径在元素周期表上有明显的周期递变性规律。原子半径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较大影响,所以对原子半径的研究在化学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术语分类范德华力半径金属原子半径共价半径离子半径基本介绍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使电子向原核收缩),则原子半径越小;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其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二是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三是电子层数(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离核远近空间大小以及电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关),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半径大小由上述一对矛盾因素决定。核电荷数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当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就具有了一定的半径[3]我们只要比较上述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相当大小就不难理解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一.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二.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 ,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三.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四.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镁离子<钠离子<氟离子<氧离子。化学术语通常是指以实验方法测定的相邻两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从理论上说,核外电子无严格固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原子的大小无严格的边界,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因此通常所使用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根据测定的方法不同,有3种原子半径原子半径(1)共价半径:两原子之间(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共价键结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实际上核间距离即是共价键的键长。(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间距离的一半。(3)范式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电子层数 核内质子数 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1.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就越大(适用于同主族)2.核内质子多 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 原子半径反而越小3.电子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比较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 就看核内质子数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比较同一族元素就看电子层数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 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 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原子假设成一个球体的话, 标准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0的-10米。2补充特别说明:指原子相互作用有效范围的一半,亦即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则原子半径约为10^(-10)m。

高一化学 N、P、S的原子半径怎么比较?

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一.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二.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三.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四.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镁离子<钠离子<氟离子<氧离子。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其中0族元素除外。2、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也会随之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则递减。元素周期表规律1、原子半径的规律(1)除了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的半径也会随之增大。2、元素化合价的规律(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单质的熔点规律(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规律(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规律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8、热稳定性规律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

高中化学原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阴极得电子,那么阳极不还是失去电吗,这不等于没充吗?求解

首先你要知道,电流是正负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的。通常情况下正电是由原子核产生,负电由电子产生。充电就是把电子搬到阴极。这时候阴极全是电子(负电)阳极全是正电。就是充满了。用的时候电子通过电器跑到正极。正负抵消达到平衡就没电了。然后充电再把电子搬回负极。

化学电源正极得电子负极失电子,但在物理上为什么会存在非静电力重新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向正极。求解析

负极失电子,如果失去电子的是负极金属,那么失去电子后的阳离子进入溶液,造成负极附近溶液中正电荷浓度增大,大于负电荷浓度,如果失电子的是溶液中阴离子,那么同样造成正电荷浓度增大,大于负电荷浓度;同时正极得电子,同样根据以上分析类比得到,正极附近负电荷浓度增大,大于正电荷浓度。如此溶液内部电场形成,由负极指向正极,并且两极间阴阳离子浓度差也造成阴离子向负极扩散,阳离子向正极扩散,二者的合效应可以认为是非静电力。但是这个内部的非静电力之所以能够存在,归结于原电池反应能够存在或者说发生,在原电池反应的限制下归结于反应能够释放能量,归结于反应物粒子能够形成的电势之间的差异(百度第一电离能等词条),这个角度上来说,根本上还是电力(当然四大相互作用中引力跟电荷正负无关不可能是形成定向的非静电力的原因,强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太小,这样一说也只能是电磁相互作用的效应了笑)

电化学中负极失电子还是得电子

对于电解池,外部电源的正极是需要从电路中得到电子的,而正极是连接电极柱的,所以外部电源要从电极柱得到电子。此时对于电极柱来说,是失去电子,因此电解池的情况下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的是电解池的阳极。同理负极连接阴极。而对于原电池,阳极失去电子,这个失去的电子是最终流到原电池外部的电路中的,对于外部电路来说,流出电子的这个就是负极。所以原电池的情况下阳极连接的是外部电路的负极 。同理阴极连接正极。

电解化学和原电池中的电流是从哪到哪?电子的得失?

