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用的是什么句法

2023-11-28 16:38:06
共4条回复
kikcik

“籍何以至此”是宾语前置,是介宾短语宾语后置,正确的顺序是:“籍以何至此”

“具告以事”是状语后置句,还是省略句,正确的语序是:“以事具告之”,“以”是介词“以事”是 “告” 的状语

敬岭

疑问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翻译:我因何至于如此?

具告以事,由以引导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属于倒装句中的介词状语后置。翻译:把事情全告诉(张良)

meira

都是宾语前置

何以...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都翻译成以何

第一句,正常语序应是藉以何至此?

第二句则是以事具告。

十年阿桑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用的是倒装句法。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这里把“以何”提前了,强调了宾语“何”,意思是凭什么会这样。

相关推荐

籍何以至此句式

宾语前置句。以:按照。与“何”组成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何以”改“以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出自《鸿门宴》。 原文节选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文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023-11-24 20:32:431

不然籍何以至此翻译句式,不然籍何以至此翻译

1.宾语前置句。 2.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改“以何”)。 3.用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023-11-24 20:32:581

解释一下这为什么是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宾语是什么

宾语是动词后面的承受语例如:我打人打是动词 人是宾语宾语前置只能出现在文言文里或是外语当中
2023-11-24 20:33:08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句式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句式答:判断句式。这句话出自司马迁《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根据前后文可知,这句话翻译如下: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这句话是无标记表示判断的判断句式,《鸿门宴》文中还有一处运用了这种句式:此亡秦之续耳。翻译为:这样做(是)走灭亡的秦朝的旧路。
2023-11-24 20:33:171

“籍何以至”为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做到这个地步呢?籍(项羽的名)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也是:何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至”)的前面,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何”)要前置,这是宾语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句式应是:籍以何至此!
2023-11-24 20:33:231

《鸿门宴》中的固定句式?

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4)省略句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2023-11-24 20:33:321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2)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2023-11-24 20:33:451

文言文四种句式

1.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展开[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 2.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3.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 5.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举例】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3,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
2023-11-24 20:34:011

成人高考高起点文言文句式例解(2)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2023-11-24 20:34:201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求详解

2023-11-24 20:34:301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望采纳,O(∩_∩)O谢谢
2023-11-24 20:34:402

怎么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 (……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3.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首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找到助词介词,分清是什么情况做什么作用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补充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4.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 首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然后分清主谓然后找到助词介词,分清是什么情况做什么作用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5.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主要通过句式、标志词也判断。二、判断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文言文中多做指示代词“这”)来表判断,主要有10种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 (……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要有九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 (……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 (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五、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 6.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 7.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补充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8. 语文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尤其是特殊句式 对“文言现象”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学习方法。所谓“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是现代人归纳出来的,原文的作者脑子里并没有这些名堂。因此,掌握文言现象不能靠“背公式”解决,必须通过具体“读文章”来形象记忆。就像告诉外国人“使用筷子的五大技巧”一样,外国人背得烂熟照样不会用筷子。再想想你自己,根本没有背过什么“技巧”,却毫无困难。 例如,“在野外捡的”,按文言词汇改一下就是“于野拾之”,介宾结构“于野”表示“拾”的地方,是“拾”的状语,现代汉语的状语始终在动词前面,可是文言文却将介宾结构状语放在动词后面,说成“拾之于野”。再看看:在市场买的——购于市肆;从老师那里获得——获之于师……比比皆是。 再如,“去哪?”“哪(里)”是“去”的宾语,现代汉语宾语在动词后面。有时为了强调要“问”的内容,也可以说成“哪去?”这就是所谓“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是,由于文言文总是将这种疑问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才显得“特殊”。去哪——何往;干什么——何为;时间不等我——时不我待……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只要了解有那么一些“前置后置”现象就可以了。在做练习、考试中,见到具体的例句,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的。
2023-11-24 20:34:491

高一高二文言文句式

1.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要详细 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 2. 急求语文高一必修二的文言句式归纳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 3. 高中必知的十八种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所以……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⑤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⑦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u2022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甚矣哉/为欺也!]□□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定语后置○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u2022愚公移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良曰:“长[于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省略句式』□□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 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u2022曹判论战》)○沛公曰:『 “(项伯∧)『孰与』君少长”』『省略主语“项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省略主语“晋伯”』2、省略谓。 4.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 5.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 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3.倒装句:文言中中,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出处/wenyanjushi/
2023-11-24 20:34:561

