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这是干啥嘛
-
一、起源 总的来说,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即人类的起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神话传说、宗教神学到科学论证等漫长而曲折的 历史 过程。 在原始时代,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不可能揭示自身起源之谜,因而产生了许多有关的神话传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女娲抟土造人和上帝造人的传说。在所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更为系统,而且影响深远。亚当和夏娃就此诞生并结为夫妻,成为人类的始祖。这一“上帝造人说”,被基督教会奉为金科玉律,任何人都不能疑义。因此,他在欧洲封建 社会 里统治人们思想达1000余年之久。 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中的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为科学地论证人类起源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序幕:18世纪, 林奈 提出了人和猿同归于灵长目。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 拉马克 发表《动物哲学》,提出动植物不是固定不变的,高等动物源于低等动物,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这一论点揭开了科学论证人类起源问题的序幕。 标志: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 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1871年,又发表《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指出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和猿类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某种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论点确立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为人类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但达尔文未能解释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解决:1876年, 恩格斯 发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 社会 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二、形成 恩格斯认为,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最终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他提出三个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相递进的科学概念,即 “攀树的猿群 ”、“ 正在形成中的人 ”、“ 完全形成的人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的人则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攀树的猿群 :在第三纪渐新世某个不确切的时期,“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它们满身是毛,有须和尖耸的耳朵,成群的生活在树上。”这种古猿能四足行走,而且能用“臂行”方式进行攀援树枝,采摘果实,在林中筑巢等活动。因而,他们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身体也呈现半直立状态,这就为他们下到地面生活,采取直立行走的姿势打下了基础。这是古猿向人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因素。 代表 : 最早 的古猿化石是1911年和1966到1967年在埃及法雍(法尤姆)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原上猿 (3000万年前)和 埃及猿 (2800万到2600万年前)。较 晚 的古猿是 森林古猿 (2300万年到1000万年前,中新世,一部分跨入上新世),最早(1856年)发现于法国的中新世地层,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发现同类化石。 特点 :这些古猿都有32颗牙齿,其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牙齿相似。人类学家认为,他们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 共同祖先 。 正在形成的人: 古猿的向人过渡,主要由于外部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地质年代的中新世至上新世之末,东非、南亚一带气候和地形发生剧烈的变化,造成森林面积减少,出现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部分古猿因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被迫经常到地面觅取食物。由于为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古猿在林中生活期间造成的手和脚的某种分工,得到了发展,从而开始了从猿向人过渡的漫长的历程。而那些未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古猿,继续在林中生活,与前述古猿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今天仍然生存的现代类人猿。 代表: 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 巨猿 、 西瓦古猿 和 腊玛古猿 ,其中,腊玛古猿的体质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腊玛古猿(1400万到700万前),最早于1932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上世纪60年代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及我国的云南的禄丰等地都发生了同类化石,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特点 :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呈弯弓形,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基本能用两足行走,并能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 早期代表 。 晚期代表是 南方古猿 (550万年到100万年前)。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至少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南方古猿非洲种( 纤细种 )、南方古猿 粗壮种 和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 鲍氏种 。1974年美国学者D.C.约翰逊等发现一具全身骨骼保存达40%的20岁左右的女性化石,即“露西女士”约翰逊将其发现的这些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 阿尔法种 。 特点 :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形,门齿和犬齿比猿小的多,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类宽,表现能直立行走;头骨比大多数黑猩猩长和高,平均脑容量要接近500毫升,虽然比人类小得多,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的能力。 目前,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由南方古猿纤细种发展而来的, 主要特点 :颌突出,没有下颏,头盖低平,额向后倾,脑容量为600毫升。这表明它与森林古猿的形态相比,已有了进一步发展。 从猿到人的过渡是在机体的状态下逐步完成的。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群”,列宁所说的“原始群”。这种群体大概是很小的,在这种群体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还没有家庭组织,群婚、乱婚、杂交,无婚姻可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从猿到人的过渡,从1400万年前腊玛古猿开始,到300多万年前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差不多经历了1000多万年的漫长 历史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大致相当于人类学分期的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三、人猿相揖别 那么,古猿是怎样演变成人?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猿到人转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下到地面生活的古猿,由于生存上的需要,被迫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以觅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而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从而渐渐地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使手与脚的分工固定化,手便获得从事其他活动的自由。“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形成中的人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由于“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就这样,经过上千万年的过程,形成中的人的手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的完善的人手。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和直立行走,促使身体其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头部,为脑子扩大为球形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视野。同时,形成中的人在长期集体劳动中,由于相互呼应和彼此交流思想经常需要发生,因此,他们的喉头逐步得到改造,口部器官也逐渐适应发生的需要,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于是产生了最初的语言。所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作用,又促使猿的脑髓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在猿的脑髓向人的脑髓发展的过程中,为它服务的感觉器官也日益完善。从而使猿的本能的意识也逐渐发展为人的意识。这都表明,人的脑髓、感官意识和抽象能力等,都是劳动的产物。综上可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的形成、语言和意识的出现,终于达到能够制造生产工具。因此, 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恩格斯把能够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称这种能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 【 注释 】 蒙昧时代 :美国 社会 学家,民族学家H.摩尔根根据“生存技术”进步观点,对原始 社会 进行 历史 分期,在《古代 社会 》一书中,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其中,蒙昧时代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1400万到300万年前)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食用鱼类和使用火阶段。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使用火,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分节语出现;中级阶段,终于弓箭发明;高级阶段(5万到1.5万年前),终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组组织的建立。野蛮时代始于制陶术的发明,终于文字的出现,标志是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低级阶段是新石器时代,中级阶段是青铜器时代,高级阶段是铁器时代。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有了家庭,私有制是现代国家的起源。 【 参考文献 】 1.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全球通史*第七版*上卷》,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读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第二版,朱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蓦松
-
人类起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根据已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材料,最早的人类可能在距今300万年或400万年之前出现。
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共6张
人类起源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
- 西柚不是西游
-
科学家表示[1] ,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的头骨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它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这意味着颌口动物包括数万种健在的从鱼到鸟在内的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等。棘鱼属存在于最早的鲨鱼和硬骨鱼类开始各自进化前的时期,这个血统最终延续到人类生命中。科学家已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棘鱼属化石。和其他棘鲨相比,它相对较大,足有1英尺(约合0.3米)长,它们有鳃,而不是牙齿,长着一双大眼睛,以浮游生物为食。
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在生存斗争中,食物是决定动物能否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剖学和古生物学不但证明了颌是由鳃弓变来的,而且还能确切指出是由那对鳃弓变来的。因为虽然鳃弓的形状相同,但支配每对鳃弓的神经是不同的,例如头甲鱼具有10对正常鳃弓,其中最前面的两对为三叉神经支配,第3对为颜面神经支配,第4对为舌咽神经支配,第5对以后各对鳃弓均由迷走神经支配。而在鱼类通常有5对正常鳃弓,其中前面的一对为舌咽神经支配,后面的其余4对由迷走神经支配。而支配颌和舌弓的神经恰巧分别是三叉神经和颜面神经。事实上解剖学证明同鱼类一样,所有有颌脊椎动物的颌都是由三叉神经支配的。例如患有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有时牙齿并无毛病,但却会感觉牙齿部位疼痛,原因就是因为颌部的神经属于三叉神经。于此可见所有有颌脊椎动物的颌都是由三叉神经支配的鳃弓改造成功的,或者按照头甲鱼的情况,更确切地说,是由三叉神经所支配的两对鳃弓中的后一对鳃弓发展来的。颌的来源的一致性,也正说明有颌脊椎动物有着同一起源。[2]
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 北境漫步
-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主要内容是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3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得以掌握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人是一种高级社会动物。四大人种为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人类起源的故事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七秒真人
-
人类起源于古猿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外星论是近几年提出的说法。外星论的提出让我们又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审视人类起源。
相关推荐
林奈大学相当于国内哪所学校
林奈大学相当于国内的广西大学。林奈大学(瑞典语:Linnéuniversitetet)位于瑞典的韦克舍和卡尔马两座城市,是瑞典的一所著名且国际化的公立大学。林奈大学于2010年由韦克舍大学和卡尔马大学合并而成。林奈大学是瑞典高等学府之一,在瑞典属于规模较大的高校。林奈大学共有34,000名注册学生,学校提供150个学位课程和2000个单科课程。艺术和人文科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商业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还有一些不同的合同教育,如校长培训和警察教育。林奈大学开设有本科与研究生专业,专业领域广泛,比如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健康研究和商业研究。在技术方面林奈大学也提供英语授课的理科学士学位和理科硕士学位的学习,其主攻领域是电气工程学。以上内容参考:林奈大学2024-05-05 19:41:111
瑞典的林奈大学怎么样?
林奈大学瑞典高等学府之一。林奈大学位于瑞典卡尔马,是瑞典的一所公立大学,学校前身为卡尔马大学。2010年1月1日,卡尔马大学与韦可舍大学合并组建林奈大学(LinnaeusUniversity)。林奈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教育机构,学校生活充满活力,学生、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职员工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亲密。教学和研究的整合是林奈大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http://mepzx.com/zd/lx”2024-05-05 19:41:251
林奈大学本科专业有哪些?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政学、法学、对外汉语、雕塑、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动画、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应用心理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园艺、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村区域发展、金融学、国际政治、外交学、治安学、边防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舞蹈编导、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统计学、勘察技术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包装工程、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草业科学、动物科学、麻醉学、医学检验、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法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其中,理科专业比较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中药学、药物制剂、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均为理科专业。文科专业主要为一些语言、文化等类别的专业及法律相关专业等等。比如现代汉语、英语、法学等专业。文科和理科的主要区别在于,文科考试科目主要为历史地理政治,而理科主要为物理、化学、生物。一般理科报考人数较多,学校也较多,而且各层次学校比较齐全,能够形成完整的分数梯队,在高考时一般分数线也比文科低。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情况,并有针对的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我建议你最好参考一下比如百度或者搜狐的高考频道/专栏,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适合自己的专业。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参考资料:2024-05-05 19:42:001
瑞典林奈大学的专业和课程
经济和贸易学院Business and Economics国际销售和市场营销专业International Sales and Marketing Programme 180个学分(3年)市场营销专业Marketing Programme 180个学分(3年)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Computer Science/IT应用数学专业Applied Mathematics Programme180个学分(3年)网络安全专业Network Security Programme180个学分(3年)软件技术专业Software Technology Programme180个学分(3年)设计Design视觉传达+改变Visual Communication + Change180个学分(3年)设计+改变Desigh+Change 180个学分(3年) 经济和贸易Business and Economics业务流程和供应链管理Business Proces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 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国际商务战略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60学分(1年)国际型的领导和管理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s 60学分(1年)市场营销Marketing 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创业学 Entrepreneurship60学分(1年)生活之家(商科)Innovation through Business, Engineering and Design–specialisation Business120学分(2年)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学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Computer Science/IT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数学建模Mathematics and Modelling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社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 Social Media and Web Technologies120学分(2年)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Cultural Studies andSocial Sciences和平与发展工作 Peace and Development Work60学分(1年)设计Design设计 Design120学分(2年)生活之家(设计)Innovation through Business Engineering and Design –specialisation Design120学分(2年)健康和行为科学Health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心理学,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Psychology, Work and Organisational Psychology120学分(2年)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水域生态Aquatic Ecology120学分(2年)化学Chemistry60学分(1年)/120学分(2年)物理Physics120学分(2年)工程和技术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生物能源技术 Bioenergy Technology120学分(2年)电气工程信号处理和波动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isation Signal Processing &Wave Propagation120学分(2年)森林和木材工程Forest and Wood Engineering120学分(2年)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60学分(1年)结构工程Structural Engineering60学分(1年)生活之家(工程)Innovation through Business Engineering and Design –specialisation Engineering120学分(2年) 英语预科班Preparatory English course瑞典语课程Swedish courses2024-05-05 19:42:251
到瑞典林奈大学上学须带什么
一晃我来瑞典四年了,以下是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没必要带的物品:护照照片带个10张就足够了。来两年了,只用过两次照片。第一次是去办国际学生卡,用了一张2寸的;第二次是去银行办ID卡用了一张2寸的。至今抽屉里还一堆证件照呢。电饭锅可以带个小点的,能做两人份就行。大的这边就有卖,和国内价格差不多。炒菜锅,饭盒,被子,枕头我觉得没必要带。IKEA最便宜的锅49kr一个,炒什么菜都够了,我一直用,虽说质量不是太好。一般公用厨房里都有公用锅的。饭盒这边便宜质量又好。被子枕头IKEA也都有,价钱稍微比国内贵点但也可以接受。被套没必要带,ikea打折49kr一个单人被套加一个方形枕套,随时都有的卖。保暖裤、秋裤秋衣完全没必要带。四年前我带了一大包红外保暖内衣裤,到现在我连包装都没拆过,根本不需要。这边室内很热。冬天一直都是长大衣加长靴,所以永远都是一条裤子。带两三件保暖的外套就好了。电吹风大的就没必要带了。Lidl超市打折99kr一个,超级大,冷热两风,绝对够用。可以带一个折叠式的,以后旅行用。女生的长靴,又重又占地方,但是冬天,全靠它了。带一双就够了,这边可以再买。冬天圣诞打折时,价格和国内差不多。关于字典,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同学要带字典?一个文曲星足够了。瑞英字典这边有卖的,几十克朗。二手的也有很多。其实平时很少用,哪都能上网,有笔记本就够了。推荐带的物品:推荐带遮光窗帘。你们8月底过来,天还是很亮的,去批发市场买两片那种很轻很薄有银色涂层的遮光帘。两片外加10个小铁钩不到50 RMB(北京)。重量非常轻。这边窗户很大,没具体量过,单片尺寸大概1.6m*2m足够了。塑料水壶可以带一个。不过我一般都用矿泉水瓶。菜刀!带把耐砍耐用的。床单一定要带。这边贵不说款式也很少,而且手感粗糙。一般都是睡单人床180*90睡衣带一身,这边卫衣挺贵的。吊带睡衣也很贵,最便宜129kr一件,很少有打折的。记得带耐穿的拖鞋,这边只有人字拖鞋到夏天才会打折,质量一般,打折时也比国内贵。袜子多带,保证两个星期都有的换,简言之14双以上。内裤也要多带。毛巾带够,ikea的毛巾质量好点的还挺贵的。即使再好也没法和国内的毛巾比。手套要带,特别是保暖的皮手套这边奇贵。牙刷带够,这边贵。中东店有卖10kr四把的,但不是每次都能赶上。内衣这边和国内价格差不多,样子也挺好看。但是内裤很贵,最便宜的49.5kr一条,即使打折时买三条算两条的钱,3条差不多也要100多kr。女性卫生用品能多带就多带,这边价格贵不说,种类很少,可选性很小。转换插头带2-3个。一个肯定不够用。网线至少带一根,2-5米。如果以后要合租记得带一个hub或者这边再买无线路由,不贵,mediamarket打折时两三百就能买到。笔记本锁一条。国内才卖15-20RMB。在学校上网,有个锁方便很多。会开车的同学记得带驾照,第一年中国驾照可以使用。几个人租车去旅行更划算。可以机场租机场还。筷子至少带2双,第一年同学聚会最缺的就是筷子。擀面杖带一个小的,如果爱吃饺子的话。这边中国店也有卖的,但是这东西又轻又便宜不妨带上。最重要的是药品带够,记得看保质期!宁可多带几种,即使没病也要带。消炎药清火茶多带,这边比北京还干燥。我天天上火,喝凉水也上火。次重要的是调料带够。像我一样不会做饭的同学,请至少带500G的鸡精。五香粉,十三香,饺子馅粉,炖肉包,炖鸡包,干辣椒,孜然粒孜然粉,炸鸡料炸鸡粉,蒜粉姜粉,花椒粉花椒粒,茴香八角桂皮等,这些也是我第二年学会做饭以后才带来的。香菇和木耳也要多带,哪位同学如果这次带的多分我一点吧哈哈,我的早就吃干净了。唉~两年前我一点饭都不会做,出国时都不知道带什么吃的,结果盲目跟风带了一堆紫菜,到现在包装依然是完好的。像榨菜,豆瓣酱,甜面酱没必要带!很重。中国店都有卖的,10kr以内。最好带一把专门剪头发的剪刀,男生可以带上推子。两年了除了回国和去意大利(意大利剪头发和国内差不多钱)剪过头发以外,平时都是自己修剪。倒不是怕贵,而是不相信老外的技术。KTH主校门口120kr学生价剪一次头。关于带钱:2010年,我身上带了1万3000克朗,外加1千500欧元来的瑞典。第一年和同学合租(合租省钱又开心),每月房租不到1400kr,交通费9-12月2000多克朗;1-6月2000多克朗。每周去趟超市,一次200克朗左右。暑假去打工,挣下半年的生活费,第一年没让家里寄过钱。打工有去餐馆做跑堂,去礼品店卖东西,去教中文,帮人带小孩做家务,去兼职做导游。。。。。感觉打工的的机会比国内多,努力用心慢慢找2024-05-05 19:42:412
林奈的生平轨迹有哪些?
