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什么?

2024-05-04 07:34:32
共3条回复
晨官

配刑”于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完善刑罚体系的需要。宋朝以后,历代执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宋代统治者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刺配法,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所谓“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宋代常用的刑法:刺配。隋唐以后,五刑制基本为以后各朝代继承,成为官方明文规定的刑罚体系。为此,解决流刑三等惩治力度的不足也成为各朝代重要的司法课题。到了宋代,统治者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刺配法,并得到了充分发展。

大学衍义

所谓“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 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值得注意的是,刺配必须得黥刑的参与。在汉文帝改革刑罚后,后世虽偶有使用黥刑,但总的来说,以笞代黥在北朝时已形成定制。隋唐两代均不再使用黥刑。因此,后晋刺配的创制,实际上是黥刑复活的标志。刺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远远不止一个宋朝,实际上,自此以后直到清朝的各个朝代都无一例外地援用了刺配之刑。

大学衍义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行用逐渐频繁,法规日见繁密,实施日见规范,为司法者所倚重至于出现滥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实是五刑制中流刑本应承担的任务。

余辉

刺配,凌迟。其实这种刑罚的存在不太人道,但是可以震慑住大家,让这些人不敢再犯罪。

林下阿希

就是五马分尸,这种刑法也是非常残忍的,会将人的身体用5匹马拉开,然后将尸体完全分解。

相关推荐

《大学衍义》是一本怎样的著作?

那是在南宋时期,福建一个贫寒家庭降生了一名男童,起名叫真德秀。真德秀早年丧父,靠着母亲的操劳,还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真德秀聪颖好学,4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当其他儿童玩游戏时,他就把这些小伙伴的书取来阅读。由于勤奋上进,真德秀18岁时便考上了举人,后来做了太学正和博士官。真德秀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尽忠职守,希望能让偏安江南的宋王朝振作起来,以摆脱危机。真德秀的治国方案主要是用理学思想来指导国家和臣民。在当时的形势下,南宋小朝廷根本谈不上恢复故疆。他鉴于太师韩胄贸然出兵北伐惨败的教训,主张清除腐败,严肃政纪,收服民心。这对当时处于危势的宋王朝来说,不失为正确的决策。真德秀所编撰的政治哲学著作《大学衍义》共43卷,大旨为正君心,振纲纪,明治道,肃宫闱。《大学衍义》专为帝王而作,全书以“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为纲目。“每条之中,首之以圣贤典训,次之以古今之迹,诸儒之释经论史有所发明者录之。”真德秀认为,作为执政者须永远牢记,“修身”是其主政施治的根本,“修身”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长期坚持不懈,警惕私欲萌生,放纵堕落。作为执政者必须有谨言慎行的素质,口无遮拦、放言无忌者,不适合从政。作为执政者要常提醒自己,应起表率作用。能做到这两点,修身就有了保证。修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学习。执政者并非天生比别人高明,人的聪明才智归根结底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因此自天子至百官都需要学习,即使真有所谓“生而知之”的圣人,也需要学习。他说:“虽生知之圣,未有不从事于学者。”真德秀认为,君臣关系很容易出现上骄下谄、是非莫察的情形。君主自以为是,搞一言堂,且悦人颂己,群臣阿谀奉承,齐称“圣上英明”,而不进忠谋,这样就会导致国家的危亡。君主虽然有莫大的权力,但发号施令,只有遵循正理而行,才会为臣民所心服。否则,为所欲为,悖理行事,便会有令而不行。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在南宋以后产生过较大影响,在当时和后世均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宋理宗曾称赞《大学衍义》一书“备人君之轨范焉”。元武宗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曾经问什么书可以作为帝王之学,当时著名文学家宋濂就推举了《大学衍义》。康熙皇帝称之为“力明正学”。在《大学衍义》的基础上,明代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邱浚作《大学衍义补》160卷,增加了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大学衍义补》是为朝廷制定施政方针提供的历史参考书。国君遇到具体问题,可以从中查找相应的历史事迹与典章规制。在邱浚看来,一个执政者英明与否,不在于他的绝顶聪明,而在于他能发挥和整合集体的智慧,这不仅指大臣们的智慧,还包括广大民众的智慧。为政者最大的危害,就是言路壅塞,只能听到一小部分人的意见,听不到多数人的声音。执政者成了瞎子、聋子,这种时候就可能酝酿政治上的祸乱。邱浚认为,“任人唯贤”的选官原则,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问题是,谁有眼力判断孰优孰劣呢?历史上有英明的君主,他们有知人之明,所选择的辅弼大臣皆是一时之选,但并不能保证后继的执政者都有这种知人之明。因此,一种较为方便而可靠的办法,就是参考资历,循级晋升。但这样做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因此邱浚主张:“非不用资格,亦不纯用资格。随才授任,因时制宜。”邱浚认为,治国平天下以“用人”、“理财”两事最为重要。理财,包括如何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管理财富。国计民生的安排,乃至国家实力的提升,全以理财为根本。《大学衍义》及《大学衍义补》成为元、明、清三代皇族学士必读之书。其治国之道、民生之理和廉政文化很为后世所推崇。
2024-05-04 01:29:131

丘濬增补的大学衍义主要讲的什么?

1480年,丘濬被加礼部侍郎,仍掌国子监事。在掌太学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识过人,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依据西山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精心钻研,作出新见解,增补了160卷,形成了巨著《大学衍义补》。 丘濬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可谓之通儒,在文学方面有“诗文满天下”的称号,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在《大学衍义补》中,有23卷都是专讲经济的,其思想有继承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自由经济思想,提倡取用有度,主张“互市立法”等。在明代海运方面,丘濬也是大力主张和出谋划策,在《大学衍义补》中,丘濬甚至对海道踏勘、航海安全、船厂选址、海船吨位、抽税比例等都作了一番叙述。也许这跟他从小在海南这座沿海城市长大有很大的关系。
2024-05-04 01:29:211

什么是大学衍义补?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朱熹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要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在格物。”正是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人真德秀取经传子史中的相关内容,充实《大学》,写成了《大学衍义》。朱元璋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衍义》,朱元璋命人把《大学衍义》写在大殿的墙上,并让自己的后代们悉心学习。    不过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相关内容,而这些正是帝王之学,于是邱浚模仿真德秀,在经传子史中寻找相关的材料,写成了一百多万字的《大学衍义补》。此书写成后,明孝宗十分赞赏,马上命令刊行,并升邱浚为礼部尚书。    邱浚在弘治四年入阁做宰相,当时邱浚已经七十一岁了,明代尚书入阁从邱浚开始。邱浚因为年老多病,多次请求辞职,都被明孝宗挽留,弘至八年病逝。邱浚年老的时候,右眼已经失明了,仍然是手不释卷。    清代纪晓岚对邱浚颇有微词,认为邱浚:“此人不足重,相业不足称。”不过从纪晓岚的生平来看,纪晓岚对邱浚的评价,恐怕正是对纪晓岚自己的评价。《明史》卷一百八十一《邱浚传》说邱浚:“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浚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浚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由邱浚的这些行为来说,不是纪晓岚那种奉承上意的人可以相比的。
2024-05-04 01:29:292

大学衍义补的主要内容

该书卷首有一卷补述“诚意正心之要”。正文一百六十卷﹐分《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十二章。《大学衍义》“主於理”﹐该书“主於事”﹐其内容包罗宏富﹐为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和中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司法﹑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4-05-04 01:29:371

大学衍义补的四库提要

《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明丘濬撰。濬有《家礼仪节》,已著录。濬以宋真德秀《大学衍义》止於格致诚正修齐,而阙治国平天下之事。虽所著《读书乙记》,采录史事,称为是书之下编,然多录名臣事迹,无与政典,又草创未完。乃采经传子史,辑成是书,附以己见,分为十有二目,於孝宗初奏上之。有诏嘉奖,命录副本付书坊刊行。濬又自言:《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下内阁议行。帝亦报可。至神宗复命梓行,亲为制序。盖皆甚重其书也。特濬闻见甚富,议论不能甚醇。故王鏊《震泽纪闻》称其学问该洽,尤熟於国家掌故,议论高奇,务於矫俗,能以辨博济其说。如讥范仲淹多事,秦桧有再造功,评骘皆乖正理。又力主举行海运,平时屡以为言,此书更力申其说。所列从前海运抵京之数,谓省内河挽运之资,即可抵洋面漂亡之粟,似乎言之成理。然一舟覆没,舟人不下百馀。粮可抵以转输之费,人命以何为抵乎?其后万恭著议,谓为有大害而无微利,至以好事斥之,非苛论也。又明之中叶,正阉竖恣肆之时,濬既欲陈诲纳忠,则此条尤属书中要旨,乃独无一语及宦寺。张志淳《南园漫录》诋其有所避而不书,殆亦深窥其隐。以视真氏原书,殊未免瑕瑜互见。然治平之道,其理虽具於修齐,其事则各有制置。此犹土可生禾,禾可生谷,谷可为米,米可为饭,本属相因。然土不耕则禾不长,禾不获则谷不登,谷不舂则米不成,米不炊则饭不熟,不能递溯其本,谓土可为饭也。真氏原本实属阙遗,濬博综旁搜,以补所未备,兼资体用,实足以羽翼而行。且濬学本淹通,又习知旧典,故所条列,元元本本,贯串古今,亦复具有根柢。其人虽不足重,其书要不为无用也。
2024-05-04 01:29:491

大学衍义补的各种版本

《大学衍义补》最早於弘治初刊行﹐万历时再版﹐明神宗朱翊钧亲为作序。明代又有张溥刊本﹑陈仁锡刊本﹑乔应甲扬州刊本﹑续补全书本。清代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明清时﹐学人为广传该书﹐还曾纂有多种节本或述要行世。如明凌迪知《大学衍义补精华》十七卷﹑胡世宁《读大学衍义虞见》二卷﹑清陈弘谋《大学衍义补辑要》十二卷等。
2024-05-04 01:30:071

恭和御制听讲大学衍义诗是什么时候的诗

作者:谢迁诗名:恭和御制听讲大学衍义诗朝代:明全文:圣功本资学,求道学所先。道具人一心,大原出于天。进修必有序,治化乃均平。大学示纲目,灿然罗目前。功至德自固,外物讵能迁。宋儒衍奥义,口末穷其颠。吾皇勇缉熙,光明火始然。儒臣日分直,劝讲无间焉。圣心契妙理,精言发长篇。臣愚续赞和,微衷罄勤拳。
2024-05-04 01:30:201

明史陶谐传文言文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将他贬往肃州戍守。刘瑾被处死后,陶谐获释回乡,因刘瑾的党羽仍然当权用事,竟未获召用。嘉靖元年恢复原官。尚未到任,被任为江西佥事,转任河南管河副使。陶谐命令百姓沿河栽种杨柳,旁边再种植芦苇,有水灾时用作防洪材料。总理都御史奏请在各道推行这项做法,每年省下数万运输芦苇的费用。提升为参政,历任左、右布政使,其任都在河南。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陶谐上疏说:“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当时南京御史马敭等人因弹劾王琼而被逮捕,根据新定条例,养病长久的官员不再重新叙用,所以陶谐为此而上疏。又上奏说:“现在天下差役繁重,已设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等劳役,但编审里甲户口时,又要征收外出壮丁的赋税及供给等费用。乞请一概免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上贼寇陈邦瑞、许折桂等人突然攻入波罗庙,想要进犯广州,被守军指挥李嶅打败。邦瑞投水自杀,近挂放还所俘指挥二人,请求接受朝廷招抚。陶谐将折桂等人安置在东莞,收编为总甲,令近挂等约束其部下五百人成为新居民。兵部因投降的贼寇集中定居,担心他们乘机作乱,命令解散贼党。不久,阳春县的盗贼赵林花等人攻打县城,与德庆州盗贼凤二全勾结作乱,陶谐攻破一百二十五座山寨。皇上说:“陶谐的功劳应加记录,但以前纵容盗贼为患的又是谁呢?”于是只赏赐陶谐银币。琼山县沙湾洞贼盗黎佛二等人杀害本县典史,陶谐又前往讨平剿灭盗贼。陶谐任总督两广军务三年,俘获斩杀盗贼累近万名。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服满后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隆庆初年,谥号庄敏。出自陶谐《明史·陶谐传》,陶谐(1474—1546)字世和,号南川,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1495年(明弘治八年)乡试第一,149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正德改元,刘瑾乱政,上疏请论其罪,瑾怒,坐以他事廷杖,斥为民,谪戍肃州。刘瑾伏诛,始释还乡。嘉靖元年(1522)复官,任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历河南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病卒,赠兵部尚书,谥庄敏。谐诗文直抒胸襟,明白坦易。著有《南川稿》12卷,《陶庄敏集》8卷,附兰渚遗稿一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2024-05-04 01:30:283

邱濬文言文翻译,字

《明史》邱浚传【原文】邱濬,字仲深,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古成化成化元年,两广用兵,濬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纚纚数千言。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间。秩满,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主濬以濬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濬始,时年七十一矣。濬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帝报可。知明年明年,濬上言:“臣见成化时彗星三见,遍扫三垣,地五六百震。迩者彗星见天津,地震天鸣无虚日,异鸟三鸣于禁中。《春秋》二百四十年,书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飞禽者二。今乃屡见于二十年之间,甚可畏也。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禁私谒,明义理,慎俭德,勤政务,则承风希宠、左道乱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而天灾弭矣。”因列时弊二十二事。帝纳之。六年以目疾免朝参。主濬在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濬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恕争之不得,求去。太医院判刘文泰尝往来濬家,以失职讦恕,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哗然,言疏稿出濬手。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问。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文庄。斋濬廉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濬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译文】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李氏教他读书,他看一遍就能背诵。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考取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职。丘浚在翰林院任职后,见闻更加广泛,尤其熟悉国家典故,以经国济民自负。  成化元年(1465),两广有战事,丘浚向大学士李贤上书,指明陈述形势,井井有条数千言。李贤对他的谋划很欣赏,向皇帝禀报,宪宗命将丘浚的谋划抄写下来,让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看。韩雍等攻破贼军,虽然不完全是用丘浚的计谋,然而丘浚因此在朝臣中颇有威望,任职期满,晋升为侍讲。参与撰写《英宗实录》,升为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书,提升为学士,调任国子祭酒。当时学习经义的书,好尚奇险怪异之文,丘浚在主持南畿的乡试时,在分考和会试中他都痛切地抑制这种文风。丘浚任职国子监后,他督促国学生时,尤为恳切地告诫他们将文体返归正道。不久晋为礼部右侍郎,掌管祭酒事务。  丘浚认为真德秀著的《大学衍义》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叙述得不完备,丘浚就博采群书补充了这些内容,写成《大学衍义补》。孝宗继位,他向孝宗呈上此书。孝宗认为该书不错,赏赐黄金纸币奖励丘浚,并命令有关部门刊印发行。特别提升为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充任修撰《宪宗实录》的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此书完成,加封丘浚为太子太保,不久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尚书入内阁任职从丘浚开始,丘浚当时七十一岁。他认为《大学衍义补》所撰述的都可见之行动,请求摘其要点奏报皇帝,并下内阁商议付诸实行。孝宗批准他的请求。第二年,丘浚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间见到彗星三次出现,遍扫三垣,方圆五六百里大地发生地震。近来彗星出现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鸣不已,怪鸟在宫中鸣叫三声。《春秋》二百四十年,记载出现彗星三次,地震五次,飞禽两次。现在却在二十年之间屡次出现,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体会上天的仁爱,想到祖宗创业的艰难,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适应政事的需要,谨慎对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东西,而不被异端所迷惑,节约财物,不至于耗费国家财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听偏信,禁止以私事谒见请托,明确义理,保持节俭的品行,勤于政务,那么,阿谀求宠、邪门旁道的乱政之徒就不敢为非做歹,天灾就可以清除。”接着列举二十二种时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见。六年(1493)由于眼病免去上朝。  丘浚在位时,曾经用宽大为怀启发孝宗,以忠厚来改变士风。只是生性偏狭,曾与刘健在商议事情时,因意见不合,竟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说话不中他意,丘浚总是当面驳斥。他与王恕关系紧张,以至于不说话。六年(1493)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罢免二千人。丘浚则请求未满三年的仍任原职,无特别贪婪残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争辩无结果,要求离职。太医院判刘文泰曾经与丘浚家有过来往,刘揭发王恕失职,王恕怀疑刘是受丘浚指使,而舆论大哗,说疏稿是丘浚写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罢官,人们由此对丘浚很有看法。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纷纷上奏章弹劾丘浚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过了一年,加封丘浚少保职。八年,丘浚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庄。  丘浚清廉不苟取,所居府第低下狭小,四十年不换。生性嗜好学问,年老右眼失明,仍手不释卷。所发议论好偏激,听者感到惊骇。到修撰《英宗实录》,有人说对于于谦之死应该按不轨判罪来记载,丘浚说:“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国家就很危险。事情久已有了定论,于谦所受的冤枉不能不辩白清楚。”他如此主持正义。正德年间,明武宗采纳巡按御史的建议,赐在丘浚家乡为丘浚建立祠堂起名叫“景贤”。
2024-05-04 01:30:411

