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因为温度本质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一种体现。
实际上温度高物体向温度低物体传热本质上是分子之间互相碰撞,最后大家的平均动能都一样了,那肯定是原来快的变慢,宏观上就是降温,
分子运动慢得变快,就体现为升温。
- 敬岭
-
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看这个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设想了一个既不向外做工又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通过对热和功在这个热机内两个温度不同的热源之间的简单循环(即卡诺循环)的研究,得出结论:热机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与热源的温差,热机效率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可能的达到100%。即热量不能完全转化为功。
1850年,克劳修斯在卡诺的基础上统一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卡诺原理,指出:一个自动运作的机器,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发生任何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久,开尔文又提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用无生命的机器把物质的任何部分冷至比周围最低温度还低,从而获得机械功。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奥斯特瓦尔德则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
在提出第二定律的同时,克劳修斯还提出了熵的概念S=Q/T,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增加。但在这之后,克劳修斯错误地把孤立体系中的熵增定律扩展到了整个宇宙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热量不断地从高温转向低温,直至一个时刻不再有温差,宇宙总熵值达到极大。这时将不再会有任何力量能够使热量发生转移,此即“热寂论”。
为了批驳“热寂论”,麦克斯韦设想了一个无影无形的精灵(麦克斯韦妖),它处在一个盒子中的一道闸门边,它允许速度快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一边,而允许速度慢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另一边。这样,一段时间后,盒子两边产生温差。麦克斯韦妖其实就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
1877年,玻尔兹曼发现了宏观的熵与体系的热力学几率的关系S=KlnQ,其中 K为 玻尔兹曼常数。1906年,能斯特提出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 T→0 时,△S / O = 0 ,即“能斯特热原理”。普朗克在能斯特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统计理论指出,各种物质的完美晶体,在绝对零度时,熵为零(S 0 = 0 ),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三定律统称为热力学基本定律,从此,热力学的基础基本得以完备。
- 云游索拉里
-
物体的温度是通过分子的碰撞传递热量的。大量分子碰来碰去,分子的平均动能趋于平衡,所以热量的传递是定向的。
从热力学(或整个世界)角度出发从有序到无序是自发的,不需控制,不耗能量。而从无序到有序是非自发的需要能量,需要控制。例如空调就可以将热量从低温处移向高温处。但这要消耗能量并用相应的设备。
- CFKaze
-
上面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了,现在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宇宙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性无处不在。热量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只是千万表现中的一个。潮涨潮落缘起缘灭,无一不是和谐性的体现。就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大家会去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国家也在号召共建和谐社会,就像热传递最终温度相同一样,社会也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发展。
- 神乐1103
-
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等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使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在没有说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热量的传递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一般的单纯热传递),也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必须有做功过程,如电冰箱工作过程)。
- 七秒真人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永节芜贱买断之之耻
-
恩 同意
相关推荐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与静止简介 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介绍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①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的事实。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J.托兰德、P.-H.D.霍尔巴赫、D.狄德罗,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仅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而且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物体自身而在物体外部,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终极原因的结论。②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 “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运动与静止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是人类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更深入具体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的联系。狭义相对论(见相对论)关于质量与速度关系的定律──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和质量与能量关系的定律──没有无能量的质量,质量与能量成正比(E=mc2)就是有力的例证。 运动与静止运动守恒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必然导出运动守恒的原理。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并且互相转化的,但是任何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不变。这一原理在 19世纪 40年代就由德国科学家J.L.迈耶尔和英国科学家J.P.焦耳作出了实验上的证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来。例如 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总是产生1大卡的热能;反之,1大卡的热能也总是产生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这个定律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现代物理学进一步表明,一切不同形式的能──电磁的、原子的、核内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之间在相互转化的时候,转化前后的能量总是一个恒量,都可以用同一单位来计算,这就从一个方面证实运动的守恒。 运动守恒的原理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种互相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永远不会丧失的能力。如果认为物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只有一次偶然地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展现出来,而在此以前或以后则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运动一种形式,那是极其荒谬的。热寂说断言,因为一切运动形式最终都转化为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最后必然均匀地分配到宇宙的一切物体上,因此,整个宇宙总有一天会达到绝对静止的死寂状态;要使宇宙重新运动起来,只有依靠神的推动。这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①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孤立的有限的封闭系统,并不适用于无限的宇宙。②这种理论只考察物质运动的量而忽略了它的质,否认了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能力,并预先假定了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转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 动与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 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等等。 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原子核内质子数没有改变时,它仍然是一定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别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但是在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内部仍然在运动,并且归根结柢要引起它们的质变。因此,静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相对静止 并不是单纯消极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①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成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并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现代科学表明,即使是寿命极短的微观粒子,在其存在的瞬间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也有可以观测和描述的确定性质。②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例如要计算物体的位移,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作为静止的框架;这种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相对的静止是客观存在的。③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在事物的内部生长出新的因素,为事物向高级形态发展准备条件。例如各种社会形态都有相对稳定即相对静止的一面,因而生产力才能在内部发展起来,最后促使一种社会形态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 运动与静止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 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 运动与静止极端观点 形而上学这种观点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东西,不是把静止看成运动的特殊表现,而是把它看成与运动不相容的独立状态。这样,在形而上学者那里就出现了所谓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社会制度、不变的人性等等荒谬的观念。 相对主义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认宇宙间有任何确定的事物。这两种观点都已被实践和科学所驳倒。 猜你喜欢 1.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2. 政治必修4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梳理 3.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哲学之运动与静止 4. 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试卷含答案 5. 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6. 高中政治必修4课本重点内容 7. 2016高考政治考前辅导知识 8.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整理2023-11-20 08:44:531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四章)
【 #自考# 导语】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备考漫漫长路, 和你一起默默地走下去。以下是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客观基础。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决定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根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须把握“中介”、“差别”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别,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别;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互相过度的。因此,具体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差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伸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科学的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如实地把事物、过程当作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 “系统”,一般被规定为“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或“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实质上是泛指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整体性特征,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表现为:第一,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第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亦称为“系统质”。 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保持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顺序性。 最后是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即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组织化程度高即系统性强的事物,其内部结构优化(严密、有序、高效)的程度也就越高。 系统的上述特征显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深刻性和具体性。构成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化原则等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体现。 “条件”是普遍联系范畴的具体化,它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普遍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共性、普遍性,条件则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个性、特殊性。 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同时,条件具有可变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条件和创设条件。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变化、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方面,它们表达的是对同一对象世界客观本性的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事物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任何运动都存在于、表现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运动就意味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的现实表现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意味着运动。普遍联系和运用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性质,也体现了它的辩证法全面性特征。 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运动、变化、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变化也是运动,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一般内容,即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就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即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特别是指一种上升运动。 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 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 世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实际上是指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和过渡的问题。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有三种方向的运动:〈1〉单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变化;〈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3〉上升的运动,即同下降相反的变化。 单一水平的转化带有局部的、暂时的性质。其实质上是处于另两个方向变化的从属地位的一种过渡性、准备性的状态。下降的运动不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发展的主导趋势。上升的运动,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趋向和主流。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实世界发展方向性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现实世界中运动变化的多向性与定向性、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之间的统一,从而全面地、辨证地阐明了发展的总体方向性特征。 首先,肯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并承认具体变化方向的多阳性。 其次,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上升、前进也不是单一的、鼓励的过程,它还伴随有第二个分支即下降的、后退的过程。 再次,发展中的上升、前进也不是绝对的、直线式的,而是包含着局部的或暂时的倒退、停滞在内的曲折前进的运动。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 关于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过程”范畴和“系统”范畴一样,标示着人类对于世界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认识的深化。“系统”侧重于揭示世界的联系,而“过程”则侧重于揭示世界的发展。“过程”范畴是包含存在、时间、空间、结构、层次、运动的方向等等在内的总体性的辩证法范畴。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辨证唯物论的过程论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第二,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第三,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思想贯彻到底,就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不可抵抗的规律。一切过程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足见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所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适合于它存在的历史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扬弃了旧事物的精华与糟粕。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为社会生活演化的进程所肯定。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范畴与规律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而实现和战线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各个基本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则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即规律性。 在唯物辩证法学说里,范畴和规律没有实质的区别。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而规律(科学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规律实际上就是范畴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一个范畴体系,也是一个规律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其中,质和量、对立和统一、肯定和否定等范畴所揭示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的三个规律主体——质量转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理由是: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辨证认识的实质。 总之,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决定论是人类探究万事万物何以如此的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承是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 决定论作为一种理论和学说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深化的。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即自发决定论(不系统)、机械决定论(不彻底,导致预成论、宿命论、唯心主义目的论)和辨证决定论的形态。 马哲所主张的是辨证的决定论原则。辨证的决定论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辨证的理解。它首先是一种决定论,即承认事物和过程的存在、运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同时,它对客观决定关系的理解又是全面的、辨证的。它立足于物质形态及其普遍联系形式的无限多样化的基础上,既承认一般的、普遍的决定关系,又指出这种一般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特殊和个别而存在的,因此不把某中特殊的决定关系混同于一般。辨证唯物论的决定论原则的确立,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又一块坚固的基石,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2023-11-20 08:45:001
能量守恒就是能量转换???