必修五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50例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 2. 【语文必修5(人教版)文言和句式习题答案(p91页1.3.4题)请不要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3. 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12.何其为什么这么;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13.何所…?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所似为何)(《旅夜书怀》)14.何以…?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15.何为…?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谏》)16.何…为(焉、也……)?…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象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鸿》)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17.何…哉(焉)?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真是什么心理呢!”】(《齐》)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柳》)18.何…之有?倒装结构,有什么…呢?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就像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信》)J19.几何?多长时间?多少个…?例: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太后说:“我一定会办的。(他)年纪多大了?”】(《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破烂到这个地步了,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了!】(《聂小倩》)20.既而随后,接着,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随后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变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促》)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21.既…则…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游》)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现在您)既然答应了并且问起来,那么,洞庭湖和京城,并没有不同。】 (《柳》)22.见…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K23.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重点句 《归去来兮辞》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 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 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情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文言文特殊句式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语,而并非是状语后置.所以,“其势弱于秦”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另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 *** 上打上黑记.)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2023-11-24 20:35:031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1.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举例】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有肯定助词。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3,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4,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 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参考资料360百科:。 3.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4. 文言文特殊句式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语,而并非是状语后置.所以,“其势弱于秦”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另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 *** 上打上黑记.)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5.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
2023-11-24 20:35:141

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1.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以及相关例子和翻译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 (……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 2.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求详解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3.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50例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 4.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以及相关例子和翻译.】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2023-11-24 20:35:361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23-11-24 20:35:485

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1. 【语文必修5(人教版)文言和句式习题答案(p91页1.3.4题)请不要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2.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50例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 3.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重点句 《归去来兮辞》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 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 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情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5. 【语文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词(详细些,最好有例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
2023-11-24 20:36:081

高一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 2.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 高中语文古文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句子的成分就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2、“。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3、用“见”、“于”,“见。 于。 ”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 4.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50例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
2023-11-24 20:36:241

怎样判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之类的特殊句式,? 谢谢。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2023-11-24 20:36:361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

C 试题分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分析可知:C.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2023-11-24 20:36:441

公输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公输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将以攻宋 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译文: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 (2)省略主语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省略主语楚王(墨子) 译文: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宋有何罪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3.应注意的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应理解为“(把)我引见”。 2. 文言文重点句式 文言文重点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 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 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u2022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u2022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u2022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u2022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u2022公输》)——宋国有什么罪?(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5.何……之……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 3. 【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 4. < >中特殊句式 1.省略句(1)省略宾语例句:将以攻宋 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译文: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 (2)省略主语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省略主语楚王(墨子)译文: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2.倒装句宾语前置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宋有何罪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3.应注意的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焉为”表示疑问语气。(2)“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应理解为“(把)我引见”。 古今意义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所以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领土,土壤 虽然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的连词 金 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文 古义:刺花纹,彩饰 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胡 古义:为什麽 今义:姓氏。 5. 求《答司马谏议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次多义,词 七年级上: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反归取之(反:)略无阙处(阙:)土人谓之“傍不肯”(傍:)人皆伏其精练(伏:)2、古今异义至之市,而忘操之(操:)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沿溯阻绝(沿:溯:)虽乘奔御风(奔:)不以疾也(疾:)方为秋田之害(方:)岁以大穰(岁:)但逐层布板讫(但:)匠师如其言(如:)3、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奔:)不以疾也(疾:)每至晴初霜旦(霜:)匠师如其言(如:)七年级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处决如流(处决:)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既薨(既:)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普颜色不变(颜色:)卒用其人(卒:)非显者刺(刺:)池中奇峰绝壑(绝:)3、词类活用亦荆吴形胜之最(最: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富人于五所园也(园:)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2023-11-24 20:36:531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

2023-11-24 20:37:141

文言文句式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状语后置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编辑本段]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依靠“之”“是”将宾语提早。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否则,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当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许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间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下面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构造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慨。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辨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中间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你说的这几种都属于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当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咱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依靠“之”“是”将宾语提早。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否则,籍何以至此?”
2023-11-24 20:37:241