陶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陶谐,字世和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谐《明史u2022 陶谐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如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 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 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 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 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明史u2022 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 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 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 *** 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 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 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答案: 10.D(“植柳傍/艺葭苇”错,排除AC,“使命/沿河”错,排除B) 11.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 12.C(“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有误。 原文“乞皆罢免””帝采纳之”,是乞请一概免去) 13.(1)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 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骤”“忤旨”“优容”各1分,句意对2分)(2)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 服满后重新任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母忧”“起”“致仕”各一分,句意对2分) 【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 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 2. 陶谐传 文言文 明史 列传·卷九十一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譌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9656462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敭〉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隆庆初,谥庄敏。 3. 陶谐传 文言文 明史 列传·卷九十一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譌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敭〉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隆庆初,谥庄敏。 4. 明史陶谐传文言文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义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将他贬往肃州戍守。刘瑾被处死后,陶谐获释回乡,因刘瑾的党羽仍然当权用事,竟未获召用。 嘉靖元年恢复原官。尚未到任,被任为江西佥事,转任河南管河副使。陶谐命令百姓沿河栽种杨柳,旁边再种植芦苇,有水灾时用作防洪材料。总理都御史奏请在各道推行这项做法,每年省下数万运输芦苇的费用。提升为参政,历任左、右布政使,其任都在河南。 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陶谐上疏说:“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当时南京御史马敭等人因弹劾王琼而被逮捕,根据新定条例,养病长久的官员不再重新叙用,所以陶谐为此而上疏。又上奏说:“现在天下差役繁重,已设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等劳役,但编审里甲户口时,又要征收外出壮丁的赋税及供给等费用。乞请一概免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上贼寇陈邦瑞、许折桂等人突然攻入波罗庙,想要进犯广州,被守军指挥李嶅打败。邦瑞投水自杀,近挂放还所俘指挥二人,请求接受朝廷招抚。陶谐将折桂等人安置在东莞,收编为总甲,令近挂等约束其部下五百人成为新居民。兵部因投降的贼寇集中定居,担心他们乘机作乱,命令解散贼党。不久,阳春县的盗贼赵林花等人攻打县城,与德庆州盗贼凤二全勾结作乱,陶谐攻破一百二十五座山寨。皇上说:“陶谐的功劳应加记录,但以前纵容盗贼为患的又是谁呢?”于是只赏赐陶谐银币。琼山县沙湾洞贼盗黎佛二等人杀害本县典史,陶谐又前往讨平剿灭盗贼。陶谐任总督两广军务三年,俘获斩杀盗贼累近万名。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服满后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隆庆初年,谥号庄敏。 1. 出自陶谐《明史·陶谐传》,陶谐(1474—1546)字世和,号南川,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1495年(明弘治八年)乡试第一,149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 2. 正德改元,刘瑾乱政,上疏请论其罪,瑾怒,坐以他事廷杖,斥为民,谪戍肃州。刘瑾伏诛,始释还乡。嘉靖元年(1522)复官,任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 3. 历河南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病卒,赠兵部尚书,谥庄敏。谐诗文直抒胸襟,明白坦易。著有《南川稿》12卷,《陶庄敏集》8卷,附兰渚遗稿一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5. 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陶侃传》译文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6. 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陶侃传》译文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2024-05-04 01:30:481

守位曰仁

《大学衍义补》开篇:《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何以守位曰仁”,翻译过来就是:用什么来保住君位呢?要施行仁政。可见,“仁”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目的保守自己的大位。保自己的大位必须把人聚起来,使之拥护自己,怎么聚呢?用钱。这就颠覆了所谓“子罕言利”“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观点。 或者来讲,儒家所谓的仁义,根本上还是离不开利,仁义只是一种包装,使金钱不会那么赤裸裸而已。读古人书为什么有时会“心生欢喜”,古文不会把道理说的那么赤裸裸,而是让你去悟,偶有所悟让人产生获得感,因而让你欢喜。 古人讲法不轻传,因为知识有限,所以难得获得的智慧,不会轻易传人,所以把文字写的那么隐晦。现在用这种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根本没时间去停顿下来看一眼。人生有限,谁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皓首穷经,花很长时间去把一句话弄明白,而且即使弄明白了,也不一定适用。 就说“何以守位曰仁”,潜在还有另一层意思,君主要守得他的君位,所以要仁;而老百姓,只有自己的“穷位”,如果也用仁,岂不是要永远穷下去?所以,道理是讲给君主听的,老百姓可以反过来用,如果搞不清自己的位置而胡乱使用,是适得其反的。
2024-05-04 01:31:121

明史宋濂转 翻译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摘自明史)
2024-05-04 01:31:314

竖儒谓朕末读大学耶,薄朕至此,不可不诛.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些个知识分子知道皇帝我没文化,竟敢瞧不起我到现在,不得不把他们拿下
2024-05-04 01:31:462

近日以军务倥偬出自哪首诗

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白话释义: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156 下一条回答中昊日语翻译公司_资质级文件翻译公司_解您烦忧!崂山区中昊翻译事务所广告2020北大中国翻译_加急快速发表_对公付款北大中国翻译加急代理发表正规放心3天审稿 3个月见刊,对公付款,放心,快捷。编辑直..临沂道禾教育信息咨..广告天猫电器城,翻译器,品牌电子词典,一网打尽。翻译器,职场达人,学生必备,电子词典,天猫电器城,优质好货,学霸达人超爱!天猫电..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为您推荐余近日以军务倥综全文翻译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综》白话释义: 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 150 浏览10130余近日以军务倥偬解释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的意思是:我最近军务繁忙,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吧。 拓展资料: 一、原文 余近日以军务 13 浏览33222019-08-07余近日以军务倥偬里以是啥意思以:因为的意思。 拓展资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7 浏览18602018-06-23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翻译为: 像这样坚持了多年,从未间断,也没有感到辛苦。 字 201 浏览36472018-03-04数学中考题蚊帐吴氏魔域无限魔石版美国留学咨询南通二建miniso名创优品加盟费多少鸡蛋孵化器正在加载
2024-05-04 01:31:541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全文翻译

(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译文)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
2024-05-04 01:32:027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的作者是谁?

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白话释义: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2024-05-04 01:33:051

宋濂文言文记述了宋濂做的三件事

1. 《明史 宋濂传》简述短文所记述的宋濂做了几件小事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 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 *** 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 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 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 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 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 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 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 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 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 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 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 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 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 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 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 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 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 (摘自明史)。 2. 《明史 宋濂传》简述短文所记述的宋濂做了几件小事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 *** 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摘自明史) 3. 明史宋濂中宋濂做的几件事情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 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 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 《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 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 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 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 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 《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 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 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 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
2024-05-04 01:34:051

宋濂传全文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明史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作者:张廷玉等
2024-05-04 01:34:405

明史宋濂列传翻译

宋濂(1310—1381),明朝开国元勋,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潜溪(今浙江义乌)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编辑本段]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编辑本段]《送东阳马生序》及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9],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0]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1]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3]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xiù):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遗(wèi):赠送、给予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约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那些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编辑本段]宋濂经典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编辑本段]《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驰檄齐、鲁、河、洛、燕、蓟、秦、晋间,其文道: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既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编辑本段]诸子 该作品节选已被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初二下册第24课收入 诸子辩(一名龙门子) 论 鬻 子 管 子 晏 子 老 子 文 子 关尹子 亢仓子 邓析子 鶡冠子 子华子 列 子 曾 子 言 子 子思子 慎 子 庄 子 墨 子 鬼谷子 孙 子 吴 子 尉缭子 尹文子 商 子 公孙龙子 荀 子 韩 子 燕丹子 孔丛子 淮南鸿烈解 杨子法言 抱朴子 刘 子 文中子 天隐子 玄真子 金华子 齐丘子 聱隅子 周子 通书子 程子之故事[编辑本段]宋濂后裔 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宋濂后裔祖籍考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被收入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本中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好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024-05-04 01:34:563

明史·宋濂传全文翻译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宋濂传》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宋濂传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2024-05-04 01:35:053

ufeff析肝刿胆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明袁宗道《乞进大学衍义> 疏》:「其当上指与否,俱且和颜受之。有不析肝刿胆者,非夫也。」 【释义】:剖示肝胆。比喻赤诚。亦作「析肝吐胆」。 【读音】:xī gān gui dǎn 【例句】: 1.肝受体同系物1转录调节人胆盐输出泵表达。 2.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细胞内淤胆的超微结构。 3.肝经与胆经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4.这些胆瘘可能是来自于肝尾状叶胆管根部的胆汁排泄。 5.胆盐诱发肝细胞凋亡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的作用。 6.探讨背驮式肝移植中应用带蒂大网膜袖套法预防和治疗胆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7.然而消化"肌肉"并非是建并驾齐驱,消化道及相关机关(肝、胰腺、胆)170磅适合保持身体极度被迫大量吸收消化食物吗?
2024-05-04 01:35:201

敬的文言文

1. 文言文《敬俨》的内容及其译文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u2022 敬俨传》) 敬俨字威卿,擅长写文章,被选入中书省任职。大德六年,晋升为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当时中书省中有一些官员是原被罢黜后又起用的,结党营私,贪污违法,敬俨马上弹劾他们,令他们罢官。大德九年,敬俨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者不和,中书省要审核御史台的人选,敬俨指出:“近来中书省任命官吏千余人,难道御史台也要去一一审核吗?”中书省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行省在一些政务上有争执,上报朝廷,敬俨指责他们:“行省与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各自应该尽忠职守,怎么反而因为小事忿恨争执,而亵渎皇上的耳朵呢?”后来敬俨任右司郎中。武宗即位,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从驿站奔驰入朝上奏,对当权者别有图谋,敬俨当面责问:“你镇守一方,既然有警岂能擅离职守,必是谎报。”湖广省臣最终因为真相暴露被斥骂。旱蝗成灾,百姓很多因为饥饿沦为盗贼,有关部门逮捕关押了他们,以犯罪论处。案件呈上朝廷后,朝廷上的讨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敬俨说:“百姓因为饥饿而成为盗贼,是被不得已的理由逼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而且死了的人不能够再活过来,应该有所宽恕。”因为他的话而减免死刑的人很多。仁宗即位,召敬俨为户部尚书。朝廷提出要革除尚书省的弊政。敬俨认为:“突然废除已通行的钱不用,百姓会受到损害。”这意见未被采纳,他便称病辞职。皇庆二年,敬俨担任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这年冬天,敬俨因病退居真州。后起朝廷授予他担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没有赴任。延祐四年春,朝廷督促他就任前职,他仍称病辞谢。七月,敬俨被召回朝任侍御史。湖广省臣贪赃枉法,事情败露,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皇帝赏赐他《大学衍义》书一部及犀牛皮带。敬俨每次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叫他“威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俨受皇帝礼遇到这样的地步。六年,敬俨告病,皇帝赏赐一件衣服,派遣医生探视治疗。敬俨因为他的家乡在附近,害怕又被征召起用,于是迁徙定居到淮南。六十五岁时,敬俨就告老辞职,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四年九月,敬俨被授予中书平章政事,再次用年老生病的理由推辞。天历年改元,敬俨过了一个多月,伤了脚,向朝廷禀告辞职归家。敬俨在家里住了十多年,不能走路,还坚持写作。临终时,敬俨告诫子弟说:“国家恩情没有报答,而我就要死了,有什么办法!你们要清白地守着田地,不要急于做官。”正正帽子头巾,端正地坐着去世了。朝廷追赠敬俨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2. 关于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您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 3. 写一句有敬辞词的文言文 表示敬辞的文言文句: 1、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2、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从之于国也》 请:表示请求某人允许自己做某事的敬辞。 3、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4、(1)张良曰:“谨诺。”------《鸿门宴》(2)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谨:表示恭敬语气的副词,“谨诺”相当于“遵命”。 5、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足下:对他人的尊称。 6、毅曰:“敬闻命矣。”------《柳毅传》 敬:恭敬的意思 4.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5. 有关祭祀的古文句子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 《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祭辰。" 《史记·周本纪》:“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监祭使壁记》:“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以上卿之礼,葬要离于阊门城下,曰:‘藉子之勇,为吾守门。"追赠其妻子。与专诸同立庙,岁时祭祀。”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6. 文言文《敬俨》及其译文 敬俨,字威卿,元朝其先河东人,后徙易水。 在金朝做参知政事,降元后,官至翰林学士,封鲁国公。敬俨,字威卿,其先河东人,后徙易水。 五世祖嗣徽,仕金,官至参知政事;曾祖子渊,乐陵令;祖鉴,同知嵩州事。皆以进士起家。 父元长,有学行,官至太常博士。俨其仲子也,幼不为嬉戏事,长嗜学,善属文,御史中丞郭良弼荐为殿中知班,著宪章若干卷。 受知于广平王月吕禄那演,连辟太傅、太师两府掾,调高邮县尹,未赴,选充中书省掾。朱清、张瑄为海运万户,豪纵不法,适俨典其文牍,尝致厚赂,俨怒拒之,二人以罪伏诛。 权贵多以贿败连坐,独俨不与。大德二年,授吏部主事,改集贤司直。 会湖湘有警,丞相哈剌合孙答剌罕奏俨奉诏恤民,且观衅,甚称旨意。六年,擢礼部员外郎。 有故郡守子,当以廕补官,继母诉其非嫡者,俨察其诬,按之,果如所言。七年,拜监察御史。 时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参预官巧佞,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江浙行省与浙西宪司交章相攻击,事闻,命省台遣官往治之,俨与阿思兰海牙偕行,议多不合,两上之,朝廷是俨议。 七月,迁中书左司都事,扈从上京。西京贾人有以运粮供饷北边而得官者,盗用至数十万石,以利啗主者,匿不发,俨按征之以输边。 九年,授吏部郎中,以父病辞。已而父卒,既终丧,复入御史台为都事。 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乃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建康路总管侯珪,贪纵事败,俨亟遣官决其事,及其夤缘近幸,奏请原之,命下,已无及矣。 武宗抚军北边,成宗升遐,宰臣有异谋者,事定,命俨预鞫问之,悉得其情。除山北廉访副使,入为右司郎中。 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 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 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 至大元年,授左司郎中,擢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先是,俨以议立尚书省,忤宰臣意,适两淮盐法久滞,乃左迁俨为转运使,欲以陷之。 比至,首劾场官之贪污者,法既大行,课复增羡至二十五万引。河南行省参政来会盐筴,将以羡数为岁入常额。 俨以亭户凋弊已甚,以羡为额,民力将殚,病人以为己,非宰臣事,事遂止。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 不从,以疾辞。皇庆元年,除浙东道廉访使。 有钱塘退卒,诈服僧衣,称太后旨,建婺州双溪石桥,因大兴工役以病民。俨命有司发其奸赃,杖遣之,仍请奏罢其役。 郡大火,焚数千家,俨令发廪赈贫馁。取宪司废堂材木及诸路学廪之羡者,建孔子庙。 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旧俗,民有争,往往越诉于省,吏得并缘为奸利,讼以故繁。 俨令下省府,非有司,不得侵民,讼事遂简。诏设科举,俨荐临川吴澄、金陵杨刚中为考试官,得人为多。 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 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十月,迁太子副詹事,御史大夫脱欢答剌罕奏留之,制曰“可”。 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台臣有劾去而复职者,御史复劾之,章再上,有旨命丞相、枢密共决之。 俨曰:“如是,则台事去矣。”遂即帝前奏黜之,因伏殿上,叩头请代。 帝谕之曰:“事非由汝,汝其复位。”五年夏五月,拜中书参知政事,台臣复奏留之,俨亦陛辞,不允。 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 旧制,诸院及寺监,得奏除其僚属者,岁久多冒滥,富民或以赂进,有至大官者。俨以名爵当慎惜,会台臣亦以为言,乃奏请悉追夺之,遂著为令。 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乃徙居淮南,虽亲故皆不接见。 至治元年,除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中丞。泰定元年,改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中丞。 皆不赴。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虽命其子自强为安庆总管府判官,而未从其请。 四年春,遣使赐酒,征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俨令使者先返,而挈家归易水。 九月,帝特署为中政院使,复赐酒,召之,乃舆疾入见,赐食慰劳,亲为差吉日使视事,命朝会日无下拜;是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不从。天历改元,朝议欲尽戮朝臣之在上京者,俨抗论,谓是皆循常岁例从行,杀之非罪。 众赖之获免。居月余,伤足,告归。 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 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自强,朝散大夫、礼部员外郎。俨有诗文若干卷,藏于家。 叔祖铉,与太原元好问同登金进士第,国初为中都提学,著《春秋备忘》四十卷,仁宗朝命刻其书,今行于世。 7. 文言文相敬如宾的全文翻译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相敬如宾说的是春秋时一个叫郤缺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左传记载了这段故事。 扩展:“相敬如宾”这个典故,出自《左传》,专用于夫妻关系,后来,到了汉宣帝的年代,出了个张敞,关于他的才华、著述、政绩,人们知之甚少,广为流传的却是“画眉”之事。他每日清晨都为妻子画眉,皇上知道了,认为他失礼,要拿他是问。他说,夫妇房中这事,更有甚于画眉耳!皇上无言以对,也便罢了。张敞夫妇成了“相敬如宾”的楷模。张敞之后又出了多少楷模,是很难统计的。时至今日,“相敬如宾”仍然是国人信奉的夫妻关系的最佳境界。 示例: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例句:有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才能带到夫妻关系的最佳境界。 8. 孝的文言文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
2024-05-04 01:35:281

稽三通,两衍义 什么意思

一、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两衍义”,即南宋真德秀的《大学之学 衍义》和明代丘浚的《大学衍义补》。二、出处: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率天下而为 魏了翁 、 马廷鸾 、 真德秀 、 丘浚 之徒,手把《三通》,躬述衍义,犹不如 田千秋 不学无术,足以富民。何者?退野人而进华士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为其徒者,各缘时事,衍义别传,体会世说,不厌琐屑。”三、简介:1、杜佑《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历时三十馀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8门。杜佑着《通典》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对後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接下来的“三通”、“续三通”、“清三通”,乃至于“十通”完全仿照了《通典》的体例,而且制度史的另一个写法——“会要”,也是受了通典的影响。《通典》的体例仿效正史纪传体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专门记载历代政经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杜佑在篇首加上序言,篇中遇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的地方,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马端临对《通典》评价极高,他认为《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2、郑樵 《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多抄录前史和《通典》,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本五略系首创。纪、传所据的旧史书有已经失传的,可据以校勘现在流行的本子。二十略是本书的精华。3、马端临《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记载自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经籍、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二十四门。《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除因袭《通典》外,并采取经史、会要、传记、奏疏、当时人的论议和其他文献等,内容比《通典》丰富,所记宋朝制度更加详备。
2024-05-04 01:35:363

乘隙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陶谐,字世和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谐《明史u2022 陶谐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如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 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 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 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 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明史u2022 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 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 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 *** 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 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 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答案: 10.D(“植柳傍/艺葭苇”错,排除AC,“使命/沿河”错,排除B) 11.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 12.C(“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有误。 原文“乞皆罢免””帝采纳之”,是乞请一概免去) 13.(1)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 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骤”“忤旨”“优容”各1分,句意对2分)(2)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 服满后重新任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母忧”“起”“致仕”各一分,句意对2分) 【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 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句子译为:每五天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借指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洗沐” 为一个完整词语,紧承前句,在其后停顿,排除AD.“诸郊”在长安的城郊,意思紧承上句,在其后面停顿,故选C.(2)B“左迁”贬官.(3)C“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4)①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译为: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②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数部族或少数民族部落;匮:匮乏.译为: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 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答案:(1)C(2)B(3)C(4)①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②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 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文言文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借指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的争端是非,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国中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担任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3. 陶谐传 文言文 明史 列传·卷九十一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譌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9656462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敭〉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隆庆初,谥庄敏。
2024-05-04 01:35:431

