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新教材已删除)

2023-09-01 13:58:58
TAG: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答案】:B

2020教材P208

本题考查的是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相邻省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相关推荐

名词解释: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2023-08-31 22:45:434

什么是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是国家和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区域内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并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所作的分区。
2023-08-31 22:45:521

什么是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 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 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等多种因素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二)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依法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开发区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适时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一)分析评价。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二是现有开发密度。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三是发展潜力。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二)确定主体功能区。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三)完善区域政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2.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政策。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023-08-31 22:46:011

什么是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2023-08-31 22:46:101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该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  )主体功能区。

【答案】:C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①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②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③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2023-08-31 22:46:171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

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上开展[6]。国家层面,主要确定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明确国家级主体功能区,但不覆迹清盖全部国土空间,为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留有余地。省级层面,根据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确定本行政区各类主体功能区数量和范围,国家级与省级主体功能区合在一起覆盖全部的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7]。开发的含义是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渣州码镇化开发”。通过确定不同国土空间的开发方式,实现对区域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约束,使人类活动主动顺应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提高自然背景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匹配程度,促进人地和谐。按照开发内容,国土空间划分为三类: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农产品主产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增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从不同角度划分的各类主体功能区相互关系如图6–1所示。
2023-08-31 22:46:231

什么是主体功能区?什么是城镇化?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城镇化也称非农业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23-08-31 22:46:373

主体功能区划分总体格局

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上开展[6]。国家层面,主要确定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明确国家级主体功能区,但不覆盖全部国土空间,为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留有余地。省级层面,根据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确定本行政区各类主体功能区数量和范围,国家级与省级主体功能区合在一起覆盖全部的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7]。开发的含义是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通过确定不同国土空间的开发方式,实现对区域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约束,使人类活动主动顺应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提高自然背景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匹配程度,促进人地和谐。按照开发内容,国土空间划分为三类: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农产品主产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增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从不同角度划分的各类主体功能区相互关系如图6–1所示。根据主体功能,我国国土空间的总体格局由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三类格局组成。城市化格局以“两横三纵”为主体,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空间上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优化开发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圈、呼包鄂豫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重点开发区域。农业发展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二十三带指七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二十三个产业带。生态安全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各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情况统计如表6–2所示。根据31个省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计,31个省份覆盖国土面积960×104km2,其中,国家级主体功能区约占66.1%,省级主体功能区约占33.9%。具体地说,优化开发区域13.43×104km2,占1.4%;重点开发区域132.39×104km2,占13.8%;农产品主产区252.54×104km2,占26.3%;重点生态功能区538.10×104km2,占56.1%(图6–2)。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中,面积194.58×104km2,占20.3%。可以看出,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沿海省、市,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四川、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图6-1 主体功能区划分示意图表6-2 各省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布情况 (单位:104km2)续表注:①除青海、宁夏等个别省份外,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未扣除禁止开发区域面积;②黑龙江、上海、江西、江苏、重庆等省份禁止开发区域面积为估算面积。从主体功能区分布来看(图6–3),在空间布局上有以下特点:(1)主体功能区布局总体上顺应了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我国陆地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形成陆域三级阶梯。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山岭组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承载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从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来看,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而重点生态功能区则主要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研究成果,以世界大陆平均海拔为基准,每增加100m的高度,区域发展成本将提高2.2%~2.4%[8]。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相对较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平均海拔大大高于以东地区。因此,主体功能区布局顺应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既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遵从经济规律的结果。图6-2 全国各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面积分布情况(单位:104km2)图6-3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图(2)生态空间环绕生产与生活空间成片分布,生态功能区凸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被无序开发的同时,农业生产又挤占了大量本可以用于生态的空间,导致草原退化,湿地、水面等生态空间萎缩,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越来越差[9]。全国与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扭转了这一趋势,开发区域(包括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被严格限定,其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5.2%左右,而生态功能区的面积达到了国土面积的56.1%,加上禁止开发区域,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可能达到国土面积60%~70%。过去一度被经济发展所忽略的生态功能,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空前重视和加强,为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和“三生”共赢奠定了基础。(3)城市化地区从沿海密集分布逐渐过渡为内陆零散分布。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化地区自东向西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化地区面积为31.37×104km2,占其国土面积的33.8%;中部地区22.68×104km2,占22.1%;西部地区79.25×104km2,占11.6%(表6–3)。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则与此相反,由东向西呈扩大趋势,占国土面积比例由东部的27.9%,到中部地区增至37.6%,到西部地区增至63.2%。2005年以后国家出台了20余个区域发展规划,有20个重要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东部地区分布有8个重要经济区,中部地区分布有6个重要经济区,西部地区则分布有3个重要经济区[10]。东部、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高地。因此,城市化地区的布局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布局总体上是一致的。表6-3 各区域各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面积与占国土面积比例注: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②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③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陕西、内蒙古,暂缺重庆和西藏数据;④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2023-08-31 22:46:451

