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哥哥哥
-
第一种情况:可以说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上的古烈治照应,很正常,简单的说就是喜新厌旧。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年时期,对任何未涉猎的领域都会产生好奇,但是当他们接触这个专业领域一段时间以后便会觉得厌烦,渴望尝试新的东西。
第二种情况: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可能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学了这个专业,等到毕业后便会感觉终于重获自由,从而放弃自己的专业进入到其他领域工作。
第三种情况: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赚钱,投入到更高回报的领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切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域都能赚到更多的钱,而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自然会从事更高回报的领域。
- 敬岭
-
我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我周围的人,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没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当然也包括我,究其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报志愿选专业时,除非你委屈了很多的高考分数去报一个低自己分数很多的学校的就业好排名高的专业,要么你就是报个和自己分数差距不大的学校但你喜欢的专业可能录不到你。十年磨一剑,你苦巴巴考出来的那点高考分数你舍得它贬值吗?更有“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种鬼话作祟,让你在报志愿的时候更加踌躇,无所适从。
二,由于高考前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为了应试,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清楚各种大学专业到底学什么,需要人的哪些素养,对这些专业的不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和这些专业对各种素养要求的相悖,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产生质疑,厌烦的原因。
三,很多人根本解决就不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到底真正喜欢什么,愿意从事什么工作,并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目标都还没找到,即使大学毕业科班出身,也会在就业的时候再次犹豫不决的。国内教育对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认识投入得还太少,即便大学开了这门课程,那也是高考选完专业之后的了。
四,大学转专业困难,有数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四年中每人平均转过3.6个专业,这种数据在国内转专业最没有门槛的大学也是不会出现的。美国老师说:你们还年轻,还拥有犯错误的机会,给你们机会多去接受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发掘自身个性是很有必要的。比起一直盯着一个目标,委屈自己的个性去迁就眼前的专业,他们更愿意接受学生对自身个性的不断发掘。
从消极一点的方面来讲:中国大学教育只能用“KANGDIE”两个字形容,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就算你努力学习用功读书等将来毕业工作了以后往往要从头开始学,这个事实也“引导”大学生们实际就业不是本专业的原因之一。
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来讲:大学是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应该知道自己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时候很多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本专业,更希望从心出发,往自己兴趣的方向发展,所以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自然自然会偏离所学专业。
- 可可科科
-
现在众多大学生毕业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工作的现象,我对此有一些看法:
第一,大学毕业没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有很多人在高考后选择专业都不是按自己意愿选择的,有可能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填报的专业,等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所以找工作的时候按照自己喜欢的工作找,这无可厚非吧。
第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正说明了大学生在大学里面不仅仅把本专业的知识学好了,还学习了其它的技能。
第三,只要有能力,做哪一行都可以。不一定要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而且知识是没有界限的,知识本来就是互通的。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优秀的人。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 CatMTan
-
看你的人格了,如果岗位适合自己的人格,就算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你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如公务员,销售……这些都属于非专业性岗位,专业作用很小,人格与岗位非常匹配的话,一样可以发展的好。
不过,从经济学上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你做了一次亏本生意。因为你学的专业知识在你人生中作用太小,你只是运用了你的学历来获得工作,而你的专业可以说是约等于浪费。投入与产生严重不成比例。
如果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在你的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你会成长的更快。
原因很简单,你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1. 走专业技术路线,一般会成长的更快————
公安局长,少有从录户口的科员变成局长的,多由一线得力干警破案能手成为局长的;
医院院长,也少有从行政科员上升为院长的,多由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医生荣升为院长;
大学校长也少有从办公室科员成为校长的,多由有一定名气的教授荣升为校长。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除了党委行政机构外,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情况都如此。所以,专业技术做的好,又适合做一些管理,这样的人最容易荣升为老大。
专业这么重要(尤其是对某几个类型的人),那怎么选专业?