文言文李疑参考译文

1. 文言文《李疑传》的翻译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2. 李疑尚义的古文翻译 明·宋濂《李疑尚义》白话释义: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 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文章简析: 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文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尤其传神。 3.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文言文翻译 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原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 “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宋濂【文宪集~李疑传】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4. 翻译一下古文 原文: 李 疑 传 明u2022宋濂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 译文: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 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 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 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5. 李疑《尚义》译文 【翻译】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6. 李疑尚义的古文翻译 明·宋濂《李疑尚义》白话释义: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 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 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 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 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 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 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 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文章简析: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 文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尤其传神。 7. 李疑传的原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第(1)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2)殆之,弗舍。杖(3)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4)疾矣,人莫舍(5)我。闻君义甚高,能假(6)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7)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8)置其手,问所苦,如侍(9)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10)少见(11)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12)逆旅邸,(13)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14)何以报为?”景淳曰:“君(15)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16)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17)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内。金陵俗,妇孕将产者为不祥,逆旅多不舍。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舎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18)用是(19)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03130疑往来,识其为人。疑(20)妁妁(21)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22)古(23)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24)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8. 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翻译 谢谢 原文: 李 疑 传 明u2022宋濂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 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 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③,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 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④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踵:走到。 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③愿士:温和、老实的人。 ④义勇:偏义复词,偏指“义”。 ···················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 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 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 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 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 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才能和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 我为贪财好利的社会风气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劝勉世人。”。
2024-05-04 01:35:491

近日以什么意思

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白话释义: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156 下一条回答中昊日语翻译公司_资质级文件翻译公司_解您烦忧!崂山区中昊翻译事务所广告2020北大中国翻译_加急快速发表_对公付款北大中国翻译加急代理发表正规放心3天审稿 3个月见刊,对公付款,放心,快捷。编辑直..临沂道禾教育信息咨..广告天猫电器城,翻译器,品牌电子词典,一网打尽。翻译器,职场达人,学生必备,电子词典,天猫电器城,优质好货,学霸达人超爱!天猫电..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为您推荐余近日以军务倥综全文翻译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综》白话释义: 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 150 浏览10130余近日以军务倥偬解释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的意思是:我最近军务繁忙,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吧。 拓展资料: 一、原文 余近日以军务 13 浏览33222019-08-07余近日以军务倥偬里以是啥意思以:因为的意思。 拓展资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7 浏览18602018-06-23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翻译为: 像这样坚持了多年,从未间断,也没有感到辛苦。 字 201 浏览36472018-03-04数学中考题蚊帐吴氏魔域无限魔石版美国留学咨询南通二建miniso名创优品加盟费多少鸡蛋孵化器正在加载
2024-05-04 01:35:571

元英宗硕德八剌传:汉化教育敬孝承位,锐意改革被弑身亡

元英宗,又称格坚皇帝,名硕德八剌,是仁宗嫡子,母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生,至治三年被害。终年21岁。公元1320~1323年在位。 一、汉化教育敬孝承位 硕德八剌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嫡子,生于洛阳附近的怀州王府。那一带是宋代理学奠基人二程的故乡,他从小过的是地主士大夫式的生活,又受到推行汉法较为积极的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使得硕德八剌比较容易接受汉族封建地主文化,同蒙古草原马背上长大的贵族子弟大不相同。仁宗登位后的第五年,即延v三年(公元1316年)十二月,14岁的硕德八剌被立为皇太子。授金宝,开府置官属。这样硕德八剌成为朝廷内外儒臣竭力施加影响的对象。御史中丞赵简,监察御史段辅、马祖常,太子詹事郭贯等人,都先后上奏,请求近贤人,择师傅,招天下雅望博通之士,对太子加强儒家正统教育。 延v六年十月,仁宗授予硕德八剌玉册,诏命百司庶务必须先告知太子,然后奏闻。硕德八剌告诫中书省臣说:至尊将天下事托付与我。我日夜忧惧,怕不能胜任,你们应当洗心涤虑,恪勤职守,勿有差失,免得增加君父的忧虑。延v七年正月,仁宗身感不适,硕德八剌忧形于色,焚香祈祷。仁宗驾崩以后,他素服寝卧地上,每天只喝一碗粥,哀毁过礼。这年三月,18岁的硕德八剌于大明殿即皇帝位,是谓英宗。二、母后权臣宫廷斗争 英宗自恃储位早正,得位当然,遂对蒙古沿行的选汗制度进行了改革,于登位之后才于大明殿朝会诸王。蒙古贵族们对这种废改国礼的做法极为不满。英宗在贵族集团中很快陷于埋怨和孤立之中。答己后也发现这位少年皇帝,毅然见于颜色,远非原以为的那么柔懦,不由得发出了吾不该立此小儿的悔恨之语。 答己是武宗和仁宗的生母,政治上明显地趋向保守。仁宗死后第4天,英宗还未即位,答己就把当时的中书右丞相伯答沙撤掉,更立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他们互相勾结,成为分割君权的强大势力。英宗对此非常不满。 答己与铁木迭儿等保守势力的专权,已对英宗构成了直接威胁,英宗感到自己是个势单力薄的孤家寡人,而且自身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为了牵制铁木迭儿,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英宗即位不久便毅然决然地把与铁木迭儿一党的左丞相合散免职,把木华黎的后裔,世祖时的丞相安童的孙子拜住立为左丞相,并引为心腹。 延v七年(公元1320年),岭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及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使失列门等与要束谋的遗孀亦列失八阴谋废黜硕德八剌,改立硕德八剌的弟弟安王兀都思不花为可汗,被人告发。英宗猜度到幕后指使人就是兴圣皇太后答己。他召拜住进宫决策,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领宫中卫士把阿散、脱忒哈、黑驴、失烈门、亦列失八一齐捕杀。亦列失八的儿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买驴也被逮捕、抄家。参与废立阴谋的徽政院使米薛迷被流放到金刚山,前太子詹事床兀儿被处斩。安王兀都思不花被降封为顺阳王,到十一月也被杀死。铁木迭儿因有太后庇护,便称病躲在家里,不再过问中书省事。 八月,铁木迭儿摄太尉,奉玉册行事。以赵世延曾劾奏其奸,便诬以不敬罪,请求杀掉他,并追究省台诸臣。英宗深知赵世延为忠良,断然拒绝了铁木迭儿的要求。十一月,铁木迭儿又借故奏免右丞相高P等官员,再度遭到拒绝。此时,英宗与拜住关系更加密切,而铁木迭儿渐被疏远。 不过,英宗前期,由于答己与铁木迭儿一派势力很强,双方势力虽然出现对峙,但矛盾没有公开。 二、锐意改革被弑身亡 为了实现国强民富,英宗冲破阻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方面,为摆脱困境,节约开支,英宗大胆省减吏员,降低官秩。即位以后,英宗即下令汰掉上都留守司留守5员。降太常礼仪院、通政院、都护府、崇福司,并从二品;蒙古国子监、都水监、尚乘寺、光禄寺,并从三品;给事中、阑遗监、尚舍寺、司天监,并正四品;其官位皆递降一等。另外,还罢掉了少府监、 *** 国子监,行通政院等机构。削免了行中书省的丞相一职。对各地的流民,英宗赏赐大量粮马予以安抚。对饥荒地区实施酒禁、减免赋税。为减轻农民负担,英宗还多次减免徭役征发。 英宗还实行了一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令禁止宗教人士交通诸王,掌阴阳五科者不得泄露占候。 英宗非常重视学习汉民族文化。延v七年(公元1320年)十二月,翰林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将他翻译的宋儒真德秀写的《大学衍义》进献英宗,得赐钱5万贯。英宗随后以《大学衍义》印本颁赐群臣。他还下令存恤孔氏子孙贫乏者,以示尊崇儒家。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五月,命世家子弟入国学读书。他两度诏命翰林国史院纂修《仁宗实录》、后妃功臣传。至治三年二月,《仁宗实录》修成。 英宗善于纳谏,他曾任命宦官孛罗台为太常署令,太常官认为刑人不得参与祭祀,英宗便罢免了孛罗台。中书省臣提议节制赏赐,英宗也予采纳。同年太史院请求禁止下一年的兴作土功,英宗也接受了。英宗曾想在元旦张灯宫中,参议中书省事张养浩上书谏止,他马上下令罢止。他对政务非常关心,敕令百官日勤政务,不得懈怠。有近臣受人之托进献七根宝带,英宗说:我登帝位,不见你们荐举贤才,却为人进带,这是利诱我,快还掉它。河南发生灾荒,群臣皆不能解释原因,英宗说:这全是因为我治道未洽,你们不尽心职守。我们应当各务勤恪,免得百姓再蒙灾难。他对官吏的选任很重视,曾遣派使者赴各省铨选官吏。 至治二年,铁木迭儿和答己相继病卒,使英宗基本摆脱了保守势力的钳制,为实施改革提供了契机。十月,英宗以拜住为中书右丞相,为表示信任之专,不再另立左丞相。在《特命右丞相诏》中,英宗表示决心励精求治,革新政务。在此后数月内,英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规模起用汉族地主官僚及儒臣;二、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三、行助役法;四、减轻徭役;五、审定颁行《大元通制》。 英宗所进行的改革,触犯了大多数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和 *** 。英宗减罢冗官对身居肥缺美差的贵族特权阶级也有很大触动。为改变积重难返的弊习,英宗警告群臣:卿等居高位,食厚禄,当勉力图报,但保守贵族的不满和 *** ,阻碍了新政的实行。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英宗到上都避暑,趁机与宰相拜住在此发布多道政令,并追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封赠,又毁其父祖碑,籍其家财。这引起了铁木迭儿的心腹铁失的不满和恐惧。铁失的父亲是昌王阿失,母亲是盖里海涯公主,妹妹是英宗的皇后速哥八剌。他在仁宗之时,官居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英宗即位后兼太医院使,中都威卫都指挥使(至治元年改称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至治元年三月,监察御史观音保被杀死,御史台空虚,铁木迭儿趁机引荐他为御史大夫。此后他的地位愈加尊贵,掌管了禁卫军左右阿速卫。铁失贪财好货,品格卑鄙,他拜铁木迭儿为义父,自居养子。至治二年十二月,铁木迭儿之子宣政院使八里吉思,被拜住揭发,坐刘夔冒献田地伏诛,籍其家。次年二月,刘夔及参与此冒献田地案的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也被诛杀。见形势越发对己不利,铁失及其党羽阴谋策划宫廷流血政变。 至治三年,铁失为发动宫廷政变,寻找物色新的靠山。他与晋王也孙铁木儿的心腹、王府内史倒剌沙深相要结。八月二日,铁失遣使至也孙帖木儿处,告以准备发动政变之谋,并说事成之后,推立也孙铁木儿为帝。5日,英宗的车驾从上都向南出发,夜晚驻营于距上都30里的南坡店。趁深夜英宗熟睡之际,铁失与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共16人,闯入皇帝行幄,以卫兵为内应,先杀拜住,然后铁失手弑英宗于卧床之上。九月四日,早已觊觎皇位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于龙居河(即怯绿连河)即皇位,是为泰定帝。英宗从葬诸帝陵。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二月,尊谥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
2024-05-04 01:36:031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谁说的

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白话释义: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2024-05-04 01:36:421

明朝忠臣宋濂,一生遵循为官之道,最后结局却非常悲惨

图片:网络 编辑:林深 宋濂是何许人?曾写过《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不是只会写诗文的文人,身为浙东四先生的他,同刘伯温、章溢、叶琛一同出仕,文学才问为四人之首。明朝所谓文学才问,不是艺术才华,而是囊括文史哲各方面治世济国的学问。明史中曾比较宋濂和刘伯温:「 ”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辅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 宋濂画像 这样一位大家是如何被朱元璋打动出山的呢?宋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元顺帝时就曾要他担任翰林侍讲,被他拒绝,等到见到朱元璋时已是五十一岁,在元朝普遍年龄四十已算是高龄,他一个糟老头子还不如安心在家做学问。出仕原因大概有三点: 一、朱元璋打下婺州,下令禁酒不准酿酒,爱将胡大海儿子被人举报酿酒下令处死,宁愿胡大海背叛他绝不允许破坏指令,体现言必信行必果; 二、城中有曾氏女人自称精通天文地理,蛊惑人心,朱元璋抓起来当众处死,证明治难需用重典的狠劲; 三、打下来就恢复郡学,使久违的读书声又响起,有重在教化的贤君风范。宋濂认定朱元璋是开国之君,与其拒绝被砍头,不如继续教学,只不过对象换成了皇家。 宋濂画像 宋濂初始是朱元璋大儿子的老师,后改任史官,负责记录朱元璋日常言行的起居注工作,这件事不是皇上得力亲信的人是没法做的,朱元璋曾向宋濂请教帝王学术,宋濂则十分笃定的认为《大学衍义》最重要。因为这本书着重阐述的是孔子的仁,管理一个帝国最重要的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得天下民心,士子读要学忠君孝悌,君王要懂得教化风俗,淳育邦民。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起于草莽生性多疑,性情残暴,所以宋濂始终把仁作为核心思想不断向朱元璋灌输。朱元璋听了之后命人抄录勤政殿的两庑壁,宋濂之子宋璲书法高超,获此殊荣抄写。宋濂也成为洪武朝唯一一位太子太傅。供职于翰林院,明代翰林院就是为皇上执政服务的思想库,但是有思想却不是成为一位思想家,而是政治家。因为政治家讲成功,思想家讲操守;政治家看效果,思想家看风气。每一个时代要奠定一个正统思想,不能随意改变。所以作为帝王师学术要好,但是却不能成为思想家,明代有王阳明和李贽就够了,虽然两人在仕途上都倍受排挤。 明朝翰林院办公场景 宋濂如何应对多疑的太祖?宋濂是朱熹理学的继承者,他有自己独特的为臣之道,从他曾经对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点评就可以窥出一二,他说:「 ”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妇,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这就很有意思的切入点,白居易是得罪了皇帝被贬,处于患难之中和一位风尘老妇凄凄惨惨,乱发牢骚,正是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要是放在明朝白居易写了这些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早挂了。 朱元璋卡通画像 朱元璋本就是疑心重的人,刘基遭胡惟庸陷害后更加重视对大臣的控制,曾在朝堂上当面问宋濂,昨夜宴请谁吃的什么,喝了酒没,宋濂没有隐瞒一一回答,朱元璋说:「 ”爱卿不欺朕”。纵然宋濂这般谨小慎微,也曾两次被贬,但还是获得朱元璋信任,太祖分封有功之臣只找宋濂一人,直到结果宣布,外人无从猜测。宋濂依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宋濂故居遗址 户部尚书茹太素曾上万言书,驳斥时政,朱元璋每日批阅四百多封奏折,任务巨大劳心费力,尤其还是内容空泛的万言书,越看越烦,勃然大怒。还是宋濂晓之以理,谏言上书这件事本没有错平息太祖怒火。同样作为臣子,宋濂写的就非常得体,在离开南京返回浦江的路上写下《致政谢恩表》,考虑到朱元璋大老粗,不喜咬文嚼字,文章写的平实简单质朴动人,三次重复稽首顿首,通过语无伦次表达感激涕零。这才是天下文臣之首,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反复强调知遇之恩,发誓子孙世代图报。所以君臣惜别,在宋濂68岁时,朱元璋吩咐内侍搬上一套《御制文集》和几匹绮帛,对宋濂说你把布匹保存三十二年,到时可做百岁衣,好好保重。可想一个缔造了大明王朝的冷血帝王,对一个臣子说出如此贴心的道别话,令人动容。到此就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君臣一场,各自安好。 茹太素上万言书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图谋造反,牵连甚广,宋濂长孙宋慎、季子璲俱下狱死,没错,就是那个获殊荣抄录《大学衍义》的宋璲,之后朱元璋还不解气,又把宋濂抓了起来判了死刑。要处死宋濂,太子朱标和马皇后进谏,太祖也不为所动。后来吃饭时,马皇后不吃不喝说为宋先生积德修福,朱元璋才放下筷子沉默一会,下令赦免死罪,一年后七十二岁宋濂死在迁谪的中途夔州。宋濂始终不置一词,洋洋洒洒宋濂全集找不到只言片语说此事,隐喻暗示都没有,他讥讽白居易不懂臣道,借老 *** 的沦落以自况,没想到他的下场比白居易更惨。 宋濂祠堂 u200b宋濂在出仕前曾写道:满地云林称隐居,燕泥污我读残书,五更风急鸟声散,时有隔花来卖鱼。残书没有被燕泥污,一位为帝国埋下读书种子,兢兢业业的匠人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岂不令人流泪。他毕生所追求在皇帝心中留下的仁,也只不过是帝王心术的各取所需罢了,犹如雪泥鸿爪随他一起散去。 声明:本文由水神之眼泪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2024-05-04 01:37:101

藏富于民的形成

为富民辩护的思想更为突出。如丘濬说:“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赖,国家所以藏富于民者也”(《大学衍义补·蕃民之生》)。王夫之把损富济贫看作“犹割肥人之肉,置瘠人之身,瘠者不能受之以肥,而肥者毙矣”(《宋论》),他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黄书》),“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读通鉴论》)。明代许多士大夫公然全力为大贾富民辩护,正反映了大贾富民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至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激烈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富民思想上,地主阶级思想家,不论开明或保守者,都十分强调保护富民,只是对于富民的阶级内容,前者主张包括工商富民,而后者则限于地主。在国富与民富的关系上,则主要承袭传统的“王者富民”论,如唐甄、魏源、包世臣等都强调“富在编户,不在府库”(《潜书·存言》)的观点,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2024-05-04 01:37:171