原电池应该是负极失电子,正极得电子,电子是从负极经过导线流入正极的,而电流是从正极到负极的。电解质中应该是离子

电化学中负极失电子还是得电子

  对于电解池,外部电源的正极是需要从电路中得到电子的,而正极是连接电极柱的,所以外部电源要从电极柱得到电子,此时对于电极柱来说,是失去电子。   因此电解池的情况下,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的是电解池的阳极,同理负极连接阴极。   而对于原电池,阳极失去电子,这个失去的电子是最终流到原电池外部的电路中的,对于外部电路来说,流出电子的这个就是负极,所以原电池的情况下阳极连接的是外部电路的负极,同理阴极连接正极。

电化学中离子得、失电子顺序?

离子放电顺序及电解产物的判断:(1)阳极:还原性物质放电(失电子)能力:活泼金属阳极(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银或银以前的金属)>S2->I ->Br->Cl->OH->高价含氧酸根(水溶液中不放电) >F- 阳极上氧化产物:金属阳离子、S 、 I2 、 Br2 、 Cl2 、 H2O和O2(2)阴极: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金属电极都不参与电极反应,发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阳离子在阴极上放电顺序是:Ag+>Hg2+ >Fe3 + >Cu2+ >H+ [浓度较大时] >Pb2+ > Sn2+ > Fe2+ > Zn2+ > H+ [浓度很小时] > Al3+ > Mg2+ > Na+ > K+阴极上还原产物:金属阳离子放电,得到的是金属单质(Fe3+放电得到Fe2+);H+放电得到H2 ;当氧化能力强的离子反应完,则溶液中剩余的氧化能力最强的离子继续放电。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锌和硫酸锌也不反应,为何锌还能失去电子,高中化学原电池那节

锌和硫酸锌确实不反应,但是在电池中,和锌反应的不是硫酸锌,而是水,所以和硫酸锌是无关的。当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此外,在食盐溶液加快生锈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原电池反应,透过这些现象,分析两极反应的实质,便可理解原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原理。锌是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锌离子进入溶液,使得溶液里的正电荷过多;同时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经电流计流入铜片,使溶液里原有的氢离子在铜电极上被还原成氢原子,这样溶液中多余的正电荷就被中和;氢原子又结合成氢分子并放出。由于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电流的方向同电子流的方向相反,从正极铜流向负极锌。扩展资料: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反应,一般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电池

化学:什么是正盐啊?

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根据酸碱中和程度可以氛围: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正盐是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是多元酸未被完全中和时生成的盐,如NaHCO3、NaH2PO4等。碱式盐是多元碱未被完全中和时生成的盐,如Cu2(OH)2CO3明白了吧

化学中负盐和正盐的区别

正盐:定义: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化学中正盐是什么

正盐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正盐:定义: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这样的盐为正盐。生成正盐的反应,如: HCl+NaOH=NaCl+H2O 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等 酸式盐: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盐。根据酸式盐的组成以及溶于水可能发生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多元强酸的酸式盐 这种盐溶于水时,能完全电离,使溶液显强酸性,如NaHSO4(硫酸氢钠)NaHSO4=Na+ + H+ + SO42-(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 这一类盐溶于水时,酸式酸根离子同时发生水解和电离,因水解与电离程度的差异,导致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例如NaH2PO4(磷酸二氢钠)溶液显弱酸性,Na2HPO4(磷酸氢二钠)溶液显弱碱性。通常弱酸的酸式盐中只有含H2PO4根和HSO3根显酸性。NaH2PO4=Na+ + H2PO4-H2PO4- 『可逆符号』HPO42- + H+H2PO4- + H20 『可逆符号』H3PO4 + OH-H2PO4-电离产生的c(H+)大于它水解生成的c(OH-),所以,溶液显弱酸性;而Na2HPO4溶液里,HPO42-电离产生的c(H+)小于它水解生成的c(OH-),所以,溶液显弱碱性。酸跟碱反应时,弱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中除了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外,还有氢离子存在,这样的盐为酸式盐。 如NaHSO4、KHCO3、KH2PO4、K2HPO4、Ca(HCO3)2等都属于酸式盐。一元酸不能形成酸式盐,二元酸或多元酸才能形成酸式盐。酸式盐的种类很多,性质各不相同。酸式盐的水溶液有的呈酸性,如NaHSO4、KHSO4、KH2PO4等;HSO4-根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可电离出 H+ 和 SO4 2-有的却呈碱性,如NaHSO3、KHCO3、K2HPO4等 水解了。 碱式盐:酸跟碱反应时,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为碱式盐。一元碱不能形成碱式盐,二元碱或多元碱才有可能形成碱式盐。碱式盐的组成及性质复杂多样。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镁Mg(OH)Cl等都属于碱式盐

