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2023-11-21 17:23:16
共2条回复
苏州马小云

【《鸿门宴》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再也不做站长了

【《鸿门宴》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相关推荐

沛公军霸上句式是什么呢?

省略句。沛公(在)霸上驻军。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原文节选: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其他句式有:判断句。如:(1)亚父者,范增也。(2)此天子气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此亡秦之续耳。(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如:(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吾属今为之虏矣!
2023-11-20 12:46:13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是什么句式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整句意思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023-11-20 12:46:341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2、若入前为(之)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四)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五)固定句式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二)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四)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六)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2023-11-20 12:46:471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句式?

省略句.但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2023-11-20 12:47:062

因击沛公于坐,句式

“因击沛公于坐”是状语后置句。《鸿门宴》是汉朝司马迁的著作。全文如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
2023-11-20 12:47:173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句话中有什么实词虚词,重点句式,词类活用。

重点实词:飨,犒劳。重点虚词:为,替或者给。重点句式:省略句,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2023-11-20 12:47:261

沛公欲王关中是什么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于”,正常语序是沛公欲王(于)关中。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这句话出自《鸿门宴》。   鸿门宴节选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2023-11-20 12:47:331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 翻译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2023-11-20 12:47:412

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如下: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名词用作动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用作动词)。又前而为歌曰(名词用作动词)。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其人居远(形容词用作名词)。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特殊句式: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鸿门宴》简介:1、《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2、文章主要讲述了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出以后为三个组成部分,生动地记述了两家的明争暗斗。3、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4、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023-11-20 12:47:481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及翻译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宾语前置。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6、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省略句。《鸿门宴》赏析:《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这段史实可以反映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023-11-20 12:48:382

“吾属今为之虏矣”是什么句式?

这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句式是被动句,”为“就是被的意思。满意请采纳,谢谢。
2023-11-20 12:49:184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2023-11-20 12:49:261

《过秦论》一课的知识点总结(要全面的),好追赠赏金。

  《过秦论》知识整理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u2022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u2022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u2022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u2022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u2022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u2022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u2022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u2022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u2022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字词  崤函:xiao3  雍州:yong1  逡巡:qun1  镞:zu2  蒙恬:tian2  鞭笞:chi1  隳:hui1  锋镝:di2  瓮牖:you3  墨翟:di2  氓隶:meng2  锄耰:you1  棘矜:ji2qin2  钩戟:ji3  长铩:sha1  度长些大:duo2 chang2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  【题解】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谬、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这就是我的回答了,如有疑问,请联系我的QQ715456727
2023-11-20 12:49:465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文学常识 急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故人具鸡黍 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l《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二、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1.军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7.意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9.举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10.胜沛公不胜: 杓 动词,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11.斗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四、古今异义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六、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七、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古代文化常识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张良)不好意思答案太长,只能分开发
2023-11-20 12:51:012

高一文言文鸿门宴大致内容,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重点

概括重点: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立刻回师咸阳,更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鸿门宴当日,范增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加之樊哙相助,刘邦安然逃脱。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原文选段: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白话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他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这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他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樊哙这个人物,也写得极为成功。他在最紧急的关头出场,一开口就说“与之同命”,誓与在危难中的沛公共生死。作者先写他“侧其盾”撞进军门,表现出他的英武,也表现出他的一腔义愤。进了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仿佛是一团愤怒的火,照亮了这阴谋四伏的军营。司马迁在这里,更以其明针暗线,写出了一场暗地里进行的斗争,大大丰富了樊哙的个性。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2023-11-20 12:51:222

《过秦论》虚词用法和词类活用

给你我们老师的自编学案吧,很有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有,要评最佳哦!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u2022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u2022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u2022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u2022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u2022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u2022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u2022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u2022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u2022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字词 崤函:xiao3 雍州:yong1 逡巡:qun1 镞:zu2 蒙恬:tian2 鞭笞:chi1 隳:hui1 锋镝:di2 瓮牖:you3 墨翟:di2 氓隶:meng2 锄耰:you1 棘矜:ji2qin2 钩戟:ji3 长铩:sha1 度长些大:duo2 chang2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2023-11-20 12:52:182

在鸿门宴第五段所有特殊句式和省略句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 ...
2023-11-20 12:52:371