林奈于1705年5月23日出生于瑞典南方的司马兰德省拉舒尔特村,那是一个漂亮优美的村庄。他的父亲本来是农民,后来做了牧师,也许对土地有着不舍的眷恋,他十分热爱大自然。1727年,林奈进入瑞典的龙德大学,在这所学校,林奈学习了一年左右遇上了第二位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著名的博物学家、医生司徒比。司徒比无私地对待林奈,传授给他采集标本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珍藏的全部标本提供给林奈做研究。这为林奈奠定了学术基础和经验。1728年,林奈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即瑞典著名的乌帕萨拉大学。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以及标本制作,成为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崭露头角。这次他认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和医学专家、教授摄尔恩。这位善于培养人才的学者发现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上的造诣很高,就让他当上了大学助教,还让他独自讲授植物学课,使林奈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732年,瑞典科学院资助考察队。林奈和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普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历经艰难,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在方圆约4600英里的荒凉地区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此次考察的成果是《拉伯兰植物志》。2024-05-05 19:42:501
瑞典有哪些大学
瑞典有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林雪平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哥德堡大学、于默奥大学、林奈大学、延雪平大学、瑞典农业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隆德大学:隆德大学是瑞典王国一所现代化、具有高度活力和历史悠久的欧洲顶级学府,综合研究型大学,世界百强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425年毗邻隆德大教堂的方济各会学校,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1658年,瑞典从丹麦赢得斯科耐,随后该校于1666年在毗邻隆德大教堂的旧综合学院校址上正式成立。隆德大学有九个院系以及各研究中心和专业学术机构,分别为自然科学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其经管学院获得EQUIS、AACSB、AMBA三皇冠认证。隆德大学有将近7000名教职员工,是北欧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该校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Universitas 21(U21)、瑞日Mirai成员,瑞典国家财政支出金额在瑞典各大学校中遥遥领先。2024-05-05 19:43:111
去瑞典林奈大学留学硕士的要求和费用是怎样
瑞典本科一般是三年,硕士是一到两年,博士一般是三到四年。瑞典高校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即秋季与春季期,秋季学期从八月下旬或九月开始,到一月底结束;春季学期从一月中旬开始到六月初结束。瑞典林奈大学是瑞典第六大的大学,听说过宜家家居?但是不知道到宜家就业的捷径是什么!瑞典林奈大学和IKEA拥有密切的合作关系。IKEA每年会投入2.7亿人民币,支持林奈大学的研究与教育,大学为IKEA开设了“生活之家“课程与研究项目。瑞典名企宜家敲门砖-林奈大学林奈大学特色项目设计,和平与发展,木材工程,宜家家居生活之家2024-05-05 19:45:041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怎么样
瑞典位于欧洲大陆,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教育体系。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怎么样?我作了具体整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悠久历史 Chalmers于1829年由瑞典东印度公司董事之一的威廉·查尔姆斯(William Chalmers),.以建立一所工业学校(industrial school)为目的捐款设立,学校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林奈大学(Linnaeus University)是瑞典仅有的三所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大学。学校在1937年从私立大学变为国立大学,而后在1994年被基金会收购,又转而成为私立大学,但每年2/3的经费来自瑞典政府。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院系专业 Chalmers拥有以下17个学院: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应用信息技术学院 Applied Mechanics 应用力学学院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学院 Architecture 建筑学院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Energy and Environment 能源与环境学院 Fundamental Physics 基础物理学院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材料与制造技术学院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科学学院 Micro-technology and Nano-science 微米技术与纳米科学学院 Product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产品与生产开发学院 Radio and Space Science 无线电与空间科学学院 Shipping and Marine Technology 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 Signals and Systems 信号与系统学院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技术管理与经济学院 除此之外,查尔姆斯理工还有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包括数学建模、环境科学和汽车安全等重点领域。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奖学金 The Avancez Scholarships 是由查尔姆斯基金会赞助、查尔姆斯发放的减免学费75%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对所有有义务支付学费的非EU/EEA学生开放。 The IPOET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ffice for Education andTraining) Scholarships是由瑞典政府赞助的减免75%学费的奖学金,由查尔姆斯发放,对所有需要支付学费的学生开放。 The Sievert Larsson Scholarship Fund (within Friends of Chalmers)为泰国申请硕士项目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免学费和生活费。 The Volvo Car Corporation Scholarships 是为两名中国学生提供的全额减免学费奖学金,前提是学生需保证参与VESC(Volvo Engineering Student Concept)项目,包括暑期工作,硕士论文项目,mentorship导师,以及可能在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实习机会。 The Volvo Group Scholarship Programme 是为印度和中国学生提供的全额减免学费奖学金,奖学金包括暑期实习机会的可能、硕士论文项目及mentorship导师。 The Chalmers MasterCard Scholarship是每两年一次为中美、南美或墨西哥硕士申请者提供的,包括减免28万瑞典克朗的学费(每学期减免7万瑞典克朗)。 The Lars Eriksson Scholarship是由查尔姆斯校友Lars Eriksson的慷慨赞助。奖励对象为一名2015年拉美的申请者,减免除建筑与城市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专业以外所有专业的全部学费。 注:获得校外其它奖学金不影响能否获得查尔姆斯奖学金,本校不考虑提名阶段申请者的财务状况。 瑞典研究所Swedish Institute颁发的奖学金 瑞典研究所是负责管理众多的奖学金计划的一个政府机构,每年为来瑞典大学追求梦想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无数的奖学金。2024-05-05 19:45:131
林奈大学读会计硕士,真的很难毕业吗
是的。很难毕业2024-05-05 19:45:201
瑞典林奈大学硕士研究生假期
瑞典一般圣诞节开始放三周,12月底到一月中下旬2024-05-05 19:45:271
“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是谁?
有一位大科学家,他将一棵高度仅10厘米的常青草命名为“林奈草”,把自己比作一株平凡普通的小草,异常谦虚。他获得了瑞典国王授予的“北极星爵士”头衔之后特意做的这件事,以鞭策自己做一个平凡普通的探索者,不骄不躁。他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在17世纪,生物界渐渐地有两套方法进行分类,形成明确的习惯。第一种是人为分类法,代表是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第二种是自然分类法,代表是英国生物学家雷伊。马尔比基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器官形态,但只需一种或少数几种器官。雷伊的方法则需要依据生物的多数或全部器官。这样,前者较简单明了但太粗糙,后者繁琐又不太实用。到了18世纪,博物学的资料越来越多,积累越来越丰富,生物分类以及进化论的萌芽均开始有所发展。早在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来了分类法。柏拉图提出以形态为准的两分法,亚里士多德提出“属”与“种”的概念,成为生物分类的伟大先驱者。亚里士多德本人曾描述过500种动物。到17世纪初,人们已经知道大约六千多种植物。18世纪,人们的认识又翻了三番,总共知道约18000种新植物。动物学面临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生物分类成为一项紧迫的科学任务摆在人们面前。林奈于1705年5月23日出生于瑞典南方的司马兰德省拉舒尔特村,那是一个漂亮优美的村庄。他的父亲本来是农民,后来做了牧师,也许对土地有着不舍的眷恋,他十分热爱大自然。他们家门口有一株十分古老的高大的菩提树,根据“菩提树”的发音,他们一家便姓林奈。老林奈十分热爱花草树木,在家门口种植了一座小花园。他家房前屋后都是各种奇花异草和枝叶茂盛的树木。小林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植物园中,这对他以后走向博物学者之路影响很大。在博物方面,老林奈有着丰富的知识,他成为小林奈的第一任教师。林奈的中学老师罗斯曼对林奈帮助很大。林奈的学业并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出色的植物学知识引起了罗斯曼的关注。林奈中学毕业,迫于生计,只好在一家鞋铺里当学徒。这时,罗斯曼将林奈接到自己家中,并提供给林奈大量书籍。罗斯曼还传授林奈生理学和植物学知识以及研究方法。林奈第一次在罗斯曼家看到法国植物学家杜纳福的《植物学大纲》。这本著作深深地打动了林奈,使他下决心研究生物分类学。罗斯曼以他的慧眼发现了林奈这匹千里马,没有让他埋没在店铺里。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林奈考上了大学。1727年,林奈进入瑞典的龙德大学,在这所学校,林奈学习了一年左右并遇上了第二位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著名的博物学家、医生司徒比。司徒比无私地对待林奈,传授给他采集标本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珍藏的全部标本提供给林奈做研究。这为林奈奠定了学术基础。1728年,林奈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即瑞典著名的乌帕萨拉大学。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以及标本制作,成为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崭露头角。这次他认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和医学专家、教授摄尔恩。这位善于培养人才的学者发现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上的造诣很高,让他当上了大学助教,还让他独自讲授植物学课,使林奈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732年,瑞典科学院资助考察队。林奈和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普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历经艰难,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在方圆约4600英里的荒凉地区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此次考察的成果是《拉伯兰植物志》。年方25岁的林奈受到瑞典科学院的嘉奖,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属为“林奈大属”。尽管他很杰出,但由于他提前毕业没有学位,乌帕萨拉大学不能留他任教了。林奈很不高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天,他的邻居莫勒来家做客,看到林奈,觉得他才华出众,很欣赏他。老人提出把女儿许配给林奈,不过希望林奈能取得学位。1735年,林奈周游各国,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完成了老人的嘱托。同年,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的第一版。《自然系统》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性器官为准则进行分类的标准。书的第一版只有薄薄的12页,但很快就产生了影响。“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精确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在此,林奈提出了分类的意义。植物的有系统的双命名制是博欣与土尔恩福尔首先创立的,林奈更把它加以发展。他在拉普兰为了采集北极植物,在拉普兰人中间游历,看到人种显著的差别。在他的《自然系统》中,他把人与猿猴、狐猴、蝙蝠同放在“灵长目”中,又按照皮肤的颜色与其他特点,把人分为四类。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林奈把自然界分为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对于植物界,林奈依据雄蕊和雌蕊的类型、数量及大小等特征,还有蕊的排列顺序,种种条件把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0多个种。林奈首创了纲、目、属、种的概念。林奈把人为分类法运用到动物界。1746年他出版《瑞典动物志》。在此书中,林奈将动物分为6大纲:鸟纲、两栖纲、哺乳纲、鱼纲、昆虫纲、蠕虫纲。他发现,人与类人猿在身体构造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把人与猿归入同一个属中。林奈成为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并成为近代以来首先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第一人。1745年,林奈发表了《欧兰及高特兰旅行记》。林奈提出了双名制命名法,并在1753年的《植物种志》中全面推广使用了这种方法。双名制就是所有的物种均用两个拉丁字去命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这种命名方式结束了以前的混乱命名现象。林奈认为,属名好比整个家族的姓氏,而种名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林奈的双名制命名法于1867年被国际植物学会确认,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命名方法。《自然系统》一书在林奈生前一直增订修改。1768年,这本书出了第十二版,比第一版的12页多出1000多页,共有1327页。林奈认为:“人为体系只有在自然体系尚未发现以前才用得着,人为体系只告诉我们辨识植物,自然体系却能把植物的本性告诉我们。”他同时认识到,真正的自然体系是复杂的而且随意性很强,所以很难建立。这是在进化论出现以后的事情了。林奈的地位很高,学生们到处探险采集标本而不让他冒险。这样,有的青年丧生了,林奈十分悲伤。1761年,国王册封林奈为贵族,称他为“卡尔·冯·林奈”。1778年林奈去世,葬礼很隆重。林奈去世以后,英国的博物学家史密斯来到瑞典林奈的家中,请求购买林奈的书籍和收藏的标本,家人同意了,瑞典政府也未意识到什么。等到装载林奈遗物的英国船开动,瑞典人才意识到失去了珍宝。据说,瑞典海军曾出动军舰去追赶,但是英国船跑得非常快,最终没有赶上。瑞典政府痛失了珍贵的科学遗产。2024-05-05 19:45:352
植物学家林奈的全名是什么
植物学家林奈的全名是卡尔·冯·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岁)。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学家,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动植物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创立者。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保存在学会;而在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设有林奈的全身雕像林奈是分类学之父,人物详细介绍如下:卡尔·冯林奈,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学家,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1727年起,卡尔·冯·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系统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的荒凉地带,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2024-05-05 19:45:421
卡尔·冯·林奈的生平
林奈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着,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林奈著作很多,其中《自然系统》(1735,初版;1758,第10版)、《植物属》(1737,初版;1764,第6版)《植物种志》(1753,初版;1762,再版)最著名。这些著作对今天植物的命名,仍有国际性重要意义。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林奈是近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岁。2007年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2024-05-05 19:46:191
生物分类学是由谁完成的?