化学中负盐和正盐的区别

正盐:定义: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初三化学中 正盐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正盐)举3个例子(我知道盐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正盐的定义:酸与碱完全反应生成的盐叫正盐.如:KCl Na2SO4 MgCO3 FeSO4 酸式盐: 酸与碱反应时,酸中的氢离子没有被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叫酸式盐.如:NaHCO3 KHSO4 碱式盐:酸与碱反应时,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没有被酸完全中和生成的盐叫碱式盐.如:Mg(OH)Cl Cu2(OH)2CO3

初三化学中 正盐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正盐)举3个例子(我知道盐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盐是电离出金属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正盐是呈中性(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于,这样的盐为正盐.)酸式盐呈酸性(酸跟碱反应时,若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中除了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外,还有氢离子存在,这样的盐为酸式盐。)碱式盐呈碱性(酸跟碱反应时,若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为碱式盐。一元碱不能形成碱式盐,二元碱或多元碱才有可能形成碱式盐。)

化学中正盐、酸式盐 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在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呈中性的盐。就是正盐。楼主可以这样记例如:nacl在水中分成na+和cl-,把水分成h+和oh-结合成naoh和hcl一个强碱一个强酸基本上就是正盐电离时生成阳离子(易失电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h+离子阴离子(易得电子)为酸根离子的盐(nh4)2so4就是酸式盐

化学中正盐、酸式盐 的定义是什么

化学中的盐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复盐。在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呈中性的盐。就是正盐。 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易失电子)除金属离子【或NH4+(有金属离子性质)】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易得电子)为酸根离子的盐。

化学上什么是正盐 定义

正盐 定义: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化学中正盐是什么

正盐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正盐:定义: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这样的盐为正盐。生成正盐的反应,如: HCl+NaOH=NaCl+H2O 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等 酸式盐: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盐。根据酸式盐的组成以及溶于水可能发生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多元强酸的酸式盐 这种盐溶于水时,能完全电离,使溶液显强酸性,如NaHSO4(硫酸氢钠)NaHSO4=Na+ + H+ + SO42-(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 这一类盐溶于水时,酸式酸根离子同时发生水解和电离,因水解与电离程度的差异,导致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例如NaH2PO4(磷酸二氢钠)溶液显弱酸性,Na2HPO4(磷酸氢二钠)溶液显弱碱性。通常弱酸的酸式盐中只有含H2PO4根和HSO3根显酸性。NaH2PO4=Na+ + H2PO4-H2PO4- 『可逆符号』HPO42- + H+H2PO4- + H20 『可逆符号』H3PO4 + OH-H2PO4-电离产生的c(H+)大于它水解生成的c(OH-),所以,溶液显弱酸性;而Na2HPO4溶液里,HPO42-电离产生的c(H+)小于它水解生成的c(OH-),所以,溶液显弱碱性。酸跟碱反应时,弱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中除了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外,还有氢离子存在,这样的盐为酸式盐。 如NaHSO4、KHCO3、KH2PO4、K2HPO4、Ca(HCO3)2等都属于酸式盐。一元酸不能形成酸式盐,二元酸或多元酸才能形成酸式盐。酸式盐的种类很多,性质各不相同。酸式盐的水溶液有的呈酸性,如NaHSO4、KHSO4、KH2PO4等;HSO4-根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可电离出 H+ 和 SO4 2-有的却呈碱性,如NaHSO3、KHCO3、K2HPO4等 水解了。 碱式盐:酸跟碱反应时,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为碱式盐。一元碱不能形成碱式盐,二元碱或多元碱才有可能形成碱式盐。碱式盐的组成及性质复杂多样。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镁Mg(OH)Cl等都属于碱式盐