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

翻译: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出自:汉 司马迁《史记》之《鸿门宴》原文选段: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释义: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扩展资料主题思想: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分为三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优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人物成就:刘邦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刘邦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刘邦在回京师长安的路上,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者掌握政权后,儒学的价值在社会的变革中得以充分体现。刘邦听从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提醒,定都长安。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023-11-20 12:53:042

鸿门宴文言文翻译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2023-11-20 12:54:101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

小题1:A小题2:B小题3:C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意译为“带领”。点评:对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其语境义,而词类活用必须要理解其语境义。本题四个选项,就有三项考到了词类活用,可见词类活用是考查实词的重点,平时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词类活用。小题2:试题分析:①动词,去;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副词,尚且;④副词,将要。点评:文言虚词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十分有必要。小题3:试题分析:“为击破沛公军”是省略句,“为”后省略“我”;A项,介宾短语后置;B项,被动句;C项,省略句,“与之谋”;D项,判断句。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2023-11-20 12:54:261

鸿门宴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熟句式

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白话译文:呈现五彩的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白话译文: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白话译文:邀请项伯。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白话译文:不敢背叛项王。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白话译文: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白话译文:刘邦在山东时。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白话译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白话译文: 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白话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白话译文: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奸细的谗言。三、词类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军)   白话译文:刘邦驻军霸上。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告诉)白话译文: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3.不可不语(告诉)白话译文:不能不告诉他。B 名词用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白话译文: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白话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四、特熟句式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白话译文: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2.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白话译文: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10万,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此文出自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鸿门宴》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他挟击败秦军主力的胜利余威,带兵进至函谷关,紧闭的关门严重损伤了他的自信心自尊心,因此他遣将击关;入关后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刺痛了他唯我能霸王天下的自负自尊,于是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023-11-20 12:54:353

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二 句式和翻译练习答案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 同“否”。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逮住。这是被动句。“禽”同“擒”。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很多)士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韩信被您逮住的原因。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发觉,暴露),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违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他)有人性,得绢之辱(羞辱),甚于受刑(比受刑罚还要厉害)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罢了),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我)仍然爱惜他(曾经)有功劳,不惩罚他,只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文言文中,遇到用“不”“未”“无”“弗”“勿”“莫”等词表示否定句时,如果宾语是代词,这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谓语之前,这便是所谓例装句。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绢的羞辱比受刑罚还要厉害。4 宋濂正直宋濂尝(曾经)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翼同“翌”,第二天),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是)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真是这样),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好坏,善恶)。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品行好的人)对(回答);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①坐客为谁:在座的宾客是那些人?“为”作判断词“是”用。②诚然,卿不朕欺:卿,你;朕,我。真是这样,你没欺骗我。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朕”置于动词渭语“欺”之前。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过失),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你们,指蝗虫)其(若)有灵(神灵),但(只)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希望)移灾朕躬(我身上),何疾之避①!”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正)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这也是一种倒装形式,为了强调宾语“何疾”,故将它提到动词谓语“避”之前,用“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距离)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比宫内到市场远),而议臣者(说我坏话的人)过于三人(超过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庞葱说):“二个人说集市有虎,大王您相信吗?”在这句话之前,应有“庞葱曰”三字,即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于是(庞葱)向魏王辞行,但攻击庞葱的话(已经)提前到(魏王那里了)。省略了主语和介词结构。③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后来太子结束抵押任务,(庞葱)果然不能进见(魏王)。省略了主语“庞葱”和宾语“魏王”。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安有……乎”,解释为“哪有……呢”,这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下文的“安敢……乎”,即“怎么敢……呢”。 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里行走,哪一种好呢?“孰与”常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那些)当(主持)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为什么还要干那种事)也。 ⑦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③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都)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横渡)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同伴)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一会儿),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已经游过江的人)立岸上呼且号(号叫),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将)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①身且死,何以货为: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币干什么呢?“何以……为”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解释为“要……干什么呢”。10 工之侨为琴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做成)琴,弦(按上弦,动词)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画)断纹焉(在琴上);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用匣子装着)而埋诸土。期年(一年)出之(把琴挖出土),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①献之太常: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这里省略主语“工之侨”,又省略介词“于”,应为“工之侨献之于太常”。下文“使国工视之",省略主语“太常”。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工之侨以之归”。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一年以后(工之乔)把琴挖出土,抱着琴而到集市(去卖)。适,到。这里省略宾语“之”,应为“抱之以适市”,并省略主语“工之侨”。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介词结构“以百金”放在动词“易”之后。“献之朝”,省略介词“于”。⑤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可悲啊!主谓倒装。⑥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岂独……哉”,表示反问。UID232979 帖子351 精华0 积分13755 阅读权限150 来自广东广州 在线时间4 小时 注册时间2002-10-17 最后登录2006-10-4 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 TOP 沈在连 历任版主Member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4-8-5 22:24 只看该作者 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师用)文言句式练习(学生用)阅读下面短文,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划线的句子。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 ),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 )啮,况鞍县( )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 )从容( )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 ),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④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 ),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 )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 ),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4 宋濂正直宋濂尝( )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 ),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 )。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①坐客为谁: ②诚然,卿不朕欺: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 )其( )有灵(神灵),但( )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①!”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 )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当( )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②禁之奈何: ②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 )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 ),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①身且死,何以货为:10 工之侨为琴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 )琴,弦( )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 )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 )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①献之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⑤悲哉世也: ⑥岂独一琴哉:
2023-11-20 12:54:553