八闽文化·朱子闽学学术思想的源流·主要流派

八闽文化·朱子闽学学术思想的源流·主要流派 1200年,闽学学派的核心人物朱熹去世,其学术团体星散,闽学被诬为“伪学”而沉寂下来。但福建的闽学学者为闽学的确立和发展而做的努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他们弘扬师说,攻讦异端,羽翼朱门,不为权势和时论所左右。由于朱门弟子的活动和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朱熹被赐谥号曰文。一年后又被追赠为中大夫,宝谟阁学士。嘉定五年(1212),经福建闽学学者刘爚(音月)的请求,宋宁宗批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宫,作为法定教科书。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朱熹被尊为太师,追封信国公。之后,闽学学者极力维护和宣扬朱熹及其学说地位,从而使闽学逐渐成为控制全国的意识形态,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其影响长达八百年之久。从南宋到元明清乃至民国,历代闽学学者有大量的著作问世,其中大部分是发挥朱子学思想的,或者与朱子学思想有关。由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发朱子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闽学流派。 (1) 正统派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人称勉斋先生。长乐人,后徙居闽县岭头(今属福州市郊区)。进士出身,是南宋朱熹门人、女婿。因得师真传,对朱子学领悟最深,故朱熹去世后,他理直气壮地维护朱子学说。从他一生最后二十年(1201—1221)的活动看,无论为官为民,理政讲学,都没有忘记存统卫道这一使命。 黄榦对闽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他阐发了理学家的道统说,认为道出于天,表现为天地万物和人事的变化,圣人能传天之道,故有道统。他说:“此道之原出于天者然也。圣人……继天立极,而得道统之传”(《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三《圣贤道统传授总序说》)。他列出的道统传授次序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朱熹集儒家道统之大成。黄榦把“传承道统”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 黄榦晚年编撰《朱子行状》,详述朱熹一生的经历,并全面论述了朱熹的学问、道德。他把朱熹看作“万世宗师”,勇敢地肯定了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将朱熹提到民族文化代表的高度。他说:“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先生出,而自周以来,圣贤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日月中天,昭晰呈露。”在当时,倘若没有足够的理论勇气,是不敢这样提出问题和评价朱熹思想体系的。因为这不仅是思想领域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为一种曾被打成“伪学”的思想理论学说作辩护的政治问题。 在朱熹殁后的若干年中,闽学学者都尊黄榦为道统的继承人,使其居于闽学学派领袖地位达二十一年之久。黄榦最大的贡献是大胆地维护了朱熹的学说,努力使其取得时代的合法地位,为以后闽学的大发展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 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号西山,浦城人。1199年登进士第。真德秀的学术渊源于朱熹,是朱熹的再传。在南宋庆元党禁时期,朝廷宣布程朱理学为伪学,许多理学家遭到迫害,如蔡元定流放道州而死。但真德秀不为时论所动,不怕牵连,而私淑朱熹。他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为程朱理学翻案,并竭力加以提倡,为程朱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有人认为真德秀是南宋末年最大的朱子学家。 南宋后期,封建王朝统治更为腐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原失陷,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真德秀善于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阐释朱子闽学思想。他在传播闽学过程中,着重发挥心体说,强调“反身而诚”的求仁说,要求最高封建统治者“克制”贪欲以调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他历经十年撰成《大学衍义》一书,并呈送宋理宗,受到理宗嘉许。该书的大旨在于正君心。书中指出:“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同时认为臣对君,子对父,也不可盲目服从,如果君、父所为不合理义,那就“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真德秀对君修道,总是托天命以言之:“帝王当尊者莫如天,所当从事者莫如敬,”“天命维艰,不易保也。”又说:“以人君言之,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真西山文集》卷三十三、卷二十八)。对这一类的见解和言论,理宗很赞赏,并为之动容。因而,真德秀深得宋理宗的信任。 真德秀沿着朱子《四书集注》的思路所展开的一系列阐述,既祖述朱子又有所改铸。他把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未发已发、性惰动静,都以仁说来贯通,“合而言之则皆仁”(《大学衍义》卷十二)。而仁在心中,求仁只能求之于心。因此,要“反诸心而求之”,探求“一心之全德”(《真西山文集》卷三十三),这就把目的和方法都转向主体。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提倡仁学发挥朱熹的思想,真德秀使朱熹哲学逐渐向心学方向发展,令朱子的学说与当时的封建政治更接近,更贴近宋末的现实。为朱子学说的大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中认为,真德秀是“卫师门最力,多所发明者”。 蔡清(1452—1508)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今泉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明代福建著名的正统派程朱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蔡虚斋文集》等。 蔡清的学说笃守程朱,继承朱熹的理学思想,但有所修正。他认为朱熹关于理先气后、理生气的说法是欠妥的,应该是理气合一,无有先后。他对太极的解释也不同于朱熹。他指出极字原意是屋极,故极字从木。太极为至内至大、尽精微、最中正之理;是理之“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这种对太极的解释新颖、独到,前人从未有此说。蔡清理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朴素辨证法思想,在他看来,不仅对立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且天下事物都是对立的。这个思想是异常深刻的。 李光地(1641—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安溪人,是朱熹老师李侗的后代。李光地是清康熙九年(1607)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其著作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尚书解义》《古乐经传》《榕村全书》等五百多卷。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大师,他学精且博,为官清勤、政绩显著。他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利用康熙皇帝的信任重振程朱理学。在李光地的影响下,康熙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朱子有功圣道,特升朱熹配享庙堂十哲之列,大大地提高了朱熹的地位。李光地发挥了朱熹关于“道统与治统为一,为学与治道合一”(《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的思想,并针对明末以来极端空疏腐败的学风,强调求实致用,认为对乐学、汉学应兼收并蓄,不可各拘一面。李光地还修正和发展了程朱理学。例如,他奉康熙之命撰写《周易折中》,修正了朱熹在《易》论上的错误。他认为,朱熹否认王弼调整《周易》经传次序的合理性而复古本经传是不对的。他遵从王弼所调整的《周易》经传,而不用朱熹的《周易本义》。总之,李光地重振程朱理学,促进其远播于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于欧美,其功不可没。 (2) 象数学派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建阳人,是朱熹最亲近的朋友和学生,朱熹的不少著作他参与了讨论和写作。朱熹的《易学启蒙》是蔡元定起稿的,也就是说他参与了创建朱子学。 蔡元定的哲学思想兼有义理和象数,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在福建闽学学者中,他属于象数学派的理学家。二程重义理不重象数,邵雍重象数不重义理。朱熹集二程、邵雍学说之大成,既重义理,亦重象数。蔡元定遵循朱熹学术方向,重视研究象数学。 蔡元定通过阐述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发挥其道家倾向的象数学思想。《皇极经世书》是邵雍的代表作,该书共十二卷,其中一至六卷有五十篇和各种图象,皆《周易》六十四卦,用以说明世界的治乱。全书大旨均借易卦推衍,形成象数学思想体系,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蔡元定对该书作了深入的研究,写成《皇极经世指要》三卷,推论邵雍《皇极经世》,以伏羲卦图列之于前,以注疏附之于后。宋末黄端节说:“西山先生始终以《易》疏其说,于是微显阐幽,其说大著。学者由蔡氏而知《经世》,由《经世》而知《易》,默而通之可也。”(引自明嘉兴徐必达编《邵子全书》卷二十四附录》) 《宋元学案》卷六十二《西山蔡氏学案》载:“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邵康节(邵雍)出焉;晦庵(朱熹)、南轩(张栻)东莱(吕祖谦)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灿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蔡元定在《皇极经世指要》中强调“因数明理”,谓“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 蔡沈(1167—1230)字仲默,号九峰。蔡元定季子。他一生未应科举亦未当官,而是全力维护、遵循导师朱熹学说,注意拓展闽学理论的新领域。蔡沈继承朱熹遗志,前后用了二十余年时间,苦心钻研,认真撰写,“发明先儒之所未及”(《宋史》卷四三四)。1209年,他在朱熹原有一部分《书》说基础上续写成《尚书集传》六卷。此书后与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及胡安国的《春秋传》等并列成为元、明、清三代学者必读的教科书,为闽学发展立了一大功劳。 但蔡的学说与朱学有所不同:朱熹以理而蔡沈以数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虽然蔡亦讲理,但他的理被限制在数的范围之内。蔡沈依据朱熹的“理”和蔡元定《皇极经世指要》以及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中的“先天数学”来分析《尚书·洪范》,写成《洪范皇极》五卷。是书分内外篇,共八十一章,拟《易》六十四卦;论三篇,拟《易》之《系辞》《说卦》等传。书中阐述了八十一个范畴,论证了阴阳、天地、理气、体用、动静等问题,建立起闽学象数学理论。 蔡沈的思想是朱熹学说的深化和变化。朱熹一向主张天即理,而蔡沈却说洪范九畴“原出于天”(《尚书集传》)。朱熹向来认为体用一源、理物一致,而蔡沈在《洪范皇极序》中却主张体用割裂、理物分开。蔡沈在理论上创新成就,是闽学学派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要环节,是闽学学派文化内涵加深和闽学学派真正保持活力的体现。 (3) 折衷派 陈旅(1288—1343)字众仲,号荔溪,元代莆田人,进士出身,精通儒家经术,又信佛。历官闽海儒学教授、国子监助教、江浙儒学副提举、国子监丞。陈旅是朱陆折衷派理学家虞集的高足。陈旅“至京师,虞伯生(集)见所为文,叹曰:‘我老将休,付子斯文。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宋元子案·草庐子案陈先生旅》)。陈旅从虞集学,得其传。他在其著作《安雅棠集》中说:“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朱陆之教一也。”陈旅的学术折衷朱陆,是福建第一个朱陆合流的代表人物。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明代连江人。从小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读书一目十行,终身不忘。他既是理学家,亦是藏书家、音韵学家、考据学家,又懂得军事,曾跟从军事家俞大猷学习兵法。他有大量著作问世,所著《松轩解义》一卷,此书内容辨论义理,是陈第理学思想代表作。 陈第的理学特点是折衷程朱陆王的学说。陈第批评陆王心学,亦批评程朱理学。他批评心学家发展了孟子放心说的主观主义所提出的静坐说。指出若以静坐说指导行动,则有害无益。因为静坐者百无猷为,荒功废业,对社会不利,不能应对实际行事,不合孔子经世宗旨。陈第又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有简易之流弊,这就抓住了要害。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求理只能向心上去求;不必向外界事物去找,也不必读书,简单易行。王阳明之教造成不少学者不关心世事,不接触实际,变成空谈家,以至误国,为害甚大。 陈第在《书札烬存·答许抚台书》中,批评“程朱亦有空疏泥古之病”。针对程朱理学的毛病,陈第要求学者要通今、务实、达变、知治情,反对知古而不知今、空谈修养不务实事,反对拘守古法不知变通、淹贯古今不知政事。他说:“识时务者在俊杰,若不达世务,终难致用。……故博古者贯通今,明理者贵达数,知道者贵知情”(《松轩讲义·学周论》)。 陈第认为圣人之学是讲经世致用的,心性修养是为了建功立业,重在事业而不重在心。陈第是个有体有用的理学家。他讲的“体”是理,“用”是指之天下事业。他认为做学问在于掌握理,然后用理去指导道德修养和建功立业。陈第能说到做到“兢业在心,所以兢业在事”,北抗满洲贵族,南御盗贼倭寇,还为治国安民献策。陈第的思想和行为是难能可贵的,他比其他理学家高出一头。 黄道周(1585—1646)明代镇海卫(今漳浦县)人,字幼平,号又螭,尝居漳浦铜山孤岛石室读书,别号石斋,进士出身,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在朝廷以正直敢为著名。明朝灭亡后,黄道周在南渡的小朝廷中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率义军抗清,被捕不屈而死,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黄道周“学贯古今”(《明史·黄道周传》)著作甚丰,有《博物典汇》《三易洞玑》等四十余种,近二百卷。是明代的儒学大师,是个调和王学和朱学的理学家,精于《易》学,突破了理学家治《易》轻视自然之缺陷。但他的《易》学,继承了京房到邵雍的象数学,神秘色彩太重,以河洛之数自相乘除而得出《易》之图象,又以六十四卦上推天道,下验人事,历代治乱兴衰,了如指掌。当时门生甚多,而学者穷年未能通其说。黄氏殁后而传其易者,未之有闻。 究竟什么是宇宙的本原?理学家的回答是不一样的。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而朱熹却把“理”看成世界的根本。黄道周既不同意陆九渊的看法,也不同意朱熹的说法,而却象胡宏那样以“性”作为世界的本原。但黄与胡不同,黄之“性”是至善的,而胡之“性”却无善恶。黄说:“至善说不得物,毕竟在人身中,然继天成性,包裹天下……自宇宙内外,有形有声,至声臭断处,都是此物(性)惯彻。如南北极,作定盘针,不由人安排得住,继之成之,诚之明之,择之执之,都是此物指明出来,则直曰性。……只此是万物同原。”(黄道周《榕坛问业》)在黄看来,至善的性,本质纯粹精明,才是宇宙中实有的存在;它存在于人和万物中,是“包裹天下”,贯彻“宇宙内外”、“经理世界”的万物本原。
2024-05-04 01:37:291

文言文;李好文,下…

元史李好文传【原文】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之东明人。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丁内忧,服阕,起为监察御史。时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因言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录囚河东,有李拜拜者,杀人,而行凶之仗不明,凡十四年不决,好文曰:“岂有不决之狱如是其久乎!”立出之。王傅撒都剌,以足蹋人而死,众皆曰:“杀人非刃,当杖之。”好文曰:“怙势杀人,甚于用刃,况因有所求而杀之,其情为尤重。”乃置之死,河东为之震肃。至正三年,郊祀,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之亲祀也,至宁宗室,遣阿鲁问曰:“兄拜弟可乎?”好文与博士刘闻对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帝遂拜。由是每亲祀,必命好文摄礼仪使。与修辽、金、宋史,除治书侍御史,仍与史事。俄除参议中书省事,视事十日,以史故,仍为治书。西蜀奉使,以私憾摭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事,文博死,兀马儿诬服,武不屈,以轻侮抵罪。好文曰:“奉使代天子行事,当问民疾苦,黜陟邪正,今行省以下,至于郡县,未闻举劾一人,独风宪之司,无一免者,此岂正大之体乎!”率御史力辨武等之枉,并言奉使不法者十余事。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学,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力辞,上书宰相曰:“三代圣王,莫不以教世子为先务,盖帝王之治本于道,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出治在于为学,关系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范模,则不足以辅成德性。自非学臻阃(kǔn)奥,则不足以启迪聪明。宜求道德之鸿儒,仰成国家之盛事。而好文天资本下,人望素轻,草野之习,而久与性成,章句之学,而浸以事废,骤膺重托,负荷诚难。必别加选抡,庶几国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贤之讥。”丞相以其书闻,帝嘉叹之,而不允其辞。十六年,复上书皇太子,其言曰:“臣之所言,即前日所进经典之大意也,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以《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则万机之政、太平之治,不难致矣。”皇太子深敬礼而嘉纳之。后屡引年乞致仕,辞至再三,遂拜光禄大夫,仍以翰林学士禄终其身。(选自《元史·李好文传》,有删节)【参考译文】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县(今山东东明)人。至治元年(1321)进士及第,被授予大名路浚州(今河南浚县)判官。赶上母亲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完毕之后,又被起用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又用“至元”年号纪年,李好文(上书)说:“年号袭用过去已经用过的,自古以来未曾听说。袭用过去的年号,却没有实行当时的措施,不见得会有什么好处。”就谈了现在比不上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的情况的十几条弊政。到河东(今山西南部)去审查(检录审验)狱中的囚犯,有一个叫李拜拜的囚犯,犯的是杀人罪,却未找到凶器,总共关押了十四年还没有判决。李好文说:“哪里有判决不了的案子拖延这么久的!”下令立即将其释放。王爷的师傅撒都剌用脚把别人踢死,许多人都说:“撒都剌杀人用的不是利刃,应该对他施以杖刑。”李好文说:“依仗(王爷的)势力而杀人,比使用凶器还恶劣,况且是因为向别人勒索而杀了人家,其情节尤为严重。”下令将撒都剌处以死刑。消息传出,河东为之震动而风气肃然。至正三年(1343),朝廷举行郊祀之礼,又召李好文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元顺帝亲自祭祀,到元宁宗的庙中时,派阿鲁问李好文说:“哥哥可以向弟弟行拜礼吗?”(顺帝和宁宗同为明宗之子,顺帝是长子,宁宗是次子)李好文和博士刘闻回答说:“(即帝位)在别人的后面,就应该行后代之礼。”元顺帝便行了拜礼。从此以后,元顺帝每次亲自主持祭礼,必定命李好文充任礼仪使之职。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被授予治书侍御史之职。不久,命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工作十天后,因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回原职任治书。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今四川成都),使者因为私仇而罗织西蜀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和王武等人的罪名,曾文博被迫害死,兀马儿无辜而服罪,王武不屈服,被处以轻君侮上之罪。李好文说:“奉使代替天子巡行四方,应当察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处罚邪恶,伸张正义。而现在,从行省到各郡县,不曾听说检举揭发过一个人,惟独负责弹劾百官、纠正吏治的官吏,却没一个能够幸免的,这哪里符合正大光明的原则呢?”李好文便率领御史极力辨解王武等人的冤情,并谈了十几件奉使不法的事情。元顺帝因为皇太子年龄逐渐增长,开设端本堂,令皇太子进入学习,就命李好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兼任太子谕德(官职,掌对皇太子教育道德,随事讽谏)。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宰相说:“古代三代的圣明君主,没有不把教育太子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情的,帝王治理天下按照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存在于经书之中,而传习经书是为阐明圣贤之道,治理国家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关系重大,关键在于合适的人才。如果自身的品德行为不足为人楷模,便不能辅佐太子养成美好的品德。如果自身的学问不是臻于高深的境界,便不足以启发太子的聪明才智。应该选求品学兼优的鸿儒,依赖他成就国家的兴盛。而我天资本来就低下,在别人心目中的名望向来就很轻微,草野乡村的习气已积久成习,章句学问渐渐因为忙于俗事而荒废,突然肩负这样的重托,实在是难以担当。请一定另加选择(比我更好的人),希望国家有合适的人才辅助,而我也避免了妨碍贤人进身的指责。”丞相把李好文的书信呈献给了元顺帝,元顺帝对他表示赞叹,却不答应李好文的请辞。至正十六年,李好文又上书皇太子说:“我所说的,就是以前进献的经典中所讲的大意,殿下应以我所进献的书籍,参考《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如果真能够一一推广应用,那么,处理国家政务,达到天下太平,就不难实现了。”皇太子非常恭敬高兴地接纳了李好文的建议。后来李好文屡次以年老归养为由请求退休,再三辞官,于是被授予光禄大夫之职,仍以翰林学士的俸禄来终养其身。
2024-05-04 01:37:371

