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4.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
5.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多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
相关推荐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高等教育改革的体现教与学的实践性、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落实“素质为本、创新驱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焦点。个人认为,高等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和紧迫的,这不仅是因为内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适应全球竞争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重视职业教育和教与学的实践性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变化的影响,而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职业导向的教育,也应该强调实践性,在教与学中加强实践探索和实验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使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人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更多的实战经验和案例研究能力。2、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在全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泛滥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注重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思想的更新、课程内容的调整、教育评价的变革等。为了适应和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和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们的文化水平和立足全球化的视野。3、落实“素质为本、创新驱动”“素质为本、创新驱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教育系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创新与科学研究等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和团队协作能力。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的质量,引导教育系统从普及为主转变为优质教育为主。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需要大力改善师资队伍的时间安排和规划,也需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还应该适当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引导可靠的教师创新,保证他们的创造性发挥。总之,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体系中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才境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形态和背景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高等教育,尤其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和更新,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拔人才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很显然,我们要想成为人才强国,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目前,对于中小学的改革也逐渐提上日程。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培养新型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性改革,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等,都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拔人才。2024-05-07 08:49:111
大学改制的好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进步。其中大学改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它可以为高等教育带来许多好处。本文将就大学改制的好处进行探讨。1.提高教学质量大学改制可以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可以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拓展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同时,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2.促进学科发展大学改制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改制后的大学可以加强学科的布局和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和设置,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拓展学科领域和深化学科内涵,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科的整体实力。同时,改制后的大学可以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融合和创新,推动学科交流和学科合作,提高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3.增强学校竞争力大学改制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学校形象的提升,可以树立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同时,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市场营销和招生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4.推动教育改革大学改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可以探索多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推行更加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同时,改制后的大学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控,可以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和监控,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综上所述,大学改制有许多好处。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学校竞争力、推动教育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积极参与大学改制,推动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024-05-07 08:49:491
大学教育如何改革
大学教育改革的方法如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其次,我们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实践性。我们需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我们还需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数字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吸引力。第三,我们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鼓励他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第四,我们需要改革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术表现,缺乏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空间。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我们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与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大学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首先,教育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成为可能,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其次,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育改革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教育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改革,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改革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第四,教育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通过教育改革,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2024-05-07 08:50:101
大学学部制为什么取消了
大学学部制为什么取消了参考如下:近日,太原理工大学积极深化综合改革,把相同、相近学科的学院进行梳理和重组,全面实施学部制,设立了8个学部。5月6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成立,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制撤销。中国内地又有2所高校开启了“学部制改革”新篇章。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学部制改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据不完全统计,根据目前各高校官网院系设置一栏中的显示,至少有37所“双一流”高校设置了学部。其中北京大学最早实施改革,开创了中国大学实行“学部制”的先河。《国内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基于23所“985工程”大学的考察》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创建学部主要采取两种模式:1、“单一学院升格型”。即由原来一个学院升格为学部,原来的体制机制基本不做大的改变。如2009年6月,浙江大学在原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大学理学部,理学部还是按原来理学院的体制机制运作,功能基本保持不变。2、“多学院多单位整合型”。即由多个学院或单位整合而成的学部。目前大学所进行的学部制改革绝大多数采取这种模式。一般而言,采取“单一学院升格型”的学部原有的学院实力和学科基础都比较强,学校将学院升格为学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科做大做强、提高学科影响力;采取“多学院多单位整合型”的学部是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学科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学部制改革的推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大学来说,实行学部制,在整合优化资源、跨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机构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呈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但当前国内大学学部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功能定位、权责分工、制度管理等方面,还需改善加强,以期学部制更好地服务学科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校管理。2024-05-07 08:50:401
你认为大学生改革创新需要具备什么?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最重要的事是如何让自己的变得优秀,不管是改革还是创新,其实都不是”无根之水“。就像是人工智能,这个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改革创新的一个点,但是呢,大学生如果想要触碰到这个领域,那是不是要先了解它是为什么产生的,它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它的来源和历史,才能够进行发展不是吗?所以,不管是什么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的领域,都是需要扎实的基础,下层根基决定上层建筑。然后就是改革创新的步骤了,首先是明确创新的意义 ,比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其次是明确自身的目标 ,还有就是选择多元化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要在实践中寻求合理的方法,其中还有开拓思路是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改革创新: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2024-05-07 08:51:591
大学生如何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应当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中。大学生要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突破难关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前行。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积极投身改革创新实践。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在创新制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2024-05-07 08:53:161
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正在改革,对未来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公办大学独立学院改革的背景第一:公立大学独立学院的改革,现在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转设为民办。这类大学主要是由社会投资,挂靠公立高校,然后投资办学的独立院校。最后往往转设为民办大学。第二: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大学。这类独立学院一般是由政府投资,挂靠公办大学,设立的独立学院。这类学院最终改革的结果,是改成公办大学。还有一类是不具备大学办学资格的,将终止办学。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先说转为民办的,转设民办大学之后,和以前的独立院校,基本上区别不是太大。学费等和以前一样,名字改完之后可能跟以前不太一样,其他的没什么变化。二、那么主要说一下改设为公办大学的这类学校,变化稍微有点大。首先:学校的名字改了,在校的学生入学的时候是一个学校名字,在毕业的时候,毕业证和学位证可能就变成新的大学名称。其次:公立大学比民办大学,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肯定要强,这点毋庸置疑。然后:第三点就是公办大学的收费可能会减少。民办大学的收费高,现在转为公立大学,那么大学的学费肯定就会减少。再次:第四点,师资力量会得到增强。拥有公办大学的办学资格,那么相应的主管部门和机构,将会对这些大学进行一定的资助和支持。对于他的教育资源来说,得到社会的教育资源会更多。以后的师资力量会得到提高。教师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因为相对于民办学校,一般的应聘者更愿意到公办学校去进行教学,毕竟他的岗位性质和工作性质都很明白,属于事业编制,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最后:独立学院转为公立大学后,它的办学规模可能会变小。本来是独立学院,现在转成公办大学,公办大学的审核是比较严格的。相对于独立学院,有很多的开设的专业,如果不符合要求,或者是层次达不到要求的,可能会被撤销,然后针对他的一些重点的强项专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写在最后:这次独立学院改革之后的影响还是不小的。由于独立学院这一块以前比较混乱,国家为了整顿这块,针对独立学院的一些管理,所以制定了一些的政策和措施、办法。那针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地去关注这类信息。然后对自己所处的大学有一定的了解。那么高三的学生也可以对这类大学多加关注,他们的一些最新的信息,一般会在学校的网站上公布出来,应该及时去查看,以便将来报考时作为参考。2024-05-07 08:54:407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改革创新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而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使我们青少年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核心之一,进而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改革创新,因从实际出发。一切的创新精神,都是从脚下做起,从实际出发的,而当我们今天提及改革创新时,有太多的人却摒弃了这一观点,在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去谈创新。比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效仿西方教育。这一说法其实就是不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结果。当代的中国中小学教育,形式的确不是很好,便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而如果强行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所导致的的结果只能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垮台。如果真的要改革,个人认为应该从“试”入手,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可谓是根深蒂固,改革不是简简单单能进行的,在这里不做过多评说。但是从此处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改革因从实际出发。反观自身,我们想要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也因从自身实际出发。扩展资料:改革创新,不忘脚踏实地。每一次的创新,都应该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到了哪里,才能开始怎样的创新。这个就拿中国早年的“大跃进”运动来说,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赶超英美”。而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行的。所谓“大跃进”,便是脱离了脚踏实地的原则,盲目的改革创新,希望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强行改变发展的现状。而当前中国也只是跻身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前列,于发达国家任存在差距,如果从脚踏实地的角度考虑,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提出“赶超英美”的口号。改创新,切莫好高骛远,才能长远发展。反观自身,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2024-05-07 08:56:326
国内大学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改革?
引言:大学教育也就是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很多的人才,所以说一个国家大学教育的情况怎么样,培养人才的程度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况且人们经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够提高的,不希望自己在学校里面浪费时间。但是有一些人也发现了,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出来之后人就很难找到工作,而且所学的专业企业也不招收人,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么这是不是说明了大学教育是需要改革的呢?国内的大学教育是需要改革其实国内的大学教育体系是需要改革的,首先这个体系是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建立好了,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时代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想一想父母生活的年纪和我们生活的年纪的变化是有多大呀。所以说对于人才的培养体制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以前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写论文才能够得到职位的晋升,但是现在论文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写的论文也越来越难了,而且还避免重复率。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是很难能够保证学生有一个有效的提升的,而且如果只注重论文的话,那么就让社会的资金都浪费在了所谓的科研上面。这些科研没有办法转化为生产力,浪费了资源,所以说国内的大学教育是需要改革的,这样才能够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接轨。改革是需要循序渐进但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国内的大学教育体制虽然说有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利益相关方是不可能立马就进行改换的,毕竟在以前的体系里面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可能因为改革就丢掉了自己的饭碗。所以说这个改革必须要慢慢来,不过也需要学生意识到现在的弊端,并且利用自己的力量来避免。2024-05-07 08:57:204
关于高校改革与自身发展 1、高等学校改革后,事业编制是否还会如以前一样重要,为什么?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人员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高校行列,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的深入,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夹具,人才,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积??极成果和人才。人才强校大力实施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物尽其用的体制环境,是一个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人事分配机制,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勾勒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央组织部部人事加快改革人事制度“,”在机构的人事部,国务院办公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推进事业的人员聘用制度试行人员的意见制度改革,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面临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我看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以实现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稳步推进。 增强活力的用人机制,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就业提前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法律的”高等教育法“,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迫切要求,在国家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加强高校教师的建设的方向符合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全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校的契机,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是更有利的。首先,驱动通过的长香港学者计划和教育和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共同颁布,2000年“深化人事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实施的意见”,一组改革部部的指导下进行高校进行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加的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国家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所改善,显着提高高校教学行业有吸引力的。第二,相对短缺的背景下,自1999年以来连续招生院校,人数最多的大学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工作人员流动性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学院的转换教师任命机制稳步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和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地方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推进高校教师招聘的整体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育,科研,卫生和其他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或局部的改革,逐步完善,加快改革高校教师招聘的人员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的研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直属高校教师的招聘,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吸取新的结果,加快推进直属的大学教师任用制度改革政策的研究和系统的过程中,步伐。建立学术生涯早期和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就业机制竞争淘汰,“政策倾斜”的优秀学术人才“的实施,教师的工作分类管理办法”,“公开招聘”实践的教师,“教师聘任管理的重点下“,”教师聘任工作,充分发挥教授“,”淡化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弹性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想法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的作用的主要内容。准备由老师指定的教师聘任制,最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职位,治疗高能量低,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的现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转变。首先,由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管理。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打破封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和预约管理,并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教师管理制度。开放式的教师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校外通过平等竞争进入大学的渠道;(2)执行学校的外长组合系统的同侪审查,提高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减少直接选留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新入职的教授,副教授,教授在校外工作,学习经验;(4)通过促进人事代理制度,淡化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与人的依赖??关系。 >任用机制“重”工作的重新认证机制的转变,促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删除单教师资格身份评估,同行评议任命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进一步加强管理的职位,岗位聘任,教师聘任制,实现注释采用一个??位置的就业和工作任命团结。竞争择优,激励和约束机制移资。教师就业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值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措施:实施公开竞争招聘的全社会实施持续的就业制度,严格的预约评估,促进管理的职位,明确岗位职责和聘用条件,严格的学术标准实施的工资在刚可变薪酬的变化,按劳取酬,出色的良好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 转变的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行政任命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的关系。委任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和载体委任制度,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师聘任制。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更加规范,科学,大学教师和聘用教师应该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规范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终止和解散。五过渡到单一雇主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弹性,促进教育聘任制改革建立一个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灵活的用人机制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长期任用,教师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以提高评价的方法,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六的宏观指导转变的组合是由教师岗位等级的数量。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做教师职务评聘的排名不再实行管理改变了组合的宏观指导,教师的地位,并逐步过渡到大学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大学的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提高人员的利益。 7过渡依赖于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合作研究创新能力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老师的劳动力是相对独立的,高校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交叉融合,发展的主题,整合高校学术力量的要求进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日益迫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动的的招聘政策创新和团队建设,合作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真诚的合作。二,加强人员的分类管理,积极开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一个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和形成一个合适的专业特色的高校管理团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的系统。大专以上人员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积极和逐渐稳定。为此,教育部,的工作思路按照“认真审视认真执行的首批试点,并逐步开放”自2000年以来,举办了五所学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大,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试点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也加入到试点行列。大学教职员系统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学校通过实施职员制试点初步平滑大学教职员进行系统的大专以上人员。关系,加强工作职责和岗位管理,做到人员分类管理,先进的工作人员的任命机制,加强团伙的工资和按劳取酬,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改革学校工作人员,竭诚为教育,学校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已显著改善。但是,改革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员工的岗位和员工队伍的属性,人员岗位设置,范围的界定工作人员的制度,员工工资政策,“双肩挑”系统的规范以及工作人员和社会融合问题,等等。在这方面,必须仔细分析,区别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积极开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的一个试点项目,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探索建立中的地位和职级相结合的员工管理系统的特点,大学管理相结合的3个工作人员职位和职相结合的系统员工的基本内涵的重新理解和定义,明确工作人员职务聘任制体现德才兼备和业绩为导向的员工队伍考核体系反映,年发电积累和评估作用的结果,员工的岗位和就业补贴相结合,坚持“团伙的固定工资,浮动薪酬刚成为”的分配原则;的总参谋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相结合,人员基本反映了年度业绩为导向的。进一步强调了工作人员分类管理,良好的就业岗位。工作人员职位分为两种类型的管理职位,领导和管理职位,及服务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增强,清除的类型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因此,有必要加强科学理性学校设岗工作,强调学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大小,工作的复杂性和易用性的师资水平等,符合要求的混合的条件下,自主设岗。大学的工作人员任命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师聘任制改革来实现系统的,完善聘任合同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高校雇用员工的岗位应是公开招聘,竞争水平的实际情况,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和学校的工作人员预约,新兵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达成一致的聘任合同,签署员工薪酬制度的设计应与国家的人员工资政策和标准的做法,以反映工作的要求和实际贡献的工作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融合,与学校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第五确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和措施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勤勉尽责的,和取得的成就,廉价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估,有计划地培训员工按照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研究发展学院准备的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大学准备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深化改革,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各类院校,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方面,而不是一门科学,权威,规范的办法,在1985年,教育部已发出上大学准备标准的意见,由于的情况下,在各方面的变化,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际情况,学院在2004年,工信部与国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根据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级的研究大学预备标准,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广东,湖北,河北,陕西,征求省和准备,金融,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并争取早日出台实施。在编制标准和管理高校的发展应该有几个原则:第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符合要求的人员编制标准的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和编制标准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同层次,实施指导,学院和大学编制管理,根据功能的一个机构的高等学府,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管理的特点,坚持的国家总量控制,自我,管理的学校,科学化和规范化,精简和高效的,原则,以确保的正常运行,较高的机构学习。学院和大学制定规范的内容包括:机构的领导职务,编制分类,编制标准,编制管理的基本编制初步考虑包括教学和研究准备,教学艾滋病,编制和管理的准备,但也挂靠单位的编制。在编制标准的基本形式,考虑生员比,即各种标准的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四,建立新的薪酬制度,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的高校分配制度改革支付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高校在研究人员的改革方案,发展高层次的人员计划和人才战略,注重的薪酬政策,以吸引稳定人才的作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相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薪酬战略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然而,薪酬与理论研究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相对滞后,如改革分配制度模式,如何建立新的高校薪酬制度,以适应人才战略的目标。主要在两个层次上的国家改革和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相关的问题。作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功能,推动公务员法的引进,促进我们的各项类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工资改革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系统的薪酬与表现,行业工资指导标准。改革内部分配,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采取了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高校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特点的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实践证明,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是国家工资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稳定和吸引人才。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分配改革,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考虑到公平分配的原则,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的,鼓励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因为干作为一种职业,干好事业的激励机制。二,为进一步规范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提高能力为导向,以绩效为导向,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彼此,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三是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式的各种因素,并鼓励优秀人才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创办的企业和其他方式获得合理的回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度,可以实现在短期聘任的教师。五补偿策略的研究思路,从一个长期的灵活的分配形式角度的工资分配方式和货币化相结合的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高校薪酬制度的逐步建立。深化高校人事改革制度,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适当的保障措施,动员我们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以提高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能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很多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推进改革人事制度,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一步一步的实现;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人事。2024-05-07 08:58:001
中国大学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改革?