亦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普遍规律。它可表述为:在自然现象中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在总数值不变的原则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由一物体转给另一物体。这就是说,物质运动的任何一种形式,如机械的、光的、电的、磁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等,都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另外一种或几种运动形式,而作为物质运动量度的能量,在转化前后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笛卡儿在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的运动的量是永远一样的。这就阐明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基本思想,但笛卡儿所说的运动量实际是指动量,这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在表述上存在的缺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大机器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德国物理学家迈尔和赫尔姆霍兹,英国的物理学家焦尔和格罗沃,丹麦的物理学家柯尔丁等人,都通过各自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这一普遍规律,并精确测定了能量转化的定量关系“热功当量”。但由于他们受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束缚,片面地用“力的守恒”来表述能量的守恒和转化,这是不确切的。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是恩格斯。他对能量守恒和转化问题作了深刻而透彻的分析,指出应当把它叫做“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他说:“如果说,新发现的、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十年前还仅仅概括为能量守恒定律,仅仅概括为运动不生不灭这种表述,就是说,仅仅从量的方面概括它,那末,这种狭隘的、消极的表述日益被那种关于能的转化的积极的表述所代替,在这里过程的质的内容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权利,对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也消除了。”(《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使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原理获得了自然科学的证据。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5—176页)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十九世纪三大发现”之一。2023-11-20 08:45:118
边缘学科的产生
边缘科学(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边缘学科的生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重大的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在研究过程中,便在这些相关领域的结合部产生了新兴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技术经济等。另一种情况,是运用菜-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领域的问题,也会形成一些边缘学科。诸如射电天文学和天体物理等。由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新学科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所显示的突破原有学科界限的新趋势,在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指出,原有学科的邻接领域将是新学科的生长点。此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原有基础学科相互交界的领域产生出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不仅在相互邻接领域,而且在相距甚远的学科领域之间由于交叉和渗透,也不断产生出新的边缘学科,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门类之间,也不断产生出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是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反映,它们越来越深刻地展示出自然界的动态过程。边缘学科不但有助于理解各门学科的联系,而且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每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实质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例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的研究使我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及遗传机制认识得更加清楚了。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表明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20世纪 40年代以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也可以看作是科学发展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断出现的边缘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大大扩展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揭示了自然界新的奥秘,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并且可以引起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观念上的深刻变化,给予社会实践以巨大的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发展,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如进化金融学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边缘科学,进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此外,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发展,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如网络语言学就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有机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由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首先提出,并受到学界关注和肯定。2023-11-20 08:45:281
马原简答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事物,物质是世界的最基本的实体,一切存在着物质形式。物质是一种具有运动形式的存在,不存在静止的物质。物质的运动是不断发展的、变化并且可观察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物质的存在是运动的象征。物质的运动是驱动物质发展的内在原因,动力和能源。物质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包括机械运动、化学反应、生命运动和物质创造物质的主体意识的意识和语言的运动等。这种关系在物质内部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中都得到了体现。例如,物质内部的质量和能量,随着物质的运动在不同形式之间发生相互转化;而物质的碰撞、摩擦、化学反应等,都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外在形态之一。物质的运动和物质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体现。2023-11-20 08:45:42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5种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运动规律,又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第二,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的观点。运动与静止:1、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有2种情况:第一,相对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它使事物呈现出多样性;第二,它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第三,它是理解和衡量事物运动的尺度。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全体,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只讲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只讲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动论。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空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时空的相对性是由非欧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论证的。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第一,时空的无限性是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就具体事物而言,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第二,无限由有限构成,存在于有限中;有限包含着无限,不断地趋向于无限。2023-11-20 08:45:57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什么关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是科学体系的三大支柱。1、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哲学社会科学。2、社会事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事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规律;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3、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而社会科学是主观的,同时也是有不同立场的。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图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超自然的方式,其实建立于敬畏宇宙自然本身。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扩展资料:自然科学可分有机自然科学和无机自然科学两类。一切生物科学,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学和人类学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部分属于第一类;宏观和微观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属于第二类。随着愈来愈多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式的发现,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甚,而且两大类自然科学的界限逐渐被突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的新的极其广泛的联系和规律不断被揭示,从而不但出现了像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样的横断学科,而且还从基础自然学科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应用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科学分类结构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文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科学2023-11-20 08:47:191
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叫能量?
能量 "能量"在物理中的意义:能量是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 举一个例子而言,我们观察一个质量为1kg的固体的能量: 假如我们在研究经典力学而只对它的动能感兴趣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就是我们要将它从静止加速到它现有速度所加的功的总和。 假如我们在研究热学而只对它的内能感兴趣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就是我们要将它从绝对零度加热到它现有温度所加的功的总和。 假如我们在研究物理化学而只对它所含有的化学能感兴趣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就是我们在合成这个固体时对它的原料加入的功的总和。 假如我们在研究原子物理而只对它所含的原子能感兴趣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就是我们从原子能为零的状态对它做功、使它达到现在状态的功的总和。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反过来的方法来定义这个固体所含的能量,举两个例子: 该固体的内能是将它冷却到绝对零度所释放出来的功的总和。 该固体的原子能是将它所含的所有的原子能全部释放出来的功的总和。 等等。 可见,能量虽然是一个非常常用和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非常难定义的物理概念。事实上,物理学家一直到19世纪中才真正理解能量这个概念。在此之前能量常常被与力、动量等概念相混。有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使用过一个称为“活力”的、与能量非常相似的概念,其意思是一种使物体活泼起来(动起来、热起来)的力。英语中的能量一词energy是两个希腊词的组合:εν是“在……之中”的意思,εργοs是“功、劳动”的意思。加在一起 en-ergi 就是“加进去的功”的意思。 在物理学中,能量是最基础的一个概念之一,从开门的经典力学到宇宙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能量总是一个中心的概念。 一般在常用语中或在科普读物中能量是指一个系统能够释放出来的、或者可以从中获得的、可以相当于做一定量的功。比如说1千克汽油含12千瓦小时能量的话,那么是指假如将1千克的汽油中的化学能全部施放出来的话可以做12kWh的功。 能量在物理中的符号一般是E,其国际单位是焦耳J。除焦尔外常用的还有千瓦小时kWh和卡cal:2023-11-20 08:47:353
物理问题
现实生活不是理想状况能量会损失,所以不会成功的.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的,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能量的总和不变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 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 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 永动机的启示 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的失败,制造永动机美好梦想的破灭,对于每一个寻找永动机的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反思这一失败的探索过程,它从反面给人类以启迪,一些科学家从这一否定的结论中开始思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不是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条法则,它使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方面的思考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线索之一。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 Helmholtz,1821-1894)就是从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事实入手研究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的。他在论文中写道:“鉴于前人试验的失败,人们不再询问我如何能利用各种自然力之间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来创造一种永恒的运动,而是问道如果永恒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在各种自然力之间应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 还有另外一种非常美妙的幻想,它并不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假如能把空气或海水里的热能,通过一种巧妙的机器,全部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机械功,这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发明这种机器的想法,比起前面要凭空产生能量的想法聪明得多了。如果这种机器真能发明的话,还有另一好处,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种东西里面的热能取出来做功,同时还会使这种东西的温度降低。这样,我们可以在海洋上设置一些巨大的工厂,利用海水里的热能,来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利用它来发电,一只轮船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热量,不必烧煤或烧油,就能到世界各地去航行,这岂非美事!这可称作第二种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它可以表述为:“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热机不可能有100%的效率,它要在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一部分热量变为有用功的同时,把另一部分热量放到低温热源。 追寻永动机的失败经历,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失败的经历也有积极的科学研究价值,永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启发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成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考线索之一;其次,要依据科学规律办事。历史上追求永动机的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种良好的愿望,也不是他们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由于他们做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在人们还没有认识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之前,对那些寻求永动机的努力遭到的失败,我们只能感到遗憾,但是,如果在今天还有人去设计永动机,那他就是愚蠢的,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也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永动机骗局 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即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历史上著名的永动机骗局有:△自动轮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 △王洪成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他本人也因此入狱。 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他不顾众人异议,在所内潜心研制永动机,十分有名。最后当然仍以失败告终。永动机的原理。永动机磁力就是力。做一个实验。在一根棍子的两端各装一块磁铁。把棍子装在一架子上,让棍子可以转起来。然后在磁铁的下面装磁铁,左边的让磁铁向上运行,右边的让磁铁向下运行。我们可设计磁极来实现这一运动。1、永动机幻想的破灭 历史上有不少人企图设计一种机器,它不消耗能量,却可以不停息地转动甚至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动机。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例如: 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得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得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得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大约在1570年,意大利有一位教授叫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磁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的,只要认真想一想,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 “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 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 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 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有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 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2023-11-20 08:48:172
1.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静止:(1)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它包含两种形态: a.物体的位置相对不变b.一定时间内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保持性质的稳定. 3.相互关系: (1)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注:(1)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的共同错误: 它们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3)相对主义的错误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2023-11-20 08:48:241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如何转化的?
运动和变化运动包括一切变化。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一切变化都是运动。运动和变化的区别在于,运动是最一般的范畴,而变化相对来说是具体一些的范畴。揭示了运动的具体内容后,将侧重于揭示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变化,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变化既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前进性运动,也有旧事物暂时战胜新事物的倒退运动;既有事物量的变化,也有事物质的变化。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程度和发展顺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运动基本形式。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物理运动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和运动。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运动形式的理解更深入了,人们将如何对各种运动形式进行更新的划分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恩格斯对运动形式的原则划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运动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例如,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物体通过磨擦和碰撞可以生热、生电、发光,这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运动通过热力机,电通过电动机,光通过光压的作用,都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任何运动都不会从无到有,也不会从有到无,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2023-11-20 08:48:451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介绍如下: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精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指的是物质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四类:本质上的运动,如产生和消灭;数量上的运动,如增加和减少;性质上的运动,如冷变热,湿变干;位置上的运动,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还不能认识到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位置移动)一种形式,不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2023-11-20 08:48:561
运动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运动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四类:本质上的运动,如产生和消灭;数量上的运动,如增加和减少;性质上的运动,如冷变热,湿变干;位置上的运动,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还不能认识到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位置移动)一种形式,不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空间和时间是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内部过程的时间持续性会延长,而物体沿着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缩短,这种时间的延长和空间的缩短是相互联系的。广义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和时间对运动着的物质的依赖性。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场越强,那里的空间便越弯曲,时间也就流逝得越慢。相对论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已经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实验所证实。2023-11-20 08:49:391
论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说明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毛泽东《矛盾论》 “一个运动形式是从另一个运动形式中发展出来”的,“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各种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本质和规律,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区别,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思维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人们经常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就是指的思维运动与其他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社会的一切物质运动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思维运动,科学理论工作者就是在主要地从事着这种转化工作。科学理论作为思维运动的成果又会通过实践转化为各种现实的物质运动,广大的劳动者、技术工作者以及一切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就是在主要地进行这种转化。关于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道理,很多人都清楚,我们在此不须赘述。只是强调一点,就是这种转化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赖于实践。没有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作桥梁,这种转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能动的实践是思维运动与其他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必要环节。人类历史已出现社会主义;人类已登上月球、顺利向火星和宇宙更广阔的领域进军;互联网的普及,基因工程在各有关领域的发展,克隆动物的出现,超导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人类在思维运动与其他各种物质运动转化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 不必进行更多讨论,已经完全可以看清,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只要具备一定条件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同物质运动形式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物质运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绝对的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2023-11-20 08:50:071
物质有哪几种运动形式?力与运动又有什么关系?