化学中正盐的定义

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这样的盐为正盐。正盐分类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因为它们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不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所以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我们把弱碱部分叫弱阳,弱碱离子能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水的电离正向移动,结果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使水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我们把弱酸部分叫弱阴,同理弱阴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使得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使溶液呈碱性。弱酸弱碱盐弱酸部分把持氢,弱碱部分把持氢氧根,生成两种弱电解质,再比较它们的电离常数Ka、Kb值的大小(而不是水解度的大小),在一温度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又叫电离平衡常数)是一个定值,这一比较就可得出此盐呈什么性了,谁强呈谁性,电离常数是以10为底的负对数,谁负得少谁就大。总之一句话,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能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化学中正盐、酸式盐 的定义是什么

化学中的盐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复盐。在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呈中性的盐。就是正盐。 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但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NH4)2SO4(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易失电子)除金属离子【或NH4+(有金属离子性质)】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易得电子)为酸根离子的盐。

高中化学问题,正盐怎么定义?

正盐就是在酸跟碱完全中和生成的盐中,不会有酸中的氢离子,也不会有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只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呈中性的盐。化学中的盐分为单盐和合盐,单盐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合盐分为复盐和络盐。正盐分类: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因为它们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不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所以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我们把弱碱部分叫弱阳,弱碱离子能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水的电离正向移动,结果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使水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我们把弱酸部分叫弱阴,同理弱阴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使得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使溶液呈碱性。弱酸弱碱盐弱酸部分把持氢,弱碱部分把持氢氧根,生成两种弱电解质,再比较它们的电离常数Ka、Kb值的大小(而不是水解度的大小),在一温度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又叫电离平衡常数)是一个定值,这一比较就可得出此盐呈什么性了,谁强呈谁性,电离常数是以10为底的负对数,谁负得少谁就大。总之一句话,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把持着从水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能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还有有机物类中的水解,例如酯类的水解,是酯和水反应(在无机酸或碱的条件下)生成对应羧酸和醇的反应叫酯的水解,还有卤代烃的碱性水解,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钠叫卤烷的水解,还有蛋白质的水解,最终产物为氨基酸等等。

怎么详细区分高中化学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有两个产物,加成只有一个取代反应定义:有机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类型比较:很多参考书经常把它与置换反应做比较,而我认为它与复分解反应更像。例子:以CH4与Cl2反应为例,原理是:一个H被一个Cl取代,即C—H键变为C—Cl键。剩下的Cl与被取代的H产生HCl。特点就是:一个H被取代,消耗一个Cl2,产生一个HCl。加成反应定义: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类型比较:从物质种类上来看,类似于化合反应。例子:以CH2=CH2与Br2反应为例,原理是:C=C中的双键断开其中一个,两个C各形成一个半键,分别与两个Br结合。特点就是双键变单键,不饱和变饱和。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都是取代反应吗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都是取代反应吗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取代反应、酯化反应都是有机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其他两个反应应该没什么关系.

有机化学中,哪些官能团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烷烃和卤素单质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苯和硝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的反应;苯和浓硫酸发生的反应;苯和溴单质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的反应;还有酯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也算取代反应的种类。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烯烃和卤素单质(无条件)、卤化氢气体(加热)、水(催化剂、加温加压)、氢气(镍、加温);苯和氢气(镍、加温);炔烃和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等的反应。 氧化反应:我个人把氧化反应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燃烧,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第二种是不饱和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如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第三种是在有机物中上氧和去氢叫氧化反应,相对应的是去氧和上氢叫还原反应。

高一化学乙醇 乙酸 酯化反应为什么是取代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 醇中除去一个H的部分取代了酸上的羟基或酸上除去羟基的部分取代了醇上的一个H