与常见的“为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不同,为大学生施加压力的主张引起了热议。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平时上课压力已经很大了,为什么还要施加压力?也有人担心,如果对大学生施加压力,大学教育是否也会逐渐应试化。在教育部的反应中,加强本科教育旨在彻底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事实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接受的学习强度之间存在差异。中小学生正在进入身心成长期,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健康成长。大学生通常已经成年,他们抗压能力强,可以完成更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看来,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本末倒置。从知识结构上看,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更细腻,更开拓,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有些家长、老师经常说上大学就容易了,容易让学生误解对大学课程的认识。当然,给大学生施加压力不仅仅是增加课业负担,还需要完善大学教育体系,包括评价机制的改革等。要给大学生施加压力,本质上要加强本科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管理课和生活,不搞“放养式”管理,不鼓励学生只增加课业负担,影响大学生活,甚至影响未来人生、职业规划。毕竟,现代大学培养着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的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科研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掌握基础技术、了解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人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理想,让学生积极投入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尤为重要。为大学生施加压力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还需要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创新。因此,只有创造更丰富的教育场景,给学生更多灵活的学习机会,形成只有高校鼓励创新、鼓励研究的氛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才会更加扎实,更有实效性。2024-05-07 08:58:116
中国高等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的?
最早是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改革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10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创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4号文件”和2005年发布的“1号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均为加强高校教学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的基本认识逐步确立。 2007年1月25日,一场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关注的目光。会议内容是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内高教界称之为“质量工程”。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为此投入2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一笔专项投入。2024-05-07 08:59:574
你如何解读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实行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大学发展来说,能否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调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陈吉宁说,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表示,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好解决、好克服的问题大多已经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都是关系治理核心的关键问题,就在眼前,绕不过去,必须要啃。“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创一流的根本动力。”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指出,目前,上海已完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正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迈进,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 改什么?——以“评价”为切入点 如果说,以往高等教育领域的单项改革是一首刚劲有力的钢琴独奏曲,那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如同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而评价就好比是“指挥棒”。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代表大会执行主席单位做咨询报告时表示,评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衡量,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理念引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评价”关乎大学、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如何才能形成分类、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综合有关咨询意见,在咨询报告中提出10条具体建议。刘建平在做咨询报告时介绍说,主要是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模式、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和完善社会评价,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就大学评价而言,要改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大学评价的最重要内容,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破解“千校一面”的局面,引导不同高校办出特色,以科学评价为基础,通过绩效拨款,引导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就教师评价而言,要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将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硬性指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就学生评价而言,推进差异性、多样性、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分类分行业评价,探索学生自我评价,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怎么改?——因校制宜,注重制度创新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 王恩哥认为,尽管学校的综合改革千头万绪,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认为,为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应以章程建设为统领,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原有的传统制度框架,重点突出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追求的卓越教育制度、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权益制度、以学术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术权力制度、三大行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等,着力构建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陈吉宁表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重大任务,具有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但我们要有信心承担起综合改革历史任务,率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4-05-07 09:00:172
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怎么分析?
国有大学独立学院改革的背景: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改革分为几种情况:转为民办。这类大学主要是社会投资的独立机构,附属于公立大学后再投资办学。最后,它经常变成一所私立大学。独立学院应改为国有大学。这类独立学院一般是由政府投资,隶属于国有大学的独立学院。由于这种学院的最终改革,它被改为国有大学。还有一个班级没有办学资格,将停止办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来谈谈变成私立大学。转为民办大学后,与以前的独立学院基本没有太大区别。学费和以前一样。名字改了之后,可能和以前不一样了,其他都没变。主要说一下国有大学这类学校,变化不大。学校的名字已经改了。当学生进入学校时,他们就是一个学校的名字。当他们毕业时,他们的文凭和学位证书可能会成为新的大学名称。其次,毫无疑问,公立大学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都优于私立大学。那么国有大学的收费可能会降低。私立大学收费高,现在变成公立大学,大学学费肯定会降低。加强师资力量具有国有大学办学资格,相应的主管部门和机构会对这些大学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对于他的教育资源,他会从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老师将来会得到提高。教师水平也会提高,因为相比私立学校,一般考生更愿意在公立学校任教。毕竟他的岗位和工作性质很明确,而且是事业编制,所以区别很大。最后,独立学院转型为公立大学后,其办学规模可能会变小。原本是独立学院,现在转到了国企,国企的审计也比较严格。相对于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很多,如果不符合要求,或者水平达不到要求,可能会被撤销,然后他的一些关键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写在最后:独立学院改革的影响依然不小。由于之前独立学院这一块比较混乱,国家为了整顿这一块,针对独立学院的一些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办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关注这类信息。然后我对我的大学有了一定的了解。2024-05-07 09:00:428
任正非指出大学要着眼未来国家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怎样进行改革?
大学应该突破自身的禁锢,做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近日华为内部的网站发布了一则讲话,这则讲话主要是C9高校校长来访华为座谈会上的讨论内容。任正非在座谈会上指出,大学不应该再被一些东西束缚,很多工程,应用上的事情,应该交给企业来负责,而学校则应该着眼于未来二三十年内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大学的研究团队不应该只关注于眼前的问题,应该关注更加前沿,更加基础的科学,让国家的基础科研实力,得到增强。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过度关注于眼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工程上的问题,导致我们国家的基础创新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任正非也指出,我们的科学家不要老是想着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是要想着未来行业的发展,以及几十年后,行业技术的变化,去做最前沿的研究,而不是一味的面向市场,不断创造产品。科研人员应该放弃追逐眼前利益的心态,去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研究可能短期内无法产生收益,可是长期来看对国家和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虽然华为的业务受到了阻碍,但华为并没有放弃对核心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海思半导体的投入。近期,华为总裁郭平在近期的会议中,强调海思很快就会开启40+的博士岗位招聘计划,这些人才将囊括芯片制造的所有岗位,包括最薄弱的芯片生产环节。有媒体猜疑,可能华为也会走上,英特尔和三星的路子,从芯片研发到芯片生产实现一路龙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了,虽然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和金钱,但这些资金花得还是很值得的。2024-05-07 09:02:326
河南科技大学对住宿进行书院制改革,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首先,书院制改革是处于创新的目的,改变教学管理方式。其次,书院制改革是将所有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另外,书院制改革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2024-05-07 09:03:104
中国的大学应该怎么改革
一是由中国当前大学改革中出现的悖论所引发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大学改革很强调学术自由,可是学术又不能自由,大学强调自治可又不能自治,大学有政府的干预,不得不与政府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受政府的控制和制约,大学要去行政化,却又与行政脱不了干系。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大学到底如何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二是我对理论兴趣研究之使然。了解我的人可能知道,我的研究的主要兴趣或领域是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研究教育的理论问题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如果说,前一段时期,我研究的理论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从宏观的层面研究中国教育改革的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及人性等这五个范畴及其关系的理论问题,现在则要集中研究某一个领域如大学这一个领域的改革的理论问题了。就要弄清中国大学改革的理论是什么,影响中国大学改革最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究竟是什么。2024-05-07 09:05:032
在新中国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下,你以为高校在哪些方面应做改革
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确立为高校整体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结合中国国情、各学校的特殊校情,出台了许多改革方案,为探索高校改革之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管理思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途径上仍然十分封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力度不够,没有与国际高等教育界加强交流和接轨的信心,也缺乏将本校、本系、本专业推向国际学术界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随着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临近,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整个思想观念系统的全面开放。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与其坐等外国教育界携带雄厚资金,在国内投资建校,争夺生源、师资,不如尽快转变思路,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方法,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充实竞争力量。当然,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由于国情不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模式,并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中国来。比如,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许多高等院校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实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体制,这并不适合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在这些国家,大学校长以及其他重要管理岗位,基本上是由学校内部的教员选举产生。校长的领导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学的集体领导机制。由研究生院、各系、各专业的关键教员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许多重要的教学管理事项的决策,起到批准或否决的作用。因此,在高等学校的管理权的归属问题上,与我国明显不同。同时,在内部不同种类的人群的权力分配上,也与我国的做法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比方说,在日本的一些私立大学,主要由教学人员,即各系、各专业的教授,集体研究、决定每年的招生方向、课程设置、奖学金分配、新教员的录用等重要工作。学校的教务科、学生科等,仅仅是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教授会议做出的各项决定,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力。在教学过程中,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而是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其教学方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校方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主要是依据学生选课的人数,以及学生对有关任课老师的意见。可以讲,教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受到广泛的尊重。但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人事架构,仍然摆脱不了官本位的办学思想,缺乏对学校主体教员的重视。因此,在许多高校仍然残留着外行领导、管理内行,学历低的管理、领导学历高的怪现象。在许多大学校长的心目中,教师充其量处于一种工具的角色,而治校办学的依靠对象,是各职能部门大大小小的官僚。值得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正在积极推行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如在行政部门推行职员制,后勤从高校脱钩,提高教师主体的物质待遇,设立关键人群岗位津贴等措施,都是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人事改革是一项牵涉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步骤和方法上既要加重改革的力度,又要维护高校整体的稳定局面。国外大学的人事架构达到目前这样高效、精简、职责分明的水平,是经过许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最终实现的。即使今天这种管理模式,也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学校自身发展的因素,需要进一步改革。在人事改革,尤其是教学部门人事改革的问题上,有可能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以国情特殊为理由,拒绝吸收国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长处;二是全盘西化、全盘外国化,不管适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管适合不适合本校的情况,都原样照搬,简单翻版。这两种错误的倾向,都不利于我国高校与国际教育界接轨,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战略。真正的国际化,是保留各民族特色,按国际规则办事的国际化,而不是教育的殖民化。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对于师资的合理配置,也是面向国际化挑战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许多大学,尤其是一些私立大学,为了压缩教育投入,同时又要确保关键教学岗位的质量和在职业选择上的竞争优势,采取一种高薪减员的师资配置方法。换句话说,对教学岗位的要求奉行宁缺勿滥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与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任人唯贤、宁缺勿滥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教师岗位上投入的比例,与其他行业的可比级差,仍然太小,尚不足以形成教师岗位的竞争优势。只提要求,不提投入,盲目提高岗位责任,不考虑,或者不充分考虑任职者的物质需求标准,是阻碍教师岗位发挥应有效益,最终形成人浮于事、大锅饭局面的重要原因。我国许多高校在师资和学生的比例上严重失调,大学人满为患,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管理思路方面的问题。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对教师岗位特殊性的认识。目前,许多大学领导者仍然把高等院校理解为就业的收容所,而不懂得大学是社会择业的模范,是高标准、高回报的竞争场所。这样的岗位对应聘者和任职者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能给社会的精英阶层提供发挥才能,获取高额回报的机会,是确确实实的宁缺勿滥的重要位置。但是,这方面的改革,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也决非没有任何弊端。虽然国外许多大学解决了上文所说的优势岗位和宁缺勿滥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如何提高这样的岗位的流动性,让在位者有压力,让不在位者有应聘机会的问题。目前国外许多大学,一个位置几十年不变,近乎终身制,新岗位又很少增设。这就使得许多年轻有为的青年学术人才无法在大学谋职,无法走上学术道路,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相反的,中国目前许多大学虽然也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但对年轻学术人才的重视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能超过国外许多大学的平均水平。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不仅包括向国外大学借鉴、学习,而且包括把我们已有的好经验、好方法推向世界,从而促进世界学术、文化、教育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综合调整。围绕大学课程如何设置这一问题,不同的大学,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自然在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布局上相差很大。国内大学之间,尚且如此,与国外的许多大学相比较,更准确地讲,与国外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大学相比较,差异可能更大。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是政治色彩浓的课程太多,与实际脱节的课程太多,只讲空头理论但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课程太多,而确实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关键的问题是,我国许多高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针、教学方法的时候,奉行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原则。许多教学岗位的管理者只知道对照教育部的文件和校长讲话办事,而很少考虑受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这些都是计划管理体制在高校办学思想和理念上留下的后遗症。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改革要换脑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个革命首先要从为政者的思想观念上入手,"知难行易",否则各项改革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国外许多高校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社会,调整方向。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才,还是培养属于上一个世纪或下一个世纪的人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几十年课程设置不变,怀古情结复杂,向学生灌输的是历史,而不是现实。有的甚至拒绝面对现实,把高等院校办成了一个与社会隔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象牙之塔。毕业后的学生,只会做死学问,念死书,而不会做实际工作。这和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无关国计民生的科举教育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当然,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我们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参观、访问、借鉴、学习国外大学的各个方面的长处。但遗憾的是,由于官本位意识、资金、签证、语言等问题的制约,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涉外机会比较少的院校,在出国问题上,不考虑出国的人是否专业对路,是否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是否懂得高等教育管理,是否有虚心学习他人的胸怀,该派出的人不派,不该派出的人,却出于人情观念、关系因素,派出很多。最后,许多宝贵的出国学习机会,往往沦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公款旅游。此外,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高校在对外交流的层次上还停留在行政部门人员的互访阶段,还没有能抓住时机将对外交流及时推向学术层次,推向受教育对象,即在校学生与国外大学之间的访问、学习层面。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道路。心血来潮,盲目引进,固然不可取,但被动等待,坐失时机,一万年太久,也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2024-05-07 09:05:142