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力,力与物体是紧密相连的,脱离物体而谈力是无意义的。物体与物体之间即使不直接接触,也会发生力的作用。比如,太阳和地球之间发生的引力作用就没有直接接触,两块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并没有直接接触。在物理学中,力有三大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及方向,还有作用点。在物理量中,力是矢量,即拥有数值大小及方向,而标量就只有数值大小,比如质量就是标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力有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物质的结构及运动变化都是由力决定的,比如各种化学物质就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宇宙数量众多的星系就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力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力以很多形式存在,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力分类是必要的。通常我们把力分为性质力与效果力两大类,效果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定义的,性质力是按力的性质定义的。效果力一般都可以由多种性质力承担。性质力主要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效果力主要包括: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斥力、浮力等。基本力就目前人类所知,自然界中一共存在4种基本相互作用,或者说是4种基本力。它们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以及引力。强核力: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弱核力:引起阿尔法、贝塔及伽马衰变的力;电磁力: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吸引力。这里必须提一下,引力有别于其他三种力,在相对论中,认为引力其实是时空弯曲。有质量的物体会使时空弯曲,以至于光也会走曲线。物质的运动形式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宇宙也将失去活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放在桌上的苹果,在我们看来它是静止的,但若放大了来看,其内部的分子却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地球、太阳、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及转化。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基本粒子运动等。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一切运动形式都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就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比如布朗运动),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电磁运动与电流、磁场、电磁波等有关,总之就是包含一切电磁现象,基本运动规律遵守麦克斯韦方程。基本粒子运动是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其运动规律有别于宏观物质,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由于机械运动是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下面我来详细讲解一下。通常我们所说的运动,不作特殊说明时,都是指机械运动。简单来说,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机械运动的形式多样,按照运动方向的变化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按照运动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其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形式。机械运动还可以分为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种基本形式,其它形式的机械运动还有滚动、摆动等。力与运动的关系早在古希腊时代,先贤亚里士多德就思考过这个问题。通过观察,他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比如推着一个箱子走,当我们停止推动时,箱子也就停下了。从经验上来看,力似乎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代,近代科学也开始萌芽。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科学实验正式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进行了探讨。左右两个斜面组成一个V形(如图所示),当钢珠从左边斜面下滑时,如果接触面没有阻力,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不会产生能量损耗,钢珠必然会在右边斜面上爬升到同样的高度。如果将右边的斜面水平放置,由于钢珠无法达到原先的高度,钢珠将永远运动下去。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认为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笛卡尔后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并做出了补充,认为如果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不仅会永远运动下去,而且还会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牛顿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并首次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了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创了经典力学。在伽利略之后,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和理论推导成为了主流的科学研究方法。人们发现,纯粹的经验和观察有时并不靠谱。为了发现科学规律,科学家们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牛顿在巨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发表在其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上。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皆具有惯性,所谓的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也就越大,质量可以用来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更专业一点就是力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在一定作用力时,加速度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同样的推力,质量越大所能产生的加速度越小。更深刻一点就是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被改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必然会受到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平衡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要注意区别。?总之牛顿运动定律就回答了两个问题:力是什么?力有什么用?拓展一下,经典力学只适用于描述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很少有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所以用经典力学就可以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对于微观世界,则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对于高速运动(接近光速)的物体,则需要用相对论力学来描述。好了,后面还会介绍更多物理科普知识,欢迎关注。2023-11-20 08:50:186
什么是能量?能量怎样转化为物质?
精.气!转化成神。 能量是一种心力,一种愿望。 一种每个人想要活的更好,追求被尊重、被认可、自我价值,追求优越感的内驱力。 什么是能量?能量是有型动态体产生的非平衡变化几何造型动态转移传递量,是人为对物质的局限认知,站在自然角度能量依然属于物质范畴。什么是物质?物质是自然界一切存在或有的称谓。其中具有相对稳定几何运动造型的称谓有型物质,不具有相对稳定几何造型的称谓无型物质,有型构成色相大千世界物质体,无型构成互为承载互为介质的空间动态。 人类对一切存在或有的感知描述称谓自然或叫做宇宙,其本质就是存在,物质就是存在的具体表现者,物质的存在方式就是运动,运动是演化的型态展示,其质与性的物理观测都是时刻实在,过刻即无,因此物质就是自然界一定运动规模的动态几何造型运动过程态。 能量在自然界里依然是物质范畴,是构成空间存在的基础,自然界的任何空间点位上时刻都有无穷多的能量动态通过此点,空间就是由这些点共同组成的存在场所。现代主流对能量的称谓是指具体物质体发生的几何造型变化量,说具体点就是构成有型动态体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型态改变的量,这基本粒子体就是电子,由于构成电子的是正反强势收缩动态耦合体,是天体的非平衡压强动态耦合,电孑发生型态改变就是动态平衡的非平衡回归。 能量是物质的运动状态的度量,是人们规定出来的事物,能量决定着物质运动的态势,这种态势只能在碰撞接触中改变状态,能量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必然伴随着实体的运动而变化,能量不能独自脱离物质本身而存在,所以不能与物质的质量转化, 能量是物体具有对它物作用的能力的度量。 常规能量是不能转化为物质的,而只能在各个物体之间转移和各种能量形式之间进行相互转化。 必须是极高温度的能量(比如宇宙大爆炸瞬间),在扩散冷却时,能量才可能会转化为物质。 如果让光进入一个以光速在缩小的时空,那么光线就等于是停住,光线进入黑洞后就是这样。 如果把物理学上真空用能量推动出时空膨胀,应该能产生物质。但是我们现在只是处在这个时空,无法跳出这个时空,无法到达物理学上的真空。如果真能到达其它时空,那一定会有惊奇发现。 扩展资料: 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简称“能”。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 对应于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量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转换。在机械运动中表现为物体或体系整体的机械能,如动能、势能、声能等。 在热现象中表现为系统的内能,它是系统内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能量的总和,但不包括系统整体运动的机械能。 题主好,说的有问题还望谅解! 光子的质量很小,速度很快,质能方程将质量与真空中光速的平方作积加以联系,称为能量! 而真空中光速可以作为一个宇宙常数使用! 而力的作用和传递需要能量!由此推断能量与力存在关联! 宇宙空间处于真空状态,光和引力在其中可以说无限传播! 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可以假设光子以不断激发的形式传播,而被激发的物质为暗物质! 光的波动频率即为激发频率! 这样的无限激发等效于单个光子的无限传播! 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认为是暗物质中的光速! 不同介质中的光速不同,可以说是不同介质的内部纠缠力不同,即能量密度不同! 能量与空间的比值作为能量密度,由此可以判定原子的能量密度相当低!而光子的能量密度非常大,但是不会大于暗物质的能量密度! 引力同样在暗物质中传播,根据力的互相作用原理,力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相互作用,同样受限于物质能量密度!引力的传播速度不会大于光速! 如果光子能够从暗物质中激发出光子,那么暗物质中相应的应该还有另一种姑且称为黑子的物质!而引力传播依赖的正是黑子! 假设黑子和光子构成暗物质,二者占用同样的体积,极性相反,但是能量密度相同,则可以判定暗物质能量密度为光子二倍!但是宏观不可测不可用! 暗物质本身处于湮灭状态,不可观测!宇宙中到处是暗物质。 光的传播使得大量黑子短暂的处于游离状态!而引力的传播又将大量的光子置于游离状态之下!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恒星的质量远大于行星,因此,无论其引力还是电磁波辐射,都大大强于行星!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重力加速度可以看作是地球特有的能量密度常数,并且在地球不同地点,这个常数会有微弱差异! 理论上,地球引力也会不断的激发黑子,但是由于自己的引力太小,被太阳引力所掩盖!具体反应到视觉即地球不发光,而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 光的强度与引力强度都和能量密度有关!但是都会衰减,衰减的能量转化为湮灭状态的暗物质,被游离的光子或者黑子所吸收!产生著名的红移现象! 宇宙空间是扭曲的,因为大量的光和引力会破坏暗物质稳态,产生弥漫于宇宙的暗物质激波!这样的激波会不断的欺骗我们的感官! 这种空间的扭曲,越靠近大型天体越严重!因为处于大型天体原发状态的光和引力能量极强,假设光子和黑子作相反方向的自旋,则太阳外围应聚集大量游离黑子,这些游离黑子难以突破太阳聚变反应爆发出的强烈光子层!只是在外围进一步帮助引力的传播和促进光子的激发! 小到粒子,大到天体,如果自旋停止,意味着死亡或者湮灭! 星系在自旋,宇宙是否也在自旋?黑洞到底是什么? 如果宇宙一开始是混沌状态,则只有湮灭状态的暗物质!则整体上没有能量可言! 这种死寂的湮灭状态会不断的因为内部暗物质的互相交换而导致能量密度变化!原来没有能量可言的混沌转变为具有交换能和结构能的非混沌状态!由稳态走向非稳态!能量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可以说是稳态能转变成带有结构性差异的非稳态能!即结构本身蕴含能量! 当这种现象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稳态的量变引起质变,内部逐渐增加的游离黑子收缩一团,而光子大量的被交换到外部,一部分被甩出去,一部分被黑子球吃掉并被从反方向抛出! 最终形成从俯视角度看的银河系般轮盘模样,从侧视角度看的纺锤体模样!反转的黑子球最终形成黑洞,而正转的光子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与外围暗物质互相作用,聚沙成塔,组成原子核基本粒子! 即黑洞中不存在原子,原子会被撕裂成光子和黑子,原子只有在光子大量聚集并高速碰撞的时候与暗物质互相作用才能产生! 而围绕黑洞的星系其实是处于一个稳态,不断的有新生原子和被黑洞吃掉并最终吐出光子的原子! 这种过程持续久远,最终会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快,黑洞不断缩小但是质量不断增大,其巨大的质量和引力使得吐出的光子和新生的星球距离中心越来越远,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小孩,有少年青年中年也有老年! 不断增大的星系会彼此作用并合并,最终产生空间更小质量更大的黑洞和无数碰撞后的天体碎片以及暗物质、强可见光、游离黑子、宇宙尘埃、不可见的电磁辐射! 光子面对黑洞,仿佛就像小孩面对群狼,被无数黑子不断的争抢又被不断的抛弃!一切都无法自主!单个的光子即使运气好,可以被某些糊涂的暗物质带出来,也没有其它光子有能力顶替它去黑洞走一趟!这个过程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光的直线传播性以及反射和折射,如果没有光子的自旋和黑子的反方向自旋,则很难发生!二者互相促进传播以及定义传播的方向! 宇宙的诞生从黑洞、恒星、行星来看,有着能量密度的分化和发展现象,行星的形成应该晚于恒星,行星是恒星的产物!恒星最终会消亡,而取代它的是较小的黑洞! 这种黑洞最终会向中心黑洞靠近,并被中心黑洞捕获!在这个捕获的过程中,同样会伴随许多天体的消失和新生,以及引力波动、暗物质流、空间扭曲! 随着这些较小黑洞的加入,中心黑洞的能力越来越强,它可以将光子的自旋速度不断加快,更高能级的光子终于可以摆脱黑子的束缚,它不在受至于暗物质中与黑子的结合,而是以某一个角度与较低能级的光子发生高速碰撞!如此聚变式成长,终于具备了形成正物质粒子的条件! 原子核带正电,围绕其旋转的是负电子!这个负电子不单单忠诚于某一个原子核,而是可以在各个原子核间彼此交换跳跃!而这个原子运转系统却又可以被黑洞撕的粉碎,最终化为无数光子和黑子! 负电子应该是诸多黑子的集合体,其在原子核的形成过程中,被高能光子捕获!等光子集合体形成后又无法逃脱,被一起打包成电子参与原子的运转! 即地球上,黑子无法单独存在,要么以暗物质存在,要么被原子核捕获作为电子的一部分! 如果说物质由原子构成,那么构成原子的基础粒子应为具有自旋运动的能量!这些能量不自旋就没有力的属性,一旦自旋,具备力的属性后就可以称为物质! 而具有自旋运动的物质也就具有了运动的方向性和稳定性,质量因此具有了意义! 质量本质上是反应物体的原始光子构成数量!而光速正好是光子的变体暗物质具备的基本属性!暗物质本身没有质量也没有速度,因为宏观上它不自旋!但是它具有被光子激发和产生新光子的能力! 根据向心力公式和加速度公式,可以推出能量的宏观意义,即构成物质的原始光子的数量与其自旋向心力和自旋半径作积! 从这个角度看,任何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可以化为一束光! 从目前观测的宇宙来看,只要有光,就必定有黑子!反过来却不是! 因为大量的光子转化成了物质!而与之匹配的黑子一部分聚集于恒星表面,一部分作为电子的组成部分,一部分处于宇宙中与暗物质共存! 光子有辐射,黑子同样有辐射!二者都会带来暗物质扰动!但是探知黑子实在太难!我们无法分离电子,无法靠近太阳,无法通过观测引力传播速度和引力波长的变化来探知黑子!更加无法接近黑洞! 关于能量的终极解决之道:保持觉知、心无挂碍、活在当下! 一切为能量,食物是能量,物质是能量,财富是能量,能量的触发: 1. 太阳、月亮、大自然。 2. 新鲜的水果、蔬菜食物。 3. 疏通身体经络。 4. 散步,跳舞,游泳及各种运动。 5. 在你的家里放置鲜花。 6. 熏香。 7. 舒缓悠扬的音乐。 8. 励志视频,电影 9. 灵性的书和文章。 10.冥想。 11.感恩拥有的一切(非常重要) 12.婴儿、孩子和宠物动物的陪伴。 13.洗澡。 14.花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15.珍爱身体,成为一个 健康 的人。 16.尊重你的“心”,让心享受。 17.充足的休息和放松的时间。 18.不评判。 19.对生活乐观和信任。 20.与有灵气的指导者连结。 21.微笑与欢笑。 22.每天拿出时间独处。 23.与散发爱与和平振动的人在一起。 24.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25.用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 最简单的就是大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比如说食物,食物就是能量,通过胃与肠道转化成物质。。。2023-11-20 08:51:121
什么是自然界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形式之一?
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023-11-20 08:51:423
马哲课上讲物质和意识那块儿的时候有提到物质的五种运动形式,哪五种?
马哲是吧??5种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机械运动 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它是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一种。例如,地球的转动、弹簧的伸长和压缩等都是机械运动。而其他较复杂的运动形式,例如,热运动、化学运动、电磁运动、生命现象中都含有位置的变化,但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热、光、电磁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生命运动--例如植物生长、生物遗传变异等社会运动--时代变迁、风气变化等,是最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2023-11-20 08:51:514