鸿门宴判断句

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2023-11-20 12:55:022

高一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是高一语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有关特殊句式的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取之(以)百金   欲与(之)俱(往)   皆陈(于)殿下   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以(之)试人   遂拔以(之)击荆轲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臣侍(于)殿上者   比(于)诸侯之列   敢以(之)烦执事   许君焦、瑕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辞曰   阙秦以利(于)晋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为击(之)破沛公军   加彘肩(于盾)上   沛公欲王(于)关中   为(我)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之)   具告以事(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则与(之)一生彘肩   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置之(于)坐上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珍宝尽有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   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金千斤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给贡职如郡县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   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长于臣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击沛公于坐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籍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何辞为?   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诸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合音词)   贼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4.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族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   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5.坐法去官(触犯)   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回,返回)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形容词)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形容词)   10.此言得之(对、合适,形容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吾功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攻之。(《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因并递承转修假目)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总结:递饼撑转家鹰雄目   附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自然,心系田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浪淘沙,后胜于前;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气干云天,扫尽狼烟;吾辈尽力,而待明朝,幸甚君子,歌以咏志。
2023-11-20 12:55:121

《鸿门宴》的特殊句式

(1)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 ①.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
2023-11-20 12:55:191

秦,虎狼之国什么句式

1.判断句 2.倒装句 5.6.为判断句 7.省略句
2023-11-20 12:55:281

请问谁知道《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鸿门宴》的“详细”的重点句式知识,急用啊,急用!

烛之武退秦师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2.(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3.(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4.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6.(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7.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3.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   5失之所与,不知 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所字结构  1.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荆轲刺秦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取之 ( 以 ) 百金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以(之)试人   皆陈(于)殿下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   秦王购之 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鸿门宴(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希望回答的不会太晚, 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学习进步!!!
2023-11-20 12:55:562

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句型有哪些?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二、考题探究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广东卷)( 2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解析】“奚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相当于“以奚”,即“凭什么,根据什么”。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湖南卷)(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解析】“于斯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应把其放在谓语动词“饮酒”的前面。三、句型介绍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四、复习方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B)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 D、则何以哉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和制订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能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御之”构成假设关系。五、分类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者”、“也” 表判断。(1)“……者,……也”式。 1、子瑜者,亮兄谨也。(00赤壁之战》)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判断句式。主语后面加”者”,表示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附在谓语后,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2) “……者,……”式。1、粟者,民之所种。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3) “……, ……也”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2、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女婿)《左忠毅公逸事》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4、夫战,勇气也。(4) “……者也”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⑴荀卿,赵人。⑵刘备天下枭雄。⑶晋鄙嚄唶宿将。 (huòzè )(4)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5)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以为我年长,就不敢讲真话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练习】1、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项是( ) A、刘豫州,王室之胄。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下面“是”表判断的句子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海瑞言俱是。C、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D、是年谢庄办团练。3、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故木受绳则直。(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是可忍,孰不可忍?(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故事一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5、找出判断句并翻译。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信为本者也。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请观察下列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共同点,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重为乡党所笑不拘于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2.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辨别。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⑸龙逢斩,比干剖。(6)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荆州归顺曹操的百姓,不过被战争形势所逼迫罢了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练习】1、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翻译下面的句子。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 (三)倒装句一、课前热身(导)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06年广东卷,第10题)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shěn)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2、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06年江西卷)(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家人目间 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思考与大体规律小结:1、翻译倒装句式要注意什么?翻译文言倒装句应注意运用翻译五法 (留、换、补、调、舍)中的“调”法。三、考点解读文言文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一种,2005年纳入考试范围,在各省市试题先后出现8次。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单独命题,以选择题出现二是结合文言语句翻译综合考查四、考点知识链接与整合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情况概括起来有两种:前置型句式: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后置型句式: 1、定语后置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2.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⑶忌不自信。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⑸不然,籍何以至此?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D、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E、、“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F、“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练习】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前置句式。  ①何以战?   ②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③日月逝矣,岁月不我与。 ④一言以蔽之。2、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不同的一组( )A、城中皆不之觉。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时不我待。B、皆不可限以时月。C、宁信度,无自信也。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4、下列句式不与其他三项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C、夫晋,何厌之有D、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5、(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6、(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7、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1)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师旷撞晋平公①(2)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③。”师旷侍坐于前④,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⑤。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⑧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⑨。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选自《韩非子》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③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④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⑤琴坏于壁——琴在壁上撞坏。⑥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⑦言侧——于侧言。⑧是非君人者——这不是统治者。⑨除之——除掉他。 判断句:曹操天下枭雄也。巨是凡人。被动句:1、见......于......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主语、谓语、宾语等)倒装句:宾语前置: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3“是”“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利是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023-11-20 12:56:161