2. 走专业技术路线,职业多样性的可能性更高———
如,A学医学,但不适合不喜欢,毕业后考公务员,5年过后,想出来当医生,基本上不可能了,只有一直当公务员,成功转行的可能性比较低。
如,B也学医学,喜欢且适合,毕业后当医生,工作10年后,赚了些钱,但觉得当医生太累,你可以出去开诊所,自由自在,也可以去医学院当老师。或去血站,或去CDC预防疾控中心,或去私人医院专家,或去国际SOS 周游列国,等等,转行的可能性非常高。
- bikbok
-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原因介绍如下:
大学转专业困难,有数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四年中每人平均转过3.6个专业,这种数据在国内转专业最没有门槛的大学也是不会出现的。美国老师说:你们还年轻,还拥有犯错误的机会,给你们机会多去接受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发掘自身个性是很有必要的。
从消极一点的方面来讲:中国大学教育只能用“KANGDIE”两个字形容,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就算你努力学习用功读书等将来毕业工作了以后往往要从头开始学,这个事实也“引导”大学生们实际就业不是本专业的原因之一。
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来讲:大学是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应该知道自己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时候很多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本专业,更希望从心出发,往自己兴趣的方向发展,所以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自然自然会偏离所学专业。
- 豆豆staR
-
这个现象很正常,只要注意两点就行
1、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所谓的跟风也就是许多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开始找工作,结果发现自己本专业可能薪资待遇普遍不高,并且想要提升太难,就开始观察当前社会什么最挣钱,比如前几年,房价高升,房地产业火爆,很多毕业生似乎看准了这个行业门槛低,好赚钱,就开始在房地产公司做业务员,等到做了一年两年之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样,而这个时候想要再回到自己本专业所属的行业工作,却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专业知识了,后悔莫及,所以首当其冲要注意的就是毕业生千万不要跟风。
2、你要学会卧薪尝胆
其实自己所学专业和工作是不对口的,你自己是明白的,并且没有更好的机会,如果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那就看清楚当前供职的这家公司和这个岗位是否有你能学习的知识,还有晋升的机会,如果有,那我劝你收好尾巴老老实实向前辈学习,让自己慢慢成为这个职业里的佼佼者,如果你能在现在的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那个时候还何必在乎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呢?
- Chen
-
一句话总结:供求关系不匹配。
这是最大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供求数量不匹配呢?既然是专业和就业的问题,那么问题自然就出在大学和公司这两端。
我们首先来看大学这一端有什么问题。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来看,互联网经济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有所下跌,但仍是一个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的产业,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试错成本低、起步成本低、用户规模巨大等等。所以在多数的理工类大学中,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十分热门的专业,近几年来国内外知名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报考人数持续走高,截止到2018年,在考研中报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居榜首,为19749人,紧随其后的专业分别是会计、法律硕士、金融、公共管理,而计算机技术则排名第六。
如此一看,大学对于这些专业的钟爱程度居高不下,且热度将越来越高,因此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自然就会激增。
再者,中国的大学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仍然抵不住每年的巨量高考毕业生,截至目前,中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630个大学专业。而这630个专业要容纳800多万的大一新生,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自然就会形成严重的人数不均衡,况且大多数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选择专业的决定性意见依然来自班主任和父母,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会以热门和好就业工资高为指导标准进行选择,虽然现在的调剂功能可以对专业间的人数起到引流的作用,但许多的热门专业依然爆满。
这些原因就导致了这些热门专业的同学们在毕业后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岗位不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当然会有很多的计算机类的同学们在毕业后拿到了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那么剩下的待就业的计算机类毕业的同学们,就不得不另寻出路,寻找另一条适合的就业之路
- 蓦松
-
第一,对口专业找工作难。现在大学毕业生生找对口专业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而新增专业岗位远远不够,同时每一个岗位从业人员,一干就是多年,这就更容易造成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对口专业需求竞争方面就显得特别激烈,找不到对口专业单位的人,只能找非专业单位。
第二,对口专业岗位有人才流动现象。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刚毕业时找到了对口专业岗位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对该岗位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产生不满情绪,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选择跳槽。有人会去新的专业对口单位,有人则选择了和专业无关的单位。