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区域开发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在明年年底完成。这显示,空间规划的概念正跃上政府政策的前台。在越来越强调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强化公共服务性职能的前提下,由众多中央部委参与的这一规划,值得期待。   重视空间资源与要素的合理引导与调控   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是沿海发达、内地落后;南方兴盛、北方薄弱。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原本也是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但现在却日益面临环境与资源的严重约束,如交通堵塞、土地短缺、污染加重、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地方形容河流的污染甚至有“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引水灌溉,九十年代污染覆盖,新的世纪生态破坏”之说。但与此同时,许多产业稀疏区域却缺乏资本驱动,甚至一些有潜力区域的港口、土地、劳动力资源未发挥应有的增长作用。为实现更有效的增长效率,又体现政府倡导的区域公平,应该重视空间资源与要素的合理引导与调控,走向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就是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制订出来的全国功能区域规划,将明确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有疏散、有集聚、有禁止、有限制地对资源与要素加以引导,以实现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合理配置。   优化开发区是对过密区域进行调控,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要素扩散;重点开发区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加大开发力度。   滨海新区无疑符合重点开发区的技术标准;禁止开发区是指对像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这样的区域禁止开发,防止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而限制开发区是指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在开发规模与步骤上加以限制,以防范大规模地开发引致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   世界许多国家都重视以区域规划引导区域开发,如日本从1962年到1998年间制订过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我国许多政府部门都有制定规划的权限,但是,规划的总效率很低。比如虽有多头规划,但规划之间互不衔接,缺乏理论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规划的分口制定使得政府部门横向沟通困难,不利于整体经济决策。许多时候,开发的不协调往往源于规划的不协调;多头规划导致多头审批,降低政府行政效率,并产生大量的寻租现象。这样的规划体制与规划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担当的角色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方向不相适应,有必要加以改革。   此次规划最引人注目之处,正在于是其跨越中央部委的多个部门,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从规划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上,我们可以管窥此次功能区域规划的走向。在规划领导小组的组长与副组长单位中,除了财政部以外,其余的三个部委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而这三个部门都是政府中最为重要的规划部门。可以设想,此次规划会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在空间上的结合。需要加以指出的是,从多头规划走向规划合一,再从规划合一走向职能合一,是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建立的要求,对此应保持期待。   尽快确定规划的思路与相关概念   当前紧要的是,对规划的思路与相关概念尽快加以确定。这里,笔者罗列了以下几类关系:一是基本功能区与非基本功能区的关系。按照有关部门的界定,基本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20%强,非基本功能区占更大范围,如何协调基本功能区与非基本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在规划实践上需要尽快做出解释的问题。   二是中央政府的功能区规划与地方持续发展的关系。   功能区规划应既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区域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收入本来较弱,要改变地方政府重产值轻效率的行为,就需要在政绩评价和经济补偿方面重建标准与规范,因而有必要超前研究相关的配套性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可能会出现国家列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的区域,而当地地方在规划时有可能将其列为重点开发区域。   三是合理疏导与有效集聚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上改变疏密不均的现象,会涉及过密区域的合理疏导。但对于有良好配套基储能够发挥集群作用的原有投资和新增投资,应该考虑促使企业继续发挥其集聚、集中和集群作用,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四是对开发的内容进行界定。功能区的规划以是否继续开发、如何开发为主导,但是工业开发、商业开发还是农业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就自然保护区来说,毫无疑问属于工业禁止开发区,但是旅游、饮食、探险、甚至特色农业等既有利于为持续性保护积累资金和增加就业,又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以满足游客需求的项目,可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2023-08-31 22:47:071