叶绍翁是哪个朝代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有关叶绍翁是哪个朝代,一起来看一下吧。   《游园不值》这首诗,脍炙人口,成千古绝唱。关于这位作者的史料很少,据丽水学院赵治中教授考证,只知他属于江湖派诗人。我们正是从这首小诗中认识叶绍翁的,并感受到这位古人清高脱俗的情趣与崇尚隐逸的精神。正如陆游所言:“古人已死诗独存,吾曹赖诗见古人。”我们从他所著的《靖逸小集》中广泛流传的几首诗来看,字字句句也是经过精心雕琢而成的,首首都是精品,且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诗人之作。    叶绍翁是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关于叶绍翁的资料   如《鄂王墓》诗: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邸夷理钓船。   岳飞冤死,南宋无道,引起了一代代后人的义愤,一篇篇诗文的痛诉,叶绍翁这首《鄂王墓》诗就是一首忧虑时局、感慨国事、缅怀英雄的`千古名作,洋溢着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激情,直到今天,当我拜谒岳王庙的时候,仍能背诵这首诗。   岳王庙坐落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南麓,经历代不断修建成为一座巍峨庄严、气象万千的恢宏建筑。当我从庙的西侧,随如流的游人走过精忠桥和石翁仲、石兽等仪卫守护的墓道,迎面就是一代骁将岳飞的长眠之地。在森森古柏交柯下的岳飞墓,墓碑题“宋岳鄂王墓”。岳飞曾官任枢密副使,鄂王是在蒙冤遇难63年后,宋宁宗给他的追封。我从叶绍翁这首诗的“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一句中分析,这首诗应写于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即1222年,因岳飞以“莫须有”罪名遇害是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即1142年。两个年代恰恰相距八十年。关于叶绍翁的生卒年月一直是个谜,由此可推断叶绍翁是这一时代的人。另一史料来自叶绍翁著的《四朝闻见录》。此书记述宋室南渡以后,宋高宗于建炎元年(1127)建立南宋王朝以来,经宋孝宗、宋光宗至宋宁宗嘉定17年(1224),即至宋宁宗朝结束的97年间,四任皇帝,四个时代的所见所闻。此书虽系野史,却能补史传之不足,有关朝政典制的记载多有可取,被收入《四库全书》。显然此书是叶绍翁晚年旅居杭州时写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宝庆元年(1225)后的宋理宗时代。   关于叶绍翁的生平,《龙泉县志》有这样一段简要的记叙:“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叶绍翁祖父始任小官,后因抗金有功,官升至大理寺丞、刑部郎中。据文史专家赵治中教授考证,李颖士从福建再迁龙泉,似与赵鼎党事有关。赵鼎在绍兴初两度任宰相,绍兴和议(1138)因争地界与秦桧不合,被罢官远谪。李因受党事牵连而改任,其家小可能因其在处州任过职而迁居龙泉。    叶绍翁是什么朝代的人,宋朝叶绍翁的诗都有那些   综述叶绍翁的一生,除青少年时期在其家乡龙泉岩后村生活外,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始到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结束的34年间,叶绍翁是在杭州度过的,因为在嘉定十五年,即宋宁宗朝即将结束的前两年,他还写了《鄂王墓》诗,所以他起码在杭州为官10年以上,隐居20年以上。初为官时,他起码略有功名,年龄也一定是20有余了。因之他的出生年代应是宋孝宗乾道年间,即1165年至1173年间。至于故世年代,应是宋理宗时代,即宝庆元年(1225)理宗继位到景定五年(1264)的39年间。因为在这期间,他还写了《四朝闻见录》。另外与他同时代的好朋友真德秀的生卒年月也可以为他的生卒年月佐证。真德秀是叶绍翁的老乡,也是龙泉人,出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到了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21岁时举进士入朝为官,而叶绍翁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就在朝做小官了,显然年龄要比真德秀长7岁以上。真德秀卒于宋理宗端平2年(1235),叶绍翁此时他正在写作《四朝闻见录》,显然死于真德秀之后。真德秀享年57年,而叶绍翁在真德秀故世时起码是64岁以上了。我由此推断叶绍翁寿命应为70岁左右,即1169至1239年间。   真德秀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两浙名贤录》谓“生于龙泉西乡五都的西山。既壮徙浦城。”在这点上,他与叶绍翁十分相似,叶绍翁是祖籍浦城,《又丙集》载其祖先为光州固始(今河南沈丘)人,徙居建州之浦城。今称其龙泉人,盖由浦城迁龙泉耳。叶绍翁童年时代就已经过继给龙泉岩后叶姓为子。二者在祖籍问题上正好相反。龙泉与浦城交界,中间只隔一座花桥。在真德秀少年时代,叶绍翁已步入青年了。那时他们同居龙泉,应该是真正的龙泉老乡。真德秀是位神童,据宋史《本传》载:“四岁爱书,过目能诵,十五而孤,母吴氏力贫教之。”我估计真德秀1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了培养儿子成人,只好改嫁浦城,才有真德秀“壮徙浦城”一说。真德秀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南宋时期少有的忠臣、清官,每逢回乡省亲皆是一叶孤帆,两袖清风,其一生著述甚丰,是宋代名儒。其《大学衍义》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元仁宗谓“修身治国,无逾此书”。明朱元璋大书《大学衍义》揭之殿堂两壁,集群臣听宋濂讲析,还定为太子必读书。他生前关心故乡教育,并在龙泉昴山设学堂,培养家乡弟子。其故里西山在今上垟镇木岱岭口山下,至今有宋儒真德秀旧宅遗址,族人仍居于此。他与叶绍翁的真正友谊应于宋宁宗时代,他们同居杭州期间俩人既是老乡,又是文友,自然“过从甚密”。尤其是叶绍翁写作《四朝闻见录》,如果没有位居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之高官的真德秀提供核心机密资料,叶绍翁是很难完成这部史书野史的。   真德秀和叶绍翁都是爱国诗人,他们曾共同来到岳飞墓前痛悼英魂,挥泪墓前,写下不朽诗篇。而诗人的痛诉对于昏君佞臣来说,无非是隔靴搔痒,又有何用?在岳飞遇害百余年后,即大忠臣真德秀故世后不久,由于昏聩的宋理宗宠信荒淫无耻的奸相贾似道,使一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南宋国家,被搞得一发不可收拾。积重难返,病入膏肓,苟安于江南的南宋朝廷,真正进入了风烛残年。尽管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大忠臣文天祥,也无力改变南宋王朝覆灭的命运。   据赵治中先生研究,叶绍翁的履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的文字后面,略有涉及,可以佐证以上观点:   《四朝闻见录》,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叶绍翁撰。绍翁自署龙泉人。又书中载《程公许与论真德秀谥议手束》,字曰靖逸。而厉鹗《宋诗纪事》称其字嗣宗。   其历官始末无考。观所记《康辰京城灾周端朝讽其论事》一条,及《与真德秀私校殿试卷》一条,则似亦尝为朝官。其所居何职则不可详矣。绍翁与真德秀游。其学一以朱子为宗。然《卖武夷山》一条,乃深惜朱在之颓其家声,无所隐讳。则非攀援门户者比,故所论持平。   “历官始末无考”,即指叶绍翁仕履不明;“似亦朝官”,但“何职不可详”,终无可知。能“与真德秀游”,虽有乡谊,但绍翁也得为官才有可能;另一原因,是两人学术都继承朱熹。然而,他同朱熹一样“颓其家声,无所隐讳”,又可知其“非攀援门户者”。在封建社会不攀援门户,即使为官,也定是官位不高,为时不长,因而“历官始末无考”。   不过叶绍翁还是幸运的,在他“与真德秀游”的宋宁宗时代还算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岳飞的冤错假案真正得到彻底清算也是这个时代。岳飞的鄂王封号也是宋宁宗予以追封的。在这个人心较为安定的岁月,叶绍翁寻山问水,写下了不少妙文佳诗。其中这首《西湖晚秋》颇得野趣: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   在历朝历代歌咏西湖诗中,这种带点凄婉意境的残秋之美的诗篇,并不多见,风味独特,可谓上乘。
2024-05-04 01:37:441

大学衍义补的主要内容

该书卷首有一卷补述“诚意正心之要”。正文一百六十卷﹐分《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十二章。《大学衍义》“主於理”﹐该书“主於事”﹐其内容包罗宏富﹐为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和中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司法﹑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4-05-04 01:38:151

湛若水传译文

湛若水传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译文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做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水和他互相应答唱和。不久母亲去世,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湛若水)先教他们学习礼,然后让士子听他讲课。嘉靖初年,进入朝廷做官,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渐渐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而去,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究事物之理,讲求学问,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上级回复表示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天象巨变、大地震动,山石崩塌、河川汹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不久,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任礼部侍郎。仿效《大学衍义补》而作《格物通》,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九十五岁时去世。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一定修建书院来纪念陈献章。九十岁时还漫游南京。途经当时的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邹受益告诫他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千万不要轻易与他论辩。”若水最初和守仁一同讲学,后各自设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若水则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水的学问是从外部来的,若水也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还说:“阳明所说的‘心"与我所说的‘心"不同。阳明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而我所说的‘心"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我的学说是从外部得来的。”当时的学者就把他们的思想分为王、湛两派。
2024-05-04 01:38:513

最近的成语

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白话释义: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决不肯今天耽搁,对有第二天可以朴实;也不肯把明天有事,今天准备。这样的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原文: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156 下一条回答中昊日语翻译公司_资质级文件翻译公司_解您烦忧!崂山区中昊翻译事务所广告2020北大中国翻译_加急快速发表_对公付款北大中国翻译加急代理发表正规放心3天审稿 3个月见刊,对公付款,放心,快捷。编辑直..临沂道禾教育信息咨..广告天猫电器城,翻译器,品牌电子词典,一网打尽。翻译器,职场达人,学生必备,电子词典,天猫电器城,优质好货,学霸达人超爱!天猫电..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为您推荐余近日以军务倥综全文翻译明·宋濂《余近日以军务倥综》白话释义: 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名门贵室 150 浏览10130余近日以军务倥偬解释余近日以军务倥偬的意思是:我最近军务繁忙,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吧。 拓展资料: 一、原文 余近日以军务 13 浏览33222019-08-07余近日以军务倥偬里以是啥意思以:因为的意思。 拓展资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7 浏览18602018-06-23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翻译为: 像这样坚持了多年,从未间断,也没有感到辛苦。 字 201 浏览36472018-03-04数学中考题蚊帐吴氏魔域无限魔石版美国留学咨询南通二建miniso名创优品加盟费多少鸡蛋孵化器正在加载
2024-05-04 01:38:581

迁庙主的引证解释 迁庙主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迁庙主的引证解释是:⒈专指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最后迁入迁庙之神主。引《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陈_集说:“迁庙主,谓新祧庙之主也。”明丘_《大学衍义补·秩祭祀·祭告祈祷之礼》:“吴_曰:‘迁庙主,谓__时所迁昭穆最上之庙一主也,在昭庙、穆庙之上最尊最亲者也。"”。 迁庙主的引证解释是:⒈专指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最后迁入迁庙之神主。引《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陈_集说:“迁庙主,谓新祧庙之主也。”明丘_《大学衍义补·秩祭祀·祭告祈祷之礼》:“吴_曰:‘迁庙主,谓__时所迁昭穆最上之庙一主也,在昭庙、穆庙之上最尊最亲者也。"”。 注音是:ㄑ一ㄢㄇ一ㄠ_ㄓㄨˇ。 结构是:迁(半包围结构)庙(半包围结构)主(独体结构)。 拼音是:qiān miào zhǔ。迁庙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专指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_最后迁入迁庙之神主。二、网络解释迁庙主qiānmiàozhǔㄑㄧㄢㄇㄧㄠ_ㄓㄨˇ迁庙主(迁庙主)专指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最后迁入迁庙之神主。《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陈_集说:“迁庙主,谓新祧庙之主也。”明丘_《大学衍义补·秩祭祀·祭告祈祷之礼》:“吴澄曰:‘迁庙主,谓_祢时所迁昭穆最上之庙一主也,在昭庙、穆庙之上最尊最亲者也。"”关于迁庙主的成语宗庙社稷决胜庙堂庙胜之策冷庙烧香廊庙之器大水冲了龙王庙关于迁庙主的词语庙垣之鼠玄谋庙算不迁之庙庙算如神庙堂之量决胜庙堂宗庙丘墟宗庙社稷冷庙烧香庙胜之策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迁庙主的详细信息
2024-05-04 01:39:051

海南古代历史名人

  丘 浚  (公元 1421年~公元 1495 年) 海南琼山人。中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著作。 海 瑞  (公元 1514 年~公元 1587 年) 海南琼山人。明代名臣、政治家。曾任浙江淳安县知县、云南司主事、兵部武库司主事、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等职,后辞官闲居。他一生刚直不阿,被人产称为“南包公”、“海青天”,史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邢 宥  (公元1416~公元1418年) 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著有《湄丘集》。他与丘浚、海瑞齐名,合称海南“一鼎三足”。  钟 芳  (公元 1476 年~公元 1544 年) 海南三亚人。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等著作,被人尊称为“岭海巨儒”。  唐 胃  (公元1474年公元~1359年)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后调任北京户部右侍郎,又转为右侍郎。著有《琼台志》等。  张云逸  (1892年~1974年) 海南文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万里长征,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百色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周士第  (1900年~1979年) 海南琼海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先后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  冯 平  (1899年~1928年) 海南文昌人。历任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所长、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兼西路总指挥等职。29岁时在澄迈县金江镇被害。  冯白驹  (1903年~1973年) 海南琼山人。海南革命领导人代表、革命家,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历任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始终是琼崖党组织、军队和海南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海南区委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海南行政区公署主任、广东省副省长、浙江省副省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周恩来赞誉“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邓小平为他的雕像题写“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  庄 田  (1906年~1992年) 海南万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副司令员,与冯白句司令员一道,领导琼崖人民的抗日斗争,后任桂滇黔边给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等职。  马白山  (1907年~1992年) 海南澄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游击队独立纵队参谋长、支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参谋长、总队长、副司令员兼总队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  吴克之  (1911年~1985年) 海南琼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参谋长、支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参谋长、总队长、副司令员兼总队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  王国兴  (1894年~1975年) 海南琼中人。海南黎族人民领袖。1943年8月12日领导黎、苗族同胞举行了震憾海南岛内外的白沙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第一任主席和自治州第一任州  刘秋菊  (1899年~1949年) 海南琼山人。琼崖女豪杰。先后担任过中共琼崖特委委员,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委员、特委妇委书记等职务。  陈理文  (1928年~1986年) 黎族,海南保亭人。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在他参加的大大小小100多次战斗中,先后负伤4次,立大功4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授予“海南特等功臣”、“全国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李向群  (1978年~1998年) 海南琼山人。1996年12月入伍,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战士。1998年8月5日,他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14日在抗洪抢险一线光荣中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他带病坚持抢险,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20岁。  此外还有宋子文(总理级)、郑介民(国防副部长级)还有独脚将军陈策
2024-05-04 01:39:586

《明史张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它的译文是;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授官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季,皇上听从唐周瑜等人的上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都尤其是根本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都官员的考核。”又说:“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每年需要花费银两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加上其他可以折算成俸禄的东西,动辄上百万。耗损国家储备,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而这其中又有许多是老弱且不熟悉骑马射击的人,不如挑选出可用的人,让他们补任天下都司、卫所的缺官,而全部淘汰掉其余的人。”但此倡议受到阻碍而没有施行。皇上得了病,正巧又帅星象变异,便下诏免去次年元旦例行的接见群臣的仪式,让各级官员仍在每月初一与十五上朝参见,张宁说:“各地来觐见的官员,不能一睹天子容颜,心存疑虑之际,一定会互传谣言而感到惊异,希望陛下勉强依循旧规,以抚慰人心。”皇上因病不能依从张宁的建议,而“夺门”的政变便爆发了。天顺年间,曹吉祥、石亨窃取国家大权。事情与礼科有关的,张宁就有所制的损减,英宗因此知道了张宁的为人。朝鲜与相信部落毛怜卫结仇相互残杀,皇上诏令张宁同都指挥武忠前往调停。张宁言辞意气慷慨,而武忠骁勇矫健,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射大雁又一发就让大雁落地,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人最后化解了双方的仇怨而返京。太监覃包约张宁相见,张宁不去。不久被提升为都给事中。宪宗刚刚开始参加经筵讲席,张宁就请求每天用《大学衍义》进讲。这年十月,皇太后生日,礼部尚书姚夔依照成规,设斋建醮,如今各部官员前往斋坛进香。张宁说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只是伤害大局,请求禁止。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给事中王徽因为牛玉的事情弹劾大学士李贤,反遭了罪。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们发言相救,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恰在此时王竑等推荐张宁有能力任佥都御史清军职贴黄,与岳正一同受推荐。结果得圣旨,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受荐者均给予京都之外的任职。张宁外任为汀州知府,用简单宁静作为治州方针,一年后优良的政绩都显示了出来。张宁才能很高,心怀志气节操,擅长写奏章,声誉很好。英宗曾经想要重用他,没有成功。他久处谏议官衙,不受大臣的喜欢。外任后,更加郁郁不得志,因病免去官职回乡。在家住了三十年,谏官多次推荐他,可皇上最后还是不再召他回京。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妾,张宁死后,她们剪去头发以表示誓死忠于主人,在楼上住着不下来有四十年。朝廷下诏表彰她们为“双节”。参考资料语文资源网.旗下网站[引用时间2018-1-16]
2024-05-04 01:40:131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资料简介能力如何 如何死的早