急求<鸿门宴>的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意: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 之 ①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2023-11-24 20:37:311

必修一文言文定语后置

1.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全部定语后置句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于渔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u2022;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3. 求语文必修1,2,3文言文所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归纳 烛武退秦师: 1)判断句 寡 句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武)辞曰:臣壮省略主语 敢()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 宾语前置即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其礼于晋 介词结构置 佚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往反者竖(……者……) ⑵ 臣夜切齿拊(表判断) ⑶ 仆所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者乃欲劫……必约契报太(所……者乃……表判断意思所…………) 2、倒装句: ⑴ 状语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应()金千斤邑万家购) ③ 给贡职郡县(即郡县给贡职) ④ 痛于骨髓(应于骨髓痛) ④ 嘉()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置: ① 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万家邑) ② 太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者持尺兵(应侍(于)殿群臣) ⑶ 宾语前置: 报军仇者何(应何) ⑷ 主谓倒装: 奈何(应奈何) 3、句: ⑴ 燕见陵耻除矣(见表) ⑵ 父母宗族皆戮没(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望其气皆龙虎五采气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今功击义 亚父者范增 沛公参乘樊哙者 亡秦续耳 刀俎我鱼肉 夺项王者必沛公 所遣守关者备盗入与非 (2)倒装句 具告事(介词结构置) 具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置) 复见军于(介词结构置) 籍何至(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王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句 若属皆且所虏(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置(叫状语置): ① 于稽山阴兰亭——于稽山阴兰亭 ② 能喻于怀——能于怀(内)喻 ③ 亦于斯文——亦于()斯文 ④ 其欣于所遇——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置: 虽管弦盛——虽盛管弦 赤壁赋 1、定语置: 客吹洞箫者 凌万顷茫 2、句: 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今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世雄今安哉 则物与我皆尽何羡乎 何其 今安哉 定语置 虽管弦盛——虽盛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两句都于边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乎 (难道……) ⑵ 何胜道哉 (哪……呢) ⑶ 所者深思慎取 (……缘故)。 4. 高一语文文言文语法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什么的是什么意思 状语(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 状语的构成经常充当状语的有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以及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谓词性主谓短语等。 含有动量词的数量短语以及重叠式的数量短语(不论动量,物量)也可以充当状语。 此外,少数名词带上表比况的助词也可以作状语。 状语按其修饰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八大类: 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条件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结果状语,让步状语和比较状语。 5.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有倒装句高中语文必修一所有的倒装句,要写出正 《劝学》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师说》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懂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前者跟从老师学习,后者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被被当时所局限,向我学习(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个于是介词).《赤壁赋》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3、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 5、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8、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定语后置句。 7. 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u2022;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8. 【呃,高一语文必修1和必修2中的文言文倒装句20个(并注明倒装类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5.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定语后置)6.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8.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宾前置)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1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代宾前置)13.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14.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1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1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18.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19.具告以事.(状语后置)20.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1.晋军函陵.(名作动)2.使使以闻大王.(使动)3.樊於期乃前曰.(名作动)4.发尽上指冠.(名作状)5.乃朝服.(名作动)6.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8.不可不语.(名作动)9.籍吏民.(名作动)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1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名作动)12.沛公军霸上.(名作动)13.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14.间至军中.(名作状)15.臣活之.(使动)1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作状语)17.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短语作状语)18.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9. 语文文言文 定语后置详解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六、“中心词+定语+而+者”的结构。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023-11-24 20:37:401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有哪些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023-11-24 20:37:501