在高校实施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如何确保教师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1.北京大学的激进改革 2003年5月12日,《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北京大学各院系。6月16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出台。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首先,力争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聘教师在讲师岗位上最多工作6年,理工医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9年,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12年。讲师和副教授若在两次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的机会中不能成功,学校将不再与其续约。其次,力争解决学术近亲繁殖问题,让人才流动起来,提升学科竞争力。提出各单位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讲师岗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副教授和教授岗位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择优聘任。 透过改革方案,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力争强化自身体制优势,从而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意向十分明显。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人事制度突破性改革的高校,北京大学面对的困难和争议要比后来者大得多。正如北京大学校方的看法:“渐进式的改革更容易取得成功。不能奢望通过一次改革就解决高校人事体制中的所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认清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2.中山大学的温和方案 北京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引起轩然大波之时,中山大学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已悄然开始实施。中山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各院系的编制核定和职位设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职务的聘任分为“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两种,只有教授和部分副教授可获得“终身职位”;3年为一个考核期,对每个教师进行考核;各院系制定本院系的教师职务基本责任标准,其中包括有关工作量的规定等。中山大学明确表示,将有步骤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整个方案实施启动分三个阶段,教师系列启动,先对校内现有教师进行考核及原职位聘任,再根据规程的要求与程序公开招聘所需岗位;然后是管理干部系列和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系列;医疗系列通过调研和规划,然后按新规程实施。 同样是打破高校教师的“铁饭碗”和终身制,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一北一南两种改革,被外界赋予了“激进”与“温和”、“暴风骤雨”与“和风细雨”的比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任剑涛教授指出,现阶段北京大学的教师编制处于满额甚至超额状态,中山大学的大多数学院还处于缺编状态,所以北京大学改革又叫“减员改革”,而中山大学改革可以说是“增员改革”,相对来说,中山大学遇到的阻力就比较小。 3.华中科技大学的渐进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的改革介于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改革之间,它于2004年开始实施聘任制工作。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院系学习、讨论和准备阶段;然后是全面启动并完成各项聘任工作阶段。为了积极推进、稳妥实施教师聘任制,在符合教师聘任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首次聘任主要是建立制度,进入体系。在推进教师聘任制度中,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教师聘任制实施中的条款规定:一是学术评价中关于统计学术成果时间界定问题。2004年和2005年的教师聘任,申请高一级教师岗位人员的学术成果仍按任现职以来的统计,2006年后的聘任则是按最近5年来的成果统计。二是首次教师聘任中,虽然学校暂不与受聘教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但对于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已满25年或在校连续工作满1O年且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教师,学校将维护其合法权益,保留其与学校的人事关系。三是在9月底至10月底的准备阶段中,院系要全面考虑,提出准确的编制及岗位数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好人力资源。 二、我国教师聘任制产生的背景分析 1.历史背景 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教师的录用、任命和调配等管理工作都是通过计划与行政的形式和手段进行的。这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教师任用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是相适应的,曾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种制度的弊端已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工形式僵化。现行的固定用工形式削减了学校用人的自主权和教师选择学校的权利,忽略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师工作缺乏严格的岗位职责,因而出现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第二,流动渠道不畅。单纯的行政手段使得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状况严重,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现行教师的来源单一,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很难进人教师队伍,而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又出不去。人员结构性的超缺编严重,造成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局面。第三,竞争意识缺乏。以前过于集中和统一的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使教师形成了一种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的不正确的“安全感”,不能主动适应岗位变化的要求。人岗不符现象严重,出现了有人不适其岗、有岗不得其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和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推行教师聘任制。 2.法律背景 建国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虽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类型,但教师不是学校的职工,而是国家的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干部”的职业身份,被纳入国家行政干部管理系列。在任用方式上,国家主要通过政策,对教师实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人事制度。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人事关系,基本上是由代表国家的教育行政机关,根据计划和指标,通过行政形式,建立和变更的。学校只是作为国家职权的执行机构存在,并不是用人主体。教师的这种身份和任用方式,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难以维系,使教师与学校几乎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用人制度固有的问题开始日益显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最终目标是改变用管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取消事业单 位的行政级别,相应地取消事业人员的行政级别或按行政级别确定其待遇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人事任用制度。 三、教师聘任制的实践与争议 1.高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1993年,《教师法》首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1995年,《教育法》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8年公布的《高等教育法》第48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至此,高校教师聘任制步入法制轨道。 2.1999年以来,很多高校纷纷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实的聘任制与应然的教师聘任制有相当大的出入,并未达到实施聘任制的初衷。甚至出现了借聘任制的“择优聘用”之名,行“拉关系,走后门”之实的现象。这样不但没起到激励优秀的作用,还会打击勤奋优秀者,当然也就形成不了聘任制所期待的“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局面,更没有完全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用人激励机制,未能体现聘任制的“平等、自愿、市场化与合同化”理念。实践中的聘任制仍具有非常浓厚的行政色彩,即学校和教师之间仍处于命令与执行、决策与服从、强制与被强制的行政法律关系。 3.教师聘任制推行以后,引起很多争议。有学者对北京大学改革提出两点疑虑:首先,北京大学的人事改革只有教学科研动,而党政管理却不动。当然,教学科研是学校的主体,改革起来也比党政后勤管理容易得多。但是,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不跟上,就会引起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内心的不平和极大的不满。制度上的不公平,就很难平衡出全局的公正性,何况同在一所校园中,这种不满一旦被蓄积,其反弹程度也就难以预料。其次,由谁来评价?评估主体不克服教授资格审议中现有的一些弊端,就会有损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由于北京大学教学人事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精神是“不升即离”,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现在的教授资格审议有弊端,打招呼、讲人情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个评审教授有时能接到为某人说情的条子或电话多达十几个。还有资格的衡量问题,现在许多高校和地方在评审时把物质生产引进到精神领域,把市场经济法则引入到学术评议上,对教师的考核像对计件工,将论文、科研成果、教学等都折算成分值,但毕竟知识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 四、关于教师聘任制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由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与教师权利、义务规定的不对等,以及高等学校同时拥有管理者与聘任者的双重身份,导致高校教师聘任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因此,只有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对高等学校聘任权的监督,明确教师聘任适用的法律依据,才能保证教师聘任制的依法实施。 完善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克服当前高校教师聘任制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从立法上讲,对教育法中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并及时制定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下位法规是十分必要的。现行教育法在对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进行规范的过程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论”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将教育法理解为管理法而不是维权法;更多地是从提高管理效率的理念出发,而不是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视角设置法律条款。从法律监督的视角讲,加强对高校聘任权的监督是保证聘任过程公正、公平、公开的有效途径。聘任教师是法律赋予高等学校的法定权利。为了防止高校在实施这一权利的过程之中侵害教师的合法权益,对高校聘任权依法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从现行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看,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师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为了有效实施对高校权力的监督,防止高等学校滥用权力应在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利与义务,教职工代表的产生办法,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职工的比例,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防止高校滥用自由裁量权,侵犯教师及其他职工的权益。 2.建立公正合理的流动机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可以逐步建立多元的教师聘用体系,可以有终身聘用、长期聘用以及短期聘用,甚至有兼职的教师或课程教师。教师聘任制为优秀教师进入名校、好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薄弱学校处于难以进一步发展的窘迫状况,使我国的教育公平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但并不是日本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等。也就是说日本同样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日本各个地区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却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惟一可能有变化的师资水平也通过法律规定力求持平,日本法律规定了每个教师在一个学校执教的最长年限。但我们借鉴这一做法,必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经费的大投入。其次,有关部门一定要放长眼光,熟悉人口资料。根据稳定的人口数量来决定后备教师的储存量,并力求达到年龄上的优化组合,避免出现断层。第三,教师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标准,不再拘泥于《教师法》中关于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于又不低于公务员的表述。把教师工资水平提高到与公务员工资水平的适当高度,在全社会形成羡慕教师职业的氛围。第四,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淡化户口意识,解除教师的人身束缚,从而使教师选择就业时不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合理流动。 3.增加教育经费的投人。教育经费不足是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这也是目前教师聘任制开展面对的一大难题。伴随着高等学校的一系列改革而推出的教师聘任制,在具体操作时必须慎重。因为中国毕竟习惯了几十年的教育“包办”制,人们的心理和外部条件准备不足。比如鼓励企业赞助高校的相关政策,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的淘汰机制等,都需要有关方面认真地逐一建立。否则,教育改革的成果不能确保,教师聘任制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教育法》确定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以及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重要准则。1998年8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60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年增长。”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方针政策固定下来,不仅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而且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2024-05-07 09:05:221
假如我是大学校长,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论文
载要;大学是一个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地方,是一个公认的半社会,是学生求职的摇篮,实现梦想的起点,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在很多的地方,每一年都在进行改革。面对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越来越发现要面对社会,是特别的困难。但还是有很多的学生不认真的学习,导致毕业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关键词;改革,工作学生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每天泡在网络之中或者每天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以至在讲找不到好的工作,本文就以学生应该怎样正确的面对在校园的生活进行讨论。一‘、·平时的上课学生和学校要怎样面对 1·学生在学校的目的是学习,不管是书本上的东西还是在社交方面都应该注意,要以我是学生来面对,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相信老师是不会害我们的。在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容易让自己盲目,也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把老师讲的东西吸收。 2·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老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学生是主题的方针。由于学生在上课时容易走神或者玩手机等,应该提醒让老师对学生进行警告。 3·晚自习还是要适当的有几节,在南方还好,天黑得迟,北方就不一样了,天黑得早,很多的学生晚上很无聊,也容易让他们犯一些错误。 4·在课间的休息方面,尤其是在中午,应该至少有一节课的时间,给与最好的休息,才能有好的学习效益。 二·校园的改革 1·目前很多的大学只是注重一个学习环境,那就是图书馆,而不在校园内的其他地方设立学习场地,或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校园内,依然要注意室外的学习场地,在室外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例如葡萄架‘.凉亭等。 2·在图书室内的书籍依然不够,很多书籍只是让学生知道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的了解,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利,所以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就要满足图书的充足,大学一般都是在县级或市级以上的城市里,可以和政府的图书馆联系起来。三·网络流量的开放问题 1·学校给学生开放的流量要足够,让他们有更多的网络资源,相当于有很多的家教,有问题可及时的解决。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多,有了过多流量,会导致学生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等,没日没夜的沉浸在里面。 2·机房的开放,规定每天多少时间。在周一到周五开放的时间在很多学校都不错,在周六和周日就有一些问题,一天都在,应该给学生的号码设立一个极限,规定最多多少时间。四·学校的社团发展问题 1·社团是学生的天地,是他们锻炼的地方,要给足空间。在学校,很多都是以学院为单位,不是他们学院的社团,他们进去就好像得到了歧视一样,不可能在里面得到重视,很多都因此而不参加,所以在社团里面要给每一个人平等的待遇。 2·社团的活动范围不要只是局限在校园里,而要向社会上发展,以证明学校是半个社会,学生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社会。参考文献网站;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网,教育论文网,关于大学改革的论文2024-05-07 09:05:291
哪个国家率先领导了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德国率先领导了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培养人才的一元职能。这一发展阶段可以确定在1809年柏林大学创建之前。因为大学起源的标志尚有争议,所以我们可将柏林大学创建之前这一阶段的大学历史划分为起源阶段。大学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传播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作用。2.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二元职能。大学社会职能进化的第二阶段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相联系。大学科研职能的确立,一方面促进了德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关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团结的研究与传播,使日尔曼民族的复兴运动得以空前高涨,使德国在继法国之后的19世纪成为世界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3.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元职能。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强社会服务新职能是与美国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后一批赠地学院的建立相联系的,尤其是以威斯康星大学办学思想为标志。2024-05-07 09:05:351
关于当前大学绩效改革存在的问题
问题大了,一、对考核工作的态度 在对员工考核工作的看法上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一)考核就是对员工的惩罚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考核是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给员工挑毛病,借以惩罚员工,同时也多少展示一下上司的权威。"这么不努力工作,不扣发你工资才怪……"、"你表现得太糟糕了,还是另谋高就吧。。。 。。。"。在这种错误认识下,管理人员容易在考核工作中违背本应遵循的原则,甚至会错误地执行考核结果。员工则会惧怕考核,逃避和拒绝考核,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士气和战略发展。 正确的认识应当是,考核是员工追求高需求层次的体现,做好考核工作就是为员工满足高层次需求服务,它是一种激励方式。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就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在企业中,员工在追求友谊、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之后,必然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具体体现为员工对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 绩效考核 的需要因为,员工希望知道自己的绩效水平究竟怎样,以此来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当考核结果显示业绩骄人,成果丰硕时,员工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由此会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因此,企业应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视员工考核为满足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手段,把做好考核工作当作是对员工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的有力促进。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考核是企业改造和强化员工行为的一种方法。考核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变消极为积极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作为考核的指导思想之一,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剌激所做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造外部环境,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根据该理论,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考核的办法来刺激员工,借以达到保持和发挥员工积极行为,减少和消除员工消极行为的目的。具体来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考核来认定员工的哪些行为是对企业发展目标有利的,在这种剌激作用下,使员工感到对自己有利,从而增强以后这种行为反应的频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二)考核就是为了考核 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除对以"选拔"干部为目的的考核较为重视以外,对工作中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能力考核并不重视。在他们看来,考核仅仅是人事人力资源管理 者好其他业务工作的基础。比如,依据考核结果提拔优秀员工或惩戒碌碌无为之辈;帮助员工沿;为增加工作出色者的工资奖金说明理由等等。可以说,员工考核工作是否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在管理中应用是否广泛,是衡量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考核的过程 进行员工考核工作时,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只有将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工作标准相比较,才能得出较公正的评价,而且工作标准越明确,评价鉴定才能越准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考核的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没有考核标准或标准比较简单 不少管理人员至今还在犯着想当然的错误,他们认为员工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在岗位上做些什么。例如一家网络公司对员工的具体要求竟然只有四个字"踏实肯干"。这种评语式的考核是开放式的,显然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表现得好坏,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二)虽然有考核标准但不科学且缺乏可操作性 有些企业自行设计的考核表往往评价项目概念混乱,互相覆盖或缺乏具体的界定尺度。比如,某企业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核干部,仅仅定出了一般性原则,具体这四个方面如何分解,每一个因素又该如何划分等次,如何衡量,却找不到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是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其是,标准有差异,结果无可比性;二是不制定具体标准,必然会大量的掺杂主观因素。 要想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必须首先明白,一个公正而又清晰的考核标准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基本信息: 一是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比如行政秘书工作,该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就应该包括:打字、接待、计划安排、文件与资料管理、办公室一般服务。通常,这一部分的信息是依据"职务说明书"得到的。国外企业一般的习惯做法是,新员工在上岗的同时就会得到一份"职务说明书",在职务说明书中,详细地列出了该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范围与目标。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但要将企业里的每个岗位做出准确的描述并非易事。进行职务分析,不仅是为考核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消除企业中当前依然存在的"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从基础工作抓起,在定岗定编工作的基础上完善职务分析。 二是员工做到何种程度并用描述性语言对不同程度加以界定。比如要考核员工的工作质量,如果我们可以把工作质量分成杰出、很好、好、需要改进和不令人满意这样五个档次的话,杰出的含义就是指所完成工作的精确度、彻底性和可接受性十分突出,并且明显地比其他人优异得多。好的含义指的是所完成工作的精确度、彻底性和可接受性是称职的,可信赖的,达到了工作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才会使考核更具有可比性,并且使考核者更容易对考核结果进行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明白,考核标准的制定应是管理人员与员工两方面共同确认的。虽然考核标准是用来衡量企业内员工工作各个方面好与坏的尺标,但这绝不意味着考核标准仅仅是管理者们单方面就可以加以确定的事情。与企业中员工达成共识,是标准最终得以贯彻、实施并赢得一致拥护的前提。 三、考核的具体操作 考核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是搜集到的员工信息与考核标准进行客观对比的过程。由于在企业内部存在以下原因,使考核结果不准确,产生了偏差。 (一)考核者的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在考核者之间存在着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考核时,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一些考核者在考核时,不自觉地出偏,对态度、性格合自己心意的人评价过高,对自己看不惯的人评价偏低。例如,有些考核者推崇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那么,追求时尚、个性化的年轻人恐怕就会被认为是不踏实、不稳重。那些因为存在一些考核者不喜欢、不欣赏的个性品质的员工哺其考绩很可能会很糟糕,这的确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干的不好导致的。 (二)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将员工的实际表现与标准做比较时,再公正客观的比较也会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对标准有不同的主观理解是使考核结果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结果,就会产生对标准衡量尺度的宽严不一。有些考核者要求过高,经常表现出对员工的工作感到失望,在考核时,就会低估员工应得到的评价。相反,有些考核者认为最好的员工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差的员工也是很难找到的,于是往往习惯于将员工都评定为中间等级。 事实上,影响考核出现偏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和复杂的。要想将上述所说的偏差对考核结果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要对以上可能产生的偏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搞清楚可能出现的偏差会有助于考核时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次,应选择正确的考核方法。每一种考核方法,无论是量表法、人员比较法还是行为事件法,都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可有所侧重地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最后,考核前对考核者进行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培训中不仅要对考核的必要性在理论上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对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与此同时,还要对员工考核过程中会出现的失误进行详尽的讲评,并可利用案例加以解释。最好能进行模拟考核,以使培训更加有效。 四、考核结束 目前在企业中,考核依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考核活动既不允许员工本人参加也不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由此失去了考核的一项真正意义。主要原因如下: (一)考核工作就是管理者行使职权 企业里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进行考核就是管理者的工作,员工只能接受其结果,是奖是惩只能惟命是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考核结果与员工进行沟通太麻烦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考核结果与员工沟通还是应该的,但真正沟通起来面临的困难不少,要想达到好的沟通结果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与其这么复杂,还不如减掉省心。特别是万一沟通效果不好,还会引起纠纷,产生紧张和矛盾。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首先,明确参与考核的人与机构。一般情况下,直接主管人员、同事、员工本人、下级甚至工作绩效评价委员会都是考核工作的参与者;其次,对考核结果必须展开面谈。这是考核结果出来后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考核员工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双方通过全方位的沟通,对考核结果有了一致的认识,并对改进目标与方向达成共识,员工接受了考核结果,并准备朝着改进目标去努力,考核才真正有效。当然,处理好沟通的每一个环节是需要勇气和条件的,这也正是对我们 企业管理 人员水和才干的一次检验。2024-05-07 09:06:162