《鸿门宴》中的被动句有什么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2023-11-20 12:56:253

跪求鸿门宴特殊句式总结,快!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2023-11-20 12:56:331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已经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通常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几种形式。举例: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1] 1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1)一种是有"者"也有"也"(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如:①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⑤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⑥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⑦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⑧此三者,吾遗恨也。(2)一种是有"者"没有"也"(这样的判断句很少)。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③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①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④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⑤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⑦梁,吾仇也,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⑧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⑨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2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1)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如:①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2)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是")。如: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②今操得荆州,……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③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④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3 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4 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如:①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动句文言文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 其常见类型有:1 这样的被动句,跟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差不多。(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3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 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5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1 定中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解析:(1)"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4)"师"是中心词,前面定语是“彼童子",后面定语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的前后都有定语。2 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宾语提前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③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解析:①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②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③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④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2)疑问句宾语提前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①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②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③客何为者?(《史记·项羽本纪》)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⑤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解析:①是"操何"(带来了什么)。②是"在安"(在哪儿)。③是"为何"(做什么)。④是"有何"(有什么)。⑤是"至何"(到哪儿)。(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功之有哉?(《信陵君》)③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①是"宋国有什么罪?"②是"有什么功劳?"③是"有什么简陋呢?"(4)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③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解析:①"自佐"是"辅佐自己"。②"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宾语的前面。③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3 介词短语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1)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③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④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解析:①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②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③是"皆不可以时月限"。④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2)介词宾语前置句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如: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赤壁之战》)③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④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解析:"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4 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1 主语的省略(1)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①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②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解析:①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②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③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④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2)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解析:①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②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2 谓语的省略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如:(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解析: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3 宾语的省略(1)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语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②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赤壁之战》)③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解析:①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也”。②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③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2)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赤壁之战》)③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如果补读出来,则①是"上使扶苏外将兵"。②是"使相如归赵"。③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4 介宾短语的省略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1)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②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解析:根据上下文来看,①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②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③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④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2)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④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⑥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解析: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①应该是"盖以假寐诱敌"。②应该是"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③应该是"与客坐谈"。④应该是"独守丞与义军战谯门中"。⑤应该是"待吾客与吾俱"。⑥应该是"权以之示群下"("之"代替曹操的战书)。
2023-11-20 12:56:431

《鸿门宴》课文解析

司马迁《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译文】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讲解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 ,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2023-11-20 12:56:512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属于什么句式?