运动的含义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 1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 “天理”等客观精神。 ( 3 )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 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依次为: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 不可混淆, 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 也不能把低级的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的运动形式。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首先, 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 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 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 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4 )静止的含义 静止具有相对性, 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 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 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 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 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 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永恒的。这就是说, 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②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 6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 7 )反对两种错误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 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 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 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 诡辩论和不可知论。2023-11-20 08:52:122
自然界所有物质的运动包括哪些形式
按照恩格斯提出的分类原则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物质运动可分为物理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物质客体及其内在矛盾不断复杂化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物理运动 各种非生命物质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基本粒子运动.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而不断地产生和湮没.例如,由正、负电子对湮没为光子,或者由光子产生正、负电子对;通过粒子高速度地碰撞而相互转化;在强力的短程作用(10-13cm)下通过质子和中子交换正电子而结合为原子核.②原子-分子运动.原子核和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形成化学键(见化学键理论),从而结合为分子(包括有机分子)和晶体.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造成化合分解运动.原子-分子的这些运动决定元素的各种化学性质以及伴随的物理现象.③地球物理运动,包括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海陆变迁、造山运动、气象变化等等.④天体运动,即在引力相互作用及其他作用力之下各级宇宙系统即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在演化的现有阶段上在引力场中所维持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初级的、简单的运动形式,是物质客体的空间位移.这种空间的位移又是一切物质所普遍具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表现为等速的或变速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旋转的或摇动的等等. 生命运动 生命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多分子系统的存在方式.现有生命科学材料认为,生命是有机小分子在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单体,再组成生物小分子以至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直到形成多分子系统.有了结构和催化功能,才真正实现了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的飞跃.这种运动形式的主要表现有:①生物的新陈代谢,即同化异化的过程.一切生命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更断,再生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获得稳态,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物个体的生存.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任何物种都要通过遗传物质 DNA,以密码的形式传递遗传信息,进行自我复制,由此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决定生物个体再现上一代的性状,以保持物种的延续性,从而维持这一物种的存在.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由于遗传密码置换“错误”而发生突变,其中产生的不同蛋白质引起性状的改变,并经过自然选择而保持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最终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新种的形成.现代生物学的某些材料还表明,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并不一定受自然选择的控制,它可能只是中性突变经过遗传漂变而积累的结果(见中性学说).③生物反映,即有机体与外界交换信息进行反馈调节的过程.随着生命有机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种反映活动也从刺激感应、感觉发展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低级生物通过刺激感应保持高度选择性,以利于生存;高等动物分化出专门感官和神经系统,更生动地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人的思维活动在生理上表现为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反映外界变化的观念,以便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此外,生物不是孤立的个体,它生活于一定群体和生态环境之中,因而生命运动又总是表现出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至于表现为整个地球上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形式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和状况一般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后者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规模和速度.在阶级社会中,这一对矛盾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先进阶级总是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通过社会革命而取代反动阶级统治,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研究运动形式的意义 物质运动的各种基本形式之间乃至一切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而在转化前后它们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守恒的.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在低级形式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而也总是把低级形式包括在自己之中,因此不能象生物学中的活力论那样把高级形式神秘化.但是高级形式又是经过改造的具有新质态的形式,所以也不能象还原论那样把它们归结为各种低级形式. 对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划分,原则上也是科学分类的基础.不了解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就找不到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就无法真正把握事物.2023-11-20 08:52:201
物体运动的三种基本方式是平动转动和什么
物体运动的三种基本方式是平动、转动和振动。平动也称平移,平行移动。是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刚体的一种最基本的运动。运动物体上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直线,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这种运动叫做“平动”。在同一时刻,运动物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因此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可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作为质点来处理。振动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总体分为宏观振动(如地震、海啸)和微观振动(基本粒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一些振动拥有比较固定的波长和频率,一些振动则没有固定的波长和频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振动时能够让另外一个物体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共振现象能够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和危害。不同的原子拥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发出不同频率的光谱,因此可以通过光谱分析仪发现物质含有哪些元素。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指的是物质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四类:本质上的运动,如产生和消灭;数量上的运动,如增加和减少;性质上的运动,如冷变热,湿变干;位置上的运动,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还不能认识到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位置移动)一种形式,不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2023-11-20 08:52:291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征
物质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思考, 以便较准确地理解它。第一, 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 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运动表明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个观点。首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在这里又提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的问题。“ 唯一特性”和“ 根本属性”的区别,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区分。第一, 含义不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客观实在”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当我们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时, 物质概念的内涵只能是指“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因此, 只有这样的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正如列宁所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因为, 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绝对静止、不作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 如运动的可知性、永恒性等, 离开了运动属性, 物质本身就不会存在, 也就谈不上物质的别的属性。第二, 地位不同。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 , 是物质的最高、最普遍、最根本的特性。物质的一切其他特性总是体现着物质的这一根本特性它必须符合这一根本特性, 决不能违反这一根本特性。我们的“ 客观实在” 的物质世界, 是有结构、有层次、有丰富特性的世界。不管结构多么复杂, , 层次多么丰富, 特性多么多样, 它们总是“ 客观存在”的, 不能脱离客观实在性而存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早在年以前, 恩格斯就深刻研究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现代科学的发展, 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承担者的思想。因此, 离开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就谈不上物质的运动。第三, 回答的问题不同。物质的“ 唯一特性” , 是在研究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问题时提出来的, 它所回答的是物质的本原问题。物质和意识相比, 它只能有一个特征, 即“ 客观实在”性。只有物质才具有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而意识则依赖于物质, 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 根本属性” , 是对于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 它所回答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问题。运动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第四, 表现形式不同。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 , 就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 就没有它们的客观实在性,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 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的, 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运动, 也不能使运动化为乌有。第五, 意义和作用不同。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就在于它的“ 客观实在”性。这一结论永远不会被推翻, 只能为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证实和丰富。只有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才能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 也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分开来。坚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 对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唯心主义往往把物质和运动分开,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总想把运动看成精神力量的运动, 视为神灵的运动形而上学者也总是把运动和物质割裂开来,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因此铿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的关键和前提。2023-11-20 08:52:551
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观: 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 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2.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 一、运动的含义及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非物质的运动,认为有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有两种形态,一是就机械运动而言,借助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表现出相对不变,即事物未发生机械运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其质的稳定,表现出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 (1)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认识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4)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 恩格斯把物质运动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归纳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基本运动类型。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三、运动的时间、空间范畴 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1、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2、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3、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2023-11-20 08:53:042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哪些举例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震动等,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就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而小汽车则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举例 1、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2、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3、一个物体围绕着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4、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例如钟表的运动和秋千的运动就是摆动。 5、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6、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指的是物质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四类:本质上的运动,如产生和消灭;数量上的运动,如增加和减少;性质上的运动,如冷变热,湿变干;位置上的运动,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还不能认识到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位置移动)一种形式,不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19世纪中叶,恩格斯曾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将物质运动区分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分子的物理运动、原子的化学运动、蛋白体的生命运动以及人的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形式,研究这些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分析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2023-11-20 08:53: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帮帮忙 答下题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 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2023-11-20 08:53:191
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对错?