项羽本纪文言文

1. 项羽本纪文言整理 【项羽本纪文言整理】 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 “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 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 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2. 求项羽本纪全文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①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②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陈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 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 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 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 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 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④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 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市为齐王。 项梁已破东阿下军,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 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 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项梁起东阿,西,此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 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 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3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 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3.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这时候,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去巡行占领广陵,广陵没有归服。 召平听说陈王兵败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过长江假托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之地已经平定,赶快带兵西进攻秦。” 项梁就带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军。听说陈婴已经占据了东阳,项梁就派使者去东阳,想要同陈婴合兵西进。 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在县中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想推举出一位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 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他们就强行让陈婴当了首领,县中追随的人有两万。那帮年轻人想索性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们陈家的媳妇,还从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有显贵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归属谁,起事成功还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也容易逃脱,因为那样你就不是为世所指名注目的人了。”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没敢做王。他对军吏们说:“项氏世世代代做大将,在楚国是名门。 现在我们要起义成大事,那就非得项家的人不可。我们依靠了名门大族,灭亡秦朝就确定无疑了。” 于是军众听从了他的话,把军队归属于项梁。项梁渡过淮河向北进军,黥布、蒲将军也率部队归属于项梁。 这样,项梁总共有了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pī,批)。这时候,秦嘉已经立景驹做了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阻挡项梁西进。 项梁对将士们说:“陈王最先起义,仗打得不顺利,不知道如今在什么地方。现在秦嘉背叛了陈王而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 于是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战败而逃,项梁率兵追击,直追到胡陵。 秦嘉又回过头来与项梁交占,打了一天,秦嘉战死,部队投降。景驹逃跑到梁地,死在那里。 项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队,驻扎在胡陵,准备率军西进攻秦。秦将章邯率军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去迎战章邯。 结果余樊君战死,朱鸡石战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率领部队进入薛县,杀了朱鸡石。 在此之前,项梁曾派项羽另外去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籍攻下襄城之后,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然后回来向项梁报告。 项梁听说陈王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县聚会,共议大事。这时,沛公也在沛县起兵, *** 前往薛县参加了聚会。 居鄛(cháo。 4. 项羽本纪全文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46537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e,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i,齐)县狱掾(yua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这时候,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去巡行占领广陵,广陵没有归服。 召平听说陈王兵败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过长江假托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之地已经平定,赶快带兵西进攻秦。” 项梁就带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军。听说陈婴已经占据了东阳,项梁就派使者去东阳,想要同陈婴合兵西进。 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在县中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想推举出一位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 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他们就强行让陈婴当了首领,县中追随的人有两万。那帮年轻人想索性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们陈家的媳妇,还从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有显贵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归属谁,起事成功还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也容易逃脱,因为那样你就不是为世所指名注目的人了。”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没敢做王。他对军吏们说:“项氏世世代代做大将,在楚国是名门。 现在我们要起义成大事,那就非得项家的人不可。我们依靠了名门大族,灭亡秦朝就确定无疑了。” 于是军众听从了他的话,把军队归属于项梁。项梁渡过淮河向北进军,黥布、蒲将军也率部队归属于项梁。 这样,项梁总共有了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pī,批)。 这时候,秦嘉已经立景驹做了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阻挡项梁西进。 项梁对将士们说:“陈王最先起义,仗打得不顺利,不知道如今在什么地方。现在秦嘉背叛了陈王而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 于是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战败而逃,项梁率兵追击,直追到胡陵。 秦嘉又回过头来与项梁交占,打了一天,秦嘉战死,部队投降。景驹逃跑到梁地,死在那里。 项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队,驻扎在胡陵,准备率军西进攻秦。秦将章邯率军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去迎战章邯。 结果余樊君战死,朱鸡石战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率领部队进入薛县,杀了朱鸡石。 在此之前,项梁曾派项羽另外去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籍攻下襄城之后,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然后回来向项梁报告。 项梁听说陈王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县聚会,共议大事。
2023-11-24 20:38:141

籍何以至此句式

宾语前置句。以:按照。与“何”组成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何以”改“以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出自《鸿门宴》。 原文节选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文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023-11-24 20:38:411

籍何以至此句式

宾语前置句。以:按照。与“何”组成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何以”改“以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出自《鸿门宴》。 原文节选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文 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023-11-24 20:38:501

不然,籍何以至此,是什么句式还有什么意思

句式:宾语前置。意思:要不是这样,我怎么会生气到这种程度呢?
2023-11-24 20:38:591

鸿门宴中的句式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2023-11-24 20:39:071

“不然,籍何以至此”下面哪一个翻译更准确? ①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1.这句话的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不然,籍何以至此”改为“不然,籍以何至此”2.翻译: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3.出自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这句是项羽被刘邦的假忠心蒙骗后,为推卸责任,就把向他告密的人供了出来。籍”是项羽的字。
2023-11-24 20:39:217

“籍何以至”为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做到这个地步呢?籍(项羽的名)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也是:何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至”)的前面,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何”)要前置,这是宾语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 正常句式应是:籍以何至此!
2023-11-24 20:39:382