有机化学水解反应和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区别和详解

水解反应又是取代反应,是溶剂解反应的一种。   定义:水与另一化合物反应,该化合物分解为两部分,水中氢原子加到其中的一部分,而羟基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有机物的水解,主要生产醇和酚。水解反应是中和或酯化反应的逆反应。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水解,仅用水是很难顺利进行的。根据被水解物的性质水解剂可以用氢氧化钠水溶液、稀酸或浓酸,有时还可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钙、亚硫酸氢钠等的水溶液。这就是所谓的加碱水解和加酸水解。水解可以采用间歇或连续式操作,前者常在釜式反应器中进行,后者则多用塔式反应器。有机化合物在有β氢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碳碳双键或三键或苯环状)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提高不饱和度!   β氢:反应速率 在离子型1,2-消除反应中,带着成键电子对一起从反应物分子的1位或α碳原子上断裂下来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L),另一个失去基团往往是连在2位或β碳原子上的氢,称为β氢原子。例如,1-溴丁烷与氢氧化钾在乙醇中共热,溴带着键合电子对断裂下来成为溴负离子,β氢原子以质子形式断裂下来与碱中和,同时在1和2位之间形成烯键:1、消去反应是分解反应。消去反应为一个分子变为两个分子的反应,因而是分解反应。   2、消去反应是分子内进行的反应,分子间相互作用生成小分子的反应不是消去反应。即,一个分子内消去的部分自己以分子形式脱离。   3、消去反应的结果是使有机物的不饱和程度增加。   4、消去反应与加成反应互为逆向进行的反应,但若反应条件不同则不是可逆反应。例如:醇要发生消去反应,则必须是羟基相连的碳的相邻的碳上有氢原子才行。  5.一般使用浓硫酸作催化剂,使醇类脱去羟基生成含双键的有机物。应注意的是醇发生消去反应时的温度控制,温度较低(140℃)时会生成副产物醚类,温度达到一定范围(170℃)时才会发生消去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是羟基与β位上的一个H原子共同脱去生成H2O的反应,因而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须要有β-H原子。总之,常见消去反应是卤代烃的消去(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醇的消去(浓硫酸加热)。水解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卤代烃水解(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酯的水解(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如何判断有机化学中,取代,加成,消去,银镜,氧化,酯化,还原等反应?

取代反应:就是某一种原子或者基团被取代(替换)的反应。比如烷烃被卤素取代为卤代烃,值得注意的是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理解为羧基(或者羟基)中的—OH (或者—H)被换掉。加成反应:一定是在双键或者三键存在的条件下,断开一个双键后行成新有机物的过程。加聚反应:可以跟加成反应一起理解,双键打开后不直接与新物质相接,本身断开的双键两两连接,形成一条循环的多分子聚合物。(请谅解,不好画分子式,参考教科书理解)氧化反应:单键成双键。简单的说,就是加氧(或者失氢)的反应,比如烷基到醇再到酸就是增加一个氧,即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氧化相对。失氧(加氢)的,一般的双键还原成单键,其实就是多氢。这种也可以放在无机化学里的氧化还原反应里去理解。酯化反应:就是醇和酸之间的反应,酸脱羟基醇脱氢,形成一分子水和酯(酸醇剩下的连在一起就是酯)。

高中有机化学中含哪些官能团的能发生取代反应,哪些

高中有机化学中含哪些官能团的能发生取代反应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烷烃和卤素单质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苯和硝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的反应;苯和浓硫酸发生的反应;苯和溴单质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的反应;还有酯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也算取代反应的种类。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烯烃和卤素单质(无条件)、卤化氢气体(加热)、水(催化剂、加温加压)、氢气(镍、加温);苯和氢气(镍、加温);炔烃和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等的反应。氧化反应:我个人把氧化反应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燃烧,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第二种是不饱和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如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第三种是在有机物中上氧和去氢叫氧化反应,相对应的是去氧和上氢叫还原反应。

化学中酸化和酯化是取代反应吗CH3COOH +N

化学中酸化和酯化是取代反应吗CH3COOH +N酯化反应时取代反应这个肯定CH3COOH +NaOH嘛,个人意见不可以.取代反应的定义: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者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注意:对象都是原子或者原子团.但是反应生成的CH3COONa中的钠是钠离子,不是原子或者原子团.其实你也可以发现,老师讲课时如果是取代反应他会提醒,但是这里往往统一说是中和反应.类似的还有:乙醇与钠的反应也是置换反应,不说取代反应.乙醇钠里的钠也是钠离子来的
 首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