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考系而言的,既然说物体静止,就不该再说物体运动,除非你再次选择了参考系。但值得说明的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可能由在原来参考系下的静止状态变成现在参考系下的运动状态。因此,我们总能找到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参考系,所以也有人认为:运动是绝对的。2023-11-20 08:53:273
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能量是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经过猪体内氧化而产生的。衡量能量的单位有焦耳、千焦耳和兆焦耳。焦耳、千焦耳和兆焦耳的换算公式为;1兆焦=1000千焦耳,1千焦耳=1000焦耳;在较早的专业书中用卡路里、千卡和兆卡表示能量。换算式为:1卡路里=4.184焦耳,1千卡=4.184千焦耳,1兆卡=4.184兆焦耳。2023-11-20 08:53:386
自然辩证法分享文档,还有其他部分么?
一、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划界1.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物或人工物的存在、演化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以获取确定性、规律性知识的学科群。2.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世界时所持的观点(科技观)及其合理性和所运用的方法(科技方法论)及其有效性,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效应(科技社会学)及其价值的哲学反思。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渊源及发展现状1.学科渊源: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直接渊源于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2.发展现状:在我国,这门课程就是直接在学习和研究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全国性学术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最早颁布的的学科分类——存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高校课程——定名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欧美,科学技术哲学则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名义下存在。这些学科虽无多少公认的一致内容,但它们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补充。我们不对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作严格的区分,在同样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1)形成的时代背景:19世纪的科学发现是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现实土壤。①星云假说:太阳系有时间上的历史。②均变假说:地貌有时间上的历史。③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按照当量关系相互转化,在量上是守恒的。④合成尿素实验:无机物与有机物、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⑤细胞学说: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⑥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2)要点:这些发现都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恩格斯提出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统一说明这些发现。①根据运动的承担者、表现和规律的不同,恩格斯设想了4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③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这对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④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首先,恩格斯认为运动形式有高级和低级、简单和复杂之分。其次,恩格斯认为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渗透的: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不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它们之间存在“上向分支”和“下向分支”演化关系。(3)评价:提供了一种观察自然的哲学观点。①启示: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演化发展,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国成集合体”。②不足:一些表述过时;没有涉及经典电磁场论,过分强调运动形式与物质承担者相对应以及运动形式排列的线性展开等内容。2.《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方法论(1)形成的时代背景:19世纪科学研究方法是恩格斯的科学方法论的事实基础。恩格斯关于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初,用以组织科学活动的是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实验和观察中获得数据,经过数学处理,找到经验材料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而构造为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对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运动是有效的,而对于研究演化过程和起源关系往往力不从心。②19世纪以来,假说这种思维方法被许多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着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③假说与实验的关系成了科学方法论中一个重大问题。恩格斯的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2)要点:①假说是经验向理性过渡的思维形式。②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③假说相互排斥和迅速更替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和劳动可以为之提供关于必然性的充分说明。(3)评价:①启发:这一方法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②不足:其现成形式还谈不上系统和完整,有待进一步深化。3.《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社会学(1)要点: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突出强调: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2)评价:恩格斯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这为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开了先河。2023-11-20 08:54:211
为什么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高度概括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指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指出了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 运动的含义及其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 2.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3.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指以下两种形态: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 4.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叫客观规律。任何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一条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只有那种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觉活动。人们的目的必须以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自觉活动。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实质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惟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总而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023-11-20 08:54:391
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吗?为什么? 九上 第三章 科学 浙教版
不一定 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运动状态时刻改变 但没有能量变化2023-11-20 08:54:461
急~啊!在线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分别的涵义是?
(八)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2�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九)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点评: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点评:易出辨析题,各种材料均把握一个规律,涉及的科学理论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2023-11-20 08:54:541
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论断.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是一切物质形态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具体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运动之中,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要害在于割裂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但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状态和稳定形式.所谓静止并非绝对不动,而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来说,一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是指一物体仍保留其自身的性质,即未发生性质的变化.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其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运动的一面;在绝对运动中也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在坚持绝对运动下,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运动只有从其反面即从静止中才能找到它的量度.就是说,一个事物只有当它处于相对静止中,即它是某个事物,才能认清是什么事物和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才能获得衡量它的尺度.其次,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再次,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认识和分析.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每个具体物质形态的具体运动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历史,无限宇宙的物质运动则是无始无终的.2023-11-20 08:55:031
光到底是什麽物质?
最一般、最基本的宇宙原理——光物质不灭! 物质的质量和能量 在重新考查了物质的结构、运动和力的观念以后,我们不妨再来分析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质量和能量,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的两个基本属性——力和运动。 物质的质量、能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普通物理学中,质量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描写物质属性的物理量,物体具有产生引力作用和感受引力作用的属性。牛顿在17世纪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反映这一属性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表示式 中的m1和m2,就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分别具有产生引力作用并能感受引力作用大小的量度,叫做引力质量。通常用天平、其它各种秤称量出来的物体的质量,实际上就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出的该物体的引力质量。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表示式F=ma中的m,就是量度物体平动惯性大小的,叫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量度。从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证明物体的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成正比关系。如果把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各选适当的单位,且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定义为g=G. .M地/R2,式中R为地球的半径,则物体的惯性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体的引力质量。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便可以对这两种质量不加区分,而统称为质量。 在牛顿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一个恒定的不变量。在相对论力学中,质量并不是常数,而是与运动有关的,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为m=m0/(1-v2/c2)1/2,式中m就是物体的运动质量,m0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叫做静止质量,v为物体运动的速度,c为光速。物体质量的相对论改变,说明物体的惯性或产生和感受引力的属性发生了改变。由于任何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所以,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相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只是物体的这种属性改变极为微小,从而才认为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能量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能量简称能,物质各种形式的运动的普遍量度。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有机械运动、分子运动、电磁运动、原子运动等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水力发电过程中,是将机械运动转化为电磁运动;工作着的电动机,是将电磁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在运动形式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个表征运动的物理量是守恒不变的,这就是能量。能量是描写物体状态的物理量,是研究对象状态的单值函数。无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变化有两种量度:功和热量。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内容。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重要属性,质量可以通过物体的惯性和万有引力现象而显现出来,能量则通过物质系统状态变化时对外作功、传递热量等形式而显现出来。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这个公式建立了这两个属性在量值上的关系,它表示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也必具有和这质量相当的能量。 自从质能关系发现以后,有些物理学家错误地解释了这个公式的本质。他们把物质和质量混为一谈,把能量和物质分开,从而认为质量会转变为能量,也就表示物质会变成能量。结果是物质消灭了,流下来的只是转化着的能量。其实,这些论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质量仅仅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决不能把物质和它们的属性等同起来;第二, 质量和能量在量值上的联系,决不等同于这两个量可以相互转变。事实上,在一切过程中,这两个量是分别守恒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条普遍规律,质量守恒定律也是一条普遍规律,并没有发生什么能量向质量转变或质量向能量转变的情况。 物质的量与物质运动的量度 现在,我们坚持认为:从整个宇宙到巨大的星系,从巨大的星系到每一个星球,而每一个星球又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又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以及其它一切的“基本粒子”又最终是由一种被称之为“基本光量子”的光物所构成的。将万物统一于光,这就是我们新的物质观。在这里,物质的“质量”这个概念表征什么呢?质量表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换句话说,物质质量的大小表征物体所含基本光量子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了物体具有产生引力作用和感受引力作用的属性的量,也就是说,物质本身具有产生引力作用和感受引力作用的属性。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的量,也就是说,物质本身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物质的质量仅仅表征物质所含基本光物质的量的属性,而基本光物质本身具有惯性属性和引力属性。 同样,从整个宇宙的运动到巨大的星系的运动,从巨大的星系的运动到每一个星球的运动,每一个星球的运动又都是由分子、原子的运动而合成的;原子的运动又都是由原子核的运动和电子的运动而合成的;原子核的运动又都是由质子的运动和中子的运动所合成的;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的运动以及其它一切的“基本粒子”运动最终都是基本光物质自身的光速运动所贡献的。过去,我们在考察物质运动的时候,未能把物质的外部运动和它的内部运动联系起来。这也是长期以来,在牛顿力学的框架内,我们未对物质的结构进行广泛的哲学思考和物理学研究而造成的。我们已经观察到宇宙物质的各个层次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运动现象,倘若最终能够观察到物质的最后的基本层次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观察到一种运动——光速运动。将宇宙中一切运动归结为光物质的光速运动,这是我们新的运动观。在这里,物质的“能量”这个概念又表征什么呢?能量表征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量度。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任何一种物质的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是物质的光速运动所贡献,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全部可以合成为光速运动,那么一个物体的总的运动量就是确定的,因为它的基本组分都是以光速运动着的。能量表征物质运动的量度,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属性,即光物质自身具有光速运动的属性。 我们再来考察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这个著名的公式是否暗含着上述新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呢?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m表征这个物体所含光物质的多少,或者表征所含基本光量子的数量的多少;mc2表征这个物体中所有光物的运动总量;E就表征这个物体的总能量。光物质自身具有惯性属性、引力属性、光速运动属性,物质的质量表征它所含基本光物质的多少,从而表征惯性属性、引力属性的大小;物质的能量表征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的量度;E=mc2表征物质的总的运动量度。 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 如何看待物质世界,这取决于我们的物质观念和运动观念。我们相信宇宙物质既不会无终生有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物质永恒的存在,整个宇宙保持着不变的物质总量——即“物质不灭”,这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宇宙中的任何形态的物质,无论是体型巨大的星球,还是质子、中子、电子这样的物质粒子,甚至是各种光辐射,它们都是由一种质量最小(h/c2)、以光速(c)永恒运动着的不朽的、活的基本光量子所构成的。物体的质量表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即表征物体所含基本光量子的多少。有了这样的物质观,那么“物质不灭”就保证了质量守恒。只要坚持这样的物质观,能量作为各种形式的运动的普遍量度,一定量的物质就有一定量的运动,即E=mc2,那么“物质不灭”同样保证了能量守恒。一切物质都是由光物质所构成的;光速运动是光物质自身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根本属性;光速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各种形式运动的基础。只要坚持这样的物质、运动的观念,那么物质不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实际上就是一回事。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背后所隐藏的宇宙秘密是什么呢?也许,正是这个关于宇宙万物的光物质的物质基础和关于宇宙运动的光速运动的运动基础。 物质不灭就是物质永恒的存在;质量守恒就是物质的量不会增减;能量守恒就是物质的运动不灭,运动的永恒。 宇宙的基本原理 早在1842年—1847年间,能量守恒定律就已经建立,它开始于对物理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探索,尤其是能量转换的研究。笛卡尔得到了运动不灭原理,惠更斯、莱布尼茨、伯努利等人先后发现了机械能守恒原理。随后,摩擦生热现象、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机械效应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1847年,亥姆霍兹在他的《论力的守恒中》中,论证了自然界中“各种力”的守恒定律在起作用,给出了各种能量的数学公式,并研究了它们的相互转化,能力守恒和转化定律便正式确立。