有一位大科学家,他将一棵高度仅10厘米的常青草命名为“林奈草”,把自己比作一株平凡普通的小草,异常谦虚。他获得了瑞典国王授予的“北极星爵士”头衔之后特意做的这件事,以鞭策自己做一个平凡普通的探索者,不骄不躁。他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在17世纪,生物界渐渐地有两套方法进行分类,形成明确的习惯。第一种是人为分类法,代表是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第二种是自然分类法,代表是英国生物学家雷伊。马尔比基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器官形态,但只需要一种或少数几种器官。雷伊的方法则需要依据生物的多数或全部器官。这样,前者较简单明了但太粗糙,后者繁琐又不太实用。到了18世纪,博物学的资料越来越多,积累越来越丰富,生物分类以及进化论的萌芽均开始有所发展。早在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来了分类法。柏拉图提出以形态为准的两分法,亚里士多德提出“属”与“种”的概念,成为生物分类的伟大先驱者。亚里士多德本人曾描述过500种动物。到17世纪初,人们已经知道大约6000多种植物。18世纪,人们的认识又翻了三番,总共知道约18000种新植物。动物学面临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生物分类成为一项紧迫的科学任务摆在人们面前。林奈于1705年5月23日出生于瑞典南方的司马兰德省拉舒尔特村,那是一个漂亮优美的村庄。他的父亲本来是农民,后来做了牧师,也许对土地有着不舍的眷恋,他十分热爱大自然。他们家门口有一株十分古老的高大的菩提树,根据“菩提树”的发音,他们一家便姓林奈。老林奈十分热爱花草树木,在家门口种植了一座小花园。他家房前屋后都是各种奇花异草和枝叶茂盛的树木。小林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植物园中,这对他以后走向博物学者之路影响很大。在博物方面,老林奈有着丰富的知识,他成为小林奈的第一任教师。林奈的中学老师罗斯曼对林奈帮助很大。林奈学业并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出色的植物学知识引起了罗斯曼的关注。林奈中学毕业,迫于生计,只好在一家鞋铺里当学徒。这时,罗斯曼将林奈接到自己家中,并提供给林奈大量书籍。罗斯曼还传授林奈生理学和植物学知识以及研究方法。林奈第一次在罗斯曼家看到法国植物学家杜纳福的《植物学大纲》。这本著作深深地打动了林奈,使他下决心研究生物分类学。罗斯曼以他的慧眼发现了林奈这匹千里马,没有让他埋没在店铺里。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林奈考上了大学。1727年,林奈进入瑞典的龙德大学,在这所学校,林奈学习了一年左右遇上了第二位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著名的博物学家、医生司徒比。司徒比无私地对待林奈,传授给他采集标本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珍藏的全部标本提供给林奈做研究。这为林奈奠定了学术基础和经验。1728年,林奈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即瑞典著名的乌帕萨拉大学。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以及标本制作,成为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崭露头角。这次他认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和医学专家、教授摄尔恩。这位善于培养人才的学者发现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上的造诣很高,就让他当上了大学助教,还让他独自讲授植物学课,使林奈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732年,瑞典科学院资助考察队。林奈和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普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历经艰难,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在方圆约4600英里的荒凉地区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此次考察的成果是《拉伯兰植物志》。年方25岁的林奈受到瑞典科学院的嘉奖,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属为“林奈大属”。尽管他很杰出,但由于他提前毕业没有学位,乌帕萨拉大学不能留他任教了。林奈很不高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天,他的邻居莫勒来家作客,看到林奈,觉得他才华出众,很欣赏他。老人提出把女儿许配给林奈,不过希望林奈能取得学位。1735年,林奈周游各国,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完成了老人的嘱托。同年,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的第一版。在《自然系统》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性器官为准则进行分类的标准。书的第一版只有薄薄的12页,但很快就产生了影响。“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精确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在此,林奈提出了分类的意义。植物的有系统的双命名制是博欣与土尔恩福尔首先创立的,林奈更把它加以发展。他在拉普兰为了采集北极植物,在拉普兰人中间游历,看到人种显著的差别。在他的《自然系统》中,他把人与猿猴、猕猴、蝙蝠同放在“灵长目”中,又按照皮肤的颜色与其他特点,把人分为四类。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林奈把自然界分为三界,即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对于植物界,林奈依据雄蕊和雌蕊的类型、数量及大小等特征,还有蕊的排列顺序,种种条件把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0多个种。林奈首创了纲、目、属、种的概念。林奈把人为分类法运用到动物界。1746年他出版《瑞典动物志》。在此书中,林奈将动物分为6大纲:鸟纲、两栖纲、哺乳纲、鱼纲、昆虫纲、蠕虫纲。他发现,人与类人猿在身体构造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把人与猿归入同一个属中。林奈成为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并成为近代以来首先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第一人。1745年,林奈发表了《欧兰及高特兰旅行记》。林奈提出了双名制命名法,并在1753年的《植物种志》中全面推广使用了这种方法。双名制就是所有的物种均用两个拉丁字去命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这种命名方式结束了以前的混乱命名现象。林奈认为,属名好比整个家族的姓氏,而种名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林奈的双名制命名法于1867年被国际植物学会确认,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命名方法。《自然系统》一书在林奈生前一直增订修改。1768年,这本书出了第十二版,比第一版的12页多出1000多页,共有1327页了。林奈认为,“人为体系只有在自然体系尚未发现以前才用得着,人为体系只告诉我们辨识植物,自然体系却能把植物的本性告诉我们。”他同时认识到,真正的自然体系是复杂的而且随意性很强,所以很难建立。这是在进化论出现以后的事情了。林奈的地位很高,学生们到处探险采集标本而不让他冒险。这样,有的青年丧生了,林奈十分悲伤。1761年,国王册封林奈为贵族,称他为“卡尔·冯·林奈”。1778年,林奈去世,葬礼很隆重。林奈去世以后,英国的博物学家史密斯来到瑞典林奈的家中,请求购买林奈的书籍和收藏的标本,家人同意了,瑞典政府也未意识到什么。等到装载林奈遗物的英国船开动,瑞典人才意识到失去了珍宝。据说,瑞典海军曾出动军舰去追赶,但是英国船跑得非常快,最终没有赶上。瑞典政府痛失了珍贵的科学遗产。2024-05-05 19:46:33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花钟的作者是谁
《花钟》的作者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又称为“分类学之父” 林奈(Linnaeus),全名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过去译成林内,受封贵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於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鲁斯·林奈乌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林奈是近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岁。 2007年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2024-05-05 19:48:144
林奈发明什么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2024-05-05 19:48:461
生物分类学的开端是什么?
生物分类学的开端有一位大科学家,他将一棵高度仅10厘米的常青草命名为“林奈草”,把自己比作一株平凡普通的小草,异常谦虚。他获得了瑞典国王授予的“北极星爵士”头衔之后特意做的这件事,以鞭策自己做一个平凡普通的探索者,不骄不躁。他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在17世纪,生物界渐渐地有两套方法进行分类,形成明确的习惯。第一种是人为分类法,代表是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第二种是自然分类法,代表是英国生物学家雷伊。马尔比基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器官形态,但只需要一种或少数几种器官。雷伊的方法则需要依据生物的多数或全部器官。这样,前者较简单明了但太粗糙,后者繁琐又不太实用。到了18世纪,博物学的资料越来越多,积累越来越丰富,生物分类以及进化论的萌芽均开始有所发展。早在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来了分类法。柏拉图提出以形态为准的两分法,亚里士多德提出“属”与“种”的概念,成为生物分类的伟大先驱者。亚里士多德本人曾描述过500种动物。到17世纪初,人们已经知道大约6000多种植物。18世纪,人们的认识又翻了三番,总共知道约18000种新植物。动物学面临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生物分类成为一项紧迫的科学任务摆在人们面前。林奈于1705年5月23日出生于瑞典南方的司马兰德省拉舒尔特村,那是一个漂亮优美的村庄。他的父亲本来是农民,后来做了牧师,也许对土地有着不舍的眷恋,他十分热爱大自然。他们家门口有一株十分古老的高大的菩提树,根据“菩提树”的发音,他们一家便姓林奈。老林奈十分热爱花草树木,在家门口种植了一座小花园。他家房前屋后都是各种奇花异草和枝叶茂盛的树木。小林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植物园中,这对他以后走向博物学者之路影响很大。在博物方面,老林奈有着丰富的知识,他成为小林奈的第一任教师。林奈的中学老师罗斯曼对林奈帮助很大。林奈学业并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出色的植物学知识引起了罗斯曼的关注。林奈中学毕业,迫于生计,只好在一家鞋铺里当学徒。这时,罗斯曼将林奈接到自己家中,并提供给林奈大量书籍。罗斯曼还传授林奈生理学和植物学知识以及研究方法。林奈第一次在罗斯曼家看到法国植物学家杜纳福的《植物学大纲》。这本著作深深地打动了林奈,使他下决心研究生物分类学。罗斯曼以他的慧眼发现了林奈这匹千里马,没有让他埋没在店铺里。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林奈考上了大学。1727年,林奈进入瑞典的龙德大学,在这所学校,林奈学习了一年左右遇上了第二位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著名的博物学家、医生司徒比。司徒比无私地对待林奈,传授给他采集标本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珍藏的全部标本提供给林奈做研究。这为林奈奠定了学术基础和经验。1728年,林奈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即瑞典著名的乌帕萨拉大学。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以及标本制作,成为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崭露头角。这次他认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和医学专家、教授摄尔恩。这位善于培养人才的学者发现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上的造诣很高,就让他当上了大学助教,还让他独自讲授植物学课,使林奈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732年,瑞典科学院资助考察队。林奈和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普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历经艰难,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在方圆约4600英里的荒凉地区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此次考察的成果是《拉伯兰植物志》。年方25岁的林奈受到瑞典科学院的嘉奖,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属为“林奈大属”。尽管他很杰出,但由于他提前毕业没有学位,乌帕萨拉大学不能留他任教了。林奈很不高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天,他的邻居莫勒来家作客,看到林奈,觉得他才华出众,很欣赏他。老人提出把女儿许配给林奈,不过希望林奈能取得学位。1735年,林奈周游各国,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完成了老人的嘱托。同年,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的第一版。在《自然系统》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性器官为准则进行分类的标准。书的第一版只有薄薄的12页,但很快就产生了影响。“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精确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在此,林奈提出了分类的意义。植物的有系统的双命名制是博欣与土尔恩福尔首先创立的,林奈更把它加以发展。他在拉普兰为了采集北极植物,在拉普兰人中间游历,看到人种显著的差别。在他的《自然系统》中,他把人与猿猴、猕猴、蝙蝠同放在“灵长目”中,又按照皮肤的颜色与其他特点,把人分为四类。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林奈把自然界分为三界,即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对于植物界,林奈依据雄蕊和雌蕊的类型、数量及大小等特征,还有蕊的排列顺序,种种条件把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0多个种。林奈首创了纲、目、属、种的概念。林奈把人为分类法运用到动物界。1746年他出版《瑞典动物志》。在此书中,林奈将动物分为6大纲:鸟纲、两栖纲、哺乳纲、鱼纲、昆虫纲、蠕虫纲。他发现,人与类人猿在身体构造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把人与猿归入同一个属中。林奈成为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并成为近代以来首先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第一人。1745年,林奈发表了《欧兰及高特兰旅行记》。林奈提出了双名制命名法,并在1753年的《植物种志》中全面推广使用了这种方法。双名制就是所有的物种均用两个拉丁字去命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这种命名方式结束了以前的混乱命名现象。林奈认为,属名好比整个家族的姓氏,而种名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林奈的双名制命名法于1867年被国际植物学会确认,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命名方法。《自然系统》一书在林奈生前一直增订修改。1768年,这本书出了第十二版,比第一版的12页多出1000多页,共有1327页了。林奈认为,“人为体系只有在自然体系尚未发现以前才用得着,人为体系只告诉我们辨识植物,自然体系却能把植物的本性告诉我们。”他同时认识到,真正的自然体系是复杂的而且随意性很强,所以很难建立。这是在进化论出现以后的事情了。林奈的地位很高,学生们到处探险采集标本而不让他冒险。这样,有的青年丧生了,林奈十分悲伤。1761年,国王册封林奈为贵族,称他为“卡尔·冯·林奈”。1778年,林奈去世,葬礼很隆重。林奈去世以后,英国的博物学家史密斯来到瑞典林奈的家中,请求购买林奈的书籍和收藏的标本,家人同意了,瑞典政府也未意识到什么。等到装载林奈遗物的英国船开动,瑞典人才意识到失去了珍宝。据说,瑞典海军曾出动军舰去追赶,但是英国船跑得非常快,最终没有赶上。瑞典政府痛失了珍贵的科学遗产。2024-05-05 19:49:391
采用“双名命名制”统一了动植物的命名的科学家是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林奈是近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岁。 2007年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2024-05-05 19:50:082
美国留学高中生入读广东财经大学本硕班录取条件有哪些
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采取“2+2”、“3+1”、“3+2”、“1+3”等方式,实行中外校际间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互授或联授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西澳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瑞典林奈大学等三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共同举办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与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联合举办西班牙语预科项目和法语预科项目。目前在校国际项目学生达到600多人。 广财美国留学班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开设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优势或特色专业,供外国留学生选修;举办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的汉语培训班,供外国学子和海外朋友选读;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达到150多人。我校还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培养华南地区高端金融人才,打造金融智库,促进金融创新;2016年,金融研究院开始招收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报考及录取条件 招生对象: 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高三在读生;完成高二课程且能获得高中毕业证的学生;大专生、中专生及同等学历者。 报考材料: 1、 一寸免冠照2张; 2、 身份证复印件; 3、 高中毕业证(学习证明)复印件; 4、 高考成绩单或雅思成绩单复印件(可选)。 录取原则: 1、 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达90分以上,免笔试入学; 2、 雅思成绩4.5分或托福75分以上的学生,免笔试入学; 3、 其他报名者均需要参加我校组织的入学英语笔试和面试,综合测评后择优录取。 电话直接报名:4006767050 网上报名:点击在线报名2024-05-05 19:50:571
首次把植物界和动物界分开的是谁?