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第四代皇帝,蒙古语称普颜笃皇帝。 做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祖父叫真金,父亲叫答剌麻八剌。他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7岁那年,他父亲突然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简介,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2年后,他叔叔铁穆耳做了皇帝。9岁那年,他祖母阔阔真广求贤才,多方物色,最后选定汉族儒学名士李孟做他的老师。李孟是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人,聪明过人,向以“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著称。在他的耐心指点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埋头读书,受到儒学很深的熏陶。10年以后,铁穆耳身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后卜鲁罕独揽大权,她见爱育黎拔力八达学有所成,锋芒初露,担心有朝一日会争夺皇位,于是在大德九年(1305)十月,下令爱育黎拔力八达跟随生母答己,离开宫廷,迁居怀州(今河南沁阳)。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怀州一住就是3年多,对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和老百姓的疾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年的经历,对他登位后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成宗铁穆耳病死,朝中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分为两派。一方以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为首,支持安西王阿难答继承皇位;另一方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联合一部分蒙、汉官员,拥立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哥哥海山,并暗中派人告知兄弟二人,让他俩速往京城。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母亲答己立即启程,很快到达京城。而海山因坐镇北部边境,远离京城,一时来不了。爱育黎拔力八达不敢坐等,决定在海山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几天后,爱育黎拔力八达亲自率领卫军闯入皇宫,捕杀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人,事成后,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监国的名义掌握了朝政,并遣使北上迎接海山。在这期间,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人劝请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位,答己本人也偏袒幼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她让阴阳家推测兄弟二人的生辰八字,在她的暗示下,阴阳家说,皇位应该由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海山在赴京途中得知这一消息,大为不满,立即遣使诘问,答己忌惮握有重兵的海山,急忙转告他,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所以监国,意在稳定政局,以防不测,等待哥哥到京即位,并没有别的意图。然后,答己带上爱育黎拔力八达,离京北上迎接海山。 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海山即位,是谓元武宗。海山为了酬谢为他争得皇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诏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从而确定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的资格。爱育黎拔力八达受封后,在提倡儒学,招徕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他派人四处求寻儒家经典,让人节译《大学衍义》一书,赐与左右蒙古大臣。之后,征得哥哥赞同,建成了自成宗起开始兴建而一直没有建成的国子监学爱育黎拔力八达简介,培养和选拔人才。 至大四年(1311)正月,元武宗海山病死,按照惯例,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即继位。但爱育黎拔力八达决定暂缓登位,先以皇太子身份执政,整饬吏治,振兴先祖旧业。爱育黎拔力八达对哥哥武宗生前的做法早就不满,武宗死后的第二天,他宣布废除武宗设立的尚书省,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并以祸国殃民等罪名,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右丞保八等人处死,在短短的几天内,武宗一朝的重要当政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接着,爱育黎拔力八达任命原云南行省左丞相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太子詹事完泽、集贤大学士李孟为平章政事,又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熟谙政务的老臣程鹏飞、董士选、李谦、张驴、陈天祥、尚文、刘正、郝天挺、董士珍等人召至京城任职,初步组成中书省班子。与此同时,他下令恢复各地的行中书省,惩治地方赃官污吏,严禁诸王、贵戚的扰民行为。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他才于至大四年(1311)三月十八日正式登上皇位。帝号仁宗。 推行“汉法” 仁宗即位后,在李孟等 *** 儒臣的辅佐下,确立了尊孔崇儒,推行“汉法”的政治方针。 至大四年(1311)七月,仁宗让国子祭酒刘赓到曲阜,以太牢(牛牲)祭孔子。延祐元年(1314),他下诏袭封孔子53代孙为衍圣公,2年后,又加封孟轲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夫人。仁宗多次对臣僚们说,尊孔崇儒,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统治思想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并一再勉励蒙古大臣了解和掌握儒学要旨和 *** 政治。延祐四年(1317),仁宗下令将《大学衍义》全部译为蒙语,由江浙行省刊印,然后把一部分赐给朝臣。他本人在闲暇之时,也不忘阅读汉文经史,对读《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拍手叫好,觉得汉族帝王的治国之道,很值得蒙古统治者借鉴,于是下诏将这两部书译为蒙语,让蒙古、色目官员诵习。 爱育黎拔力八达深知,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国家昌盛的重要保证,为此,他特地委托老师李孟掌管国子监学,还亲自规定国子生名额为300人,另外增加20名陪堂生。他曾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任贤善能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治理国家的一大法宝。”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仁宗极力提倡臣下荐贤举能,广招人才,即使出身于平民百姓,只要德才兼备,也可以任命他们担任各级官职。世祖、成宗、武宗三朝,都有过实行科举制度的打算,然而始终没有付诸实施。皇庆二年(1313)夏季的一天,仁宗召来李孟商讨用人制度的利弊得失,李孟说:“虽说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只是有一条途径,但是,汉、唐、宋、金盛行的是科举取仕制度,当今要想招徕天下良才,如果通过科举考试而得,远胜于通过多种途径选拔,而要实行科举,就必须首先注重德行经术,其次是文辞,这样才能获得有真才实学的人。”仁宗听后深受启发,决定恢复科举,改革吏员出职制度的弊端。 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仁宗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书为先,词章次之”。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士、殿试三道,蒙古、色目人与 *** 、南人分别考试出榜。在考试科目方面,蒙古、色目人试二场, *** 、南人试三场,命题则以“四书五经”为主。仁宗在位期间,共举行过两次科举考试,第一次在延祐二年(1315),得进士56人,第二次在延祐五年(1318),得进士50人。从而在政治上多少满足了 *** 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而且因规定考试采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程朱理学作为考试取士的标准,确立了理学的思想统治,这对后世的科举用人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仁宗在尊孔崇儒,推行“汉法”政治的同时,着手进行经济改革。 世祖、成宗二朝使用的是中统钞和至元钞,物价相对稳定。但武宗上台后,挥金如土,一再动用钞本,又印制纸币“至大银钞”,铸造铜钱“至大通宝”,使钞值下跌,物价上涨。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下令废除“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恢复印造和使用中统钞和至元钞,力图缓和 *** 的财政危机。但因他即位前夕为了争得广泛支持,赏给诸王3.9650万两黄金、184.9多万两白银和22.3多万钞,赏赐之重是少见的。又因大兴土木与军费开支,府库只剩下21万多锭余钞,因此,他的改革犹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下令大量印钞,连续4年都超过200万锭,到延祐七年(1320),钞银比元初贬值了20多倍。这样,货币改革失败了。 货币改革失败以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决定在赋税问题上采用 *** 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当时,江南富豪、诸王、寺院等大量隐占官民田产,致使强者田多税少,弱者产去税存,赋役不均,严重影响了 *** 的财政收入。为此,他采纳中书平章政事张驴(一作章闾)的建议,延祐元年(1314),分别派张驴、你咱马丁、陈士英到江浙、江西、河南三省查核田地亩数,理算租税钱粮,以增加 *** 财源,这就是所谓的“延祐经理”。其主要做法是,限40日之内,各民户到官府重新登记自家田产,作为 *** 征收租税的依据,如果有人舞弊,允许知情者检举,违法者治罪。三省实行经理之后,遭到贵族、大地主和地方官吏的强烈 *** ,他们相互勾结,隐瞒田产,而对中小地主和广大农民,却以查田为名,虚报他们的田产,甚至拆毁民屋,发掘民墓,致使平民百姓家破人亡,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延祐二年(1315)四月,蔡五九在江西宁都聚众起义,围困州城。仁宗见事态严重,匆忙调兵镇压,取消了“经理”之举。这就是说仁宗的经济改革没有成功。
2024-05-04 01:40:201

朱元璋早年靠什么收揽人心?草根出身的他凭什么成为领袖?

朱元璋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位评价褒贬不一的皇帝,不过他能从一介布衣做到明朝开国皇帝,足以证明了他的伟大。朱元璋有着很强的领导力,在一个团队中往往能收获支持,很多人不理解朱元璋究竟是靠什么收揽人心,实际上这便是他特有的能力之一。朱元璋童年经历还是比较悲惨的,父母去世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为了生存下去不惜出家做小行童。此后加入义军,也正式宣告朱元璋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带头大哥。我们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起义造反时间是比较晚的。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但到头来,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得人心,二是兄弟们捧。为什么兄弟们捧他?这就需要先把第一个问题说清:得人心。在得人心这一点上,朱元璋首先抓住的是兄弟们的心,让兄弟们认定这是一个可以追随到底、不会亏待他们的百年不遇的好带头大哥。在打天下阶段,朱元璋充分展示了带头大哥的最优秀品质:仗义。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个农民中的赤贫,俗话称为穷光蛋。他一没文化,二没钱,所以要想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只能拼智商情商了。可以说,在这两商上,他出类拔萃。朱元璋的高智商体现在悟性上,别人一点就通;而他的高情商,体现在人格魅力。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元军主要是被前辈们干掉的,而他的对手大都是义军领袖,其中两个人最为强劲,一个叫张士诚,一个叫陈友谅。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但却有的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这委实不虚。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1328年10月21日,濠州凤阳人。1344年,时逢旱灾、蝗虫和瘟疫,父母相继去世,无奈入寺为僧。三年后,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他投靠农民起义郭子兴。初为亲兵,后因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子兴招为义婿。由于发现郭子兴思路狭隘,目光短浅,就打算独创一番事业。朱元璋就率领徐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另起炉灶开辟新战场,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天下。这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可谓当初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本钱。他们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化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花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朱元璋首先与这些兄弟同甘共苦,表现出一个好大哥优良品质。对这些哥们,他表现出足够大方,缺什么送什么,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而且,他平易近人,与兄弟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些兄弟跟他也不用讲究什么名份,只不过以他为首,遇有不同意见,还是可以据理力争的。比如朱元璋对兄弟之首、和他一起长大、小他四岁的徐达,那是毕恭毕敬、待如兄长。甚至关心到他的生活情感问题。徐达严于律己,不贪女色,所以婚配较晚,而朱元璋就亲自选了一位美女谢翠娥许配给徐达,这还不算,后来又把徐达的长女钦点嫁给了他的四子朱棣,与兄弟结成了儿女亲家。如此惺惺相惜,怎不令徐达出生入死、肝胆相照呢?朱元璋对兄弟们一视同仁,不分先来后到。甚至对背叛他的兄弟都讲义气。朱亮祖原是元军的地方武装猛将,被朱元璋打败,朱元璋惜其勇武,委以重任,不料,朱亮祖不久降而复叛。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又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不计前嫌,拔给他一支人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义气所感动,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朱元璋在兄弟们面前,除了施展恩义,还不时以身作则,告诉兄弟们应该怎样对待带头大哥。朱元璋的原大哥郭子兴被困濠州时,因与诸将领不和,有一次部将设计绑架郭子兴,很多人被吓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兄弟们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说: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他施计平息了派系残杀,救出郭子兴。在兄弟们面前树立了救主的丰碑。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开国皇帝,手下不可或缺两类人才。一是带兵打仗的武将,那二十四位兄弟就是这等角色,够了。但光靠武将还不行,成大事还必须要有运筹帷幄的谋士,得知识分子文人的心。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是礼遇,以文人为师。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格外尊重和礼遇文人。他给刘基刘伯温写信,以学生自居,自称姓名,恭敬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儒士秦从龙被聘来,朱元璋亲出城迎入,邀与同处,朝夕咨访时政,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宋濂有病,他特命中书造安车,给健丁六人以载。宋纳读书,不慎烧衣及肋,亲为文戒之。他还与儒士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虽不无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但取得了儒士们的好感,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为了能和儒生打成一片,朱元璋还十分注意学习经史,常常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除礼聘许元、范祖干等人进府轮流为其讲解经史外,他还把《大学衍义》书于两庑壁间,以备朝夕观览。他对儒生詹同说: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良规。这说明,朱元璋对儒学的学习已很有收获了。可以说,朱元璋和读书人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围炉夜话,对于朱升这样的大贤,他不惜放下身段,三顾茅庐,从而得到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良策,助他成功夺取天下。这些受到高度尊重的知识分子,和濠州24位兄弟,把朱元璋当作知心大哥、知己仁君。当然,在抓住兄弟们和文人心的同时,朱元璋还抓住两种人的心。他抓住了穷人心。朱元璋懂得穷人心。因为他早年就是穷人,知道中国百姓的期望,中国百姓期望什么?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盼清官盼明君。所以朱元璋就高举儒家仁义大旗,常常自比尧舜,宣扬要建立一个具有儒家传统秩序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他还想特别注意收买军人,不杀俘虏,善待降将,俨然仁义之师。接下来就是捧了。最后,他还抓住了汉民族人心,蒙元帝国,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四等,南方汉族人被列为末等人歧视。而朱元璋北伐时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这个口号大家听起来可能感到耳熟,没错,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类似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朱元璋口号比来孙中山还早600年,当然,他没有辛亥革命后来那两句,他没有孙中山那么高的境界,他的后两句是立纪陈纲,救济斯民,但仅仅这些也够了,朱元璋由此而成为带领汉民族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英雄。就这样,四种人被朱元璋忽悠,他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把朱元璋捧上皇位,捧上神坛。在众兄弟的穿梭和文人的设计下,朱元璋开始做伟人状,首先他把自己名字改了,他原先不是叫朱重八嘛,这相当于农村的李二狗、王老七,就是个序号,哪有伟人样子,于是朱重八变成了朱兴宗、表示要复兴祖先、光宗耀祖;但气势还是不够,于是接着改,改成了朱元璋。朱为诛灭,元为元朝,璋为玉,古代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朱元璋的谐音就是诛灭元朝的男子汉,何等气壮山河!当然,名字只是个形式,最要紧的是成为九五之尊。朱元璋的登基大典就是被同心协力捧上天的鲜明写照。1368年元月初四,在前一年的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的祭文写道: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第二年的元月四日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当时,刘基通晓天文,朱升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元月四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元璋敬天,总说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礼,当有其实。敬天要严格规范,但是还要有实际内容,天之所以命人主者,为蒸民之重。所以命者,命其必治者也。若以天人量之,则天道远,人道迩。上天都是爱老百姓的,上天任命皇帝是管理百姓的。天离百姓很远,但是我(朱元璋)离你们很近,所以敬天的实际内容就是要尊君。这样朱元璋就把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成为开国皇帝后的朱元璋,奉行开国皇帝变脸定律——兔死狗烹,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开国功臣。兄弟们把他捧上皇帝宝座,还把他奉为天生圣人圣神坛。但这个圣人上去就下不来了,在昔日的兄弟们面前彻底失控,谁也不再对他构成牵制,谁也拦不住,于是杀人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视兄弟如刍狗,想杀就杀。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71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制造胡党案。利用胡党扩大化,朱元璋掀起了一场历时十年、史无前例的杀人运动。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那二十四位哥们,在经历胡党案的清洗过后,只有三位幸免于难。幸存下来的三人:大将汤和,一是救过朱元璋的命,二是行事低调,而且后来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还有两人:长兴侯耿炳文,是个老好人,主动退出权力中心;武定侯郭英,则是朱元璋忠实的奴才,嘴非常严。所以二人得以善终。
2024-05-04 01:40:381