求《鸿门宴》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读“税”劝告,劝诫)我曰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7、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2023-11-24 20:39:503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是什么句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这个句式有两个条件: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没有料到自己能先攻入函谷关击破秦国。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这类宾语前置,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国也》·孟子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3、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鸿门宴》节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023-11-24 20:39:591

文言文判断句式

1.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 2. 怎么才能看出古文的那些句式 1、用“者”、“也” 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 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主谓直接表判断 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 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 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 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 动词性短语。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3.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4.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怎么判断文言句式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left1234721 1、判断句式1)"……者,……也"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2)"……,……也"式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都不用式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4. 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断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56639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 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 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5. 如何区分语文的文言文中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 6.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7. 文言文句式判断 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 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专门讲古文句式的,但愿对你有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u2022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
2023-11-24 20:40:201

而如姬最幸句式

A.“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译为:我凭什么会这样; B.“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译为: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者也”表判断,译为:夺下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D.“故而如姬最幸”,语意被动句,译为:而如姬最被宠爱; 选:B.
2023-11-24 20:40:271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怎么分析

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何分析 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特殊句式了。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虽然在新大纲中没有对学生要求掌握它们,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对这些句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下面我就文言文中的这几个特殊句式做一个简略的分析。2.1 判断句式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u2022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它可以判断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判断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间一般是同一关系或类数关系,但实际上并不都是这样简单,有的则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这是判断句的活用。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以相当成熟了。 2.2、被动。 2. 怎么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 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 状 谓 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F、固定短语包括:主要是成语二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过程:一、展示例子,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二、明确几个规则: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三、活用原因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1、名词活用(1)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天雨墙坏(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例如:稍稍宾客其父(4)直接作状语例如:操军破,必北还2、动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惧有伏焉(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3、形容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2)用作动词例如:素善留候张良(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4、数词为动词例如:与臣而将四矣四、回顾(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三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主 状 谓 宾县委 *** 人大 政协三、按类型分析1、判断句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1)……者……也(2)者也(3)……,……也(4)乃、为、即(5)“是”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阳夏人也.刘备天下枭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例如:盖以(之)诱敌必以情(处理)(触龙)入而徐趋公弗许(之)问之(于)客曰3、宾语前置句宾语在谓语的前面.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的后面.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太厉害了!5、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例如: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6、介宾短语后置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例如:投之以骨以骨投之用骨头扔给狼。 3.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怎么解答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4.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怎么解答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023-11-24 20:40:361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请举个例子.

2023-11-24 20:40:461

文言文特殊句势的判断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2023-11-24 20:41:124

特殊文言句式基本类型。

判断句•1、……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者”“也”不一定同时出现•①“……,……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夫战,勇气也。•②“……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③“……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④“……,……”•刘备,天下枭雄。•3、用其他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素•且相如素贱人。•本•臣本布衣。•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4、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被动句•一、标志被动句•1、“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见、见……于•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于、受……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为”“……为所……”“为……所”•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二、意念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2、蒙后省略•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略•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二、省略谓语•1、承上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十步笑百步••2、蒙下省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根据上下文推断•公之视将军孰与秦王•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三、省略宾语•1、省略介词的宾语•竖子不足与谋•2、省略动词的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四、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被省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壮士,赐之彘肩。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谁、孰、恶、安、何(曷)、胡、奚、焉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彼且恶乎待哉?•沛公安在?•夫晋,何厌之有?•不然,籍何以至此?•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彼且奚适也?•奚以知其然也?••余是以记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是否定句,二是有否定副词•不、未、无(毋)、莫、弗、非•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定语后置•1、中心词+定语+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我无尔诈,而无我虞。•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2、中心词+之(而)+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中心词+之+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数量词做定语也常常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三、介词结构后置•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以•具告以事•3、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自己上课用的课件一点点儿掰下来滴~~希望对你有帮助呢
2023-11-24 20:41:191