我国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可分为哪三种功能

《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内水和领海主体功能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主体功能区、保障措施5部分。根据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总体要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清晰合理;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一、海洋主体功能区基本原则。1、陆海统筹。统筹海洋空间格局与陆域发展布局,统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尊重自然。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维护好海域、海岛、海岸线自然状况,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3、优化结构。按照经济发展、生态良好、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和规模,推动深远海适度开发。4、集约开发。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把握开发时序,统筹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临海工业区建设等开发活动,严格用海标准,控制用海规模。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富集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突出重点,实施点状开发。二、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可分为1、产业与城镇建设2、农渔业生产3、生态环境服务三、海洋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1、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清晰合理。2、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高。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法律依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 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科学谋划海洋开发,调整开发内容,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能力和效率,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2023-08-31 22:47:261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介绍

国家主体功能区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023-08-31 22:47:32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家级和省级并在一起叫做全国主体功能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主体功能区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类型分析。
2023-08-31 22:48:001

主体功能区的具体要求

中央推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旨在发挥不同地区各自功能中的“主体”功能。比如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区分主体功能,这也正是未来国土开发的理念之一。具体要求包括:首先,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比如,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在交通设施空间上,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严格把关;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等。其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比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等。其三,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比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其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比如,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中西部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个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
2023-08-31 22:48:071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什么意思

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四类,并赋予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三类具体内容。不同区域能否根据资源环境的不同禀赋,各司其职,“安守”各自的开发强度,达到规划的理想模式——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3-08-31 22:48:201

生态文明建设里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什么?什么叫主体功能区?

亲爱的楼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基本划分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祝您步步高升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2023-08-31 22:48:282

为什么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战略构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战略方向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第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状况多样,气候条件复杂。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我国国土空间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国土空间开发和推进发展时,必须保护自然、有序开发,必须节约空间、集约开发,必须区分功能、分类开发。第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了一个国家只有少数区域、较小空间承担支撑增长、创造就业、集聚人口的功能,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是永久性的农田或绿色生态空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才能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之间“人”的方面的差距,而不仅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差距;可以在宏观上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完善区域调控的重要基础。我国区域差异显著,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可以为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衔接的规划体系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提供基础的政策平台、规划平台、评价平台和管理平台,促进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建议》明确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总要求,这就是“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部分城市化地区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因此要优化开发;部分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因此要重点开发;部分区域属于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必须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才能更好地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应加快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为支撑,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抓紧制定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办法。
2023-08-31 22:48:36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哪年发布

法律分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2020年发布。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3-08-31 22:48:431

《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考虑( ),提出全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

【答案】:A、C、E本题考查的是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
2023-08-31 22:48:501