首次把植物界和动物界分开的是卡尔·冯·林奈。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称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林奈氏分类系统林奈在乌普萨拉大学期间,发现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被作为植物分类的基础。他将此发现写成一篇短论文。这个发现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教授的职位。1732年乌普萨拉科学院资助他去瑞典北部的拉普兰考察。到那个时候为止,欧洲人对拉普兰还一无所知,在这4600英里的土地上,林奈发现100多种新种植物。1737年林奈将他对拉普兰植物世界的考察写成一本书发表,在这本书中,林奈首次发表了以植物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53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采用双名法,以拉丁文来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属名,斜体),第二个是种的名字(种加词,斜体),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例如:形容些物种的特性,或可加上发现者的名字(正体),以纪念这位发现者,也有负责的意思。林奈用这种方法帮植物命名,后来他也用同样的方法为动物命名,此种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例如:人Homo sapiens(命名者名称省略)。2024-05-05 19:51:261
三年级花钟的作者是谁
《花钟》的作者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又称为“分类学之父” 林奈(Linnaeus),全名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过去译成林内,受封贵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於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鲁斯·林奈乌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林奈是近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斯科讷地区的罗斯胡尔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岁. 2007年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2024-05-05 19:53:044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科学家雕像都有谁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内一楼的科学家的雕像包括亚里斯多德、弗兰西斯·培根、查尔斯·达尔文、卡尔·林奈,有些就是他们的作品。2024-05-05 19:53:351
植物分类学奠基人林奈是哪国人?
瑞典人。民族族群:日耳曼人出生地:瑞典斯莫兰市林奈(卡尔·冯·林奈)一般指卡尔·冯·林奈卡尔·冯·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岁),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学家,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动植物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创立者。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保存在学会;而在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设有林奈的全身雕像。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2024-05-05 19:54:011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科学家雕像都有谁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内一楼的科学家的雕像包括亚里斯多德、弗兰西斯·培根、查尔斯·达尔文、卡尔·林奈,有些就是他们的作品。2024-05-05 19:54:261
大学书单每一本书,都是生命的延续
每一本书,都是生命的延续!《森林报》[苏联]比安基著作者在书里不仅描写了自然界动植物千姿百态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奇闻趣事,还写到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对待大自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将一个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你眼界大开,知识面大大拓展,潜移默化地在自己心灵里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望,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史军著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奇境森林》[德]安妮特·哈克巴斯著森林里热闹非凡,巨大的地下真菌网为树木提供营养,灌木丛为鸟类和鹿提供丰富的食物,成千上万的蚯蚓和蜈蚣生活在森林里。但是,还有更多故事发生在这里——森林净化了空气,为我们提供了氧气,以及各种各样的木材。本书将带领读者走遍全世界的森林,从热带雨林到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干燥森林,探索那些闻名遐迩的绿色宝藏,揭开森林深处的热闹世界。《清风带来的树木之歌》[韩]李英敏著地球资源丰富,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资源开发不断增长,资源存量不断减少。地球森林面积曾达76亿公顷,现在几乎减少了一半的森林面积。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使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几乎每年减少1%。本书以资源枯竭为主题,讲述了通过保护森林资源,让人们爱上森林、树木之歌的故事。《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尔·查莫维茨著本书作者是专业的植物学家,固守科学领域,引领读者在科学的范围内重新考量植物。本书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只有宁静心灵才能倾听的世界: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感知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吸引我们将其与人类的感觉相对比,结果发现我们与向日葵、橡树之间的共同点远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揭秘树木》英国尤斯伯恩出版公司编著这是一本关于树木的科普图书,以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易于孩子理解,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本书按照地貌特点讲述了热带树木、水生树木、寒带树木等典型树木,也介绍了普通树木的基本构造,每个部分的特点功能、四季的更迭以及千奇百怪的树木。在介绍树木之余,还介绍了树周边的生态,哪些动植物依附树木生活。《树的邀约》[法]维克多·吉塔尔著这是一本适合全年龄段看的“树的知识图解”,它用简单易懂的手绘插画,为读者呈现了树的全景图。不仅详细解析了分布于全球的75种常见树木,还介绍了树木背后各种令人惊叹的冷知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可以通过这本书,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大自然。书中所有知识点都以清新细腻的插图层层解析,让你可以轻松地从一名识树小白变身为认树专家。《探寻自然的秩序》[美]保罗·劳伦斯·法伯著在本书中,作者法伯考察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博物学传统,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像林奈、布丰、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这样的先行者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并将其塑造成我们当前所见的样子。本书还考察了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之类的新设施在科学建制和吸引公众注意两方面所起的作用。2024-05-05 19:54:421
什么是林奈根据各种花在不同时间分别开放而制成的
林奈发明的植物分类法尔·冯·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岁),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学家,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动植物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创立者。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保存在学会;而在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设有林奈的全身雕像 。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2024-05-05 19:59:251
双名制的卡尔·林奈
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又译为卡尔·冯·林耐、林内,受封贵族前名为卡尔·林耐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鲁斯·林奈乌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双名法则创立的伟大意义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大自然就是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世界。而卡尔·林奈却在看似无序的自然界发现了秩序和条理。他建立了为动植物命名和分类的体系,从概念上对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加以区分,这一体系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植物学、生物学、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结构,直到将近300年后,他们还在依靠这个体系。林奈因为他的发现而被称为“现代分类学(taxonomy)之父”(“taxonomy”是希腊语,意思是“按顺序命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林奈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和重要性。第一,全部科学仍然沿用他创立的体系,仍然和他一样用拉丁语命名现存的和新发现的物种——这也是这门科学曾经通用的古老语言留在世界上的最后痕迹。新发现的物种都依照林奈的体系命名和归类。第二,所有生物学家都运用林奈的体系来辨别、理解、划分以及指称动植物物种。林奈是最早确定人类为“智人”的科学家,他把人类归为灵长类动物。他的分类体系是“生命树”的起源,因为任何生物都属于某一种界、门、纲、目、科、属、种,都从属于动植物王国——就如同一棵树的枝、叶和树干都是这棵树的一部分一样。双名法则的创立过程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 卡尔·林奈痛恨杂乱无章。他曾经说过,他无法理解不系统的事物。他1707年出生于瑞典,家人希望他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神父。但是对神职卡尔没有表现出有多少资质和兴趣,因此家人最后允许他转行学医。1727年他进入隆德大学医学院学习,可是他花在学校小植物园的时间却比在教室还多。从小他就非常热爱花草树木。1728年林奈转到了乌普萨拉大学(部分原因是这个大学里有更大的植物园)学习。在那里他读了法国植物学家塞巴斯蒂安·瓦扬(Sebastian Vaillant)的一篇论文,论文宣称(当时这个创新令人震惊),植物是有性繁殖的,如同动物有性器官一样,植物也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塞巴斯蒂安·瓦扬的观点吸引了林奈。作为编目人,他反对植物园里成千上万的植物都是各自独立的物种的主张,开始设想把繁殖器官的不同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他梦想着给混乱的自然界建立一种秩序。林奈天生能说会道,热情诚恳,他为自己赢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者,给他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样他就能在瑞典各处进行探险,研究各种植物并给它们编目。他花费数月时间走遍乡下各地,记录他所见到的植物,然后进行详尽的描述和研究。他的探险按部就班,每天早晨7点准时出发,下午2点停下来吃午饭,4点休息、讲解。在探索过程中,林奈集中研究了植物的繁殖系统。很快,他发现许多植物都有共同的雄性和雌性特点,他把它们归为一类。他把相似的种类合在一起组成更大的类。他发现,根据几个重要特性完全可以把植物分类,自然界确实是存在秩序的。到1735年为止,他已经记录了4000多种植物,并且把他的分类体系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发表。林奈的分类系统分为8个层次:种、属、科、目、纲、亚门、门和界。这种分类法——创立的唯一根据是植物和(后来的)动物的性元素——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是植物学家发现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很有吸引力。林奈的分类法很快传遍了欧洲,且经常被画成树的形式:大树枝是纲,上面的小树杈是种。“生命树”的概念就是由这幅图而来的。后来的30年中林奈在欧洲游历,为他的体系补充新的物种。1740年他把动物物种添加到这一体系中。到1758年,他的分类体系已经包含4400种动物和7700多种植物。1758年,他在书的第十版引入了二名制(双名)命名法,用种名和属名为动植物命名。双名命名法完善了林奈的分类体系。他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秩序,并且建立了体系来描述这一秩序。直到现在,这个体系仍然富有生命力,仍为人们所用。在动物海螺研究中发明和落实了水字螺,蜘蛛螺,千足凤凰螺,骆驼螺,绯袖凤凰螺,水晶凤凰螺,三齿凤凰螺,圆袖凤凰螺八个海螺科和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2024-05-05 19:59:421
乌普萨拉大学的发展历史
大主教雅各·乌夫森在乌普萨拉大学创校一事扮演重要角色。最早期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哲学、神学与法学,并无类似自然科学的学门存在;神学院也自然而然成为乌普萨拉大学早期的权力核心。雅各·乌夫森于1515年去职,而乌普萨拉大学的教学活动也随着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而一度陷于停顿;艾瑞克十四世与尤翰三世等国王皆曾试图恢复该校的兴盛,但均徒劳无功。1593年的乌普萨拉会议上,重振校务获得各方一致同意,而关于校务革新的官方文件则在1595年成文化。进入17世纪后瑞典国力扶摇直上,乌普萨拉大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正式开启于1620年代;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借由慷慨的捐助为校务的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学生总数也大幅上升,至1630年代全校已有一千多名学生。奥洛夫.鲁德贝克担任医学院教授,开启了该校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1640年代,乌普萨拉大学的学生开始依据自家祖籍、地缘关系组织名为Nation的社团。起先此类社团被视为具有破坏性、应被禁止;但稍后大学的行政组织察觉成立Nation的风气势不可档,遂于1663年将其合法化、并规定学生必须择一社团参加,同时每一Nation皆由一位教授指导。1720年代末期,安德斯.摄尔修斯被任命为天文学系教授,而卡尔.林奈则成为医学系教授;植物学家林奈在医学部任教的决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不令人讶异,因为植物学、药学与医学在当时置于同一学门之下。语言学家尤翰.依尔则是同一时代任教于乌普萨拉大学的杰出人文学者之一,他同时也敢于批评教会与国家的权力配置;他还曾因这些大胆的批判被判罚缴出一年的教授薪资,以示处分。对乌普萨拉大学而言,18世纪的最后十年并非一个光辉的年代,和整个世纪的辉煌成就形成强烈对比。十九世纪则是一个学生浪漫主义风行的年代。学生获得更大的空间,皇室的古斯塔夫王子撰写学生歌曲,诗人古那.维纳堡的经典学生歌曲《Gluntarne》也成功打进学生日常生活。在此同时,大学的规模与校舍建筑也逐步扩增,包括大学图书馆、化学研究中心与新的大学主建筑等。1885年乌普萨拉大学有1500余名学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945年已增加到4500名,成长了三倍之多;包括人类学、艺术史与现代语言等较新颖的学门也纷纷成立系所。由于学术分工化、精细化的趋势,早先的哲学院遂细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院。在教育体系、规模膨胀的1960年代,学生总数又从8000名攀升至21000名。2024-05-05 20:00:291
乌普萨拉省的文化教育
乌普萨拉现已成为世界上小有名气的文化城市。瑞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就建于此地。乌普萨拉大学附设有众多研究所,其中有享誉世界的地震观测所,乌普萨拉城因此而名扬世界。这座城市还建有博物馆10多个,其中包括专门展出中国展品的中国瓷器馆和中国化石馆。乌普萨拉大学是一所国立的综合性的大学,位于瑞典的乌普萨拉,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西北78公里处。它创建于1477年,号称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数世纪来乌普萨拉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树立了其领先地位,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林奈(植物学家,植物的命名系统就是他发明的)、安德斯·摄西阿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摄氏温标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洛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杰出的医学教授,他首先发现了淋巴管,这被 誉为“瑞典对科学史所作出的第一次独立贡献”)和耶伊尔,E.G.(瑞典诗人,哲学家),这些都是乌普萨拉大学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另外,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更一步提高了乌普萨拉大学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学术研究的多元化是乌普萨拉大学的一大特色。研究活动遍及九大科系:神学、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教育科学、医学、药剂学以及科学技术。每年大约有4万名本科生在校内学习,同时它还提供大量的硕士科目。乌普萨拉大学拥有约6000名员工。约4000人是教师/研究人员。乌普萨拉大学年产值40亿瑞典克朗。约60%用于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约50%的研究资金来自外界。2024-05-05 20:00:591
英国HND联合办学项目能申请学历认证吗
keyikeyikeyi可以的2024-05-05 20:02:401
河南大学是985院校还是211院校?
河南大学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河南大学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重点高校,2017年9月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24-05-05 20:03:484
生物学家的著名生物学家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乔治·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林奈(Carolus Linnaeus)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欧文顿(E.Overton)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罗伯特·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罗萨琳·富兰克琳(Rosalind Elsie Franklin)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施莱登(M.J.Schleiden)施旺(Theodor Schwann)欧内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伽伐尼(Luigi Galvani)瓦尔德尔(H.W.G.Von Waldeyer)斯图尔德(F.C.Steward)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萨姆纳(J.B.Sumner)切赫(T.R.Cech)奥尔特曼(S.Altman)S.J.Singer童第周、张立、李振声、李义、饶毅、何琳、陈桢、谈家桢、朱洗、杨长辉GrendelG.L.Nicolson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阿达·约纳什(Ada E.Yonath)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钱永佑(Richard Tsie)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曾邦哲(B. J. Zeng/Tseng)尼古拉·齐金莉莎·盖勒格斯加里·史密斯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贝时璋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李约瑟(Joseph Needham)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洛佩斯-科洛梅蒂尔曼马吉德纳特奥斯本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让-克洛德·谢尔曼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艾米·韦戈斯萨基斯·马兹曼尼亚迈克尔·伊洛维兹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阿达·约纳斯(Ada E.Yonath)泰森·赫德里克卡尔文(Melvin Calvin)泰森·赫德里克吴瑞罗宾-艾贝尔Lynn MargulisWladyslaw Taczanowski霍尔敦邹承鲁拉马克萨克斯杨向中,王晓东,蒲慕明海克尔 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其后,1872年发表了同样重要的《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性选择”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补充理论提出,“性选择”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关于“性选择”的争论就是孔雀的长尾巴。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Gregor Johann Mendel (贵阁亚 壮男·孟德尔)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孟德尔乔治·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奥尔特曼(S.Altman) (1939-)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切赫(T.R.Cech) (1947-)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史密斯(M.Smith) (1932-2000)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穆利斯(K.B.Mullis) (1944-)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童第周(Tung TC)男,1902年5月28日出生,1979年3月30日逝世,浙江省鄞县人,是中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卡尔文Calvin,Melvin (1911~1997) 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1911年4月8日生于明尼苏达州。1931年毕业于密歇根矿业技术学院,1935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7年为教授。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化学生物动力学组组长、化学生物动力学室主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并任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63~1964)和美国化学学会理事长(1971)。萨克斯德国生物学家(植物学家)贡献:1.发现绿叶中的色素在叶绿体⒉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证明了绿叶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2024-05-05 20:06:521
河南大学是否是985或者211大学?