属于古文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原句应为“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出自司马迁的《鸿门宴》。文言文常见的省略主语省略:(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介词省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原文如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赏析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023-11-20 12:57:011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什么意思啊

  1、释义  选自《鸿门宴》,意思是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原文简介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2023-11-20 12:57:346

高一重点文言文翻译

1. 谁知道高一语文必修一二的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翻译】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害处.若:如果;行李:即行吏,出使的人.即行吏;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2.夫晋,何厌之有?【翻译】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呢?厌:通“餍”,满足.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是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动词;阙:侵损、削减;焉:哪里.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秦穆公.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翻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荆轲刺秦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微:假如没有;谒:请.2.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翻译】秦王一定很高兴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必:一定;说:同“悦”,喜欢,高兴.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翻译】不久到了秦国,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读wèi,赠送.《鸿门宴》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明天犒劳士兵,替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为:替.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善:交好.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翻译】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安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婚姻:儿女亲家.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翻译】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 籍:登记,给……登记造册.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我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翻译】现在有人有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因:趁机.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为:被.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翻译】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辞别什么呢? 何辞为:宾语前置,为不翻译,正常语序是:辞何.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翻译】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道:取道;间:抄小路. 10.沛公安在?【翻译】沛公在哪里?安:哪里;整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必修二《兰亭集序》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怀抱;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先前(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赤壁赋》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翻译】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 2. 高一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由于什么有敏感词语,不适合发表,课文原文和翻译无法贴出来,请见谅,或是给个邮箱,给您传过来,下面只是几课的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注释: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国、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 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⑤泛(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若:假如。⑥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⑦以乱整易,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⑧说:通“悦”《荆轲刺秦王》课文注释:(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3)见陵:被 *** 。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5)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 *** 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鸿门宴》课文注释: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桮杓(胜shèng,桮bēi,杓sháo,桮,同“杯”。 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污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5、重点记忆 沛公军霸上(驻军) 古意即为驻军,并非名词作动词。 6、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 3. 高一下册语文古文重点翻译句子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 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后,却不施仁义,(所以灭亡了)。 抬头看天地的广阔,俯身体会万物种类之全。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云朵已经无心出山,鸟儿飞累了而回家。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皋(gāo高):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具体解释找不着)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这句不太清楚 学习是有先后的顺序,不受到年龄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这句不太清楚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这句不太清楚 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4. 晋军( 于 )函陵《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出现.通“现”未尝见天子:看见过.4)迟: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5)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三、两个一般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五、两个状语后置句.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3. 虚词用法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像簸箕一样15) 左右既前 前:名作动,上前16)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使…断6.古今异义:(前古义,后。 5. 高一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由于什么有敏感词语,不适合发表,课文原文和翻译无法贴出来,请见谅,或是给个邮箱,给您传过来,下面只是几课的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注释: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国、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 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⑤泛(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若:假如。⑥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⑦以乱整易,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⑧说:通“悦” 《荆轲刺秦王》课文注释:(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3)见陵:被 *** 。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5)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 *** 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鸿门宴》课文注释: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桮杓(胜shèng,桮bēi,杓sháo,桮,同“杯”。 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污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5、重点记忆 沛公军霸上(驻军) 古意即为驻军,并非名词作动词。 6、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
2023-11-20 12:57:501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此句意思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出自司马迁《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3
2023-11-20 12:58:001

鸿门宴文言句式

鸿门宴文言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是判断句。文言句式一、省略句。如:(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蒙后省(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6)为(吾)击破沛公军(7)毋从(之)俱死也(8)竖子不足与(之)谋(9)沛公军(于)霸上(10)沛公欲王(于)关中(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二、判断句。如:(12)亚父者,范增也(13)此天子气也(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6)此亡秦之续耳(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三、被动句。如:(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9)吾属今为之虏矣!四、宾语前置句。如:(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2023-11-20 12:58:181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类型?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2、若入前为(之)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四)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五)固定句式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二)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四)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六)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2023-11-20 12:58:361

鸿门宴中有哪些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2、若入前为(之)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四)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五)固定句式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二)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四)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六)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2023-11-20 12:58:491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句话中有什么实词虚词,重点句式,词类活用。

重点实词:飨,犒劳。重点虚词:为,替或者给。重点句式:省略句,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2023-11-20 12:59:041

沛公欲王关中是什么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于”,正常语序是沛公欲王(于)关中。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这句话出自《鸿门宴》。 鸿门宴节选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2023-11-20 12:59:101

求《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谢谢大家。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2、若入前为(之)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四)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五)固定句式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二)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四)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六)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2023-11-20 12:59:192

沛公欲王关中是什么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于”,正常语序是沛公欲王(于)关中。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这句话出自《鸿门宴》。 鸿门宴节选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2023-11-20 12:59:321