根据材料分析,东北地区按类型划分是属于形式区还是属于功能区为什么

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2023-08-31 22:49:071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主体功能区的提出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同时,“十一五”期间,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色鲜明、集中度强的产业带、产业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二、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依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共同要素,参阅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著名专家论述及相关资料,结合青岛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独特特点,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及二级评价因子(图14-3)。在确定评价因子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权重,然后对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各个评价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逐一计算评价,利用面向对象的C++程序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用圆滑的曲线在网格图上圈出同一质量等级的单元,得到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图14-4)。图14-3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三、青岛市功能区划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分析1.优化整合区适宜性分析如前所述优化整合区在市区内的范围是市南区、市北区、部分四方区、崂山区与开发区,指建设密度和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的区市建成区和产业项目基本饱和的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居住度假、购物餐饮、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优化整合区主要由构造剥蚀地貌-丘陵区组成,主要山脉有午山(海拔398.3m)、浮山(海拔368.0m)与太平山(海拔150.2m)等。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主要为良等、中等和差等。(1)良等区(Ⅱ类)四方区北部为剥蚀地貌,李沧区南部为冲积平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工程地质环境为良等区,适合进行工程建筑开发建设,适宜建设低层、多层及高层建筑,采用伐板基础及条形基础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建筑成本较低。(2)中等区(Ⅲ类)市南区、市北区及部分四方区,为中等区,区内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工程活动不仅面广,而且强度大,强烈地改变着原生地质环境,地质体过度加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区内可以利用开发的土地很有限、很珍贵,不宜大规模、大面积的开发。沿海泊河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大,应严禁向河中排放污水,建议沿河绿化,修建沿河公园,以防治污染加重。(3)差等区(Ⅳ类)市南区浮山所、崂山区山东头一带为滨海松软冲积海积层,第四纪覆盖层厚10m左右,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基岩之上土层为角砾层,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当进行工程建设时,应以箱形基础或桩基基础为宜,区内人口密集,适宜发展会展商务、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黄岛区地貌为海积平原,土体主要为含淤泥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及少量中细砂层,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差等区,在工程建设时要进行地基处理,置换或夯实软弱土体方可作为建筑物的持力层。适宜建设承载力较低的工业厂房、轻工业园区等。图14-4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开发区的其余地貌为低山丘陵区为主,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坡降一般小于3%。第四系以下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岩性为凝灰岩、花岗正长岩、内含较多的岩脉。该区域不具备发生沙土液化、崩塌、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适宜地点。综上所述,在优化整合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中等,因区内建筑已很密集,地震、地质灾害等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适宜大规模、大面积的过度开发;适宜发展居住度假、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经济。遵循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原则。2.重点开发区适宜性分析重点开发区指发展潜力较大、聚集经济人口条件较好、开发强度较低、依法批准的五市三区新增规划建设区。重点开发区在市区范围大体包括部分李沧区、城阳区。李沧区逐步淘汰低端加工业,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临港产业、商贸物流等。城阳区建设环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3个工业产业带。这类区域要增加建设用地、鼓励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1)优等区(Ⅰ类)夏庄、惜福镇、流亭一带地貌属于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区,城阳、河套、棘洪滩一带地貌为山前冲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为优等区,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地基承载力适中,而且建筑密度较小,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适宜大规模开发。(2)良等区(Ⅱ类)沧口、上马一线为良等区,地貌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区,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应以占地面积大、开发强度适中的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建筑为宜,适宜多层、高层建筑开发。区内第四纪覆盖层较厚,适宜地下供热、供气、供水、通讯管道网络等市政工程建设的敷设。(3)中等区(Ⅲ类)环胶州湾分布有滨海堆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中等区。在墨水河、白沙河入海口处地下水位抬高,岩土工程条件差。在双埠村与后阳村环胶州湾一带分布有盐渍土与淤泥质土,堆积大量的海相沉积物,且海水大面积入侵,地下水污染严重,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差,不适宜进行工程建设,但可以发展盐业、养殖业等。所以在重点开发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等、良等。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开发潜力大,适宜大规模开发,如都市工业、电子工业、临港工业、陆路物流等产业。此外,当土地开发超强度时,通常要以经济的巨额投入处理地基或加强基础。这种情形对于工程地质专业工作者而言,希望尽可能避免,但由于市中心的区位价值效应,以及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昂贵,以经济投入换取土地的高密度开发的情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说明适宜性对每一个土地单元或某一性质的场地单元,并非一个定值,不能仅用工程地质学的原则作为衡量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唯一标准。它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存在不同的适宜性水平。所以,适宜性分析应具备动态、发展的思维。
2023-08-31 22:49:171

功能区和行政区的区别

功能区则是按照区域资源、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技术开发团地组成,它往往跨越了原有的行政区划,或是覆盖了若干个行政区,或是在某个行政区内形成若干个功能区。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各共有建筑部位的服务范围而划分的区域称为功能区。上一级功能区下可再分为几个下一级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可能相互包含、交叉、并列。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开发分类区,主要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哪几种?1、商业区: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2、工业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3、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2023-08-31 22:49:241

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与实施

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为了明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启动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国务院于2010年12月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标志着主体功能区从理论探索阶段步入实施操作阶段。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主体功能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3]。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4]。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于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全新的国土开发理念,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阻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5]。在2010年末《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后,各省(区、市)先后编制了各自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于一方面要征求各市县的意见,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意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衔接,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修改完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正式发布实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2011年至2014年10月的近4年时间内,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表6–1)。各省在编制其他规划时,已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重要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表6-1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情况续表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201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调控、突出重点,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为主体功能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环保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538号),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2023-08-31 22:49:321

(2019年真题)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排污许可证发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第八节 环境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严格限制排污许可证增发;重点开发区域要合理控制排污许可证的增发;限制开发区域要从严控制排污许可证发放;禁止开发区域不发放排污许可证。
2023-08-31 22:49:391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践行什么生活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方法如下: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因而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2、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是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三要根据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节约下来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当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5、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6、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2023-08-31 22:49:471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分类