如何改革大学
向哈佛大学学习 如果笔者没有弄错的话,哈佛大学在张教授的“说明”中共出现了10次之多。哈佛大学几乎成了教育的样板,西方教育乃至美国教育的理想标准。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一方面,哈佛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影响,使其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的理想选择;另一方面,哈佛在中国学生和社会中的光辉形象可以赋予张教授的改革草案以巨大的吸引力。想想看,如果北大变成哈佛,或至少和哈佛比肩,那对于崇拜哈佛的中国学生和教师来说是多大的荣耀啊!可是北大能变成哈佛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看看哈佛或者美国其他的著名大学是否吻合张教授设计的北大改革草案。 根据张教授的“说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草案的核心是“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加上学科的“末尾淘汰制”。据张教授说,“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基本上就是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tenure-track"制度。这种制度也被称为‘up—or—out"(不升即离)合同”。这里,我们首先讨论“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 有必要先指出一点,在美国讨论高等教育的文献中,终身教职(tenure-track)体制和短期合同(term contract) 制度往往是大学雇佣教师时可供选择的两套不同方案。近年来,由于大学资金紧张等原因,终身教职的问题再次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界广泛争论的议题。拥护和反对的双方围绕学术自由、工作保障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在这些方面究竟是终身教职制度好,还是短期合同制度好。2024-05-07 09:06:391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扩展资料:背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扩招2024-05-07 09:06:494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期待
中国的大学不能只注重教会了学生什么技能,大学应该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人才,如何去理性地面对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它。“大学读什么?”这是来自渤海大学的王文韦同学在阅读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后思考的问题。关乎高等教育改革、关乎教育公平、关乎就业等话题,历来都是作为人力资源队伍中的支柱群体的大学生最为关注的。2月28日至3月28日,《纲要》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很多在校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纲要》的讨论中。他们通过专题讨论、网络发言、撰写心得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在众多教改亮点中,最让大学生关注的莫过于《纲要》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的邓艳同学说:“这是和我们大学生最息息相关的一个部分,也是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部分。我们期待着《纲要》中的好措施得以落实,并最终让学生受益。”关于提高教育质量从《纲要》中可以看出,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不可否认,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质量的认识看法不一。对此问题,在校大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唐静静同学说:“我国现在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已初步形成若干所能够有条件向世界一流冲击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进一步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地方。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在与国际知名大学加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完善。”“大学生从高等教育中首先汲取的应当是专业技能的养分。很多大学生抱怨,四年大学生活结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依然没有拥有能让自己的双脚坚实地站立在这片大地上的本领。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高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学生们自己也要增强紧迫感,主动融入社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来自渤海大学的王文韦同学认为,“大学时代是思维和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老师应当培养学生们一种关注社会,关注公共事务的情怀,我认为这甚至是比一科考试考了90分更为重要的事情。假如青年人能带着一份公心和诚意,把自己的专业所学作为改进社会的基点,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就会不一样。”毕然建议:“如要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就涉及到改变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不然,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多年以来只有讲师职称的现象还会发生。如当旨在支持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最后沦为 ‘保研"、 ‘留校"的筹码时,我常常纳闷为什么不直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计划中。就业指导课在大学里成了出名的‘鸡肋",而校外的求职培训机构业务却蒸蒸日上,我常纳闷为什么学校不能和这些机构合作。再如国际上的学术合作中总是少了点学生的影子,很多学生连自己专业目前的国际学术争论点都不知道,那就算学校参加了再多的国际会议也不过是徒劳。”关于教育公平《纲要》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谈到教育公平,陕西省商洛学院丁伯宁同学认为应该加强高校间的对口支援。他说:“各高校中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一些高校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各界给予很大帮助,考生几乎挤破门槛;而一些相对发展缓慢的高校,如刚刚升本的高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会不予认可,招生困难,补录、降分录取都很难实现招生计划,加上学生就业率低,办学水平每况愈下。如何拯救这些落后学校,让学校、大学生看到希望?我认为应该鼓励学校之间的对口援助,让‘强大"帮助‘弱小",不仅如《纲要》中所说的‘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还要加强西部各高校内部之间的对口支援力度,毕竟在西部高校中也存在不同层次的高校,这样更方便高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达到共同提高。”《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评价上有了重大突破,第一次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初看《纲要》里对高等教育的规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之羽同学说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则故事: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水果摊上,一个学生正在买水果,突然发现钱包没带。老板却也不为难,让他先把水果带走。别人问老板为什么,老板指着学生答道:东京大学的。“我突然开始钦佩起了这个民族的教育!这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品德的锻造让日本人可以对他们的学生抱有如此大的信心,也让东京大学成为世界超一流学府。”陈之羽说,“中国的大学不能只注重教会了学生什么技能,大学应该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人才,如何去理性地面对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它。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就是要从这些地方做起。”2024-05-07 09:07:111
谈谈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我国高教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 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和评价 :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和实现社会现代化,80年代以来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发展大于改革,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在体制的更新和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提升上乏善可陈。 1、政治与教育、学术的关系的变化。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日益倚重知识权威的过程。对教育、学术而言,需要从阶级斗争、政治至上、官本位的党治文化,转为建立教育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本位的管理,以及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在制度层面的裹足不前,体制障碍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严重因素。 2、新的教育方针,从为政治服务转为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个有限的进步,其价值依然是国家功利主义的。但在教育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力量的消长都在发生某种变化,教育地方化、多样化的局面开始出现,体制外的教育开始生长。 3、就教育决策而言,政府包揽过多、行政主导的弊病并未解决,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并未根本改变,教育管理、教育决策中行政化、长官意志主导的倾向严重(如高校合并、扩招)。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由于公民、其他利益集团缺乏民主参与、表达的渠道,形成“教育利益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政策的情况(如重点学校制度、保送生制度等)。另一方面,以争取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教育决策,导致许多有违教育规律的行为(如标志性高中等)。 4、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目标以增长和效率为追求,在总量的增长中,出现价值的失衡和扭曲,突出表现为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边缘化;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突显,教育品质恶化。 5、就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超越持续50余年的精英主义路线,基础教育均衡化、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方针已经提出。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仍处于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混合和调整的状态。 6、就社会现代化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它意味着建立教育的公共性、全民性、人文性、民主性,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学术本位、学术内行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并结合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以资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借鉴。21世纪,中国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将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无疑对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也正在引入市场机制,以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国家、企业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依据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国家各级政府办学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正在由以中央拨款为主改变为中央和地方拨款相结合的形式,并且逐步向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主要指省级政府)的方式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政府拨款只能满足高校维持运作开支的50%左右,其余50%的经费要靠高校自己去筹措。但这不能根本上解决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国家各级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位西方国家的校长曾经说过“谁在最不应该节俭的地方节俭,谁就将失去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首先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二)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办学和个人办学。企业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市场的挑战,对企业来讲,能否拥有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企业投资办学不失为明智的举动。有远见的企业家,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已经投资于高等教育领域。但是,目前社会力量办学还不规范。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并不是容易把握的事,并且需要很多资源(包括资金、场地、校舍、实验设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办学的。因此国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目前已有部分民办院校由于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被宣布停止办学。二、办学权力自主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原则,全国已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的体制,国家各部委原则上不再办学。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确立和落实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相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断增强。高校办学权力自主化突出地体现在内部财务管理、用人制度、面向社会等三个方面。(一)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随着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因此高校在经费的使用上向国家直接负责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还必须向除国家外的投资主体负责。我国有部分高校已经在尝试建立*骆永进:男,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9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骆永迸: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87现代大学制度,与传统的大学制度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集办学经费,校长向董事会负责。学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权也由校董事会负责,不必层层上报,这样高校财务管理的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二)高校用人制度高校的用人制度一直在困扰着高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由于长期以来计划体制的影响,高校没有较大的用人自主权。但是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用人制度的改革,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发掘和鼓励人才的用人机制。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用人制度,允许高校教师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本身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创造更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吸引人才。从整体上来讲,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可以使教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三)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主要是指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间接为社会服务,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必须多样化,并且能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及时的调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办学形式多样化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但适龄人口即18—22岁的人,需要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也需要接受适合其实际需要的、各种各样形式灵活的高等教育。为了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种短期的在职培训等等。(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逐渐融合以前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我国的非学历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影响着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向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也将进一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意味着,高等学历教育也将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会本着“宽进严出”的原则,逐步放宽招生条件;在学习年限上将打破全日制的模式,向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结合的方式转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并逐步向相互融合方向发展。(二)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将构筑起我国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2l世纪我国将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将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成人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受年龄的限制,并且办学形式比较灵活,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继续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社会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于其对学习对象的年龄限制少,形式灵活,尤其是不要求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到校学习,不影响学习者个人的日常工作,给予学习者高度的学习自由,因此从一开始实施自学考试,其发展速度就比较迅速。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时间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要求接受继续高等教育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四、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将进一步走向深入。21世纪高校的管理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将由专制管理向民主化管理方向发展。(一)高校内部管理机制随着现代管理理论与决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在高校管理当中的应用,我国高校将进一步由过去的以经验管理为主的方式向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管理为主的方式转变。以往的学校教育管理只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过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偏重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譬如说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Ⅷs)这一万方数据88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第1期重要的现代管理工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高校本身却在为政府和企业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自身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吗?应该不是,因为他们在推销其科研成果时,极力向用户宣传其使用价值。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校的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而没有充分注意和强调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管理的本质是现代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教育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着重强调教育管理中管理的一面,有意识地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实际管理当中,促使高校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方向转变,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有效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及其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二)管理民主化现代大学在学术与具体事务的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尤其是有着学术自由的传统,最早提出并实施学术自由的是德国的冯u2022洪堡,现代美国高校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大学里面普遍设有教授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与使命是对学术方面的事务做决策。现代大学的这一特征,表明了教授在学校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管理当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力。这也是现代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深入,教授在高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中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力,这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大学在管理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在对学生具体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自己很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力。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包括学生成立各种社团,设立学生管理机构),大学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在这一方面,我国地方高校也在积极行动。具体就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过程,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成立学生会,管理具体的日常学生事务。学校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机构,负责审批学生社团,指导学生会的管理工作,但仅限于在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正在向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我国高校管理仍将向这一方向发展。五、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网络化更是发展神速。仅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到1998年,在美国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占总数的60%左右,比三年前增长了3倍,其余学校也将在3年内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学习得到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顺应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经批准31所高校进行网络教育的试点,其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试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的政策,获得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进行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向修满学分的学生发放学历和学位证书。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目前网上学生已达18万人。网络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利用现代资讯技术和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网络与教学直接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可以自由选择上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这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的开展,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二)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已有400余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离真正的远程教育和网络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已经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高校也基本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的基于电视广播的远程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网上传输的课件基本上是纯文本式或者是可以传输声音、图像和文本的多媒体课件,还没有实现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这就限制了网上教学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使远程网络教育更好地发展,并体现其突出的优势,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软件;进一步完善远程网络教育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着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高质量的远程网络教育。2024-05-07 09:07:282
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会有新的观点和看法吗?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一向在人们心目中远离是非纷扰之地的圣洁的象牙塔--高校也频频被学生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高校被学生起诉,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学子们都在"认真地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它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2.高校往往仅依据学校内部的一纸超越甚至违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管理规定,就剥夺了受处分学生享有的受《宪法》保护的受教育权,这种处分的合宪性实在值得怀疑。 另外,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还缺乏程序观念。3.目前一些高校制定的学术管理的规定本身往往从实体上或程序上却是不合法、不合理、荒谬及不近人情的。4.在高校对教师的管理问题中,容易发生冲突之处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人事流动两个问题上。必须加强高等教育自身的及有关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的研究,加快高等教育立法以及及时清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类法律、法规的步伐,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法可依和法律、法规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高校管理中,必须贯彻依法治校,尤其是依法律程序或合理程序治校的原则。最后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以上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创新的手段。因此,必须大力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观念性问题的理论性研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2024-05-07 09:07:548