高中文言文语法

1. 高考文言文语法详解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 2. 怎样讲好高中语文语法课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考纲已经不要求单纯的语法考点,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这就造成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往往淡化处理语法教学,而学生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法。这导致了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课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读不懂,语言题乱做。许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这也造成了教师在高中语法教学上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培养学生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很有必要。 结合实际运用与高考需要,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有如下途径和步骤: 首先,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运用具体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有效的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包括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 其次,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补充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较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加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当然,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和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的关系,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可以以简单的框架式呈现,课时控制在三节左右比较合适。过少则不能完整呈现系统,过多容易超出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 最后,要把语法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包括课堂教学和高考试题解析上,这样才能教有所依,学有所用。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实践时,可以结合语法知识分析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词汇。而在语文考试中,也要运用语法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如病句辨析题、同义词辨析题以及句子扩展、压缩、变换题等。甚至在作文题上,也要依据语法知识,减少表达的错误。 因此,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认识语文的意义,增强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 3. 高中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4. 高中语文古文当中的全部的语法 急用 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 高中文言文语法 句式吗。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是基本句型。要注意的是特殊句: 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基本上三句就有一句是。省略有很多类型,比如省主语啊,介词啊,要靠你自己慢慢积累。给你两个例子,“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判断句:判断句很好认,一般来说会出现判断词,典型的判断词是“者。。。也。。。”例子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倒装句:倒装也有很多种类型啊。直接给你例子,后面是现代语序, 1.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一食或尽一石粟。 3.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被动句:被动句比较简单,一般就“见。。。于。。。”或者见,为。。。所。。。或者为。 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至于取独,楼上说的不错,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是“之”,这种时候,之,一般看似可以翻译成“的”,但是其实不是,是取独。全称其实叫: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说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例子有很多,《逍遥游》里面就有很多:“夫风之积也不厚”之类的。。。自己去找找吧。 6. 高中文言文语法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 1、省略主语。 ◆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 木,草木尽死。 ◆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你是问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v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v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v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v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7.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2023-11-24 20:41:281

高中宾语后置的文言文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像什么宾语前置还是后置什么这中类型的 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 2.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宾语后置前置啥的不考吧,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2)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荆轲刺秦王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像什么宾语前置还是后置什么这中类型 (1)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有时放在介词之前(2)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3)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二、“中心词+定语+者”三、“中心词+之+定语” 四、“中心词+定语”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 4.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哪些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 (《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 (《愚溪诗序》) (5)以为莫己若者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 (《秋水》)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归去来兮辞》) (3)则何以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何有于我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 (《十则》) (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 (《齐桓晋文之事》)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 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说》) (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 (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 (《陋室铭》) (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 (《公输》) (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 句意。 6. 文言文中有哪些宾语后置的句子 宾语后置总体分两个类型: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 3种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为代词,作宾语。 “欺”为动词。正常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 (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很多人搞不清介宾短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关系,其实他们关系很简单。 介宾短语后置句(A)一定是状语后置句(B),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把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真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2023-11-24 20:41:341

涉务中的文言句式倒装句

修饰主语的是定语,表现主语在干什么的是宾语,修饰谓语的是状语。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023-11-24 20:41:431

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4、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2023-11-24 20:41:531

急求语文高一必修二的文言句式归纳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8226;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8226;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2023-11-24 20:42:194

语文古文中,如何区分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8226;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8226;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2023-11-24 20:42:273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及翻译汇总

1. 翻译古文句子(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顺序是这样的:主谓宾。 但是古语里面习惯上是:主--(介/助词)--宾--(介/助词)--谓。也就是只要主在前谓在后,中间部分只要能说得通,主动被动态可以随便用,怎么排序都可以。 比如现代日语仍保留了中国古语的习惯,将谓语放在最后决定一切。 所以翻译这种文只要将主谓宾调换一下顺序就OK了。 忌不自信 = 忌不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也。 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 不知吾。 裁制荷叶作上衣啊,收集木芙蓉以作下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芳洁纯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若不胜自。 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于野牧羊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臣未闻之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莫能御之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未知之也。 2.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例句 1.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治水必躬亲》 2. 例句;①“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②“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③“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唯利是图”、⑥“唯命是从”⑦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应该够了吧? 3.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u2022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4. 文言文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简介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举例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语感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总结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5.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何伤乎?(《论语》) 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谁呢?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理解: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2023-11-24 20:42:351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句式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出自鸿门宴鸿门宴 汉 · 司马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10万,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运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让我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这时候,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2023-11-24 20:42:465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