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2023-08-31 22:49:561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

小题1:D小题2:A 试题分析:小题1:Ⅲ区域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多环境问题,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分布范围较小,位于河流和平原区,经济较发达,应为城市化地区;Ⅱ分布空间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应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小题2:Ⅱ区为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Ⅰ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A选项正确;铁路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形地势影响成本较高,B错;商业网点城市化地区密度较大,C错;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只有在当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化区较好,D错。选项A正确。
2023-08-31 22:50:091

主体功能区划分到村庄的依据

你好,您是想问主体功能区划分到村庄的依据是什么吗?主体功能区划分到村庄的依据是:1、以自然环境要素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发展潜力。主体功能区划分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
2023-08-31 22:50:161

深入实施什么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包括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重大战略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若干区域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充分考虑了我国国土空间类型多样、差别巨大的客观实际,旨在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和功能定位推动战略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注重协同推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坚持全球化视角,加强区域重大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推进。明确区域重大战略参与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分工定位、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快形成重点区域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差别化发展路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牵引重点区域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能力。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协同推进。深入分析区域重大战略与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理,明确相互间在目标定位和战略重点上的共性和差异,加强战略实施中运行机制、政策工具和重大项目的对接整合。坚持对接联动,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明确差别化发展定位,促进相互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健全协调推进和评估机制,提升信息、政策、人才、项目交流共享效率。坚持因区而异,加强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方案的谋划。结合基础条件和分工定位,明确分阶段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配套举措,及时更新战略实施的政策工具箱和项目库,动态优化实施的节奏和重点安排。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高国力:持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2023-08-31 22:51:351

防治荒漠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政治答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023-08-31 22:52:351

五大发展理念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的含义如下: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共享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23-08-31 22:52:454

行政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概述

正在开展试点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是一项政府关于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是加强区域开发空间秩序的宏观调控,事关政府关于区域发展与治理行为方式的重要调整与政策转型。因此,与行政区划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涉及到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成败,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国家频繁地利用行政区划工具进行区域利益协调或重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区域发展的负面效应,损害国家发展大局的稳定。因此,行政区划手段要十分谨慎地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区域发展矛盾与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而在于政府作为的质量水平。 善于利用行政区划所建构的政府权益体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激活地方政府的活力与质量,协调解决好区域发展问题,是当代政府区域治理艺术的创新。省级主体功能区是省级政府的管辖事务,省级政府既要落实中央政府的区域治理政策,又要治理好辖区内的事务,尤其是跨市、县地区的重大环境与资源开发问题。高度关注大都市、中心城市的治理架构转型与规模扩张问题,是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需要共同关注的战略性命题,也是规范区域开发秩序的战略突破口。 关于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政治地理学关注的基本命题,也是国家区域治理的最基本手段。 推进地方行政建制体制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国家与地方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因此,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一直处于探索与审慎发展的态势。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存在夸大"行政区划刚性约束"负面影响、把中国发展过程中诸多区域性矛盾与问题归结为"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形成的所谓制度障碍"的意识倾向。正是这种倾向的蔓延与增长,于是乎,"突破行政区划刚性约束或樊篱"就成为某些理论成果或区域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频频出现在报刊、网络媒体的新闻之中。正在进行试点的主体功能区划工作,也被一些媒体炒作为一种"突破行政分割"的尝试。但是,要突破的东西没有突破,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行政区划是政治地理学关注的基本命题,也是国家区域治理的最基本手段。行政区划作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空间安排,是国家权益的地方配置。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行政区划调整是实现社会大乱到社会大治的铁腕举措,是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协调或重组区域利益格局的最重要区域管治手段。由行政区划所确定的行政区及其伴生的行政管理体制构成国家政局稳定的政治基础,也是区域治理的最基本功能单元。 时下,"区域"的类型不胜枚举。但作为国家地方管理的基本地理单元却只有一种:行政区。任何国家不可能没有行政区划,大国的治理尤其如此。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只有治辖权主体地位确定的区域才有作为。所谓"圈、轴带、共同体"等,其行为主体具有多元性与不确定性。确定行政区域的建制类型、层级、尺度(规模)、名称以及中心驻地区位选址等工作就是行政区划。由行政区划所构建的行政区是政府作为的最基础平台。政府作为质量的有效性是区域发展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政府作为质量,是克服区域发展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2023-08-31 22:53:081