大学生改革开放发展史个人心得体会(两篇)
篇一:改革开放的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的心得体会 3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3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3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3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30年。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3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形成了中国特 色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巨龙腾飞的过程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一毛钱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装订死板的连环画,看不到笨重的黑白电视占据一隅。我们赶跑了霸据香港、澳门几百年的欧洲列强,在霸权主义的重重阻挠下我们挤进了 世贸组织,我们也用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回击了反华势力。中国近几年来出口贸易逐年加大,GDP稳居世界第二,无不体现出来改革开放的巨大魅力。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30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超过了1010万,录取新生逾570万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学习,提升素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二:关于学习中国改革开放感想 关于学习中国改革开放感想 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 关键字:改革开放;经验启示;科学指南 正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作出大量调查研究和深入理论思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尤其是关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统领了我们朝什么方向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共识,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最有力的理论武装,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全身心投入全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庄严宣示了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精心谋划了改革开放的总体方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凝聚了共识和力量,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通过大学生骨干网的学习,以及观看了有关改革开放的记录片,我重温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30余载春秋,学习到了改革开放战略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改革开放中所 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解决。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实现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同许多同辈人一样,我们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同发展,一同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享受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给予我们的便利和舒适。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历史性成就?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总结。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还需要从改革开放的机制上寻找。实际上,改革就是制度及相应的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转变。归根到底是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与转变。符合实际、适应要求、顺应潮流的改革能相对平和地 解决社会的突出问题,达到强动力、提效率和保公平的目的;全面、适度和有序的开放能搭建起更大的社会舞台,达到知优劣、明先后和增压力的目的。这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是极端重要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改革上讲,对中国来说,要在保持稳定和加快发展的同时进行社会变革,直到今天也只有改革是最合适的方式。凡是阻碍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体制、显失公平和缺乏效率的机制,导致腐败与泯灭生机的管理,都应该进行改革。产生、引起和强化了这些问题的旧的改革还必须通过再改革来解决。在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开放上讲,有开放就有竞争,而且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竞争,而有竞争就有压力,也才能促使我们以更快地速度前进和发展。开放能使我们与外界进行横向对比,这样才能知己知彼、优劣互见。同时,保持开放的局面和开放的心态,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容易学到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思路,可以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创造,自然就会提高我们整个事业的发展水平。封闭就容易僵化落后,所以不能走封闭僵化老路,不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之中,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经历了恢复重建、探索发展、成熟完善和新时期新发展 等阶段,锻造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不同特征的大学生。 作为******的大学生和学生干部,我们应该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培育有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培养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学生社团、设立有吸引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挖掘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多元资助体系和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主要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坚持政治育人、构建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推进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提高实效性和感染。结合自身,我们应抓住改革开放后给我们大学生所带来的机遇,我们在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前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提高自身能力、加深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4-05-07 09:08:291
高校是否该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专业招生规模?
中国现在的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只顾招学生入学,根本不管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这使得很多大专院校出现大批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工作的事情,对于这些学校的治理,国家目前开始逐步的进行。我觉得这对中国的大专院校来说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改革举措。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的毕业生数不胜数,如果各地区的大专院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没有一个好办法的话,那么学生上学花钱就等于白花了,所以对于国家要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专业招生规模的办法,我个人是表示支持的,因为现在很多的此类大专院校,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事情。现在我国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是大专院校在不断的扩招,各个地区的一些民办学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却越来越低,这说明扩大的一些大专院校根本不具备人才的培养,更不具备人才合理分配,这类院校本身就是不合格的学校,国家取消他们的资格是应该的,是必要的。中国现在的大专院校很多,学生现在选择大专院校并不难,但是选择好的大专院校难度却增加了。因为很多的大专院校根本不具备教育方面的优势,但是宣传的时候夸大其词,这就会误导很多的学生进入这所学校,进入学校以后学习几年,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就业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问题。综合这些方面原因,中国现在的大专院校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我国政府对高校应该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专业招生规模,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学生的利益,不能让学生花钱上学,积极学习,最后换来的是一个没有就业机会的毕业,这样的事情是耽误学生的青春,所以我觉得对高校应该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专业招生规模,绝对是正确的事情。2024-05-07 09:08:446
怎样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改革创新?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最重要的事是如何让自己的变得优秀,不管是改革还是创新,其实都不是”无根之水“。就像是人工智能,这个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改革创新的一个点,但是呢,大学生如果想要触碰到这个领域,那是不是要先了解它是为什么产生的,它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它的来源和历史,才能够进行发展不是吗?所以,不管是什么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的领域,都是需要扎实的基础,下层根基决定上层建筑。然后就是改革创新的步骤了,首先是明确创新的意义 ,比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其次是明确自身的目标 ,还有就是选择多元化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要在实践中寻求合理的方法,其中还有开拓思路是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改革创新: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2024-05-07 09:09:151
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最重要的事是如何让自己的变得优秀,不管是改革还是创新,其实都不是”无根之水“。就像是人工智能,这个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改革创新的一个点,但是呢,大学生如果想要触碰到这个领域,那是不是要先了解它是为什么产生的,它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它的来源和历史,才能够进行发展不是吗?所以,不管是什么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的领域,都是需要扎实的基础,下层根基决定上层建筑。然后就是改革创新的步骤了,首先是明确创新的意义 ,比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其次是明确自身的目标 ,还有就是选择多元化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要在实践中寻求合理的方法,其中还有开拓思路是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改革创新: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2024-05-07 09:10:161
高职院校大学生如何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的主要如下。改革创新,因从实际出发。一切的创新精神,都是从脚下做起,从实际出发的,而当我们今天提及改革创新时,有太多的人却摒弃了这一观点,在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去谈创新。比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效仿西方教育。这一说法其实就 是不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结果。当代的中国中小学教育,形式的确不是很好,便是我们 所说的应试教育,而如果强行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所导致的的结果只能是中国大学教育 的垮台。如果真的要改革,个人认为应该从“试”入手,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可谓是根深 蒂固,改革不是简简单单能进行的,在这里不做过多评说。但是从此处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改革因从实际出发。反观自身,我们想要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也因从自身实际出发。改革创新,不忘脚踏实地。每一次的创新,都应该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到了哪里, 才能开始怎样的创新。2024-05-07 09:12:281
如何改革大学
向哈佛大学学习 如果笔者没有弄错的话,哈佛大学在张教授的“说明”中共出现了10次之多。哈佛大学几乎成了教育的样板,西方教育乃至美国教育的理想标准。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一方面,哈佛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影响,使其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的理想选择;另一方面,哈佛在中国学生和社会中的光辉形象可以赋予张教授的改革草案以巨大的吸引力。想想看,如果北大变成哈佛,或至少和哈佛比肩,那对于崇拜哈佛的中国学生和教师来说是多大的荣耀啊!可是北大能变成哈佛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看看哈佛或者美国其他的著名大学是否吻合张教授设计的北大改革草案。 根据张教授的“说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草案的核心是“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加上学科的“末尾淘汰制”。据张教授说,“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基本上就是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tenure-track"制度。这种制度也被称为‘up—or—out"(不升即离)合同”。这里,我们首先讨论“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 有必要先指出一点,在美国讨论高等教育的文献中,终身教职(tenure-track)体制和短期合同(term contract) 制度往往是大学雇佣教师时可供选择的两套不同方案。近年来,由于大学资金紧张等原因,终身教职的问题再次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界广泛争论的议题。拥护和反对的双方围绕学术自由、工作保障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在这些方面究竟是终身教职制度好,还是短期合同制度好。2024-05-07 09:14:031
谈谈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我国高教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 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和评价 :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和实现社会现代化,80年代以来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发展大于改革,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在体制的更新和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提升上乏善可陈。 1、政治与教育、学术的关系的变化。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日益倚重知识权威的过程。对教育、学术而言,需要从阶级斗争、政治至上、官本位的党治文化,转为建立教育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本位的管理,以及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在制度层面的裹足不前,体制障碍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严重因素。 2、新的教育方针,从为政治服务转为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个有限的进步,其价值依然是国家功利主义的。但在教育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力量的消长都在发生某种变化,教育地方化、多样化的局面开始出现,体制外的教育开始生长。 3、就教育决策而言,政府包揽过多、行政主导的弊病并未解决,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并未根本改变,教育管理、教育决策中行政化、长官意志主导的倾向严重(如高校合并、扩招)。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由于公民、其他利益集团缺乏民主参与、表达的渠道,形成“教育利益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政策的情况(如重点学校制度、保送生制度等)。另一方面,以争取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教育决策,导致许多有违教育规律的行为(如标志性高中等)。 4、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目标以增长和效率为追求,在总量的增长中,出现价值的失衡和扭曲,突出表现为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边缘化;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突显,教育品质恶化。 5、就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超越持续50余年的精英主义路线,基础教育均衡化、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方针已经提出。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仍处于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混合和调整的状态。 6、就社会现代化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它意味着建立教育的公共性、全民性、人文性、民主性,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学术本位、学术内行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并结合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以资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借鉴。21世纪,中国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将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无疑对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也正在引入市场机制,以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国家、企业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依据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国家各级政府办学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正在由以中央拨款为主改变为中央和地方拨款相结合的形式,并且逐步向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主要指省级政府)的方式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政府拨款只能满足高校维持运作开支的50%左右,其余50%的经费要靠高校自己去筹措。但这不能根本上解决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国家各级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位西方国家的校长曾经说过“谁在最不应该节俭的地方节俭,谁就将失去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首先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二)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办学和个人办学。企业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市场的挑战,对企业来讲,能否拥有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企业投资办学不失为明智的举动。有远见的企业家,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已经投资于高等教育领域。但是,目前社会力量办学还不规范。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并不是容易把握的事,并且需要很多资源(包括资金、场地、校舍、实验设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办学的。因此国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目前已有部分民办院校由于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被宣布停止办学。二、办学权力自主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原则,全国已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的体制,国家各部委原则上不再办学。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确立和落实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相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断增强。高校办学权力自主化突出地体现在内部财务管理、用人制度、面向社会等三个方面。(一)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随着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因此高校在经费的使用上向国家直接负责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还必须向除国家外的投资主体负责。我国有部分高校已经在尝试建立*骆永进:男,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9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骆永迸: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87现代大学制度,与传统的大学制度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集办学经费,校长向董事会负责。学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权也由校董事会负责,不必层层上报,这样高校财务管理的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二)高校用人制度高校的用人制度一直在困扰着高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由于长期以来计划体制的影响,高校没有较大的用人自主权。但是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用人制度的改革,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发掘和鼓励人才的用人机制。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用人制度,允许高校教师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本身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创造更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吸引人才。从整体上来讲,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可以使教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三)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主要是指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间接为社会服务,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必须多样化,并且能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及时的调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办学形式多样化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但适龄人口即18—22岁的人,需要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也需要接受适合其实际需要的、各种各样形式灵活的高等教育。为了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种短期的在职培训等等。(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逐渐融合以前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我国的非学历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影响着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向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也将进一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意味着,高等学历教育也将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会本着“宽进严出”的原则,逐步放宽招生条件;在学习年限上将打破全日制的模式,向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结合的方式转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并逐步向相互融合方向发展。(二)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将构筑起我国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2l世纪我国将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将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成人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受年龄的限制,并且办学形式比较灵活,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继续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社会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于其对学习对象的年龄限制少,形式灵活,尤其是不要求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到校学习,不影响学习者个人的日常工作,给予学习者高度的学习自由,因此从一开始实施自学考试,其发展速度就比较迅速。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时间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要求接受继续高等教育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四、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将进一步走向深入。21世纪高校的管理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将由专制管理向民主化管理方向发展。(一)高校内部管理机制随着现代管理理论与决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在高校管理当中的应用,我国高校将进一步由过去的以经验管理为主的方式向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管理为主的方式转变。