后来,天然放射现象以及正、反物质的湮灭现象的发现考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最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证明是今天的科学基础。 我们对能量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必须清楚能量是对物质的运动而言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当然就不存在脱离物质的纯粹的能量形式。一个物体,或者一个物质体系,甚至整个的宇宙,它们都有一定的物质总量,根据E=mc2可知,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能量,因为构成它们的基本物质都以光速运动着。以新的物质、运动的观念为基础,我们对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直接接触还是空间上彼此远离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的实质就是使作用物体的内、外运动发生相互转化而并不是由此及彼的传递运动。过去,我们是在对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中确立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今天,我们对物质世界有了这样新的认识:构成世界的每一个物质体都有各自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结构,而且物质体间都有着普遍的超距联系的属性,因而物质体不能再被看成是只能被动感受外物作用的僵死的物质,而是有自己不同层次的运动结构、活的运动体。换句话说,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三者都是物质自身的属性,这三个基本属性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在对物质运动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有机械运动、分子运动、电磁运动、原子运动。然而,每一次新的运动形式的发现总是伴随着对物质结构更深层次的认识。物质天然放射性及原子衰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了原子的内部蕴含着大量的运动,同时揭示了原子同样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反物质的概念以及正、反物质的相互湮灭成其它物质,尤其是正、负电子对湮灭成光子对的事实,更深刻的揭示了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相关性。当我们把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运动结合起来思考物质本质的时候,最终把物质的基本构成物都归结为一种基本的光物质,把物质各种形式的运动、每一结构层次的运动都归结为光速运动,把物质的结构归结为一定量的基本光物质、以不同的结构层次以及光速运动在各个层次的不同分配而共同决定了物质的运动结构。自然力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又影响着物质的运动结构和物质的运动状态,同时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运动状态同样影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重新认识了物质的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本质,正是这三个物质的本质共同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同时决定了宇宙的存在: 以固定的光速永恒运动着、彼此固有的自然力联系着的基本光物质构成了从不同大小的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物质粒子到原子、分子,再到每个星球、巨大的星系、乃至整个宇宙。 以往,我们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视为科学的基础;今天,我们把运动和力都归结为物质自身,将物质不灭、运动不灭统一起来——构成宇宙的基本光物质不灭——光构成了宇宙!无论从哲学还是科学的角度而言,在这里我都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它为最一般,最基本的宇宙原理。2023-11-20 08:55:129
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每种运动形式都对应一种形式的能量.各种运动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每种运动形式都对应一种形式的能量.各种运动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答案为:相互转化2023-11-20 08:55:271
能量就是热量吗?它们性质一样吗?
能量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动能,内能等等,而热量仅仅一般指放热或吸热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唯一的联系是: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变化的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物质运动有多种形式,表现各异,但可互相转换,表明这些运动具有共性,有内在的统一的量度。能量以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运动中,并通过作功、传热等方式进行转换。能量的单位有焦耳、尔格、千瓦时、电子伏(特)等。扩展资料热量(Heat)与内能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做功与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一样。热量是物体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若两区域之间尚未达至热平衡,那么热便在它们中间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另一方传递。任何物质都有一定数量的内能,这和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无序运动有关。当两不同温度的物质处于热接触时,它们便交换内能,直至双方温度一致,也就是达致热平衡。这里,所传递的能量数便等同于所交换的热量数。许多人把热量跟内能弄混,其实热量指的是内能的变化、系统的做功。热量描述内能的变化量,而内能是状态量,是系统的态函数,对应系统的一个状态点。充分了解热量与内能的区别是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键。热传递过程中物体之间传递的热量与过程(绝热,等温,等压)相联系,即吸热或放热必在某一过程中进行。物体处于某一状态时不能说它含有多少热量(热量是过程量,变化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热量百度百科-能量2023-11-20 08:55:353
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1.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及微机模拟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即毁灭直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导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③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的现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方法方面 ①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推理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体会得出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 ②让学生体会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有意识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2.采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机辅助教学手段,可加大课堂密度,节省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循环螺旋式的教学方法,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努力实现教学的和谐美。 2.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3.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计算星体表面重力加速度和星体密度。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中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 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4、教材的处理 ①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师生互动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能够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主体作用。 2.纠错返正式 就本节课的内容,同学容易犯被绕和环绕星体错位的错误,利用沿用错误方法而导致解题无果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增强对同学思维的刺激,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对于规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结合前面三节所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四、说学法 教是导学是获,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益,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合作出真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打开问题所在,获取知识,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的发展。 2、知识迁移法 物理规律的美就在于他的普适性,很多知识本身就是相同的,学生学会这一点,处理问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3、有效阅读法 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构建模型。 4.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枣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 三、小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5.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库仑定律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点电荷的物理意义、 ⑵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⑶知道静电力常量k的物理意义和数值、单位。 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6.高一物理下册优秀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2023-11-20 08:56:031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第一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常见的能有:动能、势能(动能和势能总称机械能)、内能(热能)、太阳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电能、地热能、潮汐能。第二节 能量的转化和度量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2、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3、机械功的计算公式:W=Fs W=Pt W=Gh(提起重物)4、功的单位是牛·米,其专用名称叫焦。5、功率描述做功的快慢。功率的定义:物体在单位完成的功叫做功率。6、人步行的功率约70瓦,表示:每秒钟人做功约70焦。7、 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P=Fv (v表示速度,单位是米/秒,1米/秒=3.6千米/时)8、功率的单位是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第三节 认识简单机械1、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叫做支点; (2)使杠杆转动的力F1叫做动力;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叫做阻力;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叫做动力臂; (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叫做阻力臂。3、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都叫做杠杆平衡。4、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 l1=F2 l2 表示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杠杆的类型及特点:(1)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但要费距离。(2)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能省距离,但要费力。(3)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6、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7、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9、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10、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计算公式:F=1/nG总=1/n(G动+G物)11、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克服重物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动滑轮的重力、绳子的重力、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绳子上的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绳子移动的距离s是重物提高高度h的n倍。计算公式: W有=G物h W额=G动h W总=Fs绳W总 =W有+W额 s绳=nhη= W有/ W总12、用滑轮组拉物体水平运动时,克服地面的摩擦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 W有=fs W总=Fs绳 η= W有/ W总13、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若不计摩擦,则: Fl=Gh F表示拉力,l表示斜面的长,G表示物体的重力,h表示斜面的高。14、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若考虑摩擦,则:计算公式: W有=G物h W额=fl W总=FlW总 =W有+W额 η= W有/ W总第四节 动能和势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2、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3、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摩擦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会减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第五节 物体的内能。1、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这些粒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2、扩散现象表明了粒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粒子作无规则动的速度越大。3、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4、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内能又俗称热能。5、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温度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大。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7、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例如:①克服摩擦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②压缩气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8、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的相互转化;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10.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焦/千克。11、焦炭的热值是3.0×107焦/千克,表示1千克焦炭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0×107焦。12、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Q放=mq 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第六节 电能的利用1、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电功率的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3、电功率的单位:瓦、千瓦。4、日光灯电功率是40瓦,表示1秒钟电流对日光灯做功40焦。5、用电器铭牌上标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额定电压是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6、电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的。电灯的实际功率越大,电灯越亮。7、 电功率的计算:P=W/t P=UI8、实验室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a) 实验原理:P=UIb)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c) 电路图:d) 注意:在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在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电阻调到最大。9、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电功)的仪表。电能表上的计量单位是千瓦时,俗称度。 1千瓦时=3.6×106焦10、电能表上写有“220V 5(20)A 600revs/KWh”,其中220V表示额定电压, 5 A表示标定电流,20A表示允许通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是20A, 600revs/KWh表示电路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动600圈。11、测出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圈数,可用比例式来求用电器消耗的电能。12、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W=P t 电功的单位有:焦、千瓦时。第七节 电热器1、家庭中常见的电热器有:电饭锅、电熨斗、电茶壶等。电热器是一种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2、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3、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4、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5、 电热的计算:Q =I2Rt Q =W (条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6、电热器主要部分叫做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第八节 核能的利用1、原子核在改变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叫做核能。2、获得核能的途径有:裂变和聚变。3、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的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4、原子弹和核电站是利用裂变的原理制成的。 氢弹(太阳等恒星)是利用聚变的原理制成的。5、质量相同的核材料,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比裂变反应要多得多。6、原子核裂变时,产生链式反式。原子核聚变时,需要超高温,又叫热核反应。7、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8、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一些放射性物质,放射线主要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产生放射性物质污染。第九节 能量的转化和与守恒1、能量即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定律。3、“永动机”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反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4、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2023-11-20 08:56:132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问题