河南大学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而是一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河南省内没有985高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院校。2024-05-05 20:09:033
乌普萨拉大学的地理位置
斯德哥尔摩的北边坐落着瑞典最古老、最有历史韵味的城市之一:乌普萨拉(Uppsala)—瑞典最著名的大学所在地,也曾是瑞典的首都;它是瑞典第四大城市,拥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特色建筑景观,包括瑞典国家大教堂,这是瑞典规模最宏大、最壮观的教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部分可以追溯到13世纪。城市中许多景点都和这座大教堂有关,其中包括成立于1477年瑞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和古斯塔维纳姆博物馆(Gustavianum museum)。瑞典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活跃于乌普萨拉,在这里您也可以发现最重要的林奈系列名胜——他的家乡哈马比(Hammarby),林奈植物园(Linnaeus garden)以及古斯塔维纳姆博物馆盛大的林奈展览。 著名科学家摄尔修斯,西格班,贝采里乌斯,阿伦尼乌斯,舍勒,诺贝尔等众多科学大家和大批的政要和瑞典王室成员曾在此工作或求学。2024-05-05 20:12:501
乌普萨拉大学的学院设置
学校现有3个领域共9个学院,包括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文艺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院,申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和医药领域的医学院和药学院,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技术学院。150个系,每年开设约40种初级学位课程及1,100多门专业课程。学校有全职在校学生约24000名,其中有2400名博士生。学校教职工总数约6500名。 1、瑞典政府奖学金:从2012年开始瑞典政府会提供总额6千万瑞典克朗的奖学金(学校将根据学生情况自主决定给非欧盟学生减免学费)。2、大学奖学金:学校在当地公司和基金会的赞助下会为国际学生提供若干数量的奖学金,通常是减免部分学费(75%左右)。乌普萨拉大学中国学生专项基金会给中国学生每年提供20个学生奖学金. 著名的神学家内森·索得勃洛姆1901年-1914年间在乌大神学院任百科神学和神学先知的教授,1912年-1914年他同时任莱比锡大学宗教史教授。1914年至1931年担任瑞典大主教。索得勃洛姆教授一生致力于使世界上不同流派的宗教相互了解,相互靠拢,成就之一就是1925年由他发起举办的斯德哥尔摩“全球会议”。1930年在他任乌普萨拉大学副校长时,由于他为和平共存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而获该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奥洛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授,他首先发现了淋巴管,这被誉为“瑞典对科学史所作出的第一次独立贡献”。医学博士毕业生伊瓦尔·桑兹托姆在19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第一个发现了甲状旁腺。1926年成为乌大耳鼻喉科教授的罗伯特·巴拉尼在研究人的内耳与小脑的功能以及人的平衡以及平衡觉失常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1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物理学家曼·西格班,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因其为发展X射线光谱学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获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凯·西格班,曼·西格班之子,著名物理学家,由于其在光谱学上,尤其是在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上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而与美国的N·布卢姆伯根和A·L·肖洛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德斯·摄尔西乌斯,著名天文学家,1730年至1944年任乌大天文学教授,也是乌大天文台的创建人。他发明了有两个固定点(水的沸点和冰点)的100摄氏度计温尺,是世界大多数地区通用的摄氏温度计的前身。1733年他发表了与人在1716-1732年对北极光进行了16次观察的记录汇编。他主张在拉普兰对子午圈的弧形进行测量,为此于1736年组成考察队。这次考察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在两极方向上略呈扁平的学说。 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在发展化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原子论,他以氧作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他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他发现和首次制取了硅、铣、硒等好几种元素,他首先使用“有机化学”概念;他是“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他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为19世纪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化学权威。著名物理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电离理论的创立者。学术成果,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著名瑞典化学家西·斯韦德贝里1912年至1949年间任乌大物理化学教授,他在研究胶体化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3年他发明了确定大分子大小及形状的超离心机,并获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著名化学家阿恩·蒂赛留斯于1936年至1968年间任乌大生物化学教授,任职期间他发明了一种对重要生化物质特别是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新方法枣电泳法和色谱法,他的电泳技术已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194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斯万特·阿伦尼乌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3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11年罗伯特·巴拉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14年西奥多 斯维德伯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26年曼尼塞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4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48年汉尼斯·阿尔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70年凯塞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81年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1年佩尔·拉格奎斯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1年亚尔马·布兰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1921年纳坦·瑟德布卢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31年阿尔瓦·米达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1982年胡戈·特奥雷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55年达格·哈马舍尔德,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1年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瑞典国王)维多利亚公主(瑞典女王储)道格·哈马绍(前联合国秘书长,1953年–1961年)亚尔马·布兰廷(前瑞典首相)汉斯·布利克斯 (前瑞典外交大臣,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汉斯·科雷尔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德斯·摄尔修斯(著名物理学家,摄氏度的创立人,“摄氏度”单位以他命名)安德斯·埃格斯特朗(著名物理学家、光谱学的奠基者,长度单位“埃”以他命名)罗尔夫·希沃特(著名物理学家,辐射计量单位“希沃特”以他命名)里纳特·卡尔松(著名数学家,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弗雷德霍姆(著名数学家,积分方程创始人)卡尔·林奈(著名生物学家)贝采里乌斯(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硅、硒、钍和铈元素的发现者,“有机化学之父”)林德布拉德(著名天文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伊曼纽·斯威登堡(瑞典科学家,哲学家)安特生(瑞典考古学家)安娜·林德(瑞典政治人物)纳坦·瑟德布卢姆(乌普萨拉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卡尔.迈克尔.贝尔曼(瑞典诗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作家)瓦格恩.埃克曼(瑞典物理海洋学家)2024-05-05 20:13:211
我大学想学生物,请介绍一下生物系的各个分系。
楼上错了,生物的发展很大的,不久在中国也会热:生物学系的分类有很多,下面还有每个学科的介绍,慢慢看,要是不想学细的学科,可以学生命基础科学等:生物学分类有多种,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内容而又相互依赖、互相交叉。此外,生命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态,有它自己的生物学规律,同时又包含并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因此,生物学同物理学、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分布于地球表面,是构成地球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学和地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学主要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描述,是关于博物学和形态分类的研究。所以生物学最早是按类群划分学科的,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由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由于人们对生物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学科的划分也就越来越细,一门学科往往要再划分为若干学科,例如植物学可划分为藻类学、苔藓植物学、蕨类植物学等;动物学划分为原生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等;微生物不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类群,只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细菌以及单细胞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都可称为微生物,不具细胞形态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因而微生物学进一步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 按生物类群划分学科,有利于从各个侧面认识某一个自然类群的生物特点和规律性。但无论具体对象是什么,研究课题都不外分类、形态、生理、生化、生态、遗传、进化等方面。为了强调按类型划分的学科已经不仅包括形态、分类等比较经典的内容,而且包括其他各个过程和各种层次的内容,人们倾向于把植物学称为植物生物学,把动物学称为动物生物学。 生物在地球历史中有着40亿年左右的发展进化历程。大约有1500万种生物已经绝灭,它们的一些遗骸保存在地层中形成化石。古生物学专门通过化石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学多偏重于对化石的分类和描述,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被引入古生物学,相继产生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现在有人建议,以广义的古生物生物学代替原来限于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的古生物学。 生物的类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类群的划分,这个学科就是分类学。林奈时期的分类以物种不变论为指导思想,只是根据某几个鉴别特征来划分门类,习称人为分类。现代的分类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根据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通称自然分类。现代分类学不仅进行形态结构的比较,而且吸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进行分子层次的比较,从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现代分类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的系统分类和生物在进化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学中有很多分支学科是按照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者生命过程来划分的。 形态学是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学科。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形态学只限于对动、植物的宏观的观察,如大体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等。比较解剖学是用比较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动物各门类在结构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找出这些门类的亲缘关系和历史发展。显微镜发明之后,组织学和细胞学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使形态学又深入到超微结构的领域。但是形态结构的研究不能完全脱离机能的研究,现在的形态学早已跳出单纯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手段了。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学科,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验为主。按研究对象又分为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理学也可按生物的结构层次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个体生理学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学多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动物生理学也大多联系医学而以人、狗、兔、蛙等为研究对象;以后才逐渐扩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学研究,这样就发展了比较生理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阐明其规律的学科。遗传学是在育种实践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开始建立起来。以后,由于T.H.摩尔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细胞遗传学体系。1953年,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被揭示,遗传学深入到分子水平。现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调控机制已逐渐被了解,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在农业、工业和临床医学实践中都在发挥作用,同时在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生物学的许多问题,如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物种的形成以及种群概念等都必须应用遗传学的成就来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的学科,原属形态学范围。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大大推动了胚胎学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胚胎发育以及受精过程的形态学都有了详细精确的描述。此后,动物胚胎学从观察描述发展到用实验方法研究发育的机制,从而建立了实验胚胎学。现在,个体发育的研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学成就,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分析发育和性状分化的机制,并把关于发育的研究从胚胎扩展到生物的整个生活史,形成发育生物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等层次。揭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关规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地消耗天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飞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坏性冲击。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所以也可称环境生物学。人类生态学涉及人类社会,它已超越了生物学范围,而同社会科学相关联。 生命活动不外物质转化和传递、能的转化和传递以及信息的传递三个方面。因此,用物理的、化学的以及数学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交叉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各种化学过程的学科,是进入20世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的成就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有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一般说来,生物化学侧重于生命的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作用物、产品以及酶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例如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中物质和能的转换、传递和反馈机制都是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分子生物学是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发展起来的,现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机制问题。 生物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早期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是从生物发光、生物电等问题开始的,此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物理学新概念,如量子物理、信息论等的介入和新技术如 X衍射、光谱、波谱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围和水平不断加宽加深。一些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间捕捉光能的反应,生物膜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课题。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量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控制论等也都属于生物物理学的范围。 生物数学是数学和生物学结合的产物。它的任务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研究生命过程的数学规律。早期,人们只是利用统计学、几何学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对生物现象做静止的、定量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各种生命过程。现在生物数学在生物学各领域如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使这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数学本身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中发展成一独立的学科。 有少数生物学科是按方法来划分的,如描述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等。按方法划分的学科,往往作为更低一级的分支学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属性和类型划分的学科中。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为了揭示某一层次的规律以及和其他层次的关系,出现了按层次划分的学科并且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分子层次的生命过程的学科。它的任务在于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种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科是分子遗传学,它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及其调节控制问题等。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早期称细胞学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以后,细胞学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结构的水平,主要研究细胞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学也就发展成细胞生物学了。 个体生物学是研究个体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在复式显微镜发明之前,生物学大都是以个体和器官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个体的过程有必要分析组成这一过程的器官系统过程、细胞过程和分子过程。但是个体的过程又不同于器官系统过程、细胞过程或分子过程的简单相加。个体的过程存在着自我调节控制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高度复杂的有机体整合为高度协调的统一体,以协调一致的行为反应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个体生物学建立得很早,直到现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种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种群的结构、种群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群的自我调节和遗传机制等。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是有很大重叠的,实际上种群生物学可以说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还仅仅是当前生物学分科的主要格局,实际的学科比上述的还要多。例如,随着人类的进入太空,宇宙生物学已在发展之中。又如随着实验精确度的不断提高,对实验动物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研究无菌生物和悉生态的悉生生物学也由于需要而建立起来。总之,一些新的学科不断地分化出来,一些学科又在走向融合。生物学分科的这种局面,反映了生物学极其丰富的内容,也反映了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景象。2024-05-05 20:13:373