以往的学校教育管理只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过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偏重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譬如说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Ⅷs)这一万方数据88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第1期重要的现代管理工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高校本身却在为政府和企业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自身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吗?应该不是,因为他们在推销其科研成果时,极力向用户宣传其使用价值。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校的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而没有充分注意和强调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管理的本质是现代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教育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着重强调教育管理中管理的一面,有意识地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实际管理当中,促使高校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方向转变,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有效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及其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二)管理民主化现代大学在学术与具体事务的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尤其是有着学术自由的传统,最早提出并实施学术自由的是德国的冯•洪堡,现代美国高校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大学里面普遍设有教授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与使命是对学术方面的事务做决策。现代大学的这一特征,表明了教授在学校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管理当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力。这也是现代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深入,教授在高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中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力,这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大学在管理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在对学生具体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自己很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力。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包括学生成立各种社团,设立学生管理机构),大学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在这一方面,我国地方高校也在积极行动。具体就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过程,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成立学生会,管理具体的日常学生事务。学校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机构,负责审批学生社团,指导学生会的管理工作,但仅限于在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正在向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我国高校管理仍将向这一方向发展。五、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网络化更是发展神速。仅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到1998年,在美国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占总数的60%左右,比三年前增长了3倍,其余学校也将在3年内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学习得到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顺应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经批准31所高校进行网络教育的试点,其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试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的政策,获得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进行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向修满学分的学生发放学历和学位证书。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目前网上学生已达18万人。网络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利用现代资讯技术和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网络与教学直接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可以自由选择上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这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的开展,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二)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已有400余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离真正的远程教育和网络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已经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高校也基本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的基于电视广播的远程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网上传输的课件基本上是纯文本式或者是可以传输声音、图像和文本的多媒体课件,还没有实现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这就限制了网上教学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使远程网络教育更好地发展,并体现其突出的优势,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软件;进一步完善远程网络教育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着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高质量的远程网络教育。六、大众化、普及化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大众化,正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当前我国也在积极地推行高校扩招政策,正在向大众化的方向奋斗。(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就在人们关于高校扩招是否合理的议论当中,我国高校近年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0.5%,万方数据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892000年已超过11%。根据乐观的估计我国原定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有可能提前实现。暂且不论高校扩招有利于拉动内需,以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单从高校扩招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即从受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出发,高校扩招,对逐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二)2l世纪的目标——高等教育普及化随着在2l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得到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高等教育普及化是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任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我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处理好这一矛盾,应是所有关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着重考虑的问题。七、国际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各种说法,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为了本文论述的方便,在这里将其内涵归结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大学教育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为核心,改造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活动。是将国际的多文化的因素综合到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的一个过程,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有利于各国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从1978年开始积极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跨国交流与合作办学的范围在迅速扩大,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国内各个大学都很重视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知名大学更是重视这一点。北京大学自从1998年百年校庆后,掀起了新一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潮。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和遍及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174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清华大学近年来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在扩大与国际教育、学术机构交流的同时,清华大学与海外企业界也保持了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企业合作委员会海外部成员已达28家,增强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除了知名大学的国际化行动之外,国内其它地方大学也在积极地推进自己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二)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中国进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三十七个世贸组织成员中,已有三十六个同中国结束谈判,只剩下墨西哥还没有同中国签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已经由双边谈判转入多边谈判,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等多边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如果后续谈判顺利的话,我国将在21世纪初叶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世将会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维护中国的利益,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都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开放式大学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2024-05-07 09:14:341
学历教育改革,成人高考有什么变化
成人高考成人高考针对的都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其中也不乏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就业环境来看,现在的人面临的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那么社会在职人士成考职业规划应该注意什么?01 社会期待与自我期待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社会在职人士,矛盾就是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了。我们都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同。问题在于,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好的”?怎么样的选择又是“正确的”?这本身就是比较主观的概念。事实上,独立、关键也痛苦,一个人真正独立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区分他人的期待和建议。02 自我特质与岗位特点职业定位中的重要部分,就是要评估自我特质与岗位特点是否匹配。匹配度高,这份职业就可以长久做下去,而且容易获得成就感;匹配度低,则很难获得成就感。03 文科与理科在成人高考高升专分文科和理科,很多考生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选文科还是理科。Q老师,我高中学的文科,现在参加成人高考可以报理科吗?新科教育当然可以的,成人高考在高升专方面对于报考文科还是理科是没什么特别限制的,与高中学的文科或理科没有关系,高中学文科现在可以报成人高考理科,高中学理科现在一样可以报成人高考文科。Q老师,我成人高考报考工商管理专业是选文科还是理科?新科教育这个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成人高考考生都会问,其实选文科和理科就是根据专业来区分的。一般情况下经管类、文史类等专业都是选文科的,建筑类、计算机类、医学类等专业选理科(一些政策特别规定的除外)。04 2019年成人高等教育含金量加重对于那些对成教不太了解的人的无端指责,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按自己选定的目标学习即可,学习成果就是好的回答。新科说成考成人高考类型有哪些?高中起点升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成考的7个关键时间段【注】所有具体时间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信息为准。推荐院校及专业学费一览表高起专文史类1700/学年理工类1900/学年专升本经管类:2000/学年理工类:2200/学年【注】具体收费以视具体院校情况而定!2024-05-07 09:14:584
2021考研改革 盘点中国传媒大学考试大改革!
“不再唯分数论”是这次中传改革的重点。可这恰好是报考中传的考生最困惑的一点,这项改革是好?还是不好?君认为好的方面是,只要通过国家复试线,就有机会参加复试;不好的方面是:参加复试的资格是=初试成绩+材料评议,大学四年划水的同学复试机会会减少很多。接下来君给大家详细来说说,中传考研改革给考生带来的变化:1.首先我们来看初试分数因为主要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以文学和艺术类的学生较多,所以君把文学和艺术的学硕和专硕国家线列了出来。学科门类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学术学位文学3555278艺术3473857专业学位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3555278艺术3473857看过了国家线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传的初试分数线。中传的单科分数线都是与国家线平齐,主要是总分分数线高。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当超文学门类中超过国家线355分的专业,君用红色的底色标出;当艺术学门类超过347分的专业,君用橙色底色标出: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所属学院(中心、研究院) 门类 单科(=100分) 单科(〉100分) 总分 50101文艺学人文学院文学5278388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文学院文学527837550103汉语言文字学人文学院文学527835550105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学院文学5278355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学院文学527837850201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527836050209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5278355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527835550301新闻学新闻学院文学527836850302传播学传播研究院文学527837950302传播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文学52783650503J2新媒体广告学院文学52783650503J4互联网信息协同创新中心文学52783770503Z1广播电视学电视学院文学52783730503Z2广告学广告学院文学52783800503Z3传媒经济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52783860503Z4编辑出版学传播研究院文学52783550503Z5国际新闻学电视学院文学52783551301J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学38573591301J3艺术与科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701301Z1艺术史论艺术研究院艺术学38573651301Z2艺术批评艺术研究院艺术学38573471301Z3传媒艺术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38573811301Z4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学38573481302L1音乐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471302Z1声音科学与艺术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47130300戏剧与影视学戏剧影视学院艺术学38573821303L1戏剧戏曲学戏剧影视学院艺术学38573471303L2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学院艺术学38573671303Z1播音主持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571304L1美术学戏剧影视学院艺术学38573571305L1设计艺术学广告学院艺术学38573841305Z1动画艺术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471305Z2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学3857347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所属学院(中心、研究院) 门类 单科(=100分) 单科(〉 100分) 总分 55200新闻与传播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527837055200新闻与传播电视学院新闻与传播527838055200新闻与传播广告学院新闻与传播527836955200新闻与传播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527835655300出版传播研究院出版5278381135101音乐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3857347135102戏剧戏剧影视学院艺术3857366135104电影戏剧影视学院艺术3857354135105广播电视电视学院艺术3857362135105广播电视戏剧影视学院艺术3857359135105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艺术3857347135105广播电视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3857350135105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3857347135107美术戏剧影视学院艺术3857347135108艺术设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38573532.初试的变化有哪些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专业分数,还都是超过国家线的。比如说人文学院的文艺学,初试分数线就达到了388分。在没改革前,可见中传的分数线厮杀之惨烈,分数为进入复试的唯一标准。但是当改革后,是不是意味着给学术能力强,但考场上发挥一般的同学更多的机会呢?2024-05-07 09:16:111
缩短学制是真的吗
缩短学制是真的吗 缩短学制是真的吗,对于缩短学制的改革,国内舆论的关注度更高,然而,深入分析教育内部逻辑,缩短学制根本不是一剂改革良方,当前并没有缩短学制这一选项。缩短学制是真的吗。 缩短学制是真的吗1 近日,又一则消息搅动全网,特别是深圳的家长们!缩短学制,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刚好九年义务教育!家长们看到此消息后,大呼太好了,而后教育局辟谣了,尚无官方依据。 其实,缩短学制近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按照目前的教育年限来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那一个孩子的学习时间至少长达16年,若再读研这个时间就更长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学生和家长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缩短学制到底有没有现实需求呢?我觉得是有的,其实可能有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缩短学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人苦中考久矣 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之所以焦虑,核心原因还在于升学压力。一个学生要面临影响人生最走向的大考:中考和高考。对于高考而言,本科录取率非常高,能考什么样的本科,那全凭孩子自身的努力,相对来讲压力会小一些,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过有大面积的学生考不上大学的; 而中考,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路,而所有家长都想让孩子考上高中,能有机会上大学。50%的学生要被分流至职校、技校的。为了考上高中,校外培训就特别火了,不仅家长花钱花精力,学生还累。若孩子成绩不够好,特别容易焦虑。若能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那焦虑情绪就会大大减轻,校外培训可能会大大降温。 2、学习时间太长,毕业几年就奔三 学习时间长,也容易导致现代年轻人压力,按正常来算23岁大学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面临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压力会非常巨大。若是研究生毕业,那就26岁毕业,工作4年就30岁了。为什么总要关注结婚呢?其实毕业年龄不仅会影响结婚年龄,还会影响生育年龄和人口数量。 假设26岁毕业,一切顺利30岁结婚生子,此时压力可能是最大的,可能有房贷、车贷,还有老人要养。家庭经济条件好,可能会生两个。而现实情况远不是上述情况,30多岁还可能买不起房,没有勇气结婚或生孩子。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二胎都极少出现,更不要说生三胎了。若是35岁结婚生子,50岁时孩子才15岁,能生二胎的就会更少。 缩短学制,学生真的会学不完吗? 其实按照目前的教学大纲,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是有缩短的可能的。况且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多,而是过度深挖。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平时做的题目难度增加不少,家长们根本辅导不来,难度与二十年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中考的选拔机制,导致学生们学习知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 若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差异化分流,那学生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例如数学水平高的就学深一些,数学水平不高的,那就学浅一些。通过差异化教学,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兴趣,那分流的意愿就有可能更高。 总结 虽然缩短学制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实际上要实现短期内是不可能的。缩短学制是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重新设计、学生分流机制的设计,当然,还有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教育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每一个都不简单,所以缩短学制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缩短学制是真的吗2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长治市、江苏省常州市、浙江省金华市、安徽省铜陵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山东省诸城市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知还表示,请各地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网上流传新任部长的“教改新主张” 。包括:“缩短学制,改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中考分特色考试,尽早发现有特长和特色的孩子,依据特色分别进入普高、特高或职高。开展多样性、特性化培养,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生存和工作。”“普及高中,高中分特高、普高,职高。把专业教育前移至高中,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便于发现并培养偏科偏 才的学生。”“大学改革,三分之一以上大学改为工科或高级蓝领大学,专业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为工业4、0打基础。”等等。网友称,改革的力度、强度前所未有。 网传所谓“教改新主张” 不少人把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与进行以上大力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把缩短学制说得有板有眼。但不得不说,所谓教育部新任部长的“教改新主张”,是假借教育部部长名义发布的毫无逻辑的所谓大尺度改革措施,完全不靠谱,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是根据中办、国办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这些改革主张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已经缩短学制变九年义务教育,何来中考?又何来建设特色高中和职高?“小升初”在当前的义务教育体系下早已取消了,实行的是就近免试入学,包括民办学校也实行“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这个改革主张,连什么是义务教育也没有搞清楚,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免费、强制、均衡、义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就必须做到高中均衡发展,如果高中还分特高、普高、职高,怎么可能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另外,众所周知,当前家长存在“中职恐慌”,为缓解家长的这种焦虑,有人提出的建议是缩短学制,推迟分流,如把学制缩短为10年,高中阶段不分流,在高中毕业后再分流,而这一“改革主张”是把基础教育缩短为9年,在初中毕业后继续分流,这是加剧焦虑,还是缓解焦虑呢? 但这么经不起推敲的“改革新主张”还被部分人信以为真。据称,受“改革新主张”影响,职业教育板块大涨,原因是这一“改革新主张”强化职教,是加快让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蓝领。既解决少子化问题,又解决技能人才缺口问题。 这是想当然的。对于缩短学制的改革,国内舆论的关注度更高,然而,深入分析教育内部逻辑,缩短学制根本不是一剂改革良方,在整体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倾向情况下,缩短学制只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而不能减轻社会的教育焦虑,更不能早出人才。要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清理将教育、学校等级化的教育管理与人才评价政策,不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无论是延迟分流,还是职教和普教融合,都难以办有温度的教育。引导高等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切实把职业教育办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 我国推进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当前并没有缩短学制这一选项,在高中还分普高和中职的情况下,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也不现实,免费高中教育与义务高中教育是不同概念。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要么全部高中都是普高,要么全部高中都是学术课程与技职课程融合的综合高中,且均衡发展,否则是不可能纳入义务教育的。 过去两三年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指导意见,包括《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等,进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就必须落实这些意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等“五唯”问题,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这是构建良好基础教育生态的关键所在。2024-05-07 09:16:311
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方法不包括什么?