一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内能,一切物质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二可以,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会觉得热,是自己的化学能转化成了内能。高处的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三一切能量转化都守恒,这是公理。是从无数的实验中终结出来的,单纯的一个实验是不能证明的。实验证明的结果就是要满足可重复性。四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五永动机分为几类,第一类永动机是因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第二类不能制造是因为内能在全部转化成机械能时,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变化。2023-11-20 08:56:22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掌握这原理有可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介绍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①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的事实。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J.托兰德、P.-H.D.霍尔巴赫、D.狄德罗,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仅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而且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物体自身而在物体外部,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终极原因的结论。②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 “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2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是人类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更深入具体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的联系。狭义相对论(见相对论)关于质量与速度关系的定律──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和质量与能量关系的定律──没有无能量的质量,质量与能量成正比(E=mc2)就是有力的例证。3运动守恒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必然导出运动守恒的原理。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并且互相转化的,但是任何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不变。这一原理在 19世纪 40年代就由德国科学家J.L.迈耶尔和英国科学家J.P.焦耳作出了实验上的证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来。例如 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总是产生1大卡的热能;反之,1大卡的热能也总是产生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这个定律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现代物理学进一步表明,一切不同形式的能──电磁的、原子的、核内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之间在相互转化的时候,转化前后的能量总是一个恒量,都可以用同一单位来计算,这就从一个方面证实运动的守恒。 运动守恒的原理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种互相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永远不会丧失的能力。如果认为物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只有一次偶然地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展现出来,而在此以前或以后则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运动一种形式,那是极其荒谬的。热寂说断言,因为一切运动形式最终都转化为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最后必然均匀地分配到宇宙的一切物体上,因此,整个宇宙总有一天会达到绝对静止的死寂状态;要使宇宙重新运动起来,只有依靠神的推动。这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①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孤立的有限的封闭系统,并不适用于无限的宇宙。②这种理论只考察物质运动的量而忽略了它的质,否认了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能力,并预先假定了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转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4动与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等等。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原子核内质子数没有改变时,它仍然是一定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别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但是在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内部仍然在运动,并且归根结柢要引起它们的质变。因此,静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相对静止并不是单纯消极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①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成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运动与静止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并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现代科学表明,即使是寿命极短的微观粒子,在其存在的瞬间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也有可以观测和描述的确定性质。②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例如要计算物体的位移,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作为静止的框架;这种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相对的静止是客观存在的。③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在事物的内部生长出新的因素,为事物向高级形态发展准备条件。例如各种社会形态都有相对稳定即相对静止的一面,因而生产力才能在内部发展起来,最后促使一种社会形态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5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 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2023-11-20 08:56:45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什么关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是科学体系的三大支柱。1、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哲学社会科学。2、社会事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事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规律;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3、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而社会科学是主观的,同时也是有不同立场的。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图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超自然的方式,其实建立于敬畏宇宙自然本身。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扩展资料:自然科学可分有机自然科学和无机自然科学两类。一切生物科学,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学和人类学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部分属于第一类;宏观和微观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属于第二类。随着愈来愈多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式的发现,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甚,而且两大类自然科学的界限逐渐被突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的新的极其广泛的联系和规律不断被揭示,从而不但出现了像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样的横断学科,而且还从基础自然学科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应用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科学分类结构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文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科学2023-11-20 08:56:565
1.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静止:(1)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它包含两种形态: a.物体的位置相对不变b.一定时间内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保持性质的稳定. 3.相互关系: (1)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注:(1)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的共同错误: 它们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3)相对主义的错误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2023-11-20 08:57:381
1.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静止:(1)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它包含两种形态: a.物体的位置相对不变b.一定时间内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保持性质的稳定。 3.相互关系: (1)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注:(1)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的共同错误: 它们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3)相对主义的错误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2023-11-20 08:57:461
1.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静止:(1)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它包含两种形态: a.物体的位置相对不变b.一定时间内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保持性质的稳定。 3.相互关系: (1)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注:(1)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的共同错误: 它们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3)相对主义的错误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2023-11-20 08:57:531
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什么,什么和什么
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是平动比如滑板、转动比如车轮、振动比如弹簧。平动也称平移,平行移动。是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刚体的一种最基本的运动。运动物体上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直线,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这种运动叫做“平动”。在同一时刻,运动物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因此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可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作为质点来处理。振动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总体分为宏观振动(如地震、海啸)和微观振动(基本粒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一些振动拥有比较固定的波长和频率,一些振动则没有固定的波长和频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振动时能够让另外一个物体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共振现象能够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和危害。不同的原子拥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发出不同频率的光谱,因此可以通过光谱分析仪发现物质含有哪些元素。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指的是物质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四类:本质上的运动,如产生和消灭;数量上的运动,如增加和减少;性质上的运动,如冷变热,湿变干;位置上的运动,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还不能认识到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位置移动)一种形式,不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2023-11-20 08:58:037
1.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理解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静止: (1)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它包含两种形态: a.物体的位置相对不变b.一定时间内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保持性质的稳定。 3.相互关系: (1)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注: (1)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的共同错误: 它们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3)相对主义的错误是: 夸大运动,否认静止2023-11-20 08:58:251
关于高二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2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九)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 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点评: 易出辨析题,各种材料均把握一个规律,涉及的科学理论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导入新课: 高二哲学上册主要讲述了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但人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仅要了解外部世界,还必须了解人自身的问题,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和动物相比有什么特点?人在客观世界面向该如何做?人有没有能力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怎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即人的想和做的问题。这就是下册所要学习的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 讲授新课: 夜空中高悬的那轮明月,古往今来曾勾起了人们的多少幽情,也给人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月亮是诗人笔下的白玉盘,还是科学家所描绘的庞大星球?那里果真有琼楼玉宇和翩翩起舞的仙子,还是万赖俱寂,并无生机?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多少年来以它那永久的魅力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喷着巨大的火焰冲向了太空,飞向月球。7月20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打开阿波罗登月仓,成了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嫦娥奔月”的神话终于变成了现实。值得我们自豪的是,2020年左右,中国也可望登上月球。人类登月的这一事实说明,要做成任何一件事,离开了人的努力即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第一框题――主动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 提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在理解这一问题时请同学们注意把握两点: ①首先,“人区别于物”的“物”既可泛指人以外的一切物,也可以专指动物,但主要是指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与物的区别的。 ②注意: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这里的“自觉”,同现时生活中的“自觉”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说,请你自觉一点。这里的自觉就是指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显然,其它的动物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说,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那么,这种能力与活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三个方面。 (1)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板书) 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①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当面对滚滚洪水,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洪水的成因和怎样战胜洪水,并积极地同洪水搏斗。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提问:这是属于认识能力问题,还是认识活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讲认识活动的特点。 我们知道,河獭会造“堤”来防洪。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河獭关进笼子,里面放上沙石、泥土等造“堤”的原料,本来,笼子里的河獭已经没有被水淹的危险,但汛期一到,它照样造起“堤”来。这个实验表明,河獭造“堤”时并没有“防洪”的指导思想,它的这个行为完全是盲目的。 ② 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鱼看见钓饵就咬,并不了解钓饵中的钓钩,更不清楚钓鱼翁所包藏的祸心,甚至咬钩后侥幸逃脱,下次遇到钓饵照咬不误。狗对主人有表示依恋、感谢等感情的能力,但却抽象不出主人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说,“狗认为它的主人是它的上帝,尽管这个主人可能是最大的无赖。”经过训练能从缸里舀水灭火的黑猩猩,当遇到着火的时候,如果周围没有水缸,只有河的话,却也不懂得从河里舀水灭火,因为它没有“水“的概念,它不知道缸里的水与河里的水都是一样的水。可见,动物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形成概念,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李四光等断定我国有丰富的石油矿藏,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 (2)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板书) 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出示投影: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①人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特点。大家回想一下,百万大军战洪魔的震撼人心的雄壮场面,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②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许许多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从天上到地下,数不胜数,现代文明,今天的美好生活,不都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吗? </P><P>③人类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那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精神状态。 (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 从自然力来看,人不如许多动物。人不会飞,不会游,跑不如猎豹,跳不如猿猴,力不如大象,等等。可是人却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经过学习、积累、继承、创造,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的精神,人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不令我们自己都赞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精神因素在人类以及个体的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越来越大。这些精神因素都是什么呢?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活动,因此,人们可以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锻炼自控能力,并通过心理活动来影响或调节心理机能。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意志可以对人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既是精神性的,同时又是和高级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理物质运动的结果,它可以和其它生理运动形式之间发生转变,从而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我们知道,人生气时,体内会产生有毒物质;情绪好时,疾病都可以被降服;同学们最深的可能是,考试前一晚上,复习到晚上也不会打磕睡。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人的精神力量有多么大。 在近些年来,人们发现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同学们或许有体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表现出犹豫不决,有时表现出不符合常规的言行,并不都是无知,而是因为情感失控;很多时候阻碍智力和智慧发挥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训练不足,而是内部动力和监控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人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成功因素。为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应该更加重视主观能动性中精神因素和精神的力量。2023-11-20 08:58:356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相互包含,是否正确?