圣安德鲁大学的知名校友
威廉王子(剑桥公爵)(王储英国王位继承人第二顺位)詹姆斯二世(苏格兰)詹姆斯·奥格尔(亚历山德拉公主之子)阿勒纳哈扬家族(阿联酋最大酋长国阿布扎比的世袭统治者)凯特·米德尔顿(威廉王子的妻子,官方称号“王室剑桥公爵夫人殿下,凯瑟琳”) 约翰·坎贝尔 英国政治家,第四任加拿大总督。约翰·汉密尔顿-戈登 苏格兰政治家,第七任加拿大总督。莱昂·普莱费尔男爵 英国科学家、政治家亚历克斯·萨尔蒙德 前苏格兰首席部长凯文·杜涅恩 第一位苏格兰政府信息专员约翰·诺克斯 苏格兰牧师,宗教改革领导人。让-保尔·马拉 法国大革命时期活动家和政论家约翰·威瑟斯彭 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宣言的签署人,美国开国元勋。詹姆斯·威尔逊 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宣言的签署人,美国开国元勋。 B.C.福布斯 财经杂志《福布斯》创始人乔里恩·康奈尔 英国《The Week》杂志创始人克雷格·奥利弗 资深传媒者,英国首相卡梅隆之通信主任路易丝·明钦、布莱恩·泰勒英国BBC知名记者 约翰·纳皮尔 苏格兰数学家,对数发明人,小数点使用的推广者弗朗西斯·罗伯特·贾普 化学家,雅普-克林格曼反应的发现人迈克尔·贝尔顿 天文学家,2002年美国NASA行星调查首席负责人迈克尔·贝瑞 数理物理学家,berry相的发现人加文·布朗 数学家,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校长休·克莱格霍恩 印度科学林业之父安格斯·富尔顿土木工程师学会会长詹姆斯·欧文 有机化学家,分离出甲基化糖,三和四甲基葡萄糖的第一人约翰·莱斯利 物理学家 第一位以现代观点描述了毛细作用及人工制冰威廉 M"Intosh 1924年林奈奖章获得者威廉·里士满 生物化学家,测试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里士满测试发现人亚当·弗格森 哲学家,现代社会学之父约翰·克雷格 古典主义学家,第一位教授拉丁学的学者约翰· 艾当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的导师诺曼·肯普·史密斯普林斯顿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授爱德华·詹纳 免疫学之父罗素·柯克 美国政治理论家,现代保守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安德鲁·贝尔 英国圣公会牧师,马德拉斯大学创建者沃尔特·佩里 药理学家,医师,英国公开大学校长埃里克·安德森 教育家,伊顿公学教务长约翰·亚当森 爱丁堡大学校长里欧纳德·赫胥黎 作家和编辑,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之子斯图尔特公爵 医学家,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御用医生 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 苏格兰药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沃尔特·霍沃思爵士 英国化学家,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爵士 美国和新西兰化学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 英国作家及诗人,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里乔夫·南森 挪威探险家、科学家和外交家,192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24-05-05 20:13:472
为什么人有不同性格?为了能更好适应这个世界_科学发明
本聪明但不自以为是,有趣但不哗众取宠的深空小编又双__来给大家发资讯了!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吊大家胃口了,一起来了解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和厌恶的东西,有些还会发展成癖好甚至怪癖。所有这些品质构成了你的个性,让你成为你自己。独特的个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有趣,当然,有时也会带来麻烦。那么,个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每个人的个性会如此不同呢?在过去25年里,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人们的个性由五大基本性格特质组成,即亲和性、尽责性、情绪不稳定性、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每个人的五大性格特质都具有程度上的不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人们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性格类型。通常,没有人是完全的外向型或内向型,也没有人是完全的洁癖者或懒汉。尽管少数人可能具有某种极端的性格特质,但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状态。“我们从研究中得出结论,人们并没有按类型组织起来,”美国缅因州科尔比学院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索托说,“每种人格特征都是一个连续的维度。可以非常高,也可以非常低,而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个性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研究发现,从蚂蚁到猿类,无数的动物都具有个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五大性格特质。个性的普遍性指向了生物演化的起源。“动物和人类在生存上都面临共同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说,“这些常见的生存问题在五大性格特质中被完美地阐述了出来,这也是人类和动物的性格如此具有连续性的原因。”例如,尽责性涉及到诸如制定计划和深思熟虑这样的行为,在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这些行为对于照顾后代、选择配偶和群体生活至关重要。尽责性的其他方面,比如保持整洁有序,对动物来说也具有演化优势。根据2015年发表在《整合与比较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能织出整洁蛛网的圆蛛科蜘蛛能捕获更多猎物。2009年发表于《林奈学会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筑巢更整洁、伪装更好的达尔文雀能够吸引更多的配偶。2011年,科学家在《动物行为》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更讲究卫生的蜜蜂能清除更多死去的群体成员,从而降低患病风险,增加体重并提高繁殖能力。有些行为看起来很原始,但却是个性的表现。“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苏洛威说,“个性是我们和其他动物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这些行为使我们能够适应这个世界。”演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个性差异会如此之大。根据具体情况,五大性格特质中的每一种都可能为动物带来优势。例如,亲和性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一头狮子向你冲来,你最好还是少一点亲和性,多一点攻击性。由于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可预测,每种性格特质的不同方面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发挥作用,因此,演化出能适应多种情况的单一性格特质并不现实,我们还不如选择更多样的性格。“对于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和行为,并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苏洛威说道。个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动物演化早期,这意味着性格特质必须能够遗传。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个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索托表示,实际上人类有大约一半的性格差异是遗传的。其余的个性差异则源于你所处的环境,比如生活经历和出生顺序。你所处的环境不仅塑造了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你还可以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个性。你可以在聚会上更外向,在家里和家人相处时更亲和。但如果你需要专注于工作,你也可以很内向,或者在参加竞技运动时更有侵略性。苏洛威说:“没有一种性格特质或行为表现会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都对你有好处。”毕竟,人类之所以演化,是为了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个性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基因为个性提供了起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基因会一直与我们同在,”索托说,“但随着我们变老,我们生活经历也越来越丰富,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改变基因起点。”索托表示,当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亲和性和尽责性会暂时下降,比如,他们会更小气,更懒惰。但研究表明,随着人们迈向成年,再到中年,生活中的考验和磨难——不断增加的责任,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会使他们变得更有亲和性和尽责性,情绪也更加稳定。根据2015年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我们甚至可以有意地调整自己的个性。因此,尽管个性可能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但不一定能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欲要知晓更多《为什么人有不同性格?为了能更好适应这个世界》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2024-05-05 20:14:031
提出生物系统分类的科学家是谁?
林耐2024-05-05 20:14:145
有宗教信仰的名人?
科 学 家 的 话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生物演变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生命是奇妙伟大的,这是造物主在最初给了一个或几个动物之生命,使他们渐渐进化、演变成更多的种类。”书中又说:“照我的意思来看,我们所知的造物者赋于物质的定律,更切合这个假定(指事物的生灭同等级的次原因)。”哥白尼:在《天体之运行》导言中说:“假如真有一种科学能以使人类灵魂高贵,脱离世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就是天文学。因为人类果真见到天主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感到一种动力,促使律己修德。可从万物中看出造物主确是真美善之本源。”开蒲勒:(发明确合行星绕日运行的数学定律)说,“有机会研究天体的人太幸福了。天主、吾主,我感谢您!为了在我观察你的伟大事业所赏给我的快乐。”法伯乐:(1823—1915,第一流生物学家)有人问他信天主吗?他说:“我不仅说我信天主,我还要说我看见天主。因为没有他我什么也不能明白,没有他一切都是黑暗的。我觉得,无神论者的论调不过是一种时髦的事物,是当代的一种流行病。对我来说,我宁愿叫人剥去我的皮,也不愿叫人夺去我对天主的信仰。”(见所著《昆虫学杂志》)伏特:(又译伏打)当众声明说:“我现在在一切人面前宣布:我认为只有天主教是真的,我不断感谢造物主给我这样的信心。我曾仔细研究过天主教的基础,看过赞成和反对的书籍,权衡过承认与否认的理由,从此我们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明,使任何有头脑的人不能不承认天主教;不能不真正热爱天主教。”(见《神职界之友》421页)高希:(1759—1857,法国大数学家,对函数、微积分、光学波动说等颇多贡献)曾说:“我是教友,就是说:我和哥白尼、笛卡尔、牛顿、费尔马、莱布尼兹、巴斯噶以及一切大天文家、大物理学家、一往时代的一切哲人贤士们相信耶稣基督的天主性;而且我们和他们中的大多数,同是天主教的信徒。人们将见到我的信念,并不是生来的一种成见,而是一种仔细考察的结果。我是个诚实的天主教信徒,犹如大多数的现在最杰出的人士。”沙巴梯尔:(法国化学家、获诺贝尔奖金)说:“我认为主张科学与宗教对立是毫无理由又毫无用处的。倡导这种论调的人,大概对于宗教和科学都认识不清楚。”爱迪生:一天,一些新闻记者要求他准许在报上发表他反对宗教的言论,他气愤地说:“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对于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总应当接受。从万物所表现的情形看来,宇宙实在是全能者意志的伟大成绩。假如否认至上权能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慢自己的知识。科学和宗教是由同一根源而来的,其间绝不会发生冲突。我相信我主的训示,人与物是由一个领袖来领导。世界的命运是由一位至上者来支配。”(《爱迪生传》)。他还说:“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我饮佩世上所有的工程师,可是我深深地钦佩那位最伟大的工程师——上帝。”赫胥黎教授:(十九世纪著名反宗教《天演论》作者赫胥黎之孙)在1946年8月的《机械工程杂志》上说;“科学对于道德是中立的,它不作高低评价。它永远不指出一件行为的善恶,只有宗教判定道德的价值,只有它协助人治理自己的心灵;只有它能从毁灭中救出世界。如果人皈依宗教,自然界的种种伟大能力,将要为人类的福利来服务。如果人类相信自己能解决一切,而不肯归属于全能的上主,本着这种心理去求进步,便是开始自取灭亡。”康普顿:(1892—1927,诺贝尔奖金得主)说:“要紧的是具有对上帝的活泼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告诉我们,人是上帝的子女,他有权力得到更多的享受,一方面在现世,一方面在来世。这种信仰促使我们的生活具有高贵感。”(1966年上海《英文科学文摘》载)莫利森:(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历任纽约科学院院长,著《人类不是孤立的》中译本《科学的新宇宙观》)说:“我们能够用千真万确的数学证明,宇宙由一位超然的工程师所设计、施工”;“根据数学来推论,地球(其生物生存条件)确实是有一位上智者为了繁殖生命而预备的,绝非碰巧。”诺威博士:(法国生物学家,天主教教友,青年时疏忽教规,中年后由于对科学的探讨而重新归向天主(1947年在美国出版《人类的命运》,哄动一时)说;“为了绘画造物主的形象,一切努力都是儿戏,必然失败。我们不能画出造物主的真面目,就像不能画出电子的真面目一样。有些人不信造物主,仅仅因为他们不能想像出造物主是什么模样。他们忘记,不能想像并不是不存在的论据。在今天,有许多仅凭它们的功用认识出来,却是绝对不能看见的物体,但是我们不能不信。”(就如:从来没有人见过电是什么样,只能从电灯、电视上认出它来。)穆勒:(1863—1929,天主教教友,法国近代化学家)说:“在少年时代,我认为科学与宗教互相反对……但我独自研究时,不得不多加思索。……我看出科学家的发明越多,引起的问题也越多,而我也越感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在这自然的景象面前,你不能不在心中生出宇宙的奇妙之谜,你不能不觉到下面这几句结论的需要:在这个宇宙以上,有它的创造者,他全能全善、是形体宇宙和心灵世界的创造者。”(参阅G Kenig《照路之光》)安培:(青年时曾失落信仰,中年以后又恢复信仰)在他妻子死的那天说了这样的话,“主啊!仁慈的天主,请赐我与我在世所爱的人相聚于天堂!”他曾对作家贺山南说:“贺山南啊!主是多么伟大呀!天主是多么伟大呀!”牛顿:《不列颠百科全书》“牛顿”节记他的话说;“在我望远镜的末端,我曾看见上帝经过。”(G Kenig《照路之光》)他又说:“这个美丽无比的太阳、行星与慧星的体系只能藉一位大能的、明智而具有权威的存在体(上帝)的计划而存在。这位存在体永远不灭,无所不在,因着他的永存与无所不在而构成了时间与空间”;“这位存在体掌管了万物……是一切的主人,我们惊讶其美善,崇拜其伟大。”马可尼:(1874—1937,获1909年诺贝尔物理奖)他曾说:“一切科学界人士都知道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唯有相信一位至上的实体(天主)——这信仰叫我们不得不屈服——才给予我们勇气去果敢地研究人生的秘密”;“我发明无线电,不过是在天主造的万物当中,稍微懂得一点道理。叫我造电,我就不能,问我电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生命问题》)巴斯德:(1822——1895,生物化学家、细菌学之父):“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接近天主:如果我的知识进一步增加,我就成了一个布列塔尼人(布列塔尼是法国最热心的地方)。”在他领了终傅圣事之后,他紧握着苦像说:“我因研究科学认识了你,我坚信天主教的各端道理。”林奈:(1707——1778,瑞典自然科学家,以植物分类著称于世)他看到自然界的秩序和其生存的目的时说:“我见到上帝的足迹,使我眼花缭乱。”爱因斯坦:“如果不相信我们世界内在的和谐性,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玩的”;“他(上帝)通过万有之间的秩序井然的和谐来显示自己。”普朗克:“一个愿有一种超乎短暂的知识生存的东西,那就不得不去寻求一种永存的素质,掌握一种智慧,在每日生活的纷扰中作为寄托。只有教会(天主教)能满足这种期望。”(《物理学的哲学》)。“宇宙秩序和宗教的上帝是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和科学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个矛盾来,而对最重大的问题却看出完全的意见一致。”(《报告与回忆录》)2024-05-05 20:14:326
谁是近代植物学家
李继侗,中国植物学家。1897年 8月24日生于江苏兴化县,1961年12月12日卒于呼和浩特市。1916年入圣约翰大学,1918年转入金陵大学林科,1921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进入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作研究生。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在金陵大学任教(1925~1926),后在南开大学(1926~1929)、清华大学(1929~1936)任教授。抗战时期随校内迁,在长沙临时大学(1937~1938)、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清华大学(1946~1951)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教授及植物学教研室主任。1955年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7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他于1925年回国后致力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研究。在植物生理学方面曾研究过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吸水力、植物生长素和植物器官及组织的离体试管培养等。他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因陋就简,通过数水生植物发出的气泡来测定光合作用的速度,发现光强或光的颜色改变时,光合速度有瞬间效应,即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达到恒定的速度。这个成果是发现光合机理中有两个光反应的先驱,比国外相似的发现早十几年。他利用离体培养法研究银杏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工作是中国人工培养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开端。2024-05-05 20:15:002
世界四大人种是?