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方法不包括要求有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方法是树立知识的理念。树立自信的理念。树立消化的理念。树立怀疑的理念。2024-05-07 09:16:401
中国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制度从哪一年停止的?
2007年全部停止。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展资料毕业生分配制度是从1951年开始的。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至此掀开了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的篇章。1977年,暂停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向大众打开大门,570余万考生涌进了考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各种“福利”,大学生身份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金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2024-05-07 09:16:551
国家不包分配大学生什么时候全部停止
2007年全部停止。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展资料毕业生分配制度是从1951年开始的。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至此掀开了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的篇章。1977年,暂停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向大众打开大门,570余万考生涌进了考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各种“福利”,大学生身份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金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2024-05-07 09:17:101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评价标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如何评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评价现代大学制度是否建成的主要标准是:按要求制定大学章程、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议事规则、建立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咨询性)、完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这些当然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评价标准,但是这只是形式标准而非实质标准,只是阶段性标准而非终结性标准。认为,更重要的标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适应中国“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三大转型。大学组织的变革应该回应宏观社会背景的变迁。第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有利于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只是人才培养的三种不同方式,科研活动和服务社会如果与人才培养无关,就不应该纳入大学职能的范围。因此,评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效性最终要看是否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各类优秀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稳定而灵活的办学经费,二是管理的体制机制。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现代大学制度。载体内容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大学章程是指大学最高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大学组织特性、遵守行政法规制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大学最高纲领。作为大学的“宪章”,一个完整的大学章程应该包括:特许状、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大学管理规则,这些方面奠定了一个大学的基本秩序构架。根据世界通例,大学章程具有两点共同特质。(1)公立大学一般是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制定章程。世界各国的公立大学章程几乎都是基于国家的法律框架,英美一些公立大学章程甚至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这些为大学量身打造的章程本身就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大学章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学权力的分配和制约。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大学章程既规范大学办学行为也规范政府管理行为,由于大学章程对政府也具有约束力,故它具有一定的外部法律效力。第二,规范大学内部各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党委与行政之间的权力关系、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之间的权力关系、行政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第三,规范大学与院系之间的权力关系。保障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的自治权是激活学术的心脏地带的需要。在这个方面,当前中国大学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于学校层面,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基本没有权力;二是基层学术组织过多,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解决这两个问题涉及大学内部的院系调整,院系调整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背后是利益冲突,要根本解决这些利益问题,需要大学章程予以明确规定。2024-05-07 09:17:271
全国高校停止分配工作是在什么时候?
2007年全部停止。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展资料毕业生分配制度是从1951年开始的。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至此掀开了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的篇章。1977年,暂停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向大众打开大门,570余万考生涌进了考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各种“福利”,大学生身份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金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2024-05-07 09:17:341
高校招生实行并轨是什么意思?有详细准确的解释吗?
高等教育如何根据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激 励学生奋发学习,提高考试质量和办学效益,贯彻教育公平性原则,国务院《关于〈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钢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 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 度。”去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实行招生“并轨”,今年我省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 也将实行招生“并轨”。为了使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了解招生“并轨”改革,我们就有 关问题做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普通高校并轨改革 所谓普通高校并轨改革,即普通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一项关于普通高 校招生制度、收费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系统性高等教育改革。这项改革实际上是以招生 开始,涉及到普通高校收费、教学、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1、招生并轨改革 属于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我国的招生制度包括招生计 划、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入学考试、录取办法等方面的内容。招生并轨改革属于招生计划 形式和录取办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不再按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招生计划(含委托 培养和自费生)形式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双轨),而是按总的招生计划划定一条分数线( 单轨)进行录取,在同一省(市、自治区)实行同一录取标准。 2、收费制度改革 即改变过去大学生的经费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实行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的制度, 并将原来两种招生计划形式下的两种收费标准“并轨”成一种。 3、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原来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学生就业都由国家包下来,而调节性计划部分基本上是自 主择业。并轨之后,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都将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择 业制度。 (二)为什么要进行普通高校并轨改革 第一,以前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国家投资、免费入学的办学模式是计划经济 体制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第二,实行“双轨”制招生,就必须对两种不同的计划形式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调节 性计划的自费、委培生分数线低于国家任务计划的统招分数线,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 第三,实行“双轨”制,在招生和学校教学管理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增加了许多困难 和问题。 “双轨”制的长期存在,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要求。为了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维护教育公平性原则; 转变高等学校的培养机制;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推进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 高教学质量,教育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决定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并 轨改革。 (三)招生并轨改革后收费标准如何确定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因此,学生上学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培养费。收费本身不属于招生 范围,而是新生入校以后的事。但由于收费标准是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一个因素,因此需要 在招生时向考生明确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如何确定,由谁确定呢?中共中央、国 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标准,同时 按不同情况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杂费标准。学费和杂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和直接管理学校的中央部门在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收费标准的制定 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各地、各校、各专业的收费标 准可以不同。对学校而言,收费标准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并轨前收取学杂费的总量,按国家有 关规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目前,培养一名大学生,全国平均一年的培养费约1万元左右, 有的专业要多一些,有的专业少一些,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并轨”后收取的学费,平 均每人每年约2500元左右,平均为培养费的20%至25%。因此,我国公民上大学的培养费实际 上绝大部分仍是国家负担的,而不是靠收取学费。 (四)实行招生并轨后会不会造成贫困学生失学 招生并轨后对所有学生都收取部分培养费会不会造成贫困学生失学?招生制度改革后,国家 原则上虽不再完全包学生的培养费,但还制定了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因此不会使贫困学生 失学。 (1)、由于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困难的现象是长期以来 都客观存在的,不是招生并轨改革以后才出现的。 (2)、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原来可公费(国家任务)上大学,一年只象征性地交纳少许费用, 招生并轨后所交的学杂费自然会比原来高一些,这样会在生活上造成一些困难。 (3)、另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在双轨制条件下,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公费生分数线,但达到 了调节性计划的录取分数线,他们要么因为交不起高昂的费用而上不起大学,要么勉强入学 造成家庭生活的更加困难,因为双轨制不可能对贫困的自费学生进行相应经济方面的保护。 招生并轨后,一方面原来意义上的自费生所交的学杂费要减少许多,另一方面国家采取了 一系列保护措施,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设立国家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以 签订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毕业时按合同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 学科、边远地区或某些艰苦行业工作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 ——设立单位专项奖学金。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设立用人单位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 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毕业时按合同到设立奖学金的单位工作 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 ——不申请专项奖学金的学生毕业时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 过方针、政策和发布信息等形式指导他们就业。 ——设立贷学金。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没有申请专项奖学金的学生,可申请贷学金。领取贷学 金的学生毕业后应按期归还贷款及其利息,如果到国家指定的单位或地区工作,可减免其还 贷。 ——优秀奖学金。为鼓励所有的学生在校争取思想上和学业上的进步,学校仍设置奖励品学 兼优学生的优秀奖学金。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特困学生补助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不使任何一个学生仅 因经济上的原因而完不成学业。 综上所述,招生并轨对贫困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一部分学生可能造成相对的困 难,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相对地减弱困难程度。总之,国家是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仅因 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 在此我们也请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及其家长要量力而行,报考收费少或免收学杂费的学校( 专业),不一定非要报考收费较高的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许多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学校, 收费较少或免收费,如师范、农林、水利、地矿、气象、公安等院校以及基础学科方面的不 少专业。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报考这类学校,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愿你启动青春的马达,扬起智慧的风帆,让勤奋和努力载你驶向理想的彼岸。2024-05-07 09:18:011
大学教育弊端