文言文《鸿门宴》的标准翻译以及句式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的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的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用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方法,来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一、省略句。如: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如例(1)承前省主语“沛公”,例(2)蒙后省主语“沛公”;有时文言句中省略了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例(3),就省略了动词“恐”;有时句中省略了宾语,如例(4)(5),这种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在文言句中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较常见,如例(6)(7)(8),省略的也一般是代词“之”;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例(9)(10)(11)。 二、判断句。如: (12)亚父者,范增也 (13)此天子气也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此亡秦之续耳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的。文言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如例(12),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种形式还有几种变式:“……,……也”,“……者,……”,“……,……者也”,如例(13)(14)是用“也”表示判断(例(14)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例(15)用“者也”表示判断;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或者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即”、“则”等表示判断,如,例(17);此外,有时句尾用语气词“耳”表肯定兼判断语气,如例(1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不过是很少的。 三、被动句。如: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师说》);也有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还有的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例(18)(19);文言中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的很少。 四、宾语前置句。如: (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宾语前置是指在文言中将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例(20)(2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和成语“唯利是图”。 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 (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 (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到前面来。上面的例(22)-例(25)都是这种情况。
2023-11-20 12:59:491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2023-11-20 12:59:561

沛公欲王关中是什么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于”,正常语序是沛公欲王(于)关中。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这句话出自《鸿门宴》。 鸿门宴节选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2023-11-20 13:00:141

过秦论 虚词实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通假字

《过秦论》知识整理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u2022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u2022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u2022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u2022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u2022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u2022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u2022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u2022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u2022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字词 崤函:xiao3 雍州:yong1 逡巡:qun1 镞:zu2 蒙恬:tian2 鞭笞:chi1 隳:hui1 锋镝:di2 瓮牖:you3 墨翟:di2 氓隶:meng2 锄耰:you1 棘矜:ji2qin2 钩戟:ji3 长铩:sha1 度长些大:duo2 chang2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 【题解】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谬、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023-11-20 13:00:252

高中课文《过秦论》

这是全文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词类活用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2023-11-20 13:00:362

求《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谢谢大家。

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告诉)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沛公奉卮酒为寿(祝寿或者敬酒)   B 名词用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道芷阳间行(抄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6、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7、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③故听之(所以,连词)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内   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辞   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   ①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①②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   ①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替,介词;wéi,做,动词)   因:   ①因言曰:……(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之   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8、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023-11-20 13:00:453

荆轲刺秦王课文....急!!!!!!!!!!!高手进 ,在线等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有德行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头颅,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头颅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能听闻到您的教诲!”于是自刎。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它。 在这时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用人做实验,血沾湿衣缕。没有一个不立刻死的人。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舞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对视,于是叫秦舞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很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的背上背着剑!大王的背上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欲与 ( 之 ) 俱 ( 往 )以(之)试人皆陈(于)殿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燕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秦王购之 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文言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重要字音翦(jiǎn)於(wū)期(jī)髓(suǐ)揕(zhèn) 拊(fǔ) 袒(tǎn)扼(è)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陛(bì)慑(shè)惶(huáng) 卒(cù) 提(dǐ ) 眩(xuàn) 遗(wèi)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现出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秦王还柱而走 “还”(huán)通“环”环绕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词类活用【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白】皆白衣冠以送之: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朝】(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古今异义【信】 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今义:书信【涕】 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币】 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今义:年长之人【购】 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义:购买)【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今义:故意【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 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顾】 古义:回头;如:终已不顾今义:照顾,考虑,顾及【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今义:卑鄙的人【穷】 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今义:缺少钱财【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走】 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今义:行走)【提】 古义:读作dǐ,投掷,投打;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提】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今义:垂手拿着【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今义:称中医医生【股】 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今义:量词。【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今义:方位名词)【废】 古义:倒下;荆轲废今义:残废【复】 古义:又,再;如:秦王复击轲今义:往复,重复,复习【深】 古义:刻毒;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历史事件秦王赵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q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作者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 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编辑本段荆轲其人简介 荆轲(? -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河南安阳林州天平山风景区据专家证实是刺秦英雄荆轲的出生地。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往往认为太子丹是个年轻急躁的人,其实不然,他是个半老头。 当年,他去赵国邯郸当人质的时候,已至少有十八岁(否则不至于跑去当人质),而那时秦王政不足八岁。如今秦王政变成了32岁的壮夫了,而太子丹也应该四五十岁,是个老太子了。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秦时涿县人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历史记载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荆轲的部分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行意。……(以下为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2023-11-20 13:00:543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