从肤色分应该是黄、白、黑、棕四种,但从遗传学分那就不得而知了。2024-05-05 20:15:104
阿尔多·罗西的主要作品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2024-05-05 20:15:281
贝叶斯死因
贝叶斯死因是生病,贝叶斯的全名托马斯贝叶斯(ThomasBayes),出生于英国伦敦,死于176123日,由理查(RichardPrice)(垒)在伦敦皇家学会会议上宣读了贝叶斯的遗世之作一。2024-05-05 20:15:421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是( )A.林奈B.达尔文C.哈维D.克里
英国人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哈维于1578年4月1日生于英国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在意大利帕多瓦(Padua)大学向法布里修斯学习解剖学.哈维是个观察敏锐的人.有一次,他的朋友被匕首割断了动脉,血液从动脉喷出来,与血液从静脉中平静地流出完全不同.这促使他重新思考血液循环的问题,并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脏及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其理论简述如下: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过主动脉流经全身各处,然后由腔静脉流入右心室,经肺循环再回到左心室.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不息地流动着的,这是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作用.哈维阐明了静脉中瓣膜的真正意义在于防止血液从较大的静脉流至较小的静脉;防止血液由中心部位流向四周部位;只让血液由较小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由四肢、头部等处流向心脏,所以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林奈用双名法来给植物命名,达尔文的著作是《物种起源》,指出生物进化的规律,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和他人一起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故选:C2024-05-05 20:16:101
世界上有多少种颜色
问题一:世界上几种常用的颜色有哪些?? 9种,红,橙,黄,绿,青,蓝,紫,加黑和白 问题二:全世界有几种颜色不一样的人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 *** 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 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 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 问题三:世界上有几种颜色图片 根据不同的颜色,通过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所以应该有无数种颜色 问题四:世界上有多少种颜色 三种啊,红黄蓝。然后这三种可以组成任何颜色 问题五:世界上共有哪几种颜色的眼珠。 各国的阳光照射强度有强有弱,基因及瞳孔所在的膜所含色素 “含量” 不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所以各种颜色的眼睛都有。 求采纳 问题六: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颜色?最好列举. 互相组合能够组合成很多颜色 红黄绿三种颜色互相组合能够组合成的颜色。又很多颜色差别很小,主要看人可以识别出多少种! 一般常用的是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普通要用的是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七:世界一共有多少种颜色 颜色是由十二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的,根据其比例的不同会变化出无穷的新颜色的。光谱三原色:红黄蓝 调色板:红绿蓝。再调出十二种颜色。就能得到无穷的颜色了。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由于红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各种媒体中也被广泛的利用,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涵义的企业形象与精神,另外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人们在一些场合或物品上,看到红色标示时,常不必仔细看内容,及能了解警告危险之意,在工业安全用色中,红色即是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指定色。 大红色一般用来醒目,如红旗、万绿丛中一点红;浅红色一般较为温柔、幼嫩,如:新房的布置、孩童的衣饰等;深红色一般可以作衬托,有比较深沉热烈的感觉。 红色与浅黄色最为匹配,大红色与绿色、橙色、蓝色(尤其是深一点的蓝色)相斥,与奶黄色、灰色为中性搭配。 橙色Orange 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它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的黑色,就成为一种烧焦的色;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来一种甜腻的感觉。 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橙色一般可作为喜庆的颜色,同时也可作富贵色,如皇宫里的许多装饰。橙色可作餐厅的布置色,据说在餐厅里多用橙色可以增加食欲。 橙色与浅绿色和浅蓝色相配,可以构成最响亮、最欢乐的色彩。橙色与淡黄色相配有一种很舒服的过渡感。橙色一般不能与紫色或深蓝色相配,这将给人一种不干净、晦涩的感觉。由于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 黄色Yellow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有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在工业用色上,黄色常用来警告危险或提醒注意,如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工程用的大型机器,学生用雨衣,雨鞋等,都使用黄色。黄色在黑色和紫色的衬托下可以达到力量的无限扩大,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黄色与绿色相配,显得很有朝气,有活力;黄色与蓝色相配,显得美丽、清新;淡黄色与深黄色相配显得最为高雅。 淡黄色几乎能与所有的颜色相配,但如果要醒目,不能放在其它的浅色上,尤其是白色,因为它将是你什么也看不见。深黄色一般不能与深红色及深紫色相配,也不适合与黑色相配,因为它会使人感到晦涩和垃圾箱的感觉。 绿色Green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鲜艳的绿色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颜色,它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绿色的用途极为广阔,无论是童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使用绿色决不失其活泼、大方。在各种绘画、装饰中都离不开绿色,绿色还可以作为一种休闲的颜色。 绿色中渗入黄色为黄绿色,它单纯、年轻;绿色中渗入蓝色为蓝绿色,它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深绿色和浅绿色相配有一种和谐、安宁的感觉;绿色与白色相配,显得很年轻;浅绿色与......>> 问题八:世界上的花一共有几种颜色 很多啊,总的来说有红、黄、白、紫,然后多肉植物里面还有黑色的、粉色的,然后还有那种透明的花(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 问题九:全世界有几种颜色 可以说,成千上万都不止,也可以说,只有3种颜色,因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绝对不可以调配出来的,但是它们三种颜色可以调配出所有的颜色。如果从光学上讲,大致又可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像自然光(阳光),又可叫七色光。其实,7色,还是红、黄、蓝三色演变出来的。可人为什么在常态下,看不出有7色?主要是7色的波长不同。像所谓的七色彩虹,就是“七色光”的最好说明。但在光学上,通常说三原色不是红、黄、蓝。而是,红、绿、蓝。像彩色显示屏就是通过红、绿、蓝三色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从而,组成丰富的图像。其实,世界上,除了三原色外,还有两种,不是颜色的颜色:黑和白.在画油画时,若是一个高手,他只需三原色和黑,白两色,就能画出照片一样的画来. 有时候,我们习惯说某某东西是什么什么颜色.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的.试想一想,在一间全封闭的房间里,放上一些色彩斑斓的花瓶等器物.然后,你进去,关上门,你一定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光的缘故.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万物,其实是通过光看的,也就是说,光线照在万物上,然后反射入我们的眼中,光反射的波长不同,所以我们眼睛就辨认的出那是红的,哦,那是绿的.那又是什么什么颜色.其实啊,不是什么东西是什么颜色.而是你通过某某物体,看见了光的某种颜色。 求采纳啊,(づ ̄3 ̄)づq?~。2024-05-05 20:16:252
关于达尔文的资料
达尔文 达尔文市是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首府和主要港口,位于帝汶海达尔文港东北入口处的北部顶端,1959年设市,有北方门户之称。因1839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到此考察而得名。 达尔文市属于赤道海洋性气候,原为土著居民聚居的荒芜之地。19世纪70年代因附近发现金矿才逐步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曾为盟军重要的军事基地,遭受了日本64次空袭。1974年圣诞节因遭强台风袭击,市区的建筑物毁于一旦,唯屋顶呈七角形的政府办公楼独存。灾后经过重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市内的居民有土著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华人等。华人于19世纪50年代到达这里,市内有中国寺庙列圣宫。这里的居民喜欢饮啤酒,按平均人口计算,啤酒消费量仅次于德国慕尼黑,居世界第二位。 市区的中心设在达尔文港口北边的狭长岛上,市郊沿港口扩展,主要大道史密斯街长约20公里,街道两旁棕榈树、桔红色蝴蝶花树和白色素馨花树蔽日成荫,景色秀丽。郊区的范尼湾,原为流放囚犯之地,建有监狱,现在成为居民区和消暑休憩之处。 市区东、西、北面有海滨环绕,碧波金沙,为钓鱼和游泳者的乐园。市内植物园占地34公顷,园内有许多当地特有的热带奇花异草。在北距市中心21公里的亚罗奥加公园里有鳄鱼、野牛和澳洲特有的野狗等动物等。在市东南32公里处有霍华德温泉和自然奇观白蚁冢,冢高3米,似小山屹立,冢顶状似匕首林立,坐南朝北,以便日光照射,故称磁性蚁冢。据说,每座蚁冢可容纳蚂蚁200万只左右。 这里还产铜、金、铅、锰、铁和铀。为澳北部矿物输出港及贸易中心,同时也是澳、亚、欧洲之间的航空转运站。 达尔文(Darwin)是一个文化荟萃的迷人之地,它有许多城市观光景点,从可以喂鱼的Doctors Gully到赌场草坪上的黄昏爵士音乐会(Sunset jazz),都使人激赏不已。从达尔文慢慢向外探索,北领地所逐步显示出的原野热带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文原名: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02.12-1882.04.19),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机能心理学的理论先驱。他出生于英国施鲁斯伯里镇的一个医生家庭,因心脏病逝于英国肯特郡唐恩村。 简史 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 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尔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龄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 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气质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心理学史家 D.舒尔茨在1981年评论道:“在达尔文的理论中,物种进化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经常引证人类和动物的意识反应。由于心理学与进化论中的意识相一致,因此心理学不得不接受这一进化的观点。” 达尔文的著作至少从四个方面影响了心理学: 它强调动物和人类之间心理机能的边续性; 它把心理学的课题改变为意识的机能而非意识的内容,把心理学的目标改变为研究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 它为各种可供选择的调查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合理的证据,而非仅仅局限于实验的内省; 它注重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达尔文对机能主义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他的进化论引导了美国机能主义学派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从而开启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学新时代。 主要著作: 物种起源:1859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1872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有一艘排水量仅二百三十五吨的小帆船从面临英吉利海峡的雷本港向大西洋进发。二十二岁的青年查尔斯·达尔文所乘坐的这艘船是英国海军的测量船。这艘船此次出航的目的是要作为时五年的世界探险。 今天,一提到查尔斯·达尔文,大家都知道是那位在人类文化史上留有盛名的进化论提倡者,不过当他乘上那艘小猎犬号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呢! 当时的他已对生物的物种问题很关心。所谓物种就是生物问可以互相交配繁殖子孙的同种。像狮子和猫就不同种,而狗类中的一种高大的长毛牧羊犬(collie)和埂(terrier)就属于同种。通常,不同种的动物间,外形一看就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像狮子与老虎、狗和狼,虽然不同种即长得很像。像这种微妙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来的?达尔文长久以来一直为这问题大惑不解。 小猎犬号从雷本港出发后,沿着南美海岸南下,绕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于一八三五年九月来到东太平洋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在这四年的航行中,达尔文一路观察并采集动植物标本,不过,真正对达尔文脑海中所缠绕的物种起源问题有启发的,还是太平洋上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各种生物。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 「明显的差异与微妙的类似」之典型 加拉帕戈斯群岛在厄瓜多尔西方约一千公里的太平洋上,由十四个散布在赤道附近的小岛组成。加拉帕戈斯(Galapagos)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就是「乌龟」。此群岛正如其名,岛上有重量超过一百公斤的象龟,使达尔文一行人大为吃惊,另外,还有长达一公尺以上的鬣蜥 (iguana),这种蜥蜴有住在海岸附近的海生型及住在内陆的陆生型,且两者不属同种。此外尚有鹈鹕(pelican)的同类军舰鸟、海鸥、鲣鸟、金翅雀(finich)等珍鸟。这些远离大陆的岛屿上,能远飞的鸟类及能长期挨饿的爬行类特别多。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物与其地地区的生物相此确实有不凡之处,不仅鸟类及爬行类如此,其它像鱼贝类、昆虫、花草等亦复如此。例如,达尔文在那里所采集的十五种鱼,以及十六种陆生贝类中的十五种都是别处看不到的新种。加拉巴哥群岛可说是物种的宝库。 不过这些几乎全是新种的岛上生物,与一千公里外的南美太平洋岸的生物有很微妙的相似之处,即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微妙的类似。小猎犬号在岛上停留了五个星期,临走的前几天,该群岛的副领事来向他们道别,闲谈间,副领事说:「这群岛上虽然有很多形态相似的乌龟,但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只是属于那个岛的。」达尔文听了这句话,心中有着很大的回响,因为他在这里的鷽鸟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鷽鸟共有十三种,基本上它们的形态都很相似,但喙的长度及弯曲度即各不相同。达尔文心里想,这些差异可能和各岛上的鸟类的食物,如植物种子、毛虫、昆虫等不同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导致各物种间的差异的原因不就很明显了吗?达尔文从观察加拉巴哥群岛的生物所得的灵感,为日后论生物进化的不朽名著「物种原始」奠下了基?? 青春时代的漂泊 对博物学无穷尽的兴趣 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达尔文的生平。查尔·达尔文与美国总统林肯同于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二日诞生。他父亲是个有名的医生,母亲是陶工威治伟勒的女儿。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更是个有名的医主兼博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达尔文的家世虽如此优越,但少年时代的达尔文并非优等生,虽然他很热衷于植物及昆虫的采集,但对学校所教的希腊语及拉丁语却一点都不感兴趣。本来想让达尔文学习法律的父亲,看到他这种情形只好改变主意,将他送到爱丁堡去学医。可是他对学医一样不感兴趣,尤其在见习外科手术时,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加上他知道自己将来可以继承一笔能让地安享一辈子的庞人财产,不必为生活去行医,于是他便毅然地放弃了学医。 他父亲最后又将他送到剑矫大学,指望他学做个牧师,可是他到剑桥大学后也没照他父亲的意思去做。就在这时,潜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对博物学的爱好即完全地爆发出来。他在汉斯洛教授的指导下,阅读了许多动植物的书籍,使他在博物学领域上的知识大增。他更时常兴汉斯洛教授到野外去实地观察,他之所以能够乘上小腊犬号去周游世界,也是靠地老师一手推荐的。临上船前,他老师推荐他带一本由地质学家查尔兹·莱尔(C.Lyell)所著的「地质学原理」。在漫长的航海期间,他把那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促使进化论完成的人物 伊拉斯莫斯·达尔文及拉马克 最先观察到自然界生物间,在不同形态中又带有微妙的相似,而且大胆地推测人类是由植物、动物、自然进化而来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也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著:「由微生物而进化到各种温血动物,这种假设虽然有点大胆…」,这些生物学的假设,实际上已为进化论点燃了火花。此外,动物学家拉马克 (Lamarck) 所著的「动物哲学」一书中也作如下的阐述:「羚羊为了吃高大树木的叶子,长期以来,一直极力地把颈子伸长而变成长颈鹿。」这种想法虽然已不为今日的人们所接受,但它却是点燃达尔文进化论的导火线。 古维艾(Georges Cuvier)及旧约 对进化论的假设有着很大阻力的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说法。创世纪上说,地球上所有的主物都是上帝在同一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对信仰上帝的人而言,这种由微主物进化到温血动物,及羚羊长年伸长脖子而变成长颈鹿等说法,简直是荒谬之极。在当时,圣经的教条就是科学。例如,十七世纪的爱尔兰大主教亚夏就依据旧约中所述的先后事件,而推断地球是在西元前四千零四年的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点诞生的;换言之,地球的年龄大约只有六千岁。 此外,与拉马克同时期有一位生于法国的古主物学家古维艾,当他发现些古生物的骨头后,就有如变魔术般地将那些古生物的形像描绘出来,其中有密生毛发的猛犸(mammoth),也有像鲸那么大的爬行类。古维艾对这些动物为何绝迹,以及在高山上发现海中生物化石等事件的解释也很妙。古维艾在圣经中看到诺亚的洪水事件,于是就把上述的问题用这个事件搪塞过去。他说,地球上像圣经所记载的诺亚洪水不知己发生过多少次,因此过去的这些古生物都是被大水淹死的,同时这样大的洪水,也会把海底往上推成高山。古维艾这种说法被称为「天变地异说」,按照这个说法,地球上的剧变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不必经过很长的岁月。这些说法又与圣经所载吻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们都以此建立理论体系,而想打破这些观念实在非常不容易。 哈顿及莱尔 但是达尔文在航海中所问读的「地质学原理」并非这样说。「地质学原理」是作者莱尔承继了十八世纪苏格兰地质学家哈顿(J.Hutton)的理论而写成的。哈顿认为海底变成高山是因为地震或火山爆发而来,而今日的山貌也是长期以来受风吹雨打的风化及侵蚀而形成的。这种依据自然法则的变动,自古至今都一样,这种学说称为「均变说」(uniformitarianism),而印证这种学说的证据是地球经长期岁月的变动所留下的痕迹。 达尔文读了「地质学原理」后,心想:「如果地球的年龄真的这么老,那么由微生物演变成温血动物也并非不可能。」至此,地球的年龄便成为进化论成立的先决条件。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不过,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物是依何种理由来进化呢?拉马克的说法实在今人难以信服。 有一天,达尔文读了一本由T·R·马尔萨斯牧师所写的「人口论」。书上说:「人口的增加率通常会超过粮食供给的增加率。」于是达尔文就作了如下的推想:「人类以外的生物应该也是如此。如果是这样,那么同时生下的小动物就注定有些会饿死,但是那一只该饿死?大概是不能适应所居环境的要饿死吧!」 达尔文又进一步回想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所看到的鷽鸟。这些由南美迁徒来的鷽鸟本来都是同种,相互之间都可交配繁殖,但来到岛上后,为了适应各岛的特殊环境而发生变异,且只有这些能随着各岛环境而产生变异的鸟才能活下来。日子一久,各岛间的鷽鸟就变成不同种而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了。像这样由一种而变为多种的现象,达尔文称之为「自然淘汰」、人类大概也是依这个自然淘汰的法则,由微生物慢慢进化而来的吧! 一八四四年起,达尔文就开始将这个物种的起源及生物进化的关系写在笔记簿上,当时,刚好是他和一位表妹结婚,并定居在伦敦郊外的次一年。 渥列斯的信 一八五八年的某一天,达尔文收到一封信,是由一位往在东印度群岛名叫亚弗烈·拉歇尔·渥列斯的男子写来的,信中阐述了他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并论及人口论与自然淘汰的问题,这些理论与达尔文的想法不谋而合。向来淡泊的达尔文,在接获这封信后也不禁非常惊讶,于是和朋友商讨后,决走将与渥列斯共著的论文发表在「林奈协会杂志」上。次年,达尔文又将他研究的精髓「物种原始」全部公诸于世。 致力研究及著述的晚年 自从达尔文在进化论中阐述「人类是猴子的子孙」后,引起了各方激烈的反驳,幸而有一位名叫汤姆逊·亨利·哈克斯列的生物学者极力地为进化论辩护,才使达尔文得以不受外界干扰而安静地思考著述。对辩论极端厌恶的达尔文,最后只好专心一意地过研究生活。他的健康情形虽然不佳,但耐性很犟,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工作虽然只有一至二小时,但完成了不少研究。地所作的实验非常简单,并不太依靠仪器,研究时使用的仪器大都只用到放大镜,而很少动用显微镜。 达尔文死于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岁。他的遗骸葬于牛顿、法拉第等英国伟人长眠的西敏寺寺院。 「物种原始」出版七年后,一八六六年,孟德尔发表了遗传论文,对巩固达尔文进化论的地位有很大的意义。但这篇遗传论文一直等到三十四年后的一九零零年,由弗里斯、柯连斯、捷尔马克等人实验证实后,才被承认其价值。当时所推断的地球年龄才一亿年,但相信进比论及均变说的人们都认为地球的年龄应该比这要长。事实上现在已经证实他们是对的,以目前的科技推断,地球的年龄是四十五亿年。2024-05-05 20:16:382