传世藏书的藏书目录

经库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周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仪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谷梁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经学史:尚书大传 皇清经解续编本韩诗外传 明沈氏野竹斋刊本春秋繁露 抱经堂卢校本悉刻二十二子本大戴礼记 皇清经解本六艺略 百衲本汉书白虎通义 白虎通德论本五经异义 皇清经解本周易集解 古经解汇函本春秋经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本周官新义 钱仪吉校补本七经小传 影宋刊本大学衍义补 四库全书本古文尚书疏证 眷西堂本孟子字义疏证 微波榭本汉学师承记 国学基本丛书本经义述闻 皇清经解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皇清经解本今古学考 四益馆经学丛书本孔子改制考 朱维铮复校本经学历史 周子同注释本国故论衡 国学讲习会原刊本语言文字:说文解字注 经韵楼刻本方言 四部丛刊本释名疏证补 影光绪二十二年本广雅疏证 嘉庆元年初刊本广韵 张氏泽存堂宋本广韵本中原音韵 讷庵本经传释词 古书字义用法丛刊本马氏文通 清光绪三十年本存目提要(72种)史库 二十六史:史记 百衲本汉书 百衲本后汉书 百衲本三国志 清武英殿本晋书 清武英殿本宋书 清武英殿本南齐书 清武英殿本梁书 清武英殿本陈书 清武英殿本魏书 清武英殿本北齐书 清武英殿本周书 清武英殿本南史(一) 清武英殿本南史(二) 清武英殿本北史 清武英殿本隋书 清武英殿本旧唐书 清武英殿本新唐书 清武英殿本旧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新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宋史(一) 清武英殿本宋史(二)清武英殿本辽史 清武英殿本金史 清武英殿本元史 清武英殿本新元史 天津徐氏退耕堂本明史(一) 清武英殿本明史(二)清武英殿本清史稿(一)关内本清史稿(二)关内本清史稿(三)关内本表(一) 百衲本、殿本、关内本表(二) 关内本表(三) 关内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一) 影鄱阳胡氏本资治通鉴(二) 影鄱阳胡氏本资治通鉴(三) 影鄱阳胡氏本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一) 冯集梧补刻本续资治通鉴(二) 冯集梧补刻本存目提要(96种)通典通典 中华书局本通志略 通志略 明汪刻本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一)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文献通考(二)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文献通考(三)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地理:水经注 世界书局本大唐西域记 高丽新藏本海国图志 光绪丙子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地理:读史方舆纪要(一) 稿本读史方舆纪要(二) 稿本存目提要(74种)杂史世本 茆泮林辑本国语 士礼居刻本战国策 姚宠校本吴越春秋 随盦丛书本越绝书 四部备要本华阳国志 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本贞观政要 四库全书本史通 史通通释本文史通义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本十七史商榷 丛书集成本竹书纪年 四库全书本目录类:四库全书总目(一)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二)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光绪八年傅以礼校订本四库撤毁书提要 辑佚本子库 诸子:老子 四部丛刊本庄子 四部丛刊本文子 守山阁丛书本鶡冠子 四部丛刊本列子 四部丛刊本晏子春秋 二十二子本孔子集语 平津阁丛书本曾子注释 皇清经解本子思子全书 经典集林本荀子 二十二子本孔丛子 杭州藏明翻宋刻本贾谊新书 抱经堂本至言 玉函山房本河间献王书 玉函山房本公孔弘书 玉函山房本新序 嘉靖翻宋刻本扬子法言 秦氏仿宋本新论 严可均辑本潜夫论 古堂影宋本申鉴 黄省曾注本孔子家语 湖北丛书本墨子 毕沅校正本随巢子 玉函山房本管子 二十二子本商君书 四部丛刊本申子 玉函山房本韩非子 四部丛刊本晁氏新书 玉函山房本诸子政论 严可均本中论 杜思资深堂本仲长子昌言 玉函山房本邓析子 复宋本尹文子 湖海楼丛书本公孙龙子 严可均本人物志 影明正德刊本鬼谷子 陶弘景注本阴符经 续知不足斋本尸子 二十二子本吕氏春秋 毕沅校注本淮南子 庄逵吉本论衡 通津草堂本蒋子万机论 严可均辑本傅子 丛书集成本抱朴子 道藏本刘子 道藏本金楼子 四库全书本颜氏家训 影明辽阳傅太平本中说 四部丛刊本长短经 丛书集成本两同书 四库全书本化书 道藏本周敦颐集 正谊堂全书本张载集 康熙间朱轼校刊本陆九渊集 涵芬楼本二程本书 康熙间吕留良刻本朱熹集(一) 影嘉靖十一年本朱熹集(二) 影嘉靖十一年本朱子语类 西京清麓丛书本王阳明集 影隆庆六年刻本焚书 国粹丛书续焚书 原刻本东西均 安徽藏原装本明夷待访录 指海本四存编 畿辅丛书本大同书 中华书局本仁学 上海图书馆刻本訄书 东京翔鸾社铅印重订本诸子平议 春在堂本书本存目提要(12种)佛典:佛本行经 金陵刻经处刻本梵网经 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錍 鸠摩罗什译本缘起经 常州天宁寺刻经处集刊本妙法莲花经 上海佛学局释氏十三经本心经 上海佛学书局释氏十三经本维摩诘经 鸠摩罗什译本无量寿经 魏康僧铠译本唯识三十论颂 中国佛学刊唯识三十论略释本大乘起信论 南京佛纪流通处单行本肇论 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三论玄义 金陵刻本经处清二十五年刻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金刚 扬州刻经处刻本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原人论 同治十三年鸡园刻经处刻本辅教编 镡津文集本弘明集 大正藏本广弘明集 大正藏本高僧传 大正藏本比丘尼传 大正藏本大宋高僧传 宋碛砂藏本洛阳伽蓝记 商务张宗祥合校本求法高僧传 金陵刻经处刻本景德传灯录 常州天宁寺刻本存目提要(74种)道典:太平经合校 王明合校本真诰 道藏本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道藏本道教义枢 道藏本养性延命录 道藏本道枢 道藏本修真十书 道藏本庚道集 道藏本中和集 道藏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 道藏本存目提要(88种)文史笔记:风俗通义 影元大德本古今注 影宋刊本酉阳杂俎 影赵氏本封氏闻见记 雅雨堂丛书本梦溪笔谈 四部丛刊本 学津讨原本容斋随笔 影宋刊本困学纪闻 影傅氏元初刻本南村辍耕录 影潘氏元刊本焦氏笔乘 明万历刻本客座赘语 金陵丛刻本日知录集释 嘉定黄氏西溪草庐重刊本十驾斋养新录 影嘉庆本札朴 蒋氏心矩斋校本东塾读书记 商务排印本读书杂志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癸巳存稿 光绪十年刻本癸巳存高 王藻刻本日下旧闻考 原刻本存目提要(20种)杂记:西京杂记 影嘉靖本云溪友议 影明刊本唐语林 守山阁本东坡志林 学津讨原本挥尘录 毛氏影钞本老学庵笔记 津逮秘书本云麓漫钞 涉闻梓旧本东京梦华录 学津讨原本梦粱录 知不足斋本齐东野语 丛书集成本武林旧事 知不足斋本呈史 影元刊本青楼集 古今说海本七修类稿 耕烟草堂本五杂俎 日本宽文刻本万历野获编 道光刻本池北偶谈 康熙文粹堂刊本板桥杂记 金陵丛刻本茶余客话 二十二卷本履园丛话 原刻本阅世编 上海掌故丛书本清稗类钞(一) 商务原本清稗类钞(二) 商务原本存目提要(98种)医部素问 顾氏翻宋刻本灵枢经 明赵府居敬堂刊本难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类经 金阊童涌泉刊本医经存目提要(17种)伤寒论 明赵开美影宋刻本类证活人书 古今医统正及脉全书本伤寒明理论 明刊本伤寒论注 马中骅校刊本伤寒贯珠集 清末广州惠济仓美本伤寒存目提要(29种)金匮要略方论 明万历赵开美本金匮要略心典 清雍正刻本金匮存目提要(9种)温疫论 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本广瘟疫论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疫疹一得 延庆堂刊本温病条辨 清嘉庆问心堂刻本温热经纬 清同治湖北崇文书局刻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四明林正堂室刊本时病 论 清光绪 雷慎修堂本温病存目提要(11种)脉经 清光绪周学海本濒湖脉学 四库全书本四诊抉微 清雍正四年丙午玉映堂原刊本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学大成本诊断存目提要(19种)神农本草经 问经堂丛书本雷公炮 论 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中国医学大成本汤液本草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本草纲目 味古斋重校刻本本草存目提要(27种)肘后备急方 明正统道德藏本(影印本)备急千金要方 江户医学影宋本千金翼方 明万历三十三年王肯堂刊本外台秘要 明崇祯十三年程衍道校勘本太平圣惠方 永正十一年抄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元郑天泽刊本圣济总录 清乾隆五十年震泽汪氏燕远堂刻本普济本事方 清乾隆十五年芸晖堂录宋抄本济生方 四库全书本医方考 亮明斋刻本方剂存目提要(66种)素问玄机原病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宣明方论 四库全书本内外伤辨 明万历吴勉学校刻东垣十书本脾胃论 明嘉靖梅南书屋刻东垣十书本兰室秘藏 元刻本医学发明 明万历刻本阴证略例 十万卷楼重刻本十药神书 中国医学大成本杂病证治准绳 上海科技出版社缩影本痰火点雪 中国医学大成本症因脉治 康熙四十五年初刻本理虚元鉴 清乾隆辛卯年柯氏原刻本傅青主男科 上海启新书局合刊影印本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证论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刻本内科存目提要(15种)刘涓子鬼遗方 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外科正宗 明崇祯四年辛未刻本外科证治全生 清咸丰十一年武昌节署刻本疡科心得集 尽心斋刻本外科存目提要(25种)理伤续断方 洪武刻本正体类要 薛氏医案本骨伤科存目提要(10种)妇人大全良方 四库全书本济阴纲目 小酉山房刻本蜩寄藏版傅青主女科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妇科存目提要(26种)小儿药证直诀 周氏医学丛书本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密斋医学全书本幼幼集成 登云阁藏版(初刻本)儿科存目提要(21种)秘传眼科龙木论 明万历乙亥刊本银海精微 醉耕堂刊本原机启微 薛氏医案本口齿类要 明新都吴玄有校刊本审视瑶函 清扫叶山房刻本重楼玉钥 清道光苏城喜墨斋刊本五官科存目提要(20种)针灸甲乙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针灸大成 明万历辛丑年刻本针灸存目提要(19种)十问 马王堆汉墓帛书合阴阳 马王堆墓帛本天下至道谈 马王堆墓帛本素女经 双梅影 丛书本养老奉亲书 寿亲养老新书本内功图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养生气功存目提要(20种)格致余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医经溯洄集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名医类案 知不足斋本医贯 三多斋梓行本医学源流论 半松斋初刻本医原 留耕书屋新镌本医案医话医论存目提要(30种)诸病源候论 丁光迪等校注本华氏中藏经 清孙星衍校刻本三因极一病证证方论 宋刊配补元麻沙复亥医学启源 明正德刊本儒门事亲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洗冤集录 元刊本卫生宝鉴 惜阴轩丛书本丹溪心法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脉因证治 颐生堂刻本医学纲目 明嘉靖刻本证治要诀及类方 明正统八年刻本明医杂著 宋阳山刻本医学正传 上海会文堂书局本韩氏医通 邹松如氏藏本赤水玄珠 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医学入门 万历三年乙亥刊本万病回春 金陵周氏刻本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京口大成堂刻本景岳全书 两广运使署刻本医宗必读 金相堂本医门法律 四库全书本石室秘录 三让堂刻本辨证录 黄退庵校刊本医学心悟 中国医学大成本医宗金鉴 武英殿刊本医学三字经 南雅堂刻本医林改错 三槐堂刻本理瀹骈文 清同治三年刻本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宣统元年天津新华印书局铅印本综合存目提要(67种)兵书:孙子 中华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吴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司马法 中华学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孙膑兵法 文物出版社1985年本尉缭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六韬 中华学艺社宋刻武经七书本黄帝阴符 经四库全书本黄石公三略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握奇经 津逮秘书本将苑 清张澍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卫公兵法辑本 清渐西村舍丛刊本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守山阁丛书本武经总要 明唐福春刻本(影印本)虎钤经 粤雅堂丛书本何博士备论 留香室刊本十七史百将传 翁氏刻隆庆元年耿文光印本守城录 瓶花书屋丛书本历代兵制 静观堂刊本翠微先生北征录 秋浦双忠录本纪效新书 四库全书本练兵实纪 四库全书本武编 徐象标耘曼山馆刻本阵纪 惜阴轩丛书本草庐经略 粤雅堂丛书本三十六计曾胡治兵语录 1931年青年书店费怒春注释本存目提要(76种)小说:山海经 影明成化刻本燕丹子 孙星衍校订本异苑 四库全书本世说新语 王先谦校刻本搜神记 津逮秘书本夷坚志 涵芬楼排印本太平广记(一)谈恺本太平广记(二)谈恺本剪灯新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剪灯余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觅灯因话 董康诵芬室刊本虞初新志 上海进步书局正印本聊斋志异 铸雪斋抄本阅微草堂笔记 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三国演义 毛纶毛岗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 袁无涯原刊本西游记 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本封神演义 四雪草堂刊本三遂平妖传 钱塘王慎修刊本绿野仙踪 上海古籍影印刻本红楼梦 程乙本醒世姻缘传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同德堂本儒林外史 卧闲草堂本镜花缘 苏州原刊本海上花列传 初刻石印本七侠五义 上海广百宋斋排印本儿女英雄传 聚珍堂活字本官场现形记 上海世界繁华报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广智书局本喻世明言 上海古籍影印天许斋刊本警世通言 上海古籍影印兼善堂刊本醒世恒言 上海古籍影印叶敬池刊本老残游记 上海神州日报馆排印本、剪报本孽海花 真美善书店合刊本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型世言 台北影印本存目提要(64种)科技:周髀算经 南宋鲍澣翻刻秘书省刻本九章算术 四库全书本四元玉鉴 丁取忠校本测圆海镜 知不足斋丛书本五星占 中国天文史文集(1978)本星经 丛书集成本灵台秘苑 四库全书本乙巳占 丛书集成初编本新仪象法要 守山阁丛书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南方草木状 丛书集成初编本茶经 百川学海本竹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笋谱 百川学海本菌谱 百川学海本荔枝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桐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凤仙谱 昭代丛书别集本人参谱 梅谷丛书十种本禽经 百川学海本闽中海错疏 万有文库本促织经 康熙乙末年(1715年)抄本鸡谱 乾隆丁末年抄本汜胜之书 万国鼎本四民月令 石氏书(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齐民要术发 四部丛刊本四时纂要 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耒耜经 夷门广牍丛书本农书 知不足斋丛书本农桑辑要 武英殿聚珍本农桑衣食撮要 明刻本农桑撮要马首农言 咸丰五年刻本营田辑要 同治三年成都枫林黄氏家乘本湖蚕述钱恂积 步斋抄本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刊本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刀剑录 说郛本陶说 鲍廷博本景德镇陶录 书业堂刊本饮流斋说瓷 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北山酒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酒谱 说郛本(宛委山堂本)文房四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云林石谱 丛书集成本砚笺 亭藏书本墨史 知不足斋丛书本蜀锦谱 嘉靖廿年全蜀艺文志本装璜志 丛书集成本术数:宅经 四库全书本灵棋经 四库全书本易林 四库全书本太玄经 四库全书本葬书 四库全书本李虚中命书 四库全书本灵城精义 四库全书本玉管照神局 四库全书本太清神鉴 四库全书本月波洞中记 四库全书本皇极经世书 四库全书本六壬大全 四库全书本遁甲演义 四库全书本三命通会 四库全书本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本协纪辨方书 四库全书本总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光绪王刻本全上古三代文 光绪王刻本全秦文 光绪王刻本全汉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汉文 光绪王刻本全晋文 光绪王刻本全宋文 光绪王刻本全齐文 光绪王刻本全粱文 光绪王刻本全陈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魏文 光绪王刻本全北齐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周文 光绪王刻本全隋文 光绪王刻本先唐文 光绪王刻本楚辞补注 影明翻宋本文选 胡克家翻宋本玉台新咏 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全唐诗 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文 扬州官刻本唐文拾遗 潜园总集本唐文续拾 潜园总集本读全唐文札记三种乐府诗集 毛氏汲古阁本中州集 诵芬室影元本彊村丛书(一)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彊村丛书 (二)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雍熙乐府 嘉靖四十五年本明词汇利 影赵尊岳再校本列朝诗集(一) 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列朝诗集(二)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六十种曲(一) 汲古阁本六十种曲(二) 汲古阁本别集建安七子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三曹集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阮籍 清宣统三年(1991)所刊丁氏本嵇康 四部从书本陶渊明集 四部丛刊本谢灵运集 汉魏诸名家集鲍照集 四部丛刊本庾信集 四部丛刊本王维集 清乾隆赵殿成本李白集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杜甫集 仇兆鳌注本韩愈集 四库全书本白居易集 那波道圆本梅尧臣集 四部备要本欧阳修集 世界书局本苏洵集 四库丛刊本苏轼集 四部备要本苏辙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王安石集 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本黄庭坚集 四库全书本文天祥集 四部丛刊本陆游集 四库备要杨万里集 四部丛刊本元好问集 四部丛刊本萨都刺集 四部丛刊本杨维桢集 四部丛刊本刘基集 四部丛刊本高启集 景泰本《大全集》宋濂集 四部丛刊本方孝孺集 四部丛刊本归有光集 康熙原刻本袁宗道集 刘氏嘉业堂本袁宏道集 佩芏居四十卷本袁中道集 珂雪斋前集本徐渭集 徐渭集本钟惺集 近圣居本与徐刻遗稿谭元春集 张泽刻谭友夏合集本陈子龙集 安雅堂稿崇祯原刻本牧斋集 四部丛刊本吴梅村集 四部丛刊本黄梨洲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顾亭林集 四部丛刊本王船山诗文集 金陵本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本渔洋山人精华录 林佶刻本通志堂集 徐刻之原本方苞集 四部丛刊本小仓山房诗文集 嘉庆随园藏本龚自珍集 四部丛刊本惜抱轩诗文集 四部备要本魏源集 同治九年古微堂诗集刻本湘绮楼诗文集 湘绮楼全集本入境庐诗草 能立辛未6月重校再版本严复诗文集 沈云龙蒋贞金辑本谭嗣同集 中华书局版梁启超集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王国维诗文集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印行王国维遗集本文艺评论文心雕龙 黄叔琳校本文则 有正书局文学津梁本文章精义 正书局文学津梁本修辞鉴衡 四库全书本文章辨体序说 罗氏样本论文偶记 逊敏堂丛本楹联丛话 道光本初月楼古文绪论 常州先哲遗书艺概 同治十三年刻本春觉斋论文 都门铅印本论文杂记 刘申叔遗书文评散篇选编诗品 明刊说郛本文镜秘府论 日本京都藤井佐兵卫版行本二十四诗品 明刊说郛本六一诗话 四库全书本石林诗话 清文焕所辑历代诗话本岁寒堂诗话 丁福保辑订历代诗话续编本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四种清同治十年刊本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本滹南诗话 知不足斋丛书本艺苑卮言 历代诗话续编诗薮 朝鲜旧刊本姜斋诗话 清诗话本原诗 丁福保订清诗话本渔洋诗话 清诗话本说话啐语 丁福保所辑清诗话本随园诗话 乾隆自刻本石洲诗话 嘉庆二十盾原刻本饮冰室诗话 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诗评散篇选编乐府指迷 四库全书本词源 道光戈载校秦恩复刻本词旨 陈去病百尺楼丛书本渚山堂词 刘承干吴兴丛书本词品 嘉靖本爰园词话 词话丛编本窥词管见 语话丛编本古今词话 世德堂刊词学全书本七颂堂词绎 别下斋丛书本远志斋词衷 词语丛编本花草蒙拾 赐砚堂丛书本皱水轩词筌 词话丛编金粟词话 别下斋丛书本古今词论 澄晖堂本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论丛编赌棋山庄词话 词话丛编蒿庵论词 词话丛编芬陀利室词话 光绪刊本白雨斋词话 开明书店铅印八卷本复堂词话 词话丛编本论词随笔 词话丛编本词徵 上海图书馆藏本人间词话 王国维遗书本蕙风词话 惜阴堂丛书刊本海绡说词 词话丛编词论散篇选编教坊记 百卷本说郛本碧鸡漫志 知不足斋五卷本唱论 新曲苑本南词叙录 读曲丛刊魏良辅曲律 诵芬读曲丛刊本曲律 读曲丛刊本曲品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吴梅校本度曲须知 崇祯原刻本谭曲杂札 南音三籁本衡曲尘谈 诵芬室读曲丛刊远山堂曲品 祁彪佳文稿本远山堂剧品 祁彪佳文稿本笠翁剧论 卢前编新曲苑本乐府传声 正觉楼丛书本雨村曲话 曲苑本雨村剧话 函海本花部农谭 豳杂俎本藤花亭曲话 藤花亭十种本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续词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曲评散篇选编小说论评散篇选篇古画品录 四库全书本续画品 四库全书本唐朝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历代名画记 津逮秘书本山水赋 四库全书本笔法记 四库全书本益州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图画见闻志 四库全书本宋朝名画评 四库全书本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本德隅斋画品 四库全书本画史 四库全书本山水纯全集 四库全书本广川画跋 四库全书本宣和画谱 四库全书本画继 四库全书本华光梅谱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竹谱 知不足斋丛书古今画鉴 程氏丛刻本中麓画品 函海本画说 宝堂秘籍本明画录 读画斋丛书本画尘 明陶宗义说郛本画诀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画筌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苦瓜和尚画语录 知不足斋丛书南田画跋 画论丛刊本雨窗漫笔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鹿台题画稿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绘事砝微 画论丛刊本画学心法问答 邈园丛书本小山画谱 借月山房汇抄本芥舟学画辑 乾隆辛丑所编琴书阁藏本山静居画论 知不足斋丛书本松壶画忆 榆园丛刻本南宗抉秘 屏庐丛刻本艺舟双楫 光绪十四年重校本安吴四种本书谱 四库全书本法书要录 四库全书本广艺舟双楫 光绪十九年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
2024-05-04 01:41:021

古代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三、切瓜分客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四、小于谦答对显文才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鼓。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好掺和啊,知道挑这些字我都没打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众人无不拍手称妙。五、焉知鱼不化为龙明代学者邱浚,字仲深,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2024-05-04 01:41:185