第三,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超过对口专业。从这些年大量高校毕业生质量来说,真正符合专业需求的总量在不断下降,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机制有关系。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对很多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是用人单位优先考虑学历,后考虑其专业和能力。因为工作之后有些专业边实践边学习都来得及。
以上三方面,总体来说就是大学生毕业后有很多不干所学专业的主要原因,至于还有其他原因,如自主创业可能选择对口专业项目,也可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还比如考公务员的人,学历和专业只具参考性。原因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 冷风醉酒
-
看你的人格了,如果岗位适合自己的人格,就算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你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如公务员,销售……这些都属于非专业性岗位,专业作用很小,人格与岗位非常匹配的话,一样可以发展的好。
不过,从经济学上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你做了一次亏本生意。因为你学的专业知识在你人生中作用太小,你只是运用了你的学历来获得工作,而你的专业可以说是约等于浪费。投入与产生严重不成比例。
如果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在你的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你会成长的更快。
原因很简单,你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1. 走专业技术路线,一般会成长的更快————
公安局长,少有从录户口的科员变成局长的,多由一线得力干警破案能手成为局长的;
医院院长,也少有从行政科员上升为院长的,多由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医生荣升为院长;
大学校长也少有从办公室科员成为校长的,多由有一定名气的教授荣升为校长。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除了党委行政机构外,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情况都如此。所以,专业技术做的好,又适合做一些管理,这样的人最容易荣升为老大。
专业这么重要(尤其是对某几个类型的人),那怎么选专业?
2. 走专业技术路线,职业多样性的可能性更高———
如,A学医学,但不适合不喜欢,毕业后考公务员,5年过后,想出来当医生,基本上不可能了,只有一直当公务员,成功转行的可能性比较低。
如,B也学医学,喜欢且适合,毕业后当医生,工作10年后,赚了些钱,但觉得当医生太累,你可以出去开诊所,自由自在,也可以去医学院当老师。或去血站,或去CDC预防疾控中心,或去私人医院专家,或去国际SOS 周游列国,等等,转行的可能性非常高。
3. 走专业技术路线,不可替代性越强,收入越高———
如,A只有体力,其它的不会,只好当保洁员,那他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几乎是个人都可替代他,那老板就会找一位工资要求最低的人来打扫卫生。
如,B学医学,但是在医院做行政人员,一般情况下,那他基本上只能领平均工资水平。5年后,也只能涨一点点。
如,C,还是学医学,但是当医生,走专业路线,一般情况下,5年后,他的收入将是B的几倍。
4. 走专业技术路线,人际关系因素减少,靠个人实力因素增强,竞争力也就增强———
总体来说,据我们团队观察——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性越强的岗位,人情关系成份越少,此时,能力与学历的作用更突出。对平民家庭来说,这是一个福音。
如,医院的医生(高干(指副厅以上官员)与富人的孩子不一定愿意干,医生收入虽然不错,但专业化程度较高,需要投入时间多——太累太忙;投入金钱精力多——基本要硕士博士,要读8-11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难学的专业,专业知识量大难度深),护士也正向临床医学样,趋于专业化,同时太累太忙。
▲选择专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选专业,首先要按自己的人格来选,其次才是按就业需求,未来岗位收入来选。困为人格几乎不可能变,而就业需求,收入,却变化的很快。
- kikcik
-
超7成95后毕业生首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麦可思研究显示:工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届的73%下降到了2017届的7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匹配的地方。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一项覆盖了15万人的调查显示: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
领英报告还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在行业选择方面呈现显著的集中化趋势,超过1/3的95后毕业生进入了互联网和金融等时下最热门的行业。
而且,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对口比例呈现出随代际递减的趋势。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而95后则锐减到28.8%,超过7成的95后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究其原因,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没有职业规划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年轻人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容易忽视对于自身规划的独立思考,不论是专业选择还是第一份工作的行业选择,都会有盲目跟随市场导向的现象出现。
“慢就业”现象普遍,62.4%因职业规划不明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显示: 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其中,62.4%的受访者认为,没提前规划好未来是“慢就业”的主要原因;41.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 hdjebs
-
百度知道
别的大学生工作分配与专科无关的工作学校
别的大学生工作分配与专科无关的工作学校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个毕业就分配工作的专科学校,以后在邮政工作,还是选择普通学校里面的专科学习师范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个毕业就分配工作的专科学校,以后在邮政工作,还是选择普通学校里面的专科学习师范等待专升本再考证再一步一步考?