达尔文是谁?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享年73岁,[1]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文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外文名Charles Robert Darwin国籍英国出生地普雷斯顿出生日期1809年(己巳年)2月12日快速导航进化观成就信仰家庭科学影响主要著作及信件大事年表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小城什罗普郡郡治Shrewsbury。1817年他的母亲去世。达尔文1817年~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1825年~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1828年~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1831年~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1837年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1838年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1839年1月,与爱玛·韦奇伍德结婚,12月,儿子威廉出生,严重疾病的第一阶段,1839年~1843年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1842年移居到伦敦郊外的达温宅。1842~1846年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1844年撰写未发表的阐述进化论的论文。1846年~1855年就藤壶问题进行研究写作。1848年父亲去世,健康状况不佳并持续很长时间。1851年女儿安妮去世。1855年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1858年伦敦林纳学会宣读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各自关于进化论的论文,小儿子夭折。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1860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在牛津大学关于进化问题的大辩论。1863年~1865年病情延续。1868年发表《家养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变异》。19世纪70年代发表五部关于植物的著作。1871年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1872年发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1881年发表关于蚯蚓的著作。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天才降生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求学之路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达尔文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2]婚姻对于婚姻大事,达尔文也有着科学家的谨慎。他拿了一张纸,中间划条线,线的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达尔文和他的孩子达尔文显然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喜欢和女人闲聊,他就是要找传统的贤妻良母。他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家的三位女儿,个个博学聪明,能跟他辩论哲学和科学,更能容纳他的。他找上了从小认识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爱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达尔文母亲的弟弟。爱玛一口答应达尔文的求婚——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当他理想丈夫材料。虽然爱玛担心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她将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则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就结婚了。女儿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爱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认作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说,嫁了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爱玛从未如此认为。两人都深爱安妮。眼见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对爱玛说:我们更要互相珍重。爱玛答道:你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每到周日,他陪着爱玛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带孩子进去做礼拜,达尔文却孤身在镇中散步。爱玛未必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的观点(而不是上帝创造),或许她都未必感兴趣。但也正因为如此,爱玛可以代表当时的未受过科学教育的信教大众,对《物种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应。爱玛仔细阅读了手稿,改正拼写,改正标点,并建议达尔文将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写得语气温和一些,论据更清楚一些。达尔文如果当初不结婚的那一栏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达尔文保持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间,如果不是和爱玛结婚,他很可能写出一本较为激烈的书。由于爱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多少能摆脱感情的羁绊,而集中于事实和逻辑。《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争议,《人类的由来》一书,显然对达尔文夫妻的感情毫无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存活下来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要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以母亲为榜样,你的丈夫将会爱你有如我爱你的母亲。达尔文达尔文早于爱玛十四年去世。有一个传说,说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许,是为了安慰爱玛的天堂不得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在爱玛的日记里,未曾发现此类记录。达尔文至死是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创立进化论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 theBeagle)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光弯曲。[1]达尔文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达尔文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3]爱玛·韦奇伍德和她的孩子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4]进化观达尔文生物思想的发展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I.牛顿和C.v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生物种原来是这样。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入门徬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词句;法国生物学家布丰虽然把转变论带进了生物学 ,但他一生都在转变论和不变论之间徘徊。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5][6]拉马克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达尔文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7]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学说 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人称他们的自然选择学说为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8]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还存在着若干明显的弱点:①他的自然选择原理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假说之上的。按照融合遗传的概念 ,父、母亲体的遗传物质可以像血液那样发生融合;这样任何新产生的变异经过若干世代的融合就会消失,变异又怎能积累、自然选择又怎能发挥作用呢?②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渐变性;他深信“自然界无跳跃”,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跃性进化。他的这种观点受到间断平衡论者和新灾变论者的猛烈批评。[3]进化论的发展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 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G.J.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他证明遗传物质不融合,在繁殖传代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新组合。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T.H.摩尔根等人进而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全面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本应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缺陷,有助于进化论的发展;但当时大多数遗传学家(包括摩尔根在内),都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信仰,发生了严重的危机。①新拉马克主义与新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出现过一些新的进化学说。荷兰植物学家H.德·弗里斯在20世纪初根据月见草属的变异情况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的突变论,而反对渐变论。这个理论得到当时许多遗传学家的支持。某些拉马克学说的追随者们虽然抛弃了拉马克的内在意志概念,但仍强调后天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是进化的主要因素。50年代在苏联由T.D.李森科所标榜的米丘林学说,强调生物在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能够定向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所有这些观点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A.F.L.魏斯曼在1883年用实验来证明获得性遗传的错误,强调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看法被后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9]现代综合进化学说20世纪20~30年代首先由R.A.费希尔、S.赖特和J.B.S.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C.C.切特韦里科夫、T.多布然斯基、J.赫胥黎、E.迈尔、F.J.阿亚拉、G.L.斯特宾斯、G.G.辛普森和J.W.瓦伦丁等人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③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论。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材料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改变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选择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机漂变引起的,反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万能论观点(见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0]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认为基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种以下的渐进进化模式,即线系渐变模式,不能解释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起源,反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唯渐进进化观点。争论仍在继续中(见间断平衡论)。[11]2024-05-05 20:16:471
动物和植物是同一祖先吗?
一篇介绍生物三域的文章生命树之根 一篇介绍生物三域的文章从林奈开始,博物学家们使用一套等级系统将种类繁多的生物进行分类:相似的种归为一属,相似的属归为一科,然后是目、纲、门,最后归为动物和植物两界。达尔文首先指出,生命的等级系统,实际上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同一种的个体都来自同一祖先,相似的种来自同一祖先,相似的属来自同一祖先如此追溯下去,他得出结论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从某一原型传下来的……在这个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所有有机体,大概都是从某一原型传下来的。”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看,就会发现生命的传代就象一棵不断分支的大树,树根就是最早的共同祖先,位于树的顶端的枝叶,就是今天的各个物种。达尔文并向分类学家们发出了根据共同祖先理论构建生命的自然谱系的号召,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其困难性:“我们没有任何家谱或徽章;我们必须根据长久遗传下来的任何性状去发现和追踪我们的自然谱系中的许多分歧的传代线。”以后生物分类学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在为这句话做注脚。 在当时,所有的生物都被分成动物和植物两界。虽然微生物已经被发现,但也被归入这两界:那些较大的、较活泼的微生物被归入动物界,较小的、较不活泼的被归入植物界。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首先挑战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他指出,许多原生生物象植物那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也象动物那样能够游动,必须另立一界:原生生物界。在二十世纪的早期,细菌被从植物界分出来,另立细菌界。1959年,就在分类学进入分子时代的前夕,真菌也从植物界分了出来,另立真菌界。这样,生命树就有了五根主干。 但是,细菌和其他四界的差别,远远超过了其他四界之间的差别。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胞结构,这种差别更为突出: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属于原核生物;而其他四界的生物的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器,属于真核生物。因此,又有人主张,在界之上应设立一个更高的等级:超界或“帝国”(“界”的英文原意为“王国”)。其中,原核超界包括细菌界,真核超界包括原生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这个两超界五界系统,到现在仍然是被博物学家广泛接受的最通行的分类系统。 在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前,我们要确定一种生物在生命谱系中的位置,只能根据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动物的形态结构复杂,可供辨别的特征繁多,因此描绘动物的谱系比较容易。描绘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就要困难得多。最困难的,是确定细菌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即使在显微镜下,也很难比较细菌的形态结构的同异。到了六十年代,大多数微生物学家都放弃了这种努力,宣布用传统的方法没法描绘细菌的谱系。恰恰在这时候,分子生物学的创立为分类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六十年代中叶,加州理工学院的朱克坎德(Emile Zuckerkandl)和鲍林(Linus Pauling)首先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同一种蛋白质或基因的序列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所有的基因都会发生随机的突变,这些突变如果能改善其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或对蛋白质的功能没有影响,就会被保留下来。这样,当两个物种从同一祖先分离之后,他们的基因将会产生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会越来越大。比较两个物种的基因的差异程度,就有可能确定他们的亲缘关系。 在六十年代末期,当DNA测序法刚刚被发明出来之时,伊利诺大学的伍斯(Carl Woese)及其同事就开始通过测定DNA序列研究生命树。如果要能够追溯到生命树的根部,需要比较一种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的基因。核糖体(细胞中制造蛋白质的场所)中的RNA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这种RNA分子共有三个亚单位(23S,16S,5S)。伍斯他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亚单位16S的基因。到了七十年代末,伍斯实验室已比较了大量的物种的16S RNA的基因。他们发现,原生生物中的某些成员,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下(比如温泉中、火山口)的成员,虽然其细胞结构看上去跟其他成员相似,但基因序列却差异很大。他们将这类原生生物称为古菌,将其他原生生物称为真细菌。在他们看来,古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应被视为生命树的三大分支。接下来的二十年间,对其他基因的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在1990年,伍斯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反对将生物分成原核和真核两个超界,认为应该分成细菌、古菌和真核三个域。在域之下各有几个界,其中真核域继续保留原生、植物、真菌、动物四界。目前,三域划分已被普遍接受,但将细菌、古菌再分成几界的系统却未被接受。毕竟,分类不能仅仅考虑亲缘关系,还需要顾及现存生物的分化程度。与真核生物相比,细菌和古菌内部的分化不大,似乎也就没必要再分成几界。 真核生物应该是从原核生物进化来的。那么,它是从细菌还是古菌进化来的呢?光是比较一个基因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三者的差异程度相似。这时候必须比较两个基因,而且这两个基因必须是从以前的同一个基因通过重复、分化演变来的。编码延伸因子(参与将DNA转录成信使RNA的蛋白质)EF-1和EF-2的基因正是这样的基因。结果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比他们与细菌的关系更紧密,也就是说,真核生物很可能是从古菌进化来的。其他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点。比如,古菌的核糖体的蛋白质组分更接近于真核生物,其RNA聚合酶也更接近真核生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大约在38亿年前,由最早的共同祖先--一种原始的细胞生物--进化成了细菌和古菌,之后,又由古菌进化成了真核生物。细菌也通过“内共生”方式参与了这个进化过程:一种需氧细菌被古菌吸收演变成了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以后又有光合细菌成了叶绿体。 但是,这种已被普遍接受的景象,最近又面临着挑战。按照这个观点,细菌和古菌最早分离,那么,古菌就不该有来自细菌的基因,然而研究发现,许多古菌含有大量的来自细菌的基因,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而且,真核生物的基因应该只来自古菌,只有那些参与细胞呼吸(线粒体)或光合作用(叶绿体)的基因才可能来自细菌,但是,研究也发现,真核生物的许多既不参与细胞呼吸也不参与光合作用的基因同样来自细菌,表明细菌和真核生物之间除了“内共生”,还有其他的基因交流。此外,还有一部分真核生物的基因来源不详,既非来自古菌也非来自细菌,有人推测可能是来自很早就灭绝了的第四个未知的域。这些结果表明,最早的共同祖先可能不是一种原始细胞生物,而是一群原始细胞生物,它们只有很少的基因,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形成了一个细胞共同体。以后,再从这一个共同体中分化出了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而且,在真核生物还只是单细胞时,三者之间也存在大量的基因交流。 如果这个新观点是正确的话,它表明达尔文所设想的生命树虽然总体上正确,但是树根并不是一条,而是纵横交错。2024-05-05 20: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