一是校长负责制成为校长、书记及其同仁的独断制,所谓改革方案也好、教师考评也好,从来就是自上而下的,对于教育改革、大学改革这样一种重大公共事业的的纲领措施,如果不广泛经过师生的认可而强力推行,其结果是任何改革不过都是带着个人色彩的盲动,权利效应在大学里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一切以市场化为标准,而法律尚不健全的今天,权力就意味着对利益的侵占,这在我校正在实施的改革方案中成为了一个“亮点”,庞大的行政机构、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已经无端侵害了教师的利益,同时这个侵害总是因为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得以取得合法化,因为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考核程序的实施实际上就掌握在同一组人手中,并且一旦规章发出,它就成为一个标准,任何教师有无不同意见一律视为默认,余下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更为荒唐的还是,同一级别的教授和行政人员居然实行双重标准,一个副教授要升教授,除了教学工作量以外,还必须有科研成果的杠子、还必须有教书育人的成果,还必须通过学生对其教学效果的打分等等,但对于一个副处长升任处长,无非就是上面的态度和本人的要求而已……这些大家都明白的不公平,其实要算到“教育”弊政上似乎还很勉强,因为行政系列根本就与教育不搭界,但是这个本身属于人事制度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影响着教育,因为,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对于教授的苛刻,对于行政服务系统的“宽厚”,实际上我们很容易看到所谓聘任制中的私营企业的影子,在这样的大学里,基本权利不断受到侵害,还哪有什么科学民主的奢望?教学作为主体在今天的大学实际上成了叨陪末座的角色,充当这种角色,你不耻辱吗? 二是产业化和市场化造成大学教育的本末倒置。无论是灌输国家意志还是延续人文传统,作为大学的起码职责,应该而且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一个大学的核心目标,这个核心目标的核心又必须围绕教育这个实际环节。只有在今天这个经济时代,才会有所谓“为教育、学术而经济”还是“为经济而教育、学术”的问题。按我对国务院关于“产业化”的理解,应该是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可以进行产业开发,你可以去炒股票你可以去开发地产你什么都可以作,单单不能把教育本身作为产业来经营。在最初听到产业化呼声的时候,我天真地认为(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大学的事业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产业和教育,产业负责为教育提供经济基础,产业的盈亏都不可动摇教育的神圣!但是目前产业化的结果是大家都将教育本身作为资本甚至赌本,去发展所谓教育经济!这不知道是国务院的初衷还是下面理解的偏差,或者是因为大学除了教育本身以外根本就找不到别的资本使然?由于市场化在大学里的非常规演进(这里的非常规指大学进入市场没有遵循起码的经济原则,仅仅是将国家资产作为资本进行简单的买卖,买卖权以及价格的定位完全掌握在没有起码经济训练的人手中,用行政事业的方式从事着经济行为,连成本核算概念、市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也不考虑),教育腐败随之应运而生,无限膨胀的欲望从此笼罩在大学上空。 所谓本末倒置的判断,我基于这样的实际经验——大学纷纷扩招的实际理由并不是像宣称的那样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而是为了滚滚财源。因为大学完全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其规模,生源实际上就是市场的代名词,高昂的学费就成为大学迅速奔小康的保证!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几乎是完全放弃教育。就我所见,在我的学校(相信所有的学校都一样),每年招生季节是最让某些人兴奋的时候。(至于招生环节的腐败与黑箱我在此不赘述,我当然也无法更无需去收集证据,因为完全可以想象,最近关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黑钱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切身感受的是,像我身处的这个“三闾”大学,不足350亩的校园,教师不到1000名、只有一撞8层的教学楼,居然能够接受13000多名学生,过重的负担以至于教师全部成为讲课机器,因为教室不够,很多课程就安排的周末和晚上,学生可以轮流上课,而教师和教室永远没有轮空的时候,有相当部分老师每周上30多节课,最多的每天就要从早晨到晚上上10节课,因为如此重压,我们学校把大学标准课时从每节50分钟压缩到40分钟,每天上午安排5节课、下午安排3节课,晚上安排3节课,也就是每天11节课。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室少,很多专业必修课都还得采取大班制,一个巨大的教室常常容纳近200人,这样长期疲惫的上课和这样超规模的班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在无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所谓任务不过就是在讲台上站满那几十分钟,挣得他该得的课时费,他们在为任务忙碌而不是为教育忙碌,他们晨昏不辨、“宠辱皆忘”、行??不排除少数善良的老师因为实在不忍心看这些孩子们被荒废的一点点恻隐之心。说白了,这样冲锋陷阵的结果,在我们得意洋洋地宣扬培养了多少多少人才的数字的时候,只有天晓得这个数字背后有多大的真实性。这还是其次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在紧张的教学任务中,教授们已经无暇顾及所谓学理、所谓知性的建立,连标准的装配都谈不上了,更不能期望所谓人文传统的延续。 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我们除了残次品和市侩外,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教育被金钱强奸后的奄奄一息,是理想被践踏过的尸横遍野! 成人教育被看成是大学的另一棵摇钱树,在没有市场化以前,成人教育的确可以被认为大学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重要一翼,行使着特别重要的职责,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一旦沾染了金钱的臭味,一切都变得可疑。鄙人作为全国最差的大学中最优秀的教师,每年必然会被派往一个又一个成人教育面授点,须知,在80年代,被授以成人教育权利的老师都必须是精心挑选的,上课扎实而深入,而那时的成人学生都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都是各地推选出来的精英,教学双方都十分珍惜十分努力。而现在呢,情况则大不相同,就我所上的文学课程来说,有几个关键问题让我“出离愤怒”,一是学生来源万分可疑,因为上课的过程中你完全可以感觉到他们犹如一群白痴,对你费力讲授的东西一脸茫然,起初我检讨自己的讲课方式,继而怀疑课程设置,但很快我就彻底明白他们茫然的道理了。我上专科升本科的“新时期文学”课程,在我的意识里,任何一个专科生起码应该在专科阶段学过“当代文学史”之类,所以对新时期文学应该不陌生,只是一个深入的问题,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些“本科生”,大多数拿的专科文凭都不是中文专业的,他们来自当前中国大学专科所能开办的几乎所有的专业:数学、生物、外语、历史、德育甚至音乐、体育!这个结果把我吓得不轻,问他们为什么要中途转科,回答更让我无法言说,他们说中文好过关,容易拿文凭,不过是死记硬背而已。再说了,他们也并非想这样像白痴一样来学,是因为当地所在单位强迫他们读本科,为本单位学历结构作贡献。这个难堪的现实,就把大学推到了与学生以文凭合谋欺骗社会的轨道上,至于这一点,天地良心,大学最为清楚。二是教育目的完全异化,因为在每次面授动员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要保证及格率和过关率,这个保证完全可以翻译为是对市场占有率的保证,对收入的保证!谁都不必管什么教学效果人才质量!其它课程其它系科我不知道,对于大多数文学知识相当于小学水平的学生来说,我保证其及格的手段只有一个——放水!一般在校本科生必须一学期才能学完的课程,在函授时仅仅安排3、4天时间集中拉完,即使老师是天才,学生是天才也不能胜此重任,我不“放水”我怎么向人民以及人民币交代?——我耻辱啊,我是教师! 每当我看见充斥学校各个角落的学生,看见由最简易的民工房改成的学生宿舍,看见他们在酒吧、在夜总会流连的时候,每当我看见学生越多图书馆越冷清的时候,我都不禁要问,他们的父母真值得化血汗钱将他们送到这里来虚度吗?他们既然在这里什么都不能得到,值得赔上4年的青春吗?这样的大学能给他们什么?冷漠、自私、虚伪、对财富的欲望、对知识的轻慢,还有对大学精神本身的侮辱!如果仅仅是为了将大量中学毕业生赶进一个有围墙的地方圈养起来,以暂时缓解社会就业与治安的问题,我们又何必这样去寻找光明的理由,让大学来蒙此羞辱?每当看见媒体上赤裸裸的招生广告,我也不禁要问,一个大学的广告居然比普通商业广告更加恬不知耻,中国大学除了金钱就没有其它可以追求的吗?至于抢夺生源、空许承诺、营私舞弊等而下之的做派比商场更为惨不忍睹,基本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2024-05-07 09:18:104
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一是有形资产,包括大楼、图书设备等;二是人力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三是文化内涵,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宽容、不浮躁的学术环境,都是大学应有的文化;四是良好的办学体制。 理想的体制应该做到: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保证大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大学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对此,从国家政府层面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断是十分必要的。 我建议先在国内几所大学试点,尽量选得全面些。搞得好,三年以后可见初步成效。 朱清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改革。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直没有彻底改造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还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做些表面的修补。 中国的大学要建立现代大学机制,亟须像农村改革一样去行政化。就像行政权力不能干预农业生产一样,不要靠行政权力安排学校的发展,大学就是要让教授们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 我认为,中国的高校改革要有安徽小岗村那样的试点,要走这一步才能够有真正的现代大学。要走出这一步也很难,尤其是老大学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和人员包袱,中国又需要社会稳定。老大学很少希望,中国需要很多新大学。 我看中国的大学改革,将是新大学按照新的体制运作,老大学按照旧机制运作,慢慢地新大学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新大学走到前面以后,会逼着老大学进行改革更新。当然,这个改革过程是很缓慢的。 刘道玉:理想的大学制度与理想的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我所说的理想的中国大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为数不多的准备建成世界一流的重点大学,它们应当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己任。这样的大学,应当拒绝功利主义,远离媒体,引导师生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多元化的、开放的。 独立,就是没有依附性的;多元化,就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校办出各校的特点;开放性,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资源共享,既合作又竞争,在办学理念、人才质量上跟国际接轨。 有人以所谓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来排斥有价值的、在世界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自我封闭的口号,就是开放的最大障碍。2024-05-07 09:19:031
教育体制改革有哪些内容?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开放等。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教育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024-05-07 09:19:243
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一是有形资产,包括大楼、图书设备等;二是人力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三是文化内涵,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宽容、不浮躁的学术环境,都是大学应有的文化;四是良好的办学体制。 理想的体制应该做到: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保证大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大学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对此,从国家政府层面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断是十分必要的。 我建议先在国内几所大学试点,尽量选得全面些。搞得好,三年以后可见初步成效。 朱清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改革。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直没有彻底改造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还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做些表面的修补。 中国的大学要建立现代大学机制,亟须像农村改革一样去行政化。就像行政权力不能干预农业生产一样,不要靠行政权力安排学校的发展,大学就是要让教授们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 我认为,中国的高校改革要有安徽小岗村那样的试点,要走这一步才能够有真正的现代大学。要走出这一步也很难,尤其是老大学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和人员包袱,中国又需要社会稳定。老大学很少希望,中国需要很多新大学。 我看中国的大学改革,将是新大学按照新的体制运作,老大学按照旧机制运作,慢慢地新大学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新大学走到前面以后,会逼着老大学进行改革更新。当然,这个改革过程是很缓慢的。 刘道玉:理想的大学制度与理想的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想的大学制度,建设理想的大学就没有保证。中国未来教育的希望,不在于某一个领导人身上,也不是一个教育家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我们要敢于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开创未来。 我所说的理想的中国大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为数不多的准备建成世界一流的重点大学,它们应当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己任。这样的大学,应当拒绝功利主义,远离媒体,引导师生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多元化的、开放的。 独立,就是没有依附性的;多元化,就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校办出各校的特点;开放性,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资源共享,既合作又竞争,在办学理念、人才质量上跟国际接轨。 有人以所谓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来排斥有价值的、在世界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自我封闭的口号,就是开放的最大障碍。2024-05-07 09:19:311
高校去行政化会加速吗?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提出,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并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条件。推动高校去行政化事实上,关于高校职称改革,各方早有共识。去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今年1月,两办印发了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此番教育部的要点,可视为相关政策规定的具体落实。把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评审,是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人才松绑的必然。此举不仅有助于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更加贴近选人用人的实际;从长远看,也会不断形成并强化“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从而推动高校加快去行政化的步伐。此外,将网络成果纳入参评要件,则势必会大大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鉴于强大的交互功能,互联网早已成为披沙拣金、甄别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场域,继续忽略或直接选择无视,没有必要,也不符合现实情形。放权不是一放就灵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任何简单和乐观,更不能认为“一放就灵”。职称关系到对一个极为庞大的专业人才群体的外部评价,牵扯着巨大而又具体的现实利益,如何在评审中体现更大的公平公正,既能够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又能避免侥幸与投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者,要设计合理、有约束力的程序规范,防范和避免行政权力的渗透与干预。高校自行组织评审,本身并无问题,但如果依然沿袭此前的以行政领导为主体的评价,高校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多数都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则很难完全避免行政化倾向。而尤为严重的是,教师迫于现实压力,甚至连申诉的希望都会被抑制。据报道,目前国内有些大学已经开始改革,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职称评审已由原来的评审委员会“定生死”,改为由“教授会”投票来一锤定音。尽管与人们的想象仍有差距,但这样的尝试有其积极意义,不仅扩大了教授群体的发言权,也对行政干预设置了防护网。再者,还是要扩大公开,以公开寻求公正,至少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到评审过程公开透明,并接受不同意见的反馈互动。其实,一位教师的学术程度究竟如何,可能外界、外行难以判断,但在大学内部、或者在学院、系、所里,同行、学生往往都有公论。将这种公论引入评审体系,必然会矫正实践中的偏颇与不公。2024-05-07 09:19:402
成人教育改革了吗?
原本考题容易的省份压力变大,教师不熟悉出题者意愿,难以猜题。1、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是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即原成人高等教育)的首份文件,要求自2018年起,新入学的学生全部按照本办法进行招生,现在籍学生仍按原专业培养至毕业。2、改革后,原来每年一次参加10月份成人高考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将和电大、远程网络教育进行合并整合,形成新的一种成人教育模式——改称:继续教育。即原有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电大将不复存在。3、以后继续教育无论是报考专科还是本科除需要参加每年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以外,还必须参加学院每年两次的期末考试,并且要完成网上学习课程,网上完成作业等,学生成绩必须修满学分才可以毕业。即改革后的毕业难度大大增加了。4、这个办法的核心内容是,成人学历教育将结束“宽进宽出”时代,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和学生理论、技能水平,确保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从2018年开始,不仅入学考试难度会增大,修学历的门槛也会提高。5、成人学历的三库平台完成合库工作,涵盖:自学考试、远程教育、成人高考。无论报名哪种学历必须参加全国录取统考,按照录取线进行录取,期间必须上课面授,修满学分,毕业统考,才能毕业拿证。6、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不再招收专科层次学生,只开设本科段。即你想读华南师范大学,只能通过其他非211/985学校拿到专科学历后,才能继续报读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改革之前,自考本科最快1.5年可拿到毕业证,改革后全部统一为2.5年学制,毕业时间延长了。综上所述,所有成人教育更名为继续教育,今后每年仍然招生,且是全国统一考试。入学、毕业难度提高了。就你的情况看,其关键是你高中没上完,抓紧报考复习尤为重要,否则是很难通过的。2024-05-07 09:20:143
高考改革后,大学是否有做规定,要大文大理
1、文理不分科。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今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高考制度将不再分文理科,学生可在高一、高二、高三,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地理、化学等科目考试,招生院校也将根据自身要求对学科成绩继续要求。艺术课、体育课和思想道德课内容,也将成为考核因素。但是,文理不分科可能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2、多地实行"3+3"模式。高考新规:语文180分,数学150分,英语多考,综合320分。其中综合中的三科由考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不再是以前的文科政史地,理科物化生的分类标准了。高考改革后,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三年六考。考生可多次参加,取最高分记入高三的总成绩。这就意味着考生如果能在自己英语水平最好的时候(中考后)把握时机,在高一就尽早考出最好的成绩,后面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考其他科目。4、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学生高中一年级就可参加全国社会化的统考,外语一年两考,三年六考,取最高分记入高三的高考成绩。语数两科设定在6月7、8中的一天统考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九月份开始的时候,没有一本线和二本线,只有本科线和专科线,各大院校会设置自己的专业线,好高校,好专业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5、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说法。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6、高中学业水平考试。7、高中素质教育评价。2024-05-07 09: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