展开
我来答有奖励
wdmm123453
LV.4 2015-07-07聊聊
我会选择第一个吧。作为经历了两次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说实话,现在在国家政策影响下,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各个院校每年都在进行大规模扩招,在大学生日益倍增的大背景相对的是国内经济状况较为恶劣,用人单位近年来都或多或少的缩减招聘指标。这就导致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情况的出现,而专科生因为自身层次较低,就业压力尤其首当其冲。因此能够确保有份稳定工作的情况下应该还是选择它,毕竟上学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至于你所说的专升本再一步步考,首先与其相信自己以后会努力进取,不如选择复读一年一步到位。第二,专升本的含金量较低这在用人单位眼中已经成为事实,说的可能太现实,事实是待遇福利较好的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都是正经高考上来的大学生,你认为他们会怎么选?不要期望认为会按照能力,你认为一场面试几分钟能看出多少能力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就业市场学历至上,院校至上。最终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不甘心定位在专科这个层次,有年轻人的那股拼劲,那就下定决心去复读。但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希望你能够理解。
- 西柚不是西游
-
看你的人格了,如果岗位适合自己的人格,就算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你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如公务员,销售……这些都属于非专业性岗位,专业作用很小,人格与岗位非常匹配的话,一样可以发展的好。
不过,从经济学上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你做了一次亏本生意。因为你学的专业知识在你人生中作用太小,你只是运用了你的学历来获得工作,而你的专业可以说是约等于浪费。投入与产生严重不成比例。
如果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在你的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你会成长的更快。
原因很简单,你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1. 走专业技术路线,一般会成长的更快————
公安局长,少有从录户口的科员变成局长的,多由一线得力干警破案能手成为局长的;
医院院长,也少有从行政科员上升为院长的,多由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医生荣升为院长;
大学校长也少有从办公室科员成为校长的,多由有一定名气的教授荣升为校长。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除了党委行政机构外,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情况都如此。所以,专业技术做的好,又适合做一些管理,这样的人最容易荣升为老大。
- LuckySXyd
-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原因介绍如下:
由于高考前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为了应试,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清楚各种大学专业到底学什么,需要人的哪些素养,对这些专业的不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和这些专业对各种素养要求的相悖,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产生质疑,厌烦的原因。
很多人根本解决就不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到底真正喜欢什么,愿意从事什么工作,并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目标都还没找到,即使大学毕业科班出身,也会在就业的时候再次犹豫不决的。国内教育对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认识投入得还太少,即便大学开了这门课程,那也是高考选完专业之后的了。
- tt白
-
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想象。
首先大部分人报专业的时候,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全面,大多数是靠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之间,还有网上搜索得到相关的一些信息,但那些是不全面的,一般来说,大学报了什么就一定学下去,除了少数个别的转专业和退学,大多数人都是坚持学下去,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学习的专业是高考完后想要学习的东西。
而工作则是毕业后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变,在不同的时间面临着选择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现象很正常。
- 林下阿希
-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工作这样的现象说明了大学生毕业获得毕业文凭,所学的专业只不过是入职求职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大学就是一个经历,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了入职之后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