主体功能区的考核办法

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6月8号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举行发布会,《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规定了相应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会带来对官员政绩考核的显著变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表示,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要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四功能区考核各有侧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就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考核原则分别表示,优化开发区域的考核将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以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对重点开发区域,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比较强,还有一些发展空间的地区,主要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对于限制开发区域的两类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对于另一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他并解释,过去认为生态地区不生产产品,但实际上它提供的生态就是一种产品,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购买。对于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徐宪平还介绍:《规划》明确提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如果你不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开发,就会影响到对你的评价。” 不同功能区政策差别化既然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全国统一的政策面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实施时,也会采取差别化的方式。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介绍,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了“9+1”的政策体系。“9”是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他表示,上述政策必须是差别化的政策。他举例,产业政策是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目录,在全国是同一个,未来将是按主体功能区来实行,比如在全国是鼓励的,但是未来可能在确定的优化开发区域当中是鼓励的,在限制开发区域当中就不一定是鼓励的项目,也可能变成允许或限制的。 自然保护区禁止城镇化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当中被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是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杨伟民坦言,过去确定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时候,有一些区域并没有完全明确边界在哪里。他透露,要在“十二五”期间给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定范围、定功能,定编制,定经费。并且要在“十二五”期间将现有的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包括核心区、缓冲区等,把它的范围界定,此举有利于重新准确地进行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以及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有利于最终实现禁止开发区域所确定的功能定位。
2023-08-31 22:53:161

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 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总之,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它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着区域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凸显了以人为本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思路。
2023-08-31 22:53:292

深入实施区域什么战略什么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生态环保、财政和投资等政策。中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取得丁重要进展,推动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3-08-31 22:53:361

河南省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吗

河南省一部分地区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点状分布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河南省禁止开发区域共233处,总面积约1507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1%。
2023-08-31 22:53:511

什么是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补充: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2023-08-31 22:54:121

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是什么?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有何影响

主体功能区 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 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 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等多种因素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二)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依法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开发区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适时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一)分析评价。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二是现有开发密度。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三是发展潜力。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二)确定主体功能区。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三)完善区域政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2.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政策。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023-08-31 22:54:492

什么是四大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补充: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2023-08-31 22:54:561

我国划分的主体功能区有哪些类型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国家建设部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2023-08-31 22:55:041

国家主体实行什么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什么制度

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举。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总体要求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按照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限制开发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绿色发展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在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适宜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要结合产业链条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壮大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
2023-08-31 22:55:10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联系关系区别

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四类,并赋予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三类具体内容。不同区域能否根据资源环境的不同禀赋,各司其职,“安守”各自的开发强度,达到规划的理想模式——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3-08-31 22:55:3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介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1。
2023-08-31 22:55:381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什么时候印发的

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2023-08-31 22:56:121

为什么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  1、是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2、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政和投资政策。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3、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  4、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样,从体制的层面上引导人们在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调整。  二、具体要求:  1、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比如,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在交通设施空间上,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严格把关;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等;  2、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比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等。  3、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比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  4、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比如,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中西部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个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
2023-08-31 22:56:282

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什么时候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国家建设部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 《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2023-08-31 22:56:391

国土开发密度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地区有哪些

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划分:  1、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  1、优化开发区域。  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2、主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
2023-08-31 22:57:021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什么

法律分析:《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安徽省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规划》是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要求以及功能定位,对本地区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分区的定位和边界、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发和管制原则等,并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23-08-31 22:57:10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和未来发展重点

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被认为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财政、土地政策将调整   “四类主体功能区”构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此前曾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个城市建设也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形,盲目建设、开发区建设全面开花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根据传统的考核模式,区域政府部门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这导致GDP排名成了地 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根据最新的区域规划,政绩考核模式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   具体内容包括,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等。   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考核模式也明显变化,将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23-08-31 22:57:301

20世纪初的"八大公害事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4、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5、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扩展资料具体措施:1、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2、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3、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新闻网-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023-08-31 22:58:202

陕西省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原因

经济发展需求。陕西省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原因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和保护,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需求,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和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不同区域可以侧重发展特定产业或经济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
2023-08-31 22:58:421

猜你想看