【错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程度和发展顺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运动基本形式。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各种物质运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表述错误。2023-11-20 08:58:511
动能转化为电能之间的原理
动能转化为电能利用的原理是 : 能量守恒定律 和 能量转换。1、动能转化电能是通过切割电磁圈的磁感线,可以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机中,机械能和电能可以互逆转换。2、能量的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声能主要是分子前后有规律的运动;热能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重力能产生于分隔物体的相互吸引;储存在机械应力中的能量,则是由于分离的电行相互吸引的结果。尽管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但是,每种能量都能采用一种方法来测量,这样就能够搞清楚,有多少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论什么时候,一个地方或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另一个地方或另一种形式就会增加同样数量的能量。在一个系统中不论发生渐变还是骤变,只要没有能量进入或者离开这个系统,那么系统内部各种能量立和将不发生变化。3、但是,能量确实可以从系统边界渗漏出去。特别是能量转换会导致产生热能,通过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泄漏出去。如通过发动机、电线、热水罐、我们的躯体和立体音响。而且,当热在流体中传导或辐射时,激起的流动通常促发了热量的转移。尽管传导或辐射热能很少的材料可用来减少热能的损耗,但也无法完全避免热能的流失。扩展资料:(1)电能转化热能:电能转化热能一般通过热电阻或热辐射,例如家用的电热炉,是在热阻丝内通过大量电流使热阻丝产生大量热能,通过热辐射传导给周围环境。也可以通过微波装置,使电能转化成微波,通过直接的热辐射转为热能(2)热能转化电能: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想出很有效率的方法可以让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似乎人类只发明了电能和机械能转化的装置,所以,如果想任何形式能量转换为电能,必须先转换为机械能。但是,有的物质如陶瓷等,在温度变化时可以产生电势差,进而产生微弱电能,但无法用于发电。(3)光能转化电能:可以通过光电效应使光照射在金属表面而辐射出电子,通过这种方法,人类设计了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是通过阳光照射硅晶体的PN结产生空穴电压产生电能的,光能转化电能是相对比较有效的转换方式,并且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人类越来越重视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光能就是最受关注的清洁能源之一。(4)化学能转化电能:通过化学反应使得正电子和负电子分别在阳极和阴极汇聚,其实这也是电池的放电过程。(5)电能转化机械能:借助电磁感应效应,人类设计了电机,可以使电能轻松转化为机械能。在电机中,电能和机械能可以互逆转换。(6)化学能转化热能:可以通过核裂变使得熵值大量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热能传导出去。在核裂变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热能,还产生大量光能及机械能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可燃物的燃烧,伴随着光能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热能。(7)热能转化机械能:至今人类想到的最好方法,只有通过加热水进而通过水蒸气驱动机械做功,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一直沿用这个方法进行转换。(8)机械能转化热能:机械做功摩擦可以产生热能,但一般效率不高,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无法通过这样的转化大量提供热能,只作为机械能的能量损耗而已。(9)光能转化热能:光能在照射到物体时,自然就会伴随热能的传导,但不同波段的光波导热能力不同。(10)光能转化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太阳帆,太阳能电池板(11)光能转化化学能: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能量守恒定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能量转换2023-11-20 08:59:025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点评: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点评:易出辨析题,各种材料均把握一个规律,涉及的科学理论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2023-11-20 09:00:002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确立有什么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视野(一) 现代自然观研究内容的深化:“物质观→系统、层次观→运动、时空观→演化发展观” 第一节: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存在的自然界-演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 存在的自然界 自然界统一于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之间通过相互转化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的自然界,也就是当前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够涉猎的对象总体。“所谓自然就是理性观察,实验的种种对象。”(布丰、洪堡)。“我们自然科学的界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时还不知到的。”(恩格斯)。“相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然界,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爱因斯坦)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存在的自然界是实体与场(引力场-电磁场-强场-弱场)的总合。今天人类正探索着“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5个层次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人类探索存在的自然界的三个方向分别是: (1)向宏观层次方向发展: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个体-种群-人类社会” ; (2)向宇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黑洞的形成,类星体和 暗物质……”; (3)向微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4)向非线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我们研究各种物质形态、层次、结构和功能以及信息的相互关系……。 2. 演化的自然界 自然界“过去→现在→未来”生成和转化的多样性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在本质上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即某种发展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大约在150亿年前的爆炸初期,宇宙处于高温高密状态,只存在着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以后宇宙沿着两条线平行发展:一条是宇观链,即天体演化和地质演化;另一条是微观~宏观链,后者表现为物理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现代自然科学所认识到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就是物质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沿着这两条链逐渐生成并且不断转化的。物质首先分为场与实物。场有电磁场、强场、弱场和引力场。实物从简单的粒子一直到复杂的生物个体。场与实物之间有相互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在加速器的实验中,发现了1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中子、质子、π介子、奇异粒子和一系列的共振态粒子,统称为强子;另一类只是参与电磁、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μ子和中微子等,统称为轻子。高能物理实验又进一步揭示上百种强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到1995年共发现了6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是构成数百种强子的基本单元,同时轻子的发现也达到6种(电子、电子型中微子、μ子、μ子型中微子、γ轻子、γ型中微子),因此,夸克与轻子就是目前认识到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从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的发展过程称为物理进化。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过程称为化学进化。由生物大分子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高级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称为生物进化。人类有感觉、思维、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的社会进化。从天体演化地质演变人工自然进化中产生的物质形态有: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地球)物质凝聚态原材料工农业产品人工智能机器人……。21世纪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新的物质形态将是人造生命的诞生。物质世界的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物质形态又统一于它们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 人化的自然界 自在的自然界→ 人化的自然界→人工的自然界 (1)自在的自然界: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空间上总星系之外,胀观层次无限广阔的宇宙;基本粒子以下,藐观层次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及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各层次中尚未认识到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和过渡转化形态。它们目前尚且只是一种纯客观自在的黑箱系统,只是人化自然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基础。) (2)人化的自然界:人类观察而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界,包括所有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人化的自然界可视为人与自然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它的范围是同一时代自然科学的边界。 (3)人工的自然界:人类实践的成果、实践手段所及从而被改变了的那一部分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物,人为现象和过程,以及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生态系统 。 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自然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1)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的演化来说: “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原始社会、渔猎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尚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纯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能力。 “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越出了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外,作为人类实践产物的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则缺乏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建立与健全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将人类的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范围之内;把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地球村”的整体角度重建社会圈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平衡。 (2)从自然观形态上来说: “人是自然的奴隶”-“以认识自然为主-古代朴素自然观” “人是自然的主人”-“以改造自然为主-形而上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平衡的重建”-“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视野(二) 自然界的物质多样性主要是回答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至于自然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则是由系统观、时空观和演化观来回答的。 第二节:自然界物质存在方式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1. 物质联系方式的系统性 如何看待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界?在不同历史条件与科学理论的背景之下,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既是整体的,又是思辩的,用猜测来弥补科学事实之不足,因此认为自然界的构成是一种“原子(实体)+ 虚空”的模式。近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的,同时又是经验(实证)的。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就是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既注意追求谨严精细同时又注意追求整体;因此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实现了由 实体(无内部结构、各向同一) 到 系统(内部由要素和层次组成,外部有环境)的飞跃。这就是说,物质在具有无限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的同时,又集合成为拥有各自特异的性质与关系的集合体。因此,按照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与事件来思考世界的方式,用集成的性质与关系的集合体来思考世界的方式就形成了系统的观点。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这就是对待存在的自然界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恩格斯在19世纪后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时就已深刻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清晰的图景。 系统思想是从不同学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对系统概念的表述也带有一些学科思维方式的特色,例如,从关系、集合的角度定义系统,或从输出、输入、变换的角度定义系统,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定义系统…等等。从哲学自然观的角度上看,可以认为系统是物质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物质存在的系统方式,就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包括如下要点: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的结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只有那些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且形成新的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 用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形态都处于系统之中。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系统类型。例如,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从人类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可以区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从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可以区分为:简单的线性系统-复杂的线性系统;简单的非线性系统-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从人类对自然物的认识程度,可以区分为:黑系统、白系统和灰系统。…等等。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作为一门横断科学,它在本质上与唯物辩证法有不解之缘。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扩充了矛盾学说关于如何规定矛盾群体性质的思想。一般系统论的有序性原则丰富了矛盾学说关于怎样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思想。 一般系统论关于要素相互作用的原则深化了矛盾学说关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思想。 2. 物质结构的层次性(系统内在结构的型式)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不仅是自然界统一的基石,而且它还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内部又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目前,已确认的科学事实揭示出在非生命世界中,夸克是已知的最低物质层次;若干夸克结合在一起可以构成基本粒子(强子);若干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而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而结合为原子;若干原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而构成分子。以上这几个层次均属微观领域。分子结合起来而构成分子体系、凝聚态物体以及卫星、小行星等,这是宏观领域中最低的物质层次。由恒星以及恒星与行星、卫星构成的“恒星一行星系”,是较高一级的物质层次。恒星之间通过引力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星系和星系团又高了一个层次。星系、星系团再通过引力相互作用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已知的物质世界的最高层次。星系团及其以上的物质层次统称为宇观领域。在生命世界中,最基本的层次是蛋白质和核酸结合成的生物大分子体系。生物大分子所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逐步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合成器官,器官合成系统,不同系统又组合为生物个体,这是生命有机体内的层次。生物个体组成为种群,它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比生命个体又高了一层次。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不同生物种群形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又构成生态系统,比种群又高了一个层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物理环境组合起来就是生物圈,这是生物界的最高层次。 物质结构的层次性揭示了物质世界内部结构的不同等级和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纵向的有序关系。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状况,并且根据物质处于不同结构水平时所具有的特征、差别和多样性,成为现代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较为复杂的物质系统都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每个系统既是较高一级系统的一个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由于不同的物质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因而物质运动在不同的层次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例如物体在宏观低速运动情况下和微观高速运动情况下分别遵循古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规律。物质结构观是对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认识。随着自然科学对物质探索的深人,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从单纯追求物质结构基元的古典原子论,发展为探索物质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复杂多样的现代物质无限可分论。从古到今,科学家们在揭开物质结构之谜的探索中,突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陈旧观念,此后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对物质结构理论的第二次突破。1919年原子核存在的被证实和质子的发现以及1932年中子的发现,形成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原子核结构理论。这是对物质结构认识的第三次突破。随着核物理学的诞生,当前自然科学对深层物质结构的探索已从原子层次走向夸克和轻子层次。但是,21世纪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前沿问题还在不断进行探索,例如模拟宇宙初始时的物质状态,了解暗物质和类星体的能源,了解粒子和反粒子不对称的原理,探索我们的宇宙中为什么没有很多的反质子和正电子的问题等。随着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深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将在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存在与转化问题、对称与破缺问题、物质无限可分等问题的概括和总结方面上一个较大的台阶,使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辩证综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说明,在自然界中物质结构的层次系统,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序列,而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那种把自然界结构的某一层次,当作物质不可再分的绝对极限,进而否定物质可分性的观点;以及把物质结构的层次看成是单纯的量的分割,没有看到不同层次之间有着质的差别的哪种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自然界各物质系统之间不仅存在横向联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纵向关联,从而组成了一个连续的等级组织结构,即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在这样的层次结构中存在着纵向关联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中,上向因果关系表明了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高层次结构得以产生和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下向因果关系则表明了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的支配调节性作用。在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现时代,哲学与科学,系统论与辩证唯物论是相互补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强化了辩证唯物论的作用,要求科学自觉地以唯物的辩证思维来指导自身;另一方面又强化了自然科学以及横断科学如一般系统论等的作用,要求辩证唯物论随着科学的重大发展来不断充实和丰富自然观的内容,并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2023-11-20 09: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