李疑尚义文言文的主旨

1. 李疑尚义的古文翻译 明·宋濂《李疑尚义》白话释义: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 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文章简析: 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文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尤其传神。 2. 李疑尚义的古文翻译 明·宋濂《李疑尚义》白话释义: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 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 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 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 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 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 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 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 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文章简析: 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 文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尤其传神。 3. 李疑《尚义》译文 【翻译】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1.风土完厚,人质直而讲仁义,具有山川名胜。 2.道相合而意相得也3.B(选A得1 分)4.赞扬秦中诸子超然世外,表达自己内心极其向往能追随诸子而隐,但因为离家较远、无法成行而嗟叹。1.分 析:本题原因在前文有所交待“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从中可以概括出三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分 析:“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分 析: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分 析:本文的主题由最后一句可见“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意欲随众人一起归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 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 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 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 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有神通目。 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蒙古南下,避乱河南,诗名震京师,称为元才子。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二十余年潜心编篡著述。 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2024-05-04 01:41:541

历史上的邱姓名人

历史上邱姓名人 邱姓本为“ 丘”姓,邱姓源出有四,分别为出自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东汉《风俗演义》载:“齐太公望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姜姓,姜太公后裔,因辅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赐丘姓。 3、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4、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5、出自他族改姓。。 【历史名人】 邱葵:宋代名儒 邱处机:珐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矗)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道士。王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 邱养浩、邱懋炜: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将。 邱远才: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陈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邱少云:中国人民 *** 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三一九高地反击战中,起潜伏地被敌炮火击中起火,为不暴露整个部队,他忍受烈火烧身,卧地不动,英勇就义。 邱 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一说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另说生于永乐十六年或永乐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特命参与中枢政务,开尚书入阁的先例。著有《大学衍义补》,其中曾就历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和评注,对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总结、继承和发展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结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邱吉:明代诗人。善古文,尤善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历史上的邱姓才人有哪些 邱 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邱 吉:明代诗人。善古文,尤善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邱远才: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陈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望采纳 邱姓的历史 邱姓由丘姓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自姜姓、吕氏的姜尚,故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邱氏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中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中国姓氏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姓,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丘、邱(qiū)姓同源,但现在大多都用“邱”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储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自己的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 邱姓历史以来最大的官是谁? 邱姓的来源 1 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 2 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 出自妫姓,以地为氏。 4 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 邱姓名人 邱心如、邱远才、邱清泉、邱少云、邱创成…… 】至于你说的最大的官 ~~~   既然都是姜子牙的后裔了~~我想  那就大官小官就不重要了~u30fb 求邱姓的历史,来源,典故? 邱氏原姓为丘 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来,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过来的。 那么,丘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姓纂》指出:“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代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吴兴,河南”;《魏书官氏志》:“丘敦氏改为丘。” 综合这些文献,可以知道过去的丘姓是有两种来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后裔,由于其始祖被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而以地为氏,后来并称盛于现在陕西省境内的扶风县一带;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外族丘敦氏的改姓为丘。这两支以丘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绝大多数都由于要对孔子表示敬意,而纷纷自动在自己姓丘的旁边加了个邑字,结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随处可见,以丘为姓的人却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胜枚举 在历史上,邱姓名人不胜枚举,以隋、唐两代来说,便有曾任交 0428大守,以抚绥尽情,安定荒域而见称,后来并归顺李世民,被封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讨高昌有功,被封为天水郡公,并诏令勒石为人马像立于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后,邱氏的表现更加出色,邱 0429、邱 0430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册的当国大臣,邱义与邱富国,更以在学术上发扬朱氏之学而千古传名。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处所述主要为丘姓播迁内容。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 历史上的邱氏名人。 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矗)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道士。王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 邱葵:宋代名儒 邱养浩、邱懋炜: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将。 邱远才: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陈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邱少云:中国人民 *** 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三一九高地反击战中,起潜伏地被敌炮火击中起火,为不暴露整个部队,他忍受烈火烧身,卧地不动,英勇就义。 邱 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一说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另说生于永乐十六年或永订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特命参与中枢政务,开尚书入阁的先例。著有《大学衍义补》,其中曾就历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和评注,对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总结、继承和发展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结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邱吉:明代诗人。善古文,尤善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历史上的邱氏名人。 姓氏源流 丘、邱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u30fb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姓有随行者。宋代,福建有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姓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全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行恭: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将军。勇武善骑射,因功斫石为人马......>> 历史上姓邱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矗)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道士。王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 邱葵:宋代名儒 邱养浩、邱懋炜: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将。 邱远才: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川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邱少云:中国人民 *** 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三一九高地反击战中,起潜伏地被敌炮火击中起火,为不暴露整个部队,他忍受烈火烧身,卧地不动,英勇就义。 邱 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一说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另说生于永乐十六年或永乐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特命参与中枢政务,开尚书入阁的先例。著有《大学衍义补》,其中曾就历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和评注,对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总结、继承和发展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结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邱吉:明代诗人。善古文,尤善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邱姓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如西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和丘俊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一说今山东昌乐 ),其支庶(支孙 /子孙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 。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 。西汉平帝时,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 。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和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汉朝时,乌桓也有丘氏 ,东汉末乌桓有国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楼班,从子蹋顿 。三国时期,曹魏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山西闻喜邱氏以丘俭为祖,称为丘俭后裔 。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为避战乱而徙居福建(参见“八姓入闽”) ,初居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据各种史料,知自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国西秦时羌人有丘氏 。北魏鲜卑族丘乃敦、丘目陵、丘林氏等氏均改为丘氏。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封临淮王)镇守来国,归而命氏,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汉族,发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为知名 。匈奴族丘林氏改为丘、林、乔三姓,丘氏发展为河南丘氏。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 。隋唐五代时,丘姓分布于浙江、河南、山西(闻喜人丘延翰)、安徽(宣城籍状元丘旭) 、四川(广汉籍画家丘文播、丘文晓、丘余庆等)、福建等地。唐朝,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河南固始县58姓士兵之一丘安道入闽后落户于漳州 。宋时,丘(邱)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几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区 。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邱)姓丘(邱)姓总人口的30% 。湖南 、海南 、四川眉山也有丘姓居民点 。元朝末年,曾明避乱从鹭岛曾厝迁同安十八都山平洪入赘邱家,发展为新旺族邱姓 。明朝时期,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丘(邱)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上杭人丘弘)、江苏,这三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总人口的58%,而江西省约占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琼山人丘F)、山东(诸城人丘)、湖北(宜城人丘瑜)、陕西(渭南人丘民仰),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总人口的30% ;安徽(凤阳人丘福)、湖南、四川(成都人丘祖德)、河南(祥符人丘锋)、云南 等地也有丘姓。明洪武年间,丘安(山东即墨人)随军出征西南,平定云南后任新添卫后所百户之职,其后落籍贵州,子孙世袭武职,官至卫指挥佥事、贵州都指挥使。丘氏家族世代执掌新添卫军事长官,知名后裔有云贵两省第一位翰林院检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实和山海关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御史、辽宁巡抚的丘禾嘉 。根据参加编修《中华丘氏大宗谱u30fb广西通谱》的各地谱牒和相关史料记载,广西丘(邱)氏先祖是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 )起开始向广西迁徙的,分别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湖南 、海南等5省 。清初,邱姓进入台湾,发展为台湾的著名大姓 。如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都有丘(邱)氏 。 自汉朝以来,为避孔子之名讳,有......>>
2024-05-04 01:42:011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趣味对联的故事有很多,例如:  1、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衣食无着,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  郑板桥听罢,决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着大堂上悬挂的灯笼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对的是: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二话没说,马上传唤那家主人,责令其加倍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决他此后的衣食。  2、祝枝山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3、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另有《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为嗜血动物,人人见而厌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铜钱,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见其无知与浅薄,联趣正在这里。此联除用比喻外,还用了重言(队,越)。   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说出:“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4、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5、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字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6、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7、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8、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9、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10、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11、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12、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13、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众皆大笑。  15、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16、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沈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17、清朝侍学士荣光,因争设津浦铁路车站,受到舆论的谴责。津门某报撰联云:芝光争设车站,求荣反辱面无光。该报悬赏征对,应者纷然,佳作有:胜保妄谈兵,未胜先骄身莫保。又一联:载振为藏娇,千载一时名大振。联语所述均为实事,且与上联工力悉敌,一时传为笑谈。  18、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19、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观众十分气愤。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李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20、俞曲园携女游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有一联,俞轻声念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其女笑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部:项字何谓?其女道: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  21、李某为官,巧立名目, 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其死后有人戏作一联曰: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22、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画,过淡泊年。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23、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4、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25、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材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其联顿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怒,只得把对联撕去。  26、汤某与友上街游玩,见酒店吊着一盏方灯,四面都写着酒字,出对曰: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时夜已深,报更者出,友曰,我对矣: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27、李某延师课子,允诺逢七夕宴请先生。一连数载,李某均不践约。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作对曰: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学生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约。先生再传学生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黄花如有约,重旭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李某在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提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李某顿时语塞,郝然而退。  28、有一贪官,为表其清白,于衙门书联: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夜里,有人在其联下续上二行: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众人看了,无不发笑。  29、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30、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维妙维肖,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31、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是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32、苏东坡飞石助秦观:秦观(1049-1100),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有名的才子。传说秦观娶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为妻。苏小妹也是才思敏捷的一位才女,新婚之夜,月朗星稀,秦观由于高兴,就多饮了几杯。正当秦观兴冲冲地要进入洞房时,苏小妹突然双手将门关上,并随口吟出一联:“双手推出门前月”,要秦观对出下联方可进入洞房。秦观因为吃酒较多,一时徘徊庭前,苦思冥想难得下联,迟迟不得进门。好事者马上报告给了苏东坡,东坡隐身假山之后,见妹夫迟迟不得下联,渐渐来到花池旁出神,东坡急中生智,俯身拾起一块石子,向花池飞掷过去。只听“咚”地一声,一下子惊醒了秦观,秦观兴冲冲地说道:“有了!”随后吟出下联道:“一石惊破水中天”。见秦观吟出如此绝妙的下联,苏小妹很是高兴,自然欢喜地打开房门,放秦观进入了洞房。从此苏东坡飞石助秦观的佳话也相继传开。  33、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一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34、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责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35、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惟妙惟肖,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36、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37、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38、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某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39、陆游书巢里的一幅对联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名贯古今的著名学者。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象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他把自己的住房取名为“书巢”,还写了一幅对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2024-05-04 01:42:234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对人民有哪些好处好处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见第10章),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见第49章)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这里所选录的《孟子》中的六段文辞,都是直接阐发民本思想的。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是民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孔子曾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均见《孟子》)的主张,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广施恩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经孟子继承而发扬光大。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孟子》的文章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且善于用比喻,说李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在借鉴并发挥一批前辈学者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我注重分析思想体系和命题组合,逐一考察个案,以事实证明“尊君——罪君”的理论结构普遍存在。除无君论者外,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著作无一例外。因此,我称之为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文化范式”。“民贵君轻”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思想命题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政治权力本原的意义上,民众比君主更重要。正是对这个命题的深入研究,使我认识到一个更精彩的“立君为民”命题。儒、道、墨、法等重要学派普遍认同这个命题,其中法家的理论贡献尤为突出。慎子的“立天子以为天下”和商鞅的“为天下位天下”就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理论先导。据此,我不仅找到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体系的突破口,而且也看到了现代崇儒者的众多说法与历史事实相悖。在宋元明清,写有“民贵君轻”的《孟子》是官方学说的主要载体。面对陈独秀、胡适等不是民主的断语,现代崇儒者固执是民主或反专制的论点。他们不仅一再强调先秦儒学的民主精神被后儒和帝王篡改、阉割、压制,还常常以明太祖删节《孟子》为重要论据。但是,这种说法经不起事实的检验,这里仅举三类事例。一是大书揭之殿两庑壁明太祖曾命人将《大学衍义》“大书揭之殿两庑壁”。民贵君轻这部“帝王之学”是宋、元、明、清皇帝与皇子的必读书,其中有专门阐释孟子“民贵君轻”的段落。二是众多皇帝认同“君为轻”例如,汉高祖认同的“王者以民人为天”,隋炀帝标榜的“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论证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等,都将民众置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许衡依据“民为重,君为轻”论朝政,元世祖大加赞赏。元英宗告诫臣下:“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明成祖恢复《孟子》原貌,颁行《四书大全》,御制《大学衍义赞文》。丘濬著《大学衍义补》,引据“民贵君轻”论说治平之道。明孝宗、明神宗为之作序,下旨刊行。康熙帝撰文赞扬文天祥依据“君为轻”拥立宋端宗“实千载忠臣之语”。乾隆帝曾吟诵“藐予小子识君轻”和“自昔识君轻”的诗句。在《钦定四库全书》中,“民为贵”、“民为重”、“君为轻”之类的字眼不胜枚举。三是科举考试要求通晓民重君轻例如,明朝隆庆进士黄洪宪的科举制文《邠人曰》写有“民为贵,社稷次之”。万历丙戌会试会元袁宗道的策试答卷,申说“帝天之命,主于民心”,阐释“天为民立君,君为天重民”,主张君主“不敢一念一事,自先而后民,自贵而贱民,自勇而弱民,自智而愚民”,还以激切的文字抨击“靡所顾忌”、“恣行胸臆”的暴君。这份答卷博得考官们的激赏,写出“必雅抱忠忱,期摅匡翼者”的评语。天启四年举人艾南英题为《民为贵》的科举制文依据“天为民而立天子”,深入解读“民贵君轻”。黄洪宪、艾南英的文章均收入清乾隆帝下令编纂的《钦定四书文》,以作为衡文绳尺。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自从《孟子》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读书之后,朝堂之上、著述之中援引“民贵君轻”及其基本思路的事例越来越常见。在特定情境下,朝臣们甚至会依据“君为轻”而另立皇帝。沿着这个线索,我发现一批重要的儒学命题始终处于统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构成官方学说的理论基础。诸如被说成“反专制”的“天民相通”、被说成“人民主体”的“民心即天心”,被说成“非程序民权”的“汤武革命”,被说成“民主思想”的“天下为公”等等。只须大致翻检一下《钦定四书文》就不难发现,凡是想走科举仕途的人都必须弄懂这些道理。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致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所说,实际涉及到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孟子几次谈到汤伐桀、武伐纣的问题。桀、纣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众的反对,虽然他们居于君位,但实际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资格,最后被汤武所灭。而汤、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在民众的支持下,他们取得了天下。可见,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为重要些。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战国时期,战争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把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结为三个:“天时”、“地利”、“人和”。所谓“人和”,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孟子认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即是“有道”有道也就有了胜利之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他认为,正义的一方必胜,非义的一方必败,其基本原因是前者顺从了民心,后者背离了民心。所以,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民主春秋战国时期,尚贤之风逐渐兴起。孔子曾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但是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亲亲”原则。孟子也要求尚贤,他认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又说“国贤进君,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梁惠王下》)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尊卑亲疏的界限对贤才破格使用。孟子举贤的下限是“士”。士和庶人尽管都可以说是“民”,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层,庶人是被统治阶级的一层。但是孟子毕竟主张向民众中的一部分人开放政权,这显然是对“亲亲”制度的一个改革。孟子还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重民众、申民心、限君权。那么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王道政治。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均在于王道,几乎在他的每一条重要论证中,都明确归结于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天下》)称王于天下,实现王道,是孟子政治理论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孟子所提倡的手段,不是“力”,而是“德”,不是通过战争的征伐,而是通过施行仁政以争取民心。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只要行“仁政”,从而使天下之民“中心悦而诚服”,就会使天下之民自然归顺而成王。所以,孟子反复倡导仁政,就是要求以仁德为手段而成就王业。然而,要使当时的统治者们施行仁政,就必须使他们充分认识“民”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唯此,他们才可能接受孟子的仁政说,或进而稍有自觉地推行仁政。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孟子才如此不遗余力地宣扬重民、贵民等民本思想。民本、仁政、王道,三者的关系是:民本思想是施行仁政的理论基础;而推行仁政又是实现王道的必要手段;此三者统一的基点或核心是在于“王”,而不在于“民”。通过宣扬“民本”以施行“仁政”,又通过施行“仁政”以实现“王道”,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所在。通观《孟子》一书,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确是充分的,确实是伟大的;然而同时,它也确实是为地主阶级的主权政治服务的,它明确的隶属于孟轲之王权政治思想体系之内。
2024-05-04 01:42:312

《湛若水传》译文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求功名,后奉母亲之命,入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水与他一唱一和,互相呼应。不久母亲去世,他在墓边守孝三年。建“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先教他们学习礼节,然后听讲。  嘉靖初年入朝,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以求仁为目的。随后又上疏道“:陛下初临朝听政,渐渐不能克制自己,左右近臣以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大臣林俊、孙交等因不得治国安邦之法,而多辞官而去,实可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理讲学,以兴旺太平之世。”又上疏建议不要停止经筵讲学。第二年,进为侍读。上疏说:“近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水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圣人不是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因为病情沉重无治而不用恢复元气的药。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每日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有益于圣人学说之发扬光大。”其后,调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做《心性图说》,以教导士子。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而做《格物通》,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侈靡,若水制定丧葬制度颁布施行。因年老退休,终年九十五岁。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以纪念陈献章。九十高龄还漫游南京。路经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邹守益告诫他们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更不要轻易妄与论辩。”若水原与守仁一同讲学,学术思想相同,后各主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若水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还说:“阳明所谓的心与我所说的心不同。阳明所谓的心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故他认为我的学说是主张求之于外。”当时学术思想分为王、湛两派。
2024-05-04 01:42:472

胡宗宪贪吗?

不贪胡宗宪早年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胡宗宪就显示出他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即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3]发展宏图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也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宗宪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4]平息倭患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6]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两批使臣先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胡宗宪画像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2024-05-04 01:42:541

李疑尚义文言文翻译

1. 李疑尚义的古文翻译 明·宋濂《李疑尚义》白话释义: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 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 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 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 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 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 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 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 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文章简析: 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 文章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尤其传神。 2. 李疑《尚义》译文 译文: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 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 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 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出处:出自明代李疑《尚义》。 扩展资料: 《尚义》典故: 李疑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 *** ,修道著书。 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 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 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 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战国时期孔子《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3. 李疑《尚义》译文 【翻译】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4. 翻译一下古文 原文: 李 疑 传 明u2022宋濂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 译文: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 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 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原文: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 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5. 文言文《李疑传》的翻译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2024-